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出道、出局、出山:晚清“政治明星”袁世凯的人生三部曲

[复制链接] 0
回复
139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7-26 0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文 / 嘉非
提到袁世凯,多数人会条件反射地想到“窃国大盗”、“二十一条”、“复辟称帝”等字眼,负面形象根深蒂固,却远非一个客观、真实的袁世凯

1908年11月15日,执掌朝政达47年之久的大清帝国铁腕人物慈禧去世,五十多天后,袁世凯就被清廷开缺回籍贯,这是晚清政局的一大转折点,从此之后,一批年轻的满清贵胄当权,1911年5月8日“皇族内阁”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愚蠢的“皇族内阁”问世5个月,就爆发了举世瞩目的辛亥革命。
监国摄政王载沣等年轻的实力派人物举足无措,仓促间只有再请袁大人出山,来收拾残局。而袁的出山反而加快了这个统治中国达200余年的王朝的覆灭。
因此,袁世凯之“出山”与“出局”和晚清政局及辛亥革命关系尤值得深入探讨。在谈论袁的“出山”和“出局”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他在群雄并出的晚清是如何“出道”的。
1.借训练“太阳的后裔”出道,善于趁势而上,自我炒作
晚清适逢“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锤炼出了不少的人才,袁世凯即其中最为佼佼者。
20多岁的袁世凯追随吴长庆至朝鲜平定内乱,擒大院君回国,又帮朝鲜国王练兵,一方面朝鲜成为其政治生涯的开端,另一方面练兵的经历又为其博得“知兵”的美名,为日后“小站练兵”埋下了伏笔。
袁心智超人、干练出众,极易博得政治高层的青睐,李鸿章拔擢于前,刘坤一赏识于后,一明一暗,袁很快成为晚清炙手可热之人。
甲午之后,李鸿章备受国人唾骂,政治声誉一落千丈,慈禧虽极力保李,但朝野内外之巨大压力使李鸿章再度出山的可能性极小。袁世凯刚刚苦心孤诣建立的政治通道遭到毁灭性打击。
不过,这难不倒长袖善舞、左右逢源的小袁。他一向在政治上留有后手,不会一条路走到黑(这种性格亦可诠释其在辛亥年的表现,在清廷和革命党之间游走,寻求利益最大化)。他又一次踏上了寻找政治靠山的旅途。要找,自然找一个比李鸿章更厉害的——这个人就是荣禄。
荣禄是李鸿章之后最受慈禧宠信的人。且作为满人,自然比李鸿章更受慈禧的青睐,后来的监国摄政王载沣就是他的女婿,而末代皇帝溥仪则要问他叫外公。慈禧对荣禄的信任等级可谓五星级,而这位末代皇帝的外公也非等闲之辈,虽然和多数满清贵胄一样,有点贪财,但又有识人之明,相对来说比其他权贵要通达的多。因此帮袁世凯躲过一劫——这就是“小站危机”。
这是袁的第一次重大政治危机。话说袁世凯能到小站练兵,大致有这么几点:
第一,因为他在朝鲜练过新军,国内有这种经验的人不多;
第二,他从朝鲜回国后,召集了一帮智囊编写练兵教材及军事著作(从这一点看,袁世凯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理论,而不是像晚清多数政治家那样纸上谈兵),在京城传播,营造“袁世凯知兵”的舆论,可见袁世凯是懂得自我炒作的;
第三,李鸿章有大政治家的胸怀和风度,有人问他:朝鲜甲午之变是否由袁某人挑起?李曰:责任在我,我一人来承担。因此袁世凯得以躲过一劫,否则以晚清言官的犀利挑剔,袁的政治生涯恐怕就此要终结了;
第四,两江总督、湘军领袖刘坤一的举荐,袁从朝鲜归国后在前线帮办前敌营务,因做事干练而受到刘的注意,刘向朝廷秘密保举了袁(从这一点看,袁得到政治大佬们的信任也是凭真才实学的,因为他和刘坤一接触的时间并不长,以往的历史学家多没有注意到袁、刘之间的关系,直到刘坤一密荐袁世凯奏章的发现);
第五,当时军机大臣李鸿藻的举荐。
大致有这么几点。
最后一点是产生枝节的地方,袁当时已经靠上了李鸿藻,但他不知通过什么途径又和红极一时的荣禄建立了关系,因此一心攀附荣而有点怠慢李。李是清流领袖,和荣禄政见不同,加上袁世凯到小站后做事生猛、太过招摇,朝廷中有众多不同声音,于是李要主持公道,授意自己的同乡、御史胡景桂弹劾袁。而朝廷也比较幽默,派来查案的调查组组长居然是荣禄,副组长是陈夔龙。
袁在来小站之前显然已取得了荣的初步信任,而荣也想趁机看看袁在小站究竟干得怎么样,值不值得委以重任——毕竟一个汉人在京师附近编练新军,作为满人亲贵的荣禄也心存疑虑。
到了小站一看,袁的新军军容整肃、壁垒一新,远超荣的想象,荣为袁的才干和认真做事情的劲头所打动,加上袁又很会声情并茂的表白,荣决意保全袁。戏剧性的是,钦差大臣荣禄的副手陈夔龙和袁世凯的副手徐世昌是铁哥们儿,荣对袁不产生同情和好感也难。于是荣禄回京后在慈禧面前把袁夸得个天花乱坠,说那些弹劾均是子虚乌有。
袁化危机为机遇的禀赋在此得到了充分展示,说明了他有应付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这种与生俱来的禀赋,在复杂诡谲的晚清政局中不断得到检验当然也得到锤炼。
“戊戌政变”是袁仕途中的第二次重大危机。军事上过硬的袁世凯逐渐被朝野所瞩目。善于游走于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袁世凯自然不会对日益高涨的变法热潮视而不见,加之袁也认为中国非变法不足以图存。
因此,他对维新派频送秋波,既发起了强学会,又对康有为慷慨陈词,其热血沸腾的一面打动了康圣人,认为小袁才堪大用,是志同道合的同志。他还不太了解袁的性格——仔细端详袁的陈词,一半是意气风发之言,可以当真,一半是头脑发热,过后不一定算数的。

