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东风 于 2015-5-29 21:12 编辑 9 t/ I1 p( h1 g, D% k# x% a
! p G/ _% T, a. U9 M据美国《侨报》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留学生和移民群体正在日渐庞大,留守在海岸线上的“空巢”老人群体引发关注。- R( l6 L# l0 r( m/ w
今年9月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蓝皮书显示,从1978到2011年,中国共有224.51万人出国留学,而归国人数只有104.87万人。( R4 D, P1 Q2 v$ Z; V6 X' I& _
m' A, u+ H& J/ v: e" M) o+ h- x# M' y; h* |
与此同时,中国在改革开放期间持续出现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潮,移居海外的新华侨华人不断增多。据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估算,改革开放后从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等地区移居国外的新华侨华人接近1000万人。
/ F/ m/ T8 ~+ L# b& J- F7 w' E o/ v. c/ X
+ ?, J) t. Z+ t- m
/ p& m1 ~- D a, [9 @* ^3 N3 [: e0 Q, E$ {8 A* Q9 [- u& u
这些留学生和移民离开中国的同时,留下了一个庞大的留守群体。不同于城乡迁徙所导致的空巢现象,这一群体的老人面对的是更远的距离、更大的文化差异和更难填补的思念。
0 h6 I* U) x; Q$ r
0 _4 r# C& L0 }& {, l* a. K0 b% r4 {& b, _ V0 B
“给自己找乐,孩子也就放心了”
" O) A g6 T4 S4 M
, |7 h0 j7 d5 n b. Z6 E4 j
& `4 T- _% @$ I, V, [; \ 张玲(本文中人名均为化名)的一天从6点开始。给自己和老伴做了早点,她便下楼到社区的小花园里和同伴练习太极拳——从退休开始,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十多年。
$ \( F) V$ R( N( k
9 D: b% s8 A6 r m
0 [: ?; g+ T v/ r/ _ 曾经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张玲今年68岁。11年前,女儿嫁到美国,她和老伴就成了空巢老人。虽然看起来精神抖擞,张玲早年当教师时就烙下了腰痛、腿痛的毛病,严重时走路都很艰难。不仅如此,她还被高血压、冠心病纠缠了多年。“犯病的时候头晕,喘不过气来。要是赶上晚上犯病,真害怕。”即使每天吃药有效地控制了病情,但谈起病情,张玲还是显得心有余悸。
5 r/ |/ |- s+ }# Z J; h
; S; B/ Z5 E0 p8 O8 k% Y( w* k$ X$ B) w( S
张玲的老伴已经76岁,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几年前,一次逛公园不小心摔了跤,腿脚就更不灵便了。老伴身体不好,生病了张玲只能依靠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妹妹照顾。“所以我得锻炼身体啊,只有自己保持健康孩子才能放心。”3 P5 ^2 M4 T. E6 F
$ ~- F, M* O2 e" `0 T& I( x+ V0 [ @9 K' y# [
濮明与张玲同岁。2003年,她的女儿到瑞士工作,她和老伴也开始了空巢的生活。退休以后,濮明投身华文教育工作,与张玲相比,她的空巢生活更加忙碌。同样是早上9点,记者见到濮明时她正忙着给来自西班牙的华侨学生布置教室。要让十来平方米大的酒店客房塞下15个学生并不容易,濮明把床头柜、梳妆台全都调动起来。搬桌子,挪椅子,装配投影仪、电脑,全部是自己来。不仅如此,濮明还自己编写培训教材。) c4 ^' R0 e! V. n+ Q7 C; O, `
6 h& M: m5 e6 h& ~) o
; |$ q3 b: a8 i4 M& z ]$ T! J 除了接待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侨青少年,她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制作远程华文教育的课件,印度尼西亚、葡萄牙都有她创办的远程教育培训班。
9 L' j h6 }) I( s$ W \
5 W* @& d; t" t/ O) r5 ~5 k, l* F# g, x1 h% B/ `4 }; b0 P% S
