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G/ G# G$ s6 ?0 a* |* q8 h$ {: h % u) Y @. K0 p+ [! w- o
程浩 | 迅雷联合创始人
& O6 r) C: d' C* u内容来源:笔记侠经授权转载自创业家( ID:chuangyejia) 。 3 X, @2 Y- k" y1 {. b5 X
% L5 ?, z1 x, B+ T9 a. @笔记君说—— 侠客们,晚上好!新商业路上,笔记侠与你守望相助。
) p& G% {4 t5 @4 h2005年,凭借着对互联网行业的深刻认识,以及个人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程浩率领迅雷的团队成功将迅雷下载、搜索等核心业务线做到了上亿的用户规模。
; N$ X8 H1 D; c. [ M$ p8 T8 F
在迅雷打拼了13年,程浩辞去迅雷一切职务,转身“创而优则投”。
- c( b1 G( [# G重新出发后,程浩有何收获,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分享。
8 u# J+ A$ F! M |! F4 D2001年的时候,我在硅谷跟一个海归喝了杯咖啡,就决定了未来十几年的历程。这个海归就是李彦宏,他那个时候已经开始回国创业。当时在硅谷单身的男人,都有回国创业的想法。
& Z+ Z7 i% x& n, h
我们聊了聊,虽然看不太清楚,但是觉得相对于美国中国市场是个不错的机会。于是我就回国来到了百度,然后出来做了迅雷,一直干到在纳斯达克上市。再后来,我主要的精力就放在了投资上。
: O6 o: ~7 \: G A! u# O3 P因此,今天我更多是想用过去的经验,以及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例子,讲一下什么是精益创业,在精益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以及怎么用精益的方法去管理内部创新。 1 j% i* y$ i$ A! m
一、问题找错了 + { X0 i! o# ~3 D
下面,我想问大家第一个问题:在任何一个生意中,什么是第一重要的?
@; V* A. e# P: T$ e1 b答案是:被需要永远是第一重要的,也就是刚需。那么排在第二位的是什么?就是高频。如果我们把刚需作为纵轴,高频作为横轴,就很容易看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处在哪个领域范畴。 : q: h3 D6 ~% p
1.右上角的第一象限,我们认为是刚需、高频的行业,这里一定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所有刚需又高频的东西理论上都是入口,一旦是入口了就有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机会,这个入口本身可能不赚钱,但把握住了这个入口,就可以通过其它增值服务来赚钱。
' F7 T) |! x9 C( ]. I
所有互联网的基础服务,无论是即时通信、搜索还是门户,显然都是刚需且高频,也就是入口,他们对消费者端都是免费的,就是这个道理。
/ p2 T% j: S. }7 R0 D所以,大家回顾一下自己在做的事情,如果恰好处在刚需且高频这里,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抢占市场份额。
" n- |! E% x7 E6 C) w. r( A, k2.左下角的第三象限,不刚需也不高频,就不用讨论了,没人做。 / B) R$ S# c, v Z
3.左上角的第二象限,刚需但不高频,这样的行业也很多,比如婚礼服务、婚纱照、买车、买房。因为不是高频,没有成为入口的潜力,所以这样的行业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每一单生意,而且每一单都要有比较好的利润,同时形成比较好的口碑。
0 u2 L4 S4 r/ o& ^) p2 ~ f4.右下角的第四象限,高频非刚需,这里是伪需求高发区域,因为一旦不是刚需,就一定不会高频。
; Z- A) R& }) f5 u2 ?7 }' w% |高频其实较为容易通过数据衡量,但刚需有时候却具有迷惑性。 ( D H% n- H) P0 A0 v
创业者遇到的非精益创业的第一类坑,就是问题找错了。举个开玩笑的例子,我们辛辛苦苦做了一个可以吹头发的皮鞋,但发现用户没这个需要。问题找错了最常见的情形就是这两点:痛点不痛,刚需不刚。
P" _4 c! V4 p1 S$ x* |
什么是刚需?我总结就三点:要么极大地提高效率,要么极大地降低成本,要么极大地提升体验。
% `7 _& K" ]2 L; }1.什么叫极大地提高效率?比如搜索引擎,我们今天已经很难想像没有搜索引擎之前大家怎么获取信息,图书馆还是问周围的朋友?迅雷也是,把下载速度一下子提高了10倍,以前要等1小时,现在只要几分钟。 ) s- z& |+ }) V% v1 E/ D
