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开启左侧

[门诊] 你就在我身边,却依然遥不可及|研究:被伴侣情感忽视怎么办?

[复制链接] 0
回复
186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11-21 0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KY作者 / 隋真
  编辑 / KY主创们


  后台经常看到这样一类留言:
  “虽然我有伴侣,但依然时常感到孤独。因此我只能更多地选择用朋友和家人来填补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先向对象求助,因为觉得Ta不会回应我、自己得不到对方的支持。当我和对方在一起时,会经常觉得自己得不到对方的注意力。虽然坐在一起,却觉得对方脑子里充满着其他各种事情,唯独没有在想自己。
  尽管我们表面上很和谐,从来不争吵,但这是因为即便自己试图挑起争吵时,对方也并不会回应。甚至有时我会觉得,好像Ta只有在有求于我时,才会来找我说话。好像Ta只是用我来满足Ta自己的需求罢了,而我的需求则永远不会被对方注意到。”
  这就是我们想和大家聊的话题。如果你有类似的感受,那么你可能正遭受着来自伴侣的情感忽视。情感忽视被认为是一个不显眼、却会给人带来很大伤害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什么是情感忽视,为什么人们会对伴侣情感忽视,而被忽视的人要怎么办。
  
  什么是伴侣的情感忽视?
  伴侣的情感忽视指的是伴侣没有给其提供应该给予的情感支持,例如自己的伴侣虽然给自己提供了大量经济资源,却没有对自己表达任何爱意或关注(D. Cohen, 2013)。
  情感忽视被称作一个“无声的问题”,它不像情感虐待那样明显、会充满刺耳的羞辱、谩骂与不断的抱怨。相反,情感忽视只是遗漏(omission),是没有去做那些能给伴侣带来情感支持的事。当人们去情感虐待另一个人时,他们是主观上做出行动(active)地给对方带来情感创伤,即便这种主观的行动就是“不行动”比如被动性攻击(利用沉默去刺痛别人)、言语暴力等等;而当人们情感忽视时,忽视者并没有主动给对方造成创伤的意图(D. Cohen, 2013)。
  如果一个人遭到了来自伴侣的情感忽视,他们可能会有如下的感觉(Baadsgaard, 2013):
  ? 被拒绝感:被忽视者觉得自己在表达爱意时,对方回应冷淡。或是觉得对方不愿意进行亲密的肢体接触、觉得对方不愿意和自己进行深层交流等等。
  ? 被无视感:被忽视者觉得自己的需求被对方无视了,可能是感到对方将Ta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或只是单纯地觉得对方在自己需要支持时毫无回应。
  ? 不对等感:被忽视者觉得这段关系并不是互惠的,相反,他们自己付出了很多,对方却没有提供同等的爱和支持。
  ? 绝望感:被忽视者会感到自己有种越来越深的绝望感,他们发现自己的行为变得越来越极端(比如会对自己的伴侣施加暴力)。在最开始他们试图挽回对方的爱,而逐渐地他们觉得这不可能实现,转而变得抑郁与绝望,于是他们放弃获得爱,而只想用各种激烈的手段,来激起对方的注意。
  ? 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关于自我评价的挣扎感:有些被忽视者将被忽视归结为是自己的问题,认为“是我不够好,没办法吸引Ta的注意”、“我不值得被Ta爱”,于是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
  许多被忽视者意识不到自己被忽视了,他们会为对方找借口,比如告诉自己“他们确实太忙了”。他们会否定自己的情感,像是认为自己不应该为对方的冷淡而生气,觉得是自己不够宽容。但实际上,情感忽视并不是被忽视者的错,下面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有些人会对伴侣情感忽视。
  
