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引子:都说聪明容易善良难,今天决定大尺度的刻薄一把,因为实在看不下去了...
最近不停的在网上各种群里看到抱怨“阿三”和“烙印”的声音,终于忍不住了。似乎美国职场http://beimeilife.duckdns.org//keyword/%BB%AA%C8%CB/的路,是被印度人堵死的,自己一点责任也没有。真的是这样吗?我把话说狠点,我倒认为,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的华人,大部分其实是不愿意面对现实,而是胆怯的躲在了三块遮羞布的后面。
这三块遮羞布是
1. ”因为我们英文不够好,所以吃亏”
2. “因为印度人不好,会拍马屁,又抢了我的功劳”
3. “因为职场的华裔先辈不好,没有传帮带”
看出来没,反正都不是自己不好。都不怪自己,而是怪英文,怪“烙印”,怪华裔的前辈不给力。
英文不好这块遮羞布
是真的英文不好,还是因为言之无物,索然寡味?从我的观察,西方社会其实还是蛮公平,说话没人听,原因往往是下面几个:
没有内容
没有见地
没有逻辑
没有激情
没人在乎听你说什么的时候,最自然的反应,就是躲在“我英文不够好”这块遮羞布的后面,因为这样至少还保护了自尊。我倒是看惯了结结巴巴的人,因为说话有内容,有深度,有逻辑,有激情,大家就愿意去听。
建议看一下这篇文章,来想想是真的英文不好,还是交流能力不够?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壳牌面试官八年记(1) 什么叫交流能力(见文末附文)
印度人不好这块遮羞布
职场华人为什么常常被印度人超过?我的观察是,华人工作用功,而印度人工作走心。
印度人总在琢磨公司的“大事”。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公司组织架构,公司的远景和战略,他们常常比华人更加清楚。
好多华人员工,忙忙碌碌,连停下来和人说话的时间都没有。你不和老板交流,怎么知道你做的是老板需要的?你说印度人拍马屁,讨老板喜欢,可是人家其实是走心,时时刻刻换位思考,想着老板需要什么,这不比闭门造车强吗?
打个比方,我就见过中国同事,没理解老板想要造一个轮船的目标,啃哧啃哧造出了一个非常先进的飞机发动机。这老板能下得来台,能给他的老板交差吗?
公司大了,做事虽然重要,知道为啥做其实往往更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颗螺丝钉,光自己好不行,还得是那个大机器所需要的。印度人这一点就常常很强:想老板所想,急老板所急,此为走心。
我看到好多美国或欧洲或印度的同事,每天花很多时间在和人说话,吃饭,喝咖啡。实在事情做不完,就下班后做。华人上班时间,总体而言,工作太多,说话太少,虽然用功,但没给人走心的感觉,似乎还是或多或少混口饭吃,一不如意就跳槽,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但跳来跳去,还是金字塔的低端。
最近参加了一个创业群,一位华人创业者聊起他在美国的经历。他说美国归根结底还是讲究和认可价值。在这个地方,只要你的产品或服务真的有价值,在这个成熟的市场,还是会有人认可。如果你觉得美国不公平,那你试试给我找到更公平的地方。
华裔前辈不给力这块遮羞布
这块遮羞布用的也很多。可是人家为什么一定要提携你呢?
我想起自己一件惨痛的教训。2006年我想换一个工作。当时一位华裔前辈帮我推荐,得到了他的公司面试。不是他的部门,所以他并没有亲自参与。我面试通过了,可同时也面试了两家别的公司,结果我没有接受他公司的聘用。这本身其实没什么,但我竟然都没有想起来和他沟通这件事,连通知一下也都没有,他后来知道了非常不高兴。
职场的互动,包括前辈后辈之间的交流,从来都不是单行道。前辈的提携,一定是有理由的,或者看到你的潜力,或者是你的思考或经历对他有些启发,否则人家的激情来自哪里?
