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n( m x! M i, V& Y
麦子导读:
0 J0 z" i2 s5 |7 e* N" D6 _你是不是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刷手机,睡觉前也必须刷完朋友圈最后一条状态?各种资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及时和“精准”,然而这真的是好事吗?当你的信息、视野、思考方式都和大多数人一样,你还如何能指望比大多数人更优秀? 8 y% [- \# a) l6 c( b
4 p7 N% J) t F3 a: L
" J8 m. A1 k& |" d+ D" Q
1
+ `% z1 z& g8 o, G4 C我想从智能推荐谈起。 : U0 h. H, l- j- A+ ]
最早在国内把“智能推荐”推向大众的产品,没记错的话,是豆瓣电台。 ) e5 @. S6 u% y( y5 \* ] ~
那时,这还是个很新奇的功能。它会提示你,给每一首歌点“喜欢”或“不再收听”。经过大量的数据训练,它就能越来越熟悉你的口味,给你推荐更多“你可能会喜欢”的音乐。 4 t8 E& c" ~8 T! J
那个时候,打开豆瓣电台,一次次地点“下一首”,来研究它的推荐到底准不准,是件挺有趣的事情。虽然从身边的人来看,大多数人都觉得,不怎么准。
5 q' U" S- H; U# r; ~把时间拨回2016年。
5 ]0 [( B/ w. @. K$ ?8 M一转眼,智能推荐早已在国内风靡了数年。除了音乐平台,新闻平台、自媒体平台、购物平台、 广告平台、直播平台、视频平台、游戏平台……都纷纷开始转向智能推荐。
4 \$ H2 z- s1 H& Q它们理由也非常正确: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人工分发太没效率了,我们要依据大数据,利用智能算法,一方面实现推送内容和用户喜好的高度契合,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信息的分发效率。 - I% J; z# s5 e% V
所有的平台都在致力于提高算法质量。我们似乎已经进入一个“智能推荐时代”。
' o Y) p' W; A0 p) K% R以亚马逊为例。有数据表明,亚马逊35%的销售额是与推荐系统相关的。当你在亚马逊购物的时候,你一定见到过这句话“购买此商品的顾客也同时购买”,很有可能,你会被其中某个名字吸引,点进去,然后再点进另一个名字,最终买了一堆东西回来。
& x, V _" z* ]1 W8 p
! ]/ q( r5 ?5 v! q; S《一网打尽》中就提到过:
# W) D7 ?( o U) f! n9 d* U当亚马逊和大型出版商谈判的时候,就会使用推荐系统作为杀手锏。如果出版商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亚马逊就威胁将他们的书从推荐系统撤下——这也就意味着大约40%的销量锐减。这样的结果是,通常30天左右,出版商就会回过头来说,“嗨,贝佐斯,咱们再聊一聊?”
( {+ f, `8 a, e2 * D$ a& t( ^- ?1 O/ R
9月,Facebook宣布,他们将解散“热门话题”团队,转而使用算法来抓取最热的新闻。 2 s8 a$ p9 X0 r; o0 p" T
当然,这个消息放出来第三天,就立刻遭遇了危机——算法抓到了一条假新闻,并推向所有用户。不过,从Facebook的态度来看,他们坚信这只是一场小小的意外,智能推荐终将全面代替人工分发。
* U8 C" t' m; k. w( g! z5 d这几年,国内崛起的各种资讯平台——比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以及各种小而美的新闻资讯客户端,几乎都基于“尖端算法”、“硅谷核心团队”,主打“基于兴趣和热门的智能推荐”,大有干掉传统媒体平台之意。
. N' h+ G. E) A, ]2 p今日头条的CEO张一鸣更是说得很明白:
+ S5 o* E/ R0 d4 l我们不需要主编,有主编就会有倾向性,我们把分发交给算法,用户喜欢什么,我们就推给用户什么。我们不干预用户的喜好。 ) v- ]& d# T1 K4 u& S& g
这是一个浩浩荡荡的趋势。一切看来都很美好。
4 n5 p7 K e" n% J' {但是,我却始终有一点怀疑。 7 x" a' L5 U' T- F1 W- A
智能推荐的本质是什么呢?简单来说,是这样的逻辑:
5 F7 n* d G1 f0 ]% y, a系统通过收集你的历史数据和个人数据,为你建立一个描述模型,并找到符合这个模型的其他用户,找到他们所对应的“高评分内容”(比如,点一下“喜欢”,就给内容加1分;点“不再播放”,就扣5分等等),再将这些内容推给你。 $ X, z" j7 F8 A6 p5 Q: Q
