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其他] 转载:轻周记--华夏轻描淡写(玉器鉴定等杂谈)

[复制链接] 23
回复
1595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入图展中心图片模式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1-28 18:1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落木千山 于 2016-1-28 15:25 编辑   \5 O3 w. `! I$ N+ p$ L/ @* t

; i& f% ~* x2 f9 G0 s# ]作者:轻描淡写
6 R8 S+ r& D' k2 ]' [% K5 d5 a- Z8 v9 ?: k! b" g1 d
轻周记(一)新春快乐( k" K6 y/ H+ S7 C2 b
: w: C6 w/ G: i8 x/ |

, M$ e9 D/ r' @. O( v- e/ I' _* f 2 w  [: W2 E9 v

, }/ d7 X' @( R% i( G( S9 Z 7 u6 c: {1 G2 Q: N4 V6 }) O3 L
, K% _) R" ?& i, k4 \
1300年前左右,伟大的梦想家李白同志写下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名句。俺拿来借用一下,虽然俺肯定没有“过万重山”的境界,但是每周通过一件普品侃侃历史,谈上一年,大约52篇,也算是和大家分享俺认为玩玉的终极乐趣了~~~~6 X8 }+ R; u$ _
————————————————————+ O6 Z9 Z" @- k2 H0 K" S
蛮普通的一件将军扣,除了尺寸较大,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想说的却是长达600年左右的审美变化。
' J+ K0 Y1 n* W' \6 C- |我们今天说的将军扣,基本学术界的说法是来源于明代,古籍的名称叫做“压脐”,顾名思义,就是护着肚脐的意思,“脐”在古文献中被称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脏之根”。那护脐自然就是护着元气了。保护住人的元气,毫无疑问是一件实用器了。
, w- ~7 X' e1 T( q, u4 i2 W时间到了清代,护脐这件事情似乎并非那么重要了,而因为最为常见的将军扣取型于花朵,审美的实用价值渐渐的超越了功利性的实用价值,于是将军扣被越做越大,越做越薄,越做越精美。最有力的例证就是许多的清代将军扣在上下均被打上牛鼻孔(如图6),这个打孔方式明显是为了单纯的佩戴而设的。  w5 X/ X$ I- [  K* x% D
清末民国,国门打开或者被打开,其后上百年间,大量的玉器出了国境漂洋过海,到了欧亚大陆的另一端或者是太平洋的海那边,西方人对于玉佩的佩戴功能明显是难以理解的。于是能嵌上金属的通常都被变成了把手之类,不能嵌金属的就被装上了木架子,成了名副其实的陈设器,这个时候,将军扣已经不存在任何的实用价值,能够带来的几乎只有纯审美的价值而已。而这种审美观,不管我们今天承认还是明天再承认,这个几乎也必然成为明日之中国的审美观。% v- w& S3 d8 q0 |+ d
这就是人类的进步,就如同最早的壁画是为了功利性极强的祈祷,后来图画变成了记录的方式,再后来演变成了求神拜佛的虚幻形式,最后变成几乎完全是服务于美的追求。能去追求愈加纯粹的美,与越来越有力的物质保障几乎是不可逆的正比关系。% k+ H+ t/ r! ]2 M. m2 j
最后还要说句得罪人的话,有时候经常看见玩玉的朋友,内衣里一块、外衣外一块,左腰带一块,右腰带一块,坐下来一喝茶还从衣服内袋里掏出一块的时候,俺就需要按捺住心中的坏笑了,这种媲美高古先人的佩玉数量,是不是真的把玉完全作为了一件美的追求了呢?还是赋予了玉什么功利的功能呢?8 m  W8 I+ C( l( }
呵呵,也许这真是一件值得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我们刚刚开始重新强大,“从未感觉那么好”的年代。/ B$ o% R: z% N9 G
———————————————————————/ f; N% U2 n- f2 e! k! O7 j
大年二十九,最重要的还是要跟每位老师、每位朋友道一声:春节快乐,天天快乐。
8 {. G7 E! V8 m借这样的花一样的将军扣,祝每一位在新的一年: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987-1-1.html 谢谢
沙发
发表于 2016-1-28 18:13 | 只看该作者
轻周记(二)火元宵7 Y3 O8 V4 v2 ~

/ [5 |& i3 x* K/ v8 x. Y ) w6 @; G$ |8 U5 G
6 v$ I3 w6 |( o
3 k- J" Y, x7 X$ X
3 p% z3 f; Q% {

' F9 L1 P# E/ n1 n+ x, [' M" G2 D先要签个到,说过的每周一篇有点食言,实在是太多俗事,俺是笨鸟,总希望先飞滴~~~~~' B! M9 e" W! N! l) a
小时候老师要求写日记,每天都很快都能完成,3天助人为乐一次,5天拾金不昧一会,总之那叫一个快。说假话,玩想象,那还不是张口就来?. v; @# S: k, C' Z$ [# Q
而现在这个周记好像就很困难,也不知道是因为忙了?还是因为要写些真心实意的话?
6 y5 p- ~" ~6 P1 ]3 d4 P+ {, }" l反正这一篇准备偷懒,写点没知识性滴,拼凑点不搭调的,主要是给大家送个祝福~~~~~6 d) K6 `& v2 Y" u8 ]# l' @2 U
——————————————————————8 w) r/ F" R! s0 L/ r
图片是一件明代慕古的小玩意儿,籽料的,仿制的原型是觿~~~~
) V: f& `( l1 m( [《诗经》里有首诗说道,“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大意是“觿”呢,是个成人节礼物,戴上了就是成年人了,可是这孩子又哪里准备好了呢?1 E0 O( w' U5 W& m
倒是蛮像今天80后的状态,起码蛮像俺的圈子的状态,个个都是不能承受之重啊~~~~, h  ~$ a8 h8 j$ _$ T- q- ]
不过不同的是,古人的年轻人是“佩觿”,现在的年轻人是“被佩觿”。每天都“被成熟”了,如同现在的果子,7成熟就摘下来,剩下3成全靠人工的干活。果子还是果子,但总是缺了点味道~~~~~* A, Y8 ]+ t* a- V2 v. h4 ~( p
—————————————————————
9 v3 c2 Y+ `1 a最后要给大家祝个元宵快乐,累并快乐着的春节终于结束鸟,无论是把正正经经上班这件事,定义为从天堂上摔下来,还是逃离了地狱,都算是是个值得纪念的节日~~~~. L0 g, {1 r( T8 o( G/ _7 @/ _
新的一年终于拉开序幕,不管这一年是行大运,还是犯太岁,总还是新的,就这一个新字,就值得大家庆祝一下,尤其是那么喜欢庆祝的土地~~~~~# H0 w9 {0 Q$ j. d: N
元宵,似乎总是和火联系在一起的,点灯、放花,都是缺火不行的事情,这一点普罗米修斯若是听到一定很爽~~~~~5 y7 p4 ?  I% X( L% x+ ~5 v  ~( `
选这个小玉件,主要是它很像火炬,或者火苗,祝各位老师和朋友:5 H: Z9 M$ g) z& Q4 y4 R
家庭事业老人孩子都要红红火火~~~~
/ Q3 x6 R' g2 @" }# j9 {  \" J9 Z身体跟房价一样坚强~~~~9 M- v1 y, L2 W
股价跟菜价一样飞翔~~~~
板凳
发表于 2016-1-28 18:15 | 只看该作者
轻周记(三)翡翠何时有: ^( [: V! n5 l/ X6 U% w& O5 o2 w
" k' A1 U* U* K# G
: p3 H; t6 R. o) K# t
, O3 @& v! }. ]4 `" S