1898年的9月,变法的新旧两派都情绪激昂。京师传言纷纷,新派说旧派要动手,慈禧要借天津阅兵废掉光绪,旧派说新派要对老佛爷动手。后党、帝党都蠢蠢欲动。手握重兵的袁世凯就这样被历史推向了风口浪尖,一如不久以后的辛亥革命。
袁世凯有变法的想法是真实的,他是个想多做点事情的人,在新和旧之间他当然要选择新。但他又是一个有着丰富政治经验、善于权衡利弊的政治家,虽然有时候有点像热血青年,但骨子里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客。他经过短暂而激烈的内心斗争,将天平倾向了后党。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荣禄在小站危机中挽救了袁世凯,于袁有恩,且此时另外两支北洋军旅均归其节制。还有就是,以政治阴谋发家的慈禧会轻易让康有为等人发动兵变退下台吗?因此,不管袁告不告密,康党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后人将维新变法失败归罪于袁显然是不客观的。
1909年1月,政治强人袁世凯因“健康原因”离开中央,回家休养,此为其政治生涯第三次重大危机。
2.慈禧去世,监国摄政王难容老袁,赶其出局
政治上过硬的袁世凯更加得到慈禧的宠信。1899年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平定了义和团,“庚子事变”中又保山东一隅的平安,均加让慈禧刮目相看,政治上可靠,办事能力又强,还有远见卓识,这样的人不用用谁。李鸿章去世后遗折保袁,袁出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权倾一时,慈禧对之宠信的程度为满清二百多年所未见。而慈禧以一女流之辈在政坛上屹立半个世纪而不倒,其卓越的政治平衡能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907年,慈禧去世前一年,调直隶总督袁世凯和湖广总督张之洞入军机。一为“明升暗降”,削夺袁的军权,二为借老成持重、忠诚有加的张之洞来制衡袁。不过由于选错了接班人,后继者未能有效贯彻对袁既用又防的策略,最终导致袁和清廷反目成仇。
袁的出局,和慈禧选的接班人有关,她最准选择了政治上可靠、又和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溥仪承继大统。溥仪的母亲瓜尔佳氏是慈禧的侄女,溥仪的祖母则是慈禧的妹妹,选这样的人做接班人自不会日后在政治上翻盘,磨灭她老人家的丰功伟绩。从这一点上看,慈禧的算盘打得没错,错就错在溥仪的老爸——帝国的实际掌舵人监国摄政王载沣身上。

