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家园
群组
手机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注册
搜索
快捷导航
切换风格
01
谈天说地
02
飘在海外
03
炎黄子孙
04
休闲健身
05
旅游玩乐
06
时尚精致
07
天下美食
08
影视音乐
09
各有所好
10
金融房产
11
学习工作
12
子女教育
13
留学移民
14
生活功略
15
创业投资
16
摄影天地
17
车行天下
18
曲艺文娱
19
心情随笔
20
亲情友情
21
婚姻家庭
22
文学天地
23
艺术创作
24
海外收藏
25
娱乐灌水
26
市场广告
27
城市地产
提示:
登录
之后才能保存选择的风格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注册
当前位置:
»
论坛
›
行走江湖
›
留学移民
›
老移民茶园
›
帖子
返回列表
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中国人
移民加拿大
真实故事
最高峰
朋友
[移民故事]
中国移民的故事: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加拿大
[复制链接]
0
回复
1601
查看
楼主
电梯直达
发表于 2016-9-11 01:32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注册
x
如今的加拿大,已不是十多年前我们刚移民时,那个对普通中国人遥不可及的陌生国度了。自上世纪末起,加拿大就是中国人最热门的移居地,最高峰的2002-2004年,每年移民加拿大的人数都在三四万左右,此后虽有所回落,但谈论这个话题的人,却有增无已。
离开故国久了,有关国内的情况,于我们而言,有点像另一个世界的事——我们竭力想象着曾经熟悉的故乡现今的样子,更激起进一步了解的兴趣。有时不免想,国内的朋友看我们、看加拿大,恐怕也会和我们如今看国内那样,既饶有兴趣,又似是而非吧?
这些年来,我们对国内那些表现加拿大华裔移民的作品——不论标榜“纪实”还是明言“合理虚构”的——感到颇多遗憾:这些作品固然填补了“从无到有”的空白,但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准确、真实地反映这一特殊人群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的实态,甚至有意无意地加以扭曲。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结果却只能让今天的大陆读者对加拿大大陆普通移民的生活、心态和精神面貌,对移民加拿大本身,都产生一种既不切实际又自以为是的先入之见。我们有条件也有责任去弥补这一缺憾:把这里的真实故事讲给在中国的朋友们听,正是我们对国内同胞所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1
谁在移民?何种方式?
移民加拿大的华人一般有两种方式:2008年前以技术移民为主,2008年后以投资移民为主。两类人的生活和遭遇,大有不同。
技术移民的群体,通常年纪轻、学历高、不富裕,口袋里普遍只有几千块加币,省吃俭用,也仅能勉强维持几个月开销。
他们虽然凭着技术获得加国国籍,登陆之后,一身“武艺”却很难施展。这主要归咎于加拿大技术移民引进中一个奇葩的现象——在引进人才时分门别类,强调“专才”,但引进后,人们的境外学历、专业资质认证和境外工作经验却很难得到承认。我们所熟悉的大陆移民中,甚至有人在加拿大企业境外分支工作,移民后同样被告知“缺乏本地工作经验”。
结果当中很多人遇到“融入”瓶颈,始终无法获得满意的工作,长期在低薪、非固定的“小时工”圈内徘徊。
投资移民就没这个问题了。这些在中国就腰缠万贯的富裕阶层,通过联邦投资移民、联邦企业家移民和各省提名经济类移民等各种方式,获得入籍资格,“除了钱和卡啥也不带”,一落地就忙着看房、买房,甚至有些人移民尚未办妥,就已在加拿大买好了独立屋了。
他们在加生活方式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类:
“两栖人”: 这些人大多在国内或其它地方有实业,移民的目的是“拿身份”、“留后路”、“保资金平安”,或为儿女家人考虑,但生活、工作重心仍然在加拿大以外;
