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y+ w {1 _! n7 w h1 Q
! x5 B7 d* N Y( o! r# D. Q
- d* e) V, E; W/ r9 r
8 N2 J! g! r! s+ \9 N
点击上方绿标,可收听主播 苏洋 的朗读音频 原标题:《你的“拖延症”,可能正在拯救你》 文 | 艾霖 * r9 {* m8 g! Z% ^4 f, S
+ P3 Z6 Q$ X% {
1. 5 S3 e2 V# j: j) B* j: [8 a$ a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回家后要赶紧写作业,不要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
# I! N* n) G" L6 ~还记得读书时候的我,对自己有很严格的时间控制。复习考试之前,每天早上我会给自己做好目标,精细到“几个小时里面要完成什么任务”、“吃饭多少时间”、“什么时候出去散步或者听音乐”。
/ N9 r8 d8 l' M0 Q0 f( F" N7 O可是往往“天不遂人愿”,经常到天黑了,才会发现时间早已经被自己“磨蹭”完了,该看的书还是没看。对此我十分恼怒,但对“拖延症”好像也无可奈何。
, U, J4 T7 R2 [0 n7 r这种事情在学生时代总是一遍又一遍地上演。
: n6 Q- `% `4 K- B7 } N可是无论多少愧疚,我也从来没有仔细从另一个角度好好审视一下“拖延症”这个人类共同的敌人。
' n# h/ _3 F' [. I5 W直到前几天,我看到有作家分享一位博士生的一个不同寻常的观点:拖延症可能有利于创新。当然,他说的“拖延”和我的“拖延”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8 v8 W0 N" w$ M1 s- X
2.
: j8 {8 a9 G/ o3 ^+ L去年到意大利的旅行,我发现一个好玩的共性:那些名留青史的艺术家经常是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断断续续地才最终完成创作。
1 ^. o/ f* k+ ]: k他们是懒吗?他们很勤勉。他们中途缺失灵感吗?是,也不是。但是正是因为这些走走停停,让他们登上了艺术领域无人能够逾越的高峰。 2 Y; \( o8 T3 G/ n5 o* m
雷奥纳多·达芬奇是一名精通多门交叉领域技术的奇才,他在绘画、音乐、建筑、数学、几何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等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很多史料记载《蒙娜丽莎》是他四年内完成的,但也有人指出,达芬奇从1503年开始创作这幅画,直到1519年去世前夕才把这幅画完成。他一生完成的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经典。
: {. q1 k/ ?+ B有人问,在创作《蒙娜丽莎》的15年里面,他到底在干嘛?创作效率也太低了吧?实际上,他花了很多时间在光学实验和其他看起来“不务正业”的研究上。
& l' u/ m8 g. `: C( i( |+ g) l历史学家William Pannapaker指出:
; q; f' b. [6 W" }达芬奇对光线如何照射球体的研究,对他的作品《蒙娜丽莎》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他在光学上花费的时间可能会推迟一幅作品的完成,但是他最终取得的成绩却来源于这些实验。只有深深沉迷于现代生活、狂热追求效率的人才会认为他这样做是在浪费时间。但是这些事情和他内心浩瀚的宇宙比起来,简直是微不足道。
3 R2 z9 w, ^8 |( ?* I/ C/ i+ j0 N 3. / F8 J8 G P/ Q. T
在古埃及,人们用两个不同的词表示“拖延”:一个是懒惰,另一个意思却是等待时机。
) E0 T" z# n6 _" }1 ^亚伯拉罕·林肯的《独立宣言》,也印证了“拖延”是有益处的。他直到演讲前一天,还只完成了稿件一半的准备工作。但最终他的演讲,却如呐喊般向世人举起旗帜,宣告美国人民的普世价值以及立国之本。他的秘书披露:“林肯平时有一个习惯,经常会花很长的时间酝酿自己的想法。在此期间,演讲的观点、论证以及句型逐渐成型,由此他才会落笔。” 2 [7 D3 Y8 c7 f l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 / z. ^& j/ h1 d7 @
他让一组大学生写商业计划书,去设计一片大学校园空地的使用。那些立刻动笔就写出来的人,他们提出的想法基本比较传统。而那些先去玩游戏的人群,却设计出来了更多新颖的经营理念。实验结果显示,不管玩游戏还是休息,都不是提升创造力的原因。因为当人们在不知道任务之前就玩游戏时,他们提出的观点并没有多少创新。
2 S. P+ M% t' V2 t+ y1927年,就有俄罗斯心理学家Bluma Zeigarnik指出:“相比于已经处理完成的事情,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成的事情会印象更加深刻。一旦任务完成,我们就不再考虑这件事情了。但当它被中断,或者未完成的时候,它在人们的脑海里仍会保持活跃。”
