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A, F! r( m$ `' {3 |$ [
9 z/ ~* Y) x8 i
/ w' S: ^4 u1 ]( ^9 \# Q3 l/ `0 S" J7 i2 [3 @9 I
点击上方绿标,可收听主播 苏洋 的朗读音频 原标题:《你的“拖延症”,可能正在拯救你》 文 | 艾霖
* i4 R x) X+ T" l6 I3 }2 A3 P# v4 ]% `
1.
2 I7 F/ C& W* w O/ x从小我们就被教导,回家后要赶紧写作业,不要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
& p0 `0 T5 {+ u还记得读书时候的我,对自己有很严格的时间控制。复习考试之前,每天早上我会给自己做好目标,精细到“几个小时里面要完成什么任务”、“吃饭多少时间”、“什么时候出去散步或者听音乐”。
. w/ F* _/ o: J5 Z0 N可是往往“天不遂人愿”,经常到天黑了,才会发现时间早已经被自己“磨蹭”完了,该看的书还是没看。对此我十分恼怒,但对“拖延症”好像也无可奈何。 4 y: M) |' ~0 ~1 Q
这种事情在学生时代总是一遍又一遍地上演。
/ z% s, G/ o# e8 w7 u可是无论多少愧疚,我也从来没有仔细从另一个角度好好审视一下“拖延症”这个人类共同的敌人。
: ~' ?7 K P4 |$ ?3 w' e9 K+ R: r7 A直到前几天,我看到有作家分享一位博士生的一个不同寻常的观点:拖延症可能有利于创新。当然,他说的“拖延”和我的“拖延”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 a5 W% Y$ N5 Z# r: f 2.
) }" F2 Z# E9 d1 |9 A t去年到意大利的旅行,我发现一个好玩的共性:那些名留青史的艺术家经常是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断断续续地才最终完成创作。 2 ?& ~5 [. x% Z; @2 t+ _
他们是懒吗?他们很勤勉。他们中途缺失灵感吗?是,也不是。但是正是因为这些走走停停,让他们登上了艺术领域无人能够逾越的高峰。 ) B9 v* ?+ G; P! p4 G& S6 C' T% T
雷奥纳多·达芬奇是一名精通多门交叉领域技术的奇才,他在绘画、音乐、建筑、数学、几何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等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很多史料记载《蒙娜丽莎》是他四年内完成的,但也有人指出,达芬奇从1503年开始创作这幅画,直到1519年去世前夕才把这幅画完成。他一生完成的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经典。 4 z. o! O9 g- I7 F2 T" }
有人问,在创作《蒙娜丽莎》的15年里面,他到底在干嘛?创作效率也太低了吧?实际上,他花了很多时间在光学实验和其他看起来“不务正业”的研究上。 O' \4 U( n% L7 L" m
历史学家William Pannapaker指出: 8 t4 O3 y8 P4 N+ K# J
达芬奇对光线如何照射球体的研究,对他的作品《蒙娜丽莎》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他在光学上花费的时间可能会推迟一幅作品的完成,但是他最终取得的成绩却来源于这些实验。只有深深沉迷于现代生活、狂热追求效率的人才会认为他这样做是在浪费时间。但是这些事情和他内心浩瀚的宇宙比起来,简直是微不足道。 * y, }% P D6 Z+ O" p, }4 U. r
3.