“时差派”:他们虽然在加拿大长期居住,但挣钱仍然靠内地,其共同特点是“晨昏颠倒”,在夜里工作,凌晨开始睡觉,下午则悠闲享受生活。
“实业派”:真正在当地投资、经营的,近年来数量有增多迹象。其中也有一部分特殊人士,投资实业并非看中商机,而仅是为了满足企业家移民条款中对投资规模、雇佣人数和经营时限的约束,因此投资时往往不计盈亏,一旦期限熬满就任其自生自灭。陶短房前几年曾在列治文市用餐,发现某餐馆价钱低得离谱(特价菜竟有1.99加元/份的),服务员介绍称,这家餐馆就是 “移民专用企业”,并准确告知了关门日期,事后证明一天不差。
“神秘派”:这类富裕移民的共同特点是深居简出,行踪诡异,富不外露,其中有些人被传闻是“贪官”、“贪污犯”,但并无实证,也有些则不过是担心“钱财露白”有风险的民营企业家。这些人中许多都谨言慎行,不熟悉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他们是富翁;
“贵妇和小阔佬”:最初是“97大限”前后出现过大批香港“大奶”、“少爷”,在加拿大过着奢华生活,近年来大陆出身的也开始多起来。这类富裕移民通常比较张扬,许多纠纷都由他们引发,他们也常成为黑社会觊觎的目标。
联邦政府移民部提议取消经济类移民项目时称,研究表明,投资移民比其他类别移民支付更少的税收,缺乏专业技能,官方语言能力差,融入加拿大社会、环境的能力逊色,最终定居加拿大的意愿淡薄。这些说法在很大程度上,都适用于新一代大陆“富人移民”,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不融入也可以活得很好”,甚至“加拿大没有值得融入的主流文化”,人虽到加,“根”却仍在内地。
2
最热移居地 大温哥华
青溪2000年抵达温哥华那天,在机场遇到的同胞中,大多数人都是转机去多伦多落地的。在以技术移民为主的中生代移民阶段,多伦多是华人移民首选。资料显示,2002年中国大陆移民加拿大的人中,有49%的人选择在多伦多居住,13%的人选择在温哥华居住。
多伦多位于加拿大东部,是全国经济中心,加国第一大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房价相对西岸便宜,拥有众多的著名大学,犯罪率低,就业机会多。华人常常举办文化活动,中国使领馆也资助了很多中文学校,有助于华人家庭保持中国传统。就业机会、子女教育、房价是中国移民海外定居的三大要素,多伦多在这三方面得天独厚,迄今约有40多万华人,其唐人街颇具规模。
多伦多之后,华人次选定居地是西岸的温哥华。这是因为温哥华气候宜人,是高纬度的加拿大绝无仅有的冬季不算冷的地区。要说居住环境、生活品质,还是温哥华更胜一筹。在大温哥华地区的一些城市,诸如列治文等社区,华裔人口之多,到了不会任何英语也不担心无法生活的地步,被部分大陆移民戏称为“解放区”。
但正因为“宜居”,温哥华的生活费用远较多伦多高,尤其是住房、交通等费用令人窒息。1997年前后的香港移民潮,已让这里的房价上了一个大台阶,因此在技术移民为主的2008年前,选择温哥华的大陆移民相对较少,当地中文电视台和华人社团流行的是粤语。2008年移民政策调整,投资移民取代技术移民成为新生代移民主体,移民定居地选择出现了戏剧性转折。2010年的统计显示,超过50%的华裔新移民选择大温哥华地区定居,多伦多退居次席。这些人财力充足,对较高的生活指数浑不在意,自然,他们的涌入也令大温哥华房价、物价更上一层楼。
随着移民门槛的收紧,省提名计划因为门槛低、费用节省而受到越来越多青睐。马尼托巴省、萨斯喀彻温省和新不伦瑞克省等陌生的名字经常被新移民提起。但这些地方城市气候恶劣,社区也不发达,华人比例低,让许多新移民觉得不方便,他们也只是把这些地方当做跳板罢了,如萨斯喀彻温省2010年批准的省提名移民中,华人获批者3年后仍定居当地的不到30%。真实情况可能会更少,相当多的人仅仅在当地保留一个联系地址,以免被查出后取消移民资格。当然,也有一些内地城市工作机会多,薪水高,会吸引一些定居多年但始终境遇不佳的“半老移民”迁徙,如卡尔加里就因此成为“半老移民”首选的迁徙目的地。
3
加拿大,居不易
对于加拿大的房价,国内有截然相反的两种“神话”:一种认为,中国大城市买公寓的钱,在加拿大可以买别墅,且土地也属于业主,没有“70年收回”的担忧;另一种则认为,加拿大房价早已高企,正等着中国人去接最后一棒。