载沣画像
对晚清这部历史大剧来说,载沣是一个最软弱而悲情的男二号。日后,在他29岁生日这一天,统治中国268年的满清王朝终结了。载沣根本就不是袁世凯的对手。但是载沣驱逐袁世凯的决心确实无比坚决的。
其实最初是要杀袁,但是当时出台这样的谕旨是要经军机大臣副署的,而军机大臣奕劻和张之洞都不同意,在摄政王和军机大臣的反复争执中,最后才给袁世凯一个较为体面的方式让他回家休息。
监国摄政王载沣是一个很软弱的人,根本没有能力处置复杂多变的国内外政局,他能做大清国的掌门人完全是慈禧太看重血缘的关系,论真实能力做个县令恐怕都成问题。
清朝最后几年政治情况非常复杂,比较激进的革命党时不时扔几个炸弹撒腿就跑,或者在地方上突然发起一次武装起义然后就远遁海外,让统治者头疼不已;比较温和的地方实力派立宪党人则不断要求马上立宪,时间越快越好,目的达不到就不断上访,全国各地的上访群众络绎不绝,严重影响中央机关的正常工作,各地督抚受这种狂躁情绪的影响也纷纷加入请求速开国会的队伍,这种力量如果引导不好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面对这种复杂局面载沣束手无策。他真正的爱好是天文学,没事在家用天文望远镜观测神秘的太空比解决这些棘手难题有趣多了,如果不是老佛爷把担子扔给了他,也许他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天文学家。在处理袁世凯的事情中他优柔寡断的性格再一次得到最充分的展示。
载沣对袁世凯力量的清理是不够的,首先,他不够心狠手辣,没有斩草除根,真的杀了袁,大清国没准还能多苟延残喘几年;再者,袁虽走了,他的政治盟友徐世昌还在重要岗位上(先是邮传部大臣、后来慢慢又做到内阁协理大臣),其子袁克定还在中央,此外,内阁总理大臣奕劻也是袁世凯的坚定支持者。
这些人都成为日后袁辛亥复出的鼓吹者;再者,袁此时在中央和地方遍布亲信、安插党羽,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后来的军机大臣那桐、陆军部大臣荫昌、两江总督端方、直隶总督杨士骧和袁都是姻亲,这些人能不支持袁吗?当然,这也充分说明袁世凯此时树大根深,想要彻底撼动他已经不大可能了。
3.乘乱出山,任内阁总理大臣,成为历史大戏的男一号
1911年10月11日,恰逢袁的生日,群贤毕至,觥筹交错,突然,传来武昌爆发起义的消息。袁敏锐地感觉到,他出山的日子不远了。

纵观晚清,袁世凯的特点是,不放过任何乘势而上的机会,而且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辛亥革命再一次展现了他性格中的这些特点。朝廷派陆军大臣荫昌(也是袁世凯的亲家)赴前线督战,荫昌不懂军事,并且仓促间拼凑成的北洋军也不受其指挥,根本不肯用力。
后来又派冯国璋率军增援,袁则给了“慢慢走,等等看”的指导性方针,冯自然心领神会,就开始磨洋工了。革命军借此机会在武汉站稳了脚跟。载沣无以应对,手忙脚乱,内阁总理大臣奕劻(袁的铁哥们儿)和徐世昌(袁的幕后军师)、那桐(袁的亲家)纷纷要求让袁出山。无奈之下,载沣只好请袁来收拾残局。袁则漫天要价,嫌给的官太小,军事指挥权也不够大,载沣则步步退让,最后直到将内阁总理大臣的位置给了袁,相当于让袁来组阁。
在袁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10月29日,滦州兵谏和山西起义爆发,一方面北方是袁的势力范围,如果北方大乱,不利于袁在清室和革命军之间讨价还价;另一方面,北洋军是袁的嫡系,如果北洋军纷纷加入革命阵营,袁就再无出头之日。因此袁决定出山。
他出山后的政策是“平定北方、稳定南方”,先派人刺杀吴禄贞,收编第六镇和第二十镇,重掌这两支精锐部队。同时派冯国璋猛攻汉口、汉阳,北洋军拼命进攻,革命军招架不住,冯迅速占领汉口、汉阳,兵临武昌。冯国璋在这部历史大剧里此时是一个比较实在的人,心眼不太多且效忠清室,准备直接拿下武昌然后进军南京,像曾国藩那样建功立勋。
袁世凯当然不让冯国璋来抢镜头,他是当之无愧的男一号,加之冯这样做会打乱了袁的部署。袁在出山之际定的方略就是在革命军和清廷之间坐山观虎斗,实现利益最大化。他马上换将,利用内阁总理大臣的职权将冯国璋调回,任禁卫军统帅,调任比较听话的段祺瑞上前线。段比较聪明,对袁的意图心领神会,到前线后在袁的授意下一会儿通电反对革命,一会儿通电要清室退位,最终帮袁登上大总统的宝座,老袁为了酬谢他,将陆军总长这样重要的岗位交给他。

