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周记(九)胡“沁”
% ^* C$ Q* v( z. j; j. @% a4 W* w9 L- Z% j9 K
" M) \2 N/ _: A! v
, X7 U, e' y$ E0 Z
- Z/ n1 ?: g8 N! a' q* \3 f
( X& m2 }+ `. ~# @
" P1 P) a+ M) x/ t) e" R
) f( S* @6 a( w5 [+ k8 g8 T0 Z6 D
又到一周,又有一记,照旧长篇,依然无聊~~~~
/ D* K6 N( S, Z$ I8 \3 ^0 |随便发一个清代烟壶,白玉红沁,普品而已,只是为了对应这个题目,填补一下图片的空缺而已~~~~~
6 x' m$ f! @, a+ Z这篇说说沁,一方面问的朋友太多,另一方面“沁”也是国宝帮的护身符之一~~~~~
) d- N" S6 E1 ^% e俺的数理化学得超差,这篇又是涉及化学和量子化学的问题。虽然恶补,但难免错漏。欢迎Mrxiyi老师指正,也欢迎各位理工科人才斧正~~~~~
! x O9 z) R- I所以周记取名——胡“沁”,北方人大概都明白“胡沁”这个词,就是瞎扯胡咧咧的意思,倒也算应题~~~~0 F2 Z0 L7 S& g+ P1 f
————————————————
! j, N+ m8 f( K g* X言归正题,在说沁之前,要稍微普及一点化学常识和量子化学的皮毛~~~~" W: U3 O0 M: z
我们都知道和田玉的化学结构是:Ca2Mg5(Si4011)2 (OH)2。(题外话:不可思议的是百度上这个分子式都是错的,数千万甚至上亿的玩玉人群啊,可见我们这个民族的科学精神是多么需要检讨)决定其稳定性的关键是两个羟基:(OH)2。也就是我们说的结构水。
! Z8 e: l0 f" D3 L0 ^这个结构水在通常情况下是非常稳定的,在传统化学理论里,这个结构水永远也不会失去。也就是所有的岩石都不会被风化,这个明显是不成立的。
' f3 J0 y3 D& o# ^0 c6 z6 x* N所以呢,就需要用到量子理论。量子化学认为,分子的动能是不完全相同的,当某一瞬间,动能忽然增大,超过阈值的时候,结构水逸出,体系能量降低,就会从周围环境吸取能量。由此往复。大概是Tunnel effect(隧道效应),不过这个就不是俺的知识所能达到的了。
% Y% B0 M& r0 s; j1 [5 s0 V————————————————( I1 f1 g* E _' ~7 o! V
这些大家估计都不爱读,因为觉得没有用。如果真的这么认为,那么“知其然”也可以。大概的意思是:每个透闪石分子内的水分都会在特定的环境内(比如墓葬,比如火烧等)逃逸,结构水逃逸,是一个往外的力量,结构水逃逸后,由于透闪石分子需要补充能量,就会产生一个向内的能量。
. {8 u1 m% E U! [6 A【这个过程就是所有玉身发生任何变化的根源所在】。我们所说的沁、绺、土门、皮色等等变化都基于这个过程。! l9 i% g% l; a& u2 G2 l+ U
【图3】就是基于这个过程的简化图示,结构水逃逸后,水从固体变成气体,体积急剧增大(水变成蒸汽体积增大的道理想象人人都懂滴),就会增大内应力,这个内应力的累积,就会找到通道甚至打开通道。而当结构水完成逃逸后,分子空隙造成的应力又会吸收能量进行填补。这时候,外部的有机物就有机会填充近来。
, x6 l7 T, V/ p那么,这个通道去哪里找呢?所以就有了【图4】,气化的结构水会自主的朝着玉质较为疏松、或者存在绺裂的地方聚集,直至打开通道,喷涌而出。这个过程完成后,出口同时也变成了入口,外部的物质同样会从这个入口处进入。其中的显色物质就会形成我们视觉上的沁色。
: o+ u) |5 g9 @4 ]. o所谓的N种沁道理都是一样,明白了这个就不用再听那些国宝帮的鬼话了。当然,鸡骨白、灰皮、水沁这类白色的沁色并不在这个范围之内。白色不是颜色,只是光学效果,这个以后有时间专辟一题。4 m, T/ s7 A& G0 s
皮色的原理也完全基于此,疏松的地方结构水逃逸,给了显色物质进入的机会。这个就是为什么“好皮无好肉”、“撒金皮下出好肉”的道理,越是疏松,越容易积累颜色,越是紧密,越不容易出现色彩。有一种谣言是绺有颜色的皮色就不对,你若是知道了这个原理,就知道这个纯属一派胡言。绺有颜色,甚至入色很深的绺,不代表皮色一定加强。之所以有这个偏见,只是因为籽料环境是流水状态,很多极其疏松的部分已经被带走了。9 F0 B' H6 a: }4 b5 H
——————————————————
