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0年5月9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GB/T18107《红木Hongmu》国家标准,国标中没有出现“黄花梨”一词。不管是黄花梨研究者还是爱好者,对国标没有提及黄花梨都感到失落。文物界、古典家具研究界、收藏界很多人是甚至质疑国标。降香黄檀近水楼台先得月,自然承袭了“黄花梨”美称,同属的香枝木也顺应称为黄花梨。黄花梨历史上没有树种,但有其对应的木材,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仍未能准确的定位,这的确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现实中一些传统上名正言顺的老黄花梨器物与国标明显不符,老黄花梨表现的特点与新黄花梨也有很大不同。通过这些事情我们会发现黄花梨仍有悬疑,这种悬疑带来的争论在2000年后一直没有停止过。; U' {8 Z. ^0 T% I
“黄花梨”一词最早出现在光绪年,宫廷文本有相应的记录。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为区分新、老花梨将老花梨改为黄花梨,这是最早的公开书籍用“黄花梨”一词。这之前黄花梨一直称为“花榈”或“花梨木”。我们在这里对历代黄花梨也做个综述。$ Z! _: J2 q$ c1 c
黄花梨最早使用记录是14世纪早期,宋代有硬木加工的记录,到元代海运的发展使大型木料具备了远洋运输能力,到明代铁力木、花梨木等硬木通过造船业影响而广泛使用,所以明代才是硬木家具广泛使用的年代。尤其是明代朱由校“宁做木匠不做皇帝”的影响,大量明代高官文人附庸风雅地参与使黄花梨成为明朝最受追崇的家具木材,当然这与黄花梨细密、易加工、颜色黄中透红、家具整体亮丽也有很大关系。这种情况下黄花梨所负载的文化内涵也是最厚重的,它的意义已经和现在的黄花梨一样,不仅仅是家具那么简单了。明代黄花梨家具少见鬼脸,一般都藏在暗处;宗眼纹理比现在海南黄花梨普遍粗大,成八字行排列,整体流畅且大都通长;水波纹多为暗纹,常常有蟹爪纹相伴。这种特点的黄花梨一直持续到清中期黄花梨家具上,这些黄花梨料考证是来自东南亚半岛沿海一代,并且范围非常广泛。清中期以后的黄花梨家具受到闭关和官方家具选材的影响产量趋于减少,黄花梨料通过内陆水系和沿海短倒基本满足,这期间料多来自广东及海南岛地区,也有福建一代原有旧储,这种情形有历史记录并可以追溯。清中期后的黄花梨特点是多黑筋和深条纹,鬼脸较多,颜色褐紫或咖啡色,木质细腻宗眼稀少,水波多为荧光纹,这些特点一直持续到今天。解放后国家修复故宫,用料多购于海南。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黄花梨文化的再度兴起,越南、老挝、缅甸一带的黄花梨也开始大量使用并越来越少。目前黄花梨价格已经趋于历史高位,盛世收藏的热潮将黄花梨文化进一步升级。' D8 s. U8 m+ v+ w; V3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