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艺术大师] 于非闇自述:我是怎样画工笔花鸟的(节选)

[复制链接] 0
回复
360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2-12 06: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 z& n3 g3 N9 o- N4 u/ W0 B: x
3 f. j* m) L1 x# v* S( Y4 T$ F2 B# p
于非闇【1889~1959】20世纪北方“京派”工笔花鸟画的杰出代表,其工谨明丽、重色浓妆的工笔画风,继宋画之周密不苟,扬现代之审美时尚,对现代工笔花鸟画产生了重要影响,堪称“于派”而连绵不绝。
8 [( ^8 C5 R3 u" {0 W7 m
. ~/ n( e$ v& s$ V2 H6 l$ d/ V/ t5 e2 J- L
于非闇的工笔花鸟不仅得李公麟之笔法,蓝瑛之多变的风格,还体现着陈洪绶的高古之风趣。《仿宣和御笔花鸟》于疏廓里见真意。尤其画中羽毛鲜艳的小鸟,微微仰头的一瞬,极显天真古趣,最能传达画外之意。
1 \$ s* I0 c2 r$ L/ `. `& c! b# T; K
' Z0 W# W6 V2 Z' U6 V# }1 \- @0 n5 y
/ k9 _' [. f/ s' a* ]( p6 o) U
于非闇《花鸟》绢本立轴 尺寸:109×62cm
$ c# T6 b9 M% C) |! ^3 z% p' m
学习花鸟的缘起及技法简述' X- d" U6 D1 F$ k1 W
我学工笔花鸟画,是从1935年起始的。在这以前,曾从民间画师那里学过养花养虫鸟、制染料。还曾学画过山水画和写意的花鸟画。虽都是些”依样画葫芦“,很少创作,但在运笔用墨以及养花养虫鸟上,确为我学工笔花鸟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h9 h2 d# D+ {7 u7 K- q) k- v+ v
( P! t' T4 c( ^7 T7 ~, d

6 O7 r# v0 |0 t+ Z' [
/ a% `1 j. z- U' m4 |! O
《梅雀争春》立轴

% M, N2 j6 A; s% D5 T0 G为了表现花鸟的形和神所使用的技法—包括用笔、运墨和着色各方面的技法,随着画家创作的本身,画家对花和鸟一些各自不同的看法,以及审美观点的转移等,在描绘技法上,也就各有不同。这些技法的演变,到目前为止,虽仍被花鸟画家们继承着,但在风格上各个画家却还有他自己的一套,今约略地叙述如下:# d$ O( x; |  n/ h/ X2 j. Q

0 J8 k& M1 h  _6 N! G3 M0 y: q: l; s. X* W. D8 Y# b. c
勾勒法; h/ H, [9 W! m7 g
这是从写生提炼得来的线条,用淡墨勾出了形象的轮廓,然后着色,着色完了后,再用重色或重墨,重复地再“勒”出各随各形象的线,这线不单是代表轮廓,还要表现出花鸟翎毛等质感,使得形象更加生动明快。唐五代和宋多用这种技法,后来的民间画家仍用这方法。
8 ]1 L. q1 e0 ]2 s& w/ `! l- D1 g9 [3 W4 v) K0 o7 [: Q( t
+ L! Y% Y9 t# u& d. d$ |
勾填法 * g' F  ^: J# I2 j+ p" n- w% D$ _
这法又叫“双勾廓填”。从写生提炼得来的线条,用重墨双勾出形象各自不同的质感,这双勾法和前面所说的“勒”法完全一致,不过“勒”法所使用的线条,不一定是墨,而是比较重的颜色。“勒”法是在着色终了进行的,双勾是先用重墨勾出,然后填色,这是它们的区别。这方法主要的是色不浸墨(双勾出来的墨迹),用色填进墨框里要晕染,要有浓淡,所以叫“勾填法”。这方法,唐、五代、两宋到元普遍使用。
0 N. [( k2 X9 L5 f' J  p* `# `
! O5 |$ G, g! C& k  t6 G* ?; u0 _  @7 g( i
没骨法
& @% A2 r5 D3 l9 G. E, I8 B
$ c1 A( T5 w+ ]( B' J+ e2 ]
花卉不用双勾,也不用勾勒做骨干,只用五彩分浓淡轻重厚薄画成,这叫没骨法。据说这法创始于北宋时的徐同嗣,他这样画了一枝芍药花,非常逼真。同时又发明用墨笔画墨竹,如北宋文同、苏轼等,后又用大笔画荷叶等,都是从没骨法演变下来的。/ S3 g7 g0 ~# a- B/ U

