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开启左侧

涨姿势:毕加索的画好在哪里?

[复制链接] 1
回复
291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入图展中心图片模式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4-9 21: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心灵的港湾 于 2016-4-9 17:23 编辑 ( ^: W3 ]7 ^' f' G

1 `8 }: \, B, H) L- G海量大图,手机党节哀顺变!; y0 H9 v% {0 O% s+ l
既然,我们要讨论,帕布罗·迭戈·荷瑟·弗朗西斯科·德·保拉·居安·尼波莫切诺·克瑞斯皮尼亚诺·德·罗斯·瑞米迪欧斯·西波瑞亚诺·德·拉·山迪西玛·特立尼达·玛利亚·帕里西奥·克里托·瑞兹·布拉斯科·毕加索 的作品,不得不从这个人牛逼的名字开始。
  z6 Q7 L# m& i7 N/ k6 E顺道给个原文版的,让你们可以出去装逼忽悠小白: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Trinidad Ruiz y Picasso……6 @1 L! u# ~6 p& u
那啥,网上有个翻译他的名字的版本,非常屌:7 B0 U( n6 e: c! p# ?& N+ x9 K
他的全名信达雅的翻译是:来自圣三一的 Ruiz 和 Picasso 的巴布罗·迪戈·裘斯·法兰西斯科·狄·保拉·胡安·纳波穆西诺·玛莉亚·狄·洛斯·雷梅迪奥斯·西普里亚诺) `/ V8 Q* {. ~$ d

' m$ M, f$ j( I3 ^0 R总的来说呢就是一个非常非常文艺而又 2b 的名字,如果一个中国人要这么起名字的话要是 :菩萨保佑的张和李的伟子美仲景道子妈祖鸿渐。
记不住?莫桑心,我个人赶脚吧,他自己也不一定全记得全……
0 w5 R% q$ W" Z- R由于篇幅问题,按照国际惯例,我们依然称呼其为Picasso2 d: _* \, N2 }5 F! a: ^+ i# O

7 K* U1 z) J4 H. @, L' x/ Z  [5 ]$ q先来介绍一下这个酷炫的名Picasso吧!
  d3 j2 j8 Y8 d% I4 X! g+ IPicasso是他的母亲的性,他本性 Ruiz(父姓)。这个姓在西班牙是烂大街的,大师是不允许自己拥有这么平凡的姓氏。, d4 C8 i. ~; |& L6 F; y
再加上,他是个彻底的狂热的斗牛迷,斗牛当中用长矛刺牛的骑师的西班牙语是 picador,就是骑马带甲的长矛手,这个工种在斗牛中,负责用长矛头刺扎牛背颈部,使其血管刺破,进行放血,从而激怒公牛,所以,这个词意味着『挑衅和刺激』。& L+ i+ `* Q9 R: Q2 @
Picador 和母姓Picasso,同样包含 pica,于是他选择随母姓Picasso】2 X# [1 a  D) j+ W
啧啧,这种屌炸天的气焰!这就是大师范儿!2 p( z; h1 J) v3 @2 ?8 _
谁让人家是 Picasso……
# B7 `! U; c7 S# j0 M, d——————& p8 _) ^0 t# m4 O) P% z
能跟他名字长度数据媲美的除了女人的数量,就是年龄了!1 Y3 X+ ?; x2 M: ~  V  p
他一口气从 19 世纪 80 年代初活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其实,再熬几年都能看到邓大大南巡画圈啦!
& i6 H; {' G! v" x他不但经历了一战,二战和西班牙内战,还先后跨越了近代和现代两个时代。如此大的时间跨度,对于定义他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难度。; `  e9 K  J1 E2 j
其作品流派的变化,风格的走向,内容的探索,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版的近现代欧洲美术简史:经历过『古典时期』,又开创过『立体主义』,在具象世界游刃有余后,又用抽象视角打开了人们对艺术的狂热。
/ A4 \  s) g& S9 [* L+ R; l所以,如果说他单纯是一个【现代艺术大师】,是不公平的。他简直就是现代艺术的一扇门,通过他,我们得以看到更大的世界。& x) d  s7 h1 B% W- V6 W
他,就是艺术史上无人能及的一个里程碑!
) ^; i: S: L. ~: ]' n: z& q谁让人家是 Picasso……
9 w& q2 D# b# ~+ M) x——————
7 S# B6 c3 v0 x2 }3 M我是不是又跑题了?
+ y- n* A' [5 m2 E/ f7 h这次绝对木有!- \* B5 K: O9 Y$ x" P
脱离开艺术家本身去剖析其艺术灵魂,根本就是扯淡!, ^, S2 X, j; r- ?( C( J) @
审美,根本没有【标准答案】,特别是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9 Y" K- _' b6 E( @4 S
艺术根本没有“好”与“不好”的概念,只有你“喜欢”or“不喜欢”......
9 x. X8 \' W4 O到今天为止,如果还有人还拿构图,三庭五眼,明暗关系来忽悠你,你可以直接『呵呵』他耽误你的时间了。
4 [. s3 a( c- I, e我不想讨论画面,构图,色彩,然后,解读出一些异想天开的,一厢情愿的内容,这些,根本是没有意义的话题。
8 f7 |6 z% z/ |& _我们就说说 Picasso 这个人的一生,他的艺术经历,八卦,和心路历程吧!
9 T6 O  A1 d& Z8 Z1 {" m让你们自己去体会,什么叫“大师”和他的作品……
* F& g, f4 T" Z6 @$ N——————, d; G; e! M/ ?2 |9 T
来说说大师怎么屌炸天!
( b5 U: k  h( l+ H( h有人问Picasso“什么是艺术?”
  v5 W$ o6 S) f/ w& o2 ^8 n9 VPicasso反问说:“什么不是艺术?”
/ @& h- q$ Q( y他给自己画了一张自画像,题名【YO EL REY】!9 E( A7 T: s/ d. o: `& b
介是西班牙语,翻译过来就是:老子是王!
% {% V7 o" }4 _(真尼玛给跪了!大师,这是我今生今世的膝盖……〒 _ 〒 )9 U' {: Q1 J& g8 T
谁让人家是 Picasso……/ R' E4 \1 W8 R- \
大师从来没有失去过的,除了屌炸天的自信,牛逼的艺术气焰,就是无数生扑他的女人。
8 i1 v) B! s8 `* Q+ ]这货一辈子有快要 4W 幅作品。(累感不爱,劳模呀!业界良心呀!)
& T; L5 H7 j; p& |6 ~他是第一个木有挂掉,就看到自己作品卖出天价的艺术家,也是第一个眼看自己作品,进入蓬皮杜的活着的艺术家。
- V  w; ?8 o$ j: k5 r6 g. f+ z5 l' f在他之前的艺术圈,人没死想红?口亨!没门!
1 X) i& e; ~5 M, E( h( H: l+ u4 {谁让人家是 Picasso……
0 b- f3 ~- y2 X# u0 k6 e, Z他没有忧郁症,耳朵很完整,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没有悲惨的历史,从不缺女人,富得流油,不但高调,还很时尚!母语西班牙语,还精通法语和英语。满世界晃悠,四处旅游,到处小住避世(战)。
8 {: C! r3 y; P( A夏天到南法度假的潮流,就是这货掀起的,时至今日,仍是欧洲各国人民觉得最潮的度假方式!
. N+ a( J) [- n; q情人遍天下,古稀 +10 的高龄还有豆蔻年华的情儿。人家根本不屑神马 PUA 这种 low 技,搭讪的方式千篇一律却屡试不爽:“小姐,我能为你画像么?我是Picasso。”! V- t( }% z; z# k6 i
羡慕嫉妒恨吧!那没办法。( J6 H. }: e9 c4 R
谁让人家是 Picasso……9 n" |3 ]9 I5 O4 x
——————1 D5 E, D, _, U  L) W
1950 年开始,Picasso瞄上了海魂衫,开始长期穿着,于是,海魂衫迅速成为一种潮流,直至今日。/ m+ O1 r* p5 ?  ^5 P" L
时尚 icon好么!it大爷!(这里是易特,不是挨踢!)) n/ V! c; V1 B2 l; E0 A
Picasso不仅仅是个画家,更是一个偶像,一种潮流,甚至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态度。2 }& X& h6 i1 A8 ]3 W: [% o
我们可以说:“嗯,这个So Picasso!”大家就会顿时点头如捣蒜,各种心领神会。% ^* }6 J6 d, K2 r' Q
谁让人家是 Picasso……
* Q, G& P$ U9 u3 c- _& L4 x3 m. XPicasso这种人,根本不需要所谓的个人崇拜,丫天生就是来改变世界的。其所有的一举一动,完全不是我们世俗的人类的眼光和标准可以去判断和评价的了。
2 ]' Y7 e/ T7 v6 N7 H+ x# [- I这种人,就是所谓“最接近神的男人”,当然,我说是在艺术界。
& C; C/ H/ |) ]4 l. O谁让人家是 Picasso……  t; V& S  a0 J( O, `
●●●●●儿时●●●●●3 w. H  p# I" k, ]% C. g9 w- y
来看看大师小时候的作品吧!: Z, G& e# d; t. h% S  x5 P
% N1 o) p* H3 U6 R) y9 S6 d
1890 年的作品,仅仅 9 岁……(DZ 开始泪目……)
) K2 @) S0 W$ Z3 e- D) R/ o( ` ! U$ Z5 @/ h" B0 j* S
1893 年的作品,仅仅 12 岁……(DZ 掩面而泣……)
/ w7 Q8 O2 v9 Q/ W
/ Y1 U( w9 r: p1896 年作品,仅仅 15 岁……(DZ 泪流不止……)
1 ~; x7 y2 x/ Z. }- Q3 Z & c' M2 g6 B7 h) v& Q5 f$ _
1897 年作品,仅仅 16 岁……(DZ 失声痛哭……)% X7 `% `2 K0 T8 P5 f8 n( y
除了下辈子好好投胎,我等凡夫俗子还能说啥??8 H  r5 s% {" x
谁让人家是 Picasso……
* {. q+ {% g! P/ w* u0 ~1 p3 e●●●●●Le peintre débutant●●●●●
: S/ B  X. L9 A起步时期- J0 \; W4 ^# A! O5 Y! f( Q
1900 年,Picasso和挚友 Casagemas 一起来巴黎闯荡。
3 l  i! f" ]& _ + v) r+ q3 v  U3 M
《Moulin de la Galette》,1900) S5 L) D- O& \4 W8 T1 h