为了向记者介绍自己的事业,她拿出Ipad,熟练地打开学校网页,为记者展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录像。“我正准备制作Ipad版的华文学习软件。”虽已年过花甲,濮明仍然相信“人总要有点事业”。短短半个小时的采访多次被工作人员打断,询问她培训事项。排课表、请老师,濮明忙得不亦乐乎。“我就是给自己找乐,这么着我就不老了,孩子也放心了。”濮明开怀地笑了。
( B4 Y4 e F- n: ? y! ?! Z- S8 I0 d! ~- N- e! R c: ]
' _7 d- m( y! c) O 宋玉祥已经84岁,一子一女都在美国生活了二三十年。2006年老伴去世后,宋玉祥就独自一人在中国生活。“我这么大年纪,他们都不放心我一个人住。”于是,去年秋天,宋玉祥的女儿先斩后奏,将老人安排进了离家不远的养老院。“他们没有征得我的同意就给我安排好了,钱都是她交的。住进来以后她还不放心,半年里回国来看了我三次。”虽然嘴上不乐意,宋玉祥谈起女儿的惦记时,还是满脸笑容,“我住在这里,他们也放心些。”
4 m2 R4 f5 C, \5 a" a+ j1 e- ] X! S( |
: m9 b9 P5 g& i# u" V “美国有啥好的”- y- e6 I% B& j7 l1 u' O2 \ h( H
5 q, D, f7 o* B( U+ B
% `. t7 k4 M% Z" B! N5 m5 C
一走进张玲的家就能看到满墙的照片。“这张是闺女和姑爷,这张是外孙女……”张玲热情地向记者介绍。+ h% m6 P0 W) m, L) J8 w1 K/ f Z
) d6 Z$ K; S/ ]& V& ~. C' W: R: c- q# N
几年前,女儿一家迁到香港生活,并有了第二个孩子。女儿怀孕期间,张玲一直在香港照顾,后来也曾到女儿身边生活。可老伴生病后,张玲不放心老伴一个人在家,就再也没有去过香港。! C- v1 C/ G3 p4 w5 M K% r3 d4 V/ ~% w
8 M! P5 ^) ` _3 U6 L& l8 z+ {& s
& d, [- }. |* N& b( i3 s2 u
到不了孩子身边,老人只能在网上看一看孩子们的照片。“他们在网上弄了个什么页面,我在百度里一点就能看见。”张玲倒腾了半天,照片还是没能显现在电脑屏幕上。除了上网看,她还把孩子们的照片冲洗出来放在相册里,“我和老伴睡觉前都要翻一翻。”
! r r2 _% d# E" ]! ? i% n! D- T# c H% S) ~4 p+ d
_2 @+ L3 |. F, R% {
看着美国亲家制作的相册集,张玲一页一页地翻着,为记者讲述孩子们的生活:“这是大外孙女和她姑姑在玩拼图,比我上次见她长大了不少……你看小东西的这表情多好玩……”“小东西”是老人对小外孙的爱称,生长在香港,老两口很少能见到他们心爱的“小东西”。“他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外孙女说话也像美国人了。”张玲多少还是有些无奈。, C' Q( K" U% h
# O6 s6 M* P2 O( F3 u" ?' h, L) k
; l. r, g9 U% O6 p 即使没有家庭的牵绊,许多像张玲一样的空巢老人也还是不愿意出国生活。今年77岁的李黎就是其中一个。
0 i* |! _/ O2 D& |5 p }$ O7 G8 F
% k1 ?/ j" P4 B _5 C7 P- I
9 j! |2 q1 I% v* h' L0 T" }0 w( l* ] 2007年,她曾去美国与儿子一家小聚。“50多个州我去了30多个,纽约、芝加哥,还有跟加拿大交界的那个什么瀑布,都是我儿子开车带我去的。”谈起儿子,老人不无自豪,可要说对美国的印象,李黎却一句赞扬也没有:“美国有啥好的,我觉得跟咱们这比不了。”用她的话说,“到那人都傻了,也没人跟你说话,什么也不会做。”" c$ K# k. R& E' P) A& C" r
" E$ @" j/ u: j1 o
' i9 @' g- p, E8 _ 语言、文化是阻碍这种老人与孩子团聚的主要因素,东西方、两代人之间生活习惯的差别也非常难以调和。张咏夏今年已经92岁高龄,大约10年前她也曾到加拿大和儿子一起生活,可只住了一年她就坚决选择回国。“那边闷得很,我趴在窗户上往外看,一刻钟就过去一辆车。”谈起那里的生活,令老人印象最深刻的竟是这样一幅场景。6 Q0 D. C% s+ C1 @' q7 q% o* X
6 i5 W5 h n2 f1 x1 O
r* `9 v2 K8 A 无法与外人交流,和子女相处也很并不轻松。“在那的时候我净忙着跟儿子吵架。新买的地毯,我不让扔上面的塑料纸,他非要扔。”在儿子家里,张咏夏时常洗完、料理花草,尽可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可她从不做饭,因为“我做的中国菜,孙女看都不看一眼。” 现在回想起来,老人苦涩地笑笑。
$ N5 ]4 K( V2 I3 ^/ s0 o& o7 O* Q+ |6 t) D( K5 g# B9 l3 \
( K3 I; l/ l2 F: ]8 O
电子设备解燃眉之急
