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父亲住院的事一直萦绕我,父亲是在老家堂伯葬礼上因情绪激动引起脑出血而住院的。因工作等方面的原因,虽然不能天天去医院陪他,但会时时刻刻牵挂着他,让我重新对父亲的事进行了思索,有时会沉思良久,有时惶惶不安,心情比较焦虑,以致时常发呆,工作中常常走神,不在状态。0 O* \) {3 N' @0 _7 y
我老家在丹凤县城东南角的月日滩附近的一个叫“细坝”的小山村,位于后岭梁半山腰一平坦处,沿着丹江河边走,只有一条曲曲折折的羊肠小道通往村里,交通极为不便,记忆中村里住着180多口人,没有杂姓,清一色姓刘,这里山平地多,村前村后有两眼泉,长流不息,滋润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祖祖辈辈,村中央有一颗遮天蔽日的大古树,树下有一个大大的石磨盘,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乡上来人开会和人们晚上闲聊时都集中在这里,乡亲们悠闲地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归的生活,鸡鸣狗吠,小孩追逐嬉戏,炊烟飘散,但偏僻恰似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我儿时就在那里度过,直到去西安上大学时才离开,后来就很少回去。2 a, b& h- z4 t& g ~
父亲今年70岁了,一辈子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一直坚强地走了过来,他被爷爷供应勉强上了高中,但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始终走不出农村,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他“被斗”怕了,也“被分”怕了,一生中没修没盖,到现在还住着老祖宗留下来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土坯房,时常修修补补,生活非常节俭,但喜欢乐于助人,邻居有求必应,印象中经常因帮助邻里调解纠纷而耽误农活,被妈妈骂那是“家常便饭”,他年轻时当过大队革委会主任,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参观过大寨村,受到时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后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同志的接见,并赠他一枚大大的毛泽东纪念章,鼓励他带领群众好好搞农业生产,但回来后好景不常,由于他性格耿直不屈,事事较劲,受到排挤;后来当过民办教书,好好的干了三个春秋又被打回原形,在生产队继续接受“劳动改造”,直到土地分到户后,他才有机会在农闲时,出门搞泥水匠、木工活,赚点零花钱,以补贴家用。
4 N! i- O$ H1 B8 n: N: z我在县城上学时,每次周末或者放寒暑假时都回家帮助父母干点农活,在闲聊的过程中,父亲常常会叮嘱我要好好读书,经常唠唠叨叨给我讲道理:“银钱今天是你的,明天也许会变成别人的,唯独知识是自己的,别人偷不去,抢不去。”,“现在政策好了,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的话成了口头禅,他那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一直激励着我们兄妹努力学习,在他眼里唯独把书念好了,考上大学才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后来我们兄妹实现了他的愿望,个个都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学,都进了城且成了家,都有了稳定的工作,而父亲他老人家却慢慢变地老了,手脚慢慢也不灵活了,干起事情来也慢慢力不从心了,每次见他,唯独他那敏捷的思维和“孜孜不倦、滔滔不绝”的教导,似乎在诉说他那记忆幽深的往事。. A+ }6 w) ?0 U
我们兄妹陆续进城后,都在县级机关工作,父亲一直感到是他最大的荣耀,常说他做梦都没有想到,常常像纪委那样训诫我们要把工作当回事,凡事都按规矩办,不要去做违法范纪的事情,每当有困难时,要想想过去,挺一挺忍一忍一切都会过去。父亲是我们兄妹成长的指示灯、领路人,他有一套一套的理论,一直叮嘱我们要如何努力工作、如何为人处事,时常“现身说法”,有时会用身边他知道的实例,有时也会用他过去经历的事情和我爷爷时代的事来教育我们,我小时候不懂事,总感到他啰嗦,有时晚上说的我都已经进入梦乡,他还在不停地唠唠叨叨,就这样我们在他的啰啰嗦嗦中慢慢长大,经过三十多年的生活奔波,现在回想来句句都是金玉良言,对我们受益匪浅,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 V' u) c3 S2 P/ o! z1 ] C