; U( m. U) e6 f' E( Y( ?* \可以运用这一理论的实践之处多得难以想象,这里举几个最普通的例子:
' g+ r8 K$ b- V4 h# Z一、我们常说玻璃光玉器,大家都明白玻璃光主要是抛光的学问。我们没有办法确切知道抛光的器材是什么,但是传说中的兽皮、丝绸,都是有机分子颗粒较小的物质。我我专门画了图5,兽皮的有机分子填补了透闪石分子中的缝隙,形成一层类似膜的东西,所以内部的水分子就较难从这个抛光面上逃逸。这就是玻璃光玉器极少见到沙坑的原因。比如见到沙坑之类的玻璃光,加一万个小心不会有错。/ P4 b6 V: q, M4 ?: S$ w- c
二、那些所谓的老行家通常会说什么沁色“入骨”、“不入骨”的鬼话,如果你明白了这个过程,就会明白,入骨与否取决于在颜色进入前对于玉质的破坏程度,只要破坏程度够高,呈色分子的颗粒足够细,照样有可能仿制出出“入骨”的沁色。' V- G0 P t& _: b, d$ t
三、所谓的老行家还喜欢神秘的告诉别人盘玉的不二法门——丝绸。这里的科学道理也完全同理,丝绸的蛋白分子细小而且会呈现油性。但是,问题的关键是这些蛋白分子过快的填充,会在表面形成一层类似膜的东西,更深处的空隙就会无从填补。基本属于拔苗助长、杀鸡取卵之类。其实最好的填充物就是汗蒸汽中的有机分子。放着、时不时戴一下就是最好的盘玉方式。这世间哪里有什么捷径呢?
; c0 R8 B5 K+ d# X.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所以前面说过“这个过程就是所有玉身发生任何变化的根源所在”绝非虚言。要抵御国宝帮、要想玩个明白,理解(起码是感性的理解)这个过程还真是有必要的。
2 [) b, C) v, _$ W, l. X' c& Q4 W——————————————
; m4 E* O; V% h1 P最后还要例行公事的说一些得罪人的话。
- K; F$ ? x+ h) c很多网友会觉得,轻描这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多此一举。
, V/ ]$ U1 ^% Z确实,从表面上看,了解这些枯燥的内容,也许要比学会看个包浆多花几十倍的时间,但是当了解这个简单的原理,这个原理几乎万物同源,学会了基本在所谓“玉变”这个方向百毒不侵,学会用科学去独立思考,而不是受那些伪科学的忽悠,那是省了多少的时间和多少的学费呢?
/ I9 y7 A1 ~& F& h( o这到底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还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呢?
8 G( x6 `# A; q还是那句话,笨也许就是聪明~~~~
% V$ w9 N4 |2 s还有一些网友会觉得,俺应该少谈空话,多讲一讲鉴定的知识。1 N' h& n: T6 n
俺只能无奈的摇头了,写到(九)了,哪一篇不是在说鉴定呢?俺公公教育俺,文章的最高境界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俺当然还做不到,但是说的话必有内在的道理,读出来多少俺真就管不了了,周记毕竟只是对俺自己负责的东西。
, x9 T5 J" q" o O9 ~我们的社会,已经习惯了知识必定要有用的潜规则,这才是聪明。甚至是恨不得今天的知识,明天就要能用上。其实这学的是知识么?只能算是技巧。跟开车、铺路、扛麻包袋没有本质区别的技巧。这样的学习是培养一个会看玉的技工,而不是一个玩玉的人。鉴定不是什么难事,平常人一摸衣服就知道大概的料子,真东西摸得多了就会知道真东西的模样。所以完全不必想着求快、求效率、着急买、买不到明天这玉缘就断了云云,玩玉不过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罢了。* }' K0 X+ y- r& v- g
“水到渠成”听着不过是轻描淡写。但是最大的问题是:
5 K6 y3 c0 u: }! Z0 w! e/ t% [' f【“水”在哪呢?能够持续不断流淌的“水”在哪儿呢?】/ |( x5 I @; U6 i) C; k
忽然想到前几天是纪念西南联大多少周年啥的,俺也算是西南联大那么多学校中的一家的21世纪的后学生,但是西南联大的精神呢?也许真的没了,也许还在我们的内心里那个最“笨”的地方,愿“笨”永存心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