2.什么叫极大地降低成本?比如工业机器人,一台可以承担四个工人的工作量,这四个工人一年的工资要20万,但一台机器人的成本可能就10万,而且这台机器人可以连续工作四五年。埃隆•马斯克的SpaceX也是这个道理,与传统火箭发射相比,极大地降低了成本。 4 @- ^1 U) o9 h! a& T
3.什么是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大家可以看看iPad,没见过工艺如此复杂,但操作又如此简单以至于小孩都能轻松上手的电子产品。 % A- R3 X% F' L$ w4 u9 o/ {
如果能做到上述中的任何一点,过去再牢固的用户习惯和再紧密的客户关系都会被你打破。但是,如果你做的东西,让这三个指标每个都比之前的提高了一点点,那就不是刚需。你这点微创新就是给竞争对手“打工”——分分钟就被人抄走了。
1 e( X/ w2 A( V
9 ?2 ^$ T r- L9 u
几年前,智能硬件比较热闹,我对此也很感兴趣,我应该是中国最早一拨用智能手表的人,三星的还是LG的我忘了,买回来花了半天时间越狱,终于可以用了。 . o0 u% v' e) P) ~( O3 V! Y; |! H
回头一想,这事儿其实就两个卖点:
9 W1 o. \) {( e" U: [第一、你在跟人聊天的时候,如果来了一条微信,直接看手表就可以了。但说心里话,这个需求不刚性,拿一下手机也并非难事,而且我有时候可能还要回复一下,所以没怎么提高效率。
2 _! }1 b1 `* A3 N$ X5 j3 f" \第二、可以测心跳、心率、睡眠质量。然而,谁睡觉还戴着手表?而且即使你告诉我昨天熟睡了4个小时,你有让我熟睡8个小时的解决方案吗?光提问题但没有解决方案,也不是刚需。用了一个礼拜发现每天都需要充电,算了,不戴了。 6 D: j- {4 E3 q; Z6 h6 @: e1 x
不知道我讲完这段经历,大家发现一个事情没有?那就是如果一个产品不是刚需,它所有的问题都是大问题;但只要是刚需,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比如充电,手机不是每天也需要充电吗?那为什么天天都在用呢?是刚需啊,但手环、手表就不行。 ; R+ b. |0 w6 v. Y" z7 W
所以,只要是刚需,做工粗糙一点儿、价格贵一点儿,问题都不大。 / Z& e }, P( @2 O& i% ^
二、解决方案做错了 刚刚讲的话题是想告诉大家,我们想象的刚需(用户痛点),跟实际上的痛点区别是很大的。很多创业项目做的产品与用户真正的需求,交叉点很小很小。但是对于创业者来说,比这个更可惜的是,刚需找到了,解决方案却做错了。 5 _' d. z% f# [/ Z R7 m& c6 d
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大多数刚性需求、痛点,有很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就拿北京的交通来讲,想解决堵车的问题,日常限号可以降低20%的车辆上路,收拥堵费或许也有一定的效果。甚至激进一点的方案,每天单双号就行了,但老百姓不会接受,只能让我一半时间开车,车价是不是应该也降一半?另外,小区的停车场不够,大家全停在路边,把路面交通也堵上了。
0 `% ]1 U! K6 Q9 P" x# u( B包括减肥,也有很多方案,有的人说我就是喜欢多运动,那你就多运动,有的人说我实在没时间运动,那就少吃点儿。还有人说,两周之后拍婚纱照来不及运动了,那就需要扎个针灸什么的减肥。 ; G7 s5 L3 i+ J! V/ q9 D( F" p; F
任何事情都有很多种解决方案,你用的方案是不是最合适的?如何用精益的方式避免做错方案的问题呢? " l0 t: q4 K/ N
1.首先是不要闭门造车。不跟用户接触,闷头自己做,一造半年一年,发现做出来的东西没人要。其实,之所以这么做也是害怕别人把自己的点子偷走。 7 B9 _: p, l, I$ S! C; G9 Y
但这完全没有必要,为什么?首先,目前大多数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这意味着门槛没有那么高,再藏着、掖着,竞争对手之间也差不了三个月。
' P( b' e+ `- y" f7 Z2 r4 J3 [& A- G
所以,你最多比人也就领先三个月,但你冒的风险是做了一年没人要,这个风险不值得冒。还有人担心被BAT关注到,如果真是BAT的核心赛道,那就早死早超生,这比花了几年时间再被活活耗死好,所以也不用担心什么。
' Z1 ^. a3 P( d, C' C3 @9 [2.其次是不要过早优化。我发现很多创业者核心需求还没有被验证,就开始做优化去了。这就好像做了一个可以吹头发的手机还没卖出去,就开始考虑怎么把手机做成超薄的了。这显然是不对的,核心需求都没验证,搞那么多附加功能干什么呢,这没意义。
4 I; R! o6 o! M3.最后是不要过早扩张。一个吹头发的手机都没卖出去,就开始考虑建厂量产、找渠道销售,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你的核心需求没被验证,做的越大实际未来的成本越高。 0 g& [3 \2 q/ c' t5 E! G$ q
