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影评影展] 《猜火车》要拍续集,但如今的青春还需要通过毒品和愤怒来实现吗?

[复制链接] 0
回复
97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6-3 1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0 年之后,我们再次听到《猜火车》的消息——第二部要开拍了。导演丹尼·博伊尔、编剧埃文·威尔什、男主角伊万·麦克格雷格等原班人马全部回归。这一部的名字叫做《春宫》(Porno),讲述已经到了“中年危机”年纪的主人公们,决定投身网络色情行业,开始了一段创业之路。

然而,比起打听关于新故事的内容,人们更多陷入了“重温经典”的情绪中。1996 年的《猜火车》已经成为了青春片中一个特别的存在,带着某种颓废和愤怒的气质。

电影的主角是一群在海洛因中沉迷的青年。马克是个瘾君子,戒毒、复发。“变态”沉迷于性之中。“卑鄙”是个暴力狂,伤害陌生人,伤害朋友们。只有“屎霸”心地善良,却经常被欺负。他们主动选择了这种生活,是因为对“传统世界”充满不满,用毒品抵抗他们眼中的腐朽和荒谬。你可能还记得电影的开场白:“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他妈的一个大电视。……但我干嘛要做?我选择不要生活,我选择其他。理由呢?没有理由。只要有海洛因,还要什么理由。”

20 年过去了。在之后的青春片中,“猜火车一代”的年轻人形象似乎“绝版”了。我们仍然还能看到颓废,但是无论是毒品、性、暴力……都无法再简单和愤怒挂钩。流行文化选择表达其它一些态度。年轻人们的生活,度过青春期的方式,包括他们所推崇的东西,都发生了变化。

“猜火车一代”的颓废和愤怒,为什么曾是一种文化?

首先需要提及的是,《猜火车》虽然是一部 1996 年的影片,但它的年代却设定于“过去”。背景乐的朋克摇滚都是从前的。电视上播着 70 年代的新闻。实际上,小说家欧文·威尔士 1958 年出生于爱丁堡雷斯市,他在 1993 年发表的处女作《猜火车》,描绘了 70、80 年代苏格兰年轻人的生活,表达了对过去这几十年来的文化反思。

这种反思不是欧文·威尔士独创的,它像史料一样现实。在当时的英国,有很多年轻人怀着差不多的心态,选择了同样的生活方式。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知名文化学者斯图亚特·霍尔在编著的《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一书中,把当时在青年人中间兴起的这种文化称为“反主流文化”,这也几乎是一个在学界内达成共识的词:在战后生活相对丰裕的背景下,接受了中产阶级观念教育的年轻人们,打算反抗抵制那些东西,开始用“没有意义”、“没有未来”、“总之就是 fuck”来解释他们所厌恶的主流保守世界。

他们中间弥漫着对战争和霸权的恐惧,对现实持有悲观的态度。《猜火车》中有一个场景,火车轰隆隆开走之后,四个年轻人站在荒凉的高地。一个人问:“做苏格兰人不令你们自豪吗?”。 马克青筋突起地大吼:“当苏格兰人烂透了!我们是最低贱的,地球上的人渣!文明世界中最低微、卑贱、可悲的垃圾!有些人恨英国,我不!他们只是烂罢了。而我们被烂老二殖民,连像样的文化都找不到。”

而从当时的社会形态来探讨,这种文化形成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在战后婴儿潮爆发的 60 至 70 年代,欧洲是真正的年轻人的时代。1960 年,荷兰、爱尔兰、芬兰人口中 30% 的人数年龄不到 15 岁。英国 60 年代的新生儿出生率达到千分之 18%以上。“猜火车一代”居住的苏格兰,同样在经历人口爆炸,以及随之而来的高失业率、迷茫。

到处都是的、格格不入的青年人们作为一个“阶级”,开始制定自己的行为准则。60 年代的嬉皮士们用公社式的、流浪的生活方式表达叛逆。其他的亚文化群体也相继诞生——朋克青年、吸迷幻剂的、街头少年、政治青年。

但是,到了 80 至 90 年代,这帮有组织的年轻人,紧跟着欧洲生育率的下降涣散了。英国 1980 年代的出生率下降到千分之 12%。曾经的“反叛者”进入中年,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主流。于是曾经那种愤怒的、理想主义的青年亚文化自然后继无力,本身走入了“另类”和“乌托邦”的局面。并且,90 年代末到现在,欧洲陷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境地。2010 年,英国的人口年龄中位数(一种统计人口年龄结构的数据,将总人口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部分,其中一半人的年龄比中位数要小,而一半人的年龄比中位数要大)已经达到了 40 岁。作为“少数派”的年轻人,更加难以做出什么“抵抗”了。

“朋克音乐教父" Iggy Pop,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建立了乐队 Stooges。《猜火车》中,马克是他的歌迷。