( ]7 F7 N. s! `6 k. N4 U: M 9 k8 v- n' D7 S9 Z) x: T

3 }  O( `6 {( Q最近在华夏买的小东西之一,先要谢谢原主人的惠让~~~~~
/ s$ w& K# H( R清中期的翡翠蝴蝶,虽是普品,但是尺寸够大、工手不错、品相也好,再加上有点老三彩(起码也是春带彩),也就收进箱子里去鸟~~~~~$ B; z* O/ o: J( J, h% n7 J
蝴蝶,谐音“福迭”。迭这个字现在少见了,在清代却是极流行的字,比如最常见的马屁话玉器“瓜迭连绵”什么的。“迭”这个字,在清代基本就类似我们现在“好事成双”的“双”字,反正就是好事忒多。其实最为有趣的是,“迭”这个字还有转换一意,《易经》:“迭用柔刚”。呵呵,“福”该“迭”成什么捏?相信各位都会会心一笑,鲁迅先生小文《立论》放在这里有另一分味道~~~~~7 @* T, b* R, p4 r2 t
当然,这些都是闲扯淡,想说的,主要是解决太多朋友问到的问题,大概的核心就是翡翠的断代,翡翠到底是什么时候成为一项艺术品门类的呢?
! [9 p- S$ D. z————————————————+ }" y$ s! z+ R$ {7 q' N2 A
俺所读有限,读到的资料中最全面准确的应该是《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2期P12-P24,杨伯达先生《从文献记载考翡翠在中国的流传》一文,文章蛮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原本读一下,我下面把几个重要问题稍作结选:' y& u5 `  W" R
明末的《徐霞客游记》提到了最早的“翠生石”,是最早无争议的翡翠记载。徐先生是在永昌看到的,也就是现在产南红那个宝山;
2 G' N8 E$ N% i# \; J6 Y/ I6 _雍正十一年(1733),内务府档案的第一次记载,“永昌碧玉”,是云南永昌进贡来滴;$ A  j. x# B& Z  c* A
乾隆二十九年(1764),这是翡翠发迹的年代,乾隆爷在这一年算是看上了翡翠。五月八日要把翡翠朝珠的珠子换一些到碧玉朝珠上,8天之后的五月十六日又为刚刚得到的翡翠镯子交造办处做个一模一样成对的,造办处那叫一个会办事,一做就是三个。
4 y; G9 @/ e! S1 U! n乾隆五十七年(1792),过去的几十年翡翠如同祖坟烧了高香一般身价万倍增,这一年成书的《阅微草堂笔记》对于翡翠的记录就太为大家熟悉了:“云南缅甸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乾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盖相距五六十年,物价不同已如此,况隔越数百年乎?”纪大烟袋真是沾上毛比猴精的主儿,几百年以后的事情都想到了,今天这话看起来还不过时,翡翠价格果然是火箭速度,而且从不停歇~~~~~8 Q, q8 Z  c: m! }) _( X9 f
具体的内容还是请大家看下原文,太多了摘抄不下~~~~~' v4 a! }, x( k3 K& ^2 S% [6 S
但是我们可以简单的说,从1764年以后,翡翠逐渐从地方玉石变成了全国风行的时尚,价格飞涨,而我们非常清楚的知道,没有一定产量的东西是很难炒起来滴。所以我们几乎可以认为,至迟从乾隆晚期开始,翡翠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了,当然价格也很高了~~~~
2 w$ F+ q  ~6 i6 w, D! H——————————————————% N' i& p* w7 U, A$ L# V2 d
然后就要说点得罪人的话了,当看到玉版上一有老翡翠的帖子,下面的跟帖几乎就是千篇一律的“清末民国”,最多看到“清晚期”,俺就脑子里都是问号,那些乾隆、清中期的翡翠都去哪了呢?更不要提云南当地明晚滴东西哪去了呢?
6 z( B# R  d8 j5 {难道是被历史吃了回扣了:)5 v/ A8 H7 c) n" `" C- d0 @% J  N
断代,更多的不能靠经验和想象,还是要从艺术风格上着眼,所谓艺术风格,无论是选料、形制、工艺、审美都是无处在的,也是器物本身内在散发的气质。这一点在给任何艺术品断代其实都不外如此滴~~~~; `+ M( l  ~; P6 }
太长了,有功夫再做下回分解了,祝各位晚安~~~O(∩_∩)O~~~
地板
发表于 2016-1-28 18:16 | 只看该作者