/ x1 G" b2 _. `3 ]" H" U# h/ A4 P# w, x; U; D3 x. K

' h. r0 M5 U+ n( Y8 m
《天台春色》立轴,1937年作

* }! r7 C$ A* J: c9 |) L* g勾勒与没骨相结合 & [; J6 [6 X1 ?) F" f- o
这是北宋末才有的。一幅作品可以用骨法和勾勒法或勾填法,主要是因物象的不同,才使用着不同的方法。例如:赵佶的《写生珍禽图》(有印本),竹子用没骨法,禽鸟用勾勒法。又如赵佶的《瑞鹤图》(在东北博物馆),端门和丹闕用勾填法,祥云、白鹤用没骨法。, ?" L8 {4 d) L7 F# @' }+ D4 n; s

4 b" F! f9 k! \, |5 q" v5 |
3 g+ z+ p# ]8 Q& Y2 U( L/ r勾花点叶法
$ B  k, G' o  Q8 n花瓣用双勾法,叶片用没骨的点法,这样做为了生动活泼,它是从南宋创为双勾梅花,再用没骨法写出梅花的干而又加以变化的。到明朝更加发展成为画一切花卉的方法。特别是用水墨表现白色的花朵,非用此法不可。. n3 O5 f; \8 w

/ }, a7 b, X) e
1 y' Z8 w! S/ y* q7 _& {6 B

' h9 H* |+ f% v, x; n5 j) X& J6 w
秋虫杂卉图 纸本设色立轴 135×61cm

- @1 x4 i! @+ W+ L7 i4 s点垛法 点法在花鸟画中被使用虽在后,但它的功能却相当大。它可以用以点花点叶,它更可以用语点垛翎毛。自使用绢进而使用纸,到使用了生纸,这点垛法无论是湿笔(含水份多)、干笔(含水份少或很少),对于塑造形象,对于求形求神,都能如意的挥洒。明代画翎毛如林良等人,直到清代的八大山人和华秋岳等都长于此法,特别是近代的任伯年、吴昌硕、陈师曾、王梦白等诸人,以及齐白石,更擅长此法。
  {1 [1 l" q5 V- D/ }( G4 d% ^3 q
) w5 O: m8 k" H6 E8 v
8 E+ V8 ~( f% G( e以上六种技法,实际说起来都是从双勾、没骨演变下来的。双勾中的勾勒是先勾出淡墨的形象,着色后,再用重墨或重色重勾一遍。勾填只是着色不再勾填,或是连色也不用,只用墨再加以晕染一下,这又叫“白描”。用颜色点染出形象,或是用浓淡墨点染出形象,虽然同属于墨骨法,但在使用笔的大小上,又分为小写意和大写意。明清两代特别是近代的花鸟画,对此法的发展是前无古人的。, \* v6 ~( p; f! _

: M! q: h/ E# Q: B4 v
( u- e+ |, G  i" c( v( I

4 `# z- g( Q# g
梅花绶带

7 K; ~3 q7 L0 z3 d9 \2 P# W对古典工笔画的研究
7 K8 F9 F, K3 ^

: }& J6 r4 c: R" }6 Z/ w$ ~
8 i+ l3 V2 V$ }8 o! L* |这里所谓研究,是包括绘画的内容到组织形式,以及所使用的表现技法等的认识。我是仅就勾勒方面的工笔花鸟画进行研究的,同时,还包括刻丝、刺绣这些花鸟名作,在我进行研究时,我所找到的核心名作是赵佶的花鸟画。他的花鸟画里,或多或少地汲取了晚唐、五代、宋初的精华,尽管有一些可能是别人的代笔。
" p7 t& @" [2 L0 g; n/ B$ n6 Z" y9 m! T- c; A4 S- n( i" B/ f8 u% t