  哪些人容易让伴侣觉得被情感忽视?
  为什么有些人会情感忽视自己的伴侣?了解对方情感忽视的原因,有助于我们认识关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但理解这些原因不是为了去放任忽视,而是识别出忽视高发的风险性因素。
  1. 儿童时期遭遇过逆境经历(adverse experience)的人
  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遭遇过虐待、忽视,或者在糟糕的家庭环境中成长,那么Ta就更有可能会对伴侣进行情感忽视。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在成长环境中缺乏一个良好的示范,比如,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遭遇了情感忽视,Ta没有从家人那边习得如何对他人表达爱意、或是如何恰当地提供支持,在Ta长大后,Ta也不知道该怎么对伴侣表达关怀和爱(Webb, 2012)。
  另一方面,有过逆境经历的儿童在长大后,可能缺乏对伴侣进行情感回应和支持的技能。比如研究发现,目睹过家庭暴力的人在长大后,非语言信息识别能力(non-verbal decoding ability)较弱(Bowen & Nowicki, 2007),这使得他们会误读伴侣的肢体和表情,像是把伴侣悲伤的表情误读为平静,或是低估伴侣情绪激烈的程度,以至于伴侣感到自己非常糟糕的状态下也很少得到来自对方的支持。
  2. 回避型依恋类型的人
  在依恋类型中,回避程度较高者的伴侣,容易感觉自己被情感忽视。研究发现,在意识到伴侣遭遇困境时,回避型依恋的人会倾向于选择不提供支持。
  Feeney和Collins(2001)认为,这是因为人们在交流中,往往用自己作为标准来揣测对方的需求和反应。而回避型依恋的个体自己在应对压力时,偏好于较少表达自己的需求、或是向他人寻求支持,他们更希望自己解决问题。于是当伴侣遇到问题时,回避型依恋者觉得伴侣此时也不需要自己的支持,于是他们选择不去安慰或者帮忙;而伴侣则觉得回避型依恋者忽视了自己的需求。
  3. 有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
  自恋者的伴侣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当对方对他们好的时候,对方并不是真的从他们的需求出发,而是将对方认为“好”的东西硬加给自己,以至于自恋者的伴侣并不觉得自己得到了真正需要的支持。
  这是因为自恋的人容易将伴侣看作自己“自恋的延伸”:你是我的伴侣,所以你很棒。他们给伴侣附加了很多功能,而他们之所以认为伴侣很好,是因为伴侣能够配合他们的意愿,让他如愿以偿。简而言之,自恋者只是利用伴侣来进一步满足自己的自恋(McWilliams, 2011).
  比如,一个丈夫可能不顾妻子的健康情况,让她一定要参加一个辛苦的海外培训项目。他并不是真的觉得项目经历对妻子有利,而是因为妻子在参加项目后可以获得更多的光环,而妻子的光环可以进一步提升他的价值,因为这样人们在提起他妻子时,可能会说“xxx(妻子)这么厉害,她是xx(丈夫)的伴侣”。
  因此,自恋者的伴侣常常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觉得自恋者只顾自恋的需求,而不会考虑到伴侣的需求,他们感到自己更像是自恋者的工具。
  4. 有社交焦虑的伴侣
  社交焦虑者的伴侣容易感到自己被情感忽视,他们往往觉得自己没有得到伴侣情感上的回应,而这可能是因为社交焦虑者倾向于更少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Turk等(2005)曾经研究焦虑者与非焦虑者,在情感表达和识别上是否有不同。研究人员招募了766名大学生,一方面用社交焦虑量表(Social Interaction Anxiety Scale)评估他们的焦虑水平。另一方面,用伯克利表达问卷(Berkeley Expressivity Questionnaire)来评估参与者们表达情感的程度。
  测试结果显示,社交焦虑者比非社交焦虑的人更少地表达情绪,不论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这可能是因为社交焦虑的人在沟通过程中,担心遭受他人的拒绝,所以他们习惯于掩饰自己真实的情绪。但这也导致在沟通过程中,社交焦虑者的伴侣会觉得对方不在意自己的情绪,比如“我都那么难过了,为什么Ta看起来无动于衷”、“我升职了,为什么Ta不为我高兴。”实际上社交焦虑者可能有着充沛的感受,只是Ta们没有明显地表达出来(Kashdan et al., 2013; Turket al., 2005)。
  
