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开启左侧

左宗棠:海防塞防不得兼,湖湘弟子满天山

[复制链接] 0
回复
142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7-26 0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左宗棠像
文|嘉非
导语
防来防去,到底怎么防?你攻我守,偌大的一个大清国,在外敌面前应该呈现怎样的防御姿态?抛出这两个问题,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且看李鸿章、左宗棠两大晚清“男神”怎么讲。
1875年,同治皇帝刚刚去世,宫廷之内,皇帝的亲人们正忙于制造种种关于皇帝患天花而升天的证据;朝堂之上,由于中国的西北和东南同时遭到外敌入侵,帝国的重臣们陷入到“海防”与“塞防”之争中。因为朝廷缺钱,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打日本保台湾还是打沙俄保新疆?向来一言不合就相互拆台的左宗棠和李鸿章又在皇帝面前开撕了。结果如何?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看官们接着往下看呗。
1.台湾新疆都是宝,向左向右好烦恼
19世纪70年代中期,清政府面临着西部的中亚势力、北部的沙俄、南部的法国(越南)、东部的日本(朝鲜)等多重挑战。
1874年5月,日军进犯台湾,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率清军抗击,结果战败,清朝赔偿日本50万两白银,日军撤出。
西北和东南同时吃紧,是放弃新疆还是收复新疆成为朝堂大臣争论的焦点。李鸿章主张以“海防”为主,放弃新疆;左宗棠则主张“塞防”,坚决主张收复新疆。
这场争论之所以迟迟拿不出结论,是因为当时朝廷国库空虚,财力有限,不能两者兼顾。李鸿章向慈禧太后奏曰:“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李鸿章主张撤回西征军,将粮饷用于海防。从这一点来看,李鸿章的才识和眼光要逊色于左宗棠。

左宗棠扇面
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是“塞防论”的领袖,他认为:“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铮铮铁骨的左宗棠还从新疆的军事战略地位方面据理力争:“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左宗棠坚决主张收复新疆有几个理由:
第一,新疆物产丰富,弃之可惜;
第二,新疆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中原的天然屏障;
第三,海防形势已没有塞防那么重要。
左宗棠事实上是“塞防”与“海防”并重的,他也非常重视台湾的战略地位。可以说左宗棠对新疆战略位置的认识要比当时大清帝国的其他高级官员高出很多。这些都得益于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对边疆地理极感兴趣,加上后来贺长龄、陶澍、林则徐对其的影响,使他的见识远远超越了其他只读圣贤书的一般士大夫。

李鸿章
“海防”与“塞防”观念的分歧,看起来是两个人的辩论,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对比,实质上是双方两条战略路线的斗争。李鸿章继承了老师曾国藩的息事宁人的外交路线,想尽量避免中西冲突;左宗棠则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也深切知道遇事不能一味退缩。
2.为国尽忠虽分内,老李亦有小算盘
当然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除了从国家层面考虑之外,还有其私人原因。因为朝廷只要放弃了新疆,中国西部就必然裁兵撤饷,手握重兵的左宗棠会立刻被架空,一无所有的左宗棠就只能灰溜溜地回老家该干嘛干嘛去了。这样,李鸿章就拔去了一颗眼中钉,消除了一个头衔与自己差不多、遇事又每每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官场中最大的对手,无论从李鸿章个人的角度考虑,还是从他的淮军集团利益的角度考虑,这当然都是最好的结果。因此,李鸿章充分调动了其官场中方方面面的力量,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海防和塞防的大论战。史书中“力排众议”四个字,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严峻的形势以及论战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
的确,左宗棠在这场论战中的力量是一如既往的单薄。如果放弃新疆,朝廷将失去长城以外的所有领土,这种严重后果是清廷无法接受的,所以仅仅是由于这个原因,这次论争才出现了与以往左李之间“政治斗争”不同的结果:朝廷最终决定出兵新疆。
左宗棠有一句名言:君子之所争者国事。正因为左宗棠所坚持的是正义,所以他根本不把李鸿章放在眼里。
3.文忠谋国智勇强 ,力排众议挺今亮
还有一点,左宗棠的塞防论之所以被朝廷认可还在于他得到了军机大臣文祥的极力支持。
文祥是近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的进士,咸丰八年(1858)升为内阁学士,同年被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次年正式升为军机大臣,授礼部侍郎,后又历任吏部、户部、工部侍郎,兼副都统、左翼总兵等职。1860年,英法联军攻逼北京,咸丰帝出走热河(今河北承德)时,命文祥署步军统领,随恭亲王奕䜣留北京与英法议和。次年,文祥与奕䜣及大学士桂良等联名奏请朝廷改变清政府的外交、通商制度并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朝廷同意他们的奏请并任命文祥为总理衙门大臣。任职期间,文祥倡导洋务“新政”,成为清朝中央政府中著名的洋务派首领之一。
咸丰帝病死后,文祥与其他王公大臣迅速做出反应:上疏请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简派近支亲王辅政,协助奕䜣、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处死赞襄政务王大臣肃顺等人。文祥于同治元年(1862)被擢升为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兼署兵部尚书,后被任命为内务府大臣、兼都统;1865年,署户部尚书;1871年,授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1866年,封体仁阁大学士。光绪帝继位后,文祥晋武英殿大学士,专任军机大臣及总理衙门大臣。文祥曾与奕䜣等奏请朝廷办理海防六事,即“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他还支持左宗棠进军新疆,加强塞防。光绪二年(1876),文祥病死,谥号“文忠”。
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Frederick Bruce)说,从未遇见过比文祥更聪明的人。
近代杰出的军事家蒋廷黻则称其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政治家,盛赞其“品格可说是中国文化的最优代表”,将其视为与恭亲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列的“五大领袖”。

