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开启左侧

硝烟往事 | 一女子与八大臣的政治博弈

[复制链接] 0
回复
136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7-26 0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引言
在晚清的宫廷生存法则中,“软弱”一词最是要不得的。一旦心慈手软,被政治对手抓住把柄、拿捏命脉,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除要下得定决心之外,在政治的风云场中,时机也极为关键。在复杂诡谲的政治环境下,没有儿女情长、涕泪情殇,只有狭路相逢、你死我亡。
在肃顺等政治宿敌的高压下,慈禧忍气吞声、节节退让,装出一副胸无城府、任人摆布的弱女子模样。但如果真的这样估量慈禧,则大错特错了,这只是慈禧的权宜之计,也是她费尽心机给外界留下的具有迷惑性的假象。在策略性的退让过后,慈禧绝地反击,发动“辛酉政变”,她的第一次出手,就一招致命,不给对手任何喘息的机会。
1.封号之耻,终生难忘
咸丰十一年(1861),慈禧发动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政变,在这次政变中,她和恭亲王联手除掉了政敌肃顺,史称“辛酉政变”。后来的两次,分别发生在光绪十年(1884)和光绪二十四年(1898),前一次撤掉了恭亲王为核心的军机大臣班子,大权独揽,史称“甲申易枢”,后一次则是软禁了光绪,垂帘听政,史称“戊戌政变”。
这几次政变皆以慈禧的大获全胜而告终。事实上,在第一次政变中,慈禧的坚毅果敢、咄咄逼人已是初露端倪。

剧照·慈禧
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十七日,慈禧的老公咸丰帝去世。弥留之际,他任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同时又授予皇后钮钴禄氏“御赏”印,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皇子年幼,印章暂且由其生母懿贵妃掌握。
懿贵妃在咸丰末年已经流露出强烈的权力欲望,经常替咸丰帝审阅奏章,对帝国政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出于对权力的迷恋,加之要竭力捍卫儿子的江山,懿贵妃对大权在握的肃顺等人极为不满。
肃顺此时权倾倒朝野,“得瑟”得很,满汉大臣中对他俯首帖耳者甚众,政治经验丰富的肃顺也多少察觉到懿贵妃这个女人不简单,然而向来自负的他此时志得意满,并没有将孤儿寡母放在眼里。
为了向懿贵妃示威,让其摆正位置,老老实实呆在后宫,肃顺在咸丰去世次日以小皇帝的名义封孝贞皇后为“母后皇太后”,再过了一天才将懿贵妃封为“圣母皇太后”。慈禧对此咬牙切齿。
2.叔嫂相见 同仇敌忾
八月初一,恭亲王奕䜣奉两宫太后之命来到热河。这天一大早恭亲王就到了行宫,来到四哥的灵柩前伏地大哭,悲痛至极,感动的旁边的人都跟着垂泪。
奕䜣的痛哭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因为兄弟两个人感情很深,自幼一起长大,虽说后来有了裂痕,但是四哥后来陆续恢复了他的一些差事,比起历史上那些手足相残的皇子不知道好了多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四哥临死对自己尚有芥蒂,不肯原谅自己,才导致今天这个非常尴尬的场面,所以奕䜣倍感委屈。

剧照·恭亲王
之后,奕䜣见到了两宫太后,这次叔嫂会面非同寻常,决定了帝国以后数十年的走向。
此前奕䜣先见到大权在握的肃顺等顾命大臣。肃顺等人趾高气扬,显然没有太把这位亲王当回事。之后,恭亲王表达了要觐见两宫太后的意思,八大臣之一的军机大臣杜翰断然拒绝,“大行皇帝在的时候就不愿见你,现在两宫太后正在守孝期间,你们叔嫂应该避嫌,不能见面。”肃顺听到杜瀚义正词严的申斥后非常高兴,拍着手说:不愧为杜文正公之子呀!“杜文正公”指的是咸丰的师傅杜受田,杜瀚乃杜受田之子。此刻肃顺一派占尽上风。
不过,两宫太后召见恭亲王的态度很坚决,屡次派太监催促。无奈之下恭亲王对郑亲王端华说,要不你陪我进去如何?端华后来被慈禧等称为“三奸”之一,肃顺集团的核心人物,却非常平庸。他怎敢答应奕,只是示意肃顺,看肃顺的意思如何。
恭亲王一改往日的高傲,低声下气乞求肃顺等人,肃顺被眼前的假象迷惑,认为大行皇帝遗诏在手,谅他们叔嫂也翻不了天,因此对恭亲王说:“老六,你们叔嫂见面,我们外人就不必出场了吧。”
肃顺在这件事上显然大意了,这是他走错的第一步棋,这种妇人之仁导致局势不可控制。
3.朝野争权 剑拔弩张
恭亲王得以单独面见两宫太后,他们密谈了两个多小时。谈话的具体内容已不得而知,但是谈的成效很明显,恭亲王与两宫太后准备联手除掉肃顺等人。