  被情感忽视会带来哪些影响?
  情感忽视虽然看起来是一种无声而温柔的伤害,却会给身在其中的人带来各个方面的影响。例如:
  1. 迫使自己变得完美,来换取对方的爱
  很多被伴侣忽视的人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和错误导致了忽视,于是他们变得极端小心翼翼。当忽视发生时,他们会先严厉地责备自己,并试图讨好伴侣。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变得更好、更迷人、更聪明,就能挽回伴侣的注意和爱:“如果我能把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也许Ta回来就会表扬我”、“如果我身材再好一些,也许Ta就会更乐于和我亲热。”
  但是他们逐渐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忽视也未必会停止,伤害依然在持续,他们还是没办法得到伴侣的关爱,于是这加重了一部分被忽视者的信念:“我果然不够好”。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为不是自己的错误背负愧疚和羞耻(Baadsgaard, 2013)。
  2. 自我忽视(self-neglect)
  人们被伴侣忽视后,也会开始自我忽视。自我忽视的人擅长于关怀他人,却无法很好地进行自我关怀(self-compasion)。他们可能会轻易地原谅他人犯下的错误,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苦恼;但是当他们自己遇到问题时,他们不会去抚慰、支持自己,而是进行苛刻的自我批评,为自己的无能感到愤怒。
  之所以被伴侣忽视的人会自我忽视,是因为人们倾向于让自己处于和过去类似的环境/模式中,特别在压力情境下,人们会本能地让自己退回到熟悉的模式里,因为习惯意味着安全。而对被忽视者来说,“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自己得不到支持”是他们所熟悉的,所以他们选择忽视自己的需求和痛苦(Baadsgaard, 2013; Webb, 2012)。
  3. 产生假想伴侣(make-believe spouse)
  为了应对伴侣对自己的忽视,有些人会将自己的伴侣理想化为和现实相反的人,比如明明伴侣很少给自己爱的回应,但Ta会把伴侣的许多行为假想是对方对自己表达爱意,于是Ta的想象中,伴侣成了一个对自己充满关怀的人。
  之所以被忽视者会使用假想伴侣作为应对方式,可能是因为人们太希望自己的恋情/婚姻是成功的,为此他们宁愿用幻想中的伴侣来掩盖事实,也好过去承认自己处在一段被忽视的关系里。然而,虽然假想伴侣能带来一定的安慰,但是它也同时让被忽视者无法正确地评估自己伴侣,阻碍他们去解决关系中的困境(Baadsgaard, 2013)。
  
