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人文历史] 只因林徽因一句话,25岁的她把一生献给这门技艺,还送上了新中国第一份“国礼” ...

[复制链接] 0
回复
838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入图展中心图片模式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4-4 03: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B; l; P% w: M5 `1 T9 u3 u
因为林徽因的一句话,她把拯救景泰蓝当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被称为“新中国景泰蓝第一人”,把景泰蓝工艺继续发扬,加入年轻的血液,融入平民百姓中,并创造了一生功力之作——和平尊。
传承,往往是几代人的坚守。! q4 ]- w# l' ^, F9 K( g- T
3 ~  S5 T& e4 T1 u; u
      来源:寻匠之美
  i( ^5 w" j- B" ~, H5 \. o4 r; `0 n

) Z; i; N- f* m. |: x; R
/ g: ~$ M9 x$ v& }& B
一句承诺,
一生不悔。
0 x& R/ @7 {$ {6 _* g, v" r
钱美华
8 M+ ?: A8 t0 G2 T- b/ d2 P# o
那天的北平,
阳光正好,
刮着一溜小风。
7 `) i- H% m6 k! u/ ]
▲林徽因与梁思成: A/ k+ J5 I! g$ v; w& v
2 @; y7 v4 s. O( m4 i! E
老摊主一边把花瓶递给林徽因,一边遗憾地念叨:“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这会儿算绝根儿了。”
▲林徽因
7 c) J5 C1 T0 O  ^/ N

/ v' i' R! u0 X5 n! X
时年25岁的钱美华
是林徽因的学生,
也加入了这个小组。

0 S) @: W5 n  ^- O
▲当时北京景泰蓝小作坊
4 X, H  M, p' h! g- `
那时候,林徽因已病得很厉害。但她还是强忍病痛,为景泰蓝四方奔走。

- G+ w3 J3 D% `) S
她找出各种珍藏的历代装饰图案,让大家分析研究,指导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还成立了景泰蓝实验厂,把被迫改行拉黄包车的老师傅,一个个请回来。$ ~% O: |" r7 f, z
" |/ P# L4 w$ \2 [% }
▲病榻上的林徽因

# S! o4 A* J* @. b& ^# q
老师的一句话,
学生的一辈子。
1958年,
清华毕业的钱美华主动要求
到新成立的
北京市珐琅厂工作。

8 B; ]7 z% G  y0 r3 }, D* Z: s
为全面了解和学习景泰蓝,她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到故宫博物院,跟着当时的研究员沈从文先生学习。沈老给她出了个点子:故宫景泰蓝宝物多,先把这些图案都临摹下来。. s: w# z. _- L/ i4 H. Q
2 ]% ?$ [7 D5 g: r9 ]! S! d' @/ J
0 n$ t; a* K! |5 }" ^
时值隆冬,+ A0 ^& ~3 g7 v' R
冷清的屋里寒气逼人。
手一拿出来就冻僵了,
毛笔一个个硬的像枣核。9 H. _* W' M3 x: I1 m- t
钱美华就搓搓手、哈哈气,
把冰渣呵去一直画。

: r0 M. N8 ?7 N0 e# ^; U
) B0 S8 E2 ^" l! q( H2 a
坚持花了十几天,
终于掌握了传统纹样的规律,
还找到了很多失传的图案。
# n6 @- c9 B8 M* D& t! V6 m' c# A

+ {% X4 _. a  g, F1 C* C- u
# r6 v4 C: Y5 W% A0 }2 }
回到工厂后的钱美华,
没有在设计室里闭门造车。
她深入到基层车间,
跟着老师傅们一点点深入学习。
还把景泰蓝的每一道工序列出来,
制成表格。
0 c5 w4 S: m3 R" n9 T/ w8 F2 [
0 ]0 j3 k8 E6 F* I0 ?0 P+ }' o; t  U

