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奋斗,为老人,为孩子!

[复制链接] 1
回复
119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5-30 0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或许因为其庞大的体量? 或许源自商业精神的感召? 也可能是为了那份创造力?又或许是世界一流的教育水平?, E8 G1 ?6 `3 e# V. [: |
% S$ b; f- S3 g1 N
总之,数以千万计的国人漂洋过海追随内心深处的那一抹渴望,无论这渴望源自哪里,他们都成为了“美国梦”中义无反顾的一群人。今天小编继续带您走入美国生活,了解又一则触动人心的美国移民故事。6 Q( m9 r) A$ y3 a+ `

. _" y3 U, ]1 m+ Y) h故事主角:林梅,北京人,十年前移民美国,与丈夫、女儿居住在美国纽约。& d9 ~( X# x1 ~* l5 E- ~3 z  w
/ ?8 f3 R; w& ~7 M$ o% _* Z
8 j& @+ C& {+ s) e0 m, Q
故事的主人公,向往自由,勇于迈出了在异国生活的步伐。$ ^3 x/ \4 ^6 F7 a

6 E' h, V* L; G; o' P: V 在移民前林梅是中学教师,也有自己的房子,但向往美国的自由,力劝担任大学讲师的丈夫与自己一道移民。, E! H( n5 X0 Y* p

! V% ]6 |! x" y, R& a/ s! K& A 今天不用上早班。午饭后林梅才悠闲自得地从家里出来,她要搭乘地铁从法拉盛到曼哈顿。
9 ]* t' U" P$ E- k5 H
) }8 y3 u% ^' }5 Z. V; }6 g" F0 u- v 从法拉盛到曼哈顿,却好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法拉盛这个纽约新兴的最庞大的华人社区中,从华人超市到餐馆到各种小吃,街边满是中文招牌,彼此之间说普通话,她时常感觉自己没有离开中国。然而曼哈顿却是纽约这个世界时尚中心的心脏,不管是第五大道还是百老汇,无论什么时候看到,还是会感慨自己可以拥有这些的幸运。2 M7 V! i! K9 [* s) s3 u' w
* ~4 x& {3 C% t
1/3600000。林梅是美国360万华人中的普通一个。10年间,林梅从一个地道的北京人变成了一个纽约客。对她来说,纽约既非天堂,也非地狱。她过着简单平静的生活。有失落,更多的是收获。$ }2 K1 F! q/ t/ U4 u: s% R
- S9 A  M, Z! t8 q
35岁实现美国梦
5 Z6 R$ s0 \8 }5 u# ~$ ^ 即使到了今天,想起10年前自己跟丈夫及女儿抛下了位于北京三里屯那个温暖的小窝时,心里依然隐隐作痛。尽管当年对美国之于自己、家庭和孩子的意义有些懵懂,但35岁的林梅还是毅然决然地移民了。
( e9 o% e. B3 _9 _# [; }6 b- f; s8 S& Y. }& E+ ^
林梅一家在北京的生活并不差,丈夫是大学讲师,自己也是中学老师,有自己的房子,日子虽不算富裕,也令很多人羡慕。产生移民的念头,是受到了早年移居纽约的哥哥的影响。尽管回国次数有限,但每次回来哥哥只要一聊起美国的生活,都会令林梅羡慕不已。吸引她的不光是发达的经济、便利的生活和优越的福利,而是那种生活在自由世界的观念和心态。
6 a" T! s( t2 s3 x1 K1 r9 O. T. N5 q0 q7 E6 R, Z/ \5 c/ X9 X
反观自己的生活,林梅疲惫不堪。看着女儿越来越繁重的课业负担,想到她将来会因为高考而产生的压力和今后的就业压力,她忧心忡忡。5 Q# b* U: ~) h: q! E
丈夫和家里人开始时并不那么赞成,然而,最终考虑到女儿的将来,丈夫默许了。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夫妻俩迅速处理好所有事情,包括卖掉房子,拿着所有的积蓄30万飞向了美国。% v6 q8 F3 X; N- Z0 {
$ Y& D3 }  o+ H& `( K8 J' i: Z1 h
成为纽约客
2 B9 {/ o; J5 N8 M& k( t; W 期间注定会经历一些不如意,但林梅总算熬出来了,到美国的第5年她拿到了绿卡,把女儿接到了美国读书。不久后,林梅找到了正式工作。
, g1 M0 }4 L& D/ C% T
' ?- u# p; M7 a7 [ 尽管是做客房服务员,但林梅依然很开心,因为在这里可以拿到税前近6万的年薪,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小小的中产阶级。而这份工作最大的好处是,公司会一并承担他们一家的社会保险。这在国内是绝不可想象的事。. F7 o( O9 B1 R5 K

) I8 J# |' ^: c$ ?. R 前些日子林梅邻居的父亲从中国移民过来,他身体一直不好,患有严重的糖尿病,来到美国后每月享受800美金的养老金,医药费也由政府负担。这也是在国内享受不到的福利。* Q0 D" n- O6 x8 x/ I
) L( x! j3 l( \0 u
现在,女儿已经读大学了。林梅也轻松了不少。最令她欣慰的是,第二代移民在美国读书和长大,将会更好地融入这个国家。
1 I+ f5 {' ?: Q' c) \/ q
: C7 p2 _) H8 K% a0 S作为第一代移民,林梅在美国更多地是辛苦的奋斗,而不是享受,这或许也是像她这样的移民所不可避免的过程。但是,林梅仍然认为移民美国是她一生中所做的最正确的决定。“至少我们明白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你有哪些权利,你在这个国家是受到尊重的,孩子可以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里成长,而且,至少可以吃到安全的食品。”- s+ s' f0 u$ g* ?( J
( X: g8 S2 Q7 j# [5 D) M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73-1-1.html 谢谢
沙发
发表于 2015-5-30 02:03 | 只看该作者
美国移民系列故事—教育的差异到底有多大:
8 j  g& F  ?+ H' f+ o2 D* S" `. ?- _6 `

