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开启左侧

[杂项] 跨越千年的中国红,老外做不出的奢侈品!

[复制链接] 0
回复
452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8-5 0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 D/ ~9 V* z% {7 C2 _* S9 J
元代 剔红花卉盘! W/ D1 i, b% `: H, j  \: s
什么是你眼中的奢侈品?
3 Y' O0 `& Q1 Z9 a是动辄上万的爱马仕,/ J9 b4 S7 a9 C" S! \8 ^
还是拍卖行的古董?
/ ~# P$ V( ~1 p" a4 I世界上最奢侈的是时间,9 d9 t" J* H4 [* e2 h
最难得的是才华,9 l( g1 R. T0 e- X, l! R) M
如果有一件物品,6 u9 l1 z' L4 d2 j6 B1 n
从选材到成型,
6 J5 r) j3 ]* I! S( z人们都愿意耗费大量的
1 k6 \. S: z0 S; A1 e2 E, l" c6 n时间和才华去成就它,
% U" T  K. T* N' S. E) Z  z. {# j% h这就是毋庸置疑的奢侈品。4 v' |' W7 U: ^' L3 H

% Y0 s6 q4 d6 Q# l, b* ~剔红,又称雕红漆,红雕漆。汉族漆器工艺的一种,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0 l* U; a, K" ~' }" \' B1 m/ e
8 ~& L/ b+ m2 Y  K8 ~0 F
剔红漆色有深红近于紫色的,有正红的,有色浅而略呈黄色的,以色纯正、光泽明亮者为上品。明·曹昭《格古要论·剔红》:“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朱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朱红色为主的颜色,鲜红艳丽、喜气洋洋,中国历代帝王有用之点缀宫廷的惯例。
! L& _7 `/ [% v1 n/ \. J3 P! j8 i: a' j4 p' f
明·黄成《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剔红》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其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xiū]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  i, }0 m; {8 Q, E) s
1 W# R/ i/ s  j) `; t8 B8 I! U
在中国漆工艺中,剔红制品的制作工序可谓最多,制作周期亦为最长,艺术表现力最为突出。因此大型剔红漆雕工艺品,价格也是相当昂贵。9 a" ?. p6 j' X4 ?& n
百里千刀一两漆
+ ~2 b  J( @' M+ @  b+ e5 L. F3 X0 W
剔红器奢侈,贵在大漆难得。中国是漆树的原生地,天然大漆取自漆树,要使用特定的刀子划开树皮,用容器一滴一滴地接,一棵生长16年的漆树,一年的产漆量却只有250克,这来之不易的大漆,注定了剔红器的珍贵。+ V- [5 `* {) T. p& B
* N. }3 r' F* g1 c& F
取好漆后才能开始在胎身上层层上漆,这是一个非常考验耐心的步骤,要等一层漆干透后才能上下一层,而且不能急进,需要慢慢阴干,不能在阳光下直接暴晒。这道工序,是熟练的技术功夫、苛刻的存放环境与漫长的时间三者合一的共同结果。
! R+ t! d6 H+ {3 C. q
6 W9 v" |, W6 i- H9 C行内的师傅都说漆是与人共生的,在“剔”这一个步骤就体现得淋漓尽致。马未都曾经这样解释“剔”──以硬碰硬为雕,以硬碰软为剔。这是中国字的奇妙,一个“剔”字道出了剔红的不易。
) T3 O. p' @% k4 ?3 O. m& _! |漆干则脆,一剔就裂;漆湿则粘,沾刀无型。剔红需要在漆将干未干呈牛皮糖的状态时进行雕剔,一批工匠髹一层漆后,一批工匠必须紧跟着进行雕剔,这并不充裕的时间非常考验工匠下刀前的设计构图和刀功,因此剔红行内一直流传“出刀无悔”的说法。
! |) f# k. K) s, @$ Q8 j+ a5 u4 r# s, R' o3 F2 R! z- k9 t
一件剔红作品,刚做成时红艳明亮得略显俗气,此时,并不是剔红作品完成的最后状态。只有经过使用者双手的摩挲,时间的打磨,漆才能呈现出成熟温婉的红,精心剔出的纹样才能活灵活现。
6 F, \$ B$ V$ b& `9 b$ G9 N) ]
3 G- s; \* u6 O0 _7 \  _时间和才华凝聚的奢侈
+ J9 }4 S5 ~( g! i# b. ^1 J7 B: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剔红,大多诞生在中国历史上最富饶的年代。富饶不仅仅指物质的丰富,更多的意义在于人们精神的富足和对待时间的态度。从取漆到一层层上漆到一点点雕剔,人们把时间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这一刻迸发了人关于美的所有才华,成就了剔红独一无二的奢侈。8 y% {0 S+ s5 H: W, x. x

" y4 I7 X, Y* F- U2 o8 M0 ~; N一眼识别“剔红”真伪
6 C* E6 H& r4 F一看包浆:一件剔红器作旧的手法无论多么高明,漆皮入手的感觉绝对不同:真品即使保养再好,几百、上千年的空气氧化以及烟熏火燎依然会在表面留下一层包浆;而用草酸作出的包浆触手轻滑浮躁,放大镜下观察甚至能看到鲜艳的红漆。
- i- @$ @: d8 m9 l3 Z8 z% z  Z( ~% O4 W
, S% ~3 h; F: R二看底胎:时下伪剔红绝大部分使用聚酯乙烯之类的塑料为胎,这在古代是不可能的。
  j+ q! E% D! z
9 |+ X6 B- k# ^; p" T( ^1 h三看款识:事实上,绝大部分剔红都无款,包括清宫造办处“油漆作”的真品。有款识的分两类,明代宣德年以前是在剔红器底部用针划出款识,这叫“针划款”;宣德之后采用刀刻楷书年号,然后填金,叫“填金款”。$ Y/ P# M5 ~" b6 D- J
更多剔红作品欣赏:
$ z7 Q- E. D/ I8 O2 S& y8 B; _. w+ [9 I1 C) x4 a
. w, L: H5 I) W7 _+ h" C, p
+ d' F3 n3 O* A4 h* P2 n  x) M, J
3 r; I1 T& g; m3 o/ _
; l, w) G, e1 X5 Y1 I

4 f6 e0 g1 Y$ j+ p4 E" `6 W% a# f$ e2 n
& c: J9 N& S% x! c. H
# O; l) j' ~! n5 z7 d
1 b( s2 e7 _4 g2 M+ ~5 K

4 l3 u3 e3 F/ ?3 W6 T) O% A& U) O
/ e; Q1 i  Y# L% O5 x% `
/ _  W+ x- ]6 }1 c8 e! A1 M4 f( d' H5 W" B2 B, X1 o
* k! F& `7 Q7 m; }
因为剔红,8 ^: K. T4 t3 k' s  }7 K! x$ O
因为1000年无数工匠的才华付出,
$ ~. n: F5 j' I1 p我们才可以骄傲地拿出它证明
9 i  m' |, J7 g) ]谁说中国没有奢侈品?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24200-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