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慕然回首 于 2015-12-4 10:44 编辑
0 k+ u/ g4 Y9 N K- m' @* p/ `) f4 D% E7 G7 B: L5 k4 n3 V( f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1203/14106119_1.shtml 清代瓷器新造型
$ M; e7 B" [7 g1 X4 t清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康熙、雍正与乾隆三朝民富国强,三朝君主皆极为关注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烧制。在强大的财力和三朝君主的大力支持下,清三代特别是康熙朝在瓷器器型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在瓶、罐、尊、壶等造型方面皆有所创新,成功创烧出诸如棒槌瓶、莱菔尊、观音尊、转心瓶、茄式壶等新品种,极大地丰富了已有的瓷器器型。) ~( r: }1 s0 M% L6 I. ?# R
X J2 O# X/ i; f1 E
清康熙青花“红拂传”图棒槌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P. e7 i$ t; x. m棒槌瓶
$ w! y* ]/ t9 v& e棒槌瓶的造型为康熙时新创,因形似旧时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清代棒槌瓶有硬棒槌瓶和软棒槌瓶之分。( K; f: P& V/ E
) k- d. \5 ]/ f4 V I
硬棒槌瓶,又称圆棒槌瓶,主要指康熙年间的式样,盘口,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长腹,圈足,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大小不一,高者约70厘米,矮者仅有十几厘米。器腹有高矮和粗细之分;粗腹者,器形庄重,高约40厘米;细腹者,器形秀丽。
5 Q6 D8 G9 H/ ?5 {! B2 a, F
, k" U2 d: i$ P康熙早期的棒槌瓶,器形偏矮,康熙中期以后的棒槌瓶,器形趋于细长,为了与雍正时期的棒槌瓶相区别,取名硬棒槌瓶。常见的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五彩开光等品种。
! _" c7 d' V' F5 k. h
) w- z1 h$ C" v* S) A, `软棒槌瓶,是与硬棒槌瓶相对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烧制的一种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常见青花,五彩。清光绪及民国时期方棒槌瓶的仿品较为多见,然胎体较厚重,口边较薄且不规整。8 X( [0 Z! {) u. O$ b" v6 N; c
3 f. l7 }6 U( s+ K6 E清康熙豇豆红釉莱菔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0 ]$ k3 l. P; s* Z4 P! W莱菔尊( j7 E; M8 Z( p6 ^
莱菔即萝卜,莱菔尊故又称“萝卜尊”。莱菔尊为清康熙朝独特尊式之一,器呈侈口、细长颈下饰双弦纹、丰肩、长腹下敛、假圈足,足脊窄细若萝卜。莱菔尊造型有豇豆红釉、天蓝釉、苹果青釉等品种。康熙朝创新的莱菔尊中以豇豆红釉为最佳。
' g6 X# k5 ^" O, I+ j: M5 b g' w. ?
