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松年咬定青山不放松——电脑世界的革命者周松年
1 d/ E# i) P' d- G8 g周松年,普莱特姆公司主席+ L; C$ ^1 L0 Q* M
周松年博士,普莱特姆公司首席执行官、主席、联合创始人,1995年获Ontario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为普莱特姆LSF颁发的“产品开发革新奖”,2002年获“企业家和新技术企业”年度奖,2001年被推选为加拿大工程研究院特别会员。
) Y- v3 F. z9 m5 x+ u* V" L7 b6 X" E8 L. h9 `
5 }0 E3 E3 Y9 Y: Z: l/ Z1 J吴振红在芭蕾之上——芭蕾仙女吴振红
7 d, e X! P% E% `荣获先锋艺术奖的吴振红,出生于北京,在温哥华接受舞蹈训练。1988年加入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团,1994年担任首席舞蹈员。曾演出多个大型舞蹈,包括天鹅湖、罗密欧与茱丽叶,以及仙履奇缘。4 T$ H7 n7 z6 B9 j0 n
$ A$ }4 s- N7 \1 W* g; l# l. j8 p
! N$ u3 n* @$ x2 E4 A; z刘明耀生命的态度——医学家刘明耀
( S6 o) c# B% X7 j2 m4 Q明耀教授,男,1962年生于湖南,1982年获湖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美国马里兰大学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1993年到1998年先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神经科学系和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生物学部做博士后研究。1999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生物科学和技术研究所 (Institute of Biosciences and Technology, Texas A&M University) 任助理教授。2003年晋升为终身副教授,2007年晋升为终身教授。刘明耀教授任职于该研究所干细胞与癌生物学中心,并担任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细胞与分子医学系博士导师,同时担任德克萨斯农工大学遗传学部,德克萨斯大学休斯敦健康科学中心和M.D. Anderson癌症研究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Houston Health Science Center and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Graduate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博士导师。2007年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筹建生命医学研究所并任所长。
, v; E3 `% M% z布鲁斯·潘了不起的探险者——新型企业的开拓者布鲁斯·潘/ J9 L% |4 \9 h) w3 I0 o5 s
明耀教授,男,1962年生于湖南,1982年获湖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美国马里兰大学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1993年到1998年先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神经科学系和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生物学部做博士后研究。1999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生物科学和技术研究所 (Institute of Biosciences and Technology, Texas A&M University) 任助理教授。2003年晋升为终身副教授,2007年晋升为终身教授。刘明耀教授任职于该研究所干细胞与癌生物学中心,并担任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细胞与分子医学系博士导师,同时担任德克萨斯农工大学遗传学部,德克萨斯大学休斯敦健康科学中心和M.D. Anderson癌症研究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Houston Health Science Center and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Graduate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博士导师。2007年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筹建生命医学研究所并任所长。
b# D2 i! W# ?, U4 ]" T$ ]6 M+ A5 X: N7 f- ~7 C& W. c/ y8 ^5 ?/ Y( H2 f