7 K3 d8 H5 j1 j! H
制胎、掐丝、烧焊、点蓝、
烧蓝、磨光、镀金。
7道大流程,
108道小流程,
每个流程之中还有无数细节。" [# z. q  K# L

6 Q: Q+ {; m0 s4 X4 s% C9 k- x6 }

1 ^& }% I" [# z6 U! c7 r
掐丝。
把扁铜丝按照图纸的花纹,
用镊子掰成一段段弧形,
然后用白芨糊,
一点点粘在做好的铜胎上。

$ d, X7 O5 `' L8 F
0 z8 j9 q2 u+ l! F
这是景泰蓝工艺,
最“魔幻”的一道。
; G" w! C4 v" V$ \, B3 ]# i- P8 s
3 I* F# s4 `6 ^3 m& B$ z' c. h4 D
繁复的花纹,$ m9 p2 ]% ?& S7 A2 `, x
精细的工艺,
- ^+ P, s  m. t/ e/ u, z2 x  `
是对人心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
毫厘之间的作品,
却需要几个小时,
甚至几天的时间。
, N, {( n4 r6 @* X1 B. ^

% O( U. c1 V/ E) b/ N9 k! z# t
点蓝,
是把各种颜料点涂在器物上。

2 V$ S6 n0 x7 n$ O; f4 w, t& c

! t+ A" ^8 l" I2 l5 i' F
师傅们不紧要洗净双手,
避免手上的油脂污染,' s& s8 C4 L) i/ I7 X
还要屏息凝神,十二分专注。
稍有不慎,
就会“崩蓝”,前功尽弃。
' S! O4 U4 K# C  z% s7 C" l* }3 }; W

! D/ v$ ~; Y  @* m8 y
; V* ^1 j1 q0 o
因为点蓝技术的特殊性,以往的师傅们往往多留一手,防备着徒弟偷偷调色。
6 s$ i4 K  q0 v2 T9 q
钱美华却无所顾忌,以自己多年经验和美学知识,编写了第一部景泰蓝创作教材《景泰蓝创作设计》,毫无保留地向学生们传授配色方法。

3 _! J! G. Q7 |, N

7 u3 S3 J' C5 f: U  m' S
既要继承也要创新,
既要有规矩,
更要有突破。8 F! o3 s4 f: l: g1 K' s' Z$ M  d
& Z1 L$ ?! M( o9 a; u8 Z

' a" ~- S$ M% l8 x, m
钱美华还在敦煌壁画中汲取灵感,
与技术人员一起创新,
开发出珊瑚红、碧玉、
“地儿绿”等新颜色,
让景泰蓝的色彩更为丰富。
: y: y( A" R; p! m8 W' V; M* i! R

% x, z5 H/ {: a' S: ~6 y
▲钱美华与景泰蓝一线技术人员合作
+ Y* H% B5 |, d+ q" m8 h; }! h- i
" j2 x; [0 e5 P3 t( V
坚持人民美学的理念,
5 @+ _! k/ x/ z* w# T4 W  H" ^
研究出了4种施釉工艺,
设计研发等多种造型,
多次获国际国内大奖。

3 V# [  t" I3 N" p/ o; Z0 l. e  d- D* X: `
1 l7 l! M( d* G
曾受国务院委托,
设计亚太和平会议景泰蓝礼品,
被郭沫若称为:
“新中国第一份国礼”。

. b  v/ ?4 W: N2 L8 h& O
2 N9 c$ S/ g3 D8 z0 |% E
还参与设计的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誉,
曾评价她为“新中国景泰蓝第一人”

$ }/ C* Q- |- B

8 H, ^$ L1 r) ]2 J8 p( n: l
作品之一《周其垒》,
器形传统简洁,
丝工设计严谨考究,
在1981年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
获得百花金杯奖,
是全国工艺美术界的最高荣誉。
) t" _/ \9 {& a* p  Q) v% v! [

