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洋务先驱李鸿章:既遂风云便,自强兴家邦

[复制链接] 0
回复
108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7-26 03: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文 / 嘉非

引言:
同治元年(1862),美国总统林肯签署禁止奴隶制法律;俄国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已步入正轨;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统治日本二百余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德川幕府已渐趋衰落,明治维新的曙光正努力冲破拂晓前的黑雾,而此时的晚清政府仍处于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如果这一头东方雄狮依然沉浸在自己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不愿醒来,那么它将永远在黑暗中沉默,并在沉默中走向灭亡。在环球列国的竞技场上,泱泱大清将失去参赛的资格并逐渐沉沦。所幸,这间闭塞封锁“铁屋子”还是诞生了那么几个觉醒先驱,他们下定决心进行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这个“师夷长技”的先知团队中,作为主帅的李鸿章功不可没。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洋务先驱,他和奕䜣、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沈葆桢、郭嵩焘、张之洞等致力于洋务运动,开创了“同治中兴”的局面,行自强之道,善修政事,求贤若渴,学做炮弹,兴办工厂,“同治中兴”作为清中叶后期比较辉煌的时期,既是晚清政治的惯性恢复,又是下启洋务的平和过渡期。从这个角度来看,李鸿章在这场“自强”的寻梦之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内忧外患,时势造英雄
我们讲胡林翼的时候提到过一个小故事:在湘军围攻安庆的时候,胡林翼到附近山头上查看敌情,偶然发现长江上有几艘洋人的货轮,这是给城内的太平军运送物资的运输队,风驰电掣般地在他眼前驶过。胡林翼看到此后,猛然吐出一口鲜血来。不久他便因病亡故。
那么为何这件事对胡林翼打击如此之大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很清楚,太平天国不足为虑,这支“草莽之师”很快会被平定,但洋人却是大清的心腹大患。而我们与这群西方“虎狼”的差距却如此之大。因此在胡林翼晚年的时候,每当有人在他面前谈起洋务,他都沉默不语,闭目摇头,然后缓缓地说:“此非吾辈所能知也!”
胡林翼这样说,是因为他们这一代人(曾国藩1811,他和左宗棠 1812)因时代原因和现实原因已很难应对洋务了。时代原因是他们受的都是儒家的教育,没有西学知识,不了解声光化电;现实原因是他们一生大半精力消耗在平定内乱上,内乱将定,精力也不济了。不是不想为,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历史选择了李鸿章作为他们的接班人。1862年李鸿章率淮军到上海的时候还不到40岁,很快就被授予巡抚的要职,要人有人、要权有权、要钱有钱,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借师助剿”和洋人有着密切接触,亲眼见到洋枪洋炮和现代文明的威力。这个时候他还年富力强,来得及“转型”。
1853年,李鸿章随团练大臣吕贤基回到安徽,开始了书生到武夫的转型;10年后,他统兵来到上海,开始接触洋务,开始了军事家到洋务家的转型。
1870年,因成功调解天津教案,李鸿章被任命为直隶总督,旋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常驻天津。同治十一年(1872),加授武英殿大学士。

《清史稿》
李鸿章在直隶总督任上总共25年,“中外系望,声出政府上,政府亦倚以为重”(《清史稿》)。在任期间,他在工业、农业、水利、经济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朝廷每3年一次的考核,他每次都是优秀。
1874年,李鸿章被晋升为内阁大学士之首——文华殿大学士。在李鸿章之前,该职位一直是由满人担任的,他是第一个得到这一职位的汉人。清代满汉官员的最高管制是“三殿三阁”,三殿即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阁即文渊阁、体仁阁、东阁,这些大学士都是正一品,此外还有协办大学士,是从一品。清代保和殿大学士不常设,文华殿大学士为百官之首,是事实上的宰相。
风云际会,英雄造时势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而李鸿章是英雄造时势,1870到1895年的中国是“李鸿章时代”。
1870年到1911年,淮军出身的总督、巡抚、尚书、侍郎多达38人,做过总兵、提督的高达1300多人。有实力,有才能,有魅力。大清国已离不开李鸿章了。