6 f. s- X0 M9 i* n6 Q
0 Z( n; n. c" ], U0 }: C( u; F蔡亮亮NO6. 情系两岸——《加中时报》发行人蔡亮亮% M" L$ g0 D% B6 D& q* ~: B
应市侨办邀请,加籍华人、加拿大《加中时报》发行人林蔡亮亮女士一行,于2月16日至19日来汉参观考察。
2 I: M7 w3 T7 n5 s# }6 | 2月18日,市委副书记殷增涛会见了林蔡亮亮女士一行。会见中林蔡亮亮女士谈到其父是湖北云梦人,自离开后再也没有回来看看。她说:我能回到家乡并为家乡做些事情,这是父亲的遗愿。今天与家乡的人坐在一起感到非常亲切,这是乡缘、乡情、乡愁指引的结果。我一定要为武汉做些事情,通过《加中时报》把武汉介绍到加拿大乃至北美,让世界更多地了解武汉。会见中殷增涛副书记高度评价了林蔡亮亮女士的爱国爱乡之情,同时希望林蔡亮亮女士成为武汉在多伦多的亲善大使,通过《加中时报》和林蔡亮亮女士本人在加拿大商业界以及华人社会中的影响力进一步宣传武汉,扩大武汉在海外的影响。会见后林蔡亮亮女士分别与长江日报社社长熊伟、武汉晚报社社长潘堂林就双方互相提供新闻稿件、建立长期人员交流互访等内容签订新闻合作意向书。参加会见的还有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子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述传、市侨办主任李磐、副主任赵莉、市外宣办主任杨世桥。 g" T8 n T+ E$ }8 ~
在汉期间,林蔡亮亮女士分别参观考察了长江日报社和武汉晚报社,与报社的主要领导进行了交流与座谈。她表示非常乐意与家乡报界进行交流与合作,使《加中时报》成为中加两国民间友好交往的桥梁和使者。长江日报社、武汉晚报社主要负责人向林蔡亮亮女士介绍了各报的特点、发展史以及发行现状。同时表示乐意与加中时报社合作,进行信息交流和人员互访,加强两地在新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让武汉人民更多地了解北美的华侨华人情况及加拿大的社会情况。% D& x: \* F; B* S: ?" s' g, n
/ s9 O0 h9 v4 P5 @0 C, e
$ ?/ H5 c( g( Q" i! \5 e/ H7 k8 t: a6 _
8 m4 G1 h: l( e) a& `* K
* u" ^+ @- N+ P3 O" r; G' ]# T1 d
黄厚本银行家之路——金领黄厚本. w" O6 G5 \- F. _: I# H
黄厚本博士,1983年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数学系,之后,不满足现状的他考入北京师范学院,并于1987年顺利毕业,获得数学硕士。
6 q1 G0 V& n. j" n1989年,黄厚本出国到加拿大,先是在安省滑铁卢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之后再到萨斯卡通大学作数学博士后研究。1995年,黄博士从朋友那里知道了金融数学的信息,并决心学习这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知识。于是,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他又进入到滑铁卢大学学习了金融工程的硕士学位,于1996年,成为学校第一批金融工程的硕士研究生。
; Y& ]; I1 d( A" { R6 O0 v! s因为数理知识出众,黄厚本先生尤擅长对金融数理模型的研究和构建,因此,他一毕业就成为银行机构的热门人选,他最初选择了TD道明银行,担任量化分析员。主要工作是为银行控制并设计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模型,因为工作突出,而且有一次纠正了一个模型,就为银行避免了数千万的损失。因此,工作认真而且卓有成效的他很快就被破格提成为副总裁和部门总裁的职务。在成功道明之后,黄厚本博士被现在的银行所请,并出任其副总裁职务。
2 u# i- U$ ?! ~; c- z# M1 @黄厚本先生还是加中金融协会的创立者之一,并出任了协会首任会长。该协会的意义在于,团结大陆在西方,特别是加拿大的金融类留学生,一起为推动中加金融合作与经济往来,作出自己的贡献。3 Q5 J# ?( I$ W5 D! Z1 s$ @
6 `2 f6 [4 x b1 `" z7 W8 F
! k/ n- [9 W, j+ m# C6 ]$ q- |8 w% E( U) Q2 E
9 O# j3 [. R" U- i; s( [9 W+ U8 a0 W1 _2 E" I: y4 k
陈卓愉为理想奋飞——国会议员陈卓愉0 C N. J% @" m* m- U* D
加拿大华裔联邦国会议员陈卓愉刚刚从中国贵州毕节地区开展赈灾之旅回到温哥华,就与中新社记者谈起北京奥运。 7 k/ A7 Q; D J: M! e1 _' x
“贵州今冬深受冰雪灾害,但当我三月底赶往灾区时,灾后重建恢复如此之快让人欣慰。”陈卓愉感叹道,“中国政令畅通,社会动员力很强,政府和人民抗灾救灾作得相当成功。” 8 Y$ I* l9 j% s( f& \' `- i- ]
中国雪灾灾情一直牵动着这位资深国会议员的心。三月初,他发起名为“超越冰封的爱”的募捐活动,计划筹集十万加元善款,用以支援遭受冰雪灾害的毕节灾民。 " |" i2 ?* T7 h
“活动发起后,加拿大国会二十位议员群起响应,包括众议院议长米利肯在内的议员出席了在国会山举行的招待会。” 陈卓愉说:“无论是政治人物还是各界人士,都用爱心在促进中加两国的交流。” ( I: L7 u! f/ h, a9 ?
