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网备份站
标题: 一块石头,皇帝文豪尽折腰 [打印本页]
作者: 咖啡沾衣 时间: 2016-8-22 04:03
标题: 一块石头,皇帝文豪尽折腰
# e' z5 B' V% B0 a( r
7 T7 n* t8 p% N# {) Q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不仅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文房用具之首,更凝聚了史事传奇、人世沧桑和夙愿宏志。自唐至今,文人多爱砚藏砚,“文人砚”带着它本身的故事一起流传后世。
$ M. J: S- I/ p" O* I P H( @ w- s
|李白也称赞|
. t( \4 P {* Q. S质地优良的石材与墨相濡相亲,不仅让研墨质量和效率得以提升,且过程舒心愉人,文人自然喜不自胜;石质温润如玉,石纹变幻无穷的天然之美,成就了传统石雕工艺的神技巧思,又让原本单调、枯燥的文房生活变得情趣盎然,更令文人欣喜异常。
% O' _. X' A+ B# B6 p; S* w
9 \$ O( X* h/ A9 \! k
▲《幽荷清气》端砚落款为“康熙癸丑年沈荃”,此砚与原石的石纹相配合——秋波纹上展碧荷,石眼为露珠,筋脉流畅自然。
H |1 P2 E1 V5 i' E, _有太多的唐代著名诗人都曾以诗咏砚。诗人们还互赠佳砚、赋诗以示深情厚谊,诗仙李白在《殷十一赠栗冈砚》中写道:“洒染中山毫,光映吴门练。天寒水不冻,日用心不倦。携此临墨池,还如对君面。”砚在他的笔下尽显一片浪漫情怀。
3 }$ E3 t; h) O/ D6 G3 ~
时入南唐及宋,文人爱砚之情更甚。南唐后主李煜喜砚,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置了“砚务官”,掌管造砚,官居九品,每月有俸禄可领。为一块“石头”设立一个特殊的官职,可见它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之重。
1 h, m9 Q/ Z4 \0 h% p8 y
9 p, u. ~4 v2 q L5 l; c▲清代铁保在山东为官时,得到一块上好的淄石,做了几方砚台送纪晓岚。此砚也在《阅微草堂砚谱》中有著录。
% j5 ?2 y& }, {/ k/ E' g苏轼在宋朝算是文人迷砚、藏砚、赏砚的领军人物。其一生不仅访砚、藏砚、赏砚、铭砚乐此不疲,且开设砚屏之雅风。纵观苏东坡一生,其写就砚铭近三十首,几乎占了他全部铭文的一半,足见其爱砚之深。黄庭坚紧跟苏东坡之后,对砚台的钟爱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曾亲自到龙尾山探砚,作诗《砚山行》而高歌:“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日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遂成歙砚史上的传世美谈。
2 n% Y" C; q+ S* c
清代推动文人砚的关键人物是纪昀,也就是为人熟知的纪晓岚。在他的影响下,清中期之后直至民国,有越来越多的著名文人参与制砚、藏砚,最终将文人砚推至如今都令人仰慕之境。
- P) D% y% F% F ~* b6 h3 ~0 Q8 y
其实,纪晓岚并不是主动去制砚,而是在写书之余有选择性地收藏。他把阅微草堂的另一个书房取名为“九十九砚斋”——但实际藏砚远超此数。此间的每一方砚台背后几乎都有纪晓岚刻的铭文。
- F/ X& x' `" G$ r* y: b
" m1 n% z4 P0 m( s
|一石流千古|
& `9 ]5 r6 M) i* a( L8 P端溪石砚是名砚之一,对诸多唐代墓葬的考古发掘可证,端溪石砚是从中唐以后开始有规模开采,至晚唐流行。
+ ^6 w$ [, B1 V/ I- w6 c