其实成功的创业者也并没有先知先觉,想要直接从A点看到B点,拉一条直线过去,这是不现实的。只能不断地通过尝试,去逼近最终的有效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要快速试错、低成本试错。 : Z- a/ y& R; Z' U! s* l
大家可能会觉得挺高深,但其实精益这两个字一点儿都不高深,因为每个人在生活上都是很精益的,只是你不觉得而已。 6 p, r2 \9 X7 x8 b
比如你从北京调动到深圳工作了,带着老婆、孩子去深圳安家,你面临的问题是买房,买房要考虑很多因素,首先是这个片区治安好不好,学区环境好不好?然后是交通环境好不好,离单位近不近?生活是否方便?周边是否有很多商场、餐馆、公园。刚去深圳的人,通常来讲可能不会立刻买房,那么你看,很多人都知道先去租房,这就是一个低成本快速试错的方案。 + a8 K L1 z) m, g
再简单点,自助餐都吃过吧?大家都是上来看着喜欢的,少量各拿一些,觉得真的好吃再使劲吃,没人上来盯着一个直接吃饱!其实也是同一个道理。从这个意思上来说,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精益者,只是你一直没感觉到。 三、忽略了隐性成本 ; V# S M0 V! S5 d. B8 e
很多创业者往往记得该怎么把产品做得精益,却忽视了精益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在讲这个之前,先讲一下: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6 M( U- s3 @7 H. p* L0 o- ?5 x显性成本:也就是表面的能量化的成本,雇了多少人,办公成本是多少。 5 o3 @3 ]$ k0 \! F3 ]; t
隐性成本:无法精确计算的成本,比如内外沟通的成本,团队的磨合成本,你没法量化这些东西。 2 l3 f: d- p' B/ b
创业者最常见的不精益的问题就是:非常在意显性成本,但经常忽略隐性成本。
, c$ x% f; {6 Q通常,把员工工资压的很低,或者招收新手,以及不那么优秀的人,或者找过于简陋的办公室。这确实在显性成本上降低了,但大大提升了隐性成本。隐性成本包括什么?使得招聘效率很低,带新手非常浪费时间,办公环境太差,导致你想招的那10个人,8个都不来了。 . F% V6 \, p/ n; ?% m& P: {; @
我现在也投了一些企业,也会对他们讲,你们招聘不要像我创业时候那样,因为迅雷那时候真是没钱,第一年全靠自己的钱。而现在靠谱一点儿的创业者前期拿到投资非常容易,所以不要过于吝惜。 ; L* v o# T) w
我特别不赞成公司早期就各地开分公司的做法。通常开这种分公司都有些诱因的,例如当地政府给你一些政策,或者给你房租免费,或者每招一个大学生补多少钱,而且人力成本肯定低嘛。但是他们忽略了沟通成本。 ( w# n! \+ F0 W# G0 x$ T5 C
迅雷在1000人的时候,我们仍然发现北京、深圳两地的沟通效率比在一起工作的时候低太多了。创业公司其实更需要效率,因为节奏更快。所以“显性”上你赚了点小便宜,但是“隐性”上你降低了效率。
/ I. H8 q! {/ u5 P1 }此外,也不要为了省房租把办公室搬到郊区或者很偏远的地方,搞得自己每天上班得花两个小时,员工也不愿意来。
7 z" [( ^9 d" W6 T3 Z最后,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点,如果我再创业,100个人之内的时候我绝对不会招新手,新手培育和磨合成本高,规模再大一些才会考虑带一些新人。
1 R: Z, E0 N/ X1 y: B7 ~' h说了这么多,最大的隐性成本是什么?一定是时间成本。精益能帮助大家做什么?节约时间、减少浪费。创业者最大的损失是什么?不是任何形式的钱,而是辛辛苦苦加班加点做出来的东西没人要。 四、如何保持精益 4 F% L2 p+ x- o; M2 U
相信有很多创业者,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发现团队很难再保持原来精益的状态了,很多事情的流程越来越长,推进越来越慢。的确,成熟企业的内部创新是很困难的事情,一般都会面临五个问题,这个我绝对是过来人了。
8 P( k; u* f: D7 U: D% I# E1.堆人。企业做大之后,内部创新通常遇到的典型问题就是,我有人、有资源,希望能够尽快把产品做出来,尽快把业务做大。所以一上来,就在项目上放50人,人多力量大嘛。
% J9 F9 I- y/ Y. \但大家知道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无论是内部创新还是外部创新,最需要验证的都是需求,而需求跟你放多少人没关系。如果没需求,放2个人还是放50个人都一样,但你放2个人还是放50个人的浪费是截然不同的。
" K& E; T' v+ s9 N2.管理。用成熟业务的管理模式去管理创新,包括哪些呢?KPI设置,管理创新业务到底要不要KPI? 8 N; }5 U% b* p- T0 v9 y2 c$ _
3.高层干预太多。当然,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友好的干预,特别积极地天天问你怎么样了,用了产品后还提出各种建议。这种友好的干预,好还是不好?