结论
今天说的极端了一点,也刻薄了一点,其实就为了扩大一点效果。其实我知道,在美国的华裔,很多很多真的非常优秀,各方面都很优秀。从加州到波士顿,从纽约到休斯顿,各行各业我都亲眼见到很多很牛逼的华人。所以网上的那些论调,其实我觉得非常可悲。每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负责,而不要把责任推脱给别人。
还记得我刚进公司的时候,一次打算和部门总裁为一件小事吵架。一位小伙伴说的话,我至今记忆犹新:
“Even if it's justified, if it's not constructive, then don't talk or complain about it !”
(“就算你要说的或者抱怨的事,理由是充分的,如果它不是建设性的,那就不要去提!”)
对“烙印”的抱怨,我觉得就坚决属于此类。就算你觉得理由再充分,事实再确凿,也于事无补。不如多花点时间来提高我们自己的实力,而不要像祥林嫂一样成天去抱怨印度人。
附:壳牌面试官八年记(1) 什么叫交流能力
序
我从2008年开始参与壳牌的招聘,到现在已经8年。最初的4年主要是在美国做斯坦福大学的校园招聘,近4年则是在中国做电话面试和壳牌招聘日。这些都是我正式工作以外所做的义工,虽然花的时间不多,但一路走来,也觉得收获颇多。
今天是端午节,是高考后第一天,而六七月份也是大学毕业生面临职业选择的关键时刻。回想起自己以前刚毕业的时候,心中充满困惑。因此我决定开始写一些心得。我不会写具体的壳牌的招聘程序,而是在不泄露公司机密的大背景下,分享我的一些应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
首先纠正一个错觉。很多人可能都以为,面试官的工作,就是给应聘者出难题,如果答不上来,就被淘汰了。我不是这么认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公司,它的面试过程应该有两个目的:一是宣讲自己公司的价值观和优秀之处,让应聘者被吸引;另外一个则是主动的去发掘应聘者的优秀之处,如果可以发掘到足够多适合自己公司所需的优秀素质,而又没有足够让人担忧的瑕疵,那么就可以被聘用。所以作为面试官,我有的时候会很格外的努力,去帮助应聘者在面试的过程中去反思自己的素质,尤其是对那些不擅长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展示自己长处的应聘者。
还记得有一次参加面试官的技能培训时,教官说了一句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
“大家也许能意识到,(面试的)那几个小时,通常都会是 TA 们人生中最忐忑的时刻之一。”
正是因为这一点,在我试图提高自己面试技能的过程中,我一直坚信的一点就是,一个真正优秀的面试官,最需要的就是能善于发现应聘者的独特的优点和长处。
今天第一篇随笔,谈谈交流能力。再说明一下,以下纯属个人观点,与壳牌完全无关。
1. 什么叫 communication?
根据岗位的不同,一个面试官去考察的应聘者的主要素质也会不同。很多公司都会考察交流能力,即所谓“communications".
在我看到的和听到的关于交流能力的所有表达中,我最喜欢的既简单又深刻,扣中要害的是:
“交流能力是两个圈:一个圈是能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第二个圈是在表达过程中,能考虑对方的反应和感受。一个优秀交流能力的人,是处于两个圈的交集。”
(1)能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也许很多人会说,作为成年人,难道我们不会说话吗?事实上一个简单的问题,表达清楚并不是很困难。可是在职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对复杂问题做一个完整表达,这其实并不容易。我曾经写过一篇比较长的文章,专门讲这个议题。今天只重复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是关于我的一次旅行。那时我初进职场,在一家公司做工程师。一次我和一个朋友,以及他的几个朋友,去科罗拉多滑雪。他的朋友中好几个人都是大牛。比如有一个是贝克休斯亚洲区总裁,还有一个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名叫 Ellen。
有一天滑雪完,我们泡温泉聊天。期间我问了 Ellen, 我说我自己觉得英文不错,表达也不错,可为什么老板年底评估的时候,给我的反馈说我需要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她说有没有可能是你表达方式的问题。我们在职场的任何一种表达,都需要一个好的框架,而这个框架中,最重要的就是它的逻辑性:
-问题的根本和来源是什么?
-条件和假设是什么?
-有哪些可供选择的方案?(“发散”式思维)
-最后建议的方案是什么?(“收敛”式思维)
-被选中的方案将来会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能有什么样的变化?
