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家园
群组
手机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注册
搜索
快捷导航
切换风格
01
谈天说地
02
飘在海外
03
炎黄子孙
04
休闲健身
05
旅游玩乐
06
时尚精致
07
天下美食
08
影视音乐
09
各有所好
10
金融房产
11
学习工作
12
子女教育
13
留学移民
14
生活功略
15
创业投资
16
摄影天地
17
车行天下
18
曲艺文娱
19
心情随笔
20
亲情友情
21
婚姻家庭
22
文学天地
23
艺术创作
24
海外收藏
25
娱乐灌水
26
市场广告
27
城市地产
提示:
登录
之后才能保存选择的风格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注册
当前位置:
»
论坛
›
城市八卦
›
炎黄子孙
›
炎黄人物
›
帖子
返回列表
马海德:这位首个获得拉斯克奖的中国人有点不一样
[复制链接]
0
回复
1336
查看
楼主
电梯直达
发表于 2016-7-27 01:36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注册
x
说起拉斯克医学奖,大部分人要么茫然不知,要么对其的印象还停留在屠呦呦2011年的那次获奖。事实上,屠呦呦并非第一个获得拉斯克奖的中国人。早在80年代,就有一位中国人获得过拉斯克奖,只不过这位获奖者并非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从基因看,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外”。
有“诺贝尔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医学奖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由被誉为“现代
广告
之父”的美国著名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及其夫人玛丽·沃德·拉斯克于1946年创立,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经过70年的发展,今天的拉斯克奖包括四个奖项,分别是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公众服务奖和特殊贡献奖。屠呦呦获得的就是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而第一个获得拉斯克奖的中国人——马海德博士,获得的是公众服务奖。
马海德,本名乔治•海德姆,191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布法罗,父母都是来自黎巴嫩的移民,起初是炼钢工人,后来靠开纺织品店为生,生活经常捉襟见肘。有一次,全家6口人都染上了流感,却无钱买药,幸得一位老医生愿意免费为他们诊治,还雪中送炭,赠予他们许多食物,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幼小的乔治从那时起便立志也要做一名医生,对贫困人群施以援手。
马海德博士
长大后的乔治成绩优异,靠着奖学金从北卡罗来纳大学一路读到日内瓦大学,研修临床医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期间,他从一个朋友那里第一次听说了东亚和中国的种种见闻,萌生了去上海开设诊所的念头。
1933年8月,乔治与两位同事从美国坐船出发,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来到了上海,成立了自己的诊所,主治性病及其他常见病。也就在这时,他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中文——马海德,并沿用终生。
30年代上海滩的灯红酒绿并没有让马海德沉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差距反而让他萌生了去意。这时,他在上海结识的三位友人——著名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新西兰活动家路易·艾黎及孙中山先生的遗孀宋庆龄为他指明了道路。1936年夏,马海德穿越国民党的重重封锁线,来到了陕甘宁边区,为毛泽东及红军将士提供医疗服务。在他的奔走呼吁下,国际援华委员会派了一队由加拿大和美国医护人员组成的队伍来到延安,这其中就有为我们熟知的白求恩。在毛泽东与白求恩初次会面时,马海德也在场。他为延安的公共卫生医疗做出的贡献被世界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写进了其著作《中国回忆录》中。
抗战时期的马海德与毛泽东
1937年,马海德成为了第一个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又立即申请加入中国国籍,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并签发公民证,成为了第一个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外国人。
1950年,他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顾问。1953年,马海德协助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前身)。为在全国范围内消灭性病,他先后赴内蒙古、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江苏、江西、西藏和新疆等地,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之后,马海德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对麻风病防治的理论宣传和实践,提出“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的口号和“在2000年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奋斗目标。在进入麻风区时,他不穿隔离服,主动和病人握手,同桌饮茶,甚至把病人的脚放在自己的腿上进行检查溃烂的伤口,为了保证触感准确连胶皮手套都不戴。每当有人问他是哪里人时,他都会骄傲地说:“我是中国人。”为了避免外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马海德甚至买了一顶新疆的绣花小帽,出诊时戴在头上,自称是新疆来的。建国初期,面对卫生部给外国专家发放的特殊补贴,马海德十分恼火地拒绝了,坚持称:“我是中国人,不是外国专家,这钱我不要!”毛泽东亦曾称马海德为“完全的中国人”。
