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开启左侧

[综合] 【科普】关于瓷器的种种(彩瓷篇)

[复制链接] 3
回复
3556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入图展中心图片模式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5-16 23: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看到这篇文章不错, 转来时常温习:- t) Z+ C2 V/ H+ R
# i; W- B6 G6 T# P" Z
http://macroart.lofter.com/post/1d286e6d_8100d64
http://happy0129.lofter.com/post/1cba3c01_7be4e90
" f0 H( D3 f! Q" ]7 v$ a8 n6 J$ n
【彩瓷】:
带彩绘装饰的瓷器,与素瓷相对而言。又称‘彩绘瓷’。用特制的彩料,在瓷器上绘制图案、纹饰和画面,以增加器物的美感,提高其艺术价值,这一工艺过程,称为“彩绘”。彩绘瓷器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明清两代,为我国彩绘瓷器的大发展时期。( Q! m$ Q) F6 C; D, Q0 M
主要可分为三大类:釉上彩釉下彩釉上釉下双层彩(斗彩)。”
: D, E& s1 |6 a* `7 J; h 2 O9 B* c0 {  f- x/ e: {! @: N- m
========釉上彩======0 F8 T, T  B. u+ W; r' z
釉上彩:又称“炉彩”,在已烧好的瓷器上进行彩绘,再在锦窑中烘烤而成。由于烤烧温度不高,经受得起这种温度的色料很多,因而色彩最为丰富。但由于画面在釉上,经使用摩擦和同酸碱接触之后,便易于褪损变色。4 ^0 ?. p) \' p/ n" W* h5 B
釉上彩首创于宋代磁州窑,是在低温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称为宋“红绿彩”。到了明代,釉上单种彩和多种彩的制作,已经很发达。清以后,釉上彩更多创新,有五彩、珐琅彩、粉彩、斗彩等。' M! z" r+ R1 @& O7 @4 Y0 s
. k6 y; M3 @& r. x7 d2 C
釉上彩品种有:五彩、粉彩、素三彩、珐琅彩、蓝彩、红彩、墨彩、杂彩、描金……等。
% N! X4 R0 N! R) [0 G4 z( V9 b5 _2 H" J# }/ w
===种类===' D0 j( ?6 N- {6 ?/ n
【红绿彩】:一般是在白釉器物上以红、绿彩描绘纹饰,再经低温烧制而成。有的器物是以红、绿、黄三种色彩描绘,故又称“金三彩”。 2 n& E8 |4 j, _# k9 {; V
下图为【金 白釉红绿彩鱼纹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8 R6 R" i& a' Y6 a' |
8 c: j7 @. W2 d3 P6 X
* _& h( _) c- Q+ g% A
$ u" F  Y+ e$ f& P 【五彩】 :意为“多彩”,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通常其中必含红彩。五彩瓷并非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种颜色,多于或少于五种彩的陶瓷,在习惯上也同样称之为“五彩瓷”。
6 P# ]$ h3 e  ^1 b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 w1 b# Z5 V+ a: A1 d: z) F 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
; R" E. w$ G+ {( M  q& U' o 清康熙年间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  o1 V% }! l8 o6 m
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因其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 g4 V1 b7 M  y
下图为【清 康熙 五彩加金鹭莲纹尊】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W" H% R: Y4 @" h

1 Y, M$ m& S( A6 E6 Z( ?; f+ w+ B/ M 下图为【清 白地五彩云龙纹盘】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5 E' o& `" E! g& ~9 n. X, c7 ^

( c& Z2 W% r: j0 `* r/ _/ w: r6 t* R0 G' @4 t# b9 {

  }6 q8 r- v0 T* x, \) h! Z8 i& X( T4 S. h2 N5 n8 K0 ?
【粉彩】 :与五彩相对而言,故也称“软彩”。创烧于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乾隆两代。乾隆时的清宫档案对粉彩则称之为“洋彩”。 / N" b. x" ]) J5 s2 |$ K/ i; r
粉彩在彩绘中以渲染表现明暗,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不同层次的变化。《饮流斋说瓷》中说“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清逸。”& d3 S  W0 N) B5 w) n% q
下图为【清 雍正 粉彩桃花纹直颈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a  A3 a7 `/ |+ n

8 Q" g. k- F* \2 M( U
. h/ V$ R# G: z( H! c  x, |3 n
* k) J9 P3 }  G3 ~6 w; ^+ X4 O# p9 l2 P 【浅绛彩】:清末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50年之间,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
' O9 Z: j+ o. Y8 L% s “浅绛”原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起源于元代。其画家代表人物为黄公望。
4 @! c1 h* @5 M' s6 V4 D 浅绛彩瓷中的“浅绛”,特指晚清至民国初流行的一种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
+ M! q2 T) v& t2 ?( U 下图为【浅绛瓷瓷画】馆藏:未知;年代:未知
* X  [/ `! h6 L/ G4 f* D3 Q) J) [
) {- l0 Y  ~1 D! X& v+ J1 z( I  H  K& `: N8 j" @4 N' U
. M& n- x8 Q! a  d' I
【素三彩】:以黄、绿、紫三色釉为主的低温彩釉品种,创烧于明代成化景德镇窑,清康熙时期得到发展。除黄、绿、紫外,尚有黑、白等色,因不用红色,故称“素三彩”。8 F" s9 l- i: }1 C- L
' s9 `' x: z/ q* E
下图为【明 万历 黄地素三彩二龙戏珠纹盘】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5 o7 c4 ?2 |4 z# _* b2 i5 `9 | 5 F2 Z0 j3 K9 _, u; n/ E3 i5 p+ y
下图为【明 万历 紫地素三彩折枝花果云龙纹盘】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B/ X' p& p* p
5 R& A2 {  M) \9 R* S8 a! M6 G
# z0 @  q' j: f' A0 \# z
1 C$ ^; N* a" J: k
下图为【清 康熙 素三彩暗花云龙花果纹盘】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f& D; T0 l" c% ?+ ?1 W
' H8 K* E" L" ^" C, y5 o! b( o5 W* E
# c! [* I1 y, H2 L, H; [  ~
【珐琅彩】 :即“瓷胎画珐琅”,是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瓷。创烧于清康熙晚期,以雍乾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 H4 z7 ?4 o( m  t
珐琅彩瓷器的前就身是景泰蓝,也就是所谓的“画珐琅”。景泰蓝兴起于明代,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制而成的工艺品。/ B4 S4 L( ]. P; J9 U* B
珐琅彩瓷器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
0 F: D% S( V7 x& k. i7 }+ F1 ?# d) t. ^7 I2 O- t2 J
下图为【清 乾隆 珐琅彩缠枝莲纹合欢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9 X( X4 B* z4 P% G. n
0 X9 ^( p0 \! ]( ]2 j8 x$ H% P

( u5 M; B  B) ^0 {; F9 _
% Q9 h& o* }4 F, c) R 下图为【清 雍正 黄地珐琅彩梅花纹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K/ _) ]* R3 ]/ \7 X# D$ _
9 ?9 ^% I9 ]7 w% f0 ^" |! n
% ~; U& e( `6 k' I' L# w$ a! m+ J+ e
【蓝料彩】:也叫“蓝彩 珐琅彩料中的一种。康熙时期珐琅彩料都从国外进口,雍正六年(1728年)宫中自炼珐琅彩料成功,色彩达18种之多,单独以某一种色料绘画瓷器仅见红料彩蓝料彩两种。画法始于雍正时期,盛行于乾隆时期,嘉庆、道光时期仍有少量生产。  
2 V. b5 c0 r: G# h( F- |) l4 z3 A
  |  s0 g0 V5 D/ B 下图为【清 雍正 蓝料彩山水图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i# ^0 C4 i. k6 G$ C  R) S5 z

# A1 k; ~3 s6 Y2 P' \
, K) M' ^  l" _8 t! C6 C! E (据目前所知,在传世的雍正蓝料彩绘画的瓷器,除故宫博物院有收藏外,仅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蓝料彩山水图碗与蓝料彩山水图盘两件,另在日本出版的《陶瓷全集》中曾见到一件蓝料彩山水茶壶,收藏在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
! A6 t6 S9 f% l) Z% ]8 s' [) m. b4 v+ C( U- T
7 B% v  o! W* p; y
【红料彩】:也叫“红彩”。
3 w8 F. s+ i: `& E9 p% ?/ q 下图为【清 雍正 红彩云龙纹盘】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1 B* Q" \4 o' ?2 {( v; i

" R2 f  V7 H" x+ R1 a8 G$ ~+ |3 `! D1 h1 Q. X

: Q  N1 K7 m" s, ~7 d/ w; x" a
0 t( q( a+ v, {% `" M3 J+ `& C0 G4 z8 ^% I1 O$ k: O
【墨彩】: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用国产料仿烧水墨珐琅之效果施于瓷器上的彩料,其效果犹如在白纸上以墨笔作画。* d$ j* r1 e! P1 D. M( s, T
下图为【清 雍正 木纹墨彩山水图笔筒】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1 Y6 P/ d3 X+ g- f' M
+ T" n2 p; `% D2 |4 |
6 Q; }1 g+ J, e) ^6 a==延伸阅读==( z, |9 n, c4 K3 n1 ]
【木纹釉】,也叫“仿木纹釉”,出现于雍正时期,乾隆时制作更为广泛,釉面比雍正时有更富于变化。以后则较为少见。木纹釉是用红、赭色彩料模仿天然木材的自然纹理,仿肖逼真,宛若天成。, g4 _, h$ I0 o' m9 j8 L/ C

2 _/ B$ a, h& v" o 下图为【清 乾隆 仿木纹釉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x0 V  q+ R4 j5 \& z
: ^2 [9 F6 \- T& T% b9 L/ F6 T/ |: V* P9 W1 \/ t4 h1 S- W
- x* [; m, m$ R
  【色地彩】:也称“杂彩”,“杂釉彩”,指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色彩为地,再施一种彩为饰,各种色彩互相交错使用形成“一地一彩”的瓷器。简单的说,就是指“单一色地、单一色彩”的瓷器。9 d) ^" @) i% p' t
- U) s, D: x5 Q- J0 g1 ?( U4 N
从传世品看,最早色地彩瓷是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黄地绿彩、绿地紫彩
5 X! e& [3 J' ~8 K- A
- {2 T) }& {1 R& \4 g. C  U4 E ==种类==
1 {7 i  k' j- f7 @0 D 下图为【清 乾隆 白地绿彩龙八宝盖罐】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7 O0 S: Q; d5 R6 X
3 \' k$ B  ^1 a! Q! h8 E( `6 `1 r, c: P
) Z6 A7 `! J( b* Y8 G+ y+ Z
下图为【清 宣统 黄地绿彩花鸟纹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e: G- i/ w9 ]
" s% B( y. `4 U. j9 v( I, T
' y/ ?1 i4 q! |2 D# c9 n' `) K( R# Z
5 x  F1 v4 h* N7 n
下图为【清 光绪 黄地墨彩花蝶纹盖盒】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b/ ]9 k& M9 x: f1 |' h

! K3 `, ]7 c8 U% f5 \1 q6 ~  x; C4 k7 a$ z3 e2 R6 [
8 A5 x3 U( M2 ^; v
下图为【清 同治 黄地蓝彩寿字纹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2 o; H* J$ b; [6 J1 p' V

