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近日,一首原创歌曲《我只是个孩子》引发关注。9岁男孩吴耀杰将自己的压力写进歌词,唱出了孩子们的心声,也令不少家长陷入沉思。
“你们的期待,我都明白在心底” “我知道少壮要努力,可是为什么要和别人比” “我拿着试卷不敢去签名,因为分数没到老爸的预期”
每一句歌词,几乎都是孩子的心声。同时,每一句歌词都扎进父母的内心。是啊,孩子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优秀,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最好样样精通。这份期待和爱,的确超过了孩子的负荷。
如果每个孩子都争做第一,最后一名的孩子是不是会被父母一脚踢出门外?
阿帮想,不会的。父母既然爱孩子,就让孩子做你们心中的唯一,第一,别人家的孩子再好,也不会朝夕跟您处在一块。或许,您看到只是某个孩子某个方面的长处,却忽略了自家子女的优点。于孩子,这样只能产生自卑心理,或是选择叛逆。这是非常可怕的。

今天的孩子,无疑是幸福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都较以往更为优越,但今天的孩子,也无疑是辛苦的。正如歌曲中所唱,“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妈的孙女钢琴她过了10级,我爸战友的儿子一口流利的英语,我妈同事的女儿有深厚的舞蹈功底,听到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语……”
随着竞争压力增大,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愿等,用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将孩子的业余时间填得过满。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高出一筹。老师们不愿等,不断扩容教学内容、不断加快教学节奏。俨然,把孩子变成了一台迷你机器。
然而,孩子不是机器。相反,孩子是最脆弱的群体。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甚至可以这么说,一个人的童年,绝对影响了一个人的一生。高尔基的《童年》、鲁迅的《朝花夕拾》,都是对童年慢慢的回忆。童年应该是幸福的,是快乐的,是能够启迪孩子的。
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品没有生命,农作物则相反。受教育者是有生命的个体,有其自身成长的规律,在每个阶段都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正因此,揠苗助长使不得,填鸭抑或大水漫灌也使不得。唯有以自由为土壤、以尊重和爱为阳光,才能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健康生长。“
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也只有遵循儿童内在的发展秩序,才能在潜移默化与润物无声中,让心灵更丰满、人格更完善、个性更彰显。

然而,今天的教育渐渐与教育的初旨背道而驰。教育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上名牌大学,是为了考试分数,是为了将来体面的工作。这一切,都离不开攀比二字。
久而久之,家长们的攀比,成了孩子们辛苦奔波的理由;成人世界的期待与生存法则,成了推动孩子疾行的动力。于是,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已经忘记了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与节奏;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已经忘记了尊重孩子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忘记了教育的初衷不是为了满足大人的成就感,而应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牵着孩子走得太急、太远,竟然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教育,究竟从哪儿出发,又该去往何方?
应当看到,现实生活中,面对严酷的竞争压力和考试的指挥棒,理想的教育理念往往显得单薄。这也是为什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争论,始终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探索一路前行;为孩子减负,成为过往几十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难题。

于此,阿帮不作赘言。只想轻声奉告各位家长:不要把您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的身上。孩子应该保持一颗童心,纯净、好奇、善良,而非追名逐利,圆润周到。薛宝钗,阿帮最喜欢的红楼人物,为何被很多人说成虚伪狡诈,是因为她精于世故。
孩子,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千篇一律,只是陶瓷娃娃,成不了大事。别因为牵着孩子走得太急、太远,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别让您的攀比,害了孩子!
北美家长帮,与家长同在! 欢迎广大家长给阿帮评论留言!谢谢!
阿帮推荐阅读: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8780-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