说真的,对父亲我感到很内疚,参加工作以来,以致后来在县城里建立了小家庭,整天忙工作,管孩子,由于父亲不愿来城里住,我也没有时间回去,对父母的关心微不足道,只是逢年过节时接父亲来城里小住一段时间,他就闹着要回老家去,说过不惯城里生活,不放心老家那十几亩地、山林和那些为坡界地畔吵吵闹闹一辈子的乡亲们,经我们再三尽力勉留,他才会不情愿地再住几天,有几次他背着我们上班或外出时,偷偷跑回了农村老家,喜欢过那种远离喧闹、日升而作日落而息、只闻鸡鸣犬吠的田园生活,只是偶尔感到孤独和寂寞,他喜欢看《毛泽东选集》及有关描写毛泽东时代方面的书籍,到现在《毛泽东选集》中有关章节他都能倒背如流,有时观看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有关电影电视剧,都会为其中感人的情节而感动的流泪,似乎勾起他对往事的回忆。; T6 A* `% Z5 A4 H A( z( j
有几次我回老家看父亲,心里特别难受,农村越来越凄凉了,老家已经不再是从前的老家了,尽管我们多方筹资,争取有关部门支持,为村里架了桥修了路,改善了行路难问题,但由于村里年轻人娶不到媳妇,就选择进城务工而融入城市了,许多村民都搬迁到县城或者条件好的小城镇居住,加之退耕还林的实施,老家慢慢地衰落了,也慢慢失去昔日的辉煌,人员大幅度的减少,有时半天都见不到一只狗,走在路上能听到一声吆喝声或是遇上一个人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枯树灰鸦,房倒屋塌,死一般的宁静,寂寞的让人可怕,我的眼里充溢泪水,内心有不解的疑惑,曾经安逸温馨的村子咋就不见了呢?贾平凹《秦腔》里的情景在我眼前浮现,脚下站的地方就是记忆中实实在在的老家,但一切都已物是人非,每次回城时,父亲都会把我一直送到村口土地庙旁边的三颗大药树下,我看到父亲的腰杆不在坚挺了,走路不在是健步如飞了,眼含泪水告别父亲,走了很远很远,在山路转弯处猛然回头,看见父亲还站在大树下不停地挥手,我不敢多停留,急忙擦干眼泪,匆匆逃回县城。
# e1 I5 F4 M+ c每当村里那位老年人去世了,父亲都会在电话中给我唠叨半天,显得很是伤感,总感觉自己身边能说话的人越来越少了,有时村里死了人连抬陵的人都凑不齐了,老邻居秀姐死时的情景让他感到可怕,我说我回来接你和我妈进城住,但他考虑再三还是不愿离开生他养他的土地,还有和他一道生活一辈子的乡亲们,就这样一直坚守、坚守、坚守着……
3 b H* J8 J% o, A/ M! S C每次从父亲说话的神情中我感到父亲已经苍老了,考虑的事情也比较多了,但也力不从心了,有时像个孩子,时刻憧憬着明天,他说他想续写《刘氏家谱》,把他知道的事情都记录下来,我为他准备了笔和稿纸,时常让他带在身边,但他直到今天一个字也没有写,也许他还在思考。他说他后半辈子最争气的是入党了,成了一名中共正式党员;他说他从上小学时就想进步,但一直被打上了“坏人”的烙印;他说他想走出农村,努力了一辈子,但一直没有离开农村。" N1 A9 C/ ~8 |0 [6 M* q- V0 V9 e
有关父亲的事情很多很多,他是一个时代中国许许多多农民的缩影,他耿直不屈的性格,勤俭节约的家风,以及教育子女勤学向善的家训,一直烙印在我心中,在两代人心灵的碰触中慢慢地融合,我们在父亲的教诲声中稳步前行。8 N% B- I5 U4 m
经过大半年的康复治疗,如今父亲已经出院了,在县城小住一段日子,又回到老家那个小山村,生活一切如旧。习总书记在十八大上提出的“两个百年梦想”一直在我耳边回荡,其中“在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愿我的老家能搭上这趟末班车……2 d2 ~: g! d+ f
4 ~2 Q0 P4 p8 u, D: @
作者简介* n) ?) w1 w- |: m" b* v
刘志丰,1976年8月生,陕西丹凤人,先后在基层乡镇政府和县级行政机关工作。业余时间爱好写作,2000年至今在《商洛日报》、《西部民企》、《创业》、《商品市场》等报刊杂志及政府各级门户网站、网络媒体上发表各类通讯报道300余篇,工业经济类调研报告20余篇、非公经济发展类人物采访类稿件20多篇,受到社会各届一致好评。联系电话:18909140578
" C Q' c' z* q【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不得随意转载】
/ g2 n+ A4 Z4 ?; Q6 R% w
% z1 [# O$ J6 B* n# d6 V$ U5 ?丹中在线ID:sxdfzx2016,敬请关注、赐稿。投稿专用 : sxdfzx2016@163.com2 v1 E& m3 I$ n. z
顾问:红柯 远洲
, K0 q- T) g/ C( |6 e) F) v! m本期编辑 : 刘力1 L# x: s. A9 p% ?& u
4 I; F0 i, q3 x. K: Y" h) S
' J; m% c. s9 G9 w
$ ~/ I' _) t3 }' }. ?内容采编自网络, 不代表北美生活网观点, 除新闻外如有著作权争议, 请联系本站编辑,将立即处理。% S+ D2 |, N6 t/ x: o5 A1 m8 v
& H) W" @" N, W
谢谢欣赏,开放注册,欢迎加入北美生活网。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25012-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