9 c2 A( a( \0 {% d 下图为【明 嘉靖 黄地红彩缠枝莲纹葫芦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r; n! I% h7 b' {! Y6 e. f5 z

) n5 I6 u; O: o) D4 @/ F7 F" z/ `$ o- t- I6 v/ f3 P

4 n2 B) Q6 C# ? 下图为【明 嘉靖 红地黄彩海水云龙纹盖罐】5 @3 Q) O. D4 F( s' D: S

) t0 @: O; {) \5 R3 q; W$ a$ o0 J# G% u% m! `3 I
2 ~( D: U% m- |5 P8 Y, r

. k( b  v+ \& t2 B! k5 ? 下图为【清 雍正 绿地紫彩海水云龙纹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z+ l2 j# P9 j) _1 M  e6 E8 M
0 C1 g$ v' W$ q

1 ^3 ]3 V' J& n; u* P8 ]6 z
9 N- x& ]+ D) \; X! a# t1 e" z' y  p" w) ^% f5 @
: d6 s( @0 E. {' n. x
下图为【清 康熙 绿地红彩云龙纹盘】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p9 w5 T" W* q' Q* T% N9 b
2 j( w  O9 a* h* ~) o4 N) W: t' ~5 e) ^( a/ P0 U

5 t3 y& J+ }% f3 @
9 A- Q1 D: |4 H9 `- g4 G 下图为【明 万历 绿地黄彩开光云龙纹盖罐】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W! |( ^$ r) d$ J

, v4 K! n" u+ `8 B, R 4 V1 r  \- m9 X6 e' m% K* W( Y
(“开光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在其内饰以图纹。             )
5 v  f5 e' s/ h" H, A
- Z) V+ ?( \+ S  I+ ^. Z8 f+ y" c$ M* |) u( S
下图为【清 乾隆 黑地绿彩缠枝莲纹梅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k$ Q3 K5 q! I1 H/ H, J3 l
, ^8 M/ p, x0 g& S

( K* S- x( N0 S. T5 Z1 c0 E' E! z! _1 c
% E3 O# d8 B: p) I/ r3 S- y  B+ n 【描金】:以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图案花纹,然后入炉经低温烘烧而成。
; T& V2 a2 }% [1 E# }% s+ d 北宋定窑创烧,南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用大蒜汁调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 c' m( |0 _8 s# e- O
下图为【清 康熙 洒蓝釉描金花卉纹带盖糊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w- N' J9 R8 ^6 K4 D: a' H! A
4 J0 G9 w: t( F. a/ o (“糊斗”:文房中盛糨糊的物品,加盖是为了防鼠。); c# z9 ^; e) o! K0 l, ^9 i) L, c

8 p4 O& J1 e. A, a& c& p3 _  ~( s5 ]  r
, C% e. U$ V- Y9 a' b# [
下图为【清 康熙 矾红彩描金云龙纹直颈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v2 E% t: ]2 A1 a0 @

" p  g; I7 V4 `/ A3 S8 Q  `* I
  p' b% U2 k. K1 u: T; N    $ q2 o# L: a( i% f  X# w. L. f
古铜彩 乾隆时期的创新品种,从器型、釉色到细部装饰,都刻意摹仿古铜器。有的在与古铜色调相近的茶叶末釉地上凸印花纹或各种耳饰,有的加红、蓝、绿彩锈斑,甚至底足亦施红、蓝、绿间杂的锈斑花纹。有些精美之器还仿饰错金银工艺的花纹,几达乱真之境。  6 G! f% k3 T" |( V8 ^
 下图为【清 乾隆 古铜彩双耳炉】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4 h7 j1 i4 H. V7 o$ I

1 j7 z! }$ t* J% u. ~* r/ m8 Y- L* O: x! J# }+ w
3 _' m& }/ [% q
下图为【清 乾隆 古铜彩蕉叶纹出戟花觚】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q% o! L: m2 C& r
(“花觚” :商周时期流行的酒器。“出戟”: 器身扉棱凸起。)
9 h4 W  W! H* t( |9 f  e - b' S' H2 F$ C: B1 u

$ a& D' I) E% q& J# b7 @
" v% K2 f  C' g/ i, R# P" @5 c+ W ========釉下彩======3 e' \* M* T  b- s2 b3 g
【釉下彩】:又称“窑彩”,在釉下进行彩绘,亦即在胎体上彩绘之后再罩上一层无色透明的釉,以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与瓷器一次烧成。其特点是色彩光润柔和,清淡雅致,同时,于彩在釉下,不易磨损,不易变色。但由于釉下彩的色料要经高温烧成,而能经受高温的色调并不多,所以它的品种远不及釉上彩那么丰富。
% [( B1 i# R& K' W, {' X 釉下彩为唐代长沙窑首创。它开始是釉下褐彩,纹饰也 比较简单;然后发展为褐、绿两彩。宋元以后,便出现了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等在内的许多新品种。
: C/ A6 o8 Z/ c* y0 r ===种类===; E2 u) ^( v4 e3 m& K
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釉下褐绿彩、……等。2 C: O  O. b2 M  T" {# ?. l
0 V3 t$ N, t7 j3 _
=======青花瓷======
4 L0 K2 }5 {8 D9 N1 |- S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属釉下彩瓷。原始青花瓷最早见于唐宋,至元代成熟,明代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o, P4 q/ {% N  V7 W8 [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 m' b& P$ u, q' S; f4 D' O) C 明清青花瓷多出于景德镇,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另三大名瓷为:粉彩瓷,色釉瓷,玲珑瓷。)
. I$ }* E- X; p" y7 i3 {% O: R 【青花料】:传统的青花料有:
2 y( z5 H2 m7 D( U 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 D& A- P' n, G+ \ 浙青:又称“浙料”,产于浙江绍兴、http://baike.baidu.com/view/7744.htm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 E& d; ~  I* t; x/ r  5 @' N( Y: V9 s
3 `- s' S- L) V! ?* C+ q
平等青:又称“陂[bēi]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4 F2 Q6 x  c: h  5 o5 r2 N6 B3 r! G% \& P6 g, d" s
% ~  g. b7 |* u9 z; H$ E! N- ~
石子青: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W! u& M$ E8 f- w( M; C
  
" Y7 f& o( u/ C9 b! d" A" O5 u! m- Z/ |( _
珠明料: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 Z* z9 }4 X/ X8 V3 ~: W
. o; \# n* b/ o; {& A" @
( a, @9 ?  a4 T' y4 Z# T  q 苏麻离青:即“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0 I! x, I5 N1 y  Q* i, X4 ?8 h 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深蓝色或绘画用的深蓝色粉末颜料。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此种。6 s2 ]2 V! _+ i3 \0 a
/ K2 T, ^8 M8 b
=====唐代青花====3 Z5 E6 ]' ^* r& t' p0 @! E
下图为【唐代 青花塔形罐】馆藏:河南博物院
7 g& V+ k/ n" F * x0 `9 E0 [/ U7 K0 `1 P
====元代青花====- K, C" m4 ?; H( D# _
下图为【元代 景德镇窑 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j" i9 y, ~1 P
- a! ?! A6 N; Q" ^; d* n6 m. u/ q7 g' {
====明代青花====  i* ?+ t  h! S# _
明代青花瓷在中国青花瓷中影响深远,不同年代的不同青花钴料都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绘画的各种题材。' b9 I( H- o$ O9 M& k3 U

) F. h- M( T0 {9 O: t ( ~8 A# c* N$ N- N
【洪武青花】:继承了元代风格。器型粗大,胎体厚重,青花色泽偏灰,图案装饰线条粗疏豪放,改变元代层次多,花纹满的风格,趋向多留白。$ a9 g0 H  g0 I
下图为【明 洪武 青花怪石牡丹纹菱花式盘】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Q/ D2 V; J* H- Q

/ g4 R" r& X- z) d& l" l% \2 [* P3 q3 _& s3 t3 E
【永乐青花 】:明永乐年间,青花瓷器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被称为青花瓷器的“黄金时期”。永乐青花一改元青花繁密、雄健的格调,呈现出浓艳、凝重、古朴、典雅的艺术风采。由于此时烧制青花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产品呈现出浓艳明亮的蓝宝石般色彩,纹饰线条间往往会出现晕散现象,宛如水墨画在宣纸上所形成的墨晕,错落有致的黑色斑点与艳丽的青花相映成趣,产生了非凡的艺术效果。1 H' I6 z) B- U1 F; V
下图为【明 永乐 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6 Q' M7 O% O; O3 y% P! _

- y  @* y  _7 @1 H2 t
$ q# x9 ~4 j* p【宣德青花 】:明宣德朝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色泽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著称,被认为是明代的素花瓷器之冠。宣德青花所用青料为“苏泥勃青”,烧成后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与浓艳的青色相映成趣。宣德青花的图案装饰,继承、融合了元代青花的笔绘画风,并渐趋典雅、秀丽。其纹饰以花果纹为主,很少描绘人物。
8 Z% g" F! P+ Y' [ 下图为【明 宣德 青花松竹梅纹香炉】
- c+ E9 F+ Z0 N' B: F* I3 L1 q1 [

$ ^! {# O; e+ J4 d/ Q0 p
% u& O( p- K8 O5 P, x6 f明“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皇家颁发禁令不许民窑烧制黄、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器 ),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 `2 n" a# ~2 k3 d: P" T( N4 S
2 @1 I1 U( @* J9 ]【正统青花】:明正统时期的青花呈色及画法与明初已有所不同,不见明初那种普遍出现的铁结晶斑。青花纹饰精致,装饰布局繁密。
; E$ {8 l& Y/ `; q- T# ~. x 下图为【明 正统 青花麒麟翼龙纹盘】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4 t! c4 g0 N/ |

, n5 V/ v& p( s, y  s
7 [" i/ P8 V' |$ K7 i9 m+ x4 G9 b' u2 @7 f5 }3 I3 O3 S# Y
【景泰青花】:延续正统青花瓷的风格,造型敦厚,釉面青白,青花色泽蓝中泛灰黑。其纹饰布局疏朗,画风缓柔,图案形象概括,繁简得当,但画面整体却略显简洁,空间较大。; b) T4 C. I9 ?* `1 k7 M
下图为【明 景泰 青花八仙庆寿纹罐】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e) q- ~+ U# ]: U! C5 v / S5 x" |' g/ T% q) f9 D$ }' R
8 A. L" G( ?# R" T! t$ r! V/ P( T
【天顺青花】:青花图案不似宣德之晕散,亦不象成化之纤细,带有一种飘逸感。画面中的人物多逆风而行,冠带、衣衫拂扬,神情悠然。足前是疾风下的劲草,背后是云气掩映的峻岭山林。所绘云纹,粗重豪放,呈灵芝形,并有层层的小圈密布于云气的一侧。这种特殊的流云纹,既与明代初期的疏简风格不同,又与成化以后的圆柔风格有异,其时代特征较为突出。
* I) G! V5 j0 k% G 下图为【明 天顺 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G  Z& c; Y; u( I4 i
2 D1 E' }4 L7 ]3 [8 @: t9 T
/ A! [5 W" J; [; g6 f, K
【成化青花】 :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青料系用江西饶州乐平出产的“陂塘青”,这种青料含铁量低,没有了宣德青花那种黑斑,其柔和淡雅和透澈的蓝色与宣德青花浓重艳丽的效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U+ w- N9 o8 I9 \7 w0 e
成化青花器物以各式小碗、小杯居多。
7 Q3 g! J- Y7 X8 J2 Z0 h (“ 淡描青花”是用比较浅淡的青料勾勒纹饰线条,不采用分水或渲染等方式,近似于中国绘画中的白描手法。在元代青花瓷器上首先出现淡描青花纹饰。)- I, q' ^% s+ W; R% z/ l* ~

