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古奇怪乱、夸张变形的独特面貌! k' A- e! E- Y# e
1 v* q7 e. I1 {& A$ y+ y中国人物画的鼎盛时期在秦汉、隋唐。其时,以“成教化,助人伦”为功利性目标,历史有典范图例: 楚有壁画圣贤之举,汉有麒麟阁功臣之图,东晋顾恺之画《女史箴图》以示烈女榜样,唐阎立本画《历代帝王图》以标戒鉴之意……至宋元时代,文人画兴起,山水画大兴,人物画相对减弱,成就不如山水画。明代绘画承接宋元传统, 山水画、花鸟画流派纷呈,各成体系,成就显著,但人物画则没有得到充分展开。6 { Y: b6 \( w/ M' M
& \+ M- `" [7 O# }0 r
& N, b3 f Y+ I$ e' X, S正如万历年间谢肇淛的《五杂俎》中所言:“今人画以意趣为宗,不复画人物与故事。”明代人物画总体上落后于山水画、花鸟画。但是,这并不等于明代没有杰出的人物画家, 明中叶的唐寅、仇英的人物画便颇有成就。尤其到了晚明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社会思潮的急剧变化,推动了画坛求新求变的改革, 从而带来了人物画的新生。0 E# {) u/ @6 w1 h, Y0 a
! B K+ W7 ^, \; m
5 W4 `3 r7 p8 J; c0 ]6 j当时杰出的人物画家有丁云鹏、吴彬、崔子忠、陈洪绶等人,他们一反时风,师古而能自化,糅合晋唐、五代、宋元以及民间艺术传统,进行观念性探索,形成丑奇怪乱、夸张变形的独特面貌。从人物画史上来看,虽因多方面原因,暂未有明确的流派或是画家群的定论, 但他们的作品仍是画史上重要的变异链接点,其变异画风影响意义深远。. w2 i+ o( e3 n$ N3 ]; `
# s! G8 B: c7 F2 `7 h- \
- S; X4 P4 V" @- g明末人物画变异画风表现 U( E$ n' q* Q1 }
6 `/ s; t, k Y' }/ R/ Y% P6 i5 H( B. c0 Y$ R3 D3 t9 r8 C
陈洪绶《归去来兮图》
) K1 o! a( P7 }& L! D* k7 L( @! P- \+ M& {# ~
明末人物画的变异画风,首先从远远超过以往画家的画面视觉冲击力直接表现出来,这种视觉冲击力源于对传统人物画造型程式的改变。
( p$ m3 {8 f. S: h
4 E6 F7 X, }4 L. Y2 O, t y9 Y7 X" N: X, _ H/ Q, G( W
中国绘画以意象造型,追求画面形象、意境与造型手法综合效果与客观物象“神和”,“神和”使中国绘画造型有自己独到的变形处理程式。中国人物画造型程式使作品中人物处理有很强的观念性、程式性和符号性。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里说,“画人物者,必分贵贱气貌,朝代衣冠。释门则有善功方便之颜,道象必具修真度世之范,帝王当崇上圣天日之表,”其它如“儒即见忠信礼仪之风”,“仕女宜富秀色婑媠之态”等等,都说明古代社会观念对人物画的造型处理有强烈的指向和制约。当然,观念的制约只是其中一部分因素,而绘画形式的沿袭, 对画家来说也是一种制约。在人物画的发展过程中,画家们对人物的变形处理如线描手法、人物神态、衣纹处理、人物外形节奏、人物组合等,已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办法,于是,程式化被沿袭下来。这种沿袭,使画家们自身情感的表达比较含蓄,在绘画的表现手法上也不那么直接。$ s* C! C+ f) w1 \
; x5 y4 J4 t. G5 z8 \/ j7 L' g2 n
! a2 P( m" z/ }% b% i
* |' v- ]$ X+ A: O5 [陈洪绶《礼佛图》 ! g. ]8 u9 v. s0 s2 j1 |4 l/ @2 [: Y
! p1 u5 S# d3 a, _% ]+ i1 P& S; v6 q- Y/ j* X+ P- a
陈洪绶 陶渊明故事图 ) J* P. H* u1 z# ?' b% d8 u: {
. {/ B# G8 k S) m' C. k: V
