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薇薇风尚] 乡愁

[复制链接] 0
回复
194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11-8 21:4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薇电台    薇微风尚% q# X! g3 c* {/ b( ~6 ?8 n
你身边的人文风尚

/ H* L% o, e+ s  ]! n% c/ P
7 t, ~. n1 {% V" j* ^4 k

3 ^5 \; b  l, K# R ; N2 B  ^3 {0 Q! ~# o: x: G
我们愿以温暖的视角选取你关注的话题,讲述你喜爱的故事薇电台,薇微风尚有温度的人文风尚
5 L" y3 E2 ^% L/ s4 M3 s+ _
— 风尚话题
◆ ◆ ◆
﹣点击下方音频收听节目﹣
+ o# i" ?& l% [$ e
! F" t, U! K$ C) `( D4 [

7 R5 {8 P+ f5 Y& b' Z2 m( |! H0 k& ?1 |- d7 F

乡愁,这两个字,在我心里萌生成要“发芽”的“种子”,要写下来,是在几年前我看过的一本杂志中开始的。那本杂志介绍了两位台湾的大学教授郭中一、庄惠瑛夫妇带着两个儿子,辞去大学的教职,回到安徽老家肥西小团山,开辟荒山做农庄的故事,而真正触动我的是他们的儿子。


. y  B, N" O2 ^" N, {

我记得他们的大儿子对记者说,他出生在美国,成长在台北,现在回到父辈的祖籍地,他在思索“故乡”对他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安徽,这两个字,从他受教育开始,所填的表格上“籍贯”一栏里一直出现的两个字,对他来说却是最模糊的。浸润在父辈血液里的浓浓乡愁,在下一代身上还能延展么?

* E+ Q- L) b: u9 {# Q  ~5 {1 Y

两位来自台北的教授其实是肩负着台湾十几位教授家庭的重托回故乡打造小团山香草农庄的,他们是为了圆自己再造故乡的梦想,郭中一教授说:“故乡就是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地方。肥西是我的故乡,台湾也是我的故乡,但是故乡只是一个载体,承载快乐、亲近、信任,哪里都能够是故乡,都能有回家的感觉。”现在,小团山周边的农民都已迁往市区,土地废耕近半,萧条异常,农民们对乡土已无依恋,却对居住都市中的高楼甚为欣喜,而郭教授看中了农民们的土地,与农民们商讨出让给他,他要“重兴此乐土,再造人文”。为了寄托乡愁,台北的教授团队回故乡开荒养老,而故乡土地上的人们却抛开故土,去做异乡人!

% k3 W2 t) x( `% J# N5 R

同事的女儿高中时代就独自去美国留学,从华盛顿到台北,再回华盛顿,又于今秋选择到香港继续读书。这期间每逢假期她会回到天津、北京,一颗年轻的心在几座大都市中流连,留下一段段文字记录她生活过的城市记忆,看那些文字总感觉有那么一丝淡淡的哀伤,我能体察到她是在漂泊中找寻心灵的归宿。跟同事说起这个话题,妈妈的评论却把那一丝哀伤云淡风轻般一笔带过:她在寻找适合她胃口的饮食。我正好读到她女儿写下的这样一段文字:“其实对于我而言,无论去哪里读什么书,最迷恋的,作为一个学生的幸福,还是记忆中,放学回家路上,在门外闻到妈妈已经做好了的晚餐。”

. x# z& W4 v/ Q: f  o7 }

谁在年轻时没去找寻过,或者动过找寻的念头呢?即使“妈妈的晚餐”无数次撞击他们的嗅觉,他们还是坚定地出发。只是年轻人的游走,美食投了重重的一票。前不久看到一篇网贴《驻京办的美食满足了多少北漂人的胃》,那些来自故乡的美味满足了多少思乡人的胃口和味蕾,说得文艺一点,就是一尝风味解乡愁。看来,父辈的乡愁深深地萦绕在心头,而年轻一代的乡愁还停留在舌尖上。

6 r( ^) [( M& R( u4 a3 a

初秋时分,去河北涞水野三坡游玩,当地的朋友向我们介绍他们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其中就有“留住乡愁”这一项,高低错落的石块儿垒的老房子,茅草棚下的石碾子,蜿蜒的村中小路,爬在墙头的南瓜、葫芦,一派儿时的乡村景象,却比那时干净整洁。这好像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农村的样子,我想他们是真的“留住了乡愁”,且无需分辨那是“谁”的乡愁。


6 {. t3 Z  I/ s

乡愁,曾经是多么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战争年代,被迫少小离家的人,漂泊异乡,鬓发斑白之际都未必能回归故里,那份乡愁经年煲煮,该多浓烈啊!所以才有了余光中那著名的诗句:

                   0 d' H6 z( o, f( U- k# e5 `) B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 i5 [) p4 r# @+ S

诗人席慕容也写过《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 b* b  X: s4 Y! _

生在和平年代的人,或者像前面提到的那两位年轻人,哪里才是故乡?在表格中祖籍那一个栏框里吗?在出生地吗?在成长的地方吗?在父辈的描绘和眼睛里的热切中吗?漂泊的人,如果没有对故乡的记忆,又何来乡愁;如果一生注定漂泊,又该对哪里寄托乡愁?


, q9 [) J6 m* ^  V4 W

作家三毛在《乡愁》一文中写道:“我的乡愁,经过了万水千山之后,却觉得,它们来自四面八方,那份沧桑,能不能只用这片脚踏的泥土就可以弥补,倒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 O; y+ R& D+ a) V. H4 t+ I

现代社会的变革中,人的迁徙已非常普遍,从农村到城市,从中国到异国,从被动到主动,现代技术的发展又为游走他乡的人带来了便利的通讯和交通工具,那么,乡愁不再是诗意的、浓烈而化解不掉的吗?

9 S0 |) p( f" v3 h, J& x" V

我的同学移居美国多年,期间回国两次,每次回家的第一顿早饭一定有一套煎饼果子,随后必须有糖炒栗子,听到乡音一定会嘴角上扬,朋友圈谁发个贴子提到她儿时熟悉的地名,一定打听到底。乡音、乡味、乡里乡亲,不就是乡愁的依托吗? 诗人说,乡愁是一份如约的怀念。这份约定,就在乡音乡味里,就在归乡的迫切里。

! X/ \4 _) F5 b. O3 h2 p8 g! a  R

家里的小时工,从安徽到天津来打工,已在这个城市生活了30年,遇到外乡人,她已自觉地认为自己就是个天津人,正所谓日久他乡即故乡。


- q$ I% ?3 V$ E

如果说为生活所迫离乡,是一种状态,而离乡后的漂泊游走,却是一种情绪。生活是用脚投票的,而归处是用心在选择。恰如白居易诗中所云: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6 ]3 Q& r- z6 s$ ^! y+ Q

美文美声    声音盛宴
[ 微信号:meiwenmeisheng ]
6 F" {! ^9 L" e) m+ t' D

" a- ^9 ]/ g. q4 z1 \+ N" ^  ^8 Y
3 S2 Z, N: z! V* \3 {

文章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OTE3NTU5MA==&mid=501529328&idx=1&sn=6ab651b36292a1c78d0292bf078523f6&scene=19#wechat_redirect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5294-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