$ i! C& m* W2 J- m( T但是,他的画确实比徐熙、黄筌流传下来的作品要多一些,取为研究的参考资料也就比较丰富。我在1931年“九一八”以后,就开始学赵佶“瘦金书”的书法,这对于研究他的绘画,是有一些帮助的,因为直到目前为止,我仍相信书法和绘画有着密切的关联。. _# r) S  k- {& s

# u) c* u8 y3 P! V: x5 F5 }. w: k. b9 V8 a5 Y+ u1 T# I
  e/ j1 u) k0 A: l  z
于非闇《花虫图》镜片 丙子(1936年) 材质、形制:纸本尺寸:59×30cm
8 t$ b( B' c4 d3 p
中国画的特点之一是不能完全脱离书法的,尽管它不是写字是画画。我见过民间画家教徒弟学用笔,教徒弟用笔画圆圈,画波浪纹的线,画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乃至于从下折到上,从右又回到左或粗或细的笔道,他虽不写大字,不写小楷,但是行草书写法的练习他们是有这一套方法的,特别是壁画的画家们,他们教徒弟,总是拿起笔来运动肩肘,而不安定因素许手指乱动。我认为要研究花鸟画,必须先学会拿笔运笔的方法,否则是舍本逐末的。现在把我曾研究过的古典花鸟画,择要写在下面。. P/ q) I$ g, v3 x, ]2 h6 Z' @
) g8 t7 M$ B  m9 R, C
& J3 P1 D0 l6 p
黄居寀《山鹧棘雀图》 绢本着色。画面上静的坡石,动的山鹧、麻雀、翠鸟,临风的箬竹,飞舞的凤尾草,用浓墨象写字一样一笔一笔地画成的棘枝,坡岸上还有被秋风吹落的娇黄的箬叶。他用高度创造性的艺术,为这些色彩鲜明的禽鸟安排出有近到远极其优美的环境。这幅画可以说是气韵生动、妙早自然的好画,它是完全可以被人民理解和喜爱的。按原画是宋代原来的装裱,色彩相当鲜明,石绿的箬叶、石青的山鷓、朱红的嘴爪等,因为用了有色镜头照相制版,现在所传的照片和印本就使人看成好象是淡彩或“白描”了。
* v( i: R. Z4 \4 u8 i( O1 }! U1 }4 Y3 g9 @
6 Q/ J4 l2 {4 {2 x

; x  v0 L  J% C8 A( M2 w
《花鸟》镜心
: ?3 _' b8 s$ x7 g( B) K
赵昌《四喜图》绢本着色大立轴。原画绢已经受潮霉,但是神采奕奕,色墨如新。它是否为赵昌所作,董其昌的坚定不能即作为定评。但是作为北宋中期的花鸟画来看,可疑之点却很少。它描写雪后的白梅、翠竹和山茶花,与那些燥晴、啄雪、闹枝、呼雌的禽鸟。突出地塑造了黑间白各具情态的四只喜鹊,这些喜鹊比原物大一些而不缩小。他对喜鹊用大笔焦墨去点去捺,用破笔去丝去刷,特别是黑羽和白羽相交接的地方,他是用黑墨破笔丝刷而空白出白色的羽毛,并不是画了黑色之后,再用白粉去丝或去刷的。这一画羽毛的特点,自五代黄筌到北宋赵佶,可以看出是一个传统。
7 `* B& w, x( q) b3 K0 z8 c' [, e% S  C' ~9 \( q5 b
1 C  s8 I0 x) D+ m* b
宋人《翠竹翎毛图》这幅画为绢本着色大立轴。无款也应为赵佶以前名手的花鸟画。它描写了雪后竹林中禽鸟的动态,它用顿挫飞舞的笔道,写出了威风吹动的翠竹,瘦劲如铁的枸杞,两只雉鸡、四只鶲雀,仿佛它们都在山东。毛与翎的画法,是北宋初期的风格,而特别是用笔简到无可再简,而又那么劲挺峭拔。
# n' q- p; U. p1 S+ T" `9 L' a( ~$ M* F

