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开启左侧

广东人什么都吃?一切都是被逼出来的!

[复制链接] 0
回复
175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10-9 0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r# T* D2 Z, H3 _* X+ W) q! X6 [9 V
为什么说“食在广州”?看了这篇你就懂。图/《食神》
5 b( ?' w7 t: \4 p1 E/ T
, C' r7 r0 o, D  h, X
一部粤菜史记,就是一部口腔的“被迫害史”。
' o5 t: |( S' y) X& b, n3 Y

( H9 E, u/ [% q7 Y. f
  E; I0 w0 V) B* x3 y
文/沈宏非

& }# q  T5 Q" T1 K# b; Q' f- z; j0 [7 \
, |" s/ X( i; ~9 n: \5 b0 b" Z; ]
吃在广州——此话乃某朝某代在广州吃爽了的某外省人口吐之美言,非广州人自夸也。一切美言,无不以误读(misreading)为基础。参照中国文化对“吃”的一般性诠释以及“住在杭州”“死在柳州”两句,“吃在”的含意不外以下三点:一、好吃;二、可吃的东西巨多;三、以上两项皆伴生有一种难以避免的罪恶感,尤如“住在杭州”的所谓偏安。1 s) G$ d0 i5 L
( h6 h7 H" ~- ?, C) J" V7 t
吃什么,怎么吃,原本是广州人自己的事,尤如广州人为什么会说广州话一样。除了补充必要的热量之外,其实世界上只有对不对胃口的东西,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好吃”或“不好吃”的东西。艾未未说,判断“好房子”的一个标准是:一个人或一家人“为什么”要住在这一套房子里。
% K. v% H! T( H6 A$ `7 Q; w8 d' w7 h, b" ~* c1 @+ L/ \
吃喝亦复如此,也就是说,广州人并没有“误”什么,一切的“误吃”无不由误读所导致。
+ T$ D  w- o' i7 p. ~' B3 H1 x
电影《低俗喜剧》,主角们在广西一餐厅享用野味。

8 P6 }+ i9 ]$ \; p: \9 T% H' f: {5 L2 Q3 w9 o- h
误读关键词之一:生猛
( ]6 n% e" v3 j* P5 ~; s- [. {7 K9 W0 ~+ @
“生”是新鲜和鲜活,“猛”是新鲜的最高等级。打个比方:一条养在海鲜池里的鱼,若未能活蹦乱跳地击水中游,只是阴阳怪气地闲庭信步,死是没死,却只是苟活,更绝不可称“猛”——所有这一切,说穿了其实都跟气候和保鲜技术有关。广州气候之湿之热,举国无双,而且有更湿更热的趋势。如此恶劣环境之下,吃东西若不一味求鲜活,就只能集体去做腐食动物了。至于粤菜在烹饪上的一系列独特的基本技法和理论,例如追求爽滑脆嫩、原汁原味,喜清蒸,爱生食,好打边炉,崇尚现宰现烹等,皆因对原材料在“鲜活”二字上迫不得已的刻意追求而生。; c; O9 \! g* O3 f5 r

! \5 a' i' I9 X# \0 a8 ?* N至于经常成为“生猛”之后缀的“海鲜”二字,就更没什么大惊小怪的。靠海吃海,不吃海鲜又吃什么?一定要弄个究竟的话,在拉萨吃“生猛海鲜”,在云南吃三文鱼,才真真需要问一声“为什么”。
" g6 q, L; K) r1 p/ J
+ z* ~1 h# L8 B3 ?) q9 D

& _  c# |+ E0 v3 F) L7 P香港西贡海鲜市场。

8 e: }# M/ k/ h4 y' O" M) v, a- a' V: c  t
当然,就保鲜技术而言,过去不但广州人没有电冰箱,全国人民都没有电冰箱。惟独广州人民拥有一样全国人民都没有的东西,那就是几乎终年湿热的气候,人不能跟天作对,故于保鲜一事之上,广州人不得不付出更多的精力,最起码,广州人不能像北京人那样在冬季把大量的白菜储存在家里,好整以暇地慢慢“叹”,广州人命里就没那个福份。当北方人在饭桌上热情地高呼“趁热趁热”,厨房里的广州人,心里多半都在哀求似的默念着“趁生趁猛”。

( v# N8 y3 _: F广州人既不是烹饪上的天才,当然也没有存着什么“残暴”的初衷。一切都是被逼出来的。虽然广州人民后来和全国人民一样都有了电冰箱,但是饮食习惯已根深蒂固,基因化了,改也难。说得严重一点,也算是一种“被迫害后遗症”。我最烦听到有人用“生猛”来形容广东人的性格,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直头就是扯淡。