# a G: i4 c5 d! W; E陈洪绶 陶渊明故事图
2 \2 g; ^; p6 h到了明末则不同了,这批画家打破惯有的观念性处理、程式化表现,将个人情感自由奔放地融入其中, 在表现技巧上不断创新,呈现比例奇骇、面部怪异、张力强大的视觉效果,开启变异之风。他们对线条各有独特理解与运用。丁云鹏所作《补纳图》 、《扫象图》将行云流水线描运用得飘忽灵动;崔子忠以战笔用线,顿挫屈曲,风格迥异;陈洪绶更是将高古游丝、钉头鼠尾等线描以方圆、整散多方位体会, 画作平添异风。画家们随心所欲调整作品中人物头部和全身的比例关系,造成全身只有三个头、 四个头的长度。陈洪绶的《夔龙补衮图》,仕女头部奇大,重心失调,全无传统观念中的端庄秀雅,而是憨态可掬、无拘无束。至于面部细节处理,画家们各显身手, 自制异趣。: H$ `, Q. ]" p/ p: E0 U
" b: r% }% T4 g# j* s* v" I r4 m1 z2 K% e/ P
5 M2 X; w) l1 r
陈洪绶 《夔龙补衮图》 # K5 m" d2 H5 }* j& Y+ e* }
# y% t H. W# ]0 k
丁云鹏特别夸张面部表情,眉长而浓,眼上下部使用双线或多线,以加强眼部神态, 尤其对罗汉头颅刻画,不单画肉,兼欲画骨,其瞪目广颌,异趣十足。吴彬的《五百罗汉图》里,以往人物画常见的慈眉善目、仙风鹤骨,都被一个个五官极度扭曲的形象取代,画者竭尽全力,勾、皴、点、染、擦多种技法并用,创造出多个充满奇思异想的相貌,与传统儒雅洒脱的名士气息拉开距离, 用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把观者引入超凡脱俗的境地,直指清净无华、神秘平淡的内心世界。陈洪绶的精品《品砚图》中,甚至把与人体完全无关的石青石绿,用于人物面部手部着色,或淡或浓,手法大胆出奇,但绝无不适之感,全幅反而因此冷韵逸气,清空绝俗,令人叹为观止。画面整体张力效果是画家们尤为重视的,人物内部和周围景物大量类似线条的平行重复出现, 将再现直接转化为有力表现,强化了匀整平稳的内部节奏,再加上夸张衣袖、扭转动姿调整人物外形,获得更为规整的几何化形态, 内外结合,整体视觉感受前所未有。崔子忠作品中流露出对团块的偏爱,无论人物还是配景,尽量紧缩于团块中,并且极力扭转人物势态,在紧缩中制造强大的外张迸发力。陈洪绶拉长人物衣袖,形成上锐下丰稳当如钟的形象,气势磊落,大度开阔。而吴彬则尝试收紧衣角, 人物形态恰恰相反,上丰下锐,造成视觉的不稳定,置于繁复密布的外景中,带来动荡不安的心理压迫感。画家们的探索坚定果敢,风格各异,也是强烈个性表达使然。总体上,呈现同一特点,即画面风格外拓鲜明,在用笔、结构等元素的催化下造成“势”与“力”,生发出传统文人画少有的外扩张力和气局。% `2 K& z5 w* ^3 Q" x
6 J7 u# O3 W9 B6 u
# T+ j# b; b. r: n1 y% E3 G6 q: B* \8 _% I5 [
吴彬 《罗汉图》 9 Z: F! X$ n0 D
2 C5 \6 n' @3 D3 ~- V# z2 Y
' ^6 _" R% P, r吴彬 《佛陀涅槃图》
% R1 b7 z5 v& x' ^
! u" Q4 W1 E; o/ c* H- P% [8 N: h# w: _2 h: |# @$ N
# p% y" d9 \/ Q- C/ \% ?6 r
明末人物画变异画风产生原因
/ W$ [( h' m$ X/ M- ]( O+ R1 _9 d1 G; ]% B$ K& s# F
丁云鹏、吴彬、崔子忠、陈洪绶画中的怪诞奇异的形象, 并非“飞来峰”,可以在历史中探寻源头。唐代,国家经济繁荣,佛教兴盛,异域人士、梵相僧侣时有往来。阎立本《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求亲使者禄东赞的图景, 其中禄东赞被描绘得一脸风霜,民族特征表现得很鲜明。这种异族形象在绘画中的表现,给人带来新异的观感,但只是外相的客观表述, 真正从心而为的怪诞形象代表,可以说是从贯休的罗汉图开始。 r2 L5 @$ [$ P; S H
7 K0 ^. V" n* o: A- G
5 e+ u R$ E5 T' d
5 Y/ `# F8 Y: [3 }0 K: N x3 W1 x' H% I1 K1 j6 x5 K
五代贯秀 第一尊者,宾度罗跋啰惰阇,(坐鹿罗汉) 4 Q, g9 S$ J' `- B8 `/ x% S
/ j" T* y! l1 D$ j/ R$ s$ a1 Q1 a