加拿大皇家银行经济研究所(RBCER)去年发布了一份“房屋市场趋势与居民负担能力”报告,根据报告内容,加拿大两层独立屋和标准两睡房公寓的全国均价和中国相比,并不算高。但温哥华、多伦多等华人移民热门定居地的房价就是另一回事了。
就是在这份报告中,大温哥华两层标准独立屋和标准两睡房公寓均价,分别高达83.3万加元(编者注:约合471.3万元人民币,1加币兑换人民币约5.66元,以下括号内均为人民币)和38.9万加元(220万元),可轻松负担的家庭年收入要达到15.7万加元(88.8万元)和7.5万加元(42.4万元)才行。当然,相较大温哥华,多伦多的房价要温和得多,同类房屋均价一般要低三成左右,且同是公寓,大温哥华多为2-4层传统木结构,多伦多则是钢混结构的现代化公寓。
美国物业顾问公司Demographia今年初的一项研究发现,温哥华家庭平均年入息中位数收入仅为6.5万加元(36.8万元),按2012年第三季房价中位数62.1万加元(351.5万元)计算,当季房价相当于家庭年收入的9.5倍。
按照该公司的说法,一个城市房屋价格倘为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的3倍以下,则为“可负担”;3.1-4.0倍,为“中度难负担”;4.1-5.0倍,为“高度难负担”;5.1倍以上则为“严重难负担”。大温哥华的9.5倍不但几乎比“严重难负担”标准线高出一倍,且仅次于香港的13.5倍,成为全球购屋置业负担第二沉重的城市。
加拿大有经济学家指出,温哥华、多伦多等华人聚居城市,房地产市场与中国经济增速间,存在十分密切的正比联动关系,即中国经济走势强劲,这些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就价量齐升,反之则走势疲软,这种说法一度引发部分城市“限制外国人购房”的呼声。
4
养老不简单
加拿大是福利社会,很多中国人都会误会,认为“福利社会人人都有养老金”,在他们看来,中国移民到了加拿大,未来的养老问题,主要应该通过社会福利去解决。
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差异的。加拿大的养老金制度,恐怕是地球上最复杂的养老制度,加拿大菲沙研究所曾经称之为“西方最难读懂的养老体系”。
这个“最复杂的养老体系”中,有老年金(OAS)、养老金(CPP)、养老储蓄基金(RRSP)三大部分,除此之外,还有配偶补贴、私人养老储蓄等一些补充部分等。
这其中完全由政府负担的仅是很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并非如国人所理解的“政府福利养老人”,而主要仍是“自己养自己”。
政府负担的部分是老年金,所有资金来源都出自联邦政府税款。但这部分钱可不是那么好拿的:按照规定,只有在加拿大定居满10年,年满65岁后才有资格领取老年金;定居满40年,才有资格领取全额老年金,而全额老年金有多少呢?2010年的数字为每月516.96加元(约2925元人民币),而加拿大最低工资标准倒数第一的卑诗省,每月也有1600加元(约9056元人民币)收入。可见即使是“足额老年金”也根本不够生活,如果仅定居10年,那么每个月更只有可怜的129.24加元(约731元人民币),那就连吃饭都够呛了。
老年人主要的养老保障靠的是养老金,据统计有50%以上的加拿大老年人靠养老金为主要收入来源。
加拿大18-70岁从事固定职业的人,都要被强制参加养老金计划,该计划规定,雇员和雇主按1:1的比例从月工资中提成养老金,该比例在1965年养老金制度建立时为各3.6%,如今已涨到各9.9%。一个劳动者必须从事这种固定职业至少满40年,才有望取得足额养老金。“足额养老金”每月通常也就只有几百至一千多加元,且养老金也和老年金一样,有不足年份的折扣比率,如果工作不满40年,那么吃亏就大了。
“羊毛出在羊身上”,养老金来源为雇员和雇主的养老金提成,联邦政府只负责保管、发放。随着加拿大进入老年化社会,领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多,交提成的越来越少。不仅如此,养老金还包括残疾补贴、配偶补贴和儿童补贴等,即使养老金领取者本人去世,他的配偶、未成年子女也可按规定享受一定补贴。这样一来,养老金就出现了缺口,政府本打算将雇员、雇主提成比例上调到各16%补上缺口,结果遭到群起攻击,最终只提到9.9%了事,其他的从税款中掏钱补上。
这部分养老金提成,政府虽“代为保管”,但不得擅自动用,除存银行外通常不会有其它投资动作,购买股票等风险投资则更是大忌。