( O4 l' k# k* B" V. {' i- h! Z
* s/ r7 f! j  q3 s) d4 I

* e9 V( y( s) u: z* I" N靠山吃山珍,靠水吃水产,哪有得选?图/《九品芝麻官》

5 p+ W8 L# d2 p: I: X1 n" O! }6 k4 E5 X1 F
误读关键词之二:怪异. _- \+ {/ L- w
9 M: ^5 \- a9 v
相对于中原的饮食文化正宗而言,广州人的日常食材及烹饪手段即使不算邪教,起码也是异端。老火汤以及无所不在的药材,堪称异端的代表作。: t0 d7 U6 Z, ?0 \8 x- d* r7 C# Q

/ T0 j$ x, r4 g# N药食同源,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此事到广州尤甚,并不能说明广州人是特别正宗特别原教旨的中华民族,事情也是给天气逼出来的。暑热的气候使广州人对于自己的身体普遍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气”想象。“热气”,北人称“上火”,另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上火”是偶发的,“热气”是惯性的。广州的中医,大体上也是以“热气”为行医基础的。
: H; P( j: g0 ^: i, |
, H8 f; X" J+ A" S' W, K1 x" a
药膳在广东极为普及。
! x& y2 U3 U  l- ~, w" x4 ~
在西医体系里,虽然“热气"至今仍是虚幻之物,勉强可以算是一种疑似的炎症,不过,皮肤上长出的暗疮,嘴巴里冒出的口臭,日渐憔悴的形容,黏住睫毛的眼屎,排不出的大便,睡不着的觉,难以克制的心烦意乱,无不证实着“热气”的存在及其高度危害。西医相信,它既可以是疾病的表现,也可以是亚健康状态的一种表现,与现代生理学所描述的人体组织脱水、体液浓缩、解毒机能下降、代谢物和有毒物质积滞所产生的症状相似。
( l6 x1 [0 a6 V: o0 }, q5 o2 S2 _) K9 a) L1 A" d4 P4 @
但是广州人的经验表明,吃可以解决问题,即使不能控制,也能遏制在萌芽状态。于是就有了从原材料到色泽到滋味到餐桌饮用顺序完全“怪异化”的老火汤和种种莫名其妙的糖水(也包括一部分蛇虫鼠蚁,一些野生动物)。外省人至今仍看不懂的是,广州人的吃喝,一半是在吃药。怪异的饮食看上去的确恶形恶状,但是,要怪,就怪天气和水土的恶形恶状在先;再说了,只要还有一个人信仰中医,只要你一天不能告诉我为什么你的那棵草可以解毒,就别来管我的那只虫子它为什么就不能清热。
$ D# B" Q' N+ X
/ n2 A( u' u) \# v: S  [! U- {+ h: k$ e) {- R7 ^! p& ?* s$ T3 H( a
广东名菜“太史五蛇羹”。图/nextmedia

: h# G. B5 e; e误读关键词之三:杂食  T$ u$ n, E7 Q! [$ |  R7 }5 ]

0 L6 m7 }3 V$ W1 C5 V5 O “天上飞的……四条腿的”之说,一点也不夸张。南宋《岭外代答》早就有“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的呈堂证供。与“生猛”“怪异”一样,杂食也是自然生存环境逼出来的。除了大部分的山地和贫瘠的丘陵之外,广东的平原面积不大,种植水稻和小麦不宜,在红薯被移植之前,可以吃的“正常”之物一直都很匮乏,加之历史上一直都没断了接受中国各地南迁的难民,“人口”之患日渐深重。据历史学家指出,至清道光年间,两广山区已开发殆尽,与此同时,过量增加的人口却使南粤地区到处是无所事事的饥饿的流民。洪杨之乱始自两广,说穿了还不是“祸从口出” ?
3 H. Q7 n# O* b& E# U2 t& a: }# @1 @. J  W: l
虽缺耕地,但胜在有山有水,于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没有“家养”的,就吃“野生”的,谁也不比谁傻。所以,尽管我个人坚决反对捕食野生动物,但是我第二烦的就是听到有人问:“广州人为什么爱吃野生动物?”老实说,中国人各个部族的祖先谁没有吃过野生动物?若不吃野生动物,早就没有我们这些不肖子孙了。割裂历史,是误读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看病问诊,得参阅病历;就是审讯疑犯,也要参阅前科。

9 i- P4 n/ V; b* B5 W5 O
8 ~: m+ o( O8 H3 {$ `6 l
粤式火锅,广东人称之为“打边炉”。

6 L& ?$ I& P, B. z
广州最大的吊诡是:开化晚,开放早。“杂食”亦因此而得到促进。据《广东新语》:天下所有之食货,粤东几近有之;粤东所有食货,天下未必尽有也。这就是开埠开海禁的后果。
; t5 N% U9 w  w
遍布世界各地的粤籍侨民,也不断将各种食材和烹技舶来广州作为最早期的通商口岸,广州大约在19世纪60年代就开始出现了被称为“番菜馆”的本土西餐。自19世纪70年代始,广州的“番菜馆”陆续北迁至京、沪,集中在北京东交民巷、上海虹口和徐家汇的第一批“番菜馆”,大部分都是广东人开办的。与此同时,参与“杂食”制造的还包括回民(代表“杂食”:牛杂)以及八旗兵(代表“杂食”:打边炉) 。

