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梁启超 |“中国最难拼倒的爹”

[复制链接] 0
回复
136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7-26 0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文 / 七哥
说起梁启超,我们最先想到的是戊戌变法、饮冰室主人……然而,除了这些,梁启超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中国最牛的爹”。俗话说,虎父无犬子,“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的九个子女在各自的领域皆有建树,称得上是“人中龙凤”,从这一点足可以看到良好的家风和优秀的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牛哄哄的梁任公以及他的学霸孩子们,看一看他是如何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子女。
一、有才就任性——梁公一生纵观

梁启超
梁老头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中国之新民等,他是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著有《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梁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梁启超生于有点功名的半耕半读家庭,从小便显示出了双鱼座的特点,有才且多情,他的几段情史这里暂且不论,“有才任性”是他的标志,这孩子贼厉害,5岁便开始研习四书五经,能背诵《幼学诗》,6岁能应对,9岁能写千字文,10岁能赋诗,这让他成为了众人眼中的神童。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启超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尤其到了晚年,年轻时候那股子“老子要做变法第一人”的劲儿使到了学术方面,那家伙,老厉害老厉害,让学生们一出门就倍儿自豪地说“这是俺老师”。
辛亥革命前,在革命派论战中,人们写作辩论都用古文,于是老梁转眼珠一想,这多麻烦,俺要进行文字革命,让大家自由解放!老头振臂一举,发明了一种新文体,它介乎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意接受。
大家都知道,我老梁少年可是留过洋的,虽然东瀛岛国这弹丸之地我不咋能看上,但人家可擅长创新了,于是,梁公又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如“经济”,“组织”,“干部”等,皆始于此。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的政治生涯中,他挤出时间,坚持著书立说。据统计,梁公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
与林语堂、胡适等人不同,梁公不抽烟没酒瘾,无不良嗜好,心理健康,又天生一身儒雅风流,认识梁任公,你就知道有种高度就叫做“不用撩妹,美人自来”,那时候的妹子也纯情不拜金,要么你帅,要么你有才,梁公刚好都占全乎了。纵观梁启超的一生,有慷慨激昂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燃情岁月,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任性晚年,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毅然向政府递上辞呈:“世界那么大,我梁公想去看看”,老头还周游历欧洲各国,来了一个背包客“说走就走”的旅游。后来王国维这大仙儿自沉颐和园昆明湖,老头又立马从天津卫这旮赶到帝都料理丧事,好不仗义!可见友谊的小船多么坚挺!
二、最牛的教育家

梁启超十分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他将自己的学识和感悟润泽儿孙,培育了梁氏一家的“满门俊秀”,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成功的育儿佳话,现在的什么“虎妈”啦,“狼爸”啦跟人家一比简直弱爆。
别的不说,单看人家老梁家的九个孩子,个个成才,其中就有三位是院士,七哥想起来小时候最深的伤痛就是听父母说:“你看那谁谁谁家的孩子怎样怎样”,“你看人家王叔叔家孩子,不到三十,麻省双料博士,各国抢着给工作,连孩子奶粉钱都是腐国掏的”,“你说你成绩这么差哪个学校肯收”诸如此类,此时的笔者真的想到月光宝盒来一个穿梭时空,对这些大人们说:“那又咋地,他再牛能牛的过梁启超他家娃?”,再说,你们凭啥这样说孩子,有本事你让他爹也成梁启超,开玩笑。其实梁家子女成器,背后少不了梁启超的影响。
梁启超社会事务繁杂,但他没有忽视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他一生所写的家书超过百万字,字字都是满满的爱。从他写给子女们的400余封家书中,可以窥见梁氏家教的魅力。在家书中,梁启超对子女们的为人、治学、立业等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他既当孩子们的慈父,又是导师、亲密的朋友。
对于治学,相对于成功与否,梁启超更看重的是治学的态度。在给梁思成、梁思永的信中,他写道:“汝等能升级固善,不能亦不必愤懑,但问果能用功与否。若既竭吾才,则于心无愧;若缘殆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佳子弟矣。”
在梁公写给子女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大师积极乐观和的心态和兼容并包的思想,而梁氏家训亦带有很浓厚的现代工商业文明气息,中国传统社会讲究“父母在,不远游”,但梁氏家族为使子女成才,会忍痛将成年子女一一送往国外,周游四国,开阔眼界。
梁氏家训中,尤以“忧患”为乐的豁达人生观当为我们这一代人所借鉴。梁启超劝诫子女“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这种以“忧患”为乐的人生观,对梁门子女影响甚巨。如梁思成归国后本可入清华大学教书,但选择了条件相对艰苦的东北大学;抗战时期,他们夫妻将在李庄的艰苦生活也过得津津有味,至今是传颂在知识分子中的一段佳话。
那时的交通闭塞,来往同行十分不便,更没有像现在的微信啊扣扣啊MSN之类的聊天软件,全靠纸质通信的方式交流往来。在梁启超写给子女的数百封家书中,我们看不到疾言厉色的训斥,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口气,更没有顽固不化的面孔,反而处处渗透着炽热的情感,亲切的称呼,细致的关怀,谆谆的教诲,无不流露出梁启超对子女深深的父爱和美好的期待。
梁思成在外求学期间,对所学专业产生了疑惑,来信询问,梁启超为其解惑:“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意思就是说成成啊,咱有咱的优势,啥专业都有用,只要走正道,你想干啥都行。这是怎样一种宽广的慈父胸襟和教育家情怀!小生佩服。
老大梁思成曾表示,父亲的治学方法对他和梁思永的影响特别大。老幺梁思礼也认为,父亲伟大的人格、博大坦诚的心胸、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其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梁思成与林徽因
尽管子女众多,但梁启超对子女们没有偏爱做到“一碗水端平”。为了平衡,不让子女们因偏爱而闹小情绪。这也是现在的“二宝”家庭应该学习的地方,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为父母的偏爱而产生失落感。梁启超有时会给在海外的子女们统一写一封信,让大家传阅,而且信中,对每个人都会夸奖一番,甚至对儿媳林徽因、大女婿周希哲也时常夸奖。相比较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独”的淡淡忧伤,梁家奉行并实践着真正的“和而不同”与“和平共处”的原则,九个子女,各有所长,一生和睦。
除了担任孩子们的人生导师,梁启超还做起了“就业指导老师”和“心理辅导老师”。他对子女们读书写字和选择学校、专业与职业等方面都给予了认真的指导,但他从不强迫命令,也不干涉子女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孩子们也向他坦诚地诉说学习和思想上的困惑,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不解的问题及个人前途的选择,而梁启超则对他们的全部困惑给以详尽的解答和真诚的鼓励。
梁启超特别关注子女们人格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他希望自己的子女都具有“不惑”、“不忧”、“不惧”的君子德行,养成健全的人格,成为新民,即无论遇到何事都能有睿智的判断,坚定的信念和勇敢不惧的精神。他还注重把自己的爱国情怀传给子女们,他常教育孩子们把个人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报效祖国。梁氏9个子女7个留学海外,皆学有所成,却无一例外都回到了生养自己的祖国,这是爱国家风的良好传承,也是梁氏教育的成功之处。
三、梁家的“白鼻”们

