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快雪时晴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提示:(移动文件较大,稍等、或是重新刷新,即可分享). d% ^- r, e( k( e4 Z$ z
g" r: x% C9 C
& g/ ]( e4 H1 Y; p: Y& @( T9 N' a8 {; j1 m; D
' H4 L9 i5 }% Y- O* j
$ W3 V: b. [2 ?" q7 Q E. ]% e
& C! w7 n2 T2 [7 w" v% L/ H& m# R x5 r, X G5 n. g: z S
2 u, }2 x) q7 V: S" ?% c8 {' p. E7 G3 D+ g, j; T& J
) k+ c6 F' Z+ Y7 n0 B1 e
/ B. \: k6 Z3 Y% @
9 s* }+ I7 y% q w- Y6 {5 q! L( R( w g" s. c: I
4 q+ K7 ]/ B% {# Y9 U
5 ^; H6 {3 t- r. N. y% k
% q: f3 a. l' W6 ^+ i, P3 e/ ^: U! u& }9 O% r" l0 s
5 j& ?6 X( R y" |4 y0 N3 f3 L( m/ ]% `, M: ?3 Q# \
2 N( o; h: d G/ l* J4 ?4 ~6 _
* _$ Y/ x0 ]% L% Z2 Y0 P
$ a* D- [" o/ X4 M. V4 a0 N0 ~! h$ d
! P1 H! A1 x7 U3 F+ U6 g" f) D
- [- r9 \4 z4 |: W& r' {1 v2 w
- C( @" u: B" @* l+ \
, f8 i3 w' Y" t: f# b+ r- P
* U$ O. _! P: x* |
% ~. g" l& q' U3 b
F/ P4 M- x2 U. a' f9 C/ k) k6 y, D, i: p
+ O: U7 B( m# J# n% z# T% h0 c
y( U1 Z1 |0 D2 g+ }3 Y3 N
/ E. w* c$ H1 C2 \ J% ]
+ a4 e* [) U* M% b+ W; R
4 ` N( X K, t; s
《快雪时晴帖》,纵23cm;横14.8cm,行书四行,二十八字。2 N, Y/ G1 c4 F: O1 w
2 v5 M4 x& J3 D. j
: X1 \" ?. w9 ^6 H- j9 A
; a& O' P# e- N3 p6 G# K- f5 s# ?- z d8 G
4 i- ]8 X; Z. O/ z
# L% s, G/ H- V+ j6 F/ R5 q: B
6 @# N+ R# Y1 v8 y1 R* Q' b
/ W& @: f3 ~/ z" _6 K, K
* m7 A. @- s$ \" p& P
9 m8 v O: Z' n9 w9 ]) z' {
* a/ J7 k# j' r
3 b% L5 q% e" [/ A
5 |& r& b, f2 X2 ]* _
. v- @7 h2 y9 x8 j2 L7 a
3 i6 ]0 s1 ]3 ~4 q* F
4 s6 M+ t* \% [, b! n: X
/ c8 H q% f" t
, h7 M& }. f6 c" B8 u' c; {5 n8 X5 @9 u/ w
. t! t' j$ S- l s【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R# w, @$ w3 }- P5 G: X; ?