陈卓愉在加拿大前自由党政府里曾任亚太事务和多元文化部长等要职,多次陪同加总理访华。他说,保守党执政后,虽然中加关系没有以前那么密切,但加拿大社会、国会仍然希望进一步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 \) A" M& F5 v- O" D
陈卓愉慢慢切入奥运话题,略有沉思后说:“我掌握的最新民调显示,百分之八十五的加拿大人支持中国主办奥运会,不赞同抵制北京奥运会。”他认为,西方少数政客和部分媒体近期有关中国的偏听偏信和片面报道,是其固有意识形态在作怪,并不能代表西方社会的主流。其实,这种右倾保守思想有其历史渊源,其主要表现即是害怕中国强大,采取各种手段围堵中国,搞对抗不搞对话。
' u- e& F7 b7 P% ]1 z- O “作为华人,我能感受到中国人民对西方不公舆论的气愤之情。”陈卓愉说,“但海内外所有华人不要因此而气馁,要向前看!” 3 T0 u: m6 {/ m% n8 B
陈卓愉认为,北京奥运会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会,它能够让全世界看到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它能够让世人了解中国是世界和平的主要贡献者。他说,中国人不要被圣火传递过程中的小插曲激怒,中国政府要集中整个民族的力量来办好北京奥运会,让北京奥运真正办成中国人和平、理性、包容的文明盛会。 3 u( [" P3 H. _ C, B. Z* l7 R E
陈卓愉说,此次的贵州赈灾行让他看到中国人百折不挠的精神,让他感受国际社会渴望友爱的潮流。他说,北京奥运圣火正在全球传递,奥运盛会马上要召开,种种与奥运精神和世界潮流对抗的“表演”,只会促使海内外华人更加团结、更加奋发。
- i+ G' ^8 {7 ?6 W+ m/ Z1 M “我想通过你们媒体,与全球华人共勉:站得高,向前看,北京奥运会一定会圆满成功!”陈卓愉说到尽情处,显示出了一位政治人物的自信,也让记者更加明白了他把中国之行与北京奥运感想联系在一起的用意。 (中新社记者 吕振亚)' W2 T9 c W9 t/ B
3 b9 J3 E: g: U: S6 {4 j! M# N% u, H( F7 z5 u4 c
' g1 W0 F! K Z- \ m6 _
, t( e0 o+ K- k, ^% k+ p1 ~8 e& \2 h, l1 }6 X
7 F( x( I/ [- y' |1 S( N
8 D+ X# q5 F* ^4 t6 P7 t% b: v何国源中华之子——加拿大ATI公司创建者及董事长何国源
& S7 K+ w7 J1 J* \/ W何国源出生于广东新会,1963年移居香港,1974年毕业于台湾的成功大学电子工程系,1983年移民到加拿大多伦多,1985年与合伙人筹措到加币三十万元,并向新加坡海外联合银行加国分行借贷到三十万元开始筹组公司,其后再将起动资金增加到一百五十万元。