剧照·恭亲王与慈禧
恭王此行给慈禧吃了定心丸,因为他在北京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也取得了列强的支持。此外,手握重兵的大将胜保也表示支持两宫太后,表示只要肃顺等人回京,除掉他们应该不成问题。
恭亲王在热河呆了六天,这六天里他对肃顺等人表现出异常恭顺的姿态,起到了麻痹政敌的作用。
这六天也险象横生。有一天吃饭,八大臣和亲王都在,一向蠢笨的老五惇亲王突然看着肃顺说,你死到临头了还不知道!奕䜣吓了一跳,惇亲王从哪儿听到的风声?因为他的这句话,政变可能胎死腹中,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年轻的恭亲王奕䜣异常镇定,没有丝毫的紧张,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心理素质极佳。
肃顺自我感觉过于良好,丝毫没有察觉到危机四伏,这位老兄还装出十分幽默的样子将头伸向惇亲王:“请杀请杀!”。一场危机就此化解。
恭亲王回京后,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山东道御史董元醇上书,请求太后理政,再挑选一两个近支亲王辅政。董元醇胆子忒大了,公然推翻大行皇帝的遗嘱,提出另外一套方案,他不要命了吗?
这个太后垂帘,亲王辅政的方案显然是八月初一恭亲王和慈禧议定的结果。让董元醇提出来,最主要是看看朝野的反应,顺便试探肃顺等人的反应。
董元醇提出的“太后垂帘”,违反了大清“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也是违反咸丰皇帝的意愿的。那这个提议会引起怎样的反应呢?
董元醇何许人也?他是大学士周祖培的门生。周祖培也是北京集团的重要成员,他一向受肃顺的排挤,对其反感之极,此刻他已经悄悄站在了恭亲王这边。这个提议显然是北京集团深思熟虑的结果。
肃顺等人果然被激怒,欲请太后下旨严厉斥责董元醇,当天的气氛异常紧张,可谓剑拔弩张。慈禧与八大臣唇枪舌剑,八大臣目中无人,狂妄之极,肃顺表现尤为蛮横,“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涕泣,遗溺后衣”,把同治小皇帝吓得尿了裤子。
肃顺集团和慈禧、慈安的矛盾达到了高峰。不除掉肃老六誓不为人,慈禧暗暗发誓。

剧照·小同治和母后
4.蓄势待发 步步为营
两拨人僵持了好几天。两宫太后不愿在圣旨上盖戳儿,八大臣就以“搁车”相威胁。所谓“搁车”就是集体罢工,这还得了,南方清军与太平天国打的不可开交,这边朝廷中枢突然停止办公了,那还不天下大乱,社稷不保。
权衡利弊后,慈禧只好服软,同意重责董元醇。肃顺、载垣、端华在这一回合中取得了胜利,愈发趾高气扬,笑声响彻行宫,不知死之将至也。董元醇的奏章起到了进一步激化慈禧与肃顺矛盾的作用。

剧照·志得意满的肃顺
对这一事件的处理,也说明肃顺等人的政治水平很一般,假如将董元醇的奏折“淹”了,也就是根本不让两宫太后看,可能矛盾也不会如此激化。
顾命八大臣的有恃无恐导致了他们全面崩盘。
八月十八日,幼帝封母后皇太后为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为慈禧皇太后。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慈禧太后”这个非同凡响的名字横空出世。之前,她是兰贵人、懿贵妃、圣母皇太后。
九月初四,肃顺集团又犯了一个致命大错。
两宫太后召见八大臣时,提出郑亲王端华兼职太多,端华说那我不干步军统领了。慈禧就顺手将这个差事交给了自己的妹夫醇亲王奕譞。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负责京城治安的,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长。
端华把如此重要的职位拱手让人,实在是欠思量,肃顺的这些政治合伙人的水准差的出奇,正愁手里没有枪杆子的慈禧开始有了自己的武装。
两宫太后后来定下行程,九月二十三日启程返京。新皇帝登基必须在紫禁城进行,不能再拖延了,肃顺等人只得同意。
九月二十三日,大行皇帝的灵柩正式起驾。两宫太后只随大部队走了一天,就以小皇帝年幼为名提出要抄小道回京。肃顺再次轻敌,严重低估了慈禧太后的政治水平,答应了她们的要求,保险起见,派郑亲王端华和怡亲王载垣随行。这是肃顺辛酉年的又一手臭棋,最终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结语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双方的力量在彼此消长。肃顺等八大臣的优势逐渐化为劣势,慈禧逐渐占尽先机。在宫闱之中,一场针对顾命八大臣的政治围剿即将上演。是血腥残酷还是兵不血刃?是风云突变抑或是云淡风轻?请看近代人物传奇之“慈禧系列”下一讲,“辛酉政变”。



内容采编自微信头条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22069-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