- b! v) N1 W' t+ j2 g
. Y8 h" }+ V; b9 o! h
6 I& h* b# r9 z, ] + a$ e2 S0 ]2 l

$ H' _% M' d& y6 U9 q" z& i) m* K
, ?9 F; `; J8 ?一件普通的老翠,放上来基本只是为了填补图片的空白。清晚期,一面云龙,一面凤凰牡丹~~~~
) n- w* ]& ^5 @7 I* A! @, J主要还是要话接上回,大家喜欢看,那就多说两句好了~~~~~- Y) Y' S4 u( b: J( H* t; E! b3 u
这次说的是怎么样从史料中考证审美的变化,如果能够还原器物制作那个时代的审美,其实鉴定古玉也就不难了~~~~
$ Z$ P2 E8 w6 n* E8 ~& v, \$ l资料仍然摘录自《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2期P12-P24,杨伯达先生《从文献记载考翡翠在中国的流传》一文,千万不是俺找的资料。其实从浩瀚资料中找出这些能用的,起码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而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几天,恐怕在现在的学术体制下,只有杨老这一类不用考虑经费的幸运儿才能够想到做到。+ q: s$ M; K2 D; p1 I/ j
————————————————————3 \9 R4 X- i) c6 b! {2 D
话归正传,我们先从资料中看看各代对翡翠的审美变化:" T& D3 W: V) g3 K4 u1 [" @+ s
乾隆-清中期,没有专门的翡翠记载,所有对于翡翠的记载都是建立在与和田玉的比较之中做出的,也就是说,翡翠的审美就是和田玉的审美。白翠应该更像白玉,绿翠应该更像碧玉,黄翡应该更像黄皮。绝好的证据是故宫博物院有一件乾隆44年4月29日,江苏巡抚吴坛端午供翡翠花觚。一楼我会补上图片。像不像和田玉的做法?我想看过就会有结论。
$ L0 ?. L8 |3 w- N1 h8 x; ~————————————————————/ C  t& |" ^  Y, x
19世纪晚期,也就大致是我们所说的清晚期。慈禧的实际执政让事情有了变化,绿色的翡翠在清廷受到热捧。只因为慈禧虽然是个女强人,但实质还是个女人,对于女人视觉的美感远远胜于对内涵的追求。能够撕烂传统的束缚,真是一个坚强心灵的女人。这一时期翡翠的宫廷记载为“绿玉”,也是一个反映的侧面。
' s  X! K/ [" J0 p! ?0 r8 ^9 m3 w1 H& s—————————————————————4 ^8 V; P% O' @
1889年,古籍中对于翡翠最重要的书籍《玉说》问世,唐荣祚先生全方位的解读了翡翠。因为这本书是接受伦敦博物院的约稿,科学精神和客观性都很值得赞赏。唐先生在书中明确的提及了翡翠的五个分级:) I# R& u- q# F$ P* R
宝贵翠:1)绿色正碧,明艳晶莹;(2)不油不干;(3)无斑无绺;(4)体质苍润;(5)色相沉着。# U4 t8 z# b- h: v/ q) ~
佳品翠:(1)白绿分明;(2)色泽融润;(3)白如凝脂;(4)绿如滴翠。9 }7 j+ d# ?: z
上乘翠:(1)质地纯白;(2)浓碧点染活泼、流丽,不散不晕;(3)清彻无滓。是为俏绿,亦属上乘。
7 }  j4 m1 v) d0 K( c! F无足取之翠:(1)绿色或淡而似晕,或浓而近黑;(2)白色或污似香灰,或暗如烂石。皆无足取。  }# t, N, p) K( D0 p% |* {# h( a
庸常之翠:(1)通体淡碧,初睹品若甚佳,细玩则颜色走散,漫无定踪,转不能指其绿色之所在;(2)或绿色内杂沉黑斑,或搀白屑。亦属庸常之物
! f# X% D' b0 P4 ~' B——————————————————————6 M( i9 s5 T# k6 ~& l# h' N; c
这个分级描述精确。我们很清楚看到了清晚翡翠审美的变化,俺简而言之的归纳了一下0 i" ^+ @* j3 N+ x( q
1、头等大事是要绿,是那种比较浓的绿。而且要绿得干净。绿感不强或者不干净的,不如白翠。
- G6 B1 h6 X8 Z; ~+ h* |2、白翠虽然不如绿翠,但是脂粉好(也就是颗粒细)的白翠也是相当难得的。
8 e2 v/ M9 d: V8 w7 i; p3、绿色和白色分明的为佳。8 H! s( ]: S; g' ~
4、【极其重要的是这里只有种(也就是细腻程度),而无水的论述。水头并非翡翠审美的重要标准】) V* m* C8 M# O8 X+ q8 Z0 w
————————————————————————————0 I; E. |6 y8 o& f. W' D
清末民国时期,随着东西方审美的撞击。翡翠的审美仍然顺着清晚的路子在发展。另一本极著名的玉器古籍《古玩指南》中,赵汝南先生对于此期的审美变化记述极为细致。! B+ u- u9 [: N6 t# a9 Y
1、“在以前之风俗白色者亦可用(注:此与明末云南人的看法不同),有一二处红绿者更佳,纯绿者百无一物焉。”这部分说的该就是上述的清晚时期。赵先生还说得很清楚:“盖系风习如此,非限于财力也。”不差钱,就是喜欢白的,如果满色那就牛大了。, m; f* C  K: p0 j$ y
2、“数十年前。。。翡与翠等重,一物而兼备者更妙。今则只贵翠而不重翡,且有以翡为疵之趋势。”这部分说的大约是清末时期。$ L: O. ^8 H. g' l, Z- I
3、而到了民国,“近甘年来风习在 ,白地者即不能用为饰物。饰物系装饰之物,可有可无,非必要者,如用白地反不如不用之为愈,故白地翡翠今人绝少用之。即有红绿者亦多将白地去掉。质言之:今日所用翡翠必须完全为翡翠,即颜色不佳可用之,带白地者绝不能用。”仅仅过了20年,白翠已经没有市场了。
. P& w  z4 e% s: U; x/ }——————————————————————
( C: ^. ~4 N( Y太长了,大概也只能到这里了,现代的“种水色”、““浓、阳、俏、正、和”就不一一细述了。
& r! w) c4 S% l& Y: R相信有心人读下来,会对清代翡翠审美的变化有个大概的认识,那么当我们看到一件老翡翠选料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已经能够大致的把它划入适当的年代呢?这就是前文提到的器物本身散发的气质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东西会说话”~~~~~" {- M$ }, M8 f' N: |
其实所有的古代器物都有类似的情况,翡翠只是一个小例子,和田的审美变化更是极长的有趣历程~~~~
5 a, @- h5 E/ ~$ z; {  Q4 y4 P6 w————————————————————; J4 ^5 b* X7 P; ^5 q4 T% r% `2 P: _
当然,例行公事每次都要说得罪人的话~~~~~& J: x  U+ ~. U! O
我们通常看到古玩行内,多十分推崇“上手”,认为“读书”一事只是纸上谈兵。甚至给愿意读书的朋友冠以“学院派”,这个名称在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相对于“实践派”无疑都是一个稍带着贬义的称呼,背后的寓意大致就是“四眼田鸡”般傻乎乎的书呆子~~~~~
/ G/ W# ~$ o# F但是读书有那么傻么?起码各位看官在看完上面的内容的时候,还觉得读书真有那么傻么?不读书、不泡博物馆,凭着经验和想象,哪来的断代依据呢?说书无用,并不是书的错,而是读书的没看懂罢了~~~~~
2 j& a4 l, n; D* Q" Z5 z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承载了一个时代的点点滴滴,黄金屋、颜如玉不敢指望,但是从各代之书,看出审美的变化,好恶的变化,探寻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却是很容易做到的~~~~~! B: Y- b2 O- U+ s
读书确实是最笨的办法,但同样也是最靠谱的办法,没办法,俺就是个笨人,俺只能立志安心做一个“书呆子”了,也希望如俺般没有特异功能的藏友们,走捷径的“聪明人”、“老藏家”少些再少些,安心读书的“书呆子”“小学生”多些再多些~~~~~
5#
发表于 2016-1-28 18:18 | 只看该作者
轻周记(五)美女皆快乐
! n$ i1 {( W/ ~5 K- J4 |2 @9 N# P: I

1 v0 G% ]$ x! F  g; k2 @
6#
发表于 2016-1-28 18:19 | 只看该作者
轻周记(六)闲扯“收”“藏”
2 M  y) Q! \; Q" | / b$ V& P$ Y' Z1 A+ z2 A
: l& U* m$ \, p+ j$ Y" z
+ H  X4 t' w7 F; F3 E0 g  [- [