4 z+ I5 l4 q7 s" ]《Nana》,19010 t& x* x: Z3 a9 B( m- q, S

9 W" L0 ^9 Q2 X  [4 e7 M- h《Portrait de Bibi-la-Purée》,1901
# g4 u* T( f0 D, H/ I8 N
; u; z* g4 R& Z% E+ Q. h《Portrait de Mateu Fernandez de Soto》,1901
) H: Z4 }+ \" j5 D从这个时期的作品中,你能看到无数流派的影子,可见那时的Picasso正在摸索自己的风格。3 e' B8 Z/ Z( {! E1 ~7 n
●●●●●Période Bleue●●●●●3 Q7 R% X8 f7 @) Z' c- ^
' o0 X+ Z' _  U$ N+ M8 C
蓝色时期(西班牙语:Periodo Azul)
2 g, K" y( m" W
进入蓝色时期,是 Casagemas 的去世造成的,他的死,是很有戏剧性的:
6 X" O. Y  Z3 @7 }. Q2 oCasagemas 爱上一个叫 Germaine 的妹纸,可惜,襄王有意神女无情。4 H* r; V, C8 R  P1 w2 h
1901 年某日,Casagemas 告诉大家,他要离开巴黎了,约了所有朋友和妹纸出来吃散伙饭,几瓶酒下肚,Casagemas 忽然掏出一把枪,对准 Germaine 射击,还好妹纸反应快,避开了。子弹只是擦伤了她的脖子。然后 Casagemas 就开枪自杀了。
) p9 m( z& `# `4 Y: j, R尼玛,艺术家的爱,真是炸裂!
$ p& i/ B  w  S4 t3 o5 v5 x0 oPicasso作品中的 Casagemas7 m% Z: ?  D; S) W+ ^4 N4 i