  如果你被伴侣忽视,该怎么办?
  1. 尝试与伴侣沟通
  记住选择如何对待你是你伴侣的责任,而如何应对来自伴侣的忽视是你的选择。只是掩盖和回避问题未必有利于改变被忽视的现状,我们需要和伴侣沟通(Baadsgaard, 2013)。
  在沟通之前,先客观地分析被忽视的现状。在你觉得自己被伴侣忽视时,先不要急着去赢回对方的爱,而是尝试仔细地思考,是什么可能导致了忽视,有没有可能是你伴侣的问题,Ta要对目前的状态负有多大的责任。
  其次,告诉Ta你的需求。你可以向他表达你的需要,例如你可以告诉Ta一个具体的被忽视的例子(什么时候、什么场景、双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然后表示在那个情况下,你的感受是什么,你会希望当时对方怎么做。
  如果沟通后,对方肯定了你的建议,或者给出合理的解释和改善现状的计划,那么可以给对方一些时间调整;也可以与伴侣探讨是什么造成了Ta的忽视,有没有你可以做的来对伴侣提供支持。比如对方会提到确实是和原生家庭有关,那么你可以讨论要不要找咨询师等。
  如果在沟通后,对方表示无法改变,或者否定你的想法,那么你也可以保留离开这段关系的权利。你可以重新评估这段关系,想一想你想从这段关系里要的是什么,而对方能不能给你你想要的。
  如果你选择继续留下,你需要问问自己为什么留在这段关系中,会不会是因为对过去的强迫性重复。曾经在小时候遭受忽视的人,长大后也倾向于选择被忽视的关系,因为人们会下意识希望能从类似的经历中获得哪怕一次积极的结果,就仿佛在现在战胜了过去,证明了自己,结果只是让自己更久地陷在伤害性的情境里(G. Baldino, 2006; McWilliams, 2011)。
  2. 自我忽视的人,学会自我抚慰
  有些被忽视者可能从小也被父母忽视,并没有从父母那里学会如何很好的在难过的时候进行自我抚慰。但是人们都会有产生负面情绪,也会有因此感到很不舒服的时候。如果父母或者伴侣没办法给你提供足够的支持安慰,我们要学会让自己好受一些。
  心理学家Jonice Webb博士(2012)建议大家在平时可以列一个自我抚慰清单,避免等需要抚慰时却想不出该怎么办。她建议人们多列几种,因为同一个抚慰方式不一定能应对所有的情况。她建议如果想不出具体的抚慰方式,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会希望得到哪种抚慰,比如你会希望得到拥抱,那么类似拥抱的热水澡或者毛绒物品是一种选择。
  但需要注意的是,务必确保自己选择的抚慰的方式是健康的,不能是酗酒、暴食等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方式,它们在长期只会给你造成更多问题(Webb, 2012)。
  3.试着积极地看待被忽视的经历
  积极看待这段经历不代表你要继续容忍被忽视,而是从中发现自己有所学习和提升的部分,并试着用它们帮助自己在将来更好地生活和处理关系。作家Baadsgaard(2013)写道,有些人会在经历过情感忽视后对被忽视的痛苦有更深程度的了解,因此他们学会了避免用忽视去伤害他人;有些人发现了自己打破沉默的勇气;也有些人在意识到“自己觉得很好的、深爱的伴侣也会做出情感忽视的行为”后,对人的复杂性有了更好的认识。
  以上。

  References:
  Baadsgaard, J. (2013). Healing fromNeglect: When Those We Love Don't Love Us. Springville, UT:Cedar Fort, Inc.
  Bowen, E., & Nowicki, S. (2007). Thenonverbal decoding ability of children exposed to family violence ormaltreatment: Prospective evidence from a British cohort. Journal of nonverbalbehavior, 31(3), 169-184.
  D. Cohen, E. (2013). What is emotionalneglect. PsychologyToday.
  Feeney, B. C., & Collins, N. L. (2001).Predictors of caregiving in adult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n attachmenttheoret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0(6),972.
  G. Baldino, R. (2006). How to handle"emotional stinginess" in human relationships. Sixwise.
  Kashdan, T. B., Ferssizidis, P., Farmer, A.S., Adams, L. M., & McKnight, P. E. (2013). Failure to capitalize onsharing good news with romantic partners: Exploring positivity deficits ofsocially anxious people with self-reports, partner-reports, and behavioralobservations.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51(10), 656-668.
  McWilliams, N. (2011). Psychoanalyticdiagnosis: Understanding personality structurein the clinical process. GuilfordPress.
  Turk, C. L., Heimberg, R. G., Luterek, J.A., Mennin, D. S., & Fresco, D. M. (2005). Emotion dysregulation in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A comparison with social anxiety disorder.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9(1), 89-106.
  Webb, J. (2012). Running on Empty: OvercomeYour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New York, NY:Morgan James Publishing.
  


内容采编自网络, 不代表北美生活网观点, 除新闻外如有著作权争议, 请联系本站编辑,将立即处理。

谢谢欣赏,开放注册,欢迎加入北美生活网。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6309-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