$ b$ f% ]* p2 F# m' [0 G( J

7 B7 h! X% R) E" z& G, P" j+ R
《草虫图》立轴,1940年作
! r: C- a2 ]% }4 j" l. \
五巨幅同是用双勾的表现方法画出来的。但在用笔描绘上,黄居寀是那么沉着稳练,安详简净,崔白又是那么迅疾飘忽,如飞如动。不难理解;黄居寀是要表达出幽闲清静的意境,所以才采取沉着稳练的笔调;崔白为了显出秋末冬初,风吹草动这一环境,槭树竹草的枝叶,山鹊的迎风惊叫,都使用了一边倒的飞舞飘忽的笔法。
3 r5 k" e6 V7 w3 z4 H
, l4 Z! x0 \; \4 B  ]
! N2 o* \2 c; t% t: E2 P$ ]( z  ~% B赵昌的《四喜图》,内容比较复杂,因此他使用了大笔小笔、兼工带写的描绘手法。赵佶的《红蓼白鹅图》,红蓼用圆劲的笔调,白鹅用轻柔的笔调,蓼岸水纹却又用横拖挚战的笔调,看来却非常统一'宋人的《翠竹翎毛图》,对严冬的竹,使用一笔三颤的笔法,对翎毛却又另换了柔软的笔致。这五巨幅如果我们抛开颜色而只看双勾的笔法,就很显明地可以看出笔法是随着事物的需要而产生各式各样的线描的。但是用笔而不为笔用,用笔要做到恰如其分,这是与联系纯属的笔法有密切关系的。可惜这五幅花鸟画都在域外,尚有待于收回。2 h2 @& `& N/ T8 l& h
! s: ]/ {. z# v6 K- N
" [5 \% k. H: ?& f' c4 y8 N
$ c& Y9 x9 ]0 e$ `) r
《白牡丹》立轴,1945年作
) l+ J6 p% g& u1 q- s( z! U
# ?9 K7 q, \7 i, B
《水仙蝴蝶》立轴

2 Q- x$ _1 i+ J* ~! g9 ~- K) C: i谈临摹- ^9 z; E5 l3 W$ j* Y# e6 b9 ^' Y% g
在这里包括我初期学画时的临摹,对实物进行写生时的临摹,对赵佶花鸟画的临摹三部分。) \, @3 V$ n* ^  W8 l" o; T4 L4 J

6 b. i) H/ o$ M% k8 Q2 T" ?" e8 O9 j8 z' Y4 H, I
初期学画白描 我初期(公元1935年)学画是从白描入手,用“六吉料半”生纸,“小红毛”画笔,学画水仙、竹子。那时,尚没有想到对水仙、竹子进行写生,只觉得南宋赵子固画的水仙,晚明陈老莲画的竹子好,我特别喜欢。我就用柳碳按照赵子固、陈老莲的话把它朽在纸上,再用焦墨去白描。
( V* c2 j/ c4 m( m3 b$ \' E; w3 S2 h. Y

' H. ^- l) T; g' r7 U9 h7 `

9 i+ a* p  j, z) u9 I
《岁朝清供》立轴 壬申(1932)年作材质、形制:设色纸本尺寸:134×44cm
+ f! ~% X1 L; ~9 Q7 X; x
赵子固白描水仙是用淡墨晕染的,我也在宣纸上画出象赵子固那样的晕染,这是经过很多困苦的练习,才能在生纸上晕染自如的。在生纸上我不但是练到淡墨,还可以使用各种颜色,直到最后,我练习的白描勾线和赵、陈二家毫无不似之处。但是偶尔看一下真水仙,真竹子,不但我画的不如真的,名家如赵子固、陈老莲也一样的不如。
4 S/ d: @" A/ ~: s# \, z1 |) w7 M3 X* a+ n" H
' ~# k6 m! R1 m
水仙叶是肥厚的,劲挺的,花瓣是柔嫩的,花托和花梗又是那么挺秀有锋棱,这决不能用同一的线描,就把他各个部分表达出来。竹子的老叶、嫩叶、小枝,包萚等软硬、厚薄刚柔等,各有不同,也不是用一种笔法所能描绘下来的。因此,我试对着养长的水仙,活生生的竹子进行写生,在初期,只觉得比按照赵子固、陈老莲的画对临,有了一些变化,还未学会尽量发挥写生白描的作用和功能。: M9 N4 F& N$ E
# e* v1 {: Q& c3 f. v

