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孔雀蓝釉”简介
* q7 w. o( \2 I* q" x$ x. ]“孔雀蓝釉”又称“法蓝”,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由于部分器物发色偏绿,因此也有人为其命名“孔雀绿”(或“法翠”)。坦言讲,不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人们根据该类色釉的日常视觉发色不同而进一步划分所得,统称时可用“翠蓝”一词。限于“翠蓝”不太为人熟知,笔者在本文中就使用“孔雀蓝”统称该类色釉。! q: |" W1 D2 ^2 L$ }, Y
孔雀蓝在制作初期时种类并不丰富,随着它的呈色、胎釉结合等诸多特性慢慢被人掌握,在陶瓷界的应用也渐趋广泛。根据制作品种,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三类:孔雀蓝单色釉、孔雀蓝青花、与孔雀蓝有关的混和彩瓷(包括素三彩、五彩等)。
3 T3 j2 Z8 c) A5 p7 A3 @# q- b1.孔雀蓝单色釉
( C1 w0 s; k9 B! R相对后两者,孔雀蓝单色釉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特别是早期精美程度不严格的陶类制品可以直接在坯上施孔雀蓝釉一次性烧成。对后来制作精美、要求严格的官窑瓷(图1)则要先高温烧制素胎,然后罩低温孔雀蓝釉二次入窑方能成器。可能有时感觉发色单调,制作者还会使用暗刻花纹、釉面施金彩等方法进行点缀性装饰。
- i- t; S( b- W0 M. I1 J) e
( p" R7 _* {- f6 Y2 P7 B
图1:宣德孔雀蓝釉高足碗。1988年11月景德镇珠山御厂出土,釉面伴随细小开片,并在局部闪现蓝、绿色调。: p0 O5 b: y/ R
2.孔雀蓝青花
: b g0 J. E4 c+ l' L; ^“孔雀蓝青花”(图2)是低温孔雀蓝与釉下青花的结合体,在绘制好的钴料表面覆盖低温“孔雀蓝釉”烧制。元代之前制作者没有掌握好烧造技术,产品普遍为“孔雀蓝黑花”,直到明宣德时期才在官窑体制下取得历史性突破,制作出名副其实的“青花”。由于该类器物涉及到使用钴料绘画,因此制作工艺较单色釉复杂,难度与艺术造诣都非前者可比。
0 W3 b2 V2 W( \, Y, k- y
) u! }6 X7 ` u g( B9 Z* H8 L
图2:宣德孔雀蓝青花莲塘鱼藻纹碗。1988年11月景德镇珠山御厂出土。7 a1 V) Q F& W
3.与“孔雀蓝”有关的混和彩瓷+ l' H: V- s, G$ l2 O; g4 ?% g
在单色釉、釉下青花烧制获得稳步进展之后,御厂工匠还尝试把孔雀蓝与黄、褐等低温彩釉结合,共同装饰素三彩瓷(图3)、甚至做为低温釉上彩运用到五彩器中,添补了当时的蓝釉上彩空白。, |" l2 L% n. ?8 r
2 b8 ? e1 N8 a1 A图3:万历黄地三彩龙纹盘。其中的部分龙纹使用孔雀蓝釉装饰。) g( j2 \4 Q* y) T6 k
二:“孔雀蓝釉”的起源及早期发展. u2 a% E8 J5 J5 r/ ~4 H& {! N
“孔雀蓝釉”属于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其制品在唐宋期间的商贸往来时被带到中原并在金、元民窑中陆续制作(追加图)。金代大同阎德源墓曾出土过一对孔雀蓝黑花玉壶春瓶算是我国较早期的孔雀蓝制品。从金、元产品工艺看,十三世纪的磁州窑系翠蓝器水平相对较高,至今有不少绘画精美的“翠蓝黑花”器存世。需要特别指出,有关学者根据科学成份分析发现该类制品使用低温石灰釉,与我国传统上以氧化铅为助融剂的低温釉配方并不一致,因此推断该类色釉极可能是引进西亚地区的原始配方(图4),这也解释了孔雀蓝釉的原始起源问题。. G0 F" m% P6 }$ \/ s- q" S
; i9 k7 |6 f8 x) x2 l" D$ C; n
图4:伊朗孔雀兰釉黑彩花纹钵。15世纪后期制品,高6.9cm,口径31.4cm,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藏品。
