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移民故事] 關慧貞:在加國政治舞臺譜寫人生歷程

[复制链接] 0
回复
155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4-21 18: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受訪人:關慧貞
來加年份:1976年
移民前職業:學生
目前從事職業:卑詩省議員
入行時間:1993年 (當選市議員)
在大溫地區,馳騁著一位政壇女將,她叫關慧貞,是卑詩省省議員。在臺上,她是一個侃侃而談的演說家;台下,是一個縱橫捭闔的社會活動家。很多人想知道她作為女性,是怎樣在民眾中獲得這樣多的支持,怎樣在政壇上長年保持不敗之境地的。下麵,我們就邀請關慧貞女士介紹她的人生經歷。
少年時代曾有過的精神困惑
問:你是哪年移民加拿大的?
答:39年前,我的父母作出一項重大決定,全家人遷離香港移民加拿大。當時的我還是一個懵懂孩童, 聽說即將啟程去一個被稱為“金山”的地方,興奮不已。但是到達之後,這種激動與興奮之情很快就煙消雲散——因為我親眼目睹了我的家人為生存,為融入加拿大社會所付出的艱辛努力。由於我們家沒人會說英語,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瑣事都成了我們難以逾越的障礙。我的母親原本是一個家庭主婦,承擔著照看家庭孩子的傳統職責,但到了加拿大之後,由於生活所迫,不得不開始了她人生中第一次的打工生涯,到農場做工。她靠著每天賺取微薄的10元錢,維持我們全家的生計,同時還支撐我的父親去溫哥華社區學院補習英文。
問:童年時代的這段記憶對你影響很大吧?
答:的確,我的世界似乎完全被翻轉。以前每天早上上學前和父親一起出去吃早點的日子,再也不復返。我也幾乎難得有機會見到我母親的面,因為她總是在天還濛濛亮的時候就出門,直至深夜才歸家。我的父母竭盡全力給我們提供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 就這樣一個700 平方尺的地下室成為我們全家八口的蝸居之所。
問:現在很多家庭一個孩子都很難養,那時一家八口,可以想像你父母有多麼艱辛了。你一定很感激你的父母吧?
答:為了我和我的弟兄姊妹獲得更好教育和前途,我的父母作出了巨大的犧牲。然而,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對他們並不感恩。為了融入加拿大社會,我經歷了種種磨合與艱難,就連我出生時父母給我取的中文名字也被視為另類。於是我和我的弟兄姊妹相繼都改了名,我不再叫做“關慧貞”,取而代之的是“珍妮關”。我的移民生活,從一開始就強烈感受到文化差異給我帶來的適應壓力。那時,我覺得作為一個華人好難,我甚至希望我不是華人。我常幻想,如果我是一個金髮碧眼的白人那該多好,我的父母就不用這麼辛苦,我也可以被社會接受,不再被人取笑。
尋根之旅,重啟人生希望
問:後來你是怎樣調整好這種心情的?
答:就在這種強烈的文化衝擊下,我完全忽略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語言的重要性,我也流失了自己原有的身份。事實上,我盡一切所能忘掉我是個華人。然而,這種身份的失落,直接導致我中學畢業後迷失了自我,不知何去何從。雖然我也按步就班地上了大學準備拿一個學位,但只上了一年,我就產生了強烈的衝動去尋找自我,去尋求生命的意義。在這種心靈追尋的強烈驅動下,為了讓這些困擾我的難題得到解答,我在打工積蓄了足夠盤纏之後,終於踏上了我的尋根之旅。
問:那次尋根之旅都去了哪些地方?
答:我旅行的第一站是回到我的出生地香港,接著來到了我的祖籍所在地中國廣東,拜訪了我母親在開平的老家。我探望了居住在我母親老家房子裏的村民,看見屋子裏的牆上仍然掛著我母親一家的照片。我母親講過關於她童年的故事一下子湧入我的腦海。我開始理解我的根,理解我父母移民加拿大給我和我的弟兄姊妹帶來的人生機遇。這次難忘的經歷,不僅讓我尋找到了我的根,使我瞭解我來自何處,也讓我意識到生活在加拿大是多麼幸運,更激發我回到加拿大為社會多作貢獻。
問:回來以後都做了什麼?
答:旅行回來,我決定珍惜加拿大給我提供的良好機遇,重返校園學習。最重要的是,我產生了幫助社會人群改變生活的強烈願望,我希望每一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每一個人都能提升生活品質。從西門菲沙大學獲得犯罪學學士學位後,我來到溫哥華東區居民協會從事維權工作。工作中,我幫助許多在經濟和語言上有障礙的人士獲得津貼房等各項政府服務,其中有許多人是和我一樣的移民。我感到和他們進行溝通、交流、代表並維護他們的權益,是非常有價值的工作。無論是當我與華裔老人交談,還是為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服務時,我都告訴自己身為華裔加拿大公民,我很幸運。對我來說,中華文化、語言和傳統是與生俱來的,我也意識到以前我刻意回避這些,是多麼天真可笑。從這時起,我開始下功夫, 重新認知我作為華人的意義。
從市議員到省議員
問:這對你今後從政也有所啟示吧?
