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本文仅代表原文作者观点
2 ~# E% d3 ~$ ~9 u' a! x, |/ s& D0 n$ t" J0 t2 ~7 i& T
# @* k4 `5 C" r0 e9 _![]()
4 e' p: {" F9 _$ u. ^- w4 {! e9 H& v, o+ x0 p9 h
% |1 Z1 r& b3 I6 |" D0 ^6 L2 C9 {
范曾先生曾在摄影机前这样评价自己的绘画成就:“画分九品…四品,已成大师,凤毛欧伯;五品,谓之巨匠,五百年出一位;六品,可称魔鬼,从未看到……我是坐四望五,以待来日。”
! \. ~& j9 W: T9 f8 l$ R8 e) Q0 v' \4 F! m" H2 c ?9 y1 E% C
* h4 O3 E1 j0 h3 k5 M谢绝大师称谓者确有一二,公开自我评定为大师者罕见,而公开宣称已超越大师境界者,范曾为当代第一人。5 Z$ {: a0 j9 H
1 K. \$ k6 u9 e- c2 a, `2 J& Y
/ M% C3 a- ]9 [! M2 F
我在十几岁时知道范曾,那时他正当中年,还未得大名,但其作品和故事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我眼里,他是一个有魅力的艺术天才,一位颇具君子之风的中国文人,当时为国中有这样的人物感到庆幸,无论他辉煌到哪一步,我不会感到意外。9 U( |. P5 u$ |* P
' Y0 p o' G$ u3 Z+ d
- \" e3 X3 f5 M4 o6 @: H% w![]()
0 h, G5 a9 J: k7 G( u' o% k* F4 W ?( y! ~, G5 _+ O
( j3 T" F8 C7 U) ^2 `4 p8 K0 x, B
对范曾慢慢失掉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已经长大了,我在重新认识这位被放在历史坐标上的人。看到范先生在电视上畅谈诗词书画,带领大家体味中华传统艺术魅力,其风采迷人,谈笑间似有清风徐来,但我还是嗅出一点糟气。我的失望,是他对自己作品的解读,而他的自我评价,更让人莫名其妙。. ~2 b6 e. c0 G0 n: |+ v
: n0 r h6 D& r: z, X
" s8 X. G& S2 x8 @, n中国书画同源,有“坐四望五”境界的国画大师,其书法水平不可低估。范曾怎样评价自己的书法?最近,他以贯有的引经据典方式作答:“作为我个人书法来讲,我想用杜甫形容李太白的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来形容我的字比较合适…可以讲书如其人。”范先生对自己的书法境界颇为自得,对自身的人格魅力也相当自信。9 ? d. g" U u4 I: E& m4 f
_$ P% q5 m# J0 G$ l
$ K% Y% G6 O' u1 Y# f; {![]()
8 S2 ^" E1 a* Y/ M7 {- w4 P( Z* }
) o4 B, L% v( ^/ v o( e1 g
9 t1 ?! u; M) Q7 x2 F8 D' q( V“清新俊逸”,是范曾的书法美学追求。他这样概括自己的追求成果:“戊寅年始悟书法用笔最忌妄生圭角,空作抖擞。读唐人碑,又感法度深严,抑性舍灵,乃幻变古规,自造家法,自信不轻让褚虞。世之书界笨伯,读此必大怒云。”# W* ?& C0 y0 l9 L' K( |/ n6 L
1 `, {! I5 \0 y0 F
据说他早年曾学郭沫若,也钟情于法帖,可我实在看不出其法源自何贴,洗尽先人笔法者,未曾听说,也许真是天才自创,卓然自成一体,但我们周围不懂书法而有个人写字风格者多如牛毛,面目个性化不等于艺术。至于碑刻,他似乎浅尝辄止,学而不好,对于碑派书风,他是敬而远之。0 Y+ ^+ J9 X+ C
2 W0 R7 @6 ?' m* H- x3 G0 c4 Z+ s( V9 B! `( A
风格乃个人喜好,清新俊逸和雄奇古拙都为美,均不排斥法帖与碑刻,本无高下之别,无论哪一种,都需要扎实的功底和良好的悟性,都要写得自在。浏览范曾三十年来的书法作品,发现他的美学理想与自身实践南辕北辙,他的探求是那么吃力,全无出入“书史”的自如。8 L5 d2 Q, V' c& Z
! b9 j4 H+ G: ^% d+ l# C
& x H" X$ f. }8 m3 R/ { }