0 Z$ j/ S1 N) J1 D9 N这里的拖延,指的是“克制冲动,避免做出过早回应”的方式。所以,“有利的拖延”的前提,不是毫无目的和规划,而是需要在人们的脑海里有一个任务。这种方式可以让人们花更多的时间、考虑出更多的方式去实现它。在此基础上的故意拖延,会迸发出更多的可能性,并产生创意。
2 F1 n6 {* z6 {/ V7 U4 Q% g[img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b73Bh2jb3Nhr3sZtyOorcKPlaulBrRekgEjbu4VOSpckzZJsHWYxupSBfnMc2o3vOxrAK2ThAXd3yfEHBIYBVQ/640?wx_fmt=jpeg[/img]
3 e5 Q, i3 D1 i 4. ( s! G# A/ U8 J# \4 u0 v" j
如今,我不敢再强迫自己写文章,因为我实在不是“压力型选手”。我试过给自己规定“X天必须写出一篇文章”,但是结果是写出来的文章惨不忍睹。这种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的方式,对我来说一点都不适合。 + E2 D+ J# U. i1 s5 R# H
连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的文章,我连发出来的勇气都没有。我很崇拜那些每天都更新原创内容的公众号作者,但是他们很多人也普遍反映“自己的大脑被渐渐掏空”一般不知道要写什么。 ! f9 L0 L5 w) `& O3 n: j
到后来,我彻底给自己放松,大概保持一周一篇的更新,有了灵感之后也不忙于写。我现在养成了随时把灵感记录下来的习惯,想到一个有意思的主题,不管是好是坏,都记在手机的note里面。打开我的note,里面大概有50个主题。 9 G$ w' c5 N" v( C i
有了想法后,我不忙于落笔。我先记下已有的几个论证,然后就去做别的事情了。看书、工作、创业、游玩……但是往往如此,在不经意间,美剧里面的镜头、公司同事间的对话、群里的据理力争,甚至是逛街时人们的一个细小的举动,都随时可以成为我笔下的故事。慢慢地,故事饱满起来后,想法喷射而出。
) G. E$ H$ W" @/ X- u于是,落笔真的可以犹如流水。 1 |. L" l, a. s5 |. ?% g
有了任务在脑中徘徊时,反而会使人对周围的环境更加敏感,看事物更加尖锐。
6 M, p; T- o1 l- L! D; s 5. 8 i! V/ d8 `4 P
随着中国创业时代的到来,遍地都是创业的火花,红红火火,一片欢腾的景象。
. D6 S. X* r5 A9 S ]" m1 @这个时代讲究“先发制人”:第一个做VR,第一个申请AI专利,第一个把产品做到上市。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下,很多创业公司都争着推出新的产品,或者新的服务,以求更早地上移学习曲线,从而占据主要市场 空间,争取在某个行业里面做到垄断。 & W: J7 F" d+ L7 G$ R5 K5 s
可是,正如很多投资人反复强调:创业过程中,不是勤奋、也不是资源决定了成败。42%的情况下,“时机”才为未来决出胜负。
/ x' @9 V1 O$ Z9 p: V6 X* }& m有数据显示:最先开发出产品的公司,失败率达到47%。而后劲型公司,失败率仅为8%。开拓型的公司很可能会夺取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最终成活的概率相比较更低。 $ T7 R) ?: w' k$ K4 S& z9 h& b
当第一个进入市场的公司打响第一炮的时候,便是第一股试水深浅的力量。他们小心翼翼地探索市场的不确定,和僵化的顾客思想以及消费习惯碰撞,对产品的不断误读和尝试改进。这些开拓者的勇气让人敬佩,也有很多公司成功了创造了新的市场。 " }2 U7 G+ o. ]1 \7 k- @' m) y
然而这时候,其他瞄准这个市场的公司,却也可能因为开拓者而多了灵活性。他们站在一旁仔细地观察你犯的所有错误并加以分析,从而推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来让顾客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
: a+ Q7 I* f! H s+ {& nPaul Thiel在他的《从0到1》里面说到:“如果之后进入的人会赶上你并把你打败,那做第一个进入的人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好处。”
' }* w" q+ s" B我在这里并不是鼓吹不要做第一个创新者,但是如果仅仅因为想击败对手而匆匆忙忙让产品上线,实在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 C9 ^+ ]# E: G' \9 V“抢占第一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
0 ?7 y }5 A& o* _* [" T
% L) K) c0 o9 u
3 }7 i5 v5 Q, {6 M. x- R 6.