4 |9 g- [9 F3 F, @9 W
6 m. w& [! D  z" k/ H) c3 ~% e太平馆西餐厅,成立于1860年,首间分店设于广州太平沙,此为1927年广州永汉路的支店。图/wiki
& q) a/ p+ {9 |5 t0 d
8 l: }' v. c! ^3 W3 `: J
; E- o9 X. J1 C  r8 @% s
误读关键词之四:只做不说# S, e9 Y+ ^" Z" G; U! S

6 f* }; b, L" Q9 Q. g  J( F: |一部粤菜史,就是一部口腔的“被迫害史"。经年累月的训练,广州人在口腔里养成了一种刁钻的味觉。既杂食又挑剔,既精馔又平民。味觉的发达和刁钻进一步造成了一种“口腔化倾向”:除了爱吃,还爱讲话。这大概是一种用以维系身心健康的“进出口贸易平衡”。除了听起来很闹的粤语,广州人的爱说,曾经对中国近现代史造成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公车上书到“孙大炮”,无不能说会道,尤其是孙文的善辩,在汇聚人气、非法集资等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尽管他本人是个素食倡导者。

" q' s" |: U' c2 u0 o- \' r
其实广州的许多事情都是吃出来的,讲出来的,或者是在边吃边讲时而滋而生。茶楼就是发育口腔化倾向的一张绝佳温床,“口水多过茶”这个词很可能诞生自人声鼎沸的茶楼之上。1925至1926年间,毛泽东在广州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常到位于中山四路的茶楼“妙奇香”(始建于1879年,1998年废)饮茶,后来念念不忘,留下“粤海饮茶未能忘”一句,见《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作为最为言论、口腔化的另一个重要载体,广州土产报章杂志长达二十多年的兴旺发达并且至今称霸中国,也就见怪不怪了。

* D" v& W# M4 W1 K  @+ c0 {/ j' U+ o# ^- f! q* q7 P3 {+ q6 K) Z  M

  w# q0 P* Q( u( c5 s一间老茶楼,一间茶餐厅,可能陪伴了街坊几十年。图/《行运一条龙》
5 P3 ^) R& d0 G/ P" S* o5 \, o5 X( M& Z
事实上,粤语大众文化自1980年代初开始面向全中国的强势传播,一直都离不开粤菜和粤语流行歌曲这两员“口腔派”大将的冲锋陷阵。与此同时,粤语文化和所谓“广州观念”在前改革开放时代的顺力传播,却又得自于广州人“只做不说”的保障。

6 [& a9 j& {  \+ O; |& D9 {% A' i6 N* q
我相信,“只做不说”和“吃在广州”一样,都是非粤语区人士的误读,广州人并不是不说,而是不会像外省人那般说法,更说不出外省人听惯了或期待着的那种表述。这件事就像饮茶一样,广州茶楼的数量和规模,冠绝中外;广州在世界茶叶贸易史上的地位,举世无双,广州市年茶叶消费量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然而,广东非但从来都不是中国的传统茶叶产区,而且,广州男女老少喝茶之没文化之无品位,举国无以匹敌。

" {  ?4 {( \( p/ K" O! N
7 T9 y- E. S; B% p- T
广东早茶的“一盅两件”(一盅茶+两件点心)。

6 z( w" g& g! M# k- c& t1 J$ ^) l- w“吃在广州”既不是广州人的贡献,也不是广州人的原罪,尽管这一文本如今已因“误读”的创造性校正甚至过度诠释而变成了神话。其实,走在现在的广州街头,四顾林立的酒楼食肆,五湖四海的旌旗早已漫卷了粤菜老营之半壁河山,全球化浪潮之下,广州已不是广州人的广州,粤菜也已不是广州人的粤菜,爹不是你的亲爹,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今夕何夕!
! s/ f: @% f( F5 B) X

0 B! K1 r, D* |4 [2 t. j5 g
一切的误读最终都会被新的误读再一次消解。历史遗留的问题,也只有历史才能解决。但是黑格尔曾悲观地断言:“历史教导我们一件事,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学到任何东西。”
, {" K, `3 s/ p9 t
/ L& w) @1 j3 F' h: v- x/ k5 x: N# `, z
: o8 b; d1 Q/ u4 i! a; X& l& N2 {+ Q: Y% V
1 R* }6 B0 L! q& r

% L( P: I/ `; q
扫码加小新好友,加入“生活派”; H; A& \1 i* [+ V) z; X3 {- C* p! U
抢先享受各种活动福利~
. o3 F0 s0 ~* M

" W* H; |" `" D7 G) F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3010-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