青春片不再愤怒了

一个事实是,在《猜火车》之后,它所代表的那种曾经颇有影响力、足以和成人的中产世界对抗的“反主流愤怒”差不多在电影中就无迹可寻了。

在美国,出生在 1980 至 2000 年代之间的人,一般被称为“Y 世代”,或者是“千禧时代”。关于这一代人的特点,有一个普遍的说法是:他们相对地是比较冷静的。在柏林墙和冷战结束之后,他们是最后一个记忆里曾有冷战历史的世代,获得的是战争已经结束的社会经验,相比老一代人,对世界更有安全感,对社会发展更乐观、务实。

在这样的年代,商业大潮开始席卷一切。随着娱乐业的爆发,年轻人们追逐着流行文化的潮流,生活中最重要的主题变成了消费。影视领域,好莱坞擅于复制新鲜元素的商业片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欢迎。不仅是因为商业化的成功。从人口结构上来看,美国的老龄化也没有欧洲严重。美国 2010 年的人口年龄中位数是 36 岁,比英国小 4 岁。一个更加年轻的社会,当然更有资本成为青春文化的阵地。

校园喜剧成为年轻人最喜欢的电影类型之一。在 1996 年至 2016 年的 IMDB 青春片(Teen Movie)受欢迎程度排行榜上,前 20 部中有 15 部都是喜剧。90 年代末最成功的性喜剧《美国派》,成本 1000 万美元,在美国获得了超过 1 亿票房。四个男孩要在毕业当晚攻克青春最大的难题——破处。《贱女孩》、《魅力四射》、《律政俏佳人》这种小妞喜剧,善良、可爱的女主角们,勇敢打败“碧池”,赢得王子的目光。

年轻人们享受物质生活,把自由、放纵的生活方式当做乐趣之一。全球的青春片都复制着新主题。热播美剧《绯闻女孩》描绘了一群曼哈顿上东区的高颜值富二代。英剧《皮囊》中,21 世纪的高中生沉迷毒品和性。也不要忘记中国的《小时代》,女主们远离现实,玩着穿皮草谈恋爱撕 X 的游戏。青少年认同这些作品,当然不是因为“愤怒和抵抗”,而是喜欢其中的光鲜、舒适、没有顾忌。

英剧《皮囊》

在多元的价值体系下,人们热衷谈论个体的困惑

曾经年轻人觉得自己是一同叛逆的群体。但当“性、毒品和摇滚乐一起解放”的年代过去之后,社会整体已经变得更加包容、多元化。尤其是,流行文化擅于吸取各种新潮的生活态度。人们对很多事情都已经习以为常。80 后、90 后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个人的感受,相比“集体”怎么样,更强调个性的存在。“特别”的经历比“整体”更新鲜。

在青春片中,“loser”或者“酷小孩”仍然承担着主角的戏份。但他们成为了“特别而有趣的存在”,经历着不可复制的青春期困惑:家庭、人际关系、个人选择。

在 IMDB 2000 年至 2010 年的最受欢迎青春片列表中,获得 40 万网友投票的《朱诺》占据着第一名。而在国内豆瓣网上,也有 15 万网友为它打出 7.9 分。电影讲述了一个大大咧咧、特立独行的少女朱诺(艾伦·佩吉饰演),在主动偷尝禁果之后意外地怀孕了。显然,这不是高中生乐意遭遇的事情。但电影中没有渲染愤怒、质疑或者愚蠢,反倒是在一种淡定、幽默的基调中,呈现朱诺的蜕变过程。她在犹豫之中最终做出生下孩子的决定,承担旁人异样的眼光,最终和父母达成和解,甚至大着肚子找到真爱。银幕前的同龄人喜欢这个女孩,觉得她很酷,因为很特别。

2015 年的美国电影《纸镇》(根据约翰·格林 2011 年的畅销小说改编),把问题少女描绘成一个“神秘”的存在。男主角昆汀认为“无聊日常没什么不好”,每天打游戏、聊天、谈论女孩。而他的邻居玛戈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漂亮女孩,相信“不做点什么你会后悔”,在毕业前夕离开家乡独自去了纽约。观众们通过昆汀的视角,一步步接近玛戈,理解她之所以特别的原因。而电影结尾的落脚点在于“不同的选择”:昆汀找到玛戈,亲吻她然后告别,因为“我们知道彼此的不同”。

《朱诺》的酷,带着迷茫,但拥有更多的柔和、放松。

接受新鲜科技的年轻人,向往进入奇幻、科幻的异能世界

另一方面,如果列举 2010 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票房最成功的青春片,第一个要提到的就是《饥饿游戏》。2012 年至 2015 年上映的全系列四部电影,在全球获得超过 29 亿美元票房。詹妮弗·劳伦斯因为饰演“极权反乌托邦世界的女英雄”一角,成为最当红的青少年偶像。

