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开启左侧

隋唐至明清玉器刀工鉴别

[复制链接] 0
回复
287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1-23 14: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 u. ]( u* W4 U( a( E) ?- h! ^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玉器制作工具、碾琢工艺也在不断演进。所以历代碾琢工艺各有特点,大量出土和传世玉器上较为清晰地展现出了不同时期工艺痕迹的时代特征。正确把握历代玉器的制作风格和工艺痕迹特点对于古玉的断代与辨伪而言是十分必要的。益运居拟对部分封建时期玉雕作品进行考察,排列隋唐至明清玉器(主要为软玉)的碾琢风格和工痕特点。疏漏谬误之处望大家指正。
2 [$ j- a& Z0 `+ o* {


- W" T6 q7 m6 o' ?! _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玉器考古发现较少,但大多制作精美,开始向写实方向发展。该时期玉器砣工简练,突出神韵,雕塑感很强。下面笔者结合隋唐五代玉器常见器类带板、梳背和步摇对此期琢玉工艺进行探讨。
3 `" A# W. Q, D$ F7 J& {" p. G6 |$ U/ A2 d+ F# r- G3 u

  唐代玉带板多以剔地隐起浮雕工艺制作,即将主体纹案及框沿之外的玉料以偏刀铲去,并处理平整,从而主体纹案便略微平凸于地子之上。工痕为面小底大,正面自矩形各边向内呈坡状渐凹(能见到微微铲痕)。主体纹案多扁平,带板边框很窄。背面钻孔皆为牛鼻穿。如西安市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兽纹玉带。9 ~+ W6 U/ x/ P, [

  玉梳背、玉步摇上的花草、禽鸟图案常用排列整齐细密的平行直阴线和网格细阴线纹表现,线条刚劲有力、纹丝不乱,线的长度以及线线之间的距离皆恰到好处,合乎审美。用这种技法琢出的装饰纹案增加了构图的细致感和精美感,颇具立体浮凸效果。如西安交通大学出土的玉步摇。
' k/ b" p8 Y4 o$ g6 D+ ^9 p
$ v9 |. L; G9 `4 c' @唐代工匠多以“砣上加砣”对待大型圆雕作品,即先以宽砣雕出的粗线条表现轮廓,在于其上刻划出细阴线。这种风格凸显了较好的雕塑感。如西安曲江遗址所出的一件龙首形玉饰件。

  宋代

  宋代玉器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开始倾向于世俗化、商品化。当时的绘画艺术对玉器影响甚深,宋代玉器清新雅致、形神兼备,极具文人情趣,毫无粗制滥造。其制作工艺有以下特征:
& ]9 O/ Z' Y2 G. e0 J3 [' k
) o1 [$ x1 Z% @5 O

  凤鸟翅羽、鱼类鳍尾以及花叶多用根根挺拔的直阴刻线刻画。如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宋代白玉镂雕玉饰。
+ ~  x8 w  G  G& a( a: a1 N/ s1 y3 S8 i2 T# Z) G8 r
7 ~% o$ p4 |: C) Y

  动物的眼睛多为“小眼”。其琢法有两种:一为空心薄壁小管钻钻成的阴刻细纹环形眼。另一为小尖钻凿成的圆坑凹点眼。传世宋代玉鱼拓片(图4)。

  辽金时期

  辽金两朝是各以契丹、女真为主体民族所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该时期玉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玉器制作随意自然,不受程序化的束缚,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非常浓郁。

  辽王朝统治范围是唐代河北藩镇割据旧地,自中唐起就保留了较多的地方特色,所以辽代雕琢工艺颇得唐风。这一点在辽代玉匠对大量细密整齐阴刻线条的运用上尤显。
7 g; M! c9 F) s; p& C2 A3 W
, O2 I4 c% n* h3 s: Q8 y. e

  辽代工匠常根据玉原料的自然形态随形设计进行雕琢。圆雕器制作,多选用三角形和椭圆形籽料,以其较大平面为底,然后在各面进行细琢。如内蒙古巴林右旗白音汉窖藏出土的玉兽。
. X# {6 \9 W4 x4 g
: U" T. N! m+ x* t0 ^' d0 I: U. v/ ]/ g/ s
$ a1 o& }, }8 I
此期玉器在设计构图上讲求成双成对、均衡对称。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龙、凤、鱼组玉佩中的双鱼、双凤、双龙玉坠皆为左右对称的造型。
! m. U' i- s/ Z8 }0 [8 N' ~) ]