这就是一套标准的阐述复杂问题的流程。如果你缺了任何一环,那就或者不完整,或者不具有说服力。
而所提方案和建议,必须“先放后收”,即有一个完整的从“发散”式思维过度到“收敛”式思维的过程:
-先”放”是为了思维的完整性,证明你将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到了;
-后“收”才有行动力,因为最后必须去选择一个方案去实施和执行。
现在很流行麦肯锡的思维方法。书店里就有很多他们的书,比如金字塔方法,比如不漏不重的原则(MECE -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等等。Ellen 所说的“发散”式思维的过程,其实也就是 MECE 原则。
(2)在表达过程中,能考虑对方的反应和感受
第一,是要简明扼要,抓住重点。适当有趣有帮助,但不是必须。
职场里很多人,可能都有体会,如果一场会议有一个参与者,说很多虽然正确但没用的废话(所谓的 "motherhood statement"), 时间长了大家都会很累。这种表达方式,就是忽略了接收方的反应和感受。
还有很多人,尤其是职场新手,很可能有一种倾向,就是想把自己所有的工作和辛苦,向上司展示出来。这样的做法,是对上司珍惜时间的需求的忽略,和对上司耐心的极大考验。曾经作为职场菜鸟,我得到的最好的一个来自上层的建议就是:
“Don't tell me the pain, tell me the results”(不要告诉我你工作的辛劳,告诉我结果)
公司的经理,常常处于信息缺乏的状态。他们最需要的下属,就是可以把信息用严谨的思维(比如不漏不重原则)来过滤和解释,并指出盲点,形成建议,这样才可以做出基于信息的决策。
第二,是要Positive / constructive, 即正面和有建设性。
谁喜欢一个总是抱怨和很消极的的人呢?就算你的表达是对的,接受方的反应和感受也最多是不情愿的接受,而更可能是反驳。
我的一个同入职场的朋友说过一句话很好
“Even if it's justified, if it's not constructive, then don't say it."(“就算你的(意见或抱怨)是有理有据的,如果它不是建设性的,那么就不要说”)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但都有点敏感性,就不举了。有心人可以自己留心一下,不出三天,一定可以在身边找到例子(欢迎留言分享)
第三,是要有良好的互动
要对事不对人,有一个 vigorous debate (积极的讨论)。不要 defensive (过于维持自己的观点而不接受别人的反馈)。
我另一个职业导师 (mentor) 曾说过一句话,我也体会很深,那就是 “Feedback is a gift” (反馈是一个礼物)。所以对别人的反馈,至少在起始时,要 “always assume good intentions" (永远先假设别人是好意),否则就把可以接受反馈的大门全关上了。
良性互动还有一个关键是要双赢, 而不是老想赢了别人。(Win win,not to win)。很多职场菜鸟,尤其是名校毕业生,老想证明自己比别人聪明,这样常常反作用。"one can show that he or she is smart, but not smarter (than others)"(一个人可以通过行动证明自己的聪明,但不要竭力去证明自己别人更聪明)。在职场比如会议中,如果很明显的让别人显得愚蠢,往往并没有积极作用。
最终,如果在互动中,你成为别人积极职业体验的一部分,那你的表达和交流就是成功的。
PS: 我的建议
任何人都应该试着写一些文字。
我在读博期间,参加了美孚实习生的面试。正规面试之后,在闲聊中,面试官得知我一直有一个 blog (类似微博)。后来入职后我才明白,这件事竟然帮助了我,因为他认为,喜欢写文章的人,一定会持续不断地有意识的去努力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PS: 最后,一个家里刚刚发生的小故事...
五岁的儿子在玩沙坑,然后对他妈妈说,“你拍一下”。
她以为是要把沙拍平一点,就动手了。儿子很沮丧,说我是要你拍照片!
回家路上,他很不高兴,说“妈妈我说的话你怎么总听不懂啊!” 沮丧的要哭。
几个小时以后,老婆向他道歉,他很成熟的说,“妈妈没事,我原谅你了。”
之后又说:“我好想长大到6岁!等我六岁了,我要赚钱,买一种机器,让大人能听懂小孩的说话!”
我笑的不能停。这真是记忆好深好有趣的一刻。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4403-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