/ Q" B# `. H5 v
8 h$ I6 _. c" k' G1 w
+ v0 S, G, O. P7 h最近这周事情忙,周记顾不上了,回头闲下来慢慢补上~~~~~
: }, ?7 r8 M7 O先要帮着淮南王老师宣传一下明清晒宝,确实看到了一些好东西,但是出乎俺意料的是,很多很多喜欢潜水的藏友,也投入了进来。有些不熟悉的名字发上来的东西还是很对路,有的甚至很精美。一定要给大家鞠个躬,说声谢谢~~~~~) ^0 J7 q, J. x- y
http://www.cang.com/2011/huodong0307.asp
. x- _2 d3 Y/ K) R; F脚踏实地的玩明清,其实也并非容易的事情,想买的时候不好碰,碰到了一天一个价,便宜的看不上,贵的买不起,咬牙买了吧,玩新玉的看着脏不拉几什么玩意儿,玩高古中古的还觉得小儿科看不起~~~~
2 @* G6 d) H0 q8 G! \& s不妨让我们赞美一下这些脚踏实地的最普通的收藏爱好者——哪怕受制于环境玩的仅仅是一片帽花的收藏爱好者。脚踏实地的老黄牛总是不起眼,但是这些老黄牛们正是收藏这座金字塔的基座,在我们向塔尖敬礼的同时,也向这些最普通的收藏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 i  Y! W1 I; g: M' g————————————————————————
7 _# {& J( x% t& l: u支持活动,也要发件给力的东西,清早期的八卦瓶。八卦瓶的形制多见于瓷器,玉器的就相当稀少了,相信存世的玉八卦瓶,全世界也不会超过500件,这个也算是收藏的理由了~~~~~( c# K7 b7 s/ `* y
八卦这个玩意儿很有趣,宇宙万物,无非不在黑白鱼的“易”之中,两条小鱼,几乎涵盖了中国人的精神,既包含顺其自然的伟大,也不乏见风使舵的猥琐,精神时自强不息,神经时退而结网。呵呵,这个大家要有兴趣回头另开一篇说~~~~~~, y( p2 C; W$ P4 K. t
—————————————————————————# K# L! X/ F) ?+ J2 s; C; \
这贴要说的是收藏,因为最近收到了太多问题,问题的铺垫有很多,比如“到不到代”啊、“什么料子”啊什么的,最后的核心问题就是“值多少钱”“值不值得收藏”?5 V/ d- B/ g  b# G8 J
这种问题通常很难回答,因为收藏到底是什么呢?北坡老师曾经有两个很棒的帖子,一个帖子赞美的是“阳春白雪”,一个帖子称道的是“下里巴人”,聪明如北坡老师,尚且短暂分裂了一下,可见“收藏”这两个每天都在听的字眼儿,还真是严重难以说清~~~~~
. D3 T) Q2 U2 Y5 D1 f+ D如果把“收藏”分成两个字——“收”与“藏”也许更好理解些~~~~. X6 s# N3 [+ n! t5 k7 D3 k
“收”,以俺粗鄙的理解就是把外头东西往家里扒拉;* K9 T0 C8 R  i0 D
“藏”,同样粗鄙的理解就是进了家的东西,存着,防止被别人扒拉走了。2 P# V: D4 K3 h7 F! D. u1 I/ }0 ^
“收”需要的是知识和眼力,买对的东西是“收”这件事情里最重要的环节。
' d  L' S9 l, W& y但是很遗憾的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连新老都没搞清楚的爱好者,还没明白“什么能收”,直接就奔着收藏家那个梦想奔去,结果自然是,到处查书寻师、辩论骂街以证明仿品的正确。这时候谈收藏无疑是镜花水月而已~~~~~
  y0 T# e  x' A7 {$ Y( u“藏”需要的是眼光和运气。如何预测未来,这个事情就算若查丹玛斯也常常不正确,所以说“运气”真的占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前两年俺还举例,如果你在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花上100万,买老玉的人已经拥有千万的藏品了,买老象牙的人却只有几百万。但是这两年,情况就在慢慢发生变化。象牙一夜之间成了香饽饽,价格翻着跟头的往上涨。这就是运气,无法预测的运气~~~~~
0 W! \  \& Q* {9 W6 C, j8 Q那“收”和“藏”这两个事情,哪样更重要呢?对于如俺般的最普通的玩家而言,答案就一目了然了,“藏”靠的是运气,把命运交给运气实在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而“收”基本可以靠自己,把命运抓到自己手里总还是比较稳妥些滴~~~~/ h! P* ]/ S0 f: x7 ]/ @, {: Y' b
其实,更美妙的事,大部分的收藏家的过往,都支撑着这个说法,比如仙逝不久的王世襄老先生,老先生一辈子都在按照自己的兴趣在买东西,买得起的又喜欢的就搬回家,只要能高价卖掉的就毫不犹豫的卖掉,完全是只重“收”而而不重“藏”的摸样,甚至文革时期为了保住东西,将藏品捐给故宫,文革结束了又把藏品要回来。捐给上博的东西虽然只是象征性的收了10个percent,但是相对于买价也绝对是超级好生意。更不必提王先生《俪松居长物志》这场惊天的回报率了,这些恐怕都是无心插柳,而绝无规划的~~~~~
& }; d, b, k+ [( i我们清楚的知道,王先生“收”的那些东西,在当时绝对是不入“藏”这个规格的。甚至说王先生压根没想收藏这茬,想的只是好玩。但是时间这个魔力之手,会让没人待见的变得人人得而宝之,会让臭遍街的变成香饽饽,会让不值钱的变成一件万金。当然,这里必须提一句题外话的是:人人拥有时间,比王先生有钱的更是比比皆是,为什么王世襄如此之少呢?这里关键的催化剂就是——知识~~~~
* b: Y+ \( Q3 X4 @————————————————————6 J! i1 s: g1 H! E
所以回到上文那个问题——“什么样的东西值得收藏呢?”0 X4 c" y* G- `6 k
俺的答案很欠揍,只要是对的东西,拥有者喜欢的东西,也许都值得收藏~~~~~: x. C) }; T# L- B4 [( x
藏品不管好坏值钱与否,都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的凝结,如果你有足够强大的内心,那就玩自己的吧,管别人说什么呢?那些两年前看不起老翡翠的人(包括俺自己也有点),看到这两年的老翠价格这些跟头会不会有点遗憾呢?
4 x3 B4 C, K& T7 G千万别一心想着“藏之于世”的藏品吧,除非你资产和喜爱都能如陈永泰先生,一买就能买出个震旦博物馆,要不最后的结果通常就是落个“国宝帮”的结局~~~~~
* J8 Y: F( \) R6 N也千万别再纠结于“值多少钱”这个问题了,这个问题取决于你有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眼力买到对的东西,然后才是钱。如果先谈钱,再谈眼力,那绝对是本末倒置。正如不研究基本面、没有内部消息、也看不懂各种各样的线,却热爱炒股一样,那只能是赢是偶然的,输才是必然的。千万别说那些90年代初的股市、和马未都还在沈阳道捡漏的时候,那些故事的下一个循环也许不是俺们闭眼之前能轮回来的了~~~~~~
; |5 X5 o; G) I( l0 w6 d4 b* p  e——————————————————————7 N/ y2 y/ \6 x, y4 X$ m, V
说了那么多糊里糊涂的话,没有头绪,也没有条理,毕竟不能要求老太太(几十年后)脱鞋上炕唠家常的话,说出什么条条道道来,有感而发而已~~~~
4 q" p; U/ `& u/ r其实只是想让大家知道,“收藏”真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更不必把它推上神坛,它就是如同翻看一本书一样普通,书可以有有趣、可以无聊,找自己喜欢的看,不要因为明天就要能用到而看,做的是平常事,存的是平常心~~~~~
3 U' U% z5 l1 X: M( ^  @% H1 Q但是,既然是读书,总要识字吧,这就是玉版存在的意义,也是赛宝的意义,它不是能告诉你该读什么书,而是能够学到点识字的基础而已~~~~~~' q; d/ }$ l+ B4 T% u  a
剩下来的就是顺其自然,听说,他们把这种交给老天爷的事情叫做“缘”~~~~
7#
发表于 2016-1-28 18:20 | 只看该作者
轻周记(七)清末民国不是垃圾桶
2 i- u" h) j4 m0 R) z5 S' k
5 g  P. P7 w+ M6 p& O2 ?! |% a9 H
9 [' ~- S# @& A' O4 k
: _8 T+ T: a) M  x/ l# l % A. d' C1 I7 Q) z( N) T  Y