文祥
关于文祥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件事,史书上这样记载:“文祥忠勤,为中兴枢臣之冠。清操绝人,家如寒素。谋国深远,当新疆军事渐定,与俄国议交还伊犂,大学士左宗棠引以自任,文祥力主之,奏请专任。”文祥力排众议,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他奏请朝廷放权给左宗棠,让其担负收复新疆的大任。后来左宗棠果然不负众望,成功收复新疆,这也说明文祥的见识确实比当时一般朝廷官员要高出不少。
4.朴素为官格调高,引得春风渡玉关
事实的发展说明,左宗棠比李鸿章棋高一着。十几年后的李鸿章一意孤行,坚决避免和列强发起正面冲突,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和他的这种战略思想多少有着一定关系。
淮军在后方,一年中能拿到9个月的足饷;西征军在前线,一年中只能拿到1个月的足饷。但就是这一个月的足饷,左宗棠还经常将其用于赈济灾民、扶植农业生产。
左宗棠从早年的“愤青”成长为后来手握大权的“鹰派”是陶澍、林则徐等一代名臣熏陶栽培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他也继承了林则徐、陶澍等人的经世思想和不屈意志。

左宗棠
左宗棠在新疆督师,他出关以后在哈密驻扎的时间最长。天山南北肃清后,左宗棠怕士兵无事生非、筋骨松弛、身体懈怠,决定在此屯田。他责令士兵开辟荒地,种植农作物。他还以身作则,亲自带人在官邸附近开垦了20亩菜园。左宗棠每天天不亮就往菜园里跑,站在菜地旁边查看菜园情况,然后回营接见下属。他七点吃早餐,餐后批阅公事,到下午六时,他又到菜园里督看士兵们给蔬菜浇灌。左宗棠奖惩分明:奖励勤劳的人,惩罚懈怠的人。每当看到田间郁郁葱葱的植物,左宗棠脸上就会露出喜色。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清军的领兵大将们好多都发家致富,满载而归。左宗棠却从不以当官发财为目的,他所得到的犒赏,全部拿出来与将士平分,所以他很受部下拥戴。他尤其能够以身作则,平时穿的都是平常的布衣棉衣,即使遇到大的庆典,他也穿得很平常。
据说有一个人新当选为县令,衣着很光鲜地来拜见左宗棠,左宗棠一直没有让他上任,说:“老百姓生活条件一般,哪能受得起他的盘剥呢?而且县令是亲民的官,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如果把他的衣服弄脏了,那多可惜呀!”之后大家都争着比谁更朴素,官场风气为之一变。胡林翼曾经说过:“左宗棠不拿公家一分钱,不只我相信,天下人都相信。”
结语
海防与塞防之争实际上是在国家实力不能兼顾两头的时候,做何种战略方向的选择之争,战略方向同时也决定着历史的走向。后代不少历史评论者将李鸿章视为“卖国贼”,而将左宗棠称作“民族英雄”,虽然这些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失公允,但是我们可以由此看出左宗棠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那么左宗棠是如何收复新疆的呢?欲知详情,请关注近代人物传奇之左宗棠系列下集“收复新疆”。



内容采编自微信头条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22070-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