! f( Z9 s. e, c9 b# n2 i; A( D也是他1 ?5 V7 F8 `* N# i' _6 |3 G
* x, P: n" F  @8 t' ~
《La Vie》, 19030 v* l6 V, \' y0 J6 u
Picasso的蓝色时期,对音乐也产生了巨大推动。Blue 也有忧郁的意思,蓝调也叫 Blues,就是布鲁斯。* i, D2 `9 U( ]9 v* F+ m# g
虽然蓝调的出现早于Picasso的蓝色时期,但是,著名蓝调大师 Miles 早期出了一首歌叫《blue for Pablo》Pablo 就是Picasso,这歌是用来致敬Picasso的蓝色时期的。之后 Miles 就出了最富盛名的专辑《Kind of blue》
- A' @& \" ~/ }
; K1 ], w8 T' `《Vieux Joueur de Guitare》,19030 {, m' f1 N% ]! c( R+ F
这副作品,我个人最喜欢的Picasso蓝色时期的作品。那种悲凉和绝望,跃然画布之上。
* v5 y7 w1 g9 N* `7 e蓝色时期持续了三年,结束蓝色时期,进入粉色时期,是恋爱造成的。这个姑娘叫 Fernande。
' f% w3 c" P$ y  u+ c* E●●●●●Période Rose●●●●●
0 k  n+ ^* `- [; P! a/ r$ H# }) l- j$ W! ^, {! J6 K7 d
粉红时期(西班牙语:Periodo Rosa)
9 _! ]+ u: L; H
粉色时期虽然没有什么革命性的大作,' x$ C; c% A7 U$ c
但是,Picasso画出了他最昂贵的画,2004 年,苏富比拍卖会上,卖出了 1.04 亿美刀!  x' c1 F5 B% P( N
就是这货,一个穿睡衣带花的不男不女的人。9 R  R- F* C  ?  K' a2 p; e
' \- X1 D0 L5 y5 i, z0 x
《Garçon à la pipe》, 1905' [: S) d7 O2 @6 S2 j, o+ t- B$ J! @
2 t9 c) q. `! F9 g" K" V2 `1 \
《Jeune garçon au cheval》,1906。这是粉色时期的最后的代表作。. X# Y; F  F4 x* Y
●●●●●Influences Africaines●●●●●  A. |8 x+ |- C2 @* ]
非洲时期,是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7%B4%E5%8B%83%E7%BE%85%C2%B7%E7%95%A2%E5%8D%A1%E7%B4%A2在 1907 年至 1909 年画风受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D%9E%E6%B4%B2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95%E5%A1%91的影响时的作品。这个位于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5%A2%E5%8A%A0%E7%B4%A2%E7%9A%84%E8%97%8D%E8%89%B2%E6%99%82%E6%9C%9F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5%A2%E5%8D%A1%E7%B4%A2%E7%9A%84%E7%8E%AB%E7%91%B0%E6%99%82%E6%9C%9F之后的时期又被称为黑人时期或者黑色时期。
6 s" a+ l' a4 U9 r画完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8%BF%E7%BB%B4%E5%B0%BC%E7%BF%81%E7%9A%84%E5%B0%91%E5%A5%B3&action=edit&redlink=1后,毕加索因受这幅画最右边的两个人像的影响而开始使用人像的画风进行创作,这是种基于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D%9E%E6%B4%B2%E8%89%BA%E6%9C%AF&action=edit&redlink=1的画风,尽管这幅画被看做是他转向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B%8B%E4%BD%93%E4%B8%BB%E4%B9%89之前的第一件立体主义作品。他花了好几年研究非洲艺术,在这段时间里,法兰西帝国正在非洲扩张,并不断地从非洲带回一些艺术品陈列于巴黎的博物馆中。新闻界充斥夸大的吃人肉和有关非洲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E%BE%E8%8D%B7%E7%BE%8E%E5%85%B1%E5%92%8C%E5%9B%BD的故事。此外,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A%A6%E7%91%9F%E5%A4%AB_%E5%BA%B7%E7%BA%B3%E5%BE%97&action=edit&redlink=1得畅销书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91%E6%9A%97%E4%B9%8B%E5%BF%83(Heart of Darkness)还提到了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AF%94%E5%88%A9%E6%97%B6%E5%88%9A%E6%9E%9C&action=edit&redlink=1对非洲人的虐待。很自然的,在这种非洲风的影响下,毕加索开始在非洲艺术品中寻找灵感。9 |6 N- V2 L3 ]( x! i2 I7 C6 V
毕加索经历了非洲时期后,迎来的他的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B%8B%E4%BD%93%E4%B8%BB%E4%B9%89$ r% V2 ^$ Z+ `" V* L
---------- 维基百科! v9 L2 ]- q! k3 u4 E' c
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Picasso完成了他风格上最牛逼的转变,成就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毕大爷。, F# Q! q3 c% ]3 }
从之前的【大家都还是个人】,变成了【这些货】!# Z6 t# F4 G3 C% m2 G
2 o6 ^3 R" ~/ b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1907% a: G% g3 I. B3 C' i
我另一个答案就给大家幻灭过,所谓的【少女】不是神马少女,而是【妓女】。, u0 _& y4 i1 Z0 m: p/ o
被教科书骗了吧!!哈哈。2 u6 T7 V" h" J: Q' U
●●●●●Cubisme●●●●●- Y+ t+ J; s6 N+ S+ f; ?$ E
立体主义算得上Picasso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了。立体主义对我们生活的巨大影响,远远大于对美术本身的影响。纺织业,建筑业,设计行业等都受到其思维的巨大的冲击。也就有了今天我们眼中很习以为常的带感的东西。( e* x- A. C  @' m6 {0 n
较早的!还看的懂吧!
4 @4 M: E* v! i* `3 M
/ a2 n, C( B& i7 L# A《Jeune fille à la mandoline》 ,1910- w& G7 c& |' f5 |; ]
这个,仔细看,其实,还能看出点端倪……
7 s" I% W  s2 U& D
! ]/ n: D% K) n$ K《Le joueur de guitare》,1910
$ d+ {6 I% X0 ?' s再来后期的,囧……6 _% l  d9 G3 l
, k' ~8 _& H+ g" s$ Q- X
《L'Aficionado》,1912
. v* w5 J* o( v$ I6 e7 d1 J3 c卧槽,是人是鬼都看不出来好么!!我聚精会神盯到变成斗鸡眼,也没看出任何破绽。
! Y$ \7 m$ _1 D7 [) f) m悔不当初,不该把那幅怪异的 3D 眼镜给人,不然可以拿来试一试,说不定能看到真相……* s$ P/ I/ Z, h) T" b
●●●●●Surréalisme●●●●●
* R. ~( b+ G4 n8 q, o是的,毕大爷,也是玩过超现实主义的人呢!
8 |+ h) w/ C% r; O+ ]& ]0 v7 }来几幅震撼你们的玩意,你会觉得,这也太不Picasso了吧!
/ x' f4 D/ \# W: A: R 3 d; o* W9 p* Z0 J
《Deux femmes courant sur la plage》,1922
% v8 J. {5 j* G4 i3 ~' O6 Q! L
5 w/ R0 j% I4 o- s$ K, X《Silenus dancing in company》,1933! ~8 C$ E6 p# b% ~6 J1 e& t
! U7 d  O7 g  ]1 ?4 j% w4 A) W, R
《La Dépouille du Minotaure en costume d’Arlequin》 ,1936/ i/ M+ r/ D/ S. Y
以及,最最最最当红的代表作那就是众所周知的:5 `; {4 \) ?5 `" b
% T: |& T5 \' H; n; ?0 l
《Guernica》 ,1937
* x: \: C8 V1 Y3 n●●●●●大师的女人们●●●●●/ X" h0 w: ~& G) K1 u+ s2 }5 y
大爷的女人们,官方的名单是 2 个 Wife,5 个 Lover。私底下睡的神马的,就不记录在内了。
; w8 h4 @5 [+ D, r* S* {9 o0 Q以下排名按照其在Picasso生命中的出场次序:
% \( l- Z( L. ~/ E2 @5 UFernande Olivier(开启粉红时期的缪斯)# z6 {! ]" S' Y/ O% S3 V: M7 |5 g
7 M+ u, P7 B( s( q( Y  d
真尼玛坑爹呀!!!!中间那个肖像,简直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最好印证,最后一张是“梦醒时分”么?) {# l' W" I( E0 U1 Q' Q% B
Marsel Umber, \/ [1 l0 G5 j1 y, d# b9 _  u
' m6 v# Y/ {5 G  Z, |; L
毕大爷您可真幽默,可是,把姑凉画成吉它真的合适么?5 t2 b0 m( y; V8 t6 J* W3 \6 F
Olga Hohlova(第一任老婆), ?$ E2 ^' C# U) S' t2 |  |
; O7 V* b) O6 S5 Q( S6 p
血淋林的现实呀!当一个男人不爱你了,你在他眼中,从天使就变成一个怪物了……# e6 @  a3 l$ w0 n- u
可是,用脚趾头想也知道,这种男人,怎么会被婚姻困住,1927 年,Picasso遇到了一个 17 岁的姑凉叫 Marie-Thérèse,就是下面那个大力水手。
; R: [* Y' c; }" s, s嗯,这段婚姻竟然 9 年才有情人,远远超乎我的想象!啧啧!
% ?0 V- K. s# ?7 f7 _( ^8 nMarie-Thérèse Walter# j5 g% \2 @8 M: N# \

: D6 k# b, X/ t* O  T姑凉!我敬你是条真汉子!!!!!真不知大师咋从这阳刚的外表下咀嚼出如此柔美的一面?大师的思维果不是我们俗人所能揣测的。
# q: j" J$ |9 ]* E3 v" pFrancoise Gilot- A/ G4 a: S& a. l  t; c
) A2 u0 B" D# f! _) z; x$ t; L: [
个人觉得,大师最美的女人……
% |! c: l/ \' J& LDora Maar2 e% i# E; S  J: p3 E( ^