如果仅靠老年金、养老金,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会很低,因此许多加拿大人都会参加养老储蓄基金和私人养老金计划。这种计划系给予固定职业者的一种福利,即允许他们购买一定比例的RRSP(
注册
养老储蓄计划),这笔钱由专门基金负责运作、投资,雇员退休后可以获得本息收益,政府则会提供必要的投资指导并保证基本收益,同时,给予购买基金者以税务抵扣优惠。
一般来说,养老基金收入会占个人养老收入的35%左右,但和养老金一样,只有从事固定工作者才有份参加,且工作年限越短,退休后收益也就越少。
相对于本地人,大陆移民来加年限普遍较短,且登陆时年限一般不算年轻,找到有福利的正式工又往往需要一段时间,这样七扣八扣,他们到手的福利,通常会比本地人逊色得多。不过技术移民的一代普遍吃苦耐劳,而投资移民的一代又常常“不靠加拿大吃饭”,加上节俭和量入为出的习惯,因此通常在外人看来,华裔移民的生活水平和养老素质并不低。近年来加拿大大部分省份陆续取消了退休年限,废除了强制退休制度,这对于华裔技术移民一代而言是有利的,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合法地多做几年工,补上和本地职员间的“福利坑”了。
5
免费医疗问题多
许是尝尽了看病贵、医保不健全的苦,国人对加拿大这个福利国家的“看病不要钱”推崇备至,一些移民中介也往往拿医保当做招徕客户的金牌幌子,屡试不爽。
他们说的没错,这里的医疗在很大程度上是“去商业化”的,实行全民医保。不仅公民,甚至拥有居留权的外国移民、留学生也可以享受公费医疗。在一些省份,参保人需要每年缴纳不多的医保工本费,而在魁北克、阿尔伯特等省,就连这些费用也被免除。
但医保不覆盖私立医院,患者若没有可以在私立医院就诊的商业医疗保险,都不会轻易选择私立医院。这使得这些医院生存艰难,不得不走高价路线,甚至会高到离谱的地步,一个阑尾手术,结账后也要付几万加元。几年前曾有一对澳洲夫妇来加拿大探亲,结果妻子意外早产,因无医保,不得不去私立医院接生,巨额诊费刷爆了夫妇二人的信用卡,最后丈夫不得不飞回澳洲借钱,再回加拿大“交钱领人”。
公立医院是完全非商业化的,患者在医院治疗的全部费用,都不经过医院,而是通过医保系统划账。医生的工资也无需医院经手,而是由医保体系支付。
医生当然也不用靠着卖药养家了。加拿大的医院,医药是分家的。住院期间医院必须免费提供药物,平时开药则不是医院的职责(加拿大的医院没有门诊部),而由家庭医生负责开药,病人自己去药店购买。只是,药物价格很贵,普通的感冒药如泰诺,一个疗程的价格也要几十加元,因此都是论片零卖,处方开几片就只能卖几片,像国内整盒整盒买药的,那一定是土豪了。对于低收入家庭,加拿大政府有豁免部分药费的补贴,而普通家庭如果没有商业医疗保险,就只好忍受高药价。
但正所谓天下无免费午餐,“覆盖面广”和 “看病不花钱”可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首先是资源短缺。据加拿大联邦卫生部的统计,全国共有医院1227所,其中公立医院1121所,私立医院仅106所。尽管全民医保解决了基本看病问题,但开支庞大、效率低下。加拿大全国仅3000多万人口,却有500万人口没有家庭医生,近100万人口在等待治疗,许多医院设备陈旧落后,复杂的医保体系导致病人等候时间长。
加拿大“候医联盟”对全国1189个专科医生处所做的调查显示,病人等待手术的时间平均要18周,且在所统计的21种病症中,等候时间超过18周的竟有15种之多,因等候时间过长导致病情耽搁甚至死亡的医疗纠纷官司,在加拿大见怪不怪,每年因看病排队造成的损失就达15亿加元以上。
加拿大实行层级医疗体系,病人要先看家庭医生,家庭医生觉得需要,才会推荐给专科医生,而专科医生觉得需要才会送去专业医院,除了急诊室,加拿大的医院一概没有门诊部。
完成本篇文章前几天,陶短房一位朋友的父亲因一次小小的肺叶手术失败不幸去世。老人早在8年前在国内体检时就被告知应做此手术,但几次走到专科医生这一环节,都被告知“不是急需”而未安排手术,等最终认定“需要手术”时,老人身体条件已大不如前,轮候到上手术台时更是不堪负荷,最终酿成悲剧。
据加拿大安大略省卫生厅的统计数据,2011年该省省民从家庭医生转专科医生,平均要等7.2周;由专科医生转医院动手术,平均要等7.1周;动个手术要等3个半月,更要命的是,安省是全加拿大轮候时间最短的,全国平均等候时间为19.0周,而且这一问题还在不断恶化中。陶短房的长子两岁半时尚不会说话,走正常流程申请语言矫正,等轮候到自己时,孩子已快四岁,早已成了一个话痨。