至于与端砚齐名、产于江西婺源龙尾山的歙砚,也只是在北宋唐积的《歙州砚谱》中才有追忆——唐开元年间有猎人采歙石为砚;但终不见唐人文献的零星记载。可见,歙砚在唐代仅是以个例初现,至宋代才令文人喜爱。
2 Z0 W! f Q5 c3 A( m1 k
但也正因中晚唐时期的端州、歙州开启了采石为砚的历史,才让砚慢慢深入文人内心,并确立了文房用具之首的崇高地位,更是造就了砚文化辉煌至今的千年篇章。
" S. {. M' z5 ^8 I6 Y6 c从普通的文房用具,到承载情感的文化载体,砚台演化出一个专有名词“文人砚”。
& s- j# _' J. R* @" d- t, o: S
3 T/ g* U2 A- B& H1 u▲巧用黄膘石雕刻的《将进酒》砚。供图/刘礼福
2 ^4 U+ e5 E7 f4 P) s, G3 ]皆言“文人砚”发端于宋,成形于清,而于清末昭名天下。也正是由于前述上至帝王下至臣宦,包括欧阳修、王安石、蔡襄等知名文人,将砚石之天然与文人之性灵遂渐融合成趣,或参与制砚,或为砚作铭赋诗填词,或著书立说,不仅使砚有别于其他文房用具的单纯工艺品属性,更让砚开始拥有自己蔚为壮观的文化内涵,而且还将砚的发展推向第一个历史高峰,遂成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载体。
. |" y9 O$ E* k, L U# W
1 p0 f( i9 y. e) z, {8 s6 e
明代砚制虽基本承沿宋习,但自中后期受社会风尚市井民俗化趋势的影响,分岔路而行:一条是世俗化路线;另一条便是文人砚更趋成熟,书画及文学的养分更多地滋养砚文化,并成为一种流行风尚。砚台被抬高到一个崇高的地位。
" R8 }% S6 h: P. ?
到了清代,中国砚台步入最耀眼的“百花齐放春满园”时期,选材配料强调唯美,工艺和雕刻精益求精,形式和题材中诉求丰富多姿,而且“文人砚”更是各自风流。
8 n) I) [, l! `" z1 l" [# v|主要看气质|
6 `% M* Y% v3 d+ H, v( Q) }3 H然而,如今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文人砚”,却常与“礼品砚”和“商品砚”难以区别。强调装饰雕刻之美所表现的艺术价值,却是在迎合时代的审美风尚。常从藏家和学者嘴里听到评价如今的文人砚是“美则美矣,了则未了”,说的就是缺少文人的气质。
1 f0 G; v7 V9 d/ U# ?7 r9 X“文人砚”是砚文化的最佳载体,但文人砚并不是符号化地在砚上雕刻梅兰竹菊。正如王正光常对砚工和求学者所言,砚上之学是表层,旨在知晓雕刻什么纹饰合适;砚下之学是关键,着重表现唯美追求和古雅气质,这才是“文人砚”需要深谙的砚道精神。而“文人砚”的高低之分,便在这文化气息的多少和精神境界的高低。
1 y% S3 k! v4 v4 |! U/ w" v% C' l9 f/ \, ^# T
▲此方名为《冰肌》的徐公砚为老坑石,此种品质的砚石目前已面临绝产。供图/刘礼福
" x; k, S$ b% x
难怪砚界常言——制砚人的文化素质越高,他的艺术修为越深,他的砚作就越有味道,他的砚作内涵就越丰富;而欣赏砚台的人的文化艺术修养越高,就越能体悟到隐藏在砚台深处和散发于砚台之外的精华与韵味,也越能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力去诠释和解读砚台,赋予砚台更丰富、更深刻的人文蕴藏。
8 m+ g1 k4 c! V1 `! q0 K. N
●●●
新媒体编辑/钟新星
以上内容由《世界遗产地理》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版权归属原作者,谢绝商用。
, }0 C" Q& J& g! u% J) v% _ j& D
- b2 Y& n8 J' \" m7 I) A; q. }* o: b6 q5 \$ Y1 ~, T
7 K% H( v J( u b
欢迎光临 北美网备份站 (http://beimeilife.duckdns.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