0 B- p% S5 N4 g! L+ n) R! s7 L7 ~ 下图为【明 成化 青花九龙闹海纹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e  M2 {1 w0 F5 C
' w2 d$ N6 R4 \2 P
' ?3 p3 Z$ L6 m+ H( z" g
! |$ M6 o/ d+ o2 f3 b! Y: c! i【弘治青花 】: 在成化青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器形上,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器形丰富,与正德器接近。其青花料采用国产青料,呈色较为淡雅,众多纹饰中尤以穿花龙、莲池龙最为常见。
( U$ ?$ w) F& F* C 下图为【明 弘治 青花荷塘游龙纹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p+ _+ }" g3 R1 X
+ Y' n$ f( j3 C# s9 G2 x+ ?8 o4 K. {4 q: w- ^
3 m+ t" g6 G' {( \
【正德青花】:器形、色调、釉色、纹饰均有与成化、弘治青花瓷相同之处。前期用平等青,发色灰蓝。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晕散。由于正德皇帝重视伊斯兰教,所以,阿拉伯文、古兰经等作为青花纹饰成为当时主流。
" _9 q! ]' R* P3 l4 M 下图为【明 正德 青花阿拉伯文烛台】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9 i3 [0 }; d% _' q* L
0 I1 L- S9 [9 l! U- e! ]+ @# u" e
, A: a" S3 i' V3 V6 m【嘉靖青花】:嘉靖在位期间曾多次爆发农民暴乱,国力衰弱。景德镇官窑开始施行“官搭民烧”制度,由于民窑“钦限器”的烧造促进了制瓷技术进步,缩小了官窑器和民窑器之间的差别,嘉靖民窑精瓷已与官窑器之间无明显差别。
3 b( W; L- V. _  w, ^ 嘉靖青花大致可分为三种颜色,
, s: c8 Z) I2 H  S3 _% ^4 {2 b 一种呈黑蓝色的青花,色泽深沉灰暗,有晕散现象。( c- ~" T# N( Y1 g( h
二种发色浅淡鲜亮,极富神韵,有成化青花的效果。
( j  u; K0 r! @3 Y- D 三种发色浓翠、蓝中泛紫、艳丽而浓烈,是嘉靖青花最上等的颜色。/ L! b# ^3 Q5 F
. @0 y9 z/ b1 V* ^  O5 a7 J
下图为【明 嘉靖 青花龙穿缠枝莲纹大盘】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Q' g  s: g! j& | . ~6 m: i6 H* P& |
( ?! x, B- G) B5 F% e
【万历青花】:明万历时青花瓷器器型丰富多样,且制做大型器物之风十分盛行。青花色泽不及前时那样浓艳,而是蓝中微泛灰色。
  g2 x, l& A8 x# w* ] 纹饰上,构图繁密、主次不清,稍显凌乱,很多器物里外满工,绘满了装饰图案,甚至在一件器物上绘了不同内容的二十几种吉祥图案。, A. C1 {0 }3 s) L7 }  K
下图为【明 万历 青花婴戏图圆盒】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f5 N" S9 b$ m6 {4 U) ~  q8 e
: p1 Z7 m& z; K
! i# b9 I0 A, X
  \- F+ a5 G3 F
【天启青花】: 明天启时期的青花瓷器有两种:一种以山水为题材,多绘远景,构图一般简练疏旷,青花色泽较为淡雅;另一种则多以人物或花卉纹为题材,绘画技法高超,为后来崇祯青花所继承,青花呈色浓艳。
$ F# g6 P8 t) ^* P, U 下图为【明 天启 青花罗汉图钟】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d+ S, p6 `+ W% J

; p6 E: P# T0 {- \% m: I5 _8 I1 r7 ]9 \6 Z- X9 B% b
$ w: H% @& u/ N1 @' k1 H' O- C$ K" H
【崇祯青花】:继承了天启青花的特点,表现戏曲故事的青花纹饰尤为盛行。, b+ K% S1 d# Y# T0 i
下图为【明 崇祯 青花人物纹缸】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6 J8 N9 w0 Z7 ?' @5 S* Y
(此缸描绘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中的《馈宝说吕布》一节)
( p, ~6 h0 l& R8 O3 S! O6 h$ Y8 m# L+ x! G
9 p$ V) c, \% R1 l
====清代青花====
1 a: n$ ?- B) }5 i" E# @ 【顺治青花】:器型较少,底釉多白中闪青,青花纹饰蓝中泛灰,有水墨画之效果。民窑器多、官窑器少。! \$ g- l5 O4 U1 N! {0 R6 x
下图为【清 顺治 青花花鸟纹盖罐】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4 \- V$ z6 p1 T; e6 e& }/ K: s1 A! _ 5 R% N% i" t% u, h

. a9 A) _0 e1 b  }" ^3 W
5 D' U9 M7 j+ h# Y# b6 x/ e9 K3 {+ ?( }0 o6 h- f% Y; ?
【康熙青花】: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8 k4 t! [' w1 |* M 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图安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绘画技法上,改变了明代的“单线平涂”(即青花先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而是采用“渲染技法”,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最多能分出八九种色阶。
! x# e0 S$ ~+ h0 U; u. t2 z 下图为【清 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图方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c* I( ^; _+ a8 ]) B
(此器又称“方棒槌瓶”,是康熙朝新创器形之一,并为此朝所独有。)5 p8 E- n8 u% {4 \3 e
/ F( J) i. q5 ]1 [2 i
9 W* p; |% C/ {6 z! {+ m: [

" L9 V8 U4 Z7 A8 r, |! W; |1 k" I 【雍正青花】:雍正时期的青花瓷,无论造型和装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风格。在继承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创新、变化和提高,不仅品种多、题材广泛、造型多样,而且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讲究。
( Z, w# I" X& a3 d' F 下图为【清 雍正 青花枯树栖鸟图梅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c, Y6 {1 T7 U3 @- `9 N0 Z
7 m* g0 W' J$ g7 X9 B$ d; q2 Y# ^, a2 H! q
7 c* a. R/ O8 B+ u% G( i
【乾隆青花】:乾隆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除传统的白地青花外,乾隆朝的青花还是派生出许多新品种,把原有的传统工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4 O; \+ d0 @" }& h
乾隆官窑青花瓷既与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别,又与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纹饰繁密、染画工整、造型新奇取胜。
) @2 }4 T( o) e4 w; @2 { 下图为【清 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如意耳扁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b3 B9 M; _2 Z- R' R5 S9 d 2 ^7 F* |) L) Z% P; l# _/ E$ W/ a
嘉庆早期青花瓷器大多仍延续乾隆朝的风格,制瓷工艺还保持较高的水平。到嘉庆后期,无论从瓷器的质量还是艺术水准来看,都远不如乾隆时期。此后,青花瓷开始逐渐衰退,道光、咸丰、同治三朝青花瓷皆与之相仿。纹饰多以吉祥图案为主。
/ l0 d: }0 f$ K/ X' d/ y, X- ]7 w" _% H. ^! ^% ?! c" t
下图为【清 嘉庆 青花折枝花果纹蒜头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j) o- y1 P/ D+ ]7 t
0 f/ U) V+ m0 _6 r% y2 g3 ^
下图为【清 道光 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双耳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k! ~3 N. u. B, Q& x
  O  `. r. ^( Z8 {0 |$ x  f1 O8 ~5 A# E7 ^- d3 Z1 S3 e

' R7 d$ R& s1 X( E9 f, ^) C 【光绪青花】:光绪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见。
1 ^" z( b$ z! t+ b; I# z) D8 l$ X/ a0 h" C
下图为【清 光绪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3 T9 n  A0 l" n: |& Y (“赏瓶”: 清代雍正朝的新创造型,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朝,用于赏赐有功的大臣,成为官窑传统器形。多以青花缠枝莲为饰,取其“清廉”谐音,专用于皇帝赏赐臣下,意在鼓励被赏赐者“为政清廉”。)
5 B6 R- f5 G( O* H8 ?( b
' c, |$ X  G& d0 n) {4 B7 [$ {8 t0 q
/ G5 O+ N. Q0 m9 P( H# o
【宣统青花】:多见仿古之作,水平也很高,几可追迹康熙青花。由于时代的进步,此时制瓷已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所以宣统瓷已具有现代瓷的特征。1 Z. C9 i) ~0 [
8 w% k+ I2 D; M8 S7 e8 }
下图为【清 宣统 青花双“喜”字桃蝠大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X* |7 |. Y& `% `7 A5 a3 P$ e; B
2 ^3 U$ O/ t: j, n" C( Z* R(以“双喜”字作为瓷器的装饰纹样,在民窑中出现较早。在官窑瓷器中清早期偶有发现,清中期以后大量出现于官民窑瓷器上。)7 e- p" G6 C# o' \! T) a
======釉里红瓷======* J& C+ P2 }, r/ A6 v; b1 e, k
【釉里红】:创烧于元代中期景德镇。制作工序与同时代的青花瓷大体相同。它是以氧化铜作着色剂,于胎上绘画纹饰后,罩施透明釉,因红色花纹在釉下,故称"釉里红"。/ [+ q" J( R3 Y8 M; A2 U  O5 d
==发展==
1 N* B6 v% {# e! G8 z 元代:创烧,数量极少;
9 n  I  R0 x% U* I 明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早期的制品多呈黑红,不够鲜艳,中、晚期多呈较纯正红色。# D/ a- B) ?* t$ C2 _9 N
& E; s( R2 i+ ^% @
清代:雍正时,釉里红呈色鲜红且有层次,成品率较之其他时期更高。( C6 R1 I" Q* b, w* M+ o0 J& o
历史上只有三个时期充分烧造:元代、明永宣时期、清康乾时期,其他时期非常罕见。
8 z9 j4 s& X# y; A) t3 i 下图为【元 景德镇窑 釉里红划花兔纹玉壶春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9 W6 A' L4 S5 t

+ Q' Z' S/ G. H0 ]) w
6 P- \, }7 T" _) t  i; \9 o下图为【明 宣德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9 e8 Q% p2 }% P& b* U8 R) _3 J
2 z& M$ p) M6 c- T# R' Z

. Z3 `+ _, `2 ?$ ^(此种釉里红瓷器上的三鱼纹系高温铜红釉的局部使用,其鱼纹凸起,具有天然红宝石般光泽,文献称之为“釉里红宝烧”,它与一般意义上以铜红彩描绘图案纹饰的釉里红瓷器有所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
/ X/ S% D' E+ o1 p
- W! }/ u" ]) C3 }5 [7 \ 下图为【清 康熙 釉里红云龙纹钵缸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5 v. ~( |6 S7 V9 T( I( `3 v
, J- f4 B0 z" s( S ( I- }8 ^: q% k- ~; t