c, p" [$ \9 z9 G' N/ U 他就是利用这笔金钱于多伦多市区一处停车场旧址创办了ATI公司,生产电脑图像晶片。从此何国源白手起家步入青云路,并先后获得1998年度安大略省科技企业家、企业风云人物、加拿大全国企业家大奖,更获商业周刊选为全球二十五位最杰出行政主管之一。8 v- u, O: Z( ?. c. b U: L8 Z
ATI办事处遍布欧洲、美国、亚洲等十八个国家,而晶片生产基地则主要在台湾。
_8 G% n3 y) {) X+ i' { 何国源白手起家的传奇故事,亦是一部难得的移民奋斗成功史,因为八十年代是港台移民大举涌入加拿大的时期,华人移民发现在加拿大创业成功几乎是天方夜谭,于是就出现大量回流做「太空人」的潮流。何国源对此表示:「其实,你只要多喘一口气,就能捱过难关。」他就是靠著这种不愿服输的信念,闯出了一片灿烂的天空。
. _5 o" k% h( L 何国源有一个贫穷受人冷落的童年,因此自幼就决心发愤图强,从台湾学成回香港从事电脑业的工作,更训练了他在科技业界生存与脱颖而出的本领,但是移民加拿大后,却陷于就业的困境,于是他兴起创业的念头,凭著一口不太流利的英文,但高瞻远瞩的独到眼光,从生产晶片著手,果然只花半年的时间,便在加国站稳脚步,创业第二年便跻身加拿大五十大高科技公司之一,与IBM齐名,第三年营业额激增至五千六百万加币。加拿大环球邮报以显著篇幅介绍这位来自香港的成功企业家,并把何国源的信条「领先、增长与稳健」誉为ATI公司成功的秘诀。
( R( t* g" O' m* U 何国源靠区区三十万加币闯出名堂,他自认为成功的因素不在资金,而在员工的高度认同感,何国源的本事就是让员工有知遇之恩的感受,使到西方社会体验到中国人的管理哲学。信心、毅力、冲劲,是何国源的成功座右铭,他懂得企业持续经营的概念,获利后要再投入大笔资金在研发与创新上,使企业不断创新。何国源更有和员工分享成功果实的广大胸襟,使员工能上下一心,促使ATI蒸蒸日上。
1 h' u) p, y- j) V4 x5 ~5 j. y" _ F* c
/ W% F2 N8 R4 m: C, ^
: m! {' Q$ N! \& L7 O" C( y. ]4 m3 `4 ?3 ]6 J# J" \( f
. C* i8 k0 k9 C5 q8 r' A
伍卓生耿耿不老松——爱国侨领伍卓生: y' j/ H d. g, V) a
在加拿大多伦多华人社区,无人不识德高望重的老侨领伍卓生先生,他长期活跃于加拿大华人社团与加拿大主流社会之间,声望显赫。
* S+ D' a- G$ z4 O; n9 O伍先生现在身兼多伦多华人团体联合总会主席、全加华人联会共同主席、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副主任等职务。在采访前,伍先生与我约定:我们闲聊一下旧时候(以前)的事情,至于在社区服务的那些事就不用多说了,服务社区是份内的事情,不值得写的。
$ M9 z) [5 K. m伍先生所说的“旧时候”的事情,要从上个再上个世纪讲起……8 S2 t a! c$ w4 y' a6 N
爷爷的故事: q; r, _& K' q [# d9 ^