/ j+ o. z6 G$ W, ~挨骂归挨骂,骂人归骂人,该写的周记还是要坚持一下,【篇幅很长,不喜欢看字的朋友麻烦直接跳过】~~~~# G% G4 D$ @4 E  V
随便发个清末民国的钩子,东西很普,但是不普之处是小龙的腿是超长的,有趣也是收进箱子的理由之一~~~~
/ A+ [6 M* j6 }5 i4 N+ K& x这种对于形制的超越,或者说胡乱的创新,恰恰是清末民国玉器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借着这个长腿钩子,顺便把清末民国捎带一下,周记只是俺个人的梦呓,不是需要取悦观众的电视剧或者报告文学,所以分享的内容绝非真理,只是感受~~~~~
2 R- U% Z5 m% L' ?) j, a—————————————
+ }, W" K, x4 U" D7 I1 E4 A5 k9 R如果大家有心,一定会发现,博物馆布展也好,各种玉器普及教材也好,似乎都有意无意的忽略掉清末民国的玉器~~~~
0 a- D9 ?( M7 ^: o1 }+ f而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问题是,古玩行也好,网上也好,大量的粗糙的、不好判断年代的、甚至是做了点包浆形制怪异的臆造品,一律丢进“清末民国”这个大垃圾桶里,绝不手软,只等第二天阿姨打扫卫生时把它收走,不留一点痕迹。6 j9 X$ a% c6 G- C  N! ]' z' g
但真的是这样么?清末民国恐怕是除了春秋战国以外,国人思想迸发火花最为频繁的时代,当我们这个新与旧、东与西、保守与激进、皇上与民主与列宁等等思想交织碰撞的伟大时代,我们心中会浮现一大串长长的大师名单。这样的时代难道呈现的都是粗制滥造的玉器,这恐怕是对历史的大不敬~~~~~7 I0 Z, J! [1 y6 l, I3 m0 k/ m
玉器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并非什么神秘之物,只是所有当时生活点滴的浓缩而已。玉所体现的时代文化总会如此强烈(正如我们今天比任何时代都在疯狂的炒作原籽一样,有人说这是没文化,那说的人一定是在神话“文化”,这种看起来确实有点缺乏文化内涵的收藏就是当今的文化),所以这篇就不妨把这个时代的玉器和这个时代的几个人类比一下~~~~~1 N0 k: o# {+ r: @, p
——————————————, S: J3 D' f# d' L  J# z
一、遗臣类: t* O8 d& j  N: E
这类玉器几乎都在想尽办法的继承清代的传统法度。“西化”在这些玉器上留下的更多是制作方法的改变,而整体的审美并不会和清晚期玉器有什么分别。: q; X2 B: d; B% X, I0 z' B
就如同王国维、辜鸿铭两位老先生,前清的遗老,精致却固执。西方的求学经历只是让他们的方法更科学,但一到见真章之处,自然还是要以华、以传统为先。6 L5 B! T8 b$ n! m
这类代表作品当然首推“京做”,比如北京的传统艺人这一时期仍然在大量的制作链条类的产品,这种费时费工的工艺(具体做法参照北坡老师以前的发言,不再细述)就是继承传统的典型,无视劳动生产率,这是一种气质,至今的北京城还残存的气质。2 x2 I$ p3 O9 i: X% _% X; \
二、全盘西化类
" X7 O& i. s) t! ?( T6 L这类东西首推的当然应该是广式的象牙工艺,因为海外订单的支持,制作者可以毫无顾忌的反传统,或者肆无忌惮的全盘西化。很多时候我们在看到这类象牙制品的时候,我们甚至都不太敢承认其年纪和产地。7 ^& ]; T! Y+ \
说到这种类型,俺的第一反应就是陈独秀先生,这位政治上的矮子和思想的巨人。陈先生当年所言:“破坏,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和合理的为标准。宗教上、政治上、道德上、自古相传的虚荣,欺人不合理的信仰都算是偶像,都应该破坏。此等虚伪的偶像倘不破坏,宇宙间实在的真理和吾人心坎儿里的信仰永远不能合一。”至今仍然是耐人深思,起码是俺的座右铭之一。
$ W( J) y& c# n% M& u千万不要认为这样的艺术风格只出现在广东,其实全国皆难幸免,印象中去年瀚海秋拍的一件和田玉的西洋女人璧,也是极典型的代表。这类东西其实是我们平时特别容易忽视的,或者是存着民族主义之“小”的我们不愿意认的。
4 L1 z$ @9 w" H, V5 F9 U/ F三、逍遥类0 d# a% E0 g6 z7 O3 q
这一类也许应该称为“改良派”更为适宜,因为更有代表性的是思维的改良,但是俺不喜欢提到胡适之之类的勤勤恳恳之人,俺倒更喜欢谈的是民国大美女林徽因的八卦~~~~
: x' ?6 Y6 i8 K( d% I林小姐和徐志摩的初恋众所皆知鸟,不要脸的徐志摩逼着老婆打胎离婚,就为了林小姐。林小姐最终还是清醒过来,和梁思成有了这段好姻缘。可是问题没结束,林小姐怀孕,梁先生不在,金岳霖却总来。于是就有了那段应该流传千古的君子之爱~~~~~
) a) M, v9 N8 ^1 T林问梁:“苦恼极了,因为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 u3 l. [# C2 y7 o4 J* `% J
梁痛苦万分,然居然有这样回答“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金岳霖,祝他们永远幸福。6 M; d# i2 d( R! w7 I. M8 e$ l1 }- r2 l
林把这回答告诉金,金先生不愧大哲学家风范:“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j! u* j+ U7 [8 [8 k! n
如此有风情,有风度,起码百年之内没有了,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开放,坦荡,也许会有一些离经叛道,但“人性”在最后会绽放最美的光芒~~~4 ?3 K9 e8 M4 O! H
扯了些闲话,还是要说回来玉器,玉器纹饰的改良其实是这个时代玉器风格的最主要代表。我们经常能够见到的秋叶美人,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典型代表。原来的一叶(夜)獾(欢),这个时候直接变成了叶子上躺着个很省布甚至没有布的大姑娘,这就是改良。当然,不仅于此,诸多形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良,比如上面的龙钩。篇幅原因,就没法一一细谈了~~~~0 _& n2 \$ C. e) m$ w) j
四、粗制滥造类& S: n* J. T. w/ {9 f7 G' Q
这一类玉器就太多了,最典型的就是风行全国的翡翠锁,上面刻上几个市侩的发财九如之类的吉祥话。这一类玉器大家都认得很明白滴,棉花被子厚的包浆,比胳膊还粗的阴刻线等等~~~~~& q' y% E" ?, `4 q
这确实是代表了一个时代,是人人需用玉去祈祷和平,祈祷富足的年代。千万不要瞧不起这个时代,普罗大众佩得起玉,能准许你佩玉,这一点恐怕到了80年代以后,民权才真正拥有了这个权力~~~~~
0 [$ l1 P, Z0 h这种艺术风格其实都很难谈到艺术,更多的应该是供给需求这样简单的经济学理论就可以解释,完全可以直接归入《资本论》的逻辑之中,机器化(生产工具)大生产的需求,生产资料的集中,造成(此处省略10万字)~~~~~; @5 t! }5 ?3 J. b
————————————————2 P, B2 U5 e% B1 X
俺知道篇幅越来越长,所以暂时到此为止了。其实这仅仅是一些提纲而已~~~~~  g. X! \; p& S& ^9 i9 `; H
最后还是例行公事的说点得罪人的话,中国是个特别喜欢选择性记忆的国家,我们喜欢记住歌功颂德和血海深仇,但是对于那些时代中的点滴乐趣(尤其是汉民族衰的时代),我们却常常直接屏蔽,正如刀刀所言“只要我不醒来,世界就不存在”~~~~- l+ |; C- ?( y7 K, U# F
无心说国民性,但是现在的玉器收藏绝对是国民性的影子。清末民国成为一个垃圾堆并不是孤例,垃圾堆还有很多,比如南北朝、比如五代、比如辽金元西夏~~~~, r2 B; Z' Z4 ?4 t
如果我们刻意忘记那些生活情趣,那些小人物、普通人的鲜活的历史,那我们玩古玉的乐趣在哪里呢?除了官器是不是几乎都要丢掉了呢?$ \- p$ h$ \6 \, P) j
如果我们玩玉器是为了触摸那些玉器背后生活点滴的历史,那么我们愿意触摸和能够触摸的,到底是每件小小玉器上活生生的历史?还是我们教科书中冷冰冰的历史呢?
3 ~& Q, @) e" |9 t8 f; [真是极纠结的问题,虽然答案昭然若揭~~~~
8#
发表于 2016-1-28 18:22 | 只看该作者
轻周记(八):小小扳指,大大乐趣
$ c3 z& G3 U# V9 k" F- ~3 l# ?: e$ k' q1 z7 p
! K& y; c2 d7 a9 W8 h

- j+ s; M# c8 \, v- z! E# h) M 1 S7 v8 {( f( U" {  `' [/ S$ w7 ]