" |; D" f& J+ q  _ ==种类==4 l3 r7 Y1 p( I1 ]
【釉里红线绘】:即在瓷胎上用线条描绘各种不同的图案花纹,这是釉里红最主要的装饰手法,但由于高温铜红的烧成条件比较严格,往往会产生飞红的现象。
: i% _  F* {, D$ E: j 下图为【清 雍正 釉里红花蝶纹笔筒】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O1 d) ^8 ?2 ^" i& x& h 8 @2 Q2 Y7 T2 T* N" J1 b% L, u
: D% @  k/ v+ v- _) H

/ @8 U0 D# ?* h7 |: `+ T" s 【釉里红拔白】:其方法或在白胎上留出所需之图案花纹部位,或在该部位上刻划出图案花纹,用铜红料涂抹其他空余之地,烧成后图案花纹即在周围红色之中以胎釉本色显现出来。9 o: t  }% J: H5 r
下图为【清 雍正 釉里红海水龙纹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9 K6 m6 K+ t$ Z: _# W- e  U, U  k
6 l2 A' D1 Y1 X( u# g  C3 n/ ^: u  f (此瓶纹饰为海涛中腾跃的大小二龙,有“苍龙教子”的寓意。 )9 O* c9 c& _; H' I0 {# D
( m' ?) C6 j6 [% F4 T* F/ e* R
【釉里红涂绘】:以铜红料成片、成块地涂绘成一定的图案花纹。8 h& g& b  Q" V& o4 W6 M
下图为【清 康熙 釉里红四鱼纹水丞】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B# r8 l+ D) e0 ?0 G
. D3 w3 o6 G* j# q: W! x  ?' { , T. _/ {0 {  D! D, U% E

: k! `8 z* N# K% S6 s ======青花釉里红瓷======
1 i9 e7 x) s2 W# w! h% z4 [% p+ F2 N0 S$ }
【青花釉里红】:在一件瓷器上同时用青花和釉里红两种色彩装饰,故名。画面由红、蓝两色组成,二者相互衬托,相得益彰,俗称“青花加紫”。
) X" d% C' O" F2 S0 T4 S 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由于烧成难度大,一直被视为我国古瓷的名贵品种。明清时色彩更加绚美,所绘龙、 凤、缠枝花卉等,十分绮丽。2 ~8 Y+ R: d) j# q
下图为【清 雍正 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双螭耳尊】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1 [& N7 T: T, y$ F% v7 O9 U2 u

, C" |/ X! U. w; g2 n8 [' n( Z" c; `2 }/ ]3 f, W3 B

; E) B+ T5 X1 u: B1 T5 B ======釉下三彩瓷======7 y) T9 k, C- i' z- H! h
【釉下三彩】:又叫“釉里三彩”,清康熙年间创烧,集青花、釉里红、豆青三种色彩于同一器上。是在瓷坯上以蓝、红、豆青三色描绘图案,然后吹上白釉,入窑高温烧造而成。青花以钴为着色剂,釉里红以铜为着色剂,豆青则以铁为着色剂,由于三种彩料对发色的温度及气氛要求不同,其成功烧制实属不易,清康熙朝烧造量不大,传世品更是极为少见。; h9 _4 ^, G8 C5 K9 c
下图为【清 康熙  釉下三彩山水花觚】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S- x/ V  _# ]% X
0 m, M0 C  G! [# c0 R  r" E* R
' |. ?, F: P1 G, u9 `6 P& i' L2 v- z
======釉下五彩瓷======
4 R8 K1 u; R$ h
' a% L" a" L' y9 v$ C6 w3 o0 T* d 【釉下五彩】:创烧于清末光绪年间,为湖南醴陵窑首创,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高峰”。运用红、绿、蓝、黄、黑五种原色料,故称“五彩”。色彩效果五彩缤纷、浓而不俗、淡而有神。画面光亮平滑,清雅明快,晶莹润泽,具有饱满的水份感。装饰纹样造型简练,结构严谨,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 O/ v: G. G- m
醴陵釉下五彩瓷在建国以后又专为毛泽东特制生活用瓷,因此又称为“毛瓷”,亦被称为“红官窑”,屡屡成为国家陈设瓷、国家宴会瓷、国宾礼品瓷和国家领导人生活用瓷。
# a. s9 R# X+ k# \. O
! J7 D' [$ r0 A6 t) D 下图为【五彩扁豆双禽长颈瓶】馆藏:未知
0 Z7 s) p% \0 ?* P (该瓶获得“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最高优质金牌奖”)& d  q- F& W! U
. H- ~1 U+ p) M" t/ t3 M

0 p/ t' p8 o1 L: l3 w8 h% u# e
3 Y/ l* \+ V* u3 t 下图为【釉下五彩梅花笔筒(毛瓷)】馆藏:八大家陶瓷~红色官窑珍藏馆+ h6 u$ Z) o( t! ]* V, ?9 f

$ r6 P% w8 s$ U# x+ U; C# e; s( @/ N+ g* k
+ C: r" M  a8 c
下图为当代釉下五彩瓷,创作者:周建英。" v9 N: M% w+ Z% I- A" }
9 K: e$ |- ~5 l+ w& z& M2 q

9 E# l; s) R. G- Q
; L& W$ |  S" R+ s+ e  F& m8 h+ f) I0 o& B; } ========釉上釉下双层彩(斗彩瓷)========
2 H0 C, S1 w3 p& d5 X4 t

9 V( F9 G. Q5 ?, S$ v斗彩】:又称“逗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真正的斗彩则成熟于明成化年间。成化釉上彩一般有三四种,多则达六种以上,色彩较鲜艳。它是以青花料在瓷坯上双勾出花鸟、禽兽、人物的轮廓线,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窑经低温烧成。
& y4 Q- g% z% w 斗彩瓷器以小件杯、碗、高足杯为主,大件瓷器较少。清代斗彩瓷器以雍正斗彩为代表。
/ [8 j2 ^7 s' E' A  k, {. } ==种类==& y( h7 I9 K2 I1 A5 e2 `5 z+ t
【青花点彩】:即全器图案主要是釉下青花画成,只以釉上彩稍加点缀;
  i" r% W+ [$ B 下图为【明 成化 斗彩高士杯】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R; C! @) R* x+ ]3 |, h (高士杯”:明成化斗彩瓷酒杯之一。杯身描绘文人雅士行乐图。以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等三事为常见题材,除此之外,还有伯牙携琴访友图等。凡此者,均可称之为高士杯。图中为“王羲之爱鹅”)* s3 j! x$ _, J/ g9 U
5 B4 T: k+ m/ n7 |3 X( C0 K: M

  W( G& M, S1 C9 X6 O4 l: l
  ]! Q; k  D4 t( T3 }+ @ 【青花覆彩】:即在釉下青花图案上覆盖釉上彩色;
, l9 M) V6 h( i4 a7 r 下图为【明 成化 斗彩缠枝莲纹罐】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v& v5 [" c6 F
" f  x6 r( H4 R
% b8 T, Q, ]# t% [; k! B! L1 g
7 w! n6 ^5 u- p" J* |: M3 B
" n! c* f% j5 u1 j+ s- m/ w
下图为【清 康熙 斗彩竹纹竹节式盖罐】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k7 R/ s$ |( b8 g. d( O' } 0 q% f% V7 B: l. T, f( f# C

1 }  G- t- R0 C1 ^3 Y* m6 I: e% E2 ]+ }1 ^8 ?; y9 F
【青花染彩】:即在青花图案轮廓边沿用釉上彩烘托相衬;8 G' ^, F! w, y& c* m
下图为【明 成化 斗彩开光折枝莲纹罐】
* O# I6 d( y# o) l. }0 `* ]* z. D& G, U; J! k' a3 v9 n% ?
2 t# g" p$ L7 X' A/ c" a% B

4 M* R1 a4 `! V: y% k5 ?* M6 G1 D
6 Z9 H! }5 u- W 【青花填彩】:即青料双勾轮廓线,釉上填入彩色;- d6 E- \: u6 k! O8 B+ E& R4 _
下图为【明 成化 斗彩团花菊蝶纹罐】
6 F0 z# @' `$ Z9 E4 Q6 K- n% E * B% B$ Y2 `4 J5 \# K
/ z3 v5 \; ]" k1 m) g' M1 j

+ N  f7 c" h! P 【青花加彩】:即全部图案主要以青花构成,只是部分使用釉上填彩;
7 ^$ ^' @7 a4 v) [* m$ T/ B, U$ j8 A8 K  D) ?! o; N
下图为【明 成化 斗彩海水异兽纹罐】/ E8 x2 C; f$ I" V5 N

- x+ b' y4 Y0 ]
+ q0 U' E, V2 s# `. t8 v2 h, [% }8 n2 O" ~6 {; u
清雍乾时期,斗彩发展得以发展和提高。雍正时引入了珐琅彩和金彩,形成了斗彩加金彩、斗彩加珐琅彩的新工艺,斗彩瓷在原有的红、黄、绿、紫、赭色之外,又增添了粉红、胭脂、藕荷、玫瑰、湖水绿等多种颜色,更显得富丽堂皇,美丽娇艳。
2 o" V5 I  U* ]  x! g& } 下图为【清 雍正 斗彩团花纹罐】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K% j" _( p5 r  J/ g
: @* T2 _: p" n5 r) S
+ }! ^" ^* o) D5 v' ]
下图为【清 乾隆 斗彩荷莲图鼓钉绣墩】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1 e" E; ^0 Q$ U& i, L. P4 A5 o
' z, {% N2 D+ R$ S7 r! m* p/ f: |8 `
             
/ N. e& M3 k& P) Q+ _% M4 Q+ u6 b3 \' q! {: ?' r9 b
========青花五彩瓷========
* B; Y  {+ c( T 【青花五彩】: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盛于明嘉靖、万历时,由成化斗彩发展而来。但又与成化斗彩有明显不同,它并不以青花为主色,只把青花作为组成整个画面的一种色彩而与红、黄、绿等色处于同等地位。7 ?& {+ i; I7 o
  t2 ?2 [  k! V7 S
下图为【清 顺治 青花五彩雉鸡牡丹纹尊】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b7 h. k# M+ l; X5 E

5 v/ }+ h( {5 H8 u http://happy0129.lofter.com/post/1cba3c01_79e0d34
/ q9 S  u1 x! X% X$ X http://happy0129.lofter.com/post/1cba3c01_7b72f927 U" W0 b2 S. d

! \0 c  j" @$ D+ ^7 i3 H http://happy0129.lofter.com/post/1cba3c01_7c3241d5 j. c% S) l1 p
+ i( N/ E4 K7 m' T  K  ?