% Z4 a! O) Z$ _! Y这个明明比上面那个大力水手美多了,可惜,在大爷眼里,看来不是这样的呢!1 p; C' v1 J, Z6 `
Jacqueline Roque(第二任老婆)
. b# j! C& o/ ~3 \
) m7 |# N- q* z看完这个,我大概明白了大爷与众不同,桀骜不驯的审美了。不过,再桀骜,也不用把你老婆画成方片老 K 吧?. u$ w9 r/ B  s1 {
我认真数了 20 分钟,应该是全员到齐了。
! y$ q! }. b6 @, n做个总结吧:
$ X$ y0 ~) T1 Z- e/ L这七个只是官方数据好么!多是多了点,其实没啥好奇怪的,这种追求,是男人三个终极目标之一嘛!
- C1 Y8 l. J* a& O+ k2 g三个终极目标是啥?财富(Jin Qian),事业(Quan Li),爱情(Nv Ren)嘛!% L! ?6 k# k, k( |$ K
特别是艺术家,缪斯是很重要的,也不一定是漂亮女人,品味这个很难说。Picasso如同众多艺术家一样,很喜欢画女人,特别是和自己有关系的女人。) ~1 x  g2 |$ T* {( q9 O
让我森森的感到震撼的,不是其女人的数量和质量,而是大师的高深和远虑!3 X& ^* V2 r3 _( S5 ~- v
大师就是大师,之所以能搞定这么多美女,大招就是:“即使我留了前女友的画像,现任也看不出来谁是谁。”2 _3 D& v6 ~0 O8 N
谁让人家是 Picasso……
; k! r2 b! ^' {' J) t7 B●●●●●大爷的签名●●●●●
. ?4 I( v/ m$ @: q' m- m8 s$ } ) n* R1 m8 ?9 K3 X4 z  _% }: X
那啥,看出来点啥没?
: @* t7 F1 M% v+ @+ q! c7 S; v雪铁龙毕加索 logo 呀!! c0 s7 L8 `$ R# b; f
/ a) L! j: U4 Q7 I( H% k
●●●●●大爷的政治●●●●●
, r+ j" V6 [# r! F6 w西班牙内战期间,Picasso为了支持他的政治意见,画过漫画。。。不知道那些总是谴责漫画不入流的人会怎么看待大师的这个作品。
. Y, L+ A( ]4 ^$ u1 u0 O
! t9 M! s- o1 c/ m' {/ V) I- K% V《Dream and Lie of Franco》,19377 T9 E* [; a+ ?! j
大爷还是个共产党员,巴黎解放后,大爷加入了共产党,不但热衷于党派活动,并且终生都是忠实的共产党员。他还担任共产主义宣传大使,到处出席党大会,之后,还成为了共产党宣传画的设计者。
+ s' B+ y1 H" ]大爷受到党友约稿设计的和平鸽,就是用于 1949 年的世界和平大会的那个版本!+ r/ M( u- E  {5 g% q& i8 _
0 P3 @# q( x1 l
最妙的是,这个设计来源于马大爷的一个礼物 -----『一只鸽子』。没错,就是那个野兽派的祖师爷马大爷。3 ]# o0 t7 h3 N( O. J* D
之后,大爷重新绘制了鸽子的形象,让其鲜明了起来,成为今天和平的标志。
1 Y$ G/ q7 d/ q, S(民间流传的神马毕加索看到老人拿着血淋淋的鸽子的事,纯属扯淡。)
& z1 u* c5 ^3 d1 h# r ( {# \9 X; a, E- p
大爷跟鸽子也挺有缘分,这是他儿时画的鸽子:" {" l8 N* Z' a3 R# s
, Z% X7 A  x  K  T" s. z7 k; W
●●●●●大爷的博物馆们●●●●●- v1 c+ P; r6 S* H) o
  • http://fr.wikipedia.org/wiki/Mus%C3%A9e_Picasso_(Barcelone)
  • http://fr.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Mus%C3%A9e_Picasso_(Horta_de_Sant_Joan)&action=edit&redlink=1
  • http://fr.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Sammlung_Rosengart&action=edit&redlink=1http://de.wikipedia.org/wiki/Sammlung_Rosengart
  • http://fr.wikipedia.org/wiki/Mus%C3%A9e_Picasso_(Malaga)
  • http://fr.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Mus%C3%A9e_Picasso_(M%C3%BCnster)&action=edit&redlink=1
  • http://fr.wikipedia.org/wiki/Mus%C3%A9e_Picasso_(Paris)
  • http://fr.wikipedia.org/wiki/Mus%C3%A9e_Picasso_(Vallauris)
  • http://fr.wikipedia.org/wiki/Mus%C3%A9e_Picasso_(Antibes), @7 E& {" Z! T

$ k, m6 ?/ {) A/ p6 @
  _# m. L  y, ^  ?/ l0 }! C
董融化,学习者。电影爱好者。阅读者。行走者。7 Q  x6 B3 K, R# a: S" x
首先,明确几点:' D8 Y% b, m9 S( I% h
1、 对于美术作品,哪怕是再经典的,被评论家,美术史家奉为大师杰作的作品。你同样可以认为是不美的。这毫无问题,审美本就是一个主观的东西。但,你不能因此否认他的价值,更不能就不允许其他人认为它美。因为他们可能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可能结合了更多地东西来看。. a# w8 Q  Q8 S: F- ?! @
2、 艺术史上有许多形式上的探索。这些形式上的探索犹如晶莹的浪花,美丽但也许短暂,底下的海水才是主流。他们的价值不在于彻底推翻主流、推翻古典、取而代之,而是告诉你,艺术还能这样。形式还能这样探索,这种形式探索到极致是这样的。而一直以来,传统也被保存在审美影响之中,从未被抛弃。只是,十九世纪末以来,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人们认为社会一定要进步,一定要创新,这就导致形体的过得地夸张,导致艺术边界的模糊。忽略了主体,好像大众喜欢的就是庸俗的,小众的就是前卫的,这是错误的。他们探索的是有价值的,但不意味着艺术的主流。其实到现在,在画廊里,老百姓看得最多的还是架上画,经典的。现代的画廊可能一会儿就看完了,的确他们有时是不会令人花很长的时间去沉思,因为是高度形式的。不过,他们还是有价值的,可以认为不美,但不能简单否定。
8 [' I; t* m- D3 g8 T; c. o3、 我们如今所看到的艺术史,特别是现代艺术,特别突出了那些形式上的探索、革新、反传统。而且,对于一个艺术家,往往最被常提及的是那段反传统的、创新的时期,其他往往被忽略。其实,有许多艺术家,早期的作品也很传统(因为往往接受学院派训练)而后期,也有不少艺术家回归传统。所以,我们印象中对一个艺术家的形象往往是不完整的。可能只是他一个特定时期的特定的一些作品而已。7 P5 w) g( H/ e# i# g" {' Y
接下来看毕加索。
1 m/ w7 o7 p7 h' V8 k$ H. H
6 O% _7 k, C( o+ u6 z5 {先给个定位:
; a& K; {; A* p/ A: l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对绘画的解放,对形式的打破,他与马蒂斯一样,是真正的大师。& P9 C8 v) Q+ m# d! s9 ?
毕加索自然不会是一出生就探索“立体主义”的。
# n9 t6 V5 \, n) v' J" T他说过这样一句话:
4 S0 X! x4 v' u; ]+ e: g+ q十三岁的时候,就能画的像拉斐尔,但到 70 岁时,才能画得像个孩子。$ G6 a5 U+ Q8 q. H+ y+ Q" E" s
一些作品的图片我暂时没有找到,抱歉!以后找到会补上,但目测比较困难,如果有知友有的画可以告诉我。
9 _! ^  I9 N* a$ Y毕加索的创作生涯也是在不断地探索,或者用他自己的画来说,是在发现。
% r& h& M  E6 S7 `从具有哥特风格的格列柯风格,到古典风格,再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尤其是塞尚的影响,最终在变化和融汇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 K9 Y  U" I6 B1 u" N  I. r这种风格的关键因素,即是如何处理画面空间的问题。
" N- x  S+ h- N" x6 D) |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艺术史上绘画空间表现的变革。记得张公子在回答中提到过,早期的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一样,看起来都不那么写实,原因在于不重视透视与光影。而西方绘画是如何改变的呢?2 ?& m# ]4 J* x% D* O
1413 年,布鲁内莱斯基进行了透视法实验。1425 年,马萨乔的《圣三位一体》是较早运用透视法的范例。1 H6 _3 X* r. K
( A6 Y% ^$ O* {& y" d4 d2 S# [3 {
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被运用的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自然。, {* I( h/ `+ O( ^; p
拉斐尔《用雅典学院》
, [( o1 _! l9 X  k& A' f
  c5 I) D4 C7 e5 K& u/ a# j巴洛克时期,则越来越强调宏大强烈的纵深效果。# A- R" q/ V1 f; y, q
+ E( q0 F; m6 F  E. o+ F# U5 C1 F( D
这种对透视的追求,到了达维特时,大声了改变。如《贺拉斯三兄弟之盟》《苏格拉底之死》 有意识的对三度空间加以了限制,开始强调画面的二维属性; M( {& K# P/ S) Z
1 Z+ \4 w5 |2 ~4 V6 {
在画面空间观念的演化中“三维幻觉的立体”与“二维实际的绘画表现”一直是一对矛盾。4 g, P- j/ P8 o% I/ |1 n5 p+ S' \
现代最富盛名的批评家之一格林伯格则说:现代的西方绘画,就是不断走向平面的过程。6 Z# @0 R+ c* u, M
那么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到底对画面空间做出了哪些探索?6 j1 N# W$ ~/ P8 a9 u, _/ a" k
先看一下美术史上给毕加索创作进行的分期:, q) d& {0 S+ F% ~3 O
蓝色时期(1901-1904)
+ O9 @7 A7 a& X+ u' |+ }9 [$ ^4 F因为贫穷,生活拮据。画面主调为蓝色,基调忧伤。如作品:《生命》《悲剧》《女人和乌鸦》# x* ]; X" R- e, p