实际上,科幻和奇幻已经成为商业大制作的主流。80 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流行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技术成为最多被讨论的。年轻人们往往比长辈们更快捷地接受新技术,感知到世界发展的种种可能性。一方面,使用智能产品的青少年产生某种新潮者的优越感。另一方面,他们的兴趣点也发生了转移,更加被幻想类世界的精彩所吸引。青少年把自己想象成电影里的詹尼佛·劳伦斯,做一些现实中做不到的事情,是最酷最光荣的化身。

这类故事让人兴奋。哈利·波特离开愚蠢的麻瓜亲戚,获得魔法神奇的力量。而《暮光之城》里的贝拉,彻底选择了吸血鬼的感官世界。《疯狂的麦克斯》,革命发生在末日之后。当然还有漫威、DC 的超级英雄片,钢铁侠、蜘蛛侠、黑寡妇们是青春 YY 的偶像。新时代的英雄们在超越现实的国度里,超能力一部比一部升级。

但反叛的精神没有消失,在“二次元”的日常世界里,“恶搞”成为了新的表达方式。

"大表姐”詹尼佛·劳伦斯在《饥饿游戏》中的蜈蚣辫造型。她在即将上映的《X 战警:天启》中饰演魔形女瑞雯。

愤怒的情绪少不见了,但是“反主流”的态度彻底消失了吗?

并非如此。实际上,人们瓦解“权威”的方式变了。几十年来,人们接受信息、彼此交流的方式已经完全不同。“猜火车一代”生活在“三次元”中,从权威媒体处获得信息,而对于自我的表达,除了集合时的呼声,很难找到发表少数意见的理想场所。而今天,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接收到来自各种人的声音,利用社交网络很容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Y 时代”已经被称为网络一代。而出生于 1990 年代中期至 2000 年之后的人,则更加被直接称为“互联网世代”或者“连接世代”(网络令世界的距离变小)。

“二次元”成为了年轻人的阵地。很多受不了“大人世界”的“小朋友们”,在同龄人的世界里说着自己的语言。2013 年的日本电影《不求上进的玉子》,就刻画了一个大学毕业后宅在家里的女主角(AKB 48 出身的前田敦子饰演),每天沉浸在 ACG 里哈哈哈。爸爸跟他说什么,她都当做耳边风。

其实,玉子在用手点击屏幕的同时,可能已经做了很多事——比如写一个“我爸今天又奇葩了”吐槽帖子,或者把“本季度最燃”混剪视频上传弹幕网站。陌生的网友们跑过来,留下一些评论,再去别的地方延伸这个故事。如果有人捕捉到了某种情绪某个点,一种新的“流行体”(句式、表情符号、剪辑方式等等)可能就此诞生了。

年轻人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再合适不过:为什么要和传统粗暴地对抗呢?如果你看不顺眼什么,你大可以去吐槽、去恶搞、去“23333”(表示爆笑)。

流行影视追求着颠覆的设定。2013 年塞斯·罗根和詹姆斯·弗兰科等“烂仔帮”(好莱坞喜剧明星组成的团体)成员合作了喜剧《世界末日》。六个好朋友聚到“付兰兰”家里开末日狂欢派对,没想到一切关于末日的猜想都应验了。每个演员都以现实身份登场。同样塞斯·罗根主演的 2014 年的《刺杀金正恩》,讲述了《今夜胡闹秀》的主持人和制作人一起去朝鲜采访金正恩的故事。

动漫也要应对观众越来越挑剔的口味。《怪物史莱克》中,史莱克和公主选择变成怪物过上幸福生活。国内的《十万个冷笑话》把哪吒变成巨肌童颜。低成本网剧更要靠新潮活着。《万万没想到》,面瘫王大锤用生命去吐槽一切。

另一方面,代表着“主流”的商业片本身也成为了吐槽的素材。YouTube 上的“诚实预告片”频道,国内视频网站上的“谷阿莫说故事”,都用一种调侃的语言,把剧情表演拎出来瓦解:你看,《美国队长 2》就是《复仇者联盟》的超长预告片。

这个时候再想想《猜火车》的续集计划。导演说,在网络色情产业如此泛滥的今天,“如何跟上潮流”成为剧本创作的重点。曾经的电影成为了经典,而 20 年后的第二部又该怎么拍呢?可想而知,这个故事不再应该关于毒品和愤怒,而更合适去拥有一些啼笑皆非,一些对色情和创业的解读,一些关于自己和过去的槽点。

  《猜火车 2》  片场照,工作人员和演员都已不再年轻。

图片来自电影剧照



内容采编自网络, 不代表北美生活网观点, 除新闻外如有著作权争议, 请联系本站编辑,将立即处理。


谢谢欣赏,开放注册,欢迎加入北美生活网。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14005-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