文章来源:http://macroart.lofter.com/tag/%E9%87%89%E4%B8%8B%E5%BD%A9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10501-1-1.html 谢谢
沙发
发表于 2016-5-16 23: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东风 于 2016-5-16 19:50 编辑
8 H* a: R. l7 V* {2 w$ B7 B: Y4 N, a0 O- d* f
【科普】关于瓷器的种种(古代名窑篇)
陶瓷其实是两种东西,其区分在于烧制的材质和温度。; J7 f5 a6 T6 x' P
【陶器】: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内的各种矿物粘土制作,烧成温度较低,多在700—1000℃之间。
是否挂釉并不是陶器和瓷器的区分标准。以唐三彩为例,器身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器身挂釉,但其属于低温烧制,称为“釉陶”,依旧属于陶器范畴。
【瓷器】: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即【高岭土】烧制,烧成温度至少在1100℃以上,通常为1200~1300℃。
“瓷”这个字在汉以前指“瓦器”,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瓷”为:“瓦器,从瓦次。”
% H. R0 z6 Z' v& T
“磁器”一词早见于唐代文献记载内。当时磁、瓷的使用也分别得比较清楚。自宋代后“磁”“瓷”开始出现混用现象。至20世纪50年代,才正式规定通用“瓷器”称谓,不再提倡使用“磁器”名称。
2 f1 e- R% ^2 W! U
窑炉:传统窑炉可分为四大类:龙窑(倾斜式隧道窑)、阶级窑(倾斜式冷底多室窑)、馒头窑(圆窑)、景德镇窑(平焰窑)。
4 J7 S* O. P) F" d8 p6 J5 r
龙窑】:多建筑在江南地区坡地上。窑长条形,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如龙似蛇,故名。又称“长窑”、“蛇窑”、“蜈蚣窑”。最早发现于浙江上虞,为商代窑址。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的为唐代龙窑遗迹,总长达78.8米。
窑室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造成一长隧道形窑炉,约与地平线构成10~20°角。窑头角度较大,约20°,中部约15°,后部约11°。
阶级窑】:由龙窑逐步改进而来的,以福建德化地区出现最早,也最著名, 大约在明代首创于中国福建德化, 故又称为“德化窑”。
一座阶级窑一般由间容积不等的燃烧室串联而成,阶级窑依山按10~20°倾斜砌筑,长15~20米。最初形式为宋代的分室龙窑,至明代演变为一个个单独的窑室。一窑约有五至七室,后室窑底高于前室窑底,隔墙下部有通火孔。
馒头窑】:也称“圆窑”,始于战国,是最早以煤为炉料的陶瓷窑(宋代)。古代北方广泛使用馒头窑,尤以河北的峰峰等地较多。一般长约2.7米,宽约4.2米,高约5米以上,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故名。
景德镇窑】:也称“蛋形窑”、“鸭蛋窑”、“柴窑”、“镇窑”。窑身如半个瓮俯覆,又似半个蛋形覆置,烧成室型呈一头大一头小的长椭圆形,全长约15-20米,容积为300-400立方米,是以松柴为燃料。
=================================
【宋代六大窑系】:北宋是我国制瓷业全面发展的时期,不论是规模、技术还是产品达到的水平,都达到了瓷器发展史上的高峰。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窑场,经过激烈竞争、淘汰、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一些名窑为中心的“窑系”。当时的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最为著名,因此被后人合称为宋代六大窑系。
$ I! n; {6 A3 l& ?
【宋代五大名窑】:汝窑 、官窑、 哥窑、 定窑、钧窑 。
五大名窑的说法,最初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
由于柴窑至今未发现窑址,又无实物,因此通常将钧窑列入,与汝、官、哥、定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k9 D% S, w; O  X- b2 U3 g8 [

, `) m& ^1 E' j+ V
【汝窑】:汝窑属五大名窑之首,以青瓷为主。因汝窑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官窑,其产品称之为“汝窑”,主要供宫中御用。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汝官窑大约共烧造了20年左右,传世品极少。
汝官窑稀少,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它烧造的时间比较短。官窑烧造最顶级的汝官窑的时间,顶多也就是十几年。
二是因为作为御用官窑的产物,当时对汝官窑的管控极为严格的。汝州宝丰清凉寺窑场将玛瑙入釉,创烧出独特的天青釉汝瓷,被皇室垄断,成为中央官窑。合格品被选入宫中,而其他的不合格品全部当场砸碎,就地深埋。因此,汝官窑留存于世的数量必然是极其稀少的,民间能找到真正的宋汝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据统计,现汝窑传世器不足百件,分别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1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得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日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共计65件半。
(注: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馆藏23件,后鉴定,奉华尊与三牺尊两件为清仿器,故改为21件。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311/17/10983756_270833776.shtml#
1 q" ~: q- @3 y* A* p7 A
下图为【宋 汝窑 天青釉圆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正面
) {  T( E" l- d( Z# W
背面
注:底部三个小点俗称“芝麻挣钉”,是因烧造时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然后把汝窑瓷器支在空中烧。这样烧制的瓷器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是鉴定汝瓷的重要依据之一。7 V# J- b2 D9 |- l# h# P
9 M: `5 p* }& ~. c: C
5 ~0 N; ^# n: y) O# ^' T- [
下图为【北宋 汝窑 青瓷无纹水仙盆】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唯一一件传世的无开片的水仙盆)
3 `" O! a) p( H  ]& T8 U, |8 @/ G5 Q

# C6 L, L. O1 y
(汝窑一般指宋代汝官窑烧制的瓷器。后世也有烧制出近似汝窑的瓷器。如论釉色还是胎体都与汝窑相仿。此类瓷器被称为“仿汝窑”。)
; l+ f; W7 T6 f1 K0 k
【官窑】:本意相对【民窑】而言。指专门烧制御用官家瓷器的窑厂。
在宋瓷中,官窑特指两宋时期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
北宋官窑设在汴梁(今开封),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才开始烧造,具体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
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设新窑,即南宋官窑。
为了做出区分,北宋官窑被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又有“旧官”厚重,“新官”轻薄之说。
下图为【宋 官窑 青釉盏托】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下图为【南宋 官窑贯耳瓶】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 n7 H' \' ]) L0 {
7 {/ ^& b# Q5 R% M
【哥窑】:宋代宫廷窑,传世极少,至今其窑址不明。仅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等有少量收藏,而不见于墓葬出土,故被称为“传世哥窑”,与之相对的是龙泉所产的“龙泉哥窑”。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传世哥窑应为文献所述南宋官窑。
哥窑的开片纹线为黑黄相间,俗称“金丝铁线”。另与官窑类同,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下图为【宋 哥窑 青釉鱼耳炉】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W/ D) I* J# u; J6 [7 }  {! `; [. X- `1 [* g  ^" F9 d: k2 `  H
此件鱼耳炉属于清宫旧藏品,清代乾隆皇帝曾对其颇为赏识,摩挲把玩时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楷书镌刻于炉之外底。诗云: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
  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
  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4 P; h3 Q: D& r. ~
【定窑】: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
宋代五大名窑中,只有定窑是“民窑”,在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同时,定窑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
宋代官窑瓷器没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窑瓷器都是单色釉,另外,官窑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没有“官”款是一般规律。五大窑中定窑有“官”字款,因为它是民窑,烧制御瓷需要标记“官”款。
定窑白瓷善于运用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学术界认可的定窑品种:白釉、黄釉、褐釉、黑釉、紫釉、红釉、绿釉、金花、鹧鸪斑、加彩、白釉刻划印花、黑釉白花、褐釉刻印花、黑釉刻印花、白釉剔绘黄花、内外刻花、内外划花、内外印花、外刻内印花、白釉酱口、黑釉酱口、豆青地剔白花、白地绘黑釉花、唐三彩、咖啡色釉绘花、白釉剔黑花、青釉剔划白花、白釉黑花……等。
下图为【唐代 定窑 白釉花口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Y0 M' I# M8 x3 H# C) R

4 `5 {: v% l  B' t
下图为【宋代 定窑 印花螭龙纹盘】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W4 e8 w* e+ k/ x( j! M3 f# [% g

; a5 d  i3 x9 e1 _1 R
【钧窑】: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钧窑的颜色还有玫瑰紫、天蓝、月白等多种色彩。开创了“钧红釉”这一新的颜色釉瓷。
钧窑色釉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等。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评价:“红若胭脂朱砂者为最,青若葱翠紫若墨者次之。”/ }: h( t, w* Z6 |# V- _& ?
钧窑典型特征就是“蚯蚓走泥纹”,它的形成是因钧瓷的釉厚且黏稠,所以在冷却的时候,有些介于开片和非开片之间被釉填平的地方,会形成像雨过天晴以后,蚯蚓在湿地爬过的痕迹。
下图为“蚯蚓走泥纹”
6 F) R' I; U( W- Y

( s; ~6 q' y5 r- k* l6 c8 G" e
下图为【宋 钧窑 玫瑰紫釉鼓钉三足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P. R3 g0 l/ p* ?! a" p9 Z
下图为【宋 钧窑 天蓝釉三足筒式炉】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下图为【宋 钧窑 天蓝釉紫红斑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其他名窑====================
) {$ h% C. ?3 Z9 M) V
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窑址在今河北彭城和磁县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磁州窑作为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是北方瓷器的代表,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
( T9 F1 T0 S+ p8 j7 H4 V
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 v& Y# {6 x! W# h9 s
下图为【金 磁州窑 白地黑花梅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9 ^) X5 A- Z6 ^( ]3 C3 P  u) ?3 [
9 l9 k: W% I: l6 Q( A2 A3 ~0 R: n
【龙泉窑】: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以烧制青瓷而闻名。
龙泉窑址在今浙江龙泉县,故名。属南方青瓷,以釉色及造型取胜,尤以青釉见长。最具代表性的釉色是梅子青与粉青,其极品已似青玉,甚至达到翡翠的效果。
相传,南宋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龙泉设窑厂,生一所烧的窑名“琉田窑”,又名“哥窑”;生二所烧的窑名“龙泉窑”,又名“弟窑”。
- J7 ]$ k+ a  ~* B( B

% p8 m, O' L  Q
下图为【宋 龙泉窑 青釉贯耳弦纹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下图为【元代 龙泉窑 青釉划花执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下图为【南宋 龙泉窑 粉青釉凸花瓷葫芦瓶】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纹路凸起处因流釉而显出胎质的白痕,俗称“出筋”)

9 [& d6 C3 V  x! n$ R* |1 Z7 F" f# r
  N" K: H3 w' M9 ~& K1 Y1 z
【耀州窑】: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宋属耀州,故名。是北方青瓷的代表。
唐代开始烧制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和白釉绿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宋、金以青瓷为主。北宋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据记载,当时已为朝廷烧造“贡瓷”。
下图为【宋代 耀州窑 青釉人形执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下图为【唐代 耀州窑 茶叶末釉注子】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注子亦称“执壶”,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壶。盛行于唐中期至宋代)
; O2 _0 z! N: ]9 u

9 ?' b. g, `/ u2 w9 |0 C' I; X! C* l$ f( m5 c1 g
【景德镇窑】:诞生于今江西省景德镇,故称景德镇窑,实际上由数个窑口组成,故又称景德镇窑系。据记载始烧于唐武德(618一626)年间。
唐代烧制青瓷,白瓷,至北宋时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带青味,这种白中泛青、青中见白的色釉,为景德镇窑的新创。
元代时开始烧青花瓷、釉里红和红釉等其他品种,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元代所烧制的卵白釉器,色白微青,器内有“枢府”字号,又被称为“枢府窑”。
明代时景德镇已成为“瓷都”,青花瓷大大发展起来,被称为“国瓷”,同时还烧有釉上彩、斗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种单色釉瓷。
清代时烧瓷技术大大提高,品种有青花三彩、粉彩、珐琅彩,还有各类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纹、漆、铜釉色等,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下图为【宋代 景德镇窑 青白釉刻花梅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青白釉,釉色如青天,故俗称“影青”。由于这种瓷器的透光度较好,若仰光透视,其胎上所印、刻花纹可内、外影见,故【青白瓷】也俗称“影青瓷”。)