梁启超故居
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6号,坐落着一幢白色的意式建筑,这里就是饮冰室,也是梁启超的伏案奋笔之所。他在这里写下的“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指引了梁家九子女未来的路。
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梁思成是杰出的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之一;三子梁思忠,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的军官,参加过淞沪会战,25岁不幸早逝;次女梁思庄是我国图书馆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四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四女梁思宁,在姐姐梁思懿影响下投身新四军,从事宣传工作;五子梁思礼是著名的火箭控制专家。
当年梁思成学建筑,梁思永学考古,梁思忠学军事,梁启超的续弦妻子王桂荃风趣又得意地对别人说:“我这几个儿子真有趣,思成盖房子,思忠炸房子,房子垮了埋在地里,思永又去挖房子。”
接下来,七哥就来给大家说一说梁启超的几个子女。
建筑宗师梁思成

梁思成
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是著名的建筑学家。1924年赴美国留学,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旅欧期间,东北大学就将聘书送到梁启超手里,希望梁思成和林徽因回国后能够到东北大学任教。回国后,他就去当时比较艰苦的东北大学,创办了我国北方第一个建筑系。当时的东北大学建筑系尚属初建阶段,师资力量不齐全,林徽因成为梁思成属下唯一的一名专业教师。
他们到达东北时,张学良易帜数月,但仍匪患猖獗。林徽因曾回忆学校环境:“当时东北时局不太稳定,各派势力在争夺地盘。一到晚上经常有土匪出现(当地人称胡子),他们多半从北部牧区下来。这种时候我们都不敢开灯,听着他们的马队在屋外奔驰而过,那气氛真是紧张。有时我们隔着窗子往外偷看,月光下,胡子们骑着骏马,披着红色的斗篷,奔驰而过,倒也十分罗曼蒂克。”
“九一八”事变前夕,梁思成夫妇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改变了过去只注重文献考证的研究方法,组织调查队,从1931-1937年间走遍了华北地区,到偏僻的乡村探寻古代建筑,对诸如五台山佛光寺(唐)、太原晋祠(宋)等进行测绘、摄影、分析、研究鉴定,写出有科学价值的调查报告。他是第一个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我国古建筑进行分析研究的学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思成在大后方极端困难情况下,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空白,他还用英文为外国读者写了通俗易懂的《中国建筑史图录》。
1945年抗战胜利后,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于1948年与弟弟梁思永一起,当选为第一届中国院士。
“挖房子”的梁思永