伍先生祖籍广东台山海宴。据他介绍,他爷爷原来在海宴靠杀猪为生,这个行业在当时乡间来说,收入算不错,但工作很辛苦。“每天半夜三更就到各家各户为需要者屠宰,所有工作必须在天亮前弄好,因为农户一早要拿猪肉到市场去卖。”) o6 {6 z+ [$ S/ G& B. F
伍先生说他爷爷很有冒险精神。“那时杀一晚猪有两毫双纹钱的收入,但他却极不满足,觉得一个年青人,如果满足于这种不富不贫的生活,终究没有出息。“
0 b2 w6 ~* [1 E; w8 Z5 C19世纪末,广东台山有不少人漂洋过海到北美这边闯世界,俗称“放洋”,伍先生决意“放洋”的爷爷其时也加入到这个行列里。+ Q" y+ ~: p) C( r8 I. y' @ t
伍先生说:“爷爷1895年离开广东台山时已经结婚,育有二子一女。开始我还以为爷爷来到加拿大后也如其它华裔一样修铁路,后来详细了解后获知,那时铁路基本已经修好。由于爷爷在乡间有杀猪的经验,所以当他落脚在温沙(Windsor)后,很快在一间酒店的厨房找到了工作。”# D4 y6 p* }' D. {
伍家在加拿大的第一代就是这样开始的。伍先生讲起家族故事时,尽管人事久远,但敬佩之情溢于言表。“那年代的华侨,只把北美当作是谋生的地方,从来没想过会在这里生存下去。不像现在的移民,一来到就买房子安家立业。老一代的华侨,包括我的父亲,他们开始时都想着落叶归根。所以以前的老华侨,没有人买房子,大多是靠租房子生活,等赚了钱,就回家乡买土地建房子。”, p- ~* c5 ?! U9 U' w
谈到房子,伍先生说现在家乡的房子是爷爷和父亲当年回乡联手建立的,两层的房子,每层大概有6间房,楼顶有广东人所说的“天棚”(露天阳台),夏日可以在上面小歇纳凉。“家乡的房子格式明显受到西化的影响,像屋边建有一吊楼,上面有枪眼可作‘嘹望口’,居高临下,房屋四周的动静可尽收眼前。还有印象最深的是屋旁建有一水井,通过人力作用可将水泵到楼顶储存,家里要用水打开水笼头,水就自楼顶流下来,很方便。”
; X/ P' n9 n' a0 g5 k; {伍先生说他爷爷不但是个有志向的人,而且充满着智能。“1904年,我父亲来到加拿大后,爷爷亲自安排他学习英语,等他过了语言关,也找到了工作后,爷爷就只身回香港做生意。他在靠海边的地方租下一栋四层楼的唐楼,改装成旅店,大概有60多间房子,利用他熟悉华侨的关系,从事接待从南洋归乡探亲的华侨。那些在东南亚生活的华侨,因为来往中国方便,所以经常成批成批地出入,而爷爷的旅店收费极便宜,大概是一元几毫一晚,相当划算,所以颇受欢迎。”: e' r! i6 r# s3 `5 a. R9 E
伍先生说他爷爷晚年与许多老华侨一样告老还乡,享受家乡的田园生活,这种结局是老一代移民最乐意选择的道路。 I* m4 G) l6 T. v+ g! c
父亲的故事! h9 m* f+ @5 U; o$ a; F
伍先生的父亲伍俭于生于1890年,在伍俭于5岁时,他父亲已经离开家乡“放洋”去了。1902年,年仅12岁的伍俭于因渴望见到父亲,藏身于一艘轮船的水箱里漂洋过海,结果在日本的横滨被海关发现,之后被遣返香港。这样又等了两年,伍先生的爷爷在加拿大替他缴交了500加元的人头税,于是伍俭于得已合法进入加拿大。