答:這段維權工作經歷,也引領我走向政治生涯。在1993年,我當選為最年輕的溫哥華市議員,也是當年進步選民聯盟當選的唯一成員。第一次成為民選官員,卻沒有自己同黨成員相伴左右,這給我提供了一個極好的磨練機會。就在這艱難的浴火錘煉中,我學習了如何從政。
問:你是哪年成為省議員的?
答:接著在1996年,我開始邁進省級政壇。為了選擇加入哪個黨派,我對各個黨派及其歷史作了研究。研究中,我發現前身為英聯邦共同黨(CCF)的新民主黨,在很多年前就已為華裔的正當權利而鬥爭。在多元文化思想還沒有成為主流意識的時候,也是新民主黨挺身而出反對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我的一位舅公是前新民主黨省長巴力(Dave Barrett)的朋友,在我回中國的時候,他向我講述了他和巴力之間的友誼故事。屈指算來,從巴力省長首次率領省級代表團訪華至今,已經41載。巴力執政的省府還撥款資助了“中華文化中心”的建造,用以在卑詩省保護和傳揚中華文化。透過研究,我進一步發現,後任省長哈葛(Mike Harcourt)秉承了巴力政府的衣缽,繼續推行與中國的友好往來。25年前,身為溫哥華市長的哈葛締結了溫哥華與廣州市的姊妹城市關係。接著,在哈葛成為省長之後,他又締結了卑詩省與廣東省的友好姊妹關係。另外,哈葛省長還資助建設唐人街停車場,著力加強唐人街的經濟和文化發展。
問:哈葛省長對你影響很大吧?
答:是的。於是我選擇加入了新民主黨,並成為簡嘉年(Glen Clark)省政府的內閣成員。當時我是卑詩立法會首次擁有的兩名華裔民選議員之一,也是在加拿大的首位華裔省級內閣廳長。身為內閣廳長,我的首次任務就是與簡嘉年省長率領的商業團隊一起訪問中國,與中國建立經貿關係。同前任省長巴力和哈葛一樣,簡嘉年省長一如既往地支持華裔社群,撥款資助許多專項建設,如中僑服務中心大樓和加拿大華裔軍事博物館的建設,中山公園和唐人街中華千禧門的裝修等。
問:你在省府出任廳長期間為社區做了什麼工作?
答:在省府的工作,使我有更多的機會促進加中兩國關係,也有更多的機會在重要政策上為本省華人社區服務。我們在學校體系中進一步推進廣東話與普通話的教育。我們促使卑詩省成為北美地區第一個將中醫執業規範化的省份,同時還建立了卑詩省中醫針灸管理局。我們和卑詩省亞洲二戰浩劫史實維護會合作,編寫了社會人文學科教師參考書《1931至1945年之亞洲太平洋戰爭人權浩劫:世界公民與社會責任》,以此作為宣導和平與正義,反對種族主義的重要教育手段。使用亞太戰爭中有關人道的史實,進行人權與世界公民教育,這本教材可以說開了世界之先河。
問:人們認為在野黨議員影響力有限,但你卻做了不少工作。
答:在2006年,我和省議員範和富(Mike Farnworth)訪問中國,參與卑詩省的姊妹省廣東慶祝對外建立友好關係五十年的慶典。我們還組織卑詩省民支援廣東開平碉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我們邀請並協助山東電視臺拍攝了17集電視系列片,介紹卑詩省的農產及旅遊資源。我們亦主持由加中兩國旅遊業界人士參與的會議,共同商討如何應對ADS簽署後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我們多次邀請和接待中國代表團訪加,建立和拓展加中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擴大投資機會。透過我們議員的協助,海南省首府海口市與我們溫哥華島的納奈莫市簽訂了建立友好城市的意向書。新民主黨的省議員也促成了新西敏市在市內主要商埸內舉辦上海世博圖片展,令當地市民亦能夠感受這件在中國舉行的世界盛事。此外,我們還協助為中國女留學生趙巍的謀殺案伸張正義。就我個人而言,我對此案非常關注,也非常動情,我盡力協助受害者家庭得到司法公正。
問:你對加中經濟交往方面有什麼意見嗎?
答:彈指四十多年,加中關係有了長足發展。現在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強國——也許不出十年,中國將成為第一大經濟強國。在加中關係已有的良好基礎之上,無論是政府還是個人,都有很大的空間去進一步拓展兩國的文化與經濟交流。讓我們繼往開來,為增進加中兩國互惠互利的友好關係繼續努力。
採訪手記:關慧貞的經歷對很多新移民都有啟發。她少女時期來到加國,和現在的很多孩子一樣,親眼目睹著父母作為第一代移民所經歷的各種艱難困苦,也曾對自己的族裔特色有過思想上的困惑。但是,一次尋根之旅,使她心靈得到瞭解放,以新的眼光對自己的族裔角色進行了定位,也理解了加拿大作為民主自由的開放社會,向所有不同族裔的移民奮鬥敞開了寬廣的懷抱。於是,她鼓起勇氣奮飛,靠自己的努力書寫了精彩的人生。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7546-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