也就是说,系统先通过寻找“与你相似的人”,再将他们关注的、喜欢的内容推给你。 8 v. {5 r* z2 l% J0 J1 K
当然,实际的操作,比这要复杂百倍。比如矩阵分解系统、外显/内隐行为评分机制、基于多因素(包括地域)的策略逻辑,等等。但本质来说,不会偏差太远。 ' Y* @' q% o/ a4 c% f6 C( T
3 % i$ a9 y2 S1 W( W
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两个问题: 1 U, B& c% |8 c) \: f
1、为什么我要让别人决定我想看什么? 2、为什么我一定要关注别人关注的东西? * r9 R0 b) j$ ^$ R! X3 Y, s A
这种基于大众行为的机制,可能的结果之一是趋同。
7 n0 V7 q' \ C5 S% F系统推给你的都是在可选范围内“最大众”的信息(最多人关注),而你的行为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趋势(为这些信息增加了关注)。 - D" M6 U+ s' K( L+ Z& V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极端的马太效应:热门的信息越来越热门,冷门的信息越来越冷门。 " \& `8 B# u; B- B( m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4 z B. A$ k1 Z% S; h: i3 G8 w% b如果由智能推荐来决定信息分发,那么,我们选择信息的权利,就完全由系统——本质上就是大众,来决定。
+ R5 q- Q+ i# x1 N6 N# C$ `) B! a& V也就是说,我们所关注的信息,会越来越趋向于一致。我们接受到的信息,是大众关注的信息;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大众思考的问题;我们看到的事物,也是大众看到的事物。 ) w. N+ I- t; m3 A% K- d
当你的信息、视野、思考方式都完全“泯然众人”,你还如何能输出更有价值的想法? 3 U; k2 z, M5 M. {3 Z! t" E9 u
我在一篇旧文里面,谈到过,我们思考问题的过程,如果拆解出来,是什么样呢? 7 u2 w- W4 E3 ~7 u: ~
其实无非就是这个模型:Input - Tools - Output (ITO)—— 信息输入 → 利用逻辑工具对信息进行处理 → 输出结论。 ' F& j' l8 r0 q3 i1 F# l
所以,我们脑子里的想法,绝大多数的差异,其实存在于第一步,亦即信息的输入。因为逻辑本身是普适的,对每个人的差异不大。
- x: [' B, `. V1 g3 A只有接收到的信息更全面、更庞大,你用来“处理”的素材才会更丰富,也就能得出更精确、更有价值的结论。
& y% S* \; T+ V4 B+ r" i0 `' E/ s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的缘故。因为读书是拓展信息输入最好的方法。没有足够的信息输入,想再多也是没有用的,因为从本质上讲,你的材料就是匮乏的。 % g2 [ Y, a k. R
而如果你连接收到的信息都跟大多数人一样,你还如何能指望比大多数人更优秀?
. O G: f2 l% Q9 {5 l& h, [. |与大众一致,永远只能沦为平庸,成为被消费的对象。只有比大众走得更远,看得更远,才能有出类拔萃的可能性。 5 e) g' q$ m, r6 k- B7 J! n* ]; q5 C" M
4
3 t% e o- ?( ^# n' L另一种可能的后果,就是圈子的断层和割裂。 ) m. a$ }! j% R$ W2 `
一个圈子里的内容,永远只有最平庸、最肤浅、最没有门槛的信息,能够被最广泛的人接受和关注。而这种关注,又会促进它的二次、多次传播和螺旋发展。 4 o$ _$ K; E# p4 I/ I: T E2 \( z
这样一来,其他的信息要么被挤压到角落里,被我们遗忘;要么被挤出圈子,被我们忽视。 " {1 i9 q. o# t/ a' y3 h
简而言之,你会只看到你所在的圈子里,大多数人愿意看的东西。
2 J' S& b- F- _, Y$ j8 E& ?0 }这也就是我在《你看到的世界,只是万分之一》中提到的:当你接收到的信息与发出的信息,只能在你所属的圈子、阶层内传播,你所能接触到的世界,实际上就被局限在小圈子里面了。
9 S5 U8 L6 ^; J" ^. Y0 F你将看不到真正的世界,而是活在圈子为你构筑的拟态世界之中。 # w+ v: D/ }6 h
但这一切,仅仅是智能推荐的问题吗? 6 I! h( s9 m C# U
当然不是。 " W* ]# t, i9 P+ v) i' G
8 C4 s! K( g# p! \" A2 m; {/ [
7 h/ D3 A e5 U z N8 R
5 G2 p- u5 I0 `2 }7 P" y所有的网站、平台、APP,想要更好地生存,都必须融入“舆论场”,让自己跟进各种热门事件——热门的东西,永远都能吸引多数人的关注,因为热门本身就意味着多数关注。
