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z' B8 e" o9 }2 w, i' k; s
北宋·苏汉臣《靓妆仕女图》 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 l, B% z" R/ r, c* @
一个寻常的清晨,1 d6 W: {$ O* k1 d1 d7 q9 v9 V
院墙高耸的庭院里春莺啾鸣。; y; d9 m" Y5 _- p
刚起床的少女梳洗完毕,
3 _* {5 q$ a7 N5 b慵懒地坐在铜镜前,2 A6 j% {" {' A0 Y6 u1 R- |" T
旁边站着垂首待侍的丫鬟。. ^1 Z1 X7 z- Y) Z/ {4 q
镜前女子玉手芊芊,' |8 D, N* t" h; q) W) p
兰花指微翘,
0 i2 a# m' T$ P0 {7 h打开妆奁,描红点唇。
" `% @+ ^4 J, d% M1 x; O香炉氤氲,微风习习。
1 j% ~; t8 `5 X5 R7 @! c! C# v这就是约两千年前- ^" u2 ` T6 p) ]% J
中国古代女子化妆场景。) W5 w& q; |6 C& m' |3 K8 k8 ~& j3 C6 j
![]()
' t F. ?, W- {月漫清游图(之四)《游湖赏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W+ L" h3 ~, m4 v$ d* R6 S& C L
化妆,在中国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女子已经开始化妆。' O) r8 |4 M+ d" z
0 }2 D! e* y7 D; S1 d, s. h
明人画《千秋绝艳图》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l7 J' b Q' s$ X0 G0 Y" P& E
在夏商周时期,受诸子百家“重德轻色”思想影响,人们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视为美的最高境界,这一时期的女子除了扑点粉以外,基本上是不化妆的。
; T' s' O) P1 C, `2 P" I秦代是红妆之始,“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打破了面妆色彩的桎梏,开启了后代妆容色彩化、造型各异的时尚风潮。
0 z+ G& ^/ d# ?2 K R! ?# j! u![]()
) s+ T1 W8 R5 R瓷妆奁盒 南宋官窑青瓷葵花式洗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0 A7 [3 D. A$ D. V# [8 f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的面部装扮在色彩运用方面比以前更为大胆,此时出现了比较著名的“晓霞妆”(又称斜红)。
( [2 K: Y, X1 l- O. Y这种化妆方法从魏文帝宫中传出,相传魏文帝曹丕的妃子薛夜来眼角碰伤流血,血痕使之越发美丽,后人效仿,用胭脂涂画,时间一长便演变成为一种特殊的妆式“斜红”。
% T; U/ s' B; L![]()
8 T( K6 N$ i# b; `6 I7 n R, Z电影《花木兰》中女子妆容用具胭脂粉盒
O. G& {; v1 q5 ?6 U3 i! _这一时期另一极具特色的妆容是“额黄妆”,《木兰辞》中花木兰“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说的就是这种妆容。! W: t% k& t+ N
1 q; f& K( M/ ]; Y
额黄妆7 O! h. J5 J7 m6 ~' w, V
唐代国势强盛,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女子盛行追求时髦。元代伊世珍《琅嬛记》说唐代著名美女杨玉环必备唇膏、眉黛、妆粉、胭脂、加上首饰衣服作为装扮之需:
1 e! t% Y" M' ]+ {( y“‘膏神曰雁娘,黛神曰天轶,; y( N5 u9 U0 }8 X! Q. k9 k! l# L
粉神曰子占,脂神曰兴赘,
" |& x/ u9 _( c3 E+ C首饰神曰妙好,衣服神曰厌多。
- p7 v% L9 t W5 D昔杨太真装束,每件呼之,. R% f9 [' K, K% N \
人谓之‘神妆’”。
2 o: Y# k- L( X* M宋代女子妆扮属于清新、雅致、自然的类型,崇尚淡雅的风格。
1 E8 i& E. _6 R: e1 y / w' w( W7 X0 N+ Q9 F8 A( a
李清照* P4 m4 w1 v/ }: u: b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就偏爱菱花淡淡妆,她在《丑奴儿》中写道:“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p3 Q. Q: T Y" O
; a( |/ {/ C- O2 E5 c0 ?