6 ~! N) Z4 I& L# c
" t8 M! h, \" `0 w2 m: ~: M W
1 A+ k% w- i' e察其用笔,范式的一大特点就是追求提按,一笔之内几起几落,粗细变化无度,其细笔孱弱,如春蚓秋蛇,粗划臃肿,状似肥藕;而其侧锋笔法与提按胡乱结合时,写出的线条如肠梗阻,令观者憋闷;其收笔失败最多,失于仓促,笔锋散乱,求飞白而不成,神气外泄。书法用笔讲究粗细之变,细可比游丝,粗可如枝干,但线条要结实,有张力,笔锋自然转换,线断而意不断,推测其败笔根源,应为书写者不懂用笔使转,未解笔锋变化之道,而且惯用死墨,不知墨随心走的道理;从其后期作品看,似更着意自然,波折渐少,有所改善,但又添滑而不爽的毛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败笔常见。% L) R0 u" s0 ~ i X% R
8 v% f8 k6 o* f
/ w' W8 D/ k' L2 P/ E 9 W# ~2 f' { A( e6 Y; |
1 H! ^! v3 M6 S) ], i+ r
) ^3 s9 q8 W* B- Y
看其结字,多以楷书结构为基础,参入行草,作者意在使黑而粗的短划收敛、聚集,细而长的线条延伸、缠绕,以圈住更大的白地,画字风格明显,但由于把握不好点划间的疏密、字形结构内的虚实关系,很多字重心不稳,结构松散;不少字被着意扭曲,状如受刑之人,不忍目睹;其后期作品,减少了“受刑”的比例,但不少字立在那里,远观象健全之人,走近看,原来肢体已落下伤残;其篆、隶之作,结体徒有其形,大多篆如死树,隶似僵虫,何谈美感?
7 r$ e2 G0 L2 s4 g
- |/ Q: }( a7 z9 L" P0 f# X+ K' Q# }4 s. q( T) c% T. o- b4 S& ?+ s
![]()
1 Z# D* j+ j" _0 t; l6 Y% |' r) h1 H& [; M
( K/ n# L+ y: @) J9 h再观其章法,少字作品象欲坠的积木,多字作品如乱石铺冈,每个字各自为战,少有呼应,更不用谈什么行气;其排行往往自左向右歪斜,有时前几行还算端正,但后两行又会出现左偏的毛病;其后期部分小字作品,有所改变,但仍显板滞,且一幅之内,重复之字毫无变化,又染馆阁体之病;至于题款字的歪斜、拥挤、大小不得体,以及乱用闲章、印章偏大和钤印位置不当,已是范式作品的通病,在其画作款识中尤为明显。
/ K' p% S3 V2 C0 Y- t5 f3 S% c p9 y |7 e( O# W
! d- Z" o" w- d( e- }% B
![]()
; ?% R4 S; S2 L( g' c6 U' K3 Z
9 J( I4 U0 T* _* I" v0 B
[ v# ~% I: l" S刘熙载讲:“凡书,笔划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正,章法要变而贯。”笔划是慢功夫,对于字的结体和整幅布局,如果用心,入门会更快。范曾书法给人的最深印象,就是书写者不会处理结体布局中奇正相生的关系、变化与融通的关系,没有悟到黑白间“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彰显其在空间感上的严重匮乏,而作为一个书画家,这属于硬伤。看看不少习字少年的作品,尽管有些稚嫩,但书者对线条疏密、字间虚实的直觉把握也要超过他。
& `0 @( x# e" n2 `1 a/ ?8 c4 e1 R( @# Z( \% [2 x) e
. g9 N: G5 K% W9 M
如此多的硬伤,还能表现什么精神气息?何谈“清新俊逸”?病态书法而已。
6 |$ ^7 q' T; j+ ]/ n5 k6 N+ [" a( o3 S% M, |/ H4 a2 j1 ~
. @- Y8 i3 X$ _
![]()
' i9 x- l+ H* L( z
5 P3 J/ K2 e5 |
/ J. Z8 [1 p1 n# m7 j" F8 G1 W我曾疑心自己看到的范曾书作多是假冒,生怕错怪先生,这次在电视上目睹他的书写,其使笔用墨,与我的推想何其相似!瞥见他身后悬挂的范式真草篆隶四体条幅,更打消我的疑虑。" d5 J. c0 @% @4 k# Z( |' t
5 L+ y4 @5 S8 F4 Z