) M, n2 z3 L4 t, x! R: p清康熙青花松竹梅纹诗句观音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4 ?2 ] g/ k
观音尊
9 S5 \- {3 H0 R3 j3 G观音尊为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侈口,长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名。观音尊品种有郎窑红、青花、五彩等。
% k; |6 G5 V' H1 U
7 R+ E5 O& i* `5 {! U6 g& [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武汉博物馆藏
- }" P' R# d4 n; l% Z3 n: o: [+ P太白尊& F* Y. w- D/ V" S9 E
太白尊又称太白坛、鸡罩尊。清康熙官窑典型器物之一,因摹仿诗人、酒仙李太白的酒坛,故名。太白尊又因形似圈鸡用的罩,还有“鸡罩尊”之称。造型为小口微侈,短颈,溜肩,腹部渐阔呈半球形,浅圈足旋削得窄小整齐。腹部多浅刻团螭图案。后世仿品器形规格与真品相比非大即小,纹饰过于生硬。
/ s* X2 X) F9 d0 X( s
0 {3 g" b( l; W" y: p苹果尊 : ]+ w' b, e2 t" v" j2 ~( V
苹果尊0 \( r/ k& ]* f% O* `' [
苹果尊为清代康熙朝独特器形之一,形似苹果而得名。器呈侈口、底内凹、无颈、圆腹,器口颈若果蒂下凹于圆腹之中。苹果尊有缩颈和无颈两种,无颈的以釉里红为多,缩颈的以苹果绿和天蓝釉为常见。苹果尊为清代景德镇窑烧造,官窑器为多,大、小器物均有,品种有青花、釉里红、天蓝釉、窑变釉等。
, x4 q8 C7 w. s( N. s5 K' Y& V# T1 b* U7 S4 B O5 v
百鹿尊
# d$ D* n! e( B' G5 K! l, z( k百鹿尊: g% M6 ]6 a% X4 S- \
百鹿尊,又名“鹿头尊”始见于清康熙,至乾隆朝盛行。百鹿尊器形与牛头尊相同,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肩两侧有对称的兽头耳,通体绘群鹿,故名。百鹿尊品种以彩为主,晚清有仿造。百鹿尊收口,腹上敛下垂,夔耳,倒置器身若鹿头或牛头,故称之为“鹿头尊”或“牛头尊”。当时粉彩器多以青绿山林为景,绘十鹿或百鹿奔跑、穿行于山林之中,故亦称“百鹿尊”。* Z$ `/ F# C1 q* q
* c- z7 a$ n4 E1 B/ _" N, f3 R' R9 |6 d
百鹿尊是清乾隆早期为宫廷制作的最为华美的装饰瓷器之一。目前留存于世的百鹿尊,不仅国内的博物馆,如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和景德镇博物馆中有馆藏,部分西方和日本的藏家手中,亦可觅得其踪影。多年来,它们一直被当作稀世粉彩瓷器珍藏。如此数量的百鹿尊流传于世,说明这种瓷器深得乾隆皇帝喜爱。原因显而易见:主题纹饰具吉祥含义。“百鹿”与“百禄”同音,这种瓷尊可看作是宫廷特殊等级和身份的象征。
. r" w1 I8 b7 m$ A5 E5 ]! R; R/ W" l* r; c4 F
马蹄尊
8 Z2 j: t2 u" f马蹄尊,尊的一种式样,清代康熙景德镇窑烧制。广口,圆唇敛,削肩广腹,平底,器形似马蹄状,故名。马蹄尊仅见釉里红小件器件。& W$ @2 i1 x8 I' f% h, ^
' ~6 }3 t4 f6 g% p& h( [清康熙素三彩茄式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 r& f9 C3 z, J8 ~: q3 _
茄式壶
, d0 ~; `# {7 j1 n/ O, R7 G茄式壶为清康熙朝景德镇窑创烧壶式之一,为清康熙官窑所独有。茄式壶造型奇特,器呈小口,颈部细长向一侧弯曲,腹呈长茄形,圆底施釉,放置不稳。从其造型看,有人认为其当为宫廷医疗用器,也有人认为其为陈设器物。( f- o* b1 g9 e i6 @$ _: F
4 j. @/ B3 e3 A( z1 j6 S' M' W+ s
清康熙苹果青釉瓶北京故宫博物馆院藏
; ~% t* q. V0 ?% s" ~1 z" b苹果青釉瓶) `3 J6 z$ b V$ J4 u
苹果青釉瓶造型为清康熙时期所独有,胎质细腻,釉面匀净,釉色青绿,恰似青苹果的色泽。秀丽的瓶体在含蓄的青釉映衬下,尤感素雅庄重。
8 ?) J2 r( r9 W n+ |' S1 J1 l, N4 |: ~1 x2 q& ]7 I) r& I
清雍正青釉荸荠式三系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 g8 n$ m5 F# x2 D% l! Z$ H
荸荠式瓶