" ^# T9 c9 v$ ` 8 \0 f* B& M9 ]% V. P" a

& T! G& `* h$ p) l% H' k" g8 G华夏的报纸说要写一篇很久了,这次要写篇首版的,拖到最后一天截稿日才简单撩了两笔,觉得对大家有点用处,就先发到这里给大家看看~~~~~
; B' L: G# r. m% C. T  W9 `主要是让大家看图4的,“扳指有几个面”这个问题看似微小,其实考验的是大家对于细微形制的专注力和耐心。玉版一谈【形制】就是大的、宏观的,其实那只是“型”,“制”在哪里呢?研究形制比学会看那些棉被厚的包浆要傻得多,花的功夫可能更是数千倍。但是还是那句话,傻,也许就是聪明;聪明,也许是大傻~~~~, Y" V# @3 C6 x! m6 `& v! P
呵呵,这回得罪人的话改放在前头了,下面直接拷过来了,篇幅较长,不喜看字的朋友看看画就好了~~~~~
+ b; c& d" U- Q, Z6 H————————————————————
' ]+ z: u9 Z( M8 Y8 i4 K$ ^; s小小扳指,大大乐趣
# i* [5 |: w$ a接到《华夏收藏报》的通知,要写一篇小文,谈谈收藏的感受。
! [) z7 w  ~4 s2 p- @, n  F$ T这是一件最容易的差事,也是最难的差事。容易之处在于爬格子,艰难之处在于爬什么样的格子,能够在今天这样“落花迷人眼”的收藏之乱中,能让收藏这件事“明心见性”呢?
% g# D/ m2 g/ B6 V1 `最终还是决定抛弃能够让人产生虚荣感的藏品,去写一点小小的扳指。扳指是每个喜欢明清玉器的藏友都绕不过的话题,它就一直在我们身边,如同妈妈做的臊子面。不是鲍鱼鱼翅的大餐,但是若是缺了,却一直会感觉总是不完美。
7 J1 |3 X- C! S& u$ E所以随机捡了一些各种档次的普品扳指,从三位数到五位数都有,这也许也能体现一些收藏的内涵,不必在乎金钱、虚荣、升值等等俗事,每一件到代的老物件,都无声叙述着当时的一段历史,这些历史既不会因为今日的价格而精彩,也不会因为当年戴在怎样的手指上而褪色。
: A. a( x/ p( \- X) E% s我们一提到扳指的历史,通常都会冠从“马上精兵”到“八旗公子哥”沦落的道德印象。其实这仅仅是一个有条件的误读。清王朝建立“马背上王朝”的时候,还并没有太多的玉扳指,那时的扳指制作材料多为就地取材的鹿角。到了和田扳指大行其事的年代,基本已经是八旗子弟多花花公子的年代了,翡翠的扳指流行的年代就要更晚了。8 U5 z5 `2 K* }2 r: P
老北京的少爷大爷们,有三件随手不离的宝——“核桃、扳指、笼中鸟”。扳指逐渐发展成一件不利于从事体力工作的饰物,甚至变成了一件不同程度阻碍一切手部动作的玩物。这与北京城的气质是如此的一致,一种不需要追求生产效率的生活,这种气质至今仍然残存,君不见《非诚勿扰》上的老北京嘉宾,上台总脱不了了这种玩气,换个角度看也是一种贵气。
1 d8 v7 U3 b# ]# \0 ^* r2 o扳指多见,扳指的仿品同样也会是真品的数百倍。鉴定扳指貌似简单,但其实真正读懂了扳指也就看懂了绝大部分的明清件。玉质、包浆、光气这些大家熟知的毋庸再述,这里不妨说一说大家容易忽略的扳指的形制。* {0 U9 I+ d4 j
“最标准的到代扳指到底有几个面”这是我在华夏收藏网常常用来举例的问题,但是相信认真去数的玩友们还是寥寥。我画了个简单的图,把标准的清代官做扳指的7个面,一一标出。所有增加或者简化的清代扳指形制都是由此而来。这7个面也许光看图会有几个面显得多余,但是硬朗的风格正是因为这样的形制所塑造的。“切面成圆”的风格和拿着圆规画圆,出来效果大不相同,这才是现代人最难仿制的“神韵”。这种细致的形制差别,恐怕也是玩玉的诸多乐趣之一,是真爱才会去研究的乐趣,并非根据玉的白度去评价市场价格的乐趣。' O& K3 H1 _8 P4 q* \7 T
扳指的材质和纹饰也是大家喜欢扳指的重要原因吧。小小的指头上,竟然有一方图景。手机或PC厂商经常喜欢用“掌上乾坤”来形容,扳指是不是可以称为“指上乾坤”呢?2 M0 t( l) @$ z' u9 J! a
图上这些小小的扳指,有象牙,有虎骨,有琉璃,有翡翠,当然还有和田玉。纹饰也各有不同,有白玉红皮的“瓜瓞连绵”,有晶莹剔透的烧蓝料,有胖胖可爱的鼓型扳指等等等等。
8 \8 E  R' r$ P- g& U有趣的一枚亚洲牙扳指,官造水平的隶书,书写着“象齿决,用罔缺,着指不滑,驱弦必达。”大意就是说,这枚象牙扳指,没有邪缺,戴在手指上不滑,用来射箭拉弦必定射中红心。这其中,还暗隐着“(正)罔缺”的典故,《尚书》有言“启佑我后人,咸以正罔缺”
5 M, L$ d: B" [* x) y) A当然,很普的碧玉扳指也可以意味深长,扳指身上打有两贯穿孔,一直久久不明是何用途,后来请教了老北京的老人,才知道这是当年穿绳和鸟笼连接之用滴。2 q7 _1 U+ E1 Y% }$ z
扳指的故事写也写不完,收藏的故事更是值得用一辈子去书写的。
# {% J$ R3 i# X! a$ \打个比方,东西是纸,玩东西的我们是笔,描绘的画卷呢?不是千篇一律的粉红色毛泽东头像,而是历史的乐趣,而是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的先人们的生活片段,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玩物之间的爱与沟通。
& @7 ]# v8 F! B1 g. R小小的扳指,大大的乐趣,这乐趣其实并不来自扳指,而源于收藏者的内心,正如禅宗所倡“明心见性”,顺其自然的玩,无物无愿,无住无往,忧愁就走了,快乐就来了。
9#
发表于 2016-1-28 18:23 | 只看该作者
轻周记(九)胡“沁”
& s7 u, f& O; S2 A& j% q
/ `5 I7 v2 z. ~9 t& I* s" O
* }9 w$ f  _: d1 I3 l , b- ?- G! `  z9 S  K& e( g8 Y