& O+ d/ L; P/ j4 \+ j
9 S1 K% q' @* R7 a
5 R1 O7 T9 _2 G$ g) l 北京市侨联于今年3月起对侨界空巢展开专项调查,先后制发了调查登记表,根据该市各城区、局(总公司)和高等院校侨联、各侨联社团反馈的情况,建立了900多位空巢老人的基础信息数据库。
# S. `* `! ~. w# S5 k6 I9 V
8 ~2 H3 o" A7 X# |" e! L/ A$ T8 @' V1 P" c! i% B9 [, p7 ]. t6 r
分析显示,目前侨眷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包括不能做家务、孤独无人陪伴、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住房没电梯、看病挂号难等。他们亟需的帮助主要包括请保姆照顾、提供老年人餐桌、配备电梯、请人陪同看病、希望入住养老院等。; L/ J& ~* c. e6 h
0 A2 H H( L5 _6 C
3 N( r; T F1 @5 a g% Z 在张玲居住的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区,像她这样的空巢老人都在家里安装了与电话连接的报警器,按下报警器,家庭住址、病例等信息就会传到医院。“我这样患有高血压的老人很多,真有了事,这起码可以应急。”张玲说。( r" I7 p5 U" K7 ^( v! r" C1 O
1 I; Q. ~* X) O! ], s& p7 [5 f
; E0 w: u( N% H r; o0 ~ 不仅如此,北京市从2009年开始,为20万名老人配备了一种叫“小帮手”的电子服务器,由65岁以上老人自愿购买,可以一键接通亲属电话、紧急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
" K2 Z# c0 }7 Z; p8 f; F. _ z9 }! p
5 g+ S! \ K6 L9 c7 s1 K6 d 老年餐桌提供一日三餐
" G1 a, Z0 k0 E6 M3 d7 M; ]. ?( m* O5 L) W1 @' a9 _0 s
' `% E, ~; W% u 李黎的老伴张渗几年前心脏病发作,自己又患上了美尼尔综合症,每天做饭都成了问题。于是,老两口雇了一名钟点工,专管一日三餐。 W/ Q2 s! c3 z, N7 G
5 Z1 k3 D0 m2 K# b5 G+ r9 |) l8 M% j _/ ~6 b7 P
2009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提出要利用城乡社区公益性用房、单位内部设施、居民空闲房屋等社会资源建立养老(助残)餐桌。采取政府适度补助租金、项目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由各级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工作主管部门,选择有资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牌餐饮企业提供社区餐饮服务。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具备条件的城乡社区(村)建立养老(助残)餐桌,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安全的配餐、就餐服务,并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家庭送餐服务。/ Y9 {/ C/ T; \# J8 _$ \
5 d5 {. c7 L# x( e- z, k
7 t- ^; P& d& q. [+ b0 ]
北京市老龄办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市已经建立了3837个养老(助残)餐桌。不过,在老两口居住的北京市石景山区何家坟社区,老年餐桌并没有得到充分使用。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尽管社区可以帮助有需要的老年人联系周围饭店提供老年人订餐服务,但全社区414名60岁以上老人中,只有三四家使用了此项服务。这一方面是因为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并不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九养”办法》只适用于北京市户籍,像李黎两口这样的有需要户口却不在北京的老人并不能得到这样的服务。
* X/ r1 H( x' ?; t3 y3 y% [; J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66-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