5 c* T: P( ~1 g; }6 m  m
4 p- E* c  M: y/ H! z
从而立之年,
一直到退休。
钱美华就在小小的厂房里,
为了一句承诺,
7 i. n1 y) [4 c
奉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  r/ T8 j1 Y- C# a3 I( ]
" i, d9 A3 \- i  i
  f& r' O5 |5 E3 Y0 z' X, j3 B
退休后,
钱美华依旧停不下来,
一有时间就不停地画。
  L* z3 h% P+ d2 F" _# H& A* }/ Y
3 P8 m/ J$ M# \& i# E* T4 S
6 u9 r* Y6 ?, z, S  V/ X$ B
2009年,
82岁高龄的钱美华,
联袂两位设计大师,
完成了集她一生功力的收官之作
——《和平尊》
# K; J% z" V6 G4 K- a6 L$ g
▲钱美华景泰蓝作品《和平尊》

6 h( y& v: ~' m5 i
其中的一位设计师,
便是钱美华的得意弟子,! i2 e. @' N# W9 A1 B) j( M( ]
北京市珐琅厂第三任总工艺美术师:
钟连盛。! ^3 o8 E' J7 z, S/ z) H6 I( u
" N& v  L' x. j( Q8 f$ F
2 L# T* R# i: _% K. ?
“创新就是最好的继承”! N7 l6 ^4 r; ~) y+ z: B; w6 L& G
他秉承师傅遗志,
以现代美赋予景泰蓝时代的烙印,
带领着珐琅厂的师傅们,# q+ W. v: h& K* L/ E
誓将景泰蓝艺术发扬光大。
& x8 `8 j2 Q. |3 [

5 |6 R$ z+ x0 w4 M- A% l8 @
这些师傅们,
很多都是几十年工龄的老师傅,
从上一辈开始,
就跟景泰蓝结下了缘分。
父亲点蓝,自己烧活,
妻子掐丝。

3 }# Y$ B- R5 c

# s' g5 p3 V8 x1 p* d0 p8 a
器物有魂魄。
每一件器物,
从设计到制作,
到反复的点蓝、烧制,7 w/ G3 N! l: K, v! \( T4 M( o, L% P
都需要匠人极致的付出。
+ J, Z, q9 K# f4 C2 \* ]
6 Q  o* M  U2 ?" `& z, Y
而每一个步骤,
也都有着外人不可知的
枯燥和危险。  d* w8 P* g% i. S. t+ G
“如果不是真的爱这一行,
是坚持不下来的。”
8 Q9 I6 L- u; h" S6 U" W/ D

0 e8 O: T4 c5 E1 w+ G: Y& W2 _
炉内温度高达600度,极易灼伤

( {$ r( L6 B0 t8 M1 S: T
珐琅厂安静的设计室里,
年轻的小曾,
正专心地画着设计图。9 h: m% x, R+ t8 A9 c& D
. I* K. J0 f1 Q. {

( o2 ~. L( d, B* h0 _/ k. j
她是钟连盛最钟爱的徒弟,
也是景泰蓝工艺的新生代代表。
她给景泰蓝注入年轻的血液," a/ L0 `- K1 l0 e, P/ q$ v
让宫廷珍品走向寻常百姓家。9 c3 ]. S( y$ d: d' y4 I. L& L

! ?8 u% c) l" P' v' t. J
/ {- x4 B; [+ x3 F& T- U. v/ j
景泰蓝无疑是幸运的。
它遇到了林徽因,
遇到了钱美华,
遇到了钟连盛、小曾
和无数个坚守在一线的景泰蓝师傅们。
, q  o: k  X( ^% z; F& s
' Z* v1 e3 Q4 g

  o( O% v' n% Y0 u$ y
传承,
远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它是几代人的坚守,
是浓于血脉的拳拳匠心。

' B7 u* C: L' a1 X- j* J8 b& L
1 u& R0 k$ h, u. V
6 Y- d, Y4 o( i( h. N  }# z/ A# }* r7 w6 u
  A7 z+ ^/ _3 H$ V! D+ d
— THE END —
! S- ?% b( C* U

: i9 o) B; s/ `" G4 Z' w, K- @4 V, a: @3 a. h6 r0 f+ T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6154-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