9 r9 M9 E7 P* }$ |在古埃及,人们用两个不同的词表示“拖延”:一个是懒惰,另一个意思却是等待时机。 $ b0 W* Y: b8 T: z5 Z' m* X% Y
亚伯拉罕·林肯的《独立宣言》,也印证了“拖延”是有益处的。他直到演讲前一天,还只完成了稿件一半的准备工作。但最终他的演讲,却如呐喊般向世人举起旗帜,宣告美国人民的普世价值以及立国之本。他的秘书披露:“林肯平时有一个习惯,经常会花很长的时间酝酿自己的想法。在此期间,演讲的观点、论证以及句型逐渐成型,由此他才会落笔。”
. q2 }0 R2 \( f& Z# f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 5 ~ H* o; J4 [
他让一组大学生写商业计划书,去设计一片大学校园空地的使用。那些立刻动笔就写出来的人,他们提出的想法基本比较传统。而那些先去玩游戏的人群,却设计出来了更多新颖的经营理念。实验结果显示,不管玩游戏还是休息,都不是提升创造力的原因。因为当人们在不知道任务之前就玩游戏时,他们提出的观点并没有多少创新。 0 Y9 g1 r' b8 C, S
1927年,就有俄罗斯心理学家Bluma Zeigarnik指出:“相比于已经处理完成的事情,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成的事情会印象更加深刻。一旦任务完成,我们就不再考虑这件事情了。但当它被中断,或者未完成的时候,它在人们的脑海里仍会保持活跃。” 9 L$ q- W. z; `7 K/ _
这里的拖延,指的是“克制冲动,避免做出过早回应”的方式。所以,“有利的拖延”的前提,不是毫无目的和规划,而是需要在人们的脑海里有一个任务。这种方式可以让人们花更多的时间、考虑出更多的方式去实现它。在此基础上的故意拖延,会迸发出更多的可能性,并产生创意。 % ?- i! L! M3 V5 E$ T/ K
[img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b73Bh2jb3Nhr3sZtyOorcKPlaulBrRekgEjbu4VOSpckzZJsHWYxupSBfnMc2o3vOxrAK2ThAXd3yfEHBIYBVQ/640?wx_fmt=jpeg[/img] : I, P I# b% u5 f
4.
$ t) b. x& g5 X6 y如今,我不敢再强迫自己写文章,因为我实在不是“压力型选手”。我试过给自己规定“X天必须写出一篇文章”,但是结果是写出来的文章惨不忍睹。这种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的方式,对我来说一点都不适合。 $ b$ p4 d, o! v) R1 I8 i
连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的文章,我连发出来的勇气都没有。我很崇拜那些每天都更新原创内容的公众号作者,但是他们很多人也普遍反映“自己的大脑被渐渐掏空”一般不知道要写什么。
6 y: X& ~% w$ i到后来,我彻底给自己放松,大概保持一周一篇的更新,有了灵感之后也不忙于写。我现在养成了随时把灵感记录下来的习惯,想到一个有意思的主题,不管是好是坏,都记在手机的note里面。打开我的note,里面大概有50个主题。 9 b1 ~. x& a4 L6 p# \9 q
有了想法后,我不忙于落笔。我先记下已有的几个论证,然后就去做别的事情了。看书、工作、创业、游玩……但是往往如此,在不经意间,美剧里面的镜头、公司同事间的对话、群里的据理力争,甚至是逛街时人们的一个细小的举动,都随时可以成为我笔下的故事。慢慢地,故事饱满起来后,想法喷射而出。
% a/ l P5 u1 a) X2 }于是,落笔真的可以犹如流水。
: c0 y$ J: d6 T8 {8 U; s% A有了任务在脑中徘徊时,反而会使人对周围的环境更加敏感,看事物更加尖锐。
3 b& a* p# f5 {2 s; P 5. ; h& {9 E1 @; R
随着中国创业时代的到来,遍地都是创业的火花,红红火火,一片欢腾的景象。
0 ]3 P4 e( o4 `( h1 {这个时代讲究“先发制人”:第一个做VR,第一个申请AI专利,第一个把产品做到上市。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下,很多创业公司都争着推出新的产品,或者新的服务,以求更早地上移学习曲线,从而占据主要市场 空间,争取在某个行业里面做到垄断。
! ?& _( n5 [0 Z. i" E6 k& n7 Q可是,正如很多投资人反复强调:创业过程中,不是勤奋、也不是资源决定了成败。42%的情况下,“时机”才为未来决出胜负。
. m8 k- L" w" ?' R& t% u有数据显示:最先开发出产品的公司,失败率达到47%。而后劲型公司,失败率仅为8%。开拓型的公司很可能会夺取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最终成活的概率相比较更低。
& G1 _1 T2 H8 C当第一个进入市场的公司打响第一炮的时候,便是第一股试水深浅的力量。他们小心翼翼地探索市场的不确定,和僵化的顾客思想以及消费习惯碰撞,对产品的不断误读和尝试改进。这些开拓者的勇气让人敬佩,也有很多公司成功了创造了新的市场。