南宋·陈清波《瑶台步月图》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7 N) r# ~& z* J$ N# U元明清时期,女子的妆容逐渐转为以清淡、朴素为主。纵观中国古代化妆史,唐代那样的极致毕竟只是一时的时尚,薄施朱粉、浅画双眉的“薄妆”、“素妆”与“淡妆”更是中国女子化妆的主流。
; W$ [" h' p3 ]; L5 U( {古代女子化妆的八大步骤
$ c$ v) p/ m% P ! A9 m8 k$ D! O/ N* p
明 陈字《仕女图》 现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f# k4 ` D. K; |! a俗话说:“人面桃花还须粉黛妆”,古代女子的化妆步骤一点也不亚现代,不仅化妆步骤繁琐,而且古人的化妆品还都是“无添加”的纯天然制品。4 ]& _& {+ ^, X
第一步:洗面
* O7 A8 X1 Q, Z/ i5 }9 r0 _% q; N《礼记》中记载,古人会用淘米水洗面,利用其中的碱性成分去除污垢,洗完之后要“施以膏泽”,滋润面部,作用类似今天的水乳。& p6 m, I h- f- b
第二步:妆粉 (粉底)) f) Q5 [6 Z+ ]) s
1 n/ [" X6 D6 N% _
南宋黄升墓出土的粉饼; J2 D. e. ^2 r, ]
自古以来,中国以肌肤白皙为美女的标志。古代的妆粉主要分为植物类的米粉和金属类的铅粉两种。
; g9 @' O: K( v' | w) ~( l) b/ q& H天然成分的米粉在美肤的同时不会产生副作用,但也有它的缺点,比如附着力不如铅粉强,需要经常补妆,而且增白功效与光泽度也不如铅粉明显。
# a/ h/ Y4 F g v1 F第三步:胭脂# L) u6 a# J X- F+ T% C
, a% u4 z0 W' A) A& F$ P( I. O4 e/ U: m
清 铜胎画珐琅花卉纹胭脂盒- s1 s& @1 _ s& f
“红颜知己”中的“红颜”就是指施了胭脂的容颜。/ X4 R$ Y8 B0 u- N. {0 B0 R K9 f
. a; C2 v+ N+ D
用于胭脂的红蓝花& a4 n+ n R, s8 A
五代时后唐的学者马缟在其《中华古今注》里说,胭脂“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燕支”。如果马缟的说法属实,那么胭脂至少已经存在了三千年。# r' u+ D+ g9 X) z, B9 k/ f) g
$ y: d' ^9 T$ K9 r
清 铜胎画珐琅花卉纹胭脂盒
% Y/ q) C9 c" ?- @! R, u) I1 w第四步:画眉4 Q9 o" W' C2 c* V
: p5 H9 {8 v. f* n
唐代妇女画眉样式
3 i1 W$ g7 @' [- W* a" C% Z0 a中国古代女子化妆不画眼妆,但极重视眉妆。画眉最早使用的化妆品是黛石。在画眉之前,还要用镊子拔去部分眉毛,类似我们今天的修眉。" G0 Y2 W. w& a& @' Y. K: g1 C
到了秦汉时期,人们也用蓝草提取的汁液制成粉,供女子画眉之用。到了南北朝时期,女子们已经广泛地使用它来画眉。& @& O5 L, e2 o8 e; u
- K8 t& m. A5 \/ R/ b3 i
唐 弈棋仕女图(局部)8 z. J; u; S$ ]) f+ A% S* v2 t
《西京杂记》中说:“司马相如妻卓文君,眉如远山,时人效之,画远山眉。”除了远山眉之外,汉代要属长眉最为流行,它是在蛾眉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特点是纤巧细长。. c+ j% n2 d8 J) z. h/ e! n
第五歩:额黄妆) f9 D2 e7 F5 H5 V/ V
; h2 k9 ], j. I4 H$ a) A
南北朝时的画家杨子华作《北齐校书图》,画北齐后宫的女官校对图书,就把这些女子的额头画成黄色。 % P7 f( R7 T; R0 V
额黄妆和黄粉妆统称黄妆,指妇女在额发际或面部涂黄色粉或以黄粉在眉心作圆形、月形而得名。: b- d+ Q4 f4 t; b
《木兰诗》里叙述木兰恢复女儿身份后“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说的就是额黄妆。
z7 N/ ~4 F$ Z: R( N6 s在古代,额黄妆是未出阁的少女常用的装束,所以在民间,“黄花闺女”成了少女的代称,而且沿用至今。
- u( C- |+ i" H& b2 f第六歩:花钿(diàn)8 f) q; R. }$ a$ a5 u' u: s
![]()
+ t: H! X4 q' k& K# K' o' V唐代花钿式样% Q$ S. R( j/ W5 w7 R, r% X) ]
唐代最为流行,与“贴花黄”类似,是用金、银、铂、珠、翠,经过加工剪刻制成薄片的饰物,它贴在额头、眉心或鬓边,脸部的两侧。
! V/ c, L# P# ~0 O+ ?4 t ( b# r! c" V" v1 B
据说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躺在梅树下歇息时,风吹梅花正好落在公主额上,公主额上留下了五个花瓣的印记。宫中女子觉得梅花印很好看,于是开始仿效,剪梅花贴于额头,“梅花妆”由此诞生。
2 \ I% L! V* R% ^' {第七歩:面靥2 w. Q4 V9 i4 S L9 T
![]()
5 F. W- P S# \6 H唐 彩绘木身锦衣裙女俑新疆吐鲁番出土, q( `, `% p- M; X4 _