, Y8 Q- B2 W- Q" \* a下图为【元代 景德镇窑 釉里红转把杯】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杯底和高足以子母榫相衔接,可以自由转动而不脱开,故称“转把杯”。)
下图为【明 嘉靖 五彩龙穿莲池纹绣墩】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绣墩,又称“坐墩”、“凉墩”,盛行于明清两代,有木质、石质、瓷质等材质。瓷器品种有青花、素三彩、斗彩、粉彩等。)
" E9 Y1 S, }8 \" B! S: O6 q
( V3 @  w  z  U$ e+ T===延展阅读===
【景德镇传统四大名瓷】色釉瓷、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
6 q" O5 K: g( {; l( J* ]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经过焙烧,镂花处明彻透亮,却不洞不漏。这种透光的米粒状孔眼,叫做“米花”;在日本则叫“米通”或“萤手”。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故以“玲珑瓷”称之。
有些陈设品如龙舟、花瓶之类,镂空处不糊釉浆,也叫玲珑。
下图为【现代 青花玲珑瓷】
2 P5 I8 B/ Y* `% T

% _% V! O* K9 \$ A* R
色釉瓷:即“颜色釉瓷”,详见(素瓷篇)
【青花瓷】,【粉彩瓷】:详见(彩瓷篇)

% T! n/ @6 W- w' \2 V4 K
【建窑】:唐代始创烧,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为极盛时期,至清代而终。宋代是建窑的发展时期,以烧黑釉器而著称。兔毫斑、鹧鸪斑、曜变等釉色的名品就出在这里,以茶盏为多。
建窑原是江南地区的民窑,宋代http://baike.baidu.com/view/41992.htm风尚盛行,建窑主烧适宜为斗茶的黑釉http://baike.baidu.com/view/175789.htm,亦称“建盏”。北宋晚期开始烧制专供宫廷用的黑盏,部分茶盏底部刻印有“供御”或“进盏”字样。
在宋代流传到日本,被称为“天目釉”、“天目瓷”、“天目盏”。天目瓷实际是对日本对中国黑釉瓷的一个统称,并不单指某一窑或某一品。
) E& v) |( N) s2 u9 q, F
下图为【北宋 曜变天目盏】馆藏: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
下图为【宋代 建窑 黑釉兔毫盏】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釉中有丝状黑褐色兔毛般结晶,俗称“兔毫斑”。)
( s& R0 \; C5 d* c5 ?5 Z' p
% ^/ Z- v( d& ^& L7 j2 f7 n! d+ q
【越窑】:也称“秘色窑”、“色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主要在今浙江省http://baike.baidu.com/view/6734.htm、余姚、http://baike.baidu.com/view/22527.htm、宁波等地,属当时越州境内,故名越窑。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型制。
越窑青瓷在http://baike.baidu.com/view/24036.htm五代时被称为“http://baike.baidu.com/view/5514.htm”。关于“秘色”瓷也有两说。一说是广义的,越窑青瓷就是“秘色瓷”;一说是狭义的,越窑青瓷中的上好之品才能称之为“秘色瓷”,也指越窑中烧制的供御之物。
下图为【五代 越窑 鸟式杯】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 A0 G3 T7 R) @& F$ M下图为【唐代 越窑 青釉直颈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7 u- i* k2 A7 _, M; G下图为【唐代 越窑 青釉八棱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下图为【唐代 秘色瓷碗】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q3 S6 X" U; H8 \5 M. X$ L+ M0 c7 \2 o5 R

. G% c% J1 D7 C- r- q( P
【吉州窑】:是中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它始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而衰于元末,距今已有 1200多年的历史。因地命名,因当时永和又为东昌县治,故又名“东昌窑”、“永和窑”。吉州窑产品精美丰富,“木叶天目”和“剪纸贴花天目”仅见于吉州窑。
下图为【宋代 吉州窑 黑釉木叶碗】馆藏:未知
(关于木叶天目碗的制烧工艺历代资料从无记载过。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受著名陶瓷学者李国祯教授所托,经过数年的摸索、实践,现已基本掌握了木叶碗的工艺过程。)
. L9 x1 S+ U- f/ n. x& _
下图为【宋 吉州窑 玳瑁釉盏】馆藏:中国茶叶博物馆
下图为【宋 吉州窑 绿釉刻花枕】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下图为【宋 吉州窑 黑釉剔花梅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补充
【柴窑】:指五代后周皇帝柴荣自创的瓷器。柴窑器,集千峰翠色于一身,达到了古代青釉发色的最高境界。
但柴窑至今未发现实物及窑址。仅能通过明代人曹昭在《格古要论》说柴窑:“出北地,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露粗黄土足”来推断,柴窑瓷应为天青釉瓷。
景德镇当地称景德镇窑(炉)为柴窑。指的是当地的窑炉,即采用松木柴作为燃料烧制瓷器的窑。
古代的柴窑瓷指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柴窑”所烧制的瓷器。
现代的柴窑瓷指采用松木柴作为燃料的窑所烧制的瓷器。
. Y2 G+ Q2 M  k; n; S2 i
所以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
http://happy0129.lofter.com/post/1cba3c01_7b72f92
$ n! g( |' S& A; i4 C- p
http://happy0129.lofter.com/post/1cba3c01_7be4e90
http://happy0129.lofter.com/post/1cba3c01_7c3241d

, o; [, X  |& Q2 h1 q! V- P0 H
板凳
发表于 2016-5-16 23: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东风 于 2016-5-16 19:51 编辑 ! L$ n" {" g* ~) _* j2 y& W
% u6 j5 t4 W  h- Y1 t
【科普】关于瓷器的种种(纹饰篇)
中国古代瓷器上的装饰花纹,不仅题材丰富,技法巧妙,且“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常用谐音表意和象征手法寄托吉祥的寓意。这些纹饰图案在明清瓷器上反映最为明显。
! S- g% |# b) r; w) A3 m
常见的纹饰大体可以分为:植物纹,动物纹,山水纹,几何纹,宗教纹,文字纹,人物纹,吉祥纹。
===== 植物纹=====
【莲花纹】:莲花俗称“佛花”,莲花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所产生的纹饰。
【把莲纹】:将莲花、莲蓬、荷叶以带系成一把组成画面。普遍用于各类青花瓷,取其“清廉”的谐音。/ c. o# D2 e% [! @
【莲瓣纹 】:以莲瓣纹层叠相组的纹饰。元代以后莲瓣纹不再作为器物的主体纹饰,多作为口沿、肩颈、腹部和底足的辅助花纹出现。. j: F% K8 O- q  I
【变形莲瓣纹】 : 这种莲瓣纹常画在器物的肩部、胫部,有的还在莲瓣内加绘犀角、银锭、珊瑚枝、花朵等杂宝,因常画八个莲瓣,且码放整齐,故俗称“八大码”。
【蕃莲纹】:具有西域风格的莲花图案。  
4 I% Z3 c) u( S2 Q

& l" a+ z- n( f) s2 g4 [2 T: J
【勾莲纹】:清代的一些莲花图案或蕃莲图案在花卉旁往往带有细长的枝蔓,称之为“勾莲纹”。
- R2 `  o1 t% p, A  P
【宝相花纹】: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 又称“宝仙花”、“宝花花”。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似闪闪发光的宝珠,富丽华美,故名宝相花。盛行于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的器物上亦多以之为装饰题材。
【牡丹纹】:传统纹饰之一,自唐代以来,牡丹颇受世人喜爱,被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宋时被称为“富贵之花”。故成为瓷器上的流行装饰。4 L5 J% s. C1 {$ T1 B
【扁菊纹】:也称“扁菊花纹”,特指明洪武时期瓷器上的菊花图案。此纹不同于其他时期的菊花文,而是将菊花形状处理成扁圆形,故称“扁菊花纹”。其外围以两层长圆形菊瓣,内层菊瓣为白色,外层菊瓣填色留出白边,
【菊花纹】:“菊花”在中国古代又名“节华”、“更生”、“周盈”、“延年”等,常与梅、兰、竹一起被喻为四君子,为文人所喜爱。菊花纹饰早在宋、元瓷器装饰中已经出现,花形近似团形。- d4 J* y, }7 H
【绣球花纹】:因花朵形状颇似绣球而得名,常以大小不等的花头或龙凤等主体形象,做圆形或椭圆形的适合构成,疏密均匀的排列在器物的装饰带中,适用于各种造型的器物。有十团,八团,十二团,十六团,二十四团等团花吉祥纹样。两个团花相联称“双球花”;多个小团花遍布,即为“遍地绣球”,又称“皮球花”,或“金钱蟒”,于清代景德镇窑彩绘瓷上较为多见。. y1 ?. U" ~& |% X
【百花纹】:又称“满花纹”、“万花纹”、“万花堆”。以多种花卉为题材绘满器身。始见于清乾隆景德镇窑粉彩瓷器,嘉庆朝继续流行。构图多以牡丹花为主,并绘菊花、茶花、月季花、荷花、百合花、牵牛花等花卉,蕴含百花呈瑞之意。由于百花繁密不易见纹饰地色,俗称“百花不露地”,绘画极为工整秀丽。8 {, |" P7 ^: g( k  _. ]) N5 ]0 W
【冰梅纹】:又称“冰裂梅花纹”,创制于清康熙朝,以仿宋官窑冰裂片纹为图案地纹,然后于地纹上画朵梅或枝梅。景德镇有以青花作画的,也有以五彩作画的,以青花作画最见格调,多饰于瓶、罐、盘等器物上。康熙冰梅纹盖罐,通体以青花浓料画冰裂片纹,以青花淡料略加晕染,其间勾画白色梅花,蓝白相映,寒梅吐艳尤显芬芳,颇具文人画风韵,是典型的冰梅纹作品。晚清、民国瓷器上多有摹绘。
( j( T! U4 Z/ {$ H& A, L
【蕉叶纹】:一端尖锐,一端较宽,作蕉叶的形式。蕉是“芭蕉”的略称,蕉叶即“芭蕉叶”。
【瓜果纹】:指以各种植物果实为主题的纹饰。始见于唐代,唐宋两代陶瓷器上多见葡萄纹和石榴纹,均含多子多孙的寓意。表现方式有图案性与写实性两类,构图方法多样。
【三果纹】:瓜果纹的一种,多以“桃”(代表“长寿”),“佛手”(“佛”与“福”音近),“石榴”(寓意“多子”)三种瑞果为题材,合之为“三多”,寓意“多寿、多福、多子”。 多见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 ^7 O1 v: {3 X, S$ h) u
【海石榴纹】:海石榴系从伊朗传入,多与宝相花、莲花、葡萄等相配。其形象是在盛开的花朵中心露出饱绽的石榴果,或花苞之中满是石榴子,有的称“海石榴花”。
【葡萄纹】:佛教艺术中菩萨手持葡萄是表示五谷不损,所以葡萄纹带有五谷丰豋的寓意。此外,葡萄枝叶蔓延,果实累累,也特别贴近人们祈盼子孙绵长、家庭兴旺的愿望。