; ?  Z4 m% ~# R  Y8 {-
" s2 Y- f1 i$ V1 \玫瑰红时期(1905-1906)* F& L; n, x# C- s: W4 K( W% K
这一时期有人认为是他生活好转,作品售出,受到认可,心情变好。也有人认为是当时他经常出入于马戏团,马戏团内部就是这样的艳丽装潢。《母与子》《马戏团的一家人》( `% V6 e4 _! y
-
5 Q' _  g" o  T9 C+ \分析的立体主义(1907-1911; C, W# {% z6 F7 \! G
)与勃拉克的接触,受塞尚的影响,已经基本探索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最饱受争议的作品《亚维农少女》。你很难认为这就是美的,但他的确做出了前无古人的探索与尝试,实为与文艺复兴后奠定的写实主义传统的彻底割裂。3 o8 t; w3 b9 U
% |; \# `3 b6 F) Q5 `+ D; @$ `
( q0 k1 Y5 I- |
-
) z6 S: [! j. k, a+ v. H6 F; y: d综合的立体主义(1912-1914) 采用 collage,拼贴手法。把一些文字、字母放进去。因为一味的碎散物象会脱离现实,于是将现实中的东西放进去。作品比如《吉他》。这时已经走到了抽象的边缘。(真正迈出抽象一步的是康定斯基)" D* G- X8 V! q$ \+ Z; j+ m+ o
-
+ t( i8 p" R: ^而事实上,毕加索一直活到 1973 年,基本跨越了整个 20 世纪的美术探索,这也是他影响极其深远的原因之一。' ~8 W: T6 O+ [2 o2 `0 E
其实很容易发现,成熟时期毕加索作品的特点:物象是几何体,进行了概括与抽象画面空间没有了三度空间的效果,没有透视,不再按完美的人体比例。甚至,视点是游移不确定的。其实这些特点在塞尚的作品中也有体现,但毕加索将其创新并发挥到了极致。# f: `( c7 L) B# N. v
参考《艺术的故事》,试举《小提琴与葡萄》一例:
0 s2 V$ H$ l2 d; I, n, j 3 k* B  O9 X# H6 [9 L9 L. h
这是毕加索 1912 年的作品,也就是在综合的立体主义时期创作的,风格已经很成熟。, l2 e0 I% q  f6 e" S
其实,我一直很想说,毕加索的画室胡来吗?显然不是。他的画看起来似乎很乱,像一堆碎片,然而事实上,他的作品却反映了另一种真实6 ~% C5 Y+ E8 ~) n; q; z
没错,存在于你脑海中的真实。
' s  u* ~: L8 E1 U& H2 Q大家可以想一想,平时我们在脑海中随意想起一件物品,我们是能很完整的想到它的所有细节,同时出现在脑海中,构成一个完整的形象。还是只是想起一些最有特点的地方,而这些有特点的地方,可能有的是俯视看的,有的是从正面看的,有的是从侧面看的,但他们同时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就构成了我们印象里的这件物品。( b7 u* n' y/ j: S; F' ]. ~
就拿这幅《小提琴与葡萄》来说:+ h7 |, u6 C+ p2 F- |! L
提琴的涡卷形的头部明显是从侧面看,但主体又是正面看,琴弦和弓不在固定位置,而边缘的弧度也被夸大了。这乍看之下很不规则,但实际上,我们在想象一件物品时,恰恰就是这样的。我们会想到侧面的涡卷形头部,因为从正面看它别无二致,我们会想到弯曲的边缘,以往内我们根本无法正确估计它的弧度。1 ^4 C. j# c% |" x' b2 x
毕加索的作品,实际上用几块平面片断在观众的心目中构成了一把可感可即的小提琴的实体形象,甚至可以说,探索发现了视觉与幻觉之间的关系。+ }' J+ K! @! o! |+ t
而毕加索实际上真的是一个想象力极丰富,对形式极其敏感的艺术家。他的一些雕塑作品受到非洲艺术影响,形式高度概括,富有感染力。还有一些铸铁的雕塑甚至影响到构成主义。
# d  v1 H1 n6 J* R1 Y. }4 c
4 V6 R1 d+ F  R! P6 t大家看这样一个简单作品,只是自行车的两个零部件,但就是如此传神,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想到的。! ~6 B0 J+ n5 v9 J1 Q8 t) B
还有毕加索的一些其他作品,给大家欣赏一下。
8 l# i$ v6 D+ N# n5 t( J
5 y  ?2 i4 A# x# |) C0 U《哭泣的女人》
- S) ^2 U8 A! K朵拉玛尔,一个超现实主义的女摄影师,毕加索众多情人中的一个% J8 H1 ?9 L, q8 [8 R
/ N2 a; [6 k# T6 Y3 @
- g0 ^$ v: g& Z! x
《公鸡》《母鸡与小鸡》5 v9 N7 f- _7 s% y
漫画式的处理  W& o( J2 p5 p# u# G4 s% r; ^/ }

- {# |( m8 ?' a7 ?) Q4 O/ }
1 d( \2 L+ k' a$ j4 X; G6 }《小孩子头像》《头像》
, L/ F8 G( i- H5 R  z* L这两幅头像竟然是出自一人之手/ ^* X7 [  L6 @% G& H
. q/ Q. H, r" ~  _) b& q; t
《穿小丑服的保罗》4 Q% X1 _, R" b
这是毕加索的儿子。
, g, G8 i; B- z' [; [3 Y6 y# [, V但做毕加索的儿子也挺苦的,毕竟毕加索大师的个人生活实在是...不过这并不影响他的艺术创作。甚至毕加索会从他众多的情人那里吸取灵感,有一本毕加索的传记非常贴切——《创造者与毁灭者》。
- ?' w/ Y8 z1 Y9 l以及一个著名视频《毕加索与公牛》
- ~0 v. ^. G5 V3 t$ `/ B6 j- A, S3 q+ |
; R- U1 _# D+ I-3 A  |& H& n/ g8 Y/ p+ d& z+ d
) B: ^* E. r0 O* @7 r8 U1 J, W
《毕加索最后的自画像》
. @% h& P, i9 H' T7 _# M6 {-$ I0 g+ B* g. k2 x, K4 y0 C' `# A1 `" U
摘自知乎,
王豖,静如瘫痪,动若癫痫.$ e, l) ?3 u! c8 }: R
5 T/ G! [( i' n: f& x  @( G1 t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7136-1-1.html 谢谢
沙发
发表于 2016-4-9 21:35 | 只看该作者

毕加索的画好在哪里?我想大多数人的疑惑都来自那些歪瓜裂枣的肖像画。为什么这些画作会是 20 世纪以来最伟大的艺术品?到底哪里美了?把画画成这个鬼样的人为什么可以留下 1,251,673,200 新法郎的世纪遗产?也许真实的数目还会更多。

(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1909)

「太丑啦!」

「我也能画!」

《樱桃小丸子》里也多次拿「像毕加索的画」花式说丑。

在我很小的时候,也许我能认识达芬奇的《蒙拉丽莎》,但给我达芬奇其它的画我就不认识了。但毕加索的画,叫不出具体某幅画的名字,大概长成那样的,就是毕加索了。也许这就是画风吧。

我从 3 岁开始学画画,画的什么,已经不记得了。但小学三年级时一次学画画,印象却十分深刻。老师是一位被称为画家的人,不是学校里的那种老师,虽然现在看来他也不是什么有名的画家,但画家,的确是对他的一种称呼。我平时在学校里学儿童画,美术课画,兴趣班我也画画。老师教我们很多方法,有时拿胶水在白纸上画画,然后把整张纸用水彩涂黑,再用清水把胶水的纹路洗出来,一幅黑底白线条的画就诞生了。有时也在泡沫板上画画,泡沫板上夹一张一样大小的画纸。先用树枝在泡沫板上勾出凹槽,然后在凹槽间的区域用水彩填色,趁颜料没干,印在画纸上,我们叫它版印画。总之,学校里有很多有趣的画法。周末,我就去这位画家老师家里画画,大概不到 10 个学生,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就我一个,其他都是比我高很多的哥哥姐姐,他们画得好极了,在很大的画板上画画,我还没有画架高。画家老师亲自指点。我则是由画家老师的妻子杨老师托管。杨老师每周给我几张样画,让我临摹。虽然都是些小动物,但一点都不可爱。每次都让我先用铅笔描好,给杨老师检查后,同意了,再用黑色签字笔把铅笔的线条描一遍,然后擦去铅笔的痕迹,再给杨老师检查一遍,同意了,再用水彩笔上色,然后再给杨老师检查,同意了,可以画第二幅画,又是同样的步骤。比起学校里的学习,真实太无聊了,不过老师经常表扬我,也倒开心。有时也很羡慕其它小朋友在少年宫画画,他们经常参加比赛,经常拿奖,他们的画被挂在公园里,各种小朋友会去的地方。这种事从来和我都是无缘的。

