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陪读] 中国“陪读爸爸”在美13年:中美教育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复制链接] 1
回复
130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1-19 18:4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灵通 于 2016-1-19 14:41 编辑

十几年前,南京人王陵不满儿子接受的小学教育,放弃一切,携子赴美。如今,在儿子学业有成后,王陵开始了新的思考:“美式教育”和“中式教育”的差 异到底在哪里?为此他花费了3年时间,自费和112位旅美华裔博士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拍摄了纪录片。近日,“陪读爸爸”王陵出现在了南大社会学院,与周晓 虹院长一起,展示了这些旅美华裔博士的“美式教育观”。

博士们的“美式教育观”
A 班里同学有几个考了100分?
观点:成绩是孩子的隐私,受到州里的立法保护
出镜嘉宾:芝加哥州立大学教授汪兴无博士
每 次考完试,家长总会问孩子,“班里有几个同学考到了100分?”但这样的问法,在美国并不成立。“我最反对的就是中国教育制度里的成绩公开,美国的成绩是 不公开的,每个人的成绩都只能让他自己知道。”汪兴无博士表示,在美国,州里专门立法保护学生的成绩。老师给学生“通报”成绩时,只能用学生自己的“编 号”(类似于学号的账号)发给学生,不能让其他学生知道。哪怕是在班里分发批阅完的测验试卷时,如果一不小心露出了成绩,让其他学生看到,有的学生是要抗 议的。“所以我们很小心,发还试卷的时候都是盖着的。”汪兴无博士说,“因为这是每个学生自己的隐私,不能让其他学生知道。”
图说:南京人王陵不满儿子接受的小学教育,放弃一切,携子赴美。 网络图
不光是不公布考试成绩,学生的考试排名也受到了隐私保护。“美国也不准班里排名,因为一排名大家就知道哪个最差。这样对最好的学生没问题,但对最差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心理打击。这个心理打击搞不好可能会把这个孩子给毁掉,这个‘最后’可能会让孩子永世不得翻身。否则孩子还会有机会,可能从其他地方获得翻身。不要给孩子留下印象‘我一辈子都是最后一名’。”
B 好大学还是好专业,到底选哪个?
观点:选专业。千万别盲目追求学校名声
出镜嘉宾:新泽西大学教授邵勤博士
每年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家长和孩子都会陷入左右两难的纠结。要是选择名声更大的学校,孩子的专业可能会被调剂;但若是选择好专业,学校的“名气”又没有那么大。对此,邵勤博士认为,目前,国内对于“什么是好大学”的“定论”比较模糊。“国内所听说的就是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家长们觉得,一定要把孩子送进这样的学校才行。但在美国,家长们会认为,上大学的时候不是要选大学,而是要选学科。因为在部分听起来‘不是很好’的大学里面,也有部分学科,可以和哈佛等名校竞争。出来读书不要盲目追求名声,应该选专业而不是选学校。”
邵勤举例说,“我以前在北亚利桑那大学,这是一个并不怎么起眼的大学。但学校的生物系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可以和哈佛竞争。”
也有家长认为,名校毕业能为孩子走上社会求职时增加胜算的“筹码”。但邵勤反对这样的观点,“从哈佛出来的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其实不一定。我本人就知道,在历史学科里面,有的哈佛毕业生和我的其他同学一起进入工作市场的时候,他们就没有得到工作。在美国的人不会因为学校没有名声,就觉得你是一个没有质量的学生。”
C 上名校才能出人才?
