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网备份站

标题: 吴晓波~中美两国人在以不同的方向往前走 [打印本页]

作者: 蜻蜓点水    时间: 2016-11-29 04:11
标题: 吴晓波~中美两国人在以不同的方向往前走

▵吴晓波 | 吴晓波频道创始人

本文选自《每天听见吴晓波》,转载请联系:吴晓波频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推荐语:

细心的读者一定发现笔记侠渐渐推出了一些专栏文章,今天我们又要推出【每周看见吴晓波】专栏,文章精彩内容均选自吴晓波老师的付费音频【每天听见吴晓波】。

这周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关于中美两国的差异:在中国什么是三位一体的消费者以及美国硅谷现在不谈互联网,那都在谈论些什么?
一、什么是三位一体的消费者?

我们每一个做企业的人都会面对消费者。谁才是消费者?今天的消费者他长得怎样呢?你可能会被问愣住。消费者不就是那些买我们东西的人吗?

那么他长得怎样呢?他有什么新的特点呢?

在今天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跟以前长得不一样。以前的消费者很简单,就是到你的店里买东西的那个人。但今天的消费者可能是一个三位一体的角色:
第一可能是你产品的投资人;第二可能参与你的生产;第三买走了你的东西。



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的人是凯文·凯利,他在十多年前提出了这个概念:消费者有可能是三位一体的。这几年在中国的市场也出现了这样的新型消费者。

比如,两年多前阿里巴巴曾经推出过一个产品叫做娱乐宝。

一部新电影上映之前,你可以购买一份娱乐宝,从此你成为了这部电影的投资人之一。你就可以在一个社群中讨论这部电影、电视剧的主角应该由谁扮演,结局是喜剧、悲剧还是闹剧?或者一部电视剧在未来有没有可能出现三种四种结局,而这个结局就是由那些投资购买了娱乐宝的消费者决定的。

最后当这部电影或者电视剧上映的时候,你也成为了它的消费者。你看,在娱乐宝这个产品中,消费者变成了三位一体。

今年吴晓波频道也做过一个实验:



众筹重新出版《国富论》。

我们就在频道上进行了一次发布,有几千位用户通过众筹的方式,成为了国富论的投资者之一。然后我们又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找到了最优质的翻译者。在一个小的社群中,有两百多位参与众筹的读者,参与了翻译和讨论的工作,最后他在吴晓波频道通过在线的方式销售。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同样看到了投资者、参与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三种角色。

今年在房地产行业也出现了类似的实验。

有人把一些闲置的不动产拿来精心改造,推出小单位的青年公寓。他把每一间公寓都拿来作为一个产品。你可以购买他的投资权同时参与设计,你对这间公寓的风格装饰可以提出自己的种种主张。这间公寓装修完以后,你又可以成为他的承租人。而在未来的几年内,你又享有这间公寓投资的分红权。

你看,一间小小的公寓衍生出了一种全新的消费的关系模式。

在传统的制造和商业环境中,三位一体的消费者是无法出现的。因为在那个时候,制造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的,它是通过分层化的营销模式到达消费者,然后产生购买的。

但是在今天新的商业环境中,一切都在发生变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制造者和消费者通过社群虚拟空间的方式,形成的强大的互动的关系。通过大数据,制造者可以非常清晰地画出每一个消费者的喜好图像,由此大大提高了互动性和消费者的参与能力。而在制造环节,柔性生产线的普及使得任何商品都可能实现个性化的定制。由此渠道被彻底的扁平化,消费者主权真正得到了体现。

所以在今天每一个生产者,无论你是写小说的、做汽车的、做西装的,你都可以问一个问题:我有没有可能建立一种机制,让我未来的消费者:第一他成为我这个产品的投资人;第二他参与我的生产;第三他购买了我的这个商品。

二、硅谷已经不再谈互联网了

不久前有一批互联网的创业者到硅谷游学,回来后我问一个80后的创业者有什么观感?他说我们去看了几个公司实验室,做了几次座谈,发觉跟今天的美国互联网创业者交流,讨论的话题好像我们之前在北京和深圳都已经讨论过了。也就说在硅谷仅互联网这个话题已经没有太多的新意了,这位创业者的体会一点都不新鲜。

今年8月份的时候,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在移动科技领域如今领先的是中国而非硅谷》。

文章中举了一些例子,比如:

facebook在它的通信应用中增加了叫车和支付功能,推特推出了视频直播的功能,即时通讯软件snapchat,让用户通过智能手机拍照,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并分享信息。所有的这些功能技术应用首先是在中国流行开来和使用,然后被这些美国的公司拿去借用了。

我最近刚刚写完《腾讯传》,12月份会发表。在写《腾讯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互联网的崛起是在1990年代末,当时无论是新闻门户、搜索、电子商务、网游等都是跟在美国人的后面亦步亦趋。美国人做什么我们做什么,是一次完全仿效的过程。但是这一景象到了2005年的时候,也就是在11年前的时候其实已经得到改变了。



05年的时候,在中国区市场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有一家中国的公司和一家美国的公司进行一次消费者的对决。

比如在即时通讯,腾讯战胜了MSN;
在电商领域,淘宝战胜了ebay;
在图书领域,当当战胜了亚马逊;
在搜索领域,百度战胜了谷歌;
在邮箱领域,网易战胜了hotmail。

而也是在这一年,阿里巴巴收购了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所以2005年是中国人统治中国互联网的元年。

这是有三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中国本土互联网环境和美国有很大的区别。无论是服务器、消费者习惯、用户年龄等等都有重大的差异。

第二是中国的互联网人在应用型迭代方面有很多很多的创新。比如虚拟道具、移动支付、大容量邮箱。

第三中国有全球最为庞大的人口基数。互联网在商业的意义上就是一个人口概率的事件,一个平台有一百万人,有一千万人,还是有一亿或者两亿人,那是个完全数量级的商业应用环境。

所以正是基于这些因素,互联网的应用性开发在中国趋势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后,中国人的工具智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我们今天都在用微信,它的原型叫kike,是2010年10月份的时候几个美国青年做出来的。三个月以后,腾讯的张小龙开发出了微信。



但是今天——☟

kike还是一个没有找到任何盈利模式的即时通讯工具。而微信从kike模式出发,后来很快进入到了快速迭代的状态。它有了图片分享,有了对讲机,有了摇一摇,有了漂流瓶,有了查看附近的人,有了朋友圈,后来有了公众号,甚至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东西叫小程序。

今天的微信与kike相比,无论从商业应用还是商业价值来讲,可能都是上万倍的差距。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互联网人到硅谷已经学不到任何新的经验的原因。

当然你如果到硅谷的话,可能硅谷人不再跟你谈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他们跟你谈什么呢?他们跟你谈:

基因科学;
谈新材料;
谈能源;
谈机器人;
谈人工智能;
……

当然那是另一个浪潮到来的前夜。所以这也是当今商业世界的一个秘密。

美国人在做从0到1的事情,而我们中国人在做从1到n的事情,两个国家在一个跑道以不同的方式往前狂奔。

作者: 蜻蜓点水    时间: 2016-11-29 04:17
传统的闭门造车, 让中国人时常呈现极端的自卑和自大言论。媒体人玩噱头,和国家领导人树立三个代表一样的异曲同工, 不用猜。




欢迎光临 北美网备份站 (http://beimeilife.duckdn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