画家老师家里挂各种裸体人像的油画,有幅最大最醒目的,只有裸体女人的身体,还没有头。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杨老师问我,这画的什么呀?我不好意思回答,支支吾吾。后来也有别的小朋友来学画画,我们会一起嘀咕,但都不会当着老师面。也许是因为老师是一个画家,多少会有敬畏,他那样画大概是有道理的。毕竟那些哥哥姐姐都画得太好了,他们都很尊重画家老师。

那种无聊的学习画了大半年吧,进入了更加无聊的模式。之前还让涂颜色,现在给我的临摹对象全部变成了黑白线条画,需要大面积涂色的地方,也只是黑色。一开始还是比较有趣的、符合儿童审美的人物和动物,再后来就告别儿童画风格的元素了。有次杨老师让我临摹了一组图腾。上面是一个非洲面具,面具两头是藤蔓,整体看上去像块平铺的手表。图形都很象征性,装饰感很强。画了一遍,让我又画了一遍。线条的组合不难,我都能背下来了。这次临摹对我影响很大。几年后上初中了,当时流行在身上贴各种纹身,我就拿荧光笔在手臂上画。觉得质感还不够好,就先在课桌上贴一层透明胶,在透明胶上画,然后印到手臂上去,特别像真的纹身。当时我画的,就是那个非洲面具的图腾。图腾里的很多装饰元素,我后来经常用,办板报、做贺卡,都用,就是觉得好看。

我现在也这样画画。(更多类似的画: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273033/answer/56220558

有时 ,画家老师也给我们讲讲名画。过年过节都给我们送名画册子,记得我拿过毕加索。其它册子都好看极了,记得有小朋友拿到点彩画《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我想跟他换,老师问我咋了,我说毕加索的好丑,老师说「你才是拿到宝了呢。」我不懂,但我隐约觉得「一定是有道理的。」

小时候也学过油画,在学校里学的。画家老师不会教我油画,我从 7 岁在他那里学到 18 岁,也没让我摸过油画。现在明白,他这里才是标准的科班教学法。一开始让我反反复复的给杨老师检查的,考察的是我的线条,线条画好了,画无色的,学习黑白对比、布局,然后再是素描、水彩,一步一步都很扎实。这让我看到艺术里理性的秩序。第一次画油画,是小学六年级,临摹梵高的《阿尔的吊桥》。当时太喜欢梵高了,色彩鲜艳,画家老师那里从来都没有。这种高饱和、小笔触、大对比的画法,我一直延续到高三艺考,也是我最熟悉的色彩技法。但如今我却很少画了,不知道是不是和年龄有关系,开始喜欢一些中性的、温和的颜色。再加上对梵高的了解越多,反而越害怕他浓郁的色彩。一朵花极度绽放了,凋零得凄惨。越是鲜艳,越让我感受到生命的苦涩。怕死,不敢碰。年轻气盛时,叛逆,爱走极端,高调,不顾后果。现在颇为收敛,终归还是会更喜欢细水长流。黑白的线条画,就好。

16 岁时,参加过一次画展。是和画家老师一起的师生展。不是在公园,而是严肃的美术馆。需要买票才能参观。每幅画下面有张单独的卡片介绍,有我的名字,画的名字,画的尺寸。画家老师每次都让我们把名字写在正面,还有日期。不像学校,老师每次都提醒好几次,把名字和几年级几班写在背面然后交给他,目的只是为了批改作业时方便对号入座。画家老师给我们一人印了 10 份邀请函,可以发给我们的家人和朋友。所有的流程都特别严肃,第一次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学画画的孩子,是一个艺术工作者。再也不羡慕那些少年宫学画得奖的孩子了,曾经觉得特别有趣的胶水画法开始变得平淡无奇。杨老师一次次的检查,枯燥无聊的训练却变得有力。真正能进入艺术大门的不是「有趣」,像所有学科一样,是吃苦与积累。一个从史前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学科,一定有它的道理。抛开喜欢与不喜欢去尊重它,然后逐渐感受到它的力量转化到自己身上。

在将近 20 年的学画过程中,毕加索始终都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名字。不像大多画家,在我生命里来得快,去得也快,喜欢了又腻了。而毕加索,说不上喜欢,但他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和目的被提起。上设计课提,看建筑纪录片提,但凡讲艺术史的,更是关键的一笔,乔布斯提,安迪沃霍尔连穿着上都要模仿他。也曾想过他是不是就是想红,故意炒作。回头想想,肯定没那么简单。

如今,再让我看到那幅无头的裸体女人像,一定不会支支吾吾,曾经因为羞涩而不敢言,反而开始思考「他画在这里,肯定不是为了干一件很污的事。」很多困惑说不上是得到了解答,至少早已抛离了最初的大惊小怪。也不会再爱哪位画家像爱梵高一样砰然心动,爱得炙热,和他一样疯狂。丑与美,很难再影响到情绪。没了狂喜,也没了疯狂后面的伤心事。越来越喜欢像数学那样,理智的秩序,看似冰冷,却坚固,却更永恒的事物。

在毕加索的画里,我看到的是一个个公式,被后人不断挖掘,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运用。像我曾经临摹过的那幅非洲图腾以及对我之后的影响。不仅仅是看一幅画,还有如何用一幅画。毕加索制造了往后所有视觉工作者都来膜拜的图腾。让旁观者说去吧。而专业人士都来研究。除了艺术创造,更像是技术发明,理性、实用,让后人受益,使之永恒。

偶像崇拜与时代图腾

20 世纪初期,整个西方社会都在工业革命的带动下搞大解放,而毕加索是率先解放起来的一批人。他不断革新,并用艺术把自己的思想可视化。他让自大的欧洲人从他的画里开始关注非西方的文化,看到非洲,看到东方,开始重新思考「华人与狗不可入内」的华人,他们的祖辈流传了多么英明的智慧。他的画成为游行队伍的旗帜;他画的鸽子成为象征和平的 logo。

毕加索《格尔尼卡》,1937 。这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当时西班牙内战,德国纳粹对西班牙共和国所辖的格尔尼卡城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地毯式轰炸。当时毕加索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委托为巴黎世博会的西班牙区绘一幅装饰性的画,从而催生了这幅作品。作品描绘了经受炸弹蹂躏之后的格尔尼卡城。

《格尔尼卡》已成为「呼唤和平」的标志,一旦有反战抗议活动,就会看到这幅画延展的横幅或海报。2003 年,鲍威尔在联合国办公楼做伊拉克战争新闻发布会,会场里本来有一幅《格尔尼卡》仿制品,发布会时却用蓝色的布遮盖起来了。

毕加索还是当时各类政治活动的专业站台「宣传委员」,宣传画的设计者。他画了一只鸽子,被用于 1949 年的世界和平大会。就这样,毕加索的鸽子变成了世界著名的和平鸽。他像摇滚明星一样,成为大众偶像

技术革新与流芳百世

毕加索在绘画技术方面的突破,为之后的视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我想,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大众理解的一面,以及针对专业从业者的一面。Google 人工智能 AlphaGo 与李世石的围棋大赛,世人瞩目,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关注的只是输赢结果。深入一些的,看看围棋,谈谈人工智能的概念。还有一小部分最专业的人,他们站在这条领域链的尖端,探讨着我们几乎不能理解,却又对这个领域至关重要的事。当时毕加索在艺术领域所做的技术突破,就好比今天的 AlphaGo 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专业人士通过毕加索的画,看他的构图、色彩、线条、块面组合,画里提供了什么新元素,有哪些巧妙的构思。像文章里的金句,被一一摘抄下来。

