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落木千山 于 2016-1-28 15:08 编辑
" ]8 w9 c, F( v2 D5 v9 X" T3 C: V$ o$ `; n* k
轻舟记(十五)玉器与书法(中)折的力与美5 T" ^( R: {2 ?% `" n1 o7 U# Q& }5 [" B
% b2 k+ l1 L4 t o4 ^/ H
$ y, N: x% L2 A/ J5 `1 `
2 E1 a& i2 V3 [ o! B" H
) i, [" [3 p( g) G# j0 [3 X) ^
% E9 f6 r/ d6 j7 a" N$ c& I
7 }; p# i) {5 E" Z9 F0 `+ D: L如果看了轻舟记(十四)中关于起笔的内容,那么这一篇的内容也不过是一个复杂重复而已~~~~
8 p5 }0 m1 U% m4 P4 }如果看明白了轻舟记(八)关于扳指形制的内容,这一篇就是(八)的理论基础而已~~~~
/ V! _# o! m; I7 P# W) r未来要发的轻舟记(十七)中关于切线成圆的内容,也是这一篇的另一种解释而已~~~~
/ ^/ ~+ v$ d/ H! U6 M其实关于玉器神韵的注脚,可以从各种各样不同的方面去解释,但是殊途必定同归,“罗马”就在那里~~~~, M6 p6 S$ [( w- r! f; [( a o
———————————————— x% ? k& B. \* G8 y
对于书法而言,“折”的重要性基本相当于点睛之笔,反映了整个字或者那个笔画的力量。如果有一位书法大家愿意手把手的批改书法作业,那么起码有5成以上画出红圈的好字都是源于折的地方写得好~~~~~
/ O/ ?! Z6 \; j“折”从理论上说,是一种“气”的延续,“气”需要以90-45度左右的角度继续运行,而不成为拼火柴棍似的断裂开来。保持一面是结束,另一面是重新开始。也就是在这一区域形成一个缓冲的地带,一个自然衔接的缓冲地带~~~~~
0 B Q* R8 m- i+ ?, }) v; x那么,这个缓冲地带其实就有了量化解释的可能性,这个“折”通过中国书法的独特写法顺序,将一个90度以内的锐角,尽可能变成更大角度的书写方法,甚至尽可能的变成钝角,以实现衔接的流畅和力量~~~~~
2 {- w- C3 D) h. C"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俺仍然在图3选用了中国最伟大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标准字,在我们看起来圆乎乎的“折”中,其实包含了“轻提笔——重用力斜压——再次轻提笔——延续下一过程”这么一个过程(请原谅,俺是文盲,不懂书法的术语,但是这个道理如是)。
) V- k- A, o1 I6 w% S# [仍然要再次强调的是,这个过程中,毛笔一直处于基本垂直的状态,也就是统一使用的都是中锋,只是根据中锋和字的接触程度来决定每个结构处的粗细宽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以隶书为代表的这一类装饰性书法形式,并不能完全与玉器神韵达到和谐。这也是少年宫老师很喜欢教孩子写隶书的原因所在~~~~
* d: e1 i' `# v, J4 I `————————————————
3 |' [- h0 ]& c/ c从书法说回来玉器,“折”用到的频率,绝不少于书法,这种折通常不是以显性的方式存在的(比如手部关节)等,而是以隐形的造型内涵来存在的。
$ m8 g2 e2 h) H7 B5 h仍然是图3,俺举了一个上博那个很有名的宋代童子为例~~~~~& v5 k! C* t6 T ]" X
这里先说句题外话,平时大多数爱好者,逛博物馆的时候只是一眼扫过,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这个童子独特生动的卧姿之上(这就是显性审美)。但是这就是博物馆需要以几十次上百次逛的原因,只有对这个姿态审美疲劳了,才有机会注意到隐性的审美细节~~~~
