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 P( u L! b* Z- e# x" Y
8 R( h+ J$ a0 T" z$ b5 ~
影中有画, 画中有影”。 … . `2 O) j1 d4 {9 m
国画摄影8 {" o; @. R0 X
' }( [6 O/ s8 h归山深浅去, 丘壑雄壮美。 前枝衬远山, 不见桃源路。
0 x; f( Y, x( ^6 W( E) E* }6 Q/ ~; h. n
晴云春光凝不裡, 胸怀一片总是强。 老树多姿环如宇, 仰看虚空誓满志。 , u, m- g+ Q4 K9 l* k
! ?7 S2 H% { o4 M( Y5 W* p
“影中有画,画中有影”, 人们总是喜欢这样评价, 郎静山的摄影作品。 # e1 T0 a$ @; L8 a
0 s9 A. X. W L( s+ C* b7 f$ W
0 c, r. B- K& x. H
郎静山, 浙江兰溪人, 1892年生于江苏淮安, 他是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 也是将中国绘画的原理, 应用到摄影上的第一人。 % r( n- I: ]! d; C1 }% T1 o" O& P* p' U
. @6 I8 D5 d( y. Z
郎大师一生酷爱摄影, 精研摄影艺术创作无数, 并将集锦照相艺术, 发挥地淋漓尽致。
- e; R: ~1 V# W5 g
! s9 D |9 p# Y F; x4 w% H; e- |- S4 T看到郎静山的作品, 相信许多人的第一感觉是: “这怎么可能是摄影作品, 明明就是中国水墨画!” % Y6 v3 W& E2 F. ?
) f* Q% A, s7 {. x2 o5 \, ? O郎静山创立的集锦摄影, 在世界摄坛上独树一帜。 仿国画、重意境、师古法, 在形式上模仿传统国画, 题材和主题意趣, 多取自古画、古诗词。 ( |4 W% @/ i! R! |& B$ ]% A' }
2 l5 j9 l9 a9 M- X- p是中国绘画风格, 和摄影技法的统一, 既具有个人的艺术风格, 又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 H! L" K/ v' v+ F
1 P9 ?+ i! y5 f" r# |
从14岁起, 郎静山就开始摄影, 此后九十余年来, 相机就没离过手。 他曾说: “拿照相机就是我的生活。” 或者“相机比太太还重要。” 1 i( ~( B$ l. o( b
( T7 O: B( S; j; }9 }6 Z j纵观郎静山一生, 生于清光绪十八年, 卒于二十世纪末, 一百零三岁的高龄, 完整地见证了中国, 最动乱艰辛的百年。 从列强割据、推翻满清、 创建民国、北伐、抗日, 国共内战,到改革开放…… 9 I7 u( r; s% j4 ]! P8 a, d
6 z- I: N3 ` n
但实际上, 郎静山年少时, 摄影技艺早已声名远播。 后来长期从事记者, 写实报导功力固然不在话下, 见识过的大时代悲欢离合, 更应不在少数。
' B4 n2 C) s# R6 G3 |
3 v9 o, V" \/ F% l) l郎静山的父亲, 喜爱收藏书画、 唱戏和照相, 而他自幼诵读四书五经, 研习诗词歌赋, 学习中国画艺术, 有着深厚的文学教养。
7 z. V; k1 C5 V# x$ z5 |8 \9 M3 G* w% W3 N( G P
12岁时,郎静山在, 上海南洋中学读书, 师从李靖兰学习绘画、 摄影原理、冲洗和晒印技艺, 于是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7 B/ }. R$ V8 l
0 L+ h. C& Z+ w5 \- b0 F; [- J1925年,郎静山, 成为中国摄影学会创办人, 后来,郎静山先后进入, 上海《申报》与《时报》工作, 成为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 3 k8 ?9 ^3 k1 }$ ?# {9 X
# d) s4 G; E; Y# V
他虽以摄影记者为业, 可是却以仿画摄影作品见长, 他借鉴传统绘画艺术“六法”, 潜心研习、加以发挥, 摄制了许多具有, 中国水墨画韵味的风光照片, 自成一种超逸和俊秀的风格。
% P, ^' ?$ W9 j* n1 n3 R9 j" W( s/ L& C/ S# n# T
加上熟练的黑白灰三色, 描绘出丰富多姿的黑白意蕴, 融神气韵为一体。
2 K: t+ w3 i0 V) L( ^9 H3 I% u 5 k1 j7 d! J- k" G8 u$ u3 d/ r m4 Q# F, q
+ c6 ^6 y+ e! Z& t4 E; Y u一幅集锦摄影作品的制作, 从取材、构图、曝光、 接合、重叠十分不易, 成功与失败全凭, 摄影家的艺术技巧和功力。
7 `" \3 j) E( y' Q4 ^( J1 |- `( `2 U: L