7 u& Q9 y! S) {# B
/ L  u' P% T; H6 E7 {# k5 Z
; [7 f$ K' i( R& ?3 [: r& Z) \ 7 \, t, o" x# _  r: _
又到一周,又有一记,照旧长篇,依然无聊~~~~
3 a. n9 Z. A) k0 E随便发一个清代烟壶,白玉红沁,普品而已,只是为了对应这个题目,填补一下图片的空缺而已~~~~~
8 C! @5 [& f9 G# p+ v# M这篇说说沁,一方面问的朋友太多,另一方面“沁”也是国宝帮的护身符之一~~~~~% c6 c! ?7 ?! v- m
俺的数理化学得超差,这篇又是涉及化学和量子化学的问题。虽然恶补,但难免错漏。欢迎Mrxiyi老师指正,也欢迎各位理工科人才斧正~~~~~
. E# R8 A: P" K/ |# n9 O所以周记取名——胡“沁”,北方人大概都明白“胡沁”这个词,就是瞎扯胡咧咧的意思,倒也算应题~~~~8 i0 X5 o+ W8 N- |
————————————————
: O. a# _$ X) p言归正题,在说沁之前,要稍微普及一点化学常识和量子化学的皮毛~~~~
) _! E0 {3 w6 H8 {& W我们都知道和田玉的化学结构是:Ca2Mg5(Si4011)2 (OH)2。(题外话:不可思议的是百度上这个分子式都是错的,数千万甚至上亿的玩玉人群啊,可见我们这个民族的科学精神是多么需要检讨)决定其稳定性的关键是两个羟基:(OH)2。也就是我们说的结构水。6 t# p% V2 s+ L
这个结构水在通常情况下是非常稳定的,在传统化学理论里,这个结构水永远也不会失去。也就是所有的岩石都不会被风化,这个明显是不成立的。2 w& M; q# v; P$ D4 s: u/ J1 a* [3 M& B
所以呢,就需要用到量子理论。量子化学认为,分子的动能是不完全相同的,当某一瞬间,动能忽然增大,超过阈值的时候,结构水逸出,体系能量降低,就会从周围环境吸取能量。由此往复。大概是Tunnel effect(隧道效应),不过这个就不是俺的知识所能达到的了。7 P8 k# J5 X8 C# X7 p' l3 o
————————————————
; }  h; L0 P( r" q这些大家估计都不爱读,因为觉得没有用。如果真的这么认为,那么“知其然”也可以。大概的意思是:每个透闪石分子内的水分都会在特定的环境内(比如墓葬,比如火烧等)逃逸,结构水逃逸,是一个往外的力量,结构水逃逸后,由于透闪石分子需要补充能量,就会产生一个向内的能量。
! V/ z- l, M9 G. m' X0 q, D* g5 H【这个过程就是所有玉身发生任何变化的根源所在】。我们所说的沁、绺、土门、皮色等等变化都基于这个过程。7 v3 Z7 q4 N) o' L: |! P
【图3】就是基于这个过程的简化图示,结构水逃逸后,水从固体变成气体,体积急剧增大(水变成蒸汽体积增大的道理想象人人都懂滴),就会增大内应力,这个内应力的累积,就会找到通道甚至打开通道。而当结构水完成逃逸后,分子空隙造成的应力又会吸收能量进行填补。这时候,外部的有机物就有机会填充近来。
* o* A% {$ J" p# y% c$ H那么,这个通道去哪里找呢?所以就有了【图4】,气化的结构水会自主的朝着玉质较为疏松、或者存在绺裂的地方聚集,直至打开通道,喷涌而出。这个过程完成后,出口同时也变成了入口,外部的物质同样会从这个入口处进入。其中的显色物质就会形成我们视觉上的沁色。& M' O- P0 ]2 n+ L4 W
所谓的N种沁道理都是一样,明白了这个就不用再听那些国宝帮的鬼话了。当然,鸡骨白、灰皮、水沁这类白色的沁色并不在这个范围之内。白色不是颜色,只是光学效果,这个以后有时间专辟一题。; R  I/ I" U; B7 d1 a. L# X
皮色的原理也完全基于此,疏松的地方结构水逃逸,给了显色物质进入的机会。这个就是为什么“好皮无好肉”、“撒金皮下出好肉”的道理,越是疏松,越容易积累颜色,越是紧密,越不容易出现色彩。有一种谣言是绺有颜色的皮色就不对,你若是知道了这个原理,就知道这个纯属一派胡言。绺有颜色,甚至入色很深的绺,不代表皮色一定加强。之所以有这个偏见,只是因为籽料环境是流水状态,很多极其疏松的部分已经被带走了。
( q6 W1 y6 ^) ~( n3 T: R% f: r——————————————————# p6 B9 r9 {5 S+ h, M; u
可以运用这一理论的实践之处多得难以想象,这里举几个最普通的例子:
, F* t- A5 g. e" S一、我们常说玻璃光玉器,大家都明白玻璃光主要是抛光的学问。我们没有办法确切知道抛光的器材是什么,但是传说中的兽皮、丝绸,都是有机分子颗粒较小的物质。我我专门画了图5,兽皮的有机分子填补了透闪石分子中的缝隙,形成一层类似膜的东西,所以内部的水分子就较难从这个抛光面上逃逸。这就是玻璃光玉器极少见到沙坑的原因。比如见到沙坑之类的玻璃光,加一万个小心不会有错。
% h7 _  V: h/ x8 G' U, k二、那些所谓的老行家通常会说什么沁色“入骨”、“不入骨”的鬼话,如果你明白了这个过程,就会明白,入骨与否取决于在颜色进入前对于玉质的破坏程度,只要破坏程度够高,呈色分子的颗粒足够细,照样有可能仿制出出“入骨”的沁色。
  S9 I" z9 ~' z三、所谓的老行家还喜欢神秘的告诉别人盘玉的不二法门——丝绸。这里的科学道理也完全同理,丝绸的蛋白分子细小而且会呈现油性。但是,问题的关键是这些蛋白分子过快的填充,会在表面形成一层类似膜的东西,更深处的空隙就会无从填补。基本属于拔苗助长、杀鸡取卵之类。其实最好的填充物就是汗蒸汽中的有机分子。放着、时不时戴一下就是最好的盘玉方式。这世间哪里有什么捷径呢?/ h5 V; f2 u9 X1 \3 O' C. u. D+ w9 R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所以前面说过“这个过程就是所有玉身发生任何变化的根源所在”绝非虚言。要抵御国宝帮、要想玩个明白,理解(起码是感性的理解)这个过程还真是有必要的。3 ^; G  m0 W3 g0 i$ j- ^7 _( t! @
——————————————
1 X3 R: y( t4 h+ T3 K' F最后还要例行公事的说一些得罪人的话。
  O  y4 Q  R. i2 ?4 H2 K0 N很多网友会觉得,轻描这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多此一举。
/ k  F5 N; e5 ]8 A1 K" Y3 V确实,从表面上看,了解这些枯燥的内容,也许要比学会看个包浆多花几十倍的时间,但是当了解这个简单的原理,这个原理几乎万物同源,学会了基本在所谓“玉变”这个方向百毒不侵,学会用科学去独立思考,而不是受那些伪科学的忽悠,那是省了多少的时间和多少的学费呢?
8 @5 c  h* q) o- D) _# E* c' x这到底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还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呢?7 _1 T% X* D9 x4 d, _+ o% ~( g/ \: |
还是那句话,笨也许就是聪明~~~~
5 S0 m# g; |3 P还有一些网友会觉得,俺应该少谈空话,多讲一讲鉴定的知识。
# C7 I. A' a& o; e) i俺只能无奈的摇头了,写到(九)了,哪一篇不是在说鉴定呢?俺公公教育俺,文章的最高境界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俺当然还做不到,但是说的话必有内在的道理,读出来多少俺真就管不了了,周记毕竟只是对俺自己负责的东西。
$ C% K+ X% p( ]. P( u+ f我们的社会,已经习惯了知识必定要有用的潜规则,这才是聪明。甚至是恨不得今天的知识,明天就要能用上。其实这学的是知识么?只能算是技巧。跟开车、铺路、扛麻包袋没有本质区别的技巧。这样的学习是培养一个会看玉的技工,而不是一个玩玉的人。鉴定不是什么难事,平常人一摸衣服就知道大概的料子,真东西摸得多了就会知道真东西的模样。所以完全不必想着求快、求效率、着急买、买不到明天这玉缘就断了云云,玩玉不过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罢了。% d# c* K5 R# W3 z, L; o: _
“水到渠成”听着不过是轻描淡写。但是最大的问题是:5 Z, C. T8 i6 n/ E" }1 J; d
【“水”在哪呢?能够持续不断流淌的“水”在哪儿呢?】
& B. H; R! m7 k& K1 l忽然想到前几天是纪念西南联大多少周年啥的,俺也算是西南联大那么多学校中的一家的21世纪的后学生,但是西南联大的精神呢?也许真的没了,也许还在我们的内心里那个最“笨”的地方,愿“笨”永存心间。
10#
发表于 2016-1-28 18:24 | 只看该作者
1 ]- l# V. {+ D% t9 O" [  d+ e: c
2 y  o3 ]& q! `7 l% P( @  i( E' z