) g/ n6 O& a# x9 Q1 y自改革开放之初,“美国梦”就像一个精神图腾,指引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漂洋过海。为什么选择美国?
$ V1 V' A- @& i0 m. h; c% H) o. ?4 p( j6 @& i: [
或许因为其庞大的体量? 或许源自商业精神的感召? 也可能是为了那份创造力?又或许是世界一流的教育水平?0 q# C' S3 h3 c0 e0 X- G& x  u

2 J( r; L5 }4 C$ l: Y总之,数以千万计的国人漂洋过海追随内心深处的那一抹渴望,无论这渴望源自哪里,他们都成为了“美国梦”中义无反顾的一群人。今天小编继续带您走入美国生活,了解又一则触动人心的美国移民故事。
4 z+ p, t6 \5 G
/ j2 F5 c7 L% p. l( ?# P故事主角:兰,广州人,十四年前移民美国,与丈夫、女儿居住在美国阿肯色州。: I5 i; w0 v6 G3 v/ d& p/ `  F
故事的主人公,向往美国生活,勇于迈出了在异国生活的步伐。讲述人:兰的好友' S6 B+ J9 E4 J6 b! Q$ [
. G: d: U+ I  x( P* J

$ ~" R: V* K3 Q$ Y! ~4年后,同学的美国女儿和我的中国女儿有着怎样的差异!+ f! g6 i! ~* ~6 g- S$ d6 \' j

% O0 Q% y4 C# q1 k2014年9月10星期三下午9时46分,这天是教师节,一大早,美国的同学兰打来电话。我们在师范大学的宿舍一起住了两年,都做过教师,后来又都离开了。照例每次聊天总要聊到孩子,今天又聊到我们两个都是14岁,年龄只差三个月的女儿。
) b. [$ _+ K9 e( X% w  h  ^) m0 g, k, D: Y
她说:“孩子现在上十年纪,很忙,想上常青藤的学校,竞争很激烈的。这学期选修了三门大学的课程,将来升学,成绩只占60%,其他的才艺啦,社会实践啦占40%,所以孩子一直都在坚持钢琴、花样滑冰、管乐的特长,还参加其他的一些活动。我总会跟她说,不要太累了,多休息。”
; m5 p3 B" H' n$ ?, f+ ~/ }6 I3 B6 }% G( }+ p! C0 C0 N; w
兰qq空间里发了很多孩子的照片,我看了,一方面很为她有这么优秀的女儿感到高兴,另一方面,说实话,这么才14岁的阳光大气的美国孩子,时不时会刺激我作为一个母亲,一个教育从业者的神经:我的女儿和她的女儿,两个孩子上学以后差距越来越大,这种差距让我对中国的学校教育也越来越悲观和无奈。8 i- o2 Q2 H& u) m, |

! g- x2 Z4 C$ E6 Y1 c7 Z  ?- ~, n1 x2000年,我的女儿出生在中国北京,兰的女儿出生在美国克林顿的家乡。6岁,我女儿还在幼儿园,等到9月才上一年级,她女儿已经上一年级。假期兰带女儿第一次回国,在我家住了两天。两个孩子一般大,也几乎一般高。她女儿不会说汉语,我女儿和她说英语,两个孩子交流没有问题。我女儿性格开朗外向,总是能带动比较安静一些的妹妹,两个孩子玩得很开心。兰让她们弹钢琴,弹完后兰说我女儿水平高一个档次;兰又看了我女儿的画,最后一个劲说还是中国的教育好。8 A  K- E  E* }. _+ I8 I7 v, o' P% [

# K8 ]' ]  D9 r( E0 x兰第二次带女儿回来,我女儿正在北京最好的小学之一北大附小上5年级。她女儿在一个普通的学校上6年级。这次回来她女儿足足高了十厘米(遗传的身高应该我家占优势)。她女儿像个青少年,我女儿像个儿童。这一次见面我深深地感觉到中美小学教育的差异了。也深深地感觉到两个孩子的差距。她女儿继续着钢琴和花样滑冰的特长,我女儿早就放弃了钢琴,英语也没有长进,越来越显普通,但画画还在继续。这次见面,两个孩子说汉语。她女儿越来越快乐,开朗,明显更有个性和思想,我女儿越来越不快乐,远不如小时候开朗自信。这时的兰很平和快乐,这时的我正为即将到来的会考和小升初焦虑不已。& A3 t6 ^; U1 f4 J& l

5 u4 V. c( k% C/ E) Y 又是几年过去了,如今我的女儿上九年级,也就是初三,背着很重很重的书包,微驼着后背,这学期还戴上了眼睛。虽然孩子一直当着班长,成绩也是名列前茅,但是为了考进理想的高中,我和孩子都感觉到压力扑面而来。我对孩子说:你要中考了,必须得抓紧。孩子对我说:我要冲文化课,不搞美术特长了。( L+ T! x8 [% w, \% ^. K, b
) O. V4 k% K! I
我的中国女儿和兰的美国女儿,两个都在上中学的孩子,都很忙。我的女儿单纯地忙考试。而兰的女儿在特长上成就越来越高,还选修的大学的课程,参加各种社会实践。3 H2 \# e. |( ?% ]" G& U' ^- T
. ]7 Z- A7 Y, O/ a
孩子上学后,我收获越来越多的无奈,而兰则看到越来越多的希望。
$ p; ~1 }6 d% u+ h: ]  O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