: C Q1 t. s @3 w+ ^" L2 B$ V五代贯休 第八尊者,伐阇罗弗多罗,(笑狮罗汉)
& q O) e; I5 c: R' ~. A7 n* A4 O2 S# u: c$ W- _% D5 _
贯休,人称禅月大师,五代人物画家,尤以罗汉造像名世。《宣和画谱》编辑于北宋,对五代作品的描述相当可信, 卷三记载,僧贯休的艺术:“罗汉状貌古野, 殊不类世间所传。丰熙蹙额,深目大鼻,或巨颡槁项,黝然若夷獠异类,见者莫不骇瞩。”这段描述足见两点: 其一,贯休的罗汉画是游离于主流画风的;其二,其画“古谲”奇异的外相,惊世骇俗。人们的关注点几乎不在笔墨情趣、经营位置等方面, 而全然集中于其造型之怪异。
0 I u* W# a4 o) `8 I) U* M) m6 `* k, s; w( T. I6 z3 `: q
# a7 _! w& s! H2 o ^从佛教人物画发展轨迹看,唐代开始,佛教世俗化倾向十分明显,“菩萨如宫娃”,许多绘制罗汉画的大家, 如卢楞伽、张玄、王齐翰、李公麟等皆作世态之像,表现形式向自然、向人们的生活拓展,给罗汉像赋予人间气息, 温雅鲜活,颇受世人喜爱。贯休身为禅僧,抛开禅宗美学主流表现方式,特立独行,塑造古野异类罗汉,造成强烈视觉冲击,令观者“莫不骇瞩”,且“自谓得之梦中”,可见贯休之大胆率真。贯休的传世名作《十六罗汉图》较好地诠释了其风格, 前无古人的表现手法,使观者过目不忘。8 B4 b) d( K$ X% Q
! }* n+ A5 a O; M( j- V" U
7 H) z- h) G4 u: C- J; N- Z7 |# q. t4 K. Q1 S1 V, ~
第十五尊者,阿氏多,(长眉罗汉)
/ }4 M6 n' [# Y* z9 }例如《阿氏多尊者》,贯休夸张地描绘尊者头部的凸凹特征,深入刻画以往画家回避的五官细节,将上下嘴唇、牙齿及舌的关系交待得极为精彩,增加了艺术表现力;面部皱纹与身上衣纹,则以间隔均匀的长短线条分割,并且不遵循衣纹走向,而是按平面展开的方式组织纹理,强烈的图式感在自说自话的秩序中,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如此惊世骇俗的、 崭新的风格化图式,正是“十世纪初,以贯休为代表的拟古主义放弃了九世纪以来的极端自然主义画风,形成一种平面的,强烈程式化的抽象图式形态,体现出有力的创意性表现主义风格” 。这种非主流风格在画史上的影响潜在而深远,终在晚明时期开花结果,蔚然成风。9 L, e5 h0 b1 T8 o
, X5 h( t# u) S# I _. p7 |
( n' D9 \+ L, O) F, |) Z7 S
' g6 W/ K, S6 g0 B
1 a+ T( }" b, p$ M* W丁云鹏《浴马图》 7 m- b, F5 j0 B
- F' j4 h$ w! j* q" X, O" j) [丁云鹏《策杖罗汉》
; k: h. i( s1 c3 }+ F. |明末人物画家丁云鹏、吴彬、崔子忠、陈洪绶都曾潜心研究过贯休的作品。吴彬精心临摹《十六罗汉图》并题款“莆田吴彬敬摹贯休上人笔意”,其造型、 笔法均十分忠实于原作,形神兼备。丁云鹏,曾作一罗汉长卷,画中罗汉或坐或立,或嗔或笑,或宁静淡定,或高谈阔论,颇具异趣。若把它与贯休的罗汉图作比较,可发现两者在造型意趣上很接近,甚至多尊罗汉相仿,例如,丁云鹏罗汉长卷中的伏虎罗汉、降龙罗汉以及长眉罗汉与贯休的罗怙罗尊者、阿氏多尊者、迦理迦尊者,造型基本一致,看得出有很明确的传承关系。又如陈洪绶的《无法可说》,罗汉形象古怪,无不脱胎于贯休的描述手法。贯休罗汉图呈现的极度夸张的表现风格是另类的、非主流的,当时未为大众推崇,追摹者寥寥。明末人物画四家对贯休的关注并不是偶发的,是由当时特殊的社会思潮直接推动而发生的。
5 i% m4 t# \/ Y( Z) a! Y1 ~- S; I4 O
4 s. ?, ^0 t# r% b! F& `7 H
3 k4 ]5 k* S+ A$ j/ I/ y H% |, m( p2 V; M: W ^' ?, a5 w
" s+ P+ A4 a0 L. K- `4 q S
8 T, o' ]8 U, O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9490-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