这种化妆法在唐代很流行。又称“笑靥”、“妆靥”、“花靥”,靥指的就是酒窝。面靥妆是用各种颜料在两颊酒窝处点搽一定形状或花纹的面饰。) s& f `+ c3 p( }( }# c6 ^
![]()
/ S& N- x" x: n关于面靥妆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宫廷生活的一种特殊标记。当一个宫中女子来了月事,不能接受帝王“御幸”,只要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点即可,以后这种做法被传到民间,逐渐变成一种妆饰。
% D* _5 q* R) k# M3 S第八歩:饰唇
1 c3 }7 Q, D# D- Y9 @ a5 K4 z![]()
/ E5 @7 N0 T4 E$ Q; y唐 弈棋仕女图(局部)中婢女的形象,点口脂的方式清晰可见
# B! y2 }2 `; O9 Y2 y! e/ ]$ @7 N饰唇就是以唇脂涂抹在嘴唇上,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涂口红。
$ \: @) j; n# P汉代女子饰唇材料的主要成分是朱砂,但朱砂本身不具有黏性,敷在嘴唇上很快就会被口沫融化,所以古人在朱砂里面,又掺入适量的动物脂膏。' Q A. z9 N- n8 M
: ?; B$ a% D4 m/ Y
制作唇脂一般以动物油脂、矿物油脂、矿物蜡和各种香料制成,涂在唇上以防开裂,如需颜色,则以朱砂、紫草、黄蜡或其它色素入油调和。8 b% C/ B7 ^. @
# {* t/ M5 p8 V) m
中国人自古就喜欢唇小的女子,所以才会有“樱桃小嘴”。饰唇前要把唇部也涂上妆粉,以掩盖原来的唇色,再用唇脂画出唇形。6 }0 I, U) j7 R1 R9 K `/ L7 k
古代皇室女子如何护肤
. i2 C# w. j T, C7 L5 B$ o' Q太平公主——桃花面膜
2 w3 s1 r0 b: J5 g![]()
, s q$ B' c3 Z% g$ ?+ j+ @( Q9 g f《太平公主》剧照6 e: |- F+ y) g1 V; w
太平公主为保持容貌,使用一种特殊的面膜:每年农历三月采桃花,阴干后磨成粉,等到七月将之混以乌骨鸡血调制成面膜敷脸。据说这款特殊的面膜具有神奇的美白效果。
, K b% z9 v0 T- F6 X- Y( k杨贵妃——太真红玉膏
, q! X! w6 a/ a+ A5 H( q 2 P7 {3 b0 B3 u# e
太真红玉膏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所用的美容秘方,使用后颜面红润悦泽,娇美异常。取杏仁浸泡去皮后研为细末,与轻粉、滑石粉各等份合在一起,蒸过后加入少许冰片、麝香,用鸡蛋清调为膏状,每日早晨洗面后敷之。
: A9 [2 I7 f( z+ _# V3 w武则天——神仙玉女粉9 I5 i+ n+ U4 _+ d/ o a3 p( N
![]()
# ^# ^& }# M* B. D |据《新唐书》记载,武则天“虽春秋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
- q8 G7 j5 l0 P, \# S其保养方法是五月初五采益母草全草,晒干后成如鸡蛋大药团,再晒干,细研过筛。用时加十分之一的滑石粉,百分之一的胭脂,调匀,研细,沐浴或洗面、洗手时,用药末擦洗。
. ^, a8 h" ]5 R: h慈禧——护发秘方9 u, Z! g8 }/ W/ T3 A( w5 [7 ?
![]()
) L* ?: t0 w8 Y" U! L3 n q7 C慈禧78去世时仍一头青发,与平日爱护头发有关。0 o$ L: ?4 v- \1 i9 `5 e# y- T
慈禧的护法秘方:用零陵香,辛夷、玫瑰花,檀香,川绵纹等加工研末,使用时头发洗净后,药末涂抹头皮、头发,待约半小时后,用篦子篦去,既可香发,又可护发。- | `4 s4 a3 n% Q: z- d* u
永和公主——澡豆美容法
- e6 A; [$ `: X![]()
% Y( y B; C: g5 _" R唐代永和公主经常使用一种澡豆,使她保持了皮肤白嫩细腻,柔软而富有弹性。
5 X" T. Y/ E$ U她的澡豆制法是:先把澡豆熬成粥,再把粥干与、黑豆、白芷、白蔹、白及、皂角及少许麝香一起捣为细末,洗澡时用“香皂”蘸药粉涂抹全身,可以使皮肤幼滑白嫩,身体芳香不散。( A( K* `1 I6 T8 D* r- @
古代男人也化妆!?+ R6 p4 M8 S* A w* Y6 R! l. q
![]()
0 Q- s1 P; G/ V$ _! q: h+ _5 H4 R西汉彩绘骑马俑
7 _2 [" ?9 v4 r* J: C其实不光是女人爱美,古代男子同样会化妆,特别是上层贵族阶层。考古发现最早的化妆用具即为男性所用。: R- q4 o, y# b- c2 n* { h' O
湖北枣阳九连墩一号楚墓出土“便携式”梳妆盒,盒内分置着铜镜、木梳、刮刀、脂粉盒和小木梳。在汉代,许多男性墓中也随葬有丰富的化妆用具。5 S6 r! d6 f! k5 A
后记
" W \* O8 H. H$ y8 k& F化妆,作为中国女子日常生活习俗,不论秦汉的质朴清纯、魏晋的雅逸秀美、还是唐代的秾丽丰腴,都反映着古人生活风尚的变迁,以及中国古人关注自身形象的爱美之心。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24253-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