观点:名校不能包打天下
出镜嘉宾:芝加哥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博士龙漫远
让孩子进入一所名校,孩子的未来等于成功了一半。家长们由来已久的“名校情结”究其根源还是对名校师资、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信任。但龙漫远博士对于“名校情结”却不以为然,他小学和中学时代,就读的学校都不是名校。
“名校情结如果掌握得好,你可以接受好的教育。这是因为好的大学毕竟有的物质条件稍微好一点,你有可能接触到更好的老师。但它不能保证你这辈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相反,很多人会因此背上包袱。他觉得他上了清华、北大、哈佛、耶鲁就注定会成为了不起的人。其实不见得,很多名校毕业的学生,最后都没能成就一番事业。说明名校不能包打天下。”龙漫远说,“所以我的见解是,你生活的目的不在于进名校,你生活的目的应该是创造。如果你有幸进入了名校,那也是给你的条件,你应该好好学习。但这些好大学没有一开始就规定,你这辈子应该成为了不起的人。”
类似于邵勤,龙漫远举的例子依然来自哈佛,“哈佛大学的很多老师,都是从一般的大学毕业的。最后他们都成为了一流的学者,并来到哈佛大学教书。这也就说明了,一般的大学也可以成就第一流的人才。”而一个中国孩子到哈佛就读的经历,更是引发了龙漫远的深刻思考:“我曾经遇到一个中国孩子进哈佛,但这个孩子成天无精打采。我问他,‘你为什么上哈佛’。他说,‘我是帮我父母亲上哈佛。我毕业后一定要干一件我想干的事’。我和他说,你这样做就对了。”
13年美国陪读
向中国教育说“不”,他去美国当了“陪读爸爸”
在南大社会学院,王陵将自己在美国多年的经历和学生们做了分享。他的这段执着而又有些离奇的故事,被活动主持人、南大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概括为“传奇经历”。而王陵本人,则希望能将拍摄的纪录片在国内分享,让更多的人加入探讨的队伍。
老师简单处理学生纷争,让他“带子离国出走”
“做这个纪录片,不是说美国教育什么都好,我要做的是一种对比,寻找二者的差异在哪里。”结束了南大社会学院的专题讲座后,“陪读爸爸”王陵接受了扬子晚报记者的专访。回忆起3年来采访百余位旅美华人博士的经历,王陵表示,拍摄纪录片的目的,是希望厘清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你认为中美教育有哪些不同,他为纪录片取名《教育的力量——百名旅美博士访谈录》。
促成王陵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更重要原因,来自王陵在美国13年的“陪读生活”。2002年,王陵的儿子正在南京一所名小就读,由于班主任过于简单地处理了班上两个小男孩之间的纷争,最终促成了王陵的“带子离国出走”。王陵卖了房子、放弃一切、出国干各种苦工,在美国做了13年“陪读爸爸”。通过极为“叛逆”的方式改变了儿子的命运后,王陵开始思考两国教育制度背后的差异:“中美教育到底有哪些不同?”
拍摄8000分钟素材全方位记录“美式教育”
13年的陪读经历,让王陵对中美教育有了深入思考。他决定,采访多位旅美华人博士,“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最初我并没有想过采访那么多人,但是一开始就停不下来了。我动用了所有能利用的资源,不断去联系新的学者。受访学者们从亲身经历出发,讲述了很多独特的见解。一百个博士说话,比一个人说的更有权威性。”
能够联系上112位博士,大大超出了王陵的预料。但博士们一听说王陵是要和他们谈教育,没有一个人回绝。王陵曾在媒体工作,受到职业习惯驱动,他决定要全职做好这次拍摄工作。最终拍下了长达6000分钟的旅美华裔博士采访,以及2000分钟的美国中学课堂教学素材。
拍摄中学课堂也要获得肖像权许可
“能拍下这些内容其实并不容易,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去美国中学拍摄学生的课堂时,我必须联系学生的家长,获得肖像权许可。因为美国法律规定,在没有获得肖像权许可的情况下拍摄未成年人的课堂,是违法行为。
接受记者采访时,王陵一时无法从几千分钟的素材中给自己对于“美式教育”的看法做一个归纳和概括。但拍摄中的一个细节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国一所中学的合唱表演现场,站在第一排中间的居然是腿部有残疾的学生。“这在中国的学校里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残疾学生会被老师安排在后排。”
中美教育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作为赴美多年的“陪读爸爸”,王陵对于这个问题似乎很有发言权。他表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在培养听话的“一批人”,而“美式教育”则多以启发为主,尊重并挖掘孩子的潜能。“中国人总是认为成功就是要比上一代强。超过上一代是什么概念?职位比你高,拿的工资比你高,就超过你了吗?这太简单了。健康成长,比你幸福,他就是超过你。” 这是王陵陪读的真实感受。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720-1-1.html 谢谢
沙发
发表于 2016-1-19 20:01 | 只看该作者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