3 A; V+ A; L8 S- B/ `4 ]: O
【 岁寒三友纹】:以“松、竹、梅”作为器身纹饰,取其“松青不老,竹虚有节,梅傲凌霜”之意,象征君子德行气节。 也有以“梅、竹、石”或“柏、竹、梅”组成的岁寒三友纹饰。3 h/ [7 x/ W* [$ G0 H/ \
【 缠枝纹】:也称“转枝”, 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花朵上下周转,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意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统称为缠枝纹。  
【 折枝纹】:截取花卉或果实的一枝或一部分,不画全株,形似折下的花枝或花果,有“折枝花纹”、“折枝果纹”、“折枝花果纹”,统称为“折枝纹”。如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枇杷、折枝石榴、折枝荔枝等。折枝纹在瓷器装饰绘画中多作为单独纹样,也有配合禽鸟组成的折枝花鸟纹。以一枝单独使用者居多,也有作连续式或交织式组合。 
【卷枝纹】:又称“卷叶纹”、“卷草纹”,一般作为各种器物的辅助纹饰。因其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连续的草叶纹样装饰带而得名。
卷枝纹与缠枝纹最大的不同是仅出现枝茎或草蔓,不出现花卉或花果,更具抽象性。
卷草纹与卷叶纹的差异在于卷草纹只见茎蔓,不见叶形。卷叶纹则叶形明显。
, ]' N4 p' e# y; g8 X
【忍冬纹】:一种以忍冬植物为主题的瓷器装饰纹样。忍冬也称“金银花”、“二花”,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枝叶缠绕,忍历严寒而不凋萎,因此而得名。陶瓷装饰中的忍冬纹通常是三个叶瓣和一个叶瓣互生于波曲状茎蔓两侧的图案。
, Y& j. W" V! Y+ O, Z

9 m$ @6 t; W* F" J. `; ]+ |9 i* h
【过枝纹】:又称“过墙花”,是一种特殊的纹饰构图,指器物内壁与外壁或器盖与器身的纹饰相连,浑然一体,宛如花枝越墙头,从外壁伸至内墙。有过枝花卉、过枝花果等纹样。# g: j# W/ k( _- s! f% C8 ~

* T% C$ A. y% P8 q8 n
【十二月花图】:成套瓷杯的花卉纹饰。流行于清康熙年间。以十二只瓷杯为一套,每只杯上按一年十二个月中的某月各绘一种应时花卉,并题相应的诗句。
  [1 X, L) c6 y

3 x6 q0 U2 X0 N  d, a
  =====动物纹=====
【龙纹】:传统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 H& ]% ^0 h3 E& \6 l( s0 p) s7 C
【云龙纹】:以龙纹和云纹组成。龙为主纹,云为辅纹,龙或作驾云疾驰状,或在云间舞动。

. O3 y$ D1 z8 m! }8 z3 k3 b( K
【海水龙纹】:以龙纹与海水纹组成,表现龙游在海水中。有单龙、双龙、四龙乃至九龙,穿游腾跃于海水之问。0 J/ H  B1 H, ^# k
【穿花龙纹】:又称“串花龙纹”“花间龙纹”,一种典型的龙纹,表现龙在花枝间穿行。明弘治青花瓷器中有龙游戏于莲塘中的纹饰,称“莲池龙纹”或“莲池游龙纹”。
) L2 S( q, d' \$ A% |; E
【龙戏珠纹】:以龙和宝珠组成画面,通常宝珠在前,龙在后;也有宝珠在中间,左右二龙相对,俗称“双龙戏珠”或“二龙戏珠”。
【夔[kuí]纹】:夔是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 j2 T% X# R' ^  M
蟠螭[chī]纹】:"螭",古代传说中无角龙。“蟠螭”,即盘曲的龙。
- o: `3 C0 B9 u5 ~+ U
【饕餮纹】: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饕餮纹应视作兽面纹中的一种。清代名品有康熙青花饕餮纹瓶、五彩加金饕餮纹方熏、五彩加金饕餮纹尊等等。
【摩羯纹】:也称“鱼龙变化纹”或“鱼龙纹”。表现为头上长角、鼻子长而上卷、鱼体鱼尾的鱼形。
【麒麟纹】: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瑞兽,独角、鹿身、牛尾、通身披鱼鳞,是吉祥的象征。 与“凤”“龟”“龙”合称为“四灵”。
【海马纹】:这里的海马并不是生物学上的称谓,而是传说中的一种白马,又称“玉马”,特征是两膊有火焰。,可在海浪中奔跑如飞。初见于唐代三彩器,元代盛行,为白马海水纹,俗称“海马纹”。
8 {$ T" y; R7 @  X. @
【鹿纹】:鹿在民间绘画中作为“仁”兽,以表示太平无事。鹿与“禄”同音,所以也是官“禄”的象征。
【八骏纹】:图案为八匹马姿态各异。 传说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名称说法不一。《穆天子传》卷一:“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 I1 O8 F. d  E% [1 I1 J
0 ]* d6 s( G4 s3 [) k3 _6 E5 e
【 狮纹】:古人认为狮子可以驱邪纳吉,彰显权贵,是祥瑞之兆,象征权利与威严。狮纹还包含以狮为主的组合纹饰,如狮子与绣球、狮子与人物等。入宋以后盛行狮子与绣球的配合纹饰,俗称“狮球纹”。按传统习俗,成对的狮子讲究“左雄右雌”,雄狮蹄下为球,象征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利;母狮蹄下踩着幼狮,象征子孙绵延。
0 F2 E5 U8 |7 W% D; L: V6 y
【鱼纹】:因“鱼”与“余”同音,是“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意思。鱼纹几乎是每个朝代都使用的主要装饰图案。鱼或单或双,或三五追逐,鱼水相融。
【海水鱼纹】:也叫“水波游鱼纹”,以鱼和水波组合的纹饰。

# w7 _- b: Q, C1 @
【鱼莲纹】:也叫“莲池游鱼纹”,以鱼与莲组成的纹饰。
0 o, O" `5 v7 d; b0 a0 x
【鱼藻纹】:鱼与水藻组成的纹饰。

* N0 R9 X- [+ `2 k
【鸟纹】:广义上可包含鸟与其他内容组合的纹饰,如花鸟纹;狭义上仅指纯粹鸟纹或以鸟纹为主体的纹饰。) w1 w% h" ?. F8 S& A4 {
【花鸟纹】:鸟与花草果木组合而成的纹饰。
【凤纹】:远古氏族图腾的一种标志,是远古传说中“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的神鸟,其形象在传说中十分神秘奇异。1 X& Z  Y9 |. ~8 g
0 ]3 g. X; T# d! x
【 凤尾纹】:因图案形似凤尾而得名。凤纹多作为地纹,或作为辅助纹饰,有“锥凤尾”和“画凤尾”两种装饰方法。
锥凤尾是用锐器在红、蓝、黄、绿等粉彩地色上划出凤尾纹,俗称“压凤尾”,作为地纹。
画凤尾是用彩笔描绘而成,作为辅助纹饰。+ {% z/ e. A- O7 D
  P( `! R$ b: A4 h: t1 u* C
【龙凤纹】:俗称“龙凤呈祥纹”。/ N# Z+ r5 H& I9 G1 ^( i
( K% c% P$ O7 _% f0 }
【鹤纹】:瓷器上的鹤纹初见于唐代,但为数甚少。宋耀州窑青釉碗有双鹤展翅、群鹤飞舞以及飞鹤与古图案相间的画面。明清瓷器上多画丹项鹤。因其体形优美,潇洒秀丽,常为文人墨客诗画题材。又因丹顶鹤的寿命可达50一60年,所以绘有鹤纹的瓷器,多用作祝寿的礼品。
【云鹤纹】:鹤在云间飞翔的图案,即鹤纹和云纹的组合。
【鹰纹】:多为以鹰为主体配合其他景物的纹饰。
8 D, M  d# O8 P' ^" d
【雁纹】:广义上包含以雁纹为主配合其他景物的纹饰,狭义上仅指单独的雁图形(案)。
【芦雁纹】:以大雁憩息在芦苇滩上为图案。# d9 A# N  U4 z( l
【雉鸡纹】:又名山鸡、野鸡,毛羽绚丽。纹饰多于牡丹相组,寓意吉祥富贵。
: h' L( r5 {, j$ h- i
【鸳鸯纹】:古人视鸳鸯为爱情的象征。

* g  s9 B6 A$ k/ J* ]" \
【鹦鹉纹】:始见于唐代瓷器,流行于晚唐至北宋。在构图上有展翅飞舞的单只鹦鹉,亦有首尾相对的成对鹦鹉。

4 C) A' i- d9 l: p' a& L
【鹌鹑纹】:取其“鹌”“安”同音,平安之意。

# a/ ]0 n, s) [, b
【鸭纹】:宋代受中国花鸟画题材影响,瓷器上的鸭纹最为丰富。既有单独的鸭纹,也有以鸭为主体的组合纹饰。
【鸡纹】:图案多为雄鸡。

6 r' s; ], a3 `' |3 O
【子母鸡图】:明成化瓷杯上的斗彩图案,因所绘雌雄雏鸡而名其器为“鸡缸杯”。画面一般为一只母鸡、一只雄鸡和三只小鸡,母鸡低头寻食,小鸡分别奔向母鸡,雄鸡站立回首顾盼,或作引吭啼晓姿势。
0 A5 i6 L: k7 x5 ?
4 H3 |- v) ^" Q' ^% n4 B
【五伦图】:源自《孟子·滕文公》: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即五常。后人画花鸟,常以凤凰、仙鹤、鸳鸯、鹡鸰[jí líng]、莺为五伦图。晋《张华禽经》载:“鸟之属三百六十,凤为之长,飞则群鸟从,出则王政平,国有道。”《易经》载:“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张华禽经》:“鸳鸯匹鸟也,朝倚而幕偶,爱其类也。”《诗经》载:“鹡鸰在原,兄弟急难。”“莺其鸣矣,求其友声。”故将这五种鸟称为五伦或伦叙。清康熙瓷器上绘有此图。

) v$ G+ \' T1 R0 d
【九世同堂纹】:清代瓷瓶、笔筒上绘九鸟同栖于池塘,寓“九世同堂”之意。
" D/ d/ k* N: g7 t% e) B( _2 C
【蝴蝶纹】:于宋代盛行,因“蝶”与“耋”谐音,(“耋”意为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故以蝴蝶纹寓意长寿。
  d" T. Y2 _. k1 U

! Q& n" v1 o  H( R【花蝶纹】:蝴蝶与花卉组成主题纹饰,表现蝶恋花的意境,也称“蝶恋花”。; _3 ]& m6 p7 w2 s  P7 v9 _2 S. P