9 c' p- b# s& a8 M" b
《快雪时晴帖》,纵23cm;横14.8cm,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快雪时晴帖》原本只是王羲之致朋友的尺牍(短信)。在一场大雪之後,天晴的时刻,想起了远方的朋友,遂提笔写信问候。
0 p* Y; O1 ~, |# z
) _1 @* s" [& a- s9 V6 ^ 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 赵孟頫、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 _ a! L+ H2 t/ E- i5 C- p
* `- A' H1 i# M9 F' x
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他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又说:“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为“二十八骊珠”,他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 q J! p& B9 h( X
) C0 l @) S; m2 \! G 根据此帖附页的诸多题跋款识、收藏印章以及有关书籍录载, 《快雪时晴帖》曾经宋宣和内府,宋时入米芾“宝晋斋”,元代又入御府,上有赵孟頫题跋。明时为朱成国、王稚登,清冯铨所有,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入内府。1949年,国民党军队在内战中败北,退踞台湾时除带走了大量黄金以外,还有2972箱南迁文物中的精品。这部分却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中的精品,如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翠玉白菜、玉香炉、玉荷叶形笔洗等,其中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如今“三希”《伯远帖》、《中秋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唯独“一希”《快雪时晴帖》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希”尚未聚首,国人深引为憾。5 m4 Y0 p- O6 X% v m) l
* l% Q7 E$ T, t4 J 此帖是王羲之写给“山阴张侯”的一封简短的信。在大雪过后,天气转晴,问候朋友是否安好。起首用一句“羲之顿首”,结语又加上同样的敬语,这在古人的书信中还很少见。王羲之的墨蹟至今已失传,这件书蹟是后人忠实的摹本,不过仍然可以看出本来的面貌。 . L! w: f% P+ C/ _$ j
此帖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形成特有的节奏韵律。笔法圆劲古雅,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悠闲逸豫。在赵孟頫、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清乾隆皇帝曾说:“天下无双,古今鲜对”;“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他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一同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并名其堂为“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
6 Y9 \1 V' b4 z& h- F1 g! W# }# ]) g4 _
大雪过后,天候转晴,王羲之以这件短札向友人表达问候之意。末行“山阴张侯”可能是收信人的名字,原本写在信笺的封面,在此与原蹟一併摹在同一张纸上。 4 W( u5 O X5 D$ z
这件书蹟以圆笔藏锋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鋩,由横转竖也多為圆转的笔法,结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閒,不疾不徐的情态,明代鑑藏家詹景凤以“圆劲古雅,意致优閒逸裕,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并且认為赵孟頫受到这件书蹟的影响。不过王羲之内敛沉潜,赵孟頫微有锋鋩外露,比较对幅赵孟頫的题跋,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 6 {0 l. _8 d2 }" ~$ [% ?% G9 \( W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在於优美的“体势”,“体”是指结字的形状和姿态,“势”是指笔画產生的律动感,以“快”字為例,左右相向的两部份,有著呼应的关係,“夬”的右肩略微高耸,末笔右顿,调和了倾斜的姿势。“雪”字也有类似的情形,上部向左倾斜,末一横画收笔有向右下的笔势,所以也调整了整个字的重心。第一行感觉上下的“行气”一贯,為什麼有这样的感觉呢?如果只看每个字横向的笔画,可以发现倾斜的角度大致相同,而同一行字的重心也都在同一中线上,第二行则有些变化,“果為”有连笔,其他的字间距较疏,重心也有偏右偏左的变化。这些变化显得很自然,也使得这短短的三行具有丰富的美感。
: D1 | S* d2 Q; \0 `; H+ `# o: P
3 S5 s, {! t# i8 ]! N# R0 x0 |# G相关资料:
. }8 M$ J3 E5 Q8 j- Y& f8 u* z张光宾,《快雪时晴帖》——《故宫文物月刊》,1卷11期,(1984.02),页105-109
@; _# r# f; \4 y王耀庭,《略述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题跋的实况-兼答罗藏峰先生来函》——《故宫文物月刊》,7卷12期(1990.03),页136-144 - Q. ~7 E+ c& q, n& }' P2 v
徐邦达,《古书画偽讹考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9 u5 g/ U0 g/ d8 d8 }1 A王元军,《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中的“君倩”是谁》——《故宫文物月刊》,16卷11期(1999.02),页44-52 # a: k7 V; `. _
王裕民,《快雪时晴帖鈐印的新发现-宋代官印研究之一》——《故宫文物月刊》,15卷3期(1997.06),页110-117 / [8 A: c) t# |2 s9 t- {
杨敦礼,《时晴快雪对时晴-浅谈快雪时晴帖》——《故宫文物月刊》,2卷10期(1985.01),页 45-49 " 5 E2 }! v& B) s8 D1 a" W9 E( S
' [) @9 E) U \, b+ W
; L4 @3 w5 L7 G2 R
+ ^5 ?* C# U! m, R
6 ~" E& ]# _- ~$ s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1335-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