免费往往也意味着不得不忍受低质量的医疗服务。
加拿大医学水平和医疗科技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领先的,但受制于经费,医院设备却并不很先进。如彩超,在普及商业医疗的美国是普通的服务,但在加拿大却是需要自费的“选择性服务”项目,且不少医检所根本就没有彩超设备。加拿大卑诗省列治文医院因为缺乏微创设备和核磁共振仪,多次向医疗系统申请拨款却无着落,最终不得不连年举行慈善募捐自筹资金。活动进行了五六年,仍然未完成目标,据牵头组织募捐活动的朋友介绍,医院计划添置的两台核磁共振仪仅添置了一台,而微创设备依旧不足。
近年来,加拿大改革医保的呼声不低,民调公司Ipsos-Reid曾做过调查,80%的受访医生希望医改,而加拿大医疗协会更宣称“医改非做不可”。但普通民众则不以为然,他们宁可忍、等,也不愿丧失医保的“平等、福利与公平”,让部长、总理跟自己一起排队就医,是许多加拿大人感到十分自豪的事。2004年CBC评选“史上最伟大加拿大人”, “加拿大医保之父”汤米·道格拉斯成为唯一当选者。
6
对华人有点小情绪
国内很多朋友都误认为加拿大和美国一样,是一个由不同族裔、不同地方移民融合而成的“种族熔炉”,不同的文化、风俗融合后,形成统一的“美国梦”式新的主流文化。
但其实并非如此。和美国的“种族熔炉”理念迥异,加拿大强调所谓“民族调色板”理念,强调尊重各少数族裔的民族特色,鼓励“多元文化”,并将“多元文化”本身作为加拿大文化的最大特色。政府也会为少数族裔保持本族裔传统拨款。在官方场合,“多元文化”是“绝对政治正确”,政客们是不敢公开说出与这一政策相抵牾的话的。
但事实上的歧视总是有的,对华裔的歧视,近些年就变得越来越明显。
主流媒体对华裔的情况了解并不缜密,如曾在报道“艳照门”事件中错用王力宏照片,指为陈冠希。很多时候,往往还会刻意回避华人的一些重大、敏感活动,如为抗议“人头税”,华裔商户曾自发在每年7月1日关门停业,为时长达数年。对此,主流媒体视若无睹,加拿大发行量最大的《多伦多星报》自己也承认,对华裔的报道有“刻意过滤”之嫌。
一些地方性电视台、报纸则时或刊登一些针对华裔“不良小节”的报道,在加拿大西部,这些媒体的抱怨主要集中在华裔中黑帮势力较猖獗、有人种植大麻牟利,以及香港移民中“富二代”热衷飙车等颓废生活方面;而加拿大东部则对华裔卫生习惯差、在别人社区通宵钓鱼等反应强烈。各地普遍共有的反感集中在盗版影碟、假文凭、非法移民、中餐馆卫生状况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大陆移民的增加,这种族裔间的文化冲突出现了新的现象。在一些华裔聚居的社区,针对华人的侮辱性涂鸦开始出现,针对华裔新移民的抱怨也屡屡见诸网络、媒体,如“中国人哄抬本地物价”(最常见的抱怨是房价);加拿大大学“太亚洲了”(2010年时事杂志《麦克琳》和日报《多伦多星报》分别刊出文章称,加拿大大学,尤其女皇、西部、麦吉尔等名牌大学里充斥着“过多的亚裔学生”,并借一些受访者之口,称这些亚裔学生是“靠成为分数机器进入名校”)。此外还有“华人抢饭碗”(卑诗省因缺乏矿工引进中国煤炭工人,曾引发当地劳工组织的诉讼)、“华人抢资源”(萨斯喀彻温等省曾不满华人资本、新移民大量收购当地矿产和农地)等等。
甚至中文也会成为“敏感源”。北美华人比例最高的列治文市近年来就多次因此爆发争议。该市《列治文评论报》曾刊出文章称“加拿大将出现华人国中之国”,一度引发轩然大波,令这家免费小报蜚声世界;2012年夏天,两位列治文非华裔居民Kerry Starchuk和Ann Merdinyan对列治文中文店标、门面
广告
进行取证,得出的结论是,“纯中文标语太多”、“对不懂中文者十分不便”、“会增加种族隔离和抹灭加拿大身份”,倘若政府不加管制,不久将来该市将“完全看不到英文”。
一些当地评论认为,加拿大人长期以来竞争压力小,生活态度闲适,随遇而安,华裔的大量涌入带来不同的工作、生活节奏,已令他们非常不适。“非本地色彩”更浓,且看上去更有钱的新移民,则让他们感到更多刺激。一些针对性言行,实际上是这种情绪的宣泄。这也在情理中,许多华人移民也在反思自己某些不当的言行,如将国内一些不良习惯带来加拿大,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和高消费,对不同的宗教信仰缺乏尊重等等。
7