8 \0 Z1 u3 k7 u; s5 I景德镇在元代浮梁瓷局建立后也制作过一些孔雀蓝釉器(图5),釉上还烘烤金彩双角五爪龙纹装饰,可惜大部分金彩发掘前饱受土壤侵蚀已经脱落。从整体发掘情况看,元代出土器品种较少,说明当时御厂孔雀蓝釉制作尚未成太大规模。% c' A; K' t9 C3 S+ ^( `
6 z, j$ G3 H6 s3 ?; ]$ [7 r
图5:元代孔雀绿釉金彩龙纹砚盒。底径32.5cm。1988年景德镇元代御厂、珠山北麓风景路出土。
9 i" ]* r* A0 U. W7 i) _三:明清“孔雀蓝釉”器的制作与发展
0 G6 U( p+ s. E ?/ c2 p; o可能是明初御厂瓷业制作分工尚不细密,至今的洪武、永乐两朝景德镇珠山遗址出土情况显示当时没有制作孔雀蓝釉器。宣德时期制瓷发展迅猛,孔雀蓝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统治者对御厂瓷的严格要求促使其单色釉、釉下青花制品精益求精。这些发展情况都在当朝三足炉(图6)、高足碗、盘(图7、8)、碗等造型多样的传世品中得到很大程度体现。- J) w7 Y- Z; S. L
成化朝彩瓷的改革创新加速孔雀蓝釉变革,御厂工匠在原有孔雀蓝青花的制作基础上(图9)尝试将该釉与其它低温色釉结合,首次成功制作出使用孔雀蓝色调的素三彩瓷(图10),从而把人们对其运用技术提至新台阶,并在弘治、正德等朝不断沿用制作(图11)。
4 \: B6 p6 {0 I6 ^6 I
( }! M3 j, Z p3 H" R8 _; T8 E
" G) u, \5 ~1 _ 图6:宣德孔雀蓝釉三足炉。台北故宫藏。釉层堆积处呈蓝黑色调。
+ K! y( Z( T5 w1 m) d! M
" a" o/ p0 _6 T" g0 r图7:宣德孔雀蓝釉暗花盘。苏富比拍卖 1989/5/16。
, h" W9 O* p: t* i
5 l3 O# E+ ~3 B
图8:宣德孔雀蓝青花莲塘鱼藻纹盘。1988年11月景德镇珠山御厂出土。, g i/ l/ ]8 r( H9 s( B
& q9 t1 j% N+ e& Y' O, ~; K 图9:成化孔雀蓝青花莲塘鱼藻纹盘。上海博物馆藏。' H9 D+ ]; J1 K8 Z
2 X0 p4 ]+ l# W9 j; v
图10:成化素三彩鸭熏。上海博物馆藏。该器为珠山遗址出土品修复件,器中羽毛部位使用了低温孔雀蓝釉装饰。
) o7 m1 X; Q, {5 n* z! O- {
- \+ i; R- Q/ q+ z
图11:正德孔雀蓝青花莲塘鱼藻纹盘。北京故宫藏。, I1 @6 m4 U4 H, }
随着清代景德镇社会治安逐渐恢复,御厂制作再次步入良性循环。康熙后期的官窑制作逐渐进入清代制瓷高峰,其中孔雀蓝的发展也相当具有典型色彩。当时的觚、雕塑等非日用品造型也使用了该色釉(图12、13),进一步壮大了孔雀蓝釉器队伍。4 i3 h" G; w4 L
; T" C0 b2 j' G+ l j0 E图12:康熙孔雀蓝釉暗蕉叶纹花觚。北京故宫藏。可以观察腰部的密集细小开片。6 ~2 I, E# W6 F( v3 U, i
8 Q t. ^! R3 ^4 H/ N: Y9 y/ g
9 N8 F" @0 c4 Q: t9 ?) q% M' R' e 图13:康熙孔雀蓝釉狮子。北京故宫藏。器身明显有因釉层厚薄不同导致出现的色调深浅现象。
4 Q; t {: a% ~, e" c* E总结起来,明、清两代六百余年的孔雀蓝釉成长过程中尤以宣、成两朝发展变革最为显著。孔雀蓝釉青花制品在金元时期已经制作,但钴料发色明显偏黑,这除了与烧制技术不成熟、胎体直接施孔雀蓝入窑有关外(针对孔雀蓝釉的一次性烧制而言),还可能与制作素胎时裸烧钴料,导致青花氧化变黑有关(图14,针对孔雀蓝釉的二次性烧制而言)。* T: T1 N3 X1 M6 d7 t$ {
宣朝的孔雀蓝青花钴料发色端正,不存在裸烧变黑痕迹。如果仔细观察部分器物口沿处,还可以发现二次孔雀蓝低温釉与一次高温釉衔接面存在素胎裸露情况,也可由此推测出当时御厂采取先烧制内部挂釉、外侧无釉的高温素胎,然后才使用钴料绘画外侧面、施孔雀蓝釉烧制的二次性工艺,从而保证了釉下青花的理想发色(此处笔者并不排除宣朝在青花器上再次施孔雀蓝釉烧制孔雀蓝青花的事例)。