梁思永
梁启超的子女中,大多学的不是“热门专业”,但只要子女真心喜欢,对社会有益,他必全力支持。次子梁思永立志投身考古,他便亲自联系当时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自掏腰包,让梁思永有机会参加实地考古工作。
梁思永是著名考古学家,曾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1930年毕业后,回国做考古工作。1931年参加河南安阳小屯和后冈的挖掘,秋季参加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第二次挖掘。他的工作提高了中国考古发掘的科学水平,使之纳入近代考古学的范畴。他主笔的《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是我国首次出版的大型田野考古报告。考古界对龙山文化类型的划分,仍导源于梁思永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创见。
“老白鼻”——梁家老幺梁思礼

梁思礼
梁思礼是中国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他参与了中国航天历史上的诸多“首次”,是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这位被梁启超爱称为“老白鼻”(baby)的小儿子,圆了父亲梁启超的科技梦。
在梁思礼书房,摆放着一套《饮冰室合集》。合集旁是梁启超的小型塑像和一只白色的小老鼠塑像。梁思礼属鼠,小老鼠的头朝向梁启超的塑像,诉说着对父亲的思念与崇敬。
有人曾经问梁思礼,你从你父亲那里继承下来最宝贵的是什么?他回答说:“爱国。”“爱国救国”就像梁家九子女的胎记,也是梁家子孙不忘的训诫。
梁启超生前,一直遗憾他的孩子们没有一个是学自然科学的,曾于1927年给海外的孩子们写信说:“我想你们兄弟姐妹到今还没有一个学自然科学,很是我们家的憾事。”没想到,他去世后,最宠爱的小儿子实现了他的遗愿。
梁启超的曾孙,梁思成和林徽因之孙梁鉴提起自己的“八叔公”梁思礼,总觉得带着一丝神秘。因为梁思礼所做的工作牵扯到国家机密,家里人都不知道他具体做哪些工作。“家里人都明白,他不说,我们也不问。”
上世纪50年代初,梁思礼还很年轻,每天总是忙忙碌碌,常常出差不在家。与他年龄相近的侄女辈觉得他有点神秘,总想打听他究竟在干什么。梁思礼的母亲会说:“我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小孩子别管这些事。”由于工作要求,他始终对家人守口如瓶。久而久之,家人对他的“神出鬼没”也习以为常了。

梁思礼旧照
梁思礼虽是梁启超最小的儿子,却是和梁启超长得最相像的孩子。宽阔的前额,一双大眼睛,一张典型的“梁家嘴”,举手投足间处处是梁启超的影子,以至于在周恩来总理第一次见到梁思礼时,直呼“像,太像了。”
梁启超逝世时,梁思礼只有四岁半。他跟自己的母亲和几个年龄较小的哥哥姐姐住在天津。抗战爆发,天津沦陷。梁思礼亲身体会到当“亡国奴”和“顺民”的耻辱,见到百姓同胞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痛苦生活,从此下定了救国的决心。
1941年,梁思礼高中毕业,和五姐梁思懿一起赴美国。到达美国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从此17岁的梁思礼与亲人断绝了一切联系,在异国他乡苦读了8年。
梁思礼在美国本来就读的是综合性的卡尔顿学院,但工业救国的思想,让他改学了工科,进入有工程师摇篮之称的普渡大学学习,进入了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他的大学生活相当清苦,在餐厅当洗碗工和侍者,暑假在纽约北面的银湖湾当救生员。游客们在狭长的湖面上划着舢板,这位17岁的中国少年穿着泳裤坐在高台上聚精会神地四处观望,不敢有一丝松懈。一旦有人溺水,他便立即跃入水中抢救。寒假,梁思礼又去罐头厂做工。比苦和累更难忍受的,是美国华人的卑贱地位,被视为“黄祸”,连租一间房子都很难。
1949年,梁思礼获博士学位,那也是他人生转折的重要关头。新中国即将成立,所有要回国的同学都面临着两种选择:去台湾还是回大陆。他和进步的留学生们向往崭新的中国,和五姐梁思懿全家登上了“柯立芝总统号”轮船,驶向了新中国。
梁思礼曾经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几个哥哥姐姐都受过父亲言传身教,国学功底数我最弱,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梁思礼与杨利伟等航天员合影
四、结语
将“中国最牛的爹”这个称号给了梁启超或许只是为了博看官一笑,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梁启超曾是旧式科举的成功者,却从不在家里建立封建家长式的权威。他对孩子们的爱是热情的,对孩子的教育是开放式的。梁启超曾孙、梁从诫之子梁鉴说,“梁家几代人,体现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就是我们要有‘士风’,位卑不能忘忧国。对孩子品行的要求上,梁家的教育更倾向于传统的中国士人。梁启超曾说:“你如果做成一个人,智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智识却是越多越坏。”“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梁家子女继承了梁启超的赤子情怀,他们每个人身上都体现出了能够代表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修养。我想,面对着梁家满门的家国砥柱和风流俊秀,任公真的可以含笑九泉了。



内容采编自微信头条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22068-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