" [' `6 c9 K  ~: H2 S& |: o 2 C. E. R. l9 o8 x
, o& h8 _6 o4 f! l+ `3 p, @" h
* Y3 I  l% A/ U. w1 p% o2 W/ P
先要谢谢大家的问候,那么多朋友的短信真是没想到,俺就不一一道谢了,呵呵,有点感动,所以就在这里给朋友们解释一下,俺就不跟大家一一解释了~~~~
8 N- Y8 j. [" Z+ P: P+ x俺呢,受不了大家都去旅游的诱惑,更受不了免税店那些包包、水啊,油啊的诱惑,去三亚逛了一圈,南方毒辣的太阳和几个小时的免税人肉店的折磨,俺就病倒了,呵呵,至今还在打点滴,这就是虚荣的代价哈,俺还是适合当天去回最多不超过两天的工作旅行,真是受累的命~~~~~5 t8 Q+ n0 V& U1 l5 i
好在快好鸟,大家又可以看到米国时间的回帖了,说来好笑,夜鬼代表俺是健康的,据说做个夜鬼却是影响健康的,好讽刺哈,这句话是谢谢小赤老师和H老师等对俺熬夜的担忧哈~~~~~: Z3 j8 E: r, x/ }) M1 F
所以捏,关于好多朋友说俺的周记怎么停了的短信也就不一一回了,俺会尽快补点滴~~~~1 v) j) Q- J! Z! b; b2 m6 o7 n
————————————————————
* c4 s! S& a* O, u. \随便配了一条鸡骨白钩子的图片,虽然看着挺惨的,但好在有七、八百年了,元代的琵琶钩子在现在也是蛮少见的东西了,螭龙反映的元代奋斗的精神还是和明清的东西蛮有分别滴~~~~- g( M  A  b) x. \
下面言归正传,篇幅仍然非常非常长,不喜欢看字的朋友麻烦跳过好了~~~~3 M; X: \2 n+ i$ O% g2 O$ j
———————————————————————: ?. B, v" h3 E& Q, t# k5 W
上贴说了沁的形成原理,主要说的是各种沁色,也留了个扣子,鸡骨白、水沁、灰皮这类白色的沁,和说到的沁色有小小的不同~~~~
- K/ R; a* O6 W! D) L  S/ M( y( k白色沁的形成原理其实和其他沁色并无不同,也是水分子逃逸后形成的结果,最大的不同其实是来源于白色和其他颜色成因的巨大差别~~~~3 t) W  h  |0 j, I' \
这里就要用到一点初中物理的内容,白色,并非是一种颜色,而是一种光学效应,或者说仅仅是一种漫射效果。阳光通过多棱镜并不能获得白色这种颜色,也就是大自然是不存在白色的呈色物质的~~~~
( U4 N1 L2 S7 C2 v* `' z我简单画了图3来说明几种白色的形态。
8 K, M  f4 v0 S: m! `+ t【水】,是透明的,因为理想状态下光线全部透射过去了,这个也就是水晶晶莹剔透的道理,也是玻璃种翡翠等等透明材质的原理;
- ]" v- X; n, L5 V【冰】,就已经呈现出白色了,因为光线只有一部分透射过去,而另一部分呈现了漫射,漫射的这一部分就呈现了白色。这个就是和田玉呈现一种半透不透、既凝润、又晶莹的成因所在了。# p$ `! e! a3 u2 B7 X3 o$ `' u
【雪】,被认为是自然界最白的颜色,这是因为雪的分子缝隙极大,每个晶体具有无数的面,每个面都产生漫射的效果,所以非常白。
3 k0 p7 L) D0 l' |# t鸡骨白基本就是类似“雪”的漫射原理,由于玉的结构水逃逸,造成分子空隙变大,就呈现了白色并且不透明的效果。所谓水沁,就是水分子个逃逸集合在了玉料内部的某个地方;所谓灰皮,就是水分子逃逸在玉器表面率先完成;而所谓鸡骨白,就是全器从外到里都完成了这一过程~~~~, K7 o- E" }6 u. i4 c# }7 y9 X
——————————————————————( c" Z  \% h# O, m- P8 I' i
实践上,这个初中水平的科学道理,却被忽略或者误读极多。比如我们说鸡骨白就要谈良渚,我们说良渚的鸡骨白就像婴儿的屁股,于是这个鸡骨白就被神话了,什么地火、什么生石灰之类的解释都出来了~~~~6 T: i5 N% e1 R) k1 R! @( h; Y
实际上台湾学者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经用高温高压的方法做出了非常类似婴儿屁股的鸡骨白效果,而且理化的检测结果也很支持良渚先民也使用类似的制作手法。虽然会有争议,但是至今也没见到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否能够像婴儿屁股,取决的并非是鸡骨白通过什么方式形成,而取决于鸡骨白玉器在水分子逃逸之后,会产生巨大的吸入效果。7 H$ L3 _: c- L/ S
——如果这个吸入是急迫的,那么填充的分子就会停留在表面上形成一层类似膜的效果,造成内部的空隙无法填充,就会显得干,光泽度差;5 A4 E/ q" _8 A7 L" \- ^
——如果这个吸入是缓慢的,那么填充的分子就会优先填充到内部,再逐渐填充外部,缓慢的一层一层进行,那么质地就会以另一种紧密(相对)的方式体现,也就是类似婴儿屁股了;: M" `9 m" D- m& L! J
——如果这个吸入是极其急迫的,那么就会由于温度的巨大差距造成裂纹,填充分子瞬间进入,那么就是类似于明清仿古的火烧玉的效果了。
$ ~/ m( n" R% @也就是说,怎么烧,地火、石灰、火烧并不是鸡骨白分别的大问题,问题在于烧了以后怎么保持足够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以足够的时间来填充那些空隙。那些所谓婴儿屁股感不可仿,通过鸡骨白效果来鉴定真伪的调调,也完全可以定为伪科学,就算今天不是,很不久的未来也一定是。% I0 ?% a9 Q2 }, z
——————————————————7 J7 ^' X  ^# G+ f$ @" m
白色的成因其实也完全适用于现代和田玉的“白”和“不白”~~~~, O1 ]: v, {  x
我们说籽料的白,到底来源于什么呢?来源同样是漫射的效果,漫射的效果是基于分子排序的“恰当”。这个“恰当”实际就是排序的随机出现,恰恰满足了我们对于和田玉的审美需求。审美和稀缺两个因素造成了这样的排序就是讨人喜欢,就是稀缺且昂贵的~~~~; x, J, x" t- [( k- D. G8 b
说这些最重要是揭开羊脂玉可以通过量化透闪石含量来定义的谣言。我们看到很多国宝帮的鬼话,一提他的东西青海仿古,就搬出“羊脂玉=透闪石含量99%”的鬼话。而这样的鬼话得到国检标准的支持,所以把这个当成科学听得一愣一愣的同学大有人在。( \1 M3 v% L* \3 F& U  v
我们知道,透闪石分子并不是一块铁板,而是一个个独立的分子排序组成的,这个排序我们称为毡状结构,在这个形成“毡”的过程中,透闪石分子的排序绝对具有随机性质,也就是说,白度、润度、透明的程度,这些构成羊脂玉视觉感的衡量因素,在同样比例透闪石含量的玉中,取决于这块玉命好不好,能不能排列成分子缝隙不大不小,并且每个分子的间隙都差不多的形状。. Y( B/ _/ s" u) C4 {* }, R+ ~
如果分子之间空隙过小,就会形成类似水线的效果,如果空隙过大,就会形成僵的效果,这些效果和透闪石含量基本上一毛钱关系也没有~~~~1 f- a+ i) F% B& B% V$ O
这也就是俄料为什么容易白呢?就是因为分子空隙偏大;青海料为什么容易显得透呢?就是因为分子的排列太过紧密了。这两者出现透闪石含量达到99%的比例,理论上来说并不会和玉龙河产地的有什么大的分别。甚至在实践中看,贝加尔湖产地还更容易出现透闪石达到99%的情况~~~~2 U+ z- Z: r$ |0 h. e2 {$ O
所以说呢,谁再拿张鉴定证书,说服你一件做旧无比的破烂是到代的羊脂玉,就啐他一口好了,无论鉴定证书的理化指标是多么详尽。就如同一个人的长相,并不取决于五官分开有多漂亮,而取决于组合到一张脸上会不会合适,而理化指标就是检测那些五官、而非搭配的~~~~~) z" k& ^- J9 m+ S, }" p' h6 _
——————————————————; O; n6 ^# j7 r" P# C) o
太长了,暂时到这里了,最后还是例行公事要说两句不搭的,并且得罪人的~~~~
9 J. C& v+ {6 G: W" Q3 h23年前5月11日,光明日报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在当时是无比正确的提法,但是这样的提法也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到底什么是真理”呢?这个含糊的问题,逐渐被解释成了类似“摸着石头过河”去寻找真理的过程。0 _6 u3 @% O8 X3 c3 G
真是一个无比罗圈腿的事情——“在实践中去摸索真理,然后再放到实践中检验”——貌似毫无问题的逻辑,其实这里头累死了“实践”,“实践”是运动员,同时也是裁判,这样的检验有意义么?不出三聚氰胺、瘦肉精才怪了~~~~' @5 C/ I7 Q6 e' ^8 d5 |9 ]
我们习惯了这样的思考逻辑,所以我们总是希望今天的学习,明天就能用上。所以我们总是认为学一个东西只能解释一个问题,一个坑就要配一个盖。所以我们总是认为科学(或者说真理)是来源于那些长时间实践者的嘴巴,而不是基础到中学或者本科文化水平就足以思考明白的事情,还有等等等等~~~~& E. [& h# s  M4 }8 F3 e
对于我们这些不指望自己成为爱因斯坦、霍金之流的普通人来说,“真理”在更多的时候只是需要一个独立思考的脑子,和一点点爱思考的习惯,很多时候就不必去麻烦“实践”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