) n9 u+ ?# E. A4.激励。创新业务做起来到底如何激励?
7 p) G8 J+ G) O5.公司对于创新失败的团队,还能不能给予认可?会不会影响他们的绩效,会不会影响他们的晋升,以及公司有没有容忍创新失败的宽松环境? % i4 _! I3 X* h: ~
这和创业公司是不同的,因为创业公司非常简单,做不成这个事儿咱们就散伙了,也不存在容忍之类的问题,无所谓。但在成熟的公司,一旦事情做不起来,费时、费钱、领导人会失去信誉,同时创新失败团队士气会低落。 # l! @# \; e) V- W3 j9 B, `7 m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
" N& \. V5 X. d: v9 T1.企业内部创新一定要用敢死队,同时要做到风险透明化。虽然这个项目我们觉得有机会,而且做起来了价值很大,但仍然要跟组员讲,做不成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失败很正常,大家都要有这个心态。而不是上来就给很多承诺。对于创新业务,我们永远都要心存敬畏。
' I, p" t+ h3 s( J2 j4 e讲清楚后,建议采用“自组织”的方式,让有信心,愿意承担失败风险的人进来,没这个心态的人换个部门去做成熟业务。我特别不建议内部创新的时候用毕业生,因为毕业生没有社会经验,对失败的忍耐度要低很多,一经失败,便会觉得这公司不靠谱,算了!我还是换个靠谱的公司。而一个老炮,则会沉稳很多。 " {' D3 |: f K/ _8 [
但是任何公司老手都不多,没有老手怎么办呢?那就保持小规模。经典的小规模就是三个人,一个产品,两个研发,产品兼设计师,三个人都是测试。反正最开始面对的都是核心用户,容忍度很高,愿意和产品一起成长。毕竟,一个三五人做不好的项目,三五十人也一定做不好。
' T" v& T' X/ J' @9 t0 H2.从管理来讲,一定要独立运作,微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离的特别远,想管也管不了。高层最好不要骚扰,说骚扰稍微重了一点,千万不要随时嘘寒问暖,你是老板,听你的还是不听你的? . M( V6 a3 z) V2 m/ N8 h6 f
然后,对产品的发展不要做任何约束,就像VC投企业一样,要做到只帮忙不添乱,等到创新部门的产品经理主动找你说需要什么资源再帮忙。 2 N! r s. N4 k9 ]% e; M
3.一定要去KPI。为什么?这个业务未来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你也不可能知道怎么定KPI。而且,说白了,假设这个产品经理是个有经验的人,你定什么KPI我肯定都能拿到,唯KPI论。 . u: u4 B4 ?6 |% j5 ?4 d
比如,你要求APP用户数达到多少,这很容易,我去买积分墙。然后,你发现这太容易蒙人了,就要求留存率,那我就天天N个Push,而且放大内容尺度,留存率肯定高。你要求DAU,我就做活动。你要考核收入或者利润,万一做不到我就自充值,国内上市公司收购游戏公司,这都是“明规则”了,反正是股民买单。
& f/ z# @+ y* C5 Q3 n' @4.团队激励,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特别是对创新项目,我们叫做重奖轻罚,或者重奖不罚。因为,创新业务大家都是冒险做的,在这方面必须要尊重人性,要做好协调。
" S2 b3 U. `; G5 X2 i" B
创新部门奖励的过多,别的部门不平衡,说我天天也加班,为什么他升的这么快?而奖励的少,创新部门就没有奋斗感,毕竟没有那么多活雷锋。同时年终奖不要看业务的结果。 5 g% F0 `' ^: D4 B' Y1 A
5.从文化角度,要容忍失败, Google做出这么多好的产品,其实都是建立在巨大失败的分母上的。你不能说分母失败了,就把他赶就跑了,绝对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7 i& S( o8 b9 n: g: s) ^& T我们在这方面曾经有过非常惨痛的教训,高调的说要做一个项目,还把这个项目负责人请到年会上讲。但这个项目没做起来,最后管理层肯定很没面子,做事的人也一样,直接离职了。 ! E5 r& D8 q4 {
: _& @ E) c/ g$ {* ~4 D' k( [$ I
最后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创新到底要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研究这个课题,我还真的花了一些精力。 % G+ o* I- P% t- ?& F5 {" o