而在郎静山的年代, 没有PS和美颜相机, 这才是最令人钦佩的。 2 j6 }7 Q0 D2 H: R5 E) R
+ r q4 b; z3 r! ]- @! K1930年,郎静山 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学, 开设了摄影课, 开创了我国摄影教育之先河。 1934年,郎静山的第一幅, 集锦摄影作品《春树奇峰》, 在英国摄影沙龙入选。 从此,郎静山创立的集锦摄影, 在世界摄坛中独树一帜。
/ _. ^5 M& z- U+ M" l% V; W9 n" I. y/ x8 {7 [4 }5 g$ h& E& s! [% `& O' I
郎静山的摄影作品, 营造出虚实相生、 幽远淡泊的理想丘壑, 展现出自我追求的生命境界。
+ K. Q7 b S y7 n2 V! i
/ ?/ `# m% p- H: Y* {: ?3 i一般人以为中国画, 意只讲求唯美, 进而以为郎静山的作品, 只强调美学, 其实是一种偏颇之见。 事实上中国绘画除了美之外, 往往更寄托了画家, 对理想世界的追寻。
, |' G' y, T) }* W( O2 o
+ e4 r' `: m' c" s0 {而这种常见于郎静山, 山水作品中的理想之境, 许多人以为这仅仅是, 不食人间烟火的唯美山水, 殊不知这正是郎静山, 终其一生所追求秉持的“画意”。 9 {& A% { d S
5 a4 X& ~& u9 V L% K' w7 v1 Y3 g
渺小的远山, 居高临下的柳枝, 几个简单的主体, 余音袅袅, 尽显含蓄之美。
. X/ l8 ?& x% Z; C- @' t" w+ R2 F% v l4 y) w
借由山水, 来印证其胸中丘壑, 此时山石, 已不再是纯然的山石, 早已幻化成郎静山, 所拟呈现的生命境界。
1 H. M$ Y9 {( S, x% {' v, j- h+ b
" u9 b1 P2 K- w% t1 |3 m6 c' g其实西方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 就有人使用了“暗房叠放技术”, 郎静山的“集锦摄影法”, 之所以显得别具风格, 主要还是因为他本身, 具备了深厚的国画造诣与修养。 5 N9 j2 {- v5 I3 {9 c1 V
' f2 O$ q% l2 \$ Q
中国画以笔墨, 摄影则用相机, 两者的工具虽然不同, 但同样都是要, 营造出美好的画面。 1 I2 r! `7 x! {
- S N7 V3 Q1 S" _4 v
中国画里所谓的“定景”,其实就是摄影里所说的“构图”;中国画的绘事六法里,有所谓的“经营位置”与“传模移写”,在用笔的时候可以取舍万疏,去芜存菁,而摄影则限于机械与环境对象,唯有采取“集锦摄影法”才能不受限制。 5 R4 d K$ t! a
5 `5 N H! P1 d- Z) z9 {' a% A
既是阳刚美, 和柔韧美的交融, 又是自然美, 与艺术美的结合。 ' j+ A. r& }5 ~8 p
- w5 r, l, Z( f+ N, D
他的集锦山水或人物, 正是其生命境界的扩充, 与理想的形塑, 借由此种画意的引入, 使其作品虽生于乱世颠簸中, 却总希望呼应在困蹇闭塞中, 直接证入生命中的清风明月。
% ~5 X4 \( D4 h1 l6 F& j. b* h- }" B9 Q/ Y* R
“我做集锦照片,是希望以最写实、最传真的摄影工具,融合我国固有画理,以一种‘善’意的理念,实用的价值,创造出具有‘美的作品’。” 6 G, w( t- e2 r4 ^9 e4 e
5 \" Z7 h0 x5 J* A& f2 H0 W
如果回到, 郎静山所处的时代, 当时摄影艺术, 才刚刚开始萌芽发展, 器材与设备更非今日所能比拟, 他却能于亦步亦趋于, 国际写实潮流的, 中国摄影界中另辟蹊径, 成功发展出独具, 东方特色的“画意摄影”, 他理所应当拥有不可磨灭的, 时代贡献与历史定位。 ! E9 G7 l! j6 }" r# e: H
4 e" T; i! x5 |- c" g% V- J1995年4月13日, 一代摄影大师郎静山逝世, 享年103岁。
+ ~0 o7 o) A( Q! u* M) z+ {4 d: E; k4 O
在那个孱弱的时代, 如郎静山一流, 就已经懂得, 在拿来主义的同时, 加入自己的优秀传统, 今天的文艺人士们, 是否还拥有这份情怀?
- Z3 f& v9 w! I" {: H- E$ w$ G; I* j7 F/ s8 ]
美不胜收, 皆因心中有画。 . ]5 [8 `& \* H) J
0 w3 i- m. E3 ?5 x# q5 Q6 t图片来源网络,艺非凡编辑整理
- D8 s; r+ o8 G0 `* D% E8 M: j. D- d' G9 T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3494-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