1 A6 _4 F# E6 C4 ?1 [& E荸荠式瓶是清代流行的一种瓷器瓶式,首创于康熙时期,因型如荸荠而得此名。其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状如荸荠,故此得名,又称直颈瓶。品种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郎窑红等。4 V3 y% U( H$ m$ Z. U
4 ^) [' ~/ P, @) m, ]) }
清雍正仿钧窑变釉弦纹荸荠扁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q4 D, k3 Z3 q4 W5 L' U荸荠扁瓶# B R. W1 A1 f6 R' d
荸荠扁瓶为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如荸荠,圈足。清代康熙时首创,多为直颈。晚清同治、光绪时,官窑又流行这一造型,但均为粗短锥颈,荸荠形扁圆腹,圈足,造型千篇一路,鲜有变化。
( L% v0 f2 ~! w0 J5 v. x! Z: K* f& f& j+ I
凤尾瓶 1 `2 N, I6 ^% }9 J1 j% n
凤尾瓶
( s- J4 y' M5 H+ T1 f' ^% [凤尾瓶是瓶的一种式样。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似凤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 c$ }* Z- ^% {4 m/ @: S
# g/ j; q/ _0 i油锤瓶
( a! G2 |. u# b2 N8 H# H油锤瓶
2 b$ Z; e+ Z: R9 b0 R( ^* d油锤瓶是瓶的一种式样,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青花和颜色釉多见。器型大多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油锤瓶器形与锥把瓶或胆式瓶相近,其不同之处为颈部比二者更细长,且上下粗细基本一致,腹部呈圆形。油锤瓶仅流行于清代康熙朝。! S1 d8 ?$ L2 X8 @# v/ v
' n! f5 r7 w3 M9 c6 c/ r2 }' q: [
柳叶瓶
+ Z$ {. Q, Y2 N0 W柳叶瓶
4 y4 ^* m* k- H( w# @柳叶瓶是瓶的一种式样,为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器型为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又有“美人肩”之称。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2 b7 R. i0 {5 {: {( F
( f& S2 v' n& T/ Z
日月罐 ' X. o2 P+ |. _5 ^: C3 R
日月罐 日月罐为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是一种流行于清朝康熙至乾隆时期的瓷罐器皿,至道光年间仍有烧造。直口,短颈,溜肩,腹微鼓,浅圈足,底内凹。因其凸形盖和腹两侧所饰半圆形凸雕,形似日月而得名。日月罐腹模印二个对称分布的月牙形装饰,故又称“月牙罐”。日月罐品种以祭红釉、冬青釉多见,以康熙的积红,雍正的粉青,和乾隆的冬青釉产品为上,底书年款。
s" L* p6 k( `0 e$ C8 e+ E1 t
! g8 p; n/ l/ a, d: ?! w清雍正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头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9 q& q+ @* g. }- B; K如意耳蒜头瓶
! A2 _( Q% f3 G8 N如意耳蒜头瓶属清雍正时期新创的造型,瓶口呈蒜头形,短颈,硕圆腹,口、肩之间对称置如意耳。
: J( L5 d! c; H+ J6 H' t
- U+ e7 @- K$ E- v; M. b实际上蒜头瓶是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状如蒜头而颈略长,亦可称之为虎爪瓶。
6 t) U2 {! m+ ?3 J( j
$ f5 t% ]! w1 s- M; ~( G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 _ M: T0 A' r2 C3 w# \5 Z7 d4 p. o# V: O; i0 T9 h