, f- x7 g5 R! G6 Y9 A% _0 S
【瓜蝶纹】:取自“瓜瓞[dié]”的谐音,《诗经》里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的句子,寓意子孙万代连绵不绝。
2 \" F& u7 ]$ T2 w
  M  Q) e" i9 z. G
【草虫纹】:明清瓷器装饰纹样之一,草虫指草木中的昆虫,有蜻蜓、知了、蚱蜢、蝈蝈、螳螂、蜜蜂、蟋蟀等等。
# z3 a" a- \) L! ?5 m. G6 g
【蝙蝠纹】:始见于明代,因“蝙蝠”与“翩福”谐音,取其“翩翩来福”之意。有在瓷器上绘百只蝙蝠,取其谐音“百福”之意。

) V6 g4 X% Q- T' t
6 K+ f1 {# X; f! j( K" `# H% N" A
===== 山水纹=====
! ]: w+ d+ e0 W, n" p
以山水风景为装饰题材早在宋、元时期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瓷绘中就有出现,但多作为人物或动物的衬景。
在元龙泉窑刻花山水纹花口碗上,山水纹开始作为主题纹样出现。
独立意义的山水纹在明代瓷绘上发展起来,尤其是晚明时期大量出现。
在画风上,早期写意性强,在民间青花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明以后注重写实。至清康熙年间,青花山水画成就最高。受晚明以来浙派山水画影响,技法上采用南宋院体“斧劈皴”法,并注重墨色变化,达到墨分五色的韵致。
6 o3 ^5 Z# B$ \2 B0 a7 K
=====几何纹=====' U4 C: u/ {8 q) m- P
【绳纹】:是由两条、四条或更多的线条扭结成绳索状的纹饰。  * f" h( V( E0 g& ~
【席纹】:席妆纹饰,多作为器物的地纹或边饰。
【网纹】:也称“网状纹”、“方格纹”、“网格纹”,纹样似渔网。
【篦[bì]纹】:因其是用篦状工具刻、压出篦状纹而得名。商周陶器上多见,瓷器上大量采用则是宋元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瓷窑,青瓷和青白瓷器物上最为多见。又有“栉齿纹”、“梳篦纹”、“篦线纹”等别称。
用戳刺方法形成的成片点状纹样,习惯上称“篦点纹”
3 X2 q% Z) v# b
% ~1 J2 B8 o9 A4 G
用划花方法形成的细密平行线条纹,习惯上称“篦划纹”。% }) r3 f/ c. p2 X3 _/ i9 }

! C, P% f3 @0 X9 `0 n  k% j
+ A% R/ `) O$ ^( B+ w% Q" W# I
【云雷纹】: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几何图纹。 圆形为“云纹”,方形为“雷纹”。

2 K; l" ?* e8 T8 G
【如意纹】: 云形纹饰之一。如意是古人使用的器物,其形为长柄微曲,接灵芝或云朵形头。宋代以后一些工艺品上的云朵图案往往绘成如意头的形状,称“如意云纹”。   6 {4 S$ a! _; i, I

5 O& V* Q, m$ m! U" l4 J1 r1 ]/ Z/ J3 x【流云纹】:
云纹的一种。
# Q) @2 l% l* V- V  [& m
【回纹】:因纹样如“回”字而得名。线条作方折形卷曲,回纹与雷纹同源同义,亦可视为雷纹形象的一种,有单体、一正一反相连成对和连续不断的带状形等,多用于装饰器物的口部或颈部。寓意吉利深长,亦有“富贵不断头”的说法。
5 ]6 U0 Z- o& b" A: e
【弦纹】: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的。
【曲折纹】:又称“曲尺纹”、“波折纹”、“三角折线纹”、“曲带纹”等,一种常见的陶瓷器装饰纹样,以边连续条折曲而成。
7 z- w. j" ~" }4 e
【联珠纹】:又称“连珠”、“圈带纹”、“串珠纹”,是由一串彼此相连的圆形或球形组成,成一字形,圆弧形或S型排列,有的圆圈中有小点,有的则没有。
; [0 d" Y! K- l) Z" p: P! f1 g# |
( s/ Y$ l* x) g4 Q" G
【锦纹】:图案常以各种图形连续构成,有绣球、龟背、花卉、云纹、十字、卍字纹等。其构图繁密规整,华丽精致。因其常被用作辅助纹饰,起地纹作用,故又称“锦地纹”。于其上再绘花卉纹者,称“锦地花”,又称“锦上添花”,蕴含吉祥寓意。

& E6 n0 O( q+ H
【钱纹】:图案呈现为圆圈中有内向弧形方格,似圆形方孔钱,故名。构图多作二方或四方连续排列,也绘作成串圆圈两两相交套合的形象。汉代瓷器上始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褐釉钱纹大罐为代表作,宋、元、明三代较流行。
【水纹】:又称“水波纹”、“波浪纹’’或“波状纹’’等,形象摹拟水流动形态的统称“水纹”。

  M7 {% R2 L! T% f7 C8 I) M
【海水纹】:是水纹中着意表现海水波涛形态的一种纹样,多出现于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时代的瓷器上。
【海涛纹】:是水纹中专门描绘海浪的一种纹样,多出现在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代的瓷器上。' [' C% _2 ?# t/ z
3 ]/ y  s; i: S* o6 L$ E
【带状纹】:为陶瓷器上带状纹样的统称。带状是指其外形为环绕器物的二方连续图案,上下压以边线。其内容形形色色,包括带状鱼鸟纹、带状网格纹、带状云雷纹、带状曲折纹、带状几何纹等等。带状纹可装饰在器物的口沿、颈、肩、腹、胫等部位,作辅助性边饰。
$ I; O3 T' n$ }1 {& R
【团花纹】: 凡呈圆形的图案就称为“团花”,常见的有团龙、团鹤、团螭、团花蝶等。   
/ @- k$ |5 q' m3 `) ]9 K0 l

2 Y! N6 r+ l7 X8 Y, p2 S" E1 }
=====宗教纹=====
  H7 t( x: I# ~
【暗八仙纹】:清康熙时期盛行。八仙源自道教,暗八仙以扇子代表汉钟离,宝剑代表吕洞宾,葫芦代表李铁拐,阴阳板代表曹国舅,花篮代表蓝采和,渔鼓或道情筒、拂尘代表张果老,笛子代表韩湘子,荷花或笊篱代表何仙姑。因以物代人,所以称“暗八仙”。
  r  `6 s) y7 Z: ^) A
: g5 d# O5 o0 E8 V+ \
【八卦纹】:典型的宗教纹饰。八卦纹饰始于元代,明代时较为流行。元代是多种宗教并存的时代,明代因皇帝信奉道教,故八卦纹饰流行并不奇怪。清代因皇帝抑道重佛,故代表道教纹饰的八卦纹极为少见,且多用于官窑仿制的明代器物上。
八卦系《周易》中用“一”、“一 一”两种基本线条组成的8组不同的组合图形,以“一”为阳,以“一 一”为阴,卦象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8种;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8种自然现象,后被引申为吉祥的代表。
【八吉祥纹】:又称“八宝纹”,特指藏传佛教象征吉祥的八件宝物为题材的纹饰。由西藏喇嘛教在宋元之时传人内地,始见于元代,流行于明清。八宝为: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
八宝的寓意分别为:法轮代表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法螺代表菩萨妙音吉祥;宝伞代表张弛自如,曲覆众生;白盖代表遍覆三千,净一切乐土;莲花代表出五浊世无所染;宝瓶代表福智圆满,具完无漏;金鱼代表坚固活泼,能解坏劫;盘长结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因为八宝寓意吉祥,所以成为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主要纹饰。
   
/ I" e1 t( u' C# K. @
【盘长结纹】:又称“吉祥结”。是因为绳结的形状连绵不断,没有开头和结尾,用它来表示佛法回环贯彻,含有长久永恒之意。
. I" }: r  g: Q2 V0 N
【五供养纹】:即佛前供奉的5种物品。成化官窑瓷器上出现这种纹饰,为“莲花”、“白螺”、“寿桃”、“宝山”、“烛台”。
0 K+ z" y$ U, t: C" |/ E0 L
【太极纹】: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瓷器上有用太极图装饰的。形象为将圆形一S形线分成两半,一黑一白,即为一阴一阳,并在白中有一黑圆点,黑中有一白圆点,寓意阴阳相生。
【宝杵纹】:宝杵为佛教礼器或法器,即将双头杵交叉成十字形,又称“十字杵”,亦有加饰飘带者,称为“结带宝杵”。十字杵用于瓷器纹饰最早见于元代青花碗内,于明初瓷器上较为少见,盛行于明代中期。
* }+ q, I* i6 Q$ h( r2 g
【卍字纹】: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等国家中均有出现。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用作“万德”吉祥的标志。卍字用来表示佛的智慧与慈悲无限。旋回表示佛力的无限运作,向西方无限地延伸、无尽地展现,无休无止地救济十方无量的众生。
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制定此字,读为“万”,而谓其乃‘吉祥万德之所集’。
卍字的符号,有向右旋(“”),有向左旋(”)。在近代,右旋或左旋,时有争论。而大多数都认为右旋左旋都是对的。5 y$ \& [, L; P$ Q( ^/ h

  A* i7 m# ^1 P5 W- E2 X3 r4 s. M( B4 t

& X5 h6 }1 Q7 v
*“万字纹”与“纳粹徽章”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请勿混淆。下图为纳粹徽章)
! \) h9 h7 r8 l5 I+ ^, @
: k- z. |! n, {1 r
  =====文字纹=====
【汉字纹】:以汉字作为纹饰,一般为楷书或小篆。亦有艺术加工的变形体。
7 y( d3 l5 T0 P7 \9 E. d
* o& }$ h: s( b$ v: M3 U$ X
2 n' r$ s) `9 q! P3 k  w  g

7 k% {8 o6 N* w6 |; `& I$ H) C==变体==
【福字纹】

8 ?* Q9 K5 g9 W
【寿字纹】

2 v# |1 J6 i7 W- l/ T
* H, o  `5 M: k* |' X5 q+ q  ~5 m

1 c/ M- a. n, z5 V$ c( T5 F
# s  q; ~& x) i3 B; J( i* k2 @& r. T  a% s8 X4 Z  }' c

, q) W$ H3 M8 f1 z9 ]( V
【喜字纹】

. y" Z* V9 G" }# x
【诗词文赋】
) o3 C) t: h5 B2 A4 M# A4 K& z
【梵文】 :自明宣德开始,梵文就作为装饰性图案附加在瓷器的画面上;嘉靖、万历以后,发展到用花朵环绕梵文构成一种特殊的“捧字”图案。
【阿拉伯文】 :瓷器上书写阿拉伯文,在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中已有发现,到正德时期则更为流行。
% K( j$ s/ M0 {, E; g% u. s
  |/ N- s$ Z8 ~8 n( H

: o0 K, @3 v5 `1 |
=====人物纹=====
【舞蹈纹】:一种表现人的舞蹈场面的传统陶瓷装饰纹样。
【婴戏图】:一种以儿童游戏为装饰题材的瓷器装饰纹样。
4 f# W/ G0 L$ z! x2 M8 h
+ }3 p6 B/ e. Q

) L# k( E; g" A  `. U: V0 x
【百子图】:也叫“百子迎福图”、“百子嬉春图”、“百子戏春图”等。寓意多福多寿,多子多孙,子孙昌盛,万代延续。

0 U2 d