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网备份站
标题: 德国汉学家对中国企业的神点评:继续这样的套利模式,就是在等死 | 海那边 [打印本页]
作者: 心灵的港湾 时间: 2017-4-4 03:03
标题: 德国汉学家对中国企业的神点评:继续这样的套利模式,就是在等死 | 海那边
来源:那小兵 搜狐博客
曾经留学中国著名的德国汉学家恩格尔,在接受中国作家那小兵的采访中,从“中国人是否有敬业精神”这个话题,延展到了对于中国企业、商业制度的一些分析和观点,他指出,中国人不是没有敬业的传统,而是环境不允许有敬业精神的人,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基本属于“套利”,难以产生敬业精神。先不论正确与否,至少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角度来审视我们的社会。
--------------------------------------------------------
1
没有“自尊”,何谈敬业?
------
大家对于德国人敬业赞美的确非常普遍,这也是德国人所非常自豪的。至于说中国人不敬业,我看值得斟酌一下。
敬业精神是什么?那就是人们对于自己工作的认真态度,这包括了人对于别人的尊重和对自己人格的尊重,没有尊重这个东西,其余免谈。
许多人把“自尊”和“自私”混淆了,自尊往往能够让人在某些情况下舍己利人,而自私却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基于损人利己的,两者背后驱动力全然不同。
德国人教育孩子从小要对自己有荣誉感,你做的事情就是你的荣誉,你造的东西就是你的荣誉,没有荣誉你就是被上帝抛弃的人,尽管有些极端,但的确在我们童年起到了强烈的启蒙作用。
德国人的荣誉感太强,甚至比英法美等国更强,只有日本人可以媲美,这在战争年代也会造成人们的激进心态。二战之后,德国人和日本人也有过国民士气萎靡不振阶段,但敬业精神始终没有消失,这是民族意识驱动的结果,敬业已经成为这两个民族的潜意识了。
我父亲是个开花铺的小老板,作为长子,他继承了我爷爷的生意,每当人们来买花时,他都自豪地告诉他们“我们店开了七十年了,祝福您”,给我非常深的印象。我叔叔是位数学家,十多年前从大学出来,自己搞没有经费的研究项目,生活清贫,但精神饱满,深受业界尊重。这点恐怕日本人和美国人做不到,德国人却可以做到的,他们对专业追求已经超过了对生活素质追求。
2
坚持敬业的中国人,却无法实现自己的追求
------
中国人也敬业,不过我发现他们往往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敬业追求。
比如,我在北京读研时,总是看到附近有个卖烙饼的摊贩,是位贫穷的大妈,每次我买烙饼她都当着我面把鸡蛋打在烙铁锅子上,有一次发现鸡蛋散黄,她赶紧给我换了一个新鲜的鸡蛋。我问她为何,她说这是她妈妈教她的生意之道,她只是照做罢了。可后来她的摊子被城管没收了,看来她的敬业精神也从此中断失传了。
清华大学那时边上有一条小街,都是小店铺,拿一个执照都不容易,大妈那类人是拿不到的。即使你有执照,这些小店铺也没有心思做大,因为据说清华大学要清理这条街,铺子要拆迁的,因此人人都用质量差的食材原料,只求做穷学生生意,只求周转快,外国人肠胃受不。
从中可见,中国人的敬业美德在这种动荡环境里很难维系。我遇到一位中国来的网商,他问我德国4.0时代如何解释,我告诉他“德国人可以依据客户个人需要高效提供个性化产品”,他说在中国做不到,认为“中国人没有个性,当然也只配用大路货,所以网商只顾杀价竞争,看谁先死”。显然,一个大家等死的商业环境是不会出现敬业者的。
3
德国人和美国人对敬业的不同理解
------
值得大家注意,德国人的敬业和美国的的敬业各有优势。
德国人对于产品的用料和精密度追求度最高,而美国人对于行业效益度追求最高,这里面有所区别。德国大众汽车出了问题,这不是产品本身的问题,而是行业管理的问题,显然德国企业管理层对行业道德认识有很大瑕疵。
美国企业虽然对于产品品质没有德国那么追求,但更讲究整体效益,积极主动创造需求,用最恰当的成本最大限度满足需求,这是美国式企业经营精神。
德国人认为产品越老越好,美国人认为产品越新越好,德国人看中顾客忠诚度,美国人看中创新需求量,你说那个更好些?
4
中国企业基本都是“套利”模式,敬业是假的
------
你会问,那么中国企业是怎样的呢?
我认为,中国企业基本上都是做“套利”模式,地产商套利土地成本和房价差价,炒房者套利楼花价和二手房价差价,王健林套利利益集团价和市场零售价差价,马云套利零售商成本和厂商成本差价,在本质上讲,这些都是“战斗英雄”,看谁割别人的肉多些,谁就可以比别人后死,其实都是在等死。
为何?
因为这些企业相互杀价竞争,却无法躲避政府的税收和土地最终拥有权的利润,他们的血最后都条条江河入大海了,这个大海就是政府。如上面所讲,等死的企业模式没有前途,他们的敬业也是假的。
为何中国股民不信任股市?因为上市企业都是谋取差价利润,股民赚了就逃,没有德国和美国那种做百年企业的模式存在撑起股市。
与德国人相比,美国人最懂得如何做市场,一个个企业系列布局,与社会生活需求平行发展壮大,不断把企业推向新的生命周期,因此造就新的企业活力。在中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意识形态不允许。
5
当“工具”的人怎么会敬业?
------
我的一位中国历史教师曾感叹道:“在中国做一个教师很难有自己的独创研究工作,因为我们的选项非常少,一是做官员学者,独霸一方教育资源,做官人格和学术人格格不入;二是做拍马屁学者,当官的需要这么一批人造势,这批人谋求当官,不讲真话,而且必然打击其他同事,很恶劣;三是当打工学者,学术不重要,赚钱才重要,到处吹牛收钱,极其自私自利,不管学术和学生……没有自己的自由精神,最后大家不把自己当正常人看,而是把自己当工具看,当工具的人会敬业吗?”
我认为他所说的有一定道理。中国改革的前方有无数困难必须克服,而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意识形态阻碍。
欢迎光临 北美网备份站 (http://beimeilife.duckdns.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