: Y+ c# \0 e7 L4 ^1 X( W

  金代玉器多为片状平雕制品,圆雕器甚少。前者常作上下、左右对称的一对两件组合。这是用“成形对开”工艺制作的。所谓“成形对开”,首先将较厚的片状玉料设计制作出基本的造型轮廓,再切割成两个薄片,最后进行精雕细琢。此类玉器多为单面工。如哈尔滨新香坊墓葬出土的两件玉天鹅。2 b( S8 [, @' r9 G- s+ w9 \

8 t- X) X/ ]- p* J, G& B5 ?

  金代玉器常以三角、方、椭圆等几何形为外形轮廓;花鸟图案的边沿多作锯齿状、波浪状。

  元代

  元代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位置。其刀法浑厚、线条粗犷、棱角分明,不太注意细节上的修饰和大面积抛光,玉表常留有原始砣痕。这似乎与蒙古民族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2 ]# P& r7 M3 s! w  g! y9 l

6 k8 I  \. U7 a( ^0 l1 `- j  ~2 B

! J+ s8 A9 ^9 U  Y  A& f
, J( h. B9 u- j% R0 Q! h


3 ?. b, _1 x+ ^4 q7 Y6 N6 V& z6 Z  “海东青攫天鹅”——“春水玉器”是元代最具特色的器类。春水题材主要以多层镂空工艺形式出现于炉顶或带饰之上。其内部“深层立体镂雕工艺”的痕迹是元代工艺重要特征之一。进行透雕制作时,皆以圆柱形实心小钻与金属线锯从不同角度进行钻孔和拉切。由于元代玉器多不整修和抛光内部细节,圆柱状钻痕与线锯的拉切痕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4 P8 d' u/ Y7 r) {5 k7 A
0 q, D, h, W! B& a( k
- @! R+ b6 R' ^4 M! d8 Y' m  c- K7 G& B1 m# R
一般浮雕带板的地子上也多有柱状钻头凿出的小钻眼。如上海西林塔出土的“秋山”带饰。
' n# l, u( Z# b* e0 b
3 W% \1 W7 ~+ L: ?  R


( p' ?. e- ~! m4 u4 S5 |3 _% z: A6 g8 u6 z0 ?. c+ \; f0 Y


% B8 o2 B3 [* F5 G9 Q+ K( z“春水”和“秋山”图案在这种镂雕工艺的表现下层次丰富、纷繁错落,图案表面凹凸分明,立体浮雕感很强,达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如内蒙古通辽博物馆所藏的一件“海东青攫天鹅”玉饰、江苏无锡钱裕墓出土的“春水”玉绦环、传世“春水”玉绦环。7 V# J" f( @! @( s
; i; Y5 D4 M1 Y& v6 b5 S0 C

2 |6 |# S, f, ?

  元代工匠常以重砣将肖生玉器的头、颈、躯干、四肢隔开,一般一件器物上重砣很多,其痕迹十分粗深。元代玉鹿拓片(图12)。

  明代

  明代玉器制作在新疆大量玉材运往关内的有利条件下得到很大发展。总体工艺风格简练、鲜明、豪放、不拘小节,这源于直接承袭了元代北方玉工的碾琢风格。中期出现的“多层镂雕技法”(“花下压花”技法)可以表现具有较好透视关系的上下层花纹,能增强视觉上的立体感,上下统一、内外一致。2 U2 i  D1 b/ @/ I- W/ F

6 V+ B7 B0 q0 S1 w( }6 q/ V8 T( }! X8 ?  E0 x

( g, `, H) n# w& c1 t明代玉器工痕特征如下:
$ N8 l7 U1 {+ [* o: l
6 g5 m2 Q9 [; ], g" S8 y0 f; F

  管钻痕迹。管钻是重要的玉器制作工具之一。明代玉匠常以管钻钻成的阴刻深凹痕表现动物图案中的眼睛、牙齿、身上的花纹,仿古器上的谷纹、乳钉纹和莲蓬上的莲子等物。如内蒙古博物院馆藏乳钉纹青玉双耳杯。' J7 `: k3 ?* v/ u: S4 l' _3 n- l

; Q8 Z; \) N- |5 R
5 |. U. B2 o8 n! p1 ?

