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创作人才] 消失的胡同--况晗宽线条铅笔画作品欣赏

[复制链接] 0
回复
677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入图展中心图片模式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4-28 04: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S# j2 ~/ x  h
况晗,来自江西宜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石化出版社美术编辑。1989毕业分配至北京,初住在胡同里,对胡同产生了情感,于是跑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收集了近三千幅的胡同资料。从日常生活的景物中发现诗意和美的韵致,用水彩和铅笔来描绘胡同。在1995年中国艺术博览会上,他的《北京胡同系列》受到艺术鉴赏家和收藏家的注意。他选用宽线条铅笔特有的笔触来表现历史的遗存,从他笔下的门楼、房舍、街景等日常景物中你会发现平凡生活的诗意、浓得化不开的人情味,还会体会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感。

* T1 o- e1 c9 v, u0 w
0 T- M4 Y  H: ^
艺术简介
胡同是古老北京的特色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老北京的代名词。大片的四合院就分布在数不清的胡同里,京腔、京调、京味都是胡同的产物,当然更有着许多百姓催人泪下的故事……。随着北京城市规划的需要,许多胡同的风貌只能在况晗的画作中再现昔日的辉煌。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欣赏性,更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 |0 u& G, [/ k

1 Y1 I$ B' h& I& X0 h
况晗每天都在和挖土机赛跑,看着胡同一天天的减少,他必须抓紧时间把逝去的胡同留在纸上,手已经磨出了老膙,有时肩周炎让他抬不起胳膊。这次展出的近三十张作品,是画家继“2002年留住胡同作品展”之后的又一次挑战,构图更加严谨,笔触更加精练,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展现出胡同的韵味。

5 i; z) K) v( N, C3 G! V
(以上选自百度百科)

7 S7 _6 O* e% @1 b  v
18年间,这个出版社编辑痴迷于用铅笔给胡同作画,那些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北京胡同在他的笔下得以重生。他来自异乡,却赢得了这个城市的尊重,成为获网民票选最多的“北京城市英雄”。曾在国内某杂志举办的“北京城市英雄”网络票选中,况晗凭着近300幅胡同宽线条铅笔画,超越了李宁、于丹、冯小刚等众多明星,得票最多。
* ], |7 c0 A0 ~4 v: Q
  “可我从没想过要当什么‘英雄’。”他颇不好意思地说。

* J7 |& s. ~  T: M% e$ r+ r
  大多数时候,况晗的工作从磨铅笔开始。他拿出最常用的那根“哈达姆斯”铅棒,在砂纸上仔细地打磨,直到铅棒前端变成铲形。
- M. u. X5 k; A4 o0 }
  在这个南方山村长大的画家看来,最初的胡同画,不过是为了“打发时间”。那是1991年4月,况晗一家三口搬到北新胡同12号院,一间只有9.13平方米的平房里。
' d+ P! D; q- o5 K" y
  这是他来北京后第二次搬家。过去的28年,生活在青山秀水的南方,天燥风硬的北京让况晗很不适应,“连砖缝中都积着土”。房子越搬越小,还要和其他七八户人家同挤在一个四合院里。

. j! ~# Q& ^( b, O  d

6 n9 z  X' y0 X5 P
  失落感突然而至,昔日“意气风发”的江西小伙子颇有些沮丧,“没想到,来了北京,却得带着老婆孩子钻胡同。”他不晓得还能做什么,每天下班后,无聊地蹲在院中,点上烟,随手画上几笔。
% o4 Q. G0 [, o& O; I( x' c
  渐渐地,屋角的腌菜缸、公用厨房墙上挂着的菜篮子、胡同口斑驳的墙皮……都成了“消磨时间”的对象,带着这个远离故乡的青年人的惆怅,一起走上画纸。