# G* t- p. b: l1 M1 K8 ~* }关于伍俭于当年来加时的航程,伍先生说当时他父亲是乘“日本国王号”船,大概要走5个多星期的航程才抵达旧金山市,由旧金山市再乘7天7夜火车才到温莎市。, E6 I" m$ u4 J6 V, D- A6 x- s
刚刚抵达加拿大的伍俭于,与现在许多新移民一样,在语言上同样存在着沟通的困难。他一方面在父亲的督促下勤奋学习英语,另方面则在酒店里找了份行李员的工作,经过一年的学习,他的英语顺利过关,且在酒店很快就做到了领班,生活完全可以自立。! k/ x# l9 `% h2 o: e
1911年,伍俭于21岁,他父亲眼看他无论在语言在工作都已走进坦途,生活上也完全可以独立,遂决定回归故里。而伍俭于在陪同父亲回乡时,顺便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赢得不少同乡的羡慕。婚后,由于加国已停止交人头税即可入籍的政策,加上当时台山乡村的习俗,年青的伍俭于只有拜别父老乡亲与新婚的妻子,独自踏上返加的旅途。
$ [& R- I- j5 [ K# f伍先生说台山人“放洋”,大都是这样。女人大都是留在家里照顾家庭,生儿育女和看管田地,而男人则出去闯,大概五六年回来一次,原因是当时的旅费相当贵,来回一次要数百元,在餐馆的厨师,一年也就收入1000元左右。所以,伍先生说他的大哥年纪比姐姐大6年,而姐姐又比他大6年,这是典型的华侨家庭。# V+ g7 }0 e# k' V
讲起父亲在加拿大的奋斗历程,伍先生很感慨地说:“父亲继承了阿爷的勤劳和聪明。他来加拿大仅一年就过了语言班,后来不满足在酒店里打工,就跑到多伦多来与兄弟一起开餐馆,后期他愈做愈大,共开了3间餐馆,都请同家族的人打理。”' o- Y, e9 `0 j6 o0 o! w
伍先生的父亲是在1998年2月25日仙逝的,享年108岁。据了解,伍俭于老人一向很向往祖国。早在辛亥革命时期,他就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还曾在多伦多面见孙中山先生,协助筹款讨袁。就算到了90年代,他还多次捐款给台山家乡的英甲小学,支持乡村普及教育。伍先生说:“父亲是个很开明的人,他不会要求儿女整天围在身边,晚年他很享受在养老院的生活,他的心态很轻松,所以很长寿,当时应该是在加拿大最长寿的华侨吧。”
~' {" n0 Q1 i+ c) {谈到父亲的去世,伍先生介绍道:“他真的是很安然地离去。那天下午他吃过午饭后,一位侄女陪他聊了一下,3点多钟时他说他要休息,到5点钟发现他在睡梦中离去。”走完了他108年的人生路。+ G O* O3 u6 h( C' K
大哥赵斌的故事
) x0 p9 F* [4 H8 e# z伍先生的大哥叫伍卓智。采访中我曾问伍先生,既然你父母及姐姐都在加拿大,为何单独留你大哥一人在大陆呢?伍先生听我这么说,笑眯眯地回答:“我大哥很小就离开家庭,解放后在北京体育学院当院长……”2 u% |9 h. |. E3 Q6 M
听伍先生这么说,我忽然想起曾认识一位出生广东叫赵斌的老人,他毕业于岭南附中,后改名换姓投身延安参加革命,在一野贺龙手下转战南北,解放后也在北京体育学院任院长,20世纪80年代初他曾回原岭南大学旧址访问。我问伍先生,难道你哥哥就是赵斌?