李鸿章访问法国照片
李鸿章深知中国不改革不行。他非常反感空谈误国,主张实干兴邦。何谓自强,李鸿章说,就是学习洋人能做的事和接受他们所依靠的技术。
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他一手创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直隶、山东、江苏、广西、广东、台湾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由淮军将领、幕僚以及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僚组成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同治四年(1865),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鉴于原设三局设备不全,在曾国藩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江南制造局在东亚首屈一指,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兵工厂之一。
同治九年(1870),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接管原由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并扩大生产规模。于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已如他自己所言“练兵以制器为先”。
自出任直隶总督后,李鸿章责任愈巨,视野愈阔,他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马大夫医院
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在他的坚持下,中国成立了第一家西方人开的医院——天津马大夫医院。1871年的冬天,李鸿章的夫人生了一场大病,后来西医给治好了,从此李鸿章迷上了西医。在他的支持和倡导下,1880年,马大夫医院成立,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规模完整的私立西医医院。李鸿章还想成立银行,结果遭到保守力量的强烈抵制。
豪华阵容,实干兴家邦
李鸿章的幕府中人才济济,盛宣怀、伍廷芳、马建忠、冯桂芬、唐廷枢、郑观应、周馥、罗丰禄等等,组成了一个非常豪华的阵容。这些人中有很多“海归”,像马建忠、罗丰禄、伍廷芳就是杰出代表。这个团队集合了当时中国最熟悉西方的一批人才。

李鸿章
李鸿章的幕僚中,周馥跟随时间最长,“风雨龙门四十年”,从淮军招兵买马,一直到李鸿章病逝贤良寺,周馥都在身边。筹饷、开矿、修铁路、开工厂,所有事情几乎都参与了,可谓李鸿章的大管家。
常州人盛宣怀更是李鸿章麾下最擅长商业的一个人。他对李鸿章忠心耿耿,是其左膀右臂。盛宣怀创造了很多项“中国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第一座公共图书馆。还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
他和李鸿章的关系有点像胡雪岩和左宗棠的关系,事实上胡雪岩也是被盛宣怀和李鸿章联盟击垮的。

胡雪岩和左宗棠
另外像马建忠,精通几国外语,后来进入李鸿章幕府。李鸿章将其送到国外深造,跟随自己的铁哥们儿驻法国公使郭嵩焘做翻译,后来拿到了博士学位。回来后跟着李鸿章办洋务。庚子事变后,李鸿章出任议和大臣,马建忠一直跟随他,负责翻译外电,后来积劳成疾,不幸去世。
洋务家李鸿章身边有很多“洋雇员”,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人:德国人德璀琳和美国人毕德格。德璀琳负责和企业中的外国人沟通,协调管理;毕德格侧重北洋海军,兼任李鸿章长子李经方的老师,同时也为李鸿章朗读西方书籍。
有了如此豪华的洋务团队,李鸿章本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精神,做了许多大事、实事:
同治二年(1863),在上海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
同治四年(1865),在上海设江南制造局——中国近代第一家大型军工企业;
同治九年(1870),设天津机器局;
同治十一年(1873),挑选学生赴美留学,设轮船招商局;
光绪元年(1875),筹办铁甲战船;
光绪二年(1876),派武官到德国学习,同年派福州船政学堂学生出洋学习;
光绪六年(1880),开始购买铁甲战舰;
光绪八年(1882),在上海开办织布局;
光绪十一年(1885),在天津设武备学堂;
光绪十四年(1888),北洋海军成军;等等等等。
筚路蓝缕,创业多艰辛
就中国的近代化事业而言,李鸿章可谓筚路蓝缕。
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办洋务的阻力是非常大的。通过一个例子我们来看一下。
在李鸿章的倡议和支持下,中国有了第一条铁路。但是这第一条铁路李鸿章修了14年。准确地说是从李鸿章呼吁到铁路建成,整整用了14年。
1863年,在上海打仗的李鸿章收到上海20多家英法商行老板的联名信,要求修建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李鸿章把这个建议报告给了朝廷,结果朝廷不予理睬。
11年后,1874年,在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中,李鸿章再次提出要修铁路,朝廷还是照旧驳回。李鸿章实在按捺不住了,准备在唐山的煤矿区修一条10里多长的铁路,为了避免别人说闲话,他特意说铁路的动力不用煤,用什么呢?用牛马。朝廷勉强同意。
1881年6月9日,是火车发明人英国人乔治·史蒂芬的百岁诞辰,李鸿章选定这一天剪彩,带着一大帮幕僚登上了火车,并与大家合影留念。结果惹出了一些流言蜚语,说火车行驶震动东陵,而且喷出的烟雾伤害庄稼。 朝廷随即下令禁止使用火车头。运煤的火车头被驴马代替。这简直是世界铁路史上的一大奇观,铁路的出现本身就是速度和效率的象征,结果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驴马拉着的火车。直到1882年才恢复机车牵引。
当时反对修铁路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中国将失去对军事战略要地的控制;第二,坟墓和风水受到破坏;第三,民众反对。即便政府能容忍新事物,老百姓也难以容忍,极力抵制。中国的改革家不仅需要勇气,还要有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还要百折不挠。这些条件李鸿章都具备了。
后来,李鸿章为了说服慈禧,特意在慈禧住所附近修了条三里长的铁路,由法国商人全额赞助。慈禧坐上后感觉良好,态度也有了巨大转变。5个月后,大清帝国发布了第一个关于兴办铁路的文件。这一年,距李鸿章首次上奏章要修铁路整整过去了14年。左宗棠也反对修铁路,他的兴趣在轮船,认为只要拥有轮船,我们就不怕西方列强了。法国朋友送他一台电报机,他放在仓库里一直未用。