拿百度举个例子,百度其实在过去十几年做了很多创新业务,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是在体制内、有的是在体制外。这之间有没有什么规律?我在这方面做了非常深入的思考,总结了这几点规律: 3 j4 O$ Y( X) H
创新业务要分为几类: ' w C: _! e! ~" H9 r
1.提高核心竞争力型的,包括百度贴吧、百度百科、百度MP3。目标是提升用户黏性、提升搜索质量,所以这样的创新项目一定要在体制内做,因为这就是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 y6 p& S5 w3 l( `, ]& i7 x( M) F2.资源输出型的,包括爱奇艺、去哪儿。这跟提高竞争力型的有什么区别?资源输出说白了就是卖流量,可以卖给爱奇艺,也可以给优酷、搜狐,并不影响核心业务的用户体验。这类业务,没做起来,无所谓,做起来了,锦上添花。所以,要考虑在体制外。 ( f( p: K0 }+ Z1 j# P) ]- D
3.毫无关联型的,比如网龙是做游戏的,做了个91,卖给了百度。这和VC投资是一样的,跟企业毫无关联,理论上应该放在体制外做。 % D0 m' W* |- a9 e' v
延伸阅读
0 d' \9 c! f2 c2 d/ K& f; O3 g4 j, t& s# l7 }/ T: C
迅雷在历史上错失了3次机遇。这3次机遇分别是浏览器、流媒体、手机的应用商店。这三个机会中,程浩认为,迅雷最大的机会也是最可惜机会是手机的应用商店,因为迅雷在手机上天生就应该是应用商店。 # ~6 Q# {' r& o/ M/ Q
迅雷一开始做应用商店的时候只是抱着试试看态度,等到看清楚,准备投入重兵重新启动这个项目,市场已是红海,机会窗口一旦失去就再也没有,迅雷试了半年最后放弃。 * U- K/ i0 D3 M, O
“互联网领域,几年一波大势,都会有一些‘颠覆性的变化’,所以‘危机感’是常态。”
4 s3 \* I. E; l7 M- F为什么这样一些重大机会,迅雷没有抓住?以下是程浩总结的几点感想,希望能对创业路上的朋友有些帮助。
& V' Q. }5 z0 n1.深入思考,避免“战略问题战术化”。 7 ~. M) U% e( X3 w' b7 S' z
以迅雷的浏览器和应用商店为例,我们不是没做,而是没有投入重兵做,没有坚持做,根源还是思考的少导致没看清楚。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后觉得这是个必须做而且必须要成功的事情,那么,项目启动的时候就会聚焦一切资源,项目遇到困难哪怕换人也要迎难而上。
) ^$ `& T- |$ v' V9 H% H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战略先行”,因为“战略上看不清楚,战术上是绝对不可能给你惊喜的”,战略上是否重视决定了你是否会allin你的优势资源。微信能做起来,这对马化腾来讲根本不是惊喜,因为这事对于腾讯太重要了,几个团队同时都在做。
) A$ }. [+ @: {4 m0 B) U假如张小龙没做起来,那就是李小龙或者王小龙,总之必须得有一个人给我做起来。所以没有深入的思考就不可能有allin的心态,商业里没有“惊喜”,也没有“四两拨千斤”,一切都基于逻辑,基于你的战略,以及战略背后有多少投入。 6 }$ s4 W& j6 S$ z/ `: f' p
2.企业最大的威胁不是竞争对手,而是趋势。
. K7 N0 C5 [* M互联网领域,几年一波大势,都会有一些“颠覆性的变化”,所以“危机感”是常态。360在桌面安全领域,百度在搜索领域至今也是绝对的垄断者,但是无线这一波大势来了,这对于所有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么上要么下,抓住了就是机遇,否则就被挑战。
4 l$ }) {" p: X3 k! K- ]% z360作为工具类软件被以小米为代表的国内手机厂商的“软硬一体”所挑战;百度到了无线时代“连接人和信息”被“信息、服务、支付”端到端一体化的app所挑战。腾讯如果没有抓住微信这个机会,现在连500亿美金的市值都不一定有。
; X0 m4 @. c' H即使是目前抓住机遇的互联网企业,面临下一波大的机遇来,例如人工智能对整个商业链条的重塑,我们也很难预测到时候BAT会是什么样子,所以企业要基业长青就必须要抓住每一个“颠覆性的变化”所带来的机遇。所以“危机感”是常态,“离死亡不超过XX天”并不是一句很夸张的话,不光是对startup,对BAT都是一样。 . ~+ o2 j& U- K: c! v q, i