明清景德镇窑蒜头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蓝釉、酱釉等各种单色釉品种。明嘉靖蒜头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装饰;明成化蒜头瓶,仅口部作花瓣状,耳为随意堆塑;明正德蒜头瓶,在瓶腹上设出戟;明万历蒜头瓶,趋于简化,口部已无蒜头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为多见。清代蒜头瓶的器形趋于轻盈秀美。
" @, E3 ^* U' g# Q% z! x' g4 }* N2 Q7 }3 J
甘露瓶
* x/ C9 k* }' x/ h; a- k1 S藏草瓶/ v* x, A% U2 L! b) F" t1 m
藏草瓶又称甘露瓶,是流行于西藏地区的瓶式之一。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藏草瓶是极具藏族特色的器物。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这类瓶式不书款识,一般多认作乾隆制品。元明两朝有掐丝珐琅藏草瓶,明朝永乐年间曾试烧制青花藏草瓶,及至清朝雍正时期景德镇窑在造型上对藏草瓶进行了创新,清代仅雍正、乾隆官窑烧制过红彩和斗彩品种的藏草瓶,乾隆以后不见藏草瓶的身影。
3 z+ L& b( h H$ \+ ?8 e' U% A- a& a
据《乾隆纪事档》记载,乾隆十一年“二月奉旨烧造红花甘露瓶,俱不要款”;同年“五月初一日,唐英将按旨照样烧造得:红花白地甘露瓶四件……奉旨俱留下,其甘露瓶著唐英再烧造几件”的记载相符;乾隆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大臣海望来说:太监张玉传旨:着传谕唐英将甘露瓶陆续再做些来”。1 n, E& p2 L& m L% Y$ F
) |& t7 T2 k3 C
清乾隆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R2 z1 i, \# S r n E3 F
转心瓶
8 F, s2 J& n2 R8 c5 d转心瓶为乾隆时的创新品种,其造型新颖奇巧,工艺水平极为高超。“转心瓶”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内瓶上部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装饰绘画,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犹如走马灯。
8 L5 V2 v( k0 j/ f' F
9 U5 U" l* _/ n/ k, D+ P转瓶,顾名思义为可以转动的瓶子,即在一个瓶内,套装另外一个瓶子,外瓶和内瓶均有画面,外瓶一般镂空,可以通过外瓶和内瓶的转动看到不同的画面。它分为转心瓶和转体瓶两种形式,内瓶可以转动的叫转心瓶,外瓶可以转动的,就叫转体瓶。# v9 A! Q7 x+ M( i, q" g% P
2 A) U4 Y- N7 d* a
许之衡在其名作《饮流斋说瓷》中记载,“瓶之腹玲珑剔透,瓶内更有一瓶兼能转动,若是者,名曰‘转心’,乃内府珍裳殊品也”。1 Q* g# D$ j4 {: S1 U
+ c7 z3 Z4 j7 i; V& s
转瓶的制作难度很大,要把外瓶的底部制成鸡心状的钮,把内瓶的底心做成鸡心状的槽,钮和槽要绝对吻合。尤其是要考虑外瓶和内瓶的干燥率,以及掌握好烧成后的收缩率。稍稍不注意,造成钮和槽不吻合的话,即便前面再多的辛苦也是白费。所以,制作转瓶的代价十分大,往往是“百里挑一”。不过,“上之所好,下必甚焉”,都是供给宫廷的东西,取悦皇帝之用,自然是不计成本的。
, j5 I" Y O! O2 [
+ _8 |# ~, M% C7 ?" }清康熙斗彩璎珞纹贲巴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c* O! B9 t. r0 G' i贲巴壶' [/ ?& D9 Y; N: t
贲巴壶为清乾隆时创制的宫廷供器。贲巴壶磨盘口,细颈,弯曲的和流,球腹下承下喇叭形足。贲巴壶传世品有红彩、金彩和各种色地粉彩等。8 J# s \! X/ e6 [2 y
5 a" t2 m3 c! l$ S# H
宗教题材出现在清代御窑瓷器上是当时国家宗教政策的反映,它不仅使藏文化风格得以在清内廷传播,也促进了汉、藏、满、蒙族上层间文化的交流。贲巴壶是藏族地区寺院内的祭神用品,而在清代皇家御窑厂内烧制的瓷质贲巴壶则是清朝皇帝给西藏、青海等地宗教领袖的赏赐之物。
1 W7 T7 w( J1 M3 |1 s- Q4 K: T3 K! ]. N% }1 K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062-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