黄宗泽饰演的谭嗣同
后来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有一段话说的好:张之洞曾经感叹道,无怪乎李鸿章之得志也!看看全国的大小公务员,学问做得好的大有人在,品行好的大有人在,心术正的也大有人在。但是问到军事就傻眼了,枪炮种类那么多,哪些适合在海上用,哪些适合在陆地上用,哪些可以用来攻击,哪些可以用来防守,哪些在山林中用好,哪些在平地上用好,以及鱼雷地雷的用法,炮台营地该如何装备,没有一个人知道。甚至连名字也叫不上来。而且外国人的政治、法制比这个又复杂精密十倍。哪些国家可以与之联盟,哪些国家应该提防,哪些国家善良,哪些国家狡猾,其中的道理是什么。这些更是一问三不知。稍微知道这些的,只有一个人,就是李鸿章。国家不用他用谁呢?
可见李鸿章被朝廷高度依赖,不是没有原因的,主要是因为他的知识体系和见识已经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传统士大夫。用梁启超的话说是:“现在整个朝廷二品以上的大员,五十岁以上的大官,没有一个比得上李鸿章。”
张之洞、梁启超分属不同阵营,张之洞出自清流,梁启超是维新党人,都是李鸿章的政敌,但是在评价李鸿章的时候说的话如出一辙。可见公道自在人心。
由本及末,椽笔写自强
近代以来,有人诋毁说李鸿章“不学无术”,只懂得经济方面的改革,不懂得政治体制改革。这些人多是康梁一派的戊戌党人。就中国社会的封闭和落后程度而言,经济体制的改革已经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在国民素质还相当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国民不知道西洋、世界为何物的时代,谈何政治体制改革。
其实仅只是器物方面的改革,阻力已经相当大了。修一条铁路,架一个电线杆子,建一个工厂,都有可能引起流血和暴力事件。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写了一部叫《檀香刑》的小说,其中就写道洋人在山东修铁路引起群众上访、闹事的事件。当时这样的事件比比皆是,害怕修铁路坏了风水,断了龙脉,这样的思想基础,如何谈深层次的政治体制改革。
而李鸿章的自强运动之所以能如火如荼地进行,也在于他闭口不谈深层次的复杂的东西,只谈发展军事、经济以“自强”,如此一来,上可以得到老佛爷和政治高层的支持,下可以避免无休止的讨论和纷争,李鸿章就这样干了很多实事,创造了中国的很多个“第一”。
另外,经济体制改革到了一定程度,必然会涉及到政治层面,李鸿章真的不懂吗?若干年后他极力支持强学会,支持中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明证。
李鸿章说:“自秦国变法而败亡,后代君主均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最后落到身败名裂的下场,后代人臣也以守法来保身。当今世界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惟有中国恪守旧法而不知变通,即使国家沦丧也无怨无悔。这是为什么呢?”

签订条约
后来李鸿章签了很多条约,开通了很多口岸,允许西方人往来贸易,国人有很多诟病,今天的教科书中也写到伤害了中国的民族工业。李鸿章却说:“人人都震惊于中国添了这么多口岸,不知道西洋各国到处都允许外国人居住和贸易,而依然能够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
结语:
李鸿章对西方列国的认知和全球政治经济的态势分析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人,一句“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直击要害。中国不能一直封闭市场和集权垄断,只有引进适当的竞争机制才能刺激国内生产发育和增加市场活力。而后世却总是对这位力挽狂澜的政治家有着不同的看法。除了扮演大刀阔斧的财政改革家的角色之外,李鸿章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外交奇才。在清政府明显处于弱势方的外交形势下,他将如何处理列强争食和国内各种阶级、政治势力的冲突?他又能否在国家主权沦丧的情况下尽全力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敬请收看近代人物传奇之李鸿章系列下集“外交奇才(上)”。



内容采编自微信头条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22065-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