20 世纪最初几年,西方传统的观念与价值观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一去不返。令人震惊的科学发现与新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1905 年,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是物理学界的重大突破。1913 年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春之祭》上演,演出过程中观众席发生了打架事件,一派认为「音乐,还可以是这样!」一派认为「音乐,怎么可以是这样?」这段时期,火车改变了人们的空间概念;弗洛伊德在哲学上重新界定什么是意识;相机的发明,给传统写实画派沉重的打击;光学理论引发了色彩本质的争议……工业革命的机械声轰轰作响,一个接一个的传统观念被打破,多重的矛盾激发了丰富的思潮与艺术形式。

1909 年,毕加索创作《阿维尼翁的少女》,代表着视觉领域,让传统的学院派绘画技法显得过时而乏味。毕加索和另一位艺术家波拉克,效仿着科学家的做法,自称是艺术界的莱特兄弟,把画室当做实验室。只是他们的实验材料不是机械齿轮、声光电、不是化学试剂,而是画布上的点、线、面。他们在寻求一种全新的视觉感知模式,在 3D、VR 之前,一次视觉观感的大冒险。其中每一个创造与革新,都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基石。

1898 年,16 岁的毕加索为朋友萨姆特在巴塞罗那的小两居公寓画了一幅色情壁画。壁画表现的是一对赤身裸体的情侣正在激情的做爱,而他们的头顶上悬着一个被吊死的摩尔人。听说这幅画的灵感来自超现实主义的书《马尔多罗之歌》以及一本色情小说《两夜放纵》。为什么会有一个被吊死的摩尔人,现在已经无从考究。但透过这个公寓房间的窗子,就能看到毕加索在巴塞罗那就读的艺术学院。此前的学习经历,不论是他教授绘画的父亲,还是马德里的圣弗尔南多学院,还是巴塞罗那。毕加索都经受了最严格的学院派美术训练,并在绘画技法上卓越出群,老师没法再教给这个学生什么了。绝对正确的透视法,一幅画里只有一个焦点,人体的比例不断地沿袭古希腊时期的雕塑……从文艺复兴开始,600 年来没有变过的绘画方式。越是在这种技法上磨练得极致,越是无聊,甚至迷茫。他用这幅极尽暴利的色情壁画,最放荡的素描,冲着窗对面的学院派甩了一个大大的中指。WTF,我该画什么?

1900 年 10 月,他首次前往巴黎,住在拉维尼昂街 13 号,一座被称为洗衣船的建筑中。那是一个移民者与非主流文艺分子混杂的共同体,几十户人共用一个卫生间,条件脏乱差,但毕加索却很喜欢,他在那里遇到了不少和他一样叛逆的年轻人。轻浮的精神在弥漫,和那个时代普遍的清教主义格格不入,像被力比多趋势的少年,和朋友们投身于打破传统的艺术运动中。但在当时谁都没想到,这场运动的国际影响竟然如此深远,预示着许多解放运动的到来。在任何道德批判解放之前的许多年,他们在洗衣船里解放着自己的各种欲望。

和那些出入于美术馆的画家不一样,毕加索把自己泡在人类学博物馆里。比起学院派那种教条式的审美,他更喜欢野性的非洲雕塑,以及还没踏入过西方主流美术馆的东方艺术。

他被非洲面具上粗壮的线条彻底迷住了,如他热爱的西班牙斗牛般狂野,凶猛地捅向传统。爱情的激烈与疯狂。非洲大草原上猎豹留下的抓痕,长长久久静谧在原始部落中。似生命最初的萌动,有力而自由。

与此同时,他在人类学博物馆里,看到那些被掠夺到欧洲还未被称为艺术的战利品。中国绘画常常采用反常识的、近小远大的透视法展示桌面。因为这样,能让观赏者更好的把桌面上的物品看清楚。这种透视的表现手法与他接受的训练方式截然不同,也恰恰是他希望看到的。

最终,他把这些反常的元素运用到《阿维尼翁的少女》上。

画里是妓院里 5 个赤身裸体的少女。毕加索第一次的性经历是在 15 岁,在美术学院里结识了比他大 5 岁的曼纽尔。曼纽尔带着毕加索逛周围的酒吧和妓院。而一年前毕加索刚告别了他的初恋。女孩的父母反对女儿和一个出身低微的男孩过于亲密,把她送到另一个城镇去了。少年伤心欲绝,他的自尊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这次妓院经历,一下子把毕加索从纯洁的浪漫情怀拉倒粗俗的感官享受。在此之前的妓院绘画都保持着茶花女模样的高尚优雅,妓女与贵妇在形象上总是难以分辨,但在毕加索眼里,这里只有残酷的现实,年轻生命的狂野。在《阿维尼翁的少女》中,毕加索让这 5 位妓女直勾勾的看着你,你愁啥。扭曲的身姿完全不忌讳任何羞耻,面前放着自古就象征着放纵的水果(西方文化里的象征)。来自非洲原始部落的粗壮线条像野兽般扑面而来。整个画面如同破碎了的镜面,360 度映射着自己。不符合逻辑的扭曲身姿与阴影,像借着万花筒在窥视,没有固定的焦点,没有透视,只有满眼的肉欲横飞。

这幅画完成后,他最亲密的朋友也很难理解。「虽然你不停地给我们解释,但看你的画,还不如让我去吞油喷火。」他的朋友这样评价道。但总有一小部分人嗅到了这是历史性的一颗。

这前后的区别在哪里呢?以线条为例。有时候学画画就好像是一个隐藏线条的过程,小朋友的儿童画都是粗线条,然后填颜色。越是绘画技法纯熟,越不会在画面里出现黑线条。古埃及时代,还是线条画,发展到文艺复兴就几乎看不到了,之后 600 年都遵循了文艺复兴时的「经典」。毕加索在这里提出了一个「why not」的问题。为什么大黑线条不可以是画面的一部分?为什么线条只能在草稿里,藏在厚重的颜料下面?是啊,为什么不可以?

如今,我们再看到只有线条和颜色的画,已没什么稀奇。但在当时,却是一个扭转性的发问。就像活字印刷书,why not 让它动起来?一念之间,就改变了印刷术的命运。

《阿维尼翁的少女》是毕加索首次完整的大型实验,立体派艺术的开端。站在传统美术的对立面表达着自己的绘画观:美术不仅仅是欧洲的,绘画的方式不止是学院派这一种。我所画的和你们教的不同,我所看到的世界与你们歌颂的也不同。它代表了一种解放,把美术创造引向更多元的空间。线条、平面、色彩、形体和空白都从模仿再现角色的过程中释放出来,具有了属于点线面自身的生命,影响了之后的绘画艺术。

1911 年蒙德里安见识了毕加索的立体派作品,感受极大震撼。随后前往巴黎研究立体派的绘画风格。1919 至 1938 年时期,蒙德里安使用基本的线条、三原色元素组成抽象画面,线条与色彩从具体事物的描绘中解放出来,成为画面的主角。

《阿维尼翁的少女》之后,毕加索和波拉克开始深入研究立体主义,进入分析立体主义时期。他相信,艺术可以表现得更多。他企图通过绘画表现任何可观可感的事物,而不仅仅是对某一瞬间一个角度的描写。

(毕加索,分析立体主义,1910,《弹曼陀铃的少女》)

立体主义 Cubism 的法语词根,原意是多棱角的晶体。评论家点评这个时期毕加索的创作像晶体在映射,Cubism 由此得名(但为什么被翻译成立体主义而不是晶体主义,还未考证)。在这幅画中,绘画的透视法消失了,画面像破碎的玻璃平摊开。看上去好像是少女的右侧面,又好像能看到另一面的脸。身体的各个部位被翻折了,像用万花筒在看,在同一时间映射出少女的不同角度。平面上的 3D 创作开始了。

(毕加索,《弹吉他的人》)

之后,毕加索进一步隐去具象的部分,画中隐约能看到吉他的弦和弹吉他的手。这段时间的毕加索很爱听音乐。音乐是抽象的,能给人感受,却不能详细描述出那是什么,绘画又未尝不可呢?