  线条特征。阴刻线痕多宽而深,线条很有力度,笔笔见锋直来直去。歧出、过界、错刀等工艺上的瑕疵很常见。见北京青龙桥董四墓村出土的凤纹玉珩局部。

  抛光工艺特征。“花下压花”玉器的上层纹饰皆抛光细致,泛有玻璃状的光泽;下层纹饰和地子多为亚光状态。此外打洼工艺留下的凹槽内也常泛有“玻璃光”。

  清代

  清代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清代玉器玉质之美、雕琢之精、设计之巧、造型之奇、纹饰之多集历代之大成。传统的线刻、浮雕、镂雕等工艺被发挥地淋漓尽致。制作较明代更加规整细致,阴刻线条连贯性较好,一气呵成。地子干净平整,构图繁缛复杂。实地阳纹玉器很多。抛光细腻,玉表光泽多呈蜡质或油脂状。
, O- T5 c3 C# z5 S" x6 e7 y$ J+ }7 x! M' u


/ }8 s' J$ Q1 [$ O7 B# Z
" j# B* F9 W, J% y' y2 w# ]6 H

6 R/ m/ L7 z- _
  最后,益运居探讨一下发展于宋元,在明清时期常用来制作片状镂雕玉佩的“拉丝工”。

  拉丝工艺的主要过程:先在将要镂雕剔掉的部位的轮廓上钻一个或多个小孔,线锯由此进入,反复拉动,带动解玉砂切割,拉切完此处图案一圈,回到起点。

  拉丝工的痕迹特点。
& V! Y  O& t* A+ h1 P
0 L2 A2 U+ S- a% l7 G6 v, ?$ h3 q5 x" R1、起点多为“U”形钻孔,内有深浅不一、间隔不等的旋转纹。: h+ ?7 Y" T+ T+ }: n  Q+ ^; U

- s5 \* a  e; o' \) t5 |8 \2、线锯拉切的痕迹为趋于垂直玉器表面所在平面的纵向线痕,工痕截面呈不规则的“V”形,但宋元明清也有差异。宋元时期使用牛筋进行拉切。牛筋很有韧性,所以牛筋拉切留下的工痕与明清金属线锯不同,牛筋加上解玉砂反复拉切后,会变松弛,从而造成拉锯痕由直转曲、由窄渐宽的现象,逐渐形成扇状。宋元时期拉切工艺颇见力道,锯痕深峻。明代拉丝工比较随意,拉切痕向多角度偏转,与玉器表面所在平面位置关系呈“业”字形。锯痕较浅,不甚明显。清代由于使用的丝锯较细,所以痕迹较明朝细密、规整、明显。拉切痕基本等距,近乎垂直于器表所在平面,呈“山”字形。
7 K) {/ g6 P0 O: M. P  b
. l# {' H9 L! x! t1 P3、明清时期有的精雕玉佩在拉切后对镂空部位进行修饰,以淡化“U”形锯痕,整修后的痕迹为平行于平面的磨砂状划痕。  F) X$ }' V: Z" M" {

  宋元和明早期镂雕玉佩又常以圆钎砣进行双面镂孔,所以镂空处有半月形的砣痕。

  本文中益运居主要是对隋唐至明清玉器的工艺风格及琢痕特点进行总结排列和粗浅地分析。但我们知道,制作工艺只是鉴定的一个方面,鉴定古玉器必须要对玉器的工艺、形制、纹饰、质地、包浆和沁蚀等多方面的时代风格进行综合地考察,才可以得到科学的结论。


, o' q/ q& @1 u3 e/ }
* N9 w' S: w; u0 ~8 e. v2 i# `

/ l2 a7 w* J+ V0 L& C
“益运居”微信公众号: yyj13420723888   
- j. r* J/ b: g9 Z- |7 v& [7 z

- V$ Q# I, W( c6 ~5 p4 ]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1568-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