4 X. a, k* y8 m
  起初,这个年轻画家仍旧喜欢用氤氲的水彩。可一次,一个在胡同里长大的邻居小伙儿在一旁看他写生,不住咂嘴:“我看您啊,愣是把硬邦邦的老北京,画成了江南水乡!”

4 H% g9 {" i% j6 n8 d" G( t% d
  原本不经意的一声赞,却让他动了心思。显然,水彩不适合北京,更不适合胡同。琢磨良久,他翻出美国画家西奥多·考茨基的《宽线条铅笔画》。这是他在10多年前花5角钱买的。铅笔朴素的线条,稳重厚实的灰色调,恰能暗合胡同朴实古旧的韵味。
  临摹数遍之后,况晗一阵狂喜:“我越看越像,胡同不就这德行吗!”决定修炼胡同铅笔画“独门绝技”后,况画家走出了不足10平方米的家,一头扎进了胡同。军绿色帆布8开画板、几支铅笔、一个小矮凳和那辆28型飞鸽自行车,是他全部的行头。
4 B2 v! |9 D: N% [8 L/ y
  逐渐地,那些沉默的四合院、平淡无奇的木窗石阶,青砖灰瓦,在他的画纸上,开始有了动态的影像:那满墙的爬山虎下摇尾巴的小狗,在丝瓜架下炒菜的主妇,在胡同口剥着大葱聊天的大妈,还有那过路的收废品小哥,竖着耳朵听大妈聊天……“一旦这些人的脚步停止了,胡同就会不安起来。”画家由衷地感叹道。只是,这些胡同里的寻常景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难以找寻了。
  1995年,朝阳门北小街“墨河胡同”拆迁,而况晗才刚描完它的几笔轮廓。那时候,他第一次意识到,画笔“根本赶不上推土机的速度”。很快,他用照相机取代了8开画板。还是那辆单车,西城区的皮库胡同、崇文区的珠市口东大街、宣武区的东北园胡同……不知疲倦的况晗抢拍了近6000张胶片。那时,他每月工资不足500元,胶卷冲洗自费。有天拍摄回来,见他又“消灭”掉8卷,妻子急了:“你要折腾到什么时候呦?”

! O1 a4 r- j: h( W' K
  的确,这番“折腾”费力又费钱。没了周末不说,一卷“柯达”21元,冲洗24元。每次二三十卷的买,他一个月的工资就没了。如今,回忆起过去,况晗仍憨笑着说:“还真有点可怕。”
" `! ?- i% B) u4 k- T0 a( J
  渐渐地,胡同的照片攒了厚厚几十本。哪儿的胡同又拆了,没能画下来,或者连资料都未能留下,况晗就好像“欠了它的”,心中不安。“总是有一种紧迫感。”几近天命之年的画家这样解释自己的奔波,“来不及画了,先留个影,再慢慢还原到纸上,也好给我们的后人留个念想。”
  在北京的南方人,最怕寒冷的冬季。为此,妻子特意给他准备了套装备:牛头鞋足足3斤重;一身棉衣裤,折起来比一床被子还厚。出门拍照前,他再**三双袜子、两副手套。“扎粽子”似的裹住全身,唯有裹着羊毛帽的前脸上,露出一双用来对焦的眼睛。
% f% s! y9 }. p# U: ]7 f$ \. C5 G
  18年来,这个异乡人认真地标记着老北京的每一条胡同。那套1982年版的北京地名录上,水彩笔的画线密密麻麻,甚至,一条胡同同时被覆盖着红黄蓝绿好几种颜色。因为贪图画面的美感,很多时候,同样的路,他在每个季节都会走上一次。最近,他的画册正式出版,取名《消失的胡同》。古朴的画面上,老北京旧城墙内106条胡同,风貌尽显。只是,画上的景物不可复制,它在隆隆作响的城市化进程中,显得如此脆弱,其中的几十条胡同,早已面目全非,或是压根儿无迹可寻了。
7 \* O3 T2 ^3 _0 o3 ?
  况晗至今记得,去年北京奥运会前期,他首次举办“宽线条铅笔画胡同主题展览”。那天,很多北京市民前来参观,有些上了年纪的观众是流着眼泪看完的。

  j3 s3 {6 P% e8 b
  “可若是发现一处没粉刷的地方,又要担心,是不是快拆了?”烟雾缭绕间,画家无奈地摇摇头。如今,那些抢拍下来的上万张胡同照片,码在画室的一角。以他现在每月一幅的创作速度,“画到一百岁也画不完”。
0 w8 T5 C" M3 g  J! @3 m

) b5 R; w( X$ E& F" R6 U, T4 V0 p0 R
  (来源《中国青年报》) 
$ E% o0 D" p; d
画作欣赏请戳这: https://www.beimeilife.com/portal.php?mod=view&aid=6726#.WQMJDvkrKUk]https://www.beimeilife.com/porta ... d=6726#.WQMJDvkrKUk[/url]
* y* T8 i2 _& B7 n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8039-1-1.html 谢谢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