4 w- P- F% b8 i1 u6 h) [以写字来看范曾对中国毛笔纸墨的认知程度,对线条与墨色的操控水平,可以想见其国画水准。看他的得意之作《黄宾虹造像》,人物面部造型尚可(在其画作中属上乘),但施以艳俗的粉色,实有损黄先生颜面,而勾勒人物衣襟的顿挫线条,生涩草率,同写字的夸张提按效果又何等接近,作者称用二十分钟完成此作,完全可信。再看画中那竖长的落款和几枚大印章,在用笔、结字和章法上,无不印证前面归纳的范式书法特征。这样的作品,作者竟称“非常满意,没有什么毛病”。
& v5 M" o0 a. y+ M. ~( X3 F. s! h/ _# p6 U" _' z% s) o
5 A2 k7 E0 K4 T) C- I( X
9 Z0 M! |. X$ U. s4 v1 {0 C
![]()
0 a1 }$ ~9 J1 {/ W: O. g' X
# i" u: ]! Y! @. t' \
- U6 y, G2 E# S范曾对自己的书法踌躇满志,那么对今人作品的评判力又如何?. d1 J6 |( Q# i' m+ ]
8 k& q( E6 i" M6 p- [- H
3 D' Q2 B/ T$ M& c他公开讲,现在的书法展上,不少作品是在“装傻”,很多看似有个性的碑派风格下来的作品,是由一些善于算计的“狡猾之徒”作出来的,这些字怪、丑、乱、脏,这样走下去,“中国书法没有前途”。在电视上,他竟然通过学走路的样子, 批评那些厌恶之作,也表明自己的书作是出于自然,博得满堂笑声。
- ^& N; U$ d- [1 i$ i4 n6 Q9 _, X7 @" p ^
a" u; i% y# U
![]()
; x0 m. V$ z4 p! e( S0 W& d( J4 D. U7 K
7 `$ m8 W2 t* L
对艺术作品真能象走路那样,一眼分出“真瘸”与“装瘸”么?没那么简单。无论范曾式的“清新俊逸”,还是那些书展上的“以丑为美”,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经意”,只是要“做”得自然,这一点范先生是认同的。问题在于什么是“自然”,不同的审美素养与喜好会形成各自的标准,比如自己认为“清新俊逸”的书法作品,也可能被人视为不自然,甚至贬为“怪丑乱脏”一类,以致被人误以为是善于经营算计者的作品。
7 N. d5 |! v: ~# R+ C% Y5 W$ ]4 y
. z3 u, @& s' o7 N+ j- |! F* j& ?# \6 i5 z1 J
那些不甘心向“二王”看齐的书法家,创新的压力更大,他们需要刻意大胆的探索,对期间出现一些有争议的“怪丑乱脏”之作,不宜轻率断言,当以宽容心待之,如果确有“狡猾之徒”混在里面,迟早会被淘汰掉。: I3 P* r* t0 R7 ^1 P ?- o) Z
' G* V1 X0 u- K" i5 \1 B! o' E0 s1 ^
3 ^4 j7 O# w& y5 n
![]()
: O; W/ v: K+ `3 w) c% @
! V. y0 x9 l- a/ o/ w/ D8 _0 a% b- v7 l8 I6 o
我们也不能不关心书法界对范曾书法的认识。其实书法界普遍以“画家字”来看待,大多一笑了之,少有评论,这些“世之书界笨伯”并没有为其狂傲而“大怒”。但日本方面更买账,当年组建范曾美术馆的人士赞他为当代中国唯一的诗书画三绝者,范曾的字也频频出现在顶级的书画专业报刊上。九十年代初,曾有国内权威书法报刊,在肯定他学问的同时,首次公开批评范曾书法。时至今日,作为艺术大师的范曾又如何对待批评的声音?# x, y- x6 ~! X/ Y
3 [* Z, f$ [+ C+ S0 i
* p9 q3 B. O0 _# @; ? F当央视主持人问有无听到中国书法界同仁的评价时,范曾的回答相当聪明:“这个我不关心,因为写字是自己的事情,我丝毫不关心。”“我没有弄网的知识,讲网上有我几万条消息,和我没关系,那是虚拟的世界,有人需要。我省却很多体内体外、身内身外的好多烦恼。一个人能消除烦恼,做一个真实不虚的人,做一个痛快淋漓的人,你再写书法,那你的书法会自然而然地带给你无穷尽的快乐。”
" R* E% M/ J& k6 l) p! X; _& d/ E# l$ D+ T
, E0 d% z) D0 ]$ N8 S; s7 R![]()
. A, W8 n* K2 J6 \; I9 Z
, n$ [' e9 i: u! n3 F, X
- [7 q# u2 ~1 S+ u( `% f写字是自己的事没错,可拿出来发表,或刻到石头上,还有带徒习字、登台弘论书道,就关乎别人的利益了。商家借机收钱、抬价不论,众多虔诚的学生,可是凭借范曾书法作品和范老师的教诲来领略艺术之美的,把通篇病笔的作品解读为成熟的创新之作,且“自信不轻让褚虞”,恐怕会误人子弟。而拒听逆耳之言,只怕会在歧路上越走越远。