5 i- q) P2 h9 _8 B( k8 S那么,无论是智能推荐,还是人工分发,其实本质都一样——你所被动接收到的,永远是“大众”的信息。 : J' M9 ]/ A+ @7 k$ R$ {# @- l" ?) o) A
只不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智能推荐实际上做了这么一件事情:我帮你把信息筛选好,你不用去找,安心等着就好。 # f% J& N% s$ [! ~" c
但是,这种基于热门的筛选机制,虽然节省了我们大量去探索和寻找内容的时间。然而,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在被动接收之中,思维正在慢慢被同化和影响——无论是事件,观点,事实,还是看待问题的角度。
' D/ b, d: A$ U$ A6 ]( ?我们变得越来越懒了,因为智能推荐帮我们把信息分门别类打包好,送到眼前。
: ?0 C( l4 t. I: e7 o8 Z$ I同时,我们也变得越来越笨了,因为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被拉到了大众的平均(甚至低于平均线)水平。 ( ?: D' I. b; F0 m2 A1 T! e
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会怎么样呢?
- m0 q. b* S- i: k会造成精英和大众的进一步割裂。 + z( G- ?7 Z( k$ G& K: E
从信息渠道来说,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少量大众平台掌握着大量用户和流量,成为信息流通的中心渠道。众多微型的小众圈子(APP、个种自媒体)环绕在周围,基于少量的、小众的用户,在内部交换信息。 ( i5 o+ V- U3 B2 Y' ?1 o$ T2 Z
彼此独立,画地为牢,互不干涉。 * L! n$ g1 _" h1 k6 ~ Y& U3 F
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 O3 ^0 ^% y( @3 i3 w7 J7 F
5 ; A7 ^ [3 c- e, {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怎么做? a. l v- a" Y! u8 D* z& z' S+ a
最核心的,还是要基于自己的需求和兴趣,主动去进行探索,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0 O6 k8 g: O- P! L1 Z, O. Y& ?你要知道,传播范围越广的东西,其实就越没有价值。因为它要么已经人尽皆知,要么即将人尽皆知。
! x1 ~# b4 H8 y# c6 j T有意思的是,这个趋势正在慢慢逆势上扬。
/ e6 E( g6 \6 I" i! }, `, h0 r: ~知乎Live,在行,得到,有不少平台开始尝试走“有价值的精品内容”路线。当然,我并不是说他们上面都是有价值的内容,你依然要进行筛选和辨识。但相比起被动接收由大众所决定的信息,这始终是很有意义的一步。 % i4 T4 t+ Y6 t( I7 }+ r
作为个人,对自己的信息渠道进行优化,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主动寻找信息”上面,会比被动接收大量的“庸俗信息”更有价值——因为前者才是你真正需要的,后者只是大家认为你需要的。
* V8 _6 K0 p' E! U) ^* \# U4 @$ G越是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越是要建立结构化的体系。越是信息筛选便利的时代,我们越是要探索门槛更高的信息。这样一来,才能走在大众的前面,给自己带来真正有效而长远的提升。 ( W% q5 Q9 c- J; L: A
大多数人只会成为时代的附庸。当潮水卷过,留下来的,永远是逆流而上的人。
5 e7 @ H# ^ B5 X9 F2 |*作者介绍:Lachel,互联网经理人,心理学、管理达人,知乎22万答主,多家媒体特约作者,公众号:L先生的猫(ID:lxianshengmiao)。原文标题《是什么使我们变得越来越笨?》。 * h9 a7 j" `7 Q( ]$ s( W
— THE END — 0 a: F7 M8 F, I4 E ?- i1 k
| 麦 子 熟 了 | 文章百里挑一,不鸡汤不励志,遇见即改变 ) w6 y$ z7 s* |. @7 O' Z6 ?- o
( V( Z3 i* h4 ^: _2 _( X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43042-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