4 y* N2 M9 F0 D; E8 Q2 d如今,很多负面的关键词不断地被公众提起,比如“焦虑”、“浮躁”。好像越来越少的人愿意用几年写一本书,用10000个小时去学一门技能,甚至是用一辈子去经营一段婚姻。
# `+ _! T, _& b& R: `一年巴不得出好几本书,也不在意书到底有没有人看,说出去多光鲜啊;不停在不同的公司里跳槽,一个公司能干3个月算是长的了,也不管很多公司都有“连续3份工作没做满8个月的不招”的潜规则;面对眼前的人生伴侣,好像再也没有激情去守护,剩下的只有柴米油盐和没玩没了的抱怨,一个不满意就转头离婚,反正娱乐圈的明星都这样嘛。 9 l. t1 Q( i! Y! y
十年画一幅画?二十年做一个企业?开玩笑吧?那些一辈子只守着一种技艺的手艺人,那些曾经辛苦操劳一辈子才能打下一个商业帝国的人,好像都走进了故事里。 . @5 E! f: S" T: p2 x
“聪明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啃”的人越来越少。 $ M' e6 T% V3 r8 m
所以由之而来的是对“匠心”的推崇,对匠人的追寻,对“细水长流”的肯定。人们盼望一种回归内心的不疾不徐,一种可以重新冲破焦躁的柔软力量。慢工出细活、精益求精,方才是社会前进之本。 $ d. k1 e, Y- q) g0 d6 [
平庸的人才会只看重数量,有远见的人从来都是只抓住质量不放。 请输入标题 bcdef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里,那些能够克制住立刻吃糖冲动、从而得到两块糖的孩子,最终都在各个领域更加成功。
) _) ?" o) V4 G. k& K( g$ ^所以我这里说的“拖”,其实是一种自律。我并不是鼓励要真正地去拖延、浪费时间。 0 ^+ S4 v8 e1 H8 x9 x2 H4 h
这种自律,让人有意识地选择抵制住尽早完成任务的冲动。于是,需要将一个任务或者想法在脑袋里如影随形,虎视眈眈地观测外部事物又随时待发。它会让人冲破更多自己原有的想法,从各种观察、交谈以及经验里不断学习。这会使人明白,自己不应该身陷于自己狭隘的视野里,不应该僵化在同一种传统的思维里,而更应该洞察外面的大千世界。
6 ?! S A$ {7 ?/ F早起的鸟人有虫吃,早起的鸟儿也可以会被吃。
- @5 W8 |) Q$ t就如马克吐温说:
# F' C2 \1 e- ^9 K$ ~“后天能做的事,别赶着明天做了”。
, m) O4 w% d. Z" F! F6 x或许有点道理。
4 b0 _' n5 N) A& d# p4 @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8 f' p8 U2 j8 h) |( C2 l
作者:艾霖,美国商学院毕业,常驻洛杉矶。在上市公司做运营管理,同时参与好莱坞影视互联网创业。Linkedin专栏作者,终极梦想是旅行作家。想在30岁前美美地看遍世界。文章转载自个人微信公众号“梦径”(ID:mengjingDK)。 # y* N% I: @5 x! L' K& B
+ ^. f' p8 T; a/ I主播:苏洋,80后电台DJ,广播从业十二年,自由配音人。有时羞涩腼腆却内心闷骚的天蝎座暖男。路遇不平或危难,一冲动就会站出来的人。苏洋的声音37℃,和你的温度相同,所以熨帖你的身心!微信公众号:听美文(ID:suyangshuo)
) \9 x# O- k. o8 B B- g' V
$ z3 b$ d1 ?: H9 b# o* ]1 g
: v3 r0 w' E6 O/ ^3 A
编辑:辛巴德 背景音乐:赵海洋 《瞬间的永恒》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7509-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