看一幅画到底在画什么重要吗?至少蒙德里安不在乎是否有人在弹吉他。他从中只提炼出线条和色彩的部分,构成自己的艺术形式。之后才是进一步的直线、直角、三原色。

(蒙德里安刚开始研究立体派时的作品)

再之后,毕加索开始拿一些招贴画贴在画面上,成为画的一部分。画里居然可以有不是画家用画笔画的部分。但毕加索毕还想甩开膀子玩儿得更 high。什么材料都拿来用,他用纸板、叉子等生活用品做雕塑,进入综合立体主义时期。

在此之前的雕塑艺术,多是针对某一材质的精雕细琢。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雕大卫像,所用的石头产自意大利的卡拉拉山,那里盛产适合雕刻的大理石。1475 年米开朗基罗出生,而在他出生前的几十年,人们在卡拉拉山上发现了一块堪称完美的大理石,一直留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一位伟大艺术家的到来,直到教会委托米开朗基罗雕大卫像。而毕加索,随手抄起家里的某个厨具就变成了雕塑。也不奇怪之后会出现个杜尚,在小便器上签个名,就变成了艺术品。

(杜尚《泉》,1917)

当然,这些创举在今天看来都很平常,但在当时第一个这么干的人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是非常有力的。艺术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思想的解放。从服务于宗教、帝王,到 follow my heart,一切社会因素最终体现成艺术的形象,铺开一个通往自由的世界。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多丰富,艺术的形式就有多丰富。

而毕加索最厉害的是,在他有限的生命里,做了好几轮这样的事。他的作品成为 20 世纪以来最大的视觉设计摘抄库。可可香奈儿从他的艺术中吸收了解放的能量,让女性的身体从能把肋骨挤变形的塑身衣中释放出来,开始设计宽松的样式。又运用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设计 No.5 的香水瓶。之后的艺术家从他的画里不断提炼出几何、线条等元素,以此延伸出的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t_Deco 风格,成为 20 世纪建筑、室内设计领域的典范,其中包含了我们最为熟悉的纽约克莱斯勒大厦。

(纽约克莱斯勒大厦,建于 1926 至 1931 年。在这之前的西方建筑设计,依然沿袭了欧洲传统设计里对自然花草的模拟等元素,繁杂的雕刻纹理。毕加索之后,设计开始几何化,突出线条)

(《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和毕加索同时代,所描写的故事是 20 世纪 20 年代,正好是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t_Deco 风格盛行的时期。这个海报以及电影都运用了大量几何线条化的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t_Deco 元素。)

毕加索在点燃了立体抽象风后,又跑回古典主义去了。

1917 年,杜尚搞出了《泉》,而同年,毕加索却开始重新关注古典风格了,为他的第一任妻子奥尔加画了这幅古典主义的肖像画。毕加索的一生风格变幻莫测,他打破了传统,又不停的突破自己,驱赶着自己前进,让他人都成为追随者。他不仅仅是一个听从内心呼唤的纯艺术家,他是引领视觉领域发展的风向标。像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一样,明晰自己下一步应该画什么。

香奈儿的设计从来都离不开毕加索。2016 香奈儿春夏高级定制发布后,雅虎 BEAUTY STYLE 发布「Carbs and Picasso: Chanel’s Couture Inspiration https://www.yahoo.com/beauty/carbs-and-picasso-chanel-s-1351616651649078.html」评论道:

https://www.instagram.com/misslisaarmstrong/, the fashion director at the Daily Telegraph, shared an image on her Instagram account of Pablo Picasso’s 1932 sculpture,Head of a Woman, explaining that it was seen on Karl Lagerfeld’s phone and served as a reference for both the hair and the makeup at the show. Makeup artist https://www.instagram.com/tompecheux/ created a dramatic line around eyes that mimicked the outline of the eye on the sculpture. While we love our carbohydrates, but we can get behind a little Picasso too.

小到我们的床单、窗帘花纹、大到 Alexander McQueen 的时装秀、古根海姆美术馆的设计,无一不能顺藤摸瓜爬到毕加索的画里。总有一批设计链顶端的人,在研究毕加索的画。不知不觉,我们的生活已经躲不开毕加索。

我们听说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时期,有的艺术时期可以跨越整个世纪,但毕加索,却在自己的世纪里拥有若干个艺术时期,立体主义只是其中的一个,并且每个时期都留下举世闻名的代表作,为之后的艺术家提供了海量的灵感源泉。

各时段代表作如下:

1881—1900 年:童年时期

1881 年 10 月 25 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889 年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

1895 年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

1897 年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900—1903 年:蓝色时期

1902 年完成「蓝色自画像」;

1903 年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

1904—1906 年:玫瑰(粉红)时期

1904 年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邂逅费尔南德 · 奥利维叶,并同居;

1905 年创作《拿烟斗的男孩》并被慈善家约翰·海惠特尼女士以 3 万美元重金购得;

(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1905。关于这幅画被拍卖收藏的故事,颇为有意思。http://www.wenwuchina.com/news/view/cat/0/id/217064

1906 年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画像,《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

1907—1916 年:立体主义时期

1907 年结识波拉克,开始立体派风格创作,创作《阿维尼翁的少女》;

1909 年解析立体派开始,创作《费尔南德头像》;

1912 年综合立体主义开始,创作《吉他、乐谱和酒杯》;

(毕加索《吉他、乐谱和酒杯》,开始玩儿拼贴手法)

1917—1924 年:古典时期

1917 年在意大利邂逅芭蕾舞演员奥尔加,成为他的第一任妻子,创作《奥尔加肖像》;

1918 年 与马蒂斯举行联展;

1920 年手工彩绘珂罗版《三角帽》;

1922 年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毕加索当时在一个俄罗斯芭蕾舞团「打工」当舞美设计,一起打工的还有服装设计师可可香奈儿,音乐家萨蒂(Erik Satie,他的钢琴曲 http://music.163.com/song/5299097/ 相信大家在咖啡馆都听过)

1925—1932 年:超现实主义时期

1927 年邂逅年仅 17 岁的玛丽,成为毕加索的模特。并生下女儿马姬;

1929 年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成。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

1932—1945 年:蜕变时期

1932 年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 年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蚀版画

1934 年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

1936 年西班牙内战暴发。认识多拉·玛尔,并创作《多拉·玛尔的肖像》;

1937 年创作完成《格尔尼卡》;

1942 年创作版画《大自然的故事》

1943 年邂逅 22 岁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 年加入法国共产党;

1945 年开始尝试石版画创作;

1946—1973 年:田园时期

1947 年儿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 1948 年共作了 2000 件陶艺术品;

1948 年为世界和平会议作“和平之鸽“海报和《贡戈拉的二十首诗》;

1949 年创作《卡门》系列;

1950 年获列宁和平奖章;

1953 年在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

1954 年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6 年与克罗鲁佐共同拍摄电影《神秘的毕加索》公映;

1957 年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毕加索 75 岁纪念展”,创作版画《斗牛系列》;

1958 年毕加索为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厦创作了壁画《伊卡洛斯的坠落》;

1959 年创作仿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1961 年与 35 岁的杰奎琳·洛克结婚,并庆祝毕加索 80 大寿;

1963 年绘制《画家与模特儿》;

1966 年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创作《流沙系列》;

1968 年创作《塞莱斯蒂纳》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画;

1970 年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 2000 件早期作品捐赠结巴塞罗纳毕加索美术馆:

1971 年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举办了《毕加索诞生 90 同年回顾展》;

1973 年 92 岁,4 月 8 日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 月 10 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里。

拓展资料:

  • 纪录片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460440/:拍摄了毕加索的绘画过程。个人觉得最有趣的部分不是毕加索如何画了一幅画,而是当毕加索意识到这个过程会被留下来的时候,他在拍摄中开始为我们演示过程中的创作。比如一幅画的完稿是一只鸡,但其实是从一条鱼变成其它动物,再变化,最后变成鸡的。
  • BBC 《现代艺术大师》,一共四集,都值得看,分别讲了:马蒂斯、安迪沃霍尔、毕加索、达利。4 `# `) b' W4 R

参考文献:

  • 《詹森艺术史》H. W 詹森 著
  • 《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 (Sir E. H. Gombrich)著
  • 《真实的毕加索》奥利维尔 . 毕加索 著
  • 《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蒋勋 著
  • 《艺术中的精神》康定斯基 著
    + W6 f# ]5 @& d( x
* `: j4 e0 F3 |2 [, r; Z: q7 A4 Y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