3.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技术创新同等重要。 * @% @$ B( u+ k
说回迅雷本身,迅雷长于技术创新,我们发明了P2SP的内容传输算法,并第一个用于实际应用,同时迅雷还第一个将P2SP应用在流媒体点播领域。近一年我们又开始通过众筹的方式颠覆CDN,应该说迅雷是中国比较少有的技术创新的公司。但是光有技术创新是不够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同等重要。 ! `' ]. Z* ? M* r, L
微软也好,google也好,他们的伟大不只是他们有很NB的技术创新,更在于他们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商业模式。给用户带来巨大价值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 y! Q5 W8 k4 |6 H: G) y, Z因此如何提高商业的敏锐度,如何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对于很多技术导向的公司来说,“学习能力”变得非常关键。 $ Z) O6 e7 X1 v, l( u- M% y6 `
任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抓到一些机会,也会错失一些机会,这都是很正常的,只有在反思中不断学习,在挫折中不断成长,才能让一家企业在“基业长青”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8 @6 J4 n/ g5 u ~
以上分享自《迅雷总裁程浩:我们创业途中错过的3个机会》来源:腾讯科技 2 S4 S; \. o1 U, J# `
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已经看了很多项目。坦率地说,这一行水比较深。一方面,特别优质的创业者,他们项目估值很高,另一方面,很多初创项目的商业模式还不清晰。相对而言,我们更想看清楚了再出手。 4 G) o! r5 s5 A
我们的投资阶段偏天使和A轮。一般而言,投资就两个纬度:人和事。越是早期,看人越重要,而越到后面,就越得看“事”。
9 P* \2 `7 K1 @- g从投资方向上,我们更喜欢聚焦。我个人重点偏重AI这个领域。但我投资之前,要先把相关领域吃透。什么叫吃透?举个例子,我在看AI+金融,这条赛道上有5位选手,我在和A接触,那么其他四位选手和他相比怎么样?首先,你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你得和他们都聊一聊。
$ }* j) G/ a+ A! L, ^6 |而且这还不够,最好你能把上下游也都探究清楚了。问上下游产业相关的人士:为什么和这个团队合作?他们是性价比更高,还是产品更成熟?这些创业者的产能是怎样的?如果你对一个行业没有这样了解过的话,是很难判断的。在AI领域,如果之前你一个项目都没投过,可能每个项目都觉得很好,但是每个项目你都很难去“扣扳机”。 : `9 d0 _& m8 A( T0 D0 l! Z) e
当然并不是每个投资人都是这种打法,有的早期投资人几乎只看人,对事情和行业了解可能没我们那么深入;但是只要觉得这个事还靠谱,这个创始人有价值、有个人魅力,这个项目就可以投。但是我们投的特别是偏A轮的项目,我们看过后几乎都会做一个行业报告出来。要投这个项目,可以,但是你要告诉我,它的竞争对手都是谁,你都有聊过没有,你投资决策的参考依据是什么?你看我们的公众号经常会出一些行业研究报告,就是做这个用的。 ( S' E$ s6 [4 ?* [
我们这支基金,投资决策之前,我们要对所投的领域,都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和判断才可以。我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任何一个赛道、任何一个领域,看完上百个项目才算积累完成。看完之后,对整个行业的现状、竞争格局、痛点机会就清晰明确了,通过理性的分析比较,我就可以放心投入了。哪怕这时项目估值已变贵,或者时间可能已过几个月。但我们看重的是创业项目的长期成长性和长期价值回报,这点耐心是值得付出的。
: S+ Q$ p4 A. g; e" ?% D
以上分享自浩哥说(ID:haogetalks)。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9525-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