% F3 Z7 G* ]4 l6 x5 f回到正题,我们说这个童子,精彩之处不只在于形态,对于面部形状的刻画其实非常神奇,他是一个略略倒梯形的造型,在摆放的时候就更加明显,两个脑顶部的角度是整个头部传神的关键。而这两个角度就是“折”,整个弧度和内在用笔顺序不但同源,甚至同表。
" _8 i' f* I1 I3 X- M8 N! G————————————————
6 Z* K9 L) @: G7 S6 o重新把这个关键点弱化或者抹去,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逛博物馆非常重要的工作,如果能够在思维中构建这个概念,那么在博物馆泡上几百个小时就很轻松了,因为这种比对几乎是永无止境的~~~~7 F& u/ n- ~2 s& X& D2 m! c; x3 ]% ^
说回来童子,我在图3,依然用数学意义上标准的椭圆重新勾画了这个童子的脸,不知道还有人看了觉得舒服么?起码,我们现在众多的仿品就是照着这张不舒服的脸去做的~~~~' L( M% v$ B8 U6 |* m" r, ~
我们常常看到很多舞女飞天什么的,就特别容易看到这张不舒服的脸,这张新得不能再新的脸,愣被人一会汉、一会唐、一会辽金,一会明清,并且辅以乱七八糟的沁色包浆作证。面对这样的情况,俺也只能“呸”一声了,“穿越”这件事,敢情都能从电视剧里爬出来鸟~~~~9 \& |( V- v) r* ]4 w0 A" l
—————————————————$ r. c k9 U8 N% g4 w# ~; h
配图呢,选了一对很少见的嘎拉哈形状的马饰,小小的不起眼,但是好像看了一年才买到手滴~~~~& A% w1 k5 Q, ]4 [, D
嘎拉哈(满语:gachuha)这个形制捏,真是蛮有意思的,一个小小的动物髀骨,生命力极强的玩具,从鲜卑开始到今天,2000多年都顽强的存在~~~~最有名的嘎拉哈,无疑是铁木真和札木合小时候互赠的礼物,他们以嘎拉哈作为友谊的象征,但最终友谊在不停的利益转换中,在数次的背叛和合作的转换中,以一个干死另一个作为结尾。& J/ n. j0 V3 @) }( [# j
嘎拉哈这种普遍存在于动物的骨头(性质会有微小区别,比如狼的会有一个明显的凸起),和中国书法对于用笔的方式真是超级相似。按照俺这个文盲的理解,中国书法是一定吸取过动物骨骼的很多精神的。或者,这些都是上帝的审美追求呢?
& n @. Y" {* V& S————————————————
# W% F Q" _+ Z( G总之捏,嘎拉哈的“折”,俺已经在图片中画出来了,这个是比较具象的表现~~~~: w9 a+ _5 M# L- f
轻舟记(八)中提到的扳指,是比较抽象形式的表现,这类抽象形式,特别多的出现在器皿之中,因为器皿器是最容易出现90度左右的角度转折上滴~~~~~% Y4 `4 x) o- M
下面俺还会在回帖中举上几例~~~~~
+ c1 y7 H4 ]$ C7 D( Q1 b0 m—————————————————, Q$ |, r) N5 S. Y3 {; @
先到这里,已经太长了~~~~
8 s) M# Z2 s+ [下一篇中,俺打算再举一些例子,说明一下在配饰中很圆润的弧线又是如何和书法对应的呢?下篇见~~~~~
% P; O- \8 W, x7 W( G8 p1 o; S Y
* G3 W# @* ]# C# Q2 Q
. R I! h( M' a' j3 k/ C$ z( |) ^- e* r2 d$ j6 O
7 R9 I G9 k( `) H, z. w) q% R
" P F1 E- }' ]. z- 下面举例说明一下这篇东西的实践应用~~~~
+ e) i" J) O+ c3 @6 H% T例子几乎无处不在,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标的选择了明清杯子~~~~~ " {# p- j9 k; M) }" o
因为杯子的耳朵是千变万化的,但是这些耳朵反映的内在气质都是共通的~~~~~~ ; A& e N2 \: s2 o
先让我们看看比较标准的形制~~~~~~
$ N7 H4 }) d% C* E
, a: G% s, g+ {7 _* m- u
( l% M' ^- H* s# h5 u4 R/ y* V
6 L6 M( g3 ]: J- t/ s8 g6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