暗杀的暗杀,整编的整编,换掉的换掉,北洋军内部的问题解决后,袁世凯将精力放在了革命党和清室上。
对这两者,他的手段只有四个字:软硬兼施
对革命党,一方面大军压境,一方面派遣使和团。革命军内部矛盾重重,同盟会内部之间、同盟会和非同盟会、南京和武汉之间纷争不断,加之帝国列强拒不承认民国政府,财政就成了最大问题,最终孙中山同意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就让贤。
对清室,袁一方面借战事逼权贵们拿钱出来支援前线,一方面恐吓胆小的隆裕太后,将法国大革命后国王、王后被推上断头台的故事讲给她听。见识、胆识、能力远逊于慈禧的隆裕当然不是老谋深算的政治老油条袁世凯的对手,很快就决定退位。袁如愿以偿当上了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结语:
打小看历史总会想一个问题,被称为奸雄的人物如曹操为什么身边会高手如云。袁世凯有点像曹操,身边“猛人”超多:城府很深、做事低调而很有谋略、有点类似智多星吴用的徐世昌;能征惯战的段祺瑞、冯国璋、曹锟(袁死后这些人都称霸一方);擅于外交的唐绍仪;献身警察事业的赵秉钧;近代教育的先驱严修;《天演论》的翻译者严复;晚清状元、近代大实业家张謇……这些能人都聚集在袁的周围,帮他筹划,替他运作,成就了袁的大业。
如果说仅凭耍手腕就能让这些豪杰为其所用,恐怕没人能信。答案只有一个,袁有能力,且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因此这些人乐为之所用。当然,辛亥后袁野心膨胀,逆历史潮流而动,这些人也纷纷离散,袁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影视剧中的袁世凯
袁善于用人,不分流品。拔擢于草莽间的人物也乐为之用,且死心塌地,成为和袁站在一个战车上。还有就是,在极重出身的传统社会里,没有科举功名的人在政治上想要升迁比登天还难。而袁宫保恰恰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通道。他不爱读书,热爱做事情,也有能力把事情办好。他也能发现大量和他相似的人。
这些人聚合起来,就成了北洋集团。不是袁世凯颠覆了满清,而是北洋集团,关键时候都是北洋集团出的手。比如想要逼迫革命党让步的时候他让北洋军的几十名将领联名通电支持中央,反对叛党。过了几十天他又让这些将领通电支持共和、反对帝制。
不否认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有很滑头的一面,但要说袁全凭两面派手法窃取了革命果实则显然违背了历史的真实。其实除了在前文介绍的袁的计谋、策略而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袁世凯复出是当时国内外、南北方的民意所致。这好像是一个大家不太愿意相信的结论,其实辛亥年间的人们真是这么看的。
我们今天看到的袁世凯是加上了后来签订“二十一条”、复辟称帝的后半截的袁世凯,而这“后半截”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远比“前半截”深入人心。其实,“后半截”在袁世凯一生中只占了一小部分。
若是当年身便死,天下谁人不敬卿,若是辛亥后两三年内袁世凯得病死了,或被刺客干掉了……我们的近代史恐怕不是这个样子。



内容采编自微信头条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22067-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