# N* Y) a) D1 f8 Q& x6 ]* M
+ M% B t+ P% n3 k2 W9 i7 V7 S图14-1:景德镇珠山御厂出土的宣成时期素胎瓷片。属于半成品,黑色图案为钴料裸烧效果。
3 ?# E/ J6 F' Y) |1 ?; X% s
: k7 \+ `& v" d& E( T. w) v4 a6 r
图14-2:图14-1的放大照片。上部有釉层的钴料发色略显深蓝。
: R2 r% L0 _) q4 r6 k+ W# P) A. p: r" `9 c8 S' Q
御厂从成化三彩鸭熏开始陆续使用孔雀蓝做为低温色釉之一参与低温彩瓷制作。观察明中后期的素三彩瓷(图15)可以发现孔雀蓝釉使用比较频繁,在调节各种色釉和谐中起到很大作用,有时还与金彩结合,制作出荣耀华贵的官窑器(图16)。
. f- f! z: Q0 P2 r
$ N: M8 |' f! x图15:法花骑马人物纹罐局部。其中的蓝釉就是低温孔雀蓝。8 S5 c7 N' n2 b8 R9 W- \% ]
% C1 E: t6 g A0 E5 T$ V
图16:嘉靖素三彩孔雀蓝镀金应龙纹执壶。东京国立博物院藏。主色调使用了孔雀蓝釉,且釉面均匀、发色理想,该器还使用了大量的金彩装饰。
; @/ U$ d) o6 y1 X四:孔雀蓝及孔雀蓝青花的主要特征
, j/ r" V; g5 x不管是孔雀蓝还是孔雀蓝青花,它们基本都有以下共同特点,即铜蓝发色相对不固定以及釉面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大小开片。/ F3 Z. @- E& J6 o h9 Z
1.铜蓝发色相对不稳定
9 W! u4 l9 Q+ |1 r- u( _利用铜元素在不同状况下呈现各自发色,我国使用铜釉的事例较多,如做为高温釉下彩的釉里红、二次高温釉豇豆红以及低温釉翠蓝、翠绿等。铜元素的诸多发色优点也导致它在不同配方、烧制过程以及所施釉层厚薄不同情况下极易影响成品发色,于是也因此出现“翠蓝”中的“孔雀蓝”与“孔雀绿”之分。9 H* A5 S1 B% ]$ f
2.开片特征0 ^8 C' v' |: n; F& m' y; ?
由于孔雀蓝属于二次低温釉(御厂制作情况下),因此具有不少低温釉的共同特征,即容易因釉面与坯体的膨胀系数不同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细小开片,严重者在受到风化、侵蚀时甚至出现釉面局部脱落现象(图17)。对比之下,清代康熙官窑制品改进较大,胎与釉面结合比较紧密,但在数倍放大情况下依然能观察到开片现象(图18)。
: R5 L2 [4 Y2 {$ [- S. Y, s1 c
& g0 ~: d; x2 c
8 K5 Q9 l& C- q; ~: Q: t! \ D% G! f
图17:景德镇珠山御厂出土的宣成孔雀蓝青花瓷片。因长期浸在土中,胎与釉面结合变松,釉面大面积脱落。
1 W% t0 U% D1 c$ C# t- ^
& m( P0 c1 _, T( R* [$ G1 B图18:清初孔雀蓝单色釉的局部特写。可以观察网状的细小釉面开片。; Z) q' L% M. @/ g
五:“孔雀蓝”在陶瓷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 R: n4 c' V$ h) V9 {( x% s孔雀蓝做为铜釉家族成员之一,其进步发展为制瓷者充分了解铜元素化学性质、掌握其它发色、推动新釉制作起到了铺垫作用。在元朝以前的彩瓷萌芽时期,孔雀蓝能独成体系,对活跃当时的彩瓷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彩瓷繁荣的明清期间,它又以不同主、次角色融入单色釉、青花、彩瓷发展中,为制瓷发展添砖加瓦。4 U8 |* ? r9 Z' m7 Z
" W- I2 q- z' N! I. R1 b; Y2 [
----摘自萱草园
/ R2 [6 W7 a. D! s( N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907-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