* @/ Z+ v" t# N0 F \伍先生听我这么说,忍不住哈哈大笑地说:“呵呵,世界真小,也真是有缘。赵斌就是我大哥。因为我母亲姓赵,赵斌是他参加革命后改的姓名。大哥在岭大中学毕业后到了南京金陵大学读书,南京发生大屠杀后,一位教授带领一班学生到西北,后来在一野政治部工作,1938年辗转到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读书。解放后,因为贺龙分管体育,所以他被安排在北京体育学院工作。”
3 s/ C- {% B2 S# s" Z F伍先生说大哥很小就离家到外地去,他离开南京金陵大学后有15年没有和家里联系。当时父亲以为他已经不在世上了。直到1949年底,心有不甘的伍先生从加拿大回国找他,在家乡收到了他发自太原的信。伍先生马上提出要去太原见他,赵斌接信后说北方太冷,于是相约在乡间相见。此次见面后,到1950年底伍先生再回加国,一别又是20多年。
' M& q( k! [" o U0 C p到了70年代初,加拿大不顾美国的反对,率先与中国建交,加中关系步入正常化。1973年,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华,刚复出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陪他参观北京体育学院,伍先生在电视上发现代表院方参加接待的就是大哥赵斌,从此多伦多与北京之间有了另种的情感联系。" Y8 F% @2 i3 c, H9 a
伍先生说70年代初,当时中国的政治气候不如现在这么宽松,他们与大哥的联系都很谨慎。“记得70年代中,大哥带领中国青年男、女排球队去巴西比赛,途径多伦多,当时社区召开欢迎会,我在会上还不敢告诉别人这是我大哥。会后我想接他回家看看家人,大哥听说要离开酒店就婉拒了,他说如果亲戚朋友方便,就到我住的酒店来见见吧。”( I6 h: ~/ K+ T1 E" v
对于中国其时的气候,相信如今已届中年的人,一定能理解伍先生所说的故事。伍先生说改革开放后,大哥先后在父亲100岁与103岁寿辰时两次来加。“那次,我告诉他父亲想捐点钱资助国内乡村教育,请他指点几个地方,大哥当时写下了他参加革命时曾在那里工作过的村庄。”
( ^: G) F A9 D# y1998年,伍俭于仙逝后多伦多各界捐赠了1万多加元帛金奠仪,全部被汇到北京中国银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捐款的专门账号上,用于资助3所在山西兴县的小学,这3所学校其中有两所就是由赵斌指定的:原贺龙元帅司令部所在地的蔡家崖小学;原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所在地的李家湾小学。 U9 K# |' ~% r: p9 S/ K' f$ c
伍先生说大哥赵斌如今仍生活在北京,已经80多岁了,身体很好,精神也很好,伍先生每年都会选择时机回国与大哥叙叙旧。# G4 x( @ X' X8 Q. I! ?
伍先生自己的故事
; p4 m4 ~$ Y% ]( g讲完伍先生家族的故事后,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伍先生本人的故事。: O/ r6 u6 X( ~
1948年,伍先生年满21岁,经父亲申请,他与母亲一起从广州经香港踏上了移民加拿大的路程。他们是加拿大自1923年后,经历过二次大战,第一批获准移民加国的申请者。
, {5 }- L0 m9 R1 P" V" M. y9 c6 r谈到移民前的生活,伍先生说他的初中时代在香港度过,之后回广州市第一中学读高中,伍先生的太太就是在广州读高中时认识的。“现在我还记得广州市一中的位置是在荔枝湾。高中毕业后,我进入广州大学读外文系,读到大学二年级时,父亲说按照加拿大规定,假若我过了21岁,他就不能申请我过去了,当时我姐姐也在国内,大哥失去音信也十多年了,父亲当然希望我能到他身边去帮他的忙。”& ?/ I& [9 j* Z5 S L6 f4 B0 ~( q5 N3 n
伍先生说当时移民也要见官,他是在香港见的官,获得签证批准后,还要买船票。“我乘坐的轮船是用来运士兵的,要290多元加币一张,是统仓,满满的一仓人,床是那种布吊床,吃饭有点像部队分饭那样,每个人拿个盘去取。这样大概走3个星期到达旧金山市(比他父亲那时候要快些),然后坐3天火车到温哥华,从温哥华再坐3天的火车才到多伦多。”
( n9 t4 F' H- I2 ?与父亲伍俭于所不同的,伍先生移民加国,因为父亲在生意上已打开一片天地,所以他在到达加国后,没有居住、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一到达多伦多,我就申请到多大读书,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划分学科,进去先读全科。”