4 E, _! J4 e% h7 u2 b, U# O8 A1 c( z! c9 n- {
' @ z5 [3 c0 G, _$ j* k对待批评和“谩骂”,在媒体前淡然处之,不予理睬,这是当今大师的特点,因为大师有底气。还是请放开那装满华夏文明典籍的博大胸怀吧,听一听批评的声音,包括那可恶的来自“虚拟世界”的声音,当然,这样可能会带来“烦恼”,如果接受批评却又无力改变自己,那的确会失去“快乐”。7 K: n# Q m. A/ {" g
& c& h8 x! m8 A' Q- H( [. ]8 ^- K
/ n" X1 X1 ^8 h9 X4 }: V% M6 }' A- s. f& s
![]()
$ j) J/ _1 c5 c" @' I; C( y! {/ Q5 C& K, U
- f; c. h( G) q3 X) |当今大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好为人师,相信自己的超凡能力。范曾在电视上说:“我曾经就见过一个书法家,为人甚坏。可是我看到他的字,我说这个人将来会成为非常好的书法家。就是因为我这句话传到他耳朵里,说范曾先生对你有这个评价,他从此检点自己的形骸,后来成为很优秀的书法家。”我多么希望自己就是那个“为人甚坏”的人,因为“传”来的一句话而改变自己,走向人生的辉煌。! o. e, _+ ~: y* U. T7 i7 T1 I
" Y7 h5 @/ G& L' M. G$ z
$ W% \4 K4 e' j. G0 B# ~
不过要承认,范先生确实激励过很多青年,那位演播现场的青年书法家,在做中学生时被他的一篇文章触动,于是发奋努力,乃有今日的成就,他的字,远远超过自己的精神导师。以范曾的博学和口才,他会影响更多的人,希望先生继续多讲经典,畅谈学养与书艺的关系,但求避免把自己的作品当作成功范例。; X) K" B6 r1 v7 {" q$ B: h6 a
3 o8 j+ y+ @ V# U+ |# L3 l) i2 L9 B) ~$ D8 h& c- }4 F
![]()
9 Y* E5 p$ O/ l6 ?: A) H" |
$ @% n, q z2 Q8 p; D" |& v
9 Q" F# U+ A! A+ i那些被激励的人和即将被激励的人,当然希望激励自己的人是真正的大师,有人问过我:“他是大师吗?”,我无言以答。以他的名声与行情,他的博闻强记、多才多艺,他的滔滔口才和名仕风度,还有对时局的洞察力、行动的魄力及应变技巧,都堪称大师,这些刚好应合当今各阶层对大师形象的期望。- X" ]* f9 S4 |' i' z
/ a9 k0 d) F. X4 U: Y3 L" B6 p" W* v4 ?5 J) J
参比近代中国书画大师的作品、理论和活动,他到底缺什么?我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权且从他的书法和书法言论推及其人。范曾先生研习书法数十年,仍写到这种票友水平,的确令我吃惊,而以他的眼界,至少应对本人作品有客观的评价,他傲视古今的自评更让我震惊,我不得不再次评估他的艺术鉴赏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却无神”,可惜可惜,其书里书外非不努力也,乃天分不足也。
1 l: {' V1 V$ g/ V7 a; |5 M4 L8 N; w* h$ I% K: I
+ n; M( y# n0 p8 l# N0 F
9 H# r# v( ?6 i" f
$ I1 E1 B1 `4 b8 D& e/ g
7 W8 r+ E8 j }% p; t
范曾作品具有强大的市场生命力,这都随他去,市场有市场的规律,参与者风险自担。而那些诚心拜师学艺者,想走艺术正道者,还请三思。
# c5 w8 n) M5 v9 E8 s3 S! ^
# c. k1 S2 D2 m3 ^& V9 |1 N8 e+ l* N1 H1 s6 e
# P2 Z1 @, D. X! }3 ?; _4 v& h
END 书法思考◎有益分享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3909-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