马海德与麻风病患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首席专家邵长庚在皮研所实习时曾是马海德的学生,他回忆道:“马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大家都尊重他,他虽不能写汉字,但能看懂中文,而且中国话说得流利自如。在北京时和常我们一起聊天……那时马老和他的夫人苏菲住在北京后海北沿,平时喜欢在后海游泳。我们有时到他家,看到他收藏一些小古董……“文化大革命”期间,马老也受到“四人帮”的迫害,受批判、抄家,但他仍然坚持治病救人的理想,从事麻风防治工作。”在被怀疑和诬陷为特务的最艰难的时候,他曾伤心地说:“不被自己人信任,世上没有比这更难受的事了。”在马海德的眼中,中国就是自己的祖国,中国人就是自己的同胞。
1986年,马海德因对中国性病及麻风病防治做出的巨大贡献被授予了拉斯克医学奖,这也使他成为了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马海德与家人
晚年,马海德这样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我的老友斯诺在临终之前曾表示,他羡慕我走过的道路。是的,能够为这样伟大的人民、这样伟大的事业而献身,的确是值得羡慕的。”1988年10月,马海德因病去世。至今,马海德的纪念铜像仍伫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门前。
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无疑令每一个中国人骄傲,但我们也应当像千千万万受到他恩惠的病患一样,将马海德这个名字铭记于心。
西方的每一位医师在从业之初都会以希波克拉底誓言宣誓:“仰赖医药神阿波罗,阿斯克勒庇俄斯,阿克索及天地诸神为证,鄙人敬谨直誓,愿以自身能力及判断力所及,遵守此约……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我愿以此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执行我职务……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尚使我严守上述誓言时,请求神祇让我生命与医术能得无上光荣,我苟违誓,天地鬼神实共殛之。”
马海德博士
宣誓的时候,许多医者或许只当作是例行仪式,没有想过要终生恪守奉行誓言。但回首马海德的传奇一生,生命与医术的无上光荣,他无疑是受之无愧的。
参考资料:Wikipedia,Lasker Foundation,Blog Baladi,中国公众科技网,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人民网,大公网。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为 “未来
论坛
”微信账号(ID:futureforum)
未来论坛官网:www.futureforum.org.cn
未来论坛
,是民非企业性质的公益组织,是承载人类科技梦想,用科技改变世界的公益平台;也是连接前沿科技,解读未来趋势的思想平台。
未来科学大奖
,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重在奖励为大中华区科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不限国籍、性别、年龄)。未来科学大奖以创新模式带动更多民间资金推动中国基础科学的研究,促进科学事业发展,以创新的科学精神影响中国、影响世界、影响下一代。
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2016年,作为非官方、非营利、民间发起的科学奖项,它是国家、政府科学奖项的有益补充。未来科学大奖关注突破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家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
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两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金。奖金来源于未来论坛理事自愿出资,并选择公共声誉优良、社会贡献突出且深度认同科学价值的行业领袖定向捐赠。每项奖项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大奖按照国际惯例,成立基金会、设立董事会、下辖监督与执行机构。
未来科学大奖对获奖者的国籍、性别、年龄不做限制,只要求其工作具有突破性及长远意义,代表世界和中国的最高水平,并主要在大中华地区完成(包含中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台湾)。
激励是为致敬。未来科学大奖希望奖励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蒙科学精神,唤起科学热情,影响社会风尚,吸引更多青年投身于科学,实现中国的“科学梦”。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内容采编自网络, 不代表“
北美生活网
”观点, 除新闻外如有著作权争议, 请联系本站编辑,将立即处理。
谢谢欣赏,开放
注册
,欢迎加入北美生活网。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
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22198-1-1.html
谢谢
收藏
0
喜欢
0
踩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照妖镜
返回列表
使用
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快速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Copyright © 2008-2015
北美生活网备份站
(http://beimeilife.duckdns.org/)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和你在一起:
北美生活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