0 _. j$ H2 r4 Q4 \然而这时候,其他瞄准这个市场的公司,却也可能因为开拓者而多了灵活性。他们站在一旁仔细地观察你犯的所有错误并加以分析,从而推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来让顾客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
# s( T# [# w5 w# OPaul Thiel在他的《从0到1》里面说到:“如果之后进入的人会赶上你并把你打败,那做第一个进入的人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好处。” % n( f$ h- F8 V% y" a1 E
我在这里并不是鼓吹不要做第一个创新者,但是如果仅仅因为想击败对手而匆匆忙忙让产品上线,实在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 k5 f" }+ [5 D" R( L# y3 d“抢占第一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 " w% a* h+ ]# h! O0 A' \6 J; J, \
) Q0 ~6 T2 `! ?" P# V. m
. X/ i+ _4 x+ m/ b* v3 m, ?1 f/ \ 6. ; V* v' Z3 `' c- K* i
如今,很多负面的关键词不断地被公众提起,比如“焦虑”、“浮躁”。好像越来越少的人愿意用几年写一本书,用10000个小时去学一门技能,甚至是用一辈子去经营一段婚姻。 . {* D6 O7 z/ Q
一年巴不得出好几本书,也不在意书到底有没有人看,说出去多光鲜啊;不停在不同的公司里跳槽,一个公司能干3个月算是长的了,也不管很多公司都有“连续3份工作没做满8个月的不招”的潜规则;面对眼前的人生伴侣,好像再也没有激情去守护,剩下的只有柴米油盐和没玩没了的抱怨,一个不满意就转头离婚,反正娱乐圈的明星都这样嘛。 & u- Y$ l2 |5 h# T/ ?# h7 r9 x9 d
十年画一幅画?二十年做一个企业?开玩笑吧?那些一辈子只守着一种技艺的手艺人,那些曾经辛苦操劳一辈子才能打下一个商业帝国的人,好像都走进了故事里。 # Q: l8 C1 V5 S# H- E" ?* i& y
“聪明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啃”的人越来越少。 * }: h3 l+ ~- I2 }( T- ^2 O @; t
所以由之而来的是对“匠心”的推崇,对匠人的追寻,对“细水长流”的肯定。人们盼望一种回归内心的不疾不徐,一种可以重新冲破焦躁的柔软力量。慢工出细活、精益求精,方才是社会前进之本。 + n2 C% r* n" N! b4 S- i9 u" h+ x
平庸的人才会只看重数量,有远见的人从来都是只抓住质量不放。 请输入标题 bcdef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里,那些能够克制住立刻吃糖冲动、从而得到两块糖的孩子,最终都在各个领域更加成功。 : N! a# q+ J; ?. U7 O
所以我这里说的“拖”,其实是一种自律。我并不是鼓励要真正地去拖延、浪费时间。 3 {) J6 p \& _6 l' y- D
这种自律,让人有意识地选择抵制住尽早完成任务的冲动。于是,需要将一个任务或者想法在脑袋里如影随形,虎视眈眈地观测外部事物又随时待发。它会让人冲破更多自己原有的想法,从各种观察、交谈以及经验里不断学习。这会使人明白,自己不应该身陷于自己狭隘的视野里,不应该僵化在同一种传统的思维里,而更应该洞察外面的大千世界。 5 R3 L t& Y1 ?" K+ f7 G# p- U
早起的鸟人有虫吃,早起的鸟儿也可以会被吃。 + H- C0 \" `8 Y
就如马克吐温说:
2 J$ T/ D" Z( y! u" Q5 O0 p2 I“后天能做的事,别赶着明天做了”。 ; e- s5 e$ ^( P: c/ N7 `- O
或许有点道理。 + R+ f" Q0 V, {- A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 P. Y) o' k6 y c
作者:艾霖,美国商学院毕业,常驻洛杉矶。在上市公司做运营管理,同时参与好莱坞影视互联网创业。Linkedin专栏作者,终极梦想是旅行作家。想在30岁前美美地看遍世界。文章转载自个人微信公众号“梦径”(ID:mengjingDK)。
* P0 e4 h% s# e- P1 Q5 h+ ]2 B* C" y* n8 w# b0 u
主播:苏洋,80后电台DJ,广播从业十二年,自由配音人。有时羞涩腼腆却内心闷骚的天蝎座暖男。路遇不平或危难,一冲动就会站出来的人。苏洋的声音37℃,和你的温度相同,所以熨帖你的身心!微信公众号:听美文(ID:suyangshuo)
1 j& o+ N4 I! G( j4 c h; `
/ J" J0 S( T# ?0 S d! }, R1 q7 ~3 ]* \; d4 ?, U
编辑:辛巴德 背景音乐:赵海洋 《瞬间的永恒》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7509-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