9 f% ^ k) B/ C- I6 Y5 P伍先生在“多大”读了一年多的书后,于1949年秋暮,离开加国回国。据伍先生介绍,当时回国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与中学相识的恋人结婚;还有就是趁祖国解放,看能不能打听到大哥伍卓智(赵斌)的音信。结果,两个目的他都达到了。
/ T! n- X% G+ N* ~: u6 F% _" _婚后的伍先生,于1950年12月重回加拿大,此时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长子伍思聪刚满月。
) [( z/ |9 q3 e; P" {* S4 c0 }2 M回到加国后的伍先生,由于家族餐馆生意蓬勃发展,父亲希望他能加入其中参与,于是他放下行装就到父亲的餐馆工作。这个餐馆距多伦多200英里,在一个主要以产矿为主的、名为Sudbury的小镇上。谈起那段经历,伍先生说:“那时候蛮锻炼人的,什么都做,从伺应到厨房杂工炒锅都做。”
3 e/ B; i" Q e$ U0 _* L7 O8 [" S1957年,伍家所经营的餐馆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此时伍先生想自己出来闯一下,此举得到父亲的同意,回到多伦多的他此时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第四个孩子还没出生。经历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工作后,他忽然觉得自己应该进入大学去重新学习。“那时感觉做餐馆的空间很窄,还有打餐饮工的收入也不好,伺应周薪是20元,厨师稍高点,每周也不过是25到30元。”
/ o3 N% x- m9 s! V伍先生回到多伦多后重回怀雅逊大学读书,他选择的专业是出版管理。1959年伍先生大学毕业后,面临选择工作。“那些年工作很好找,我们班刚开始有20人选读,能读到毕业的只有7人,却有35间公司来挑人,我们7人很合作,每人平分5间公司见,这样谁都不用争。”最终,伍先生选择了多大出版社。用伍先生的话说,在选择公司时,主要考虑工作的稳定性。
! e+ A/ s0 U3 [: ^伍先生从1959年开始一直干到1987年,整整在多大出版社工作了28年。开始周薪是70元,一步一步地走过来。期间他在多大出版社内做过很多种职务,像在印刷厂当过厂长,后来担任多大出版社负责发行和印刷的总经理,主持出版了大批书籍,还分管与行业工会的谈判。8 X" Y+ S9 ^. B8 k
问起伍先生,在多大出版社工作了这么长时间,有哪些故事给他留下深刻记忆?伍先生想了一下说。“刚进去那时,我是唯一的一个华裔,我的经理对所有员工说,伍先生将会与我们一起工作,我不希望有任何人有任何歧视的行为,否则我会严厉追究。这件事情给我印象很深,后来这名经理退休,我接替了他的工作,我也同样以这个原则与同事相处,互相尊重。”
: |! ]6 z5 i: _讲起与工会谈判,伍先生说那是很费脑筋的事。“出版社有4个工会,印刷工会、排字工会、装订工会和总务工会,每个工会就工资,个人保障,工时,工作强度,福利等都有不同的意见,我们的工作是与整个行业工会谈,有些要求,按常规道理来看是很不合理的。比如以前是用铅字排版,出现电子排版后,当然就省了些人,但排字工会就有意见,为了保证工人有工做,他们提出当一些客户的电子版到达时(比如广告版),除了用新方法排版,公司应该安排工人照样用铅字按版排一次,照样校对,完了后把排好的版拆掉,他们说这样可以保证工人不失业。这个做法明显不合理,就需要我们和行业谈,要找出个保证不减少人,又确实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是我要做的工作。”
; o) S0 |5 u% Q' R4 L% j, f伍先生说1973年,多大出版社第一个采用电脑排字系统进行作业,这在多伦多是第一间,所以面临的压力很大。听伍先生这么说,我忽然醒悟:“难怪你退休后在处理社区一些事情上,总能得到各方面的赞赏和支持,这种人缘和能力,应该是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吧?”1 C% k5 H6 U3 Y2 R/ B! g8 f
伍先生听我这么说,轻轻地笑了一下,他告诉我:“问心无愧,珍惜友情,比能力更重要。”1 q& W" J% n7 Q! @" T4 p6 ]0 f0 ?' L2 [
2 g9 d+ K+ b2 y3 _- G4 `
$ k( {* ^+ g( n; x) P! Y9 n#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