融入,永远的话题
加拿大华裔的融入呈现明显的“两头差、中间强”特色。
所谓“两头差”,指二战前移民的“老侨”,至今不能熟练使用英/法文,很少迈出唐人街,而2006年以后来加的许多大陆新一代投资移民,则习惯于居住在华人集中的新兴城镇、社区,过着“中国化”的生活,对融入的积极性也相对迟钝。
所谓“中间强”,即二战后、大陆投资移民大规模进入前的这一批华裔移民,融入的主动性最强,效果也最好。对他们而言,“融入”意味着更便利的生活和社交、更好的工作及收入,意味着能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安居乐业,他们也被称作“走出唐人街的一代”。
但所谓“差”和“强”,大抵指第一代移民而言,他们的下一代都普遍“本地化”,日常交流往往以英文为主,生活习惯也更西化,甚至和父母、兄弟姊妹间也用英文交流。由于生存的需要,老一代大陆移民惟恐子女英/法文不好,融入遇到障碍,影响升学、工作和前途,因此千方百计为子女营造融入氛围。陶短房刚到温哥华时曾在一所教授中华文化的学校当义工任教,学校里一位同事的女儿是小学四年级从大陆随父母移民过来的,中文听、说、读、写都有相当基础,该同事夫妇惟恐女儿被汉语环境“污染”影响融入,在家里实行“汉语禁令”,尽可能不让孩子接触到任何汉语元素,结果不到一年时间,这个孩子连听别人说汉语都觉得理解很吃力,而英语却毫无问题了。
因为融入关乎生存、发展的需要和前途,对于大多数华人家庭而言首先并非族群认同或文化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因此在相当长时间里,华人移民重融入甚于“存文化之根”,在是否融入的话题上通常表现得比本地人更敏感。前几年大温哥华的本拿比市、高贵林市曾有“是否在幼儿园开设汉语双语班”的大讨论,结果出现非华裔民代、家长踊跃投票支持开设,华裔民代、家长却竭力反对的怪事。
但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崛起,汉语的重要性开始被更多加拿大人所认知,率先尝到甜头的并非中国移民,而是会说汉语的西人,从而刺激更多当地人开始学习中文,前面提到几个地方的西人家长普遍支持在幼儿园开设汉语双语班,奥妙就在于此。
随着经济实力更强、与中国联系更紧密的新一代移民的到来,华人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子女的族裔认同问题,认识到生长在加拿大的下一代最大的融入问题,并非融入当地,而是融入父辈的华裔文化,是找到自己的“根”。卑诗省温哥华-快乐山选区香港裔华人省议员、从小在温哥华长大的关慧珍曾坦言,直到大学期间利用假期回广东老家“寻根”,她才在两个“融入”间找到自认为准确、理想的平衡点。
摘自《看天下》小编/Z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
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0237-1-1.html
谢谢
收藏
0
喜欢
0
踩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照妖镜
你喜欢看
移民加拿大之后干什么?做房地产发展商吧!
我都道歉了,你凭什么不原谅?
男生觉得女生的这20件事很可怕,尤其是第一件!
爱拍照,戏很足的大胡子老爹,把女儿当成拍照道具,这画风再也刹不住车了 ...
他曾因中国人的身份而受尽欺凌,现在成了最帅的超级英雄
男生彻底爱上你的七种表现
有哪些坏习惯,是你一停止就能立即获益的?
事实证明,不是所有汪都适合带娃……
注意~请按脸型佩戴墨镜!
绝了!一位老大爷的惊天退休计划:800万卖房,180万买回... 打死你也想不到 ...
返回列表
使用
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快速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Copyright © 2008-2015
北美生活网备份站
(http://beimeilife.duckdns.org/)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和你在一起:
北美生活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