; }, _, m% A* F$ s9 g7 F- b! c; w+ e

+ `5 J4 x% z  r/ b7 @7 _; z  ?' {
于非闇《双鸽图》软片 尺寸:86×57cm 新加坡袖海阁旧藏

, @  Q. X9 V, u1 ^' E在这里特别提出的是我临过的绘画馆收藏的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它画了十只四川的留鸟,十二只草虫,两只龟。用它画的鸟和黄居寀的《山鹧棘雀图》来比较,在描写上是同一家法。不过,黄筌的《写生珍禽图》的骨法用笔,更加老练活泼。
  x9 r. a1 o0 `2 }/ q6 n) y5 e2 S" J- }- f: S& @

+ z: b. N( k* P: W" i' |- a7 z一些有所帮助的古典文艺理论
4 ?# q2 B6 ~) b2 V% p( Q/ _/ N我是研究过一些古典文学的,如《左传》、《史记》和散文诗词等,这对于知道我的绘画创作,都取得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使我懂得如何开始构思。民间的一些绘画传达,哪怕是片言只字,也都给我以很大的启发。
" e2 P6 I0 J' a4 |9 `$ ^6 \$ l( o2 T8 h1 Y  X: b: R! \9 G
3 h* T# ~( a+ A! t/ d) {
祖国的古典文学艺术有一个共同之点,就是在创作构思时都要求时出新意(包括主题思想内容和布局结构、遣词造句),摆脱老一套,给人以新鲜感的感觉。那些表达主题思想内容所使用的语言和手法,有都是那么响亮明白,通畅易懂,使人容易接受,易于受它的感动。这对于我学习绘画创作来说,是有很大启发作用的。下面我只引出一些更加具体的理论,作为例证。
- x# v' M+ i0 [. L, |
% Q. o1 S5 o* r9 F. O& @
/ w* f- L; x# {
- A( P! k# K- a% I7 ]! |. X
《红叶双禽》立轴,1948年作

0 |, E- w$ ~) h  S" Z% Q唐韩愈的《送孟东野序》说:“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主题的思想内容要尊重”圣人之志“,布局结构、造句遣词务要去掉那些陈腐的老一套。我学写散文,虽没有什么成就,但是用这几句话来学花鸟画,二十年来确实给我以很大的启发,例如学遗产我只学唐宋的绘画,元以后的只作为参考。又如学写生也就专从新鲜形象中找寻素材,避开陈腐的老套。特别是解放后我懂得了为谁服务的问题,因之在主题思想内容上也就逐渐地充实了。
; [! R1 t9 P4 Z+ L' Y- a# Z, P. a" X' z$ T5 s
$ |2 ~! n2 Z: n+ j
以上是对我在花鸟画创作上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理论。另外,除已在“中国花鸟画是怎样发展下来的”述说中所引述元代以前的理论外,我觉得“形神兼到”、“兼工带写”这两句话,也是我要努力去做的。“形神兼到”是从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演绎下来的,它首先是要创新立意。新意就包括着形与神,包括着整体的“气韵生动”。 “兼工带写”是骨法用笔的引申和发展,为了达到“形神兼到”,在创作时,就要考虑到“兼工带写”这一表现手法。这两句话是互相适应、互相因依,而不是对立的。, \+ `) H+ D/ d" J1 [/ `9 i
7 q0 n/ S- K& ^: x$ L
% Q6 O  `" [' @" a  ^

/ u7 j5 x' ?. m$ [3 Y" M6 n
《瓜瓞连绵》立轴 乙酉(1945)年作材质、形制:设色纸本尺寸:99.5×33cm

+ a8 `* K, s/ l3 c9 V2 S  [) `1 X
1 n5 W  }+ k3 \+ ~4 P# {+ i
; z8 b$ }$ ?1 ~! m
, ?: s$ l$ }# q( M$ p4 f
9 L. s- i4 W: R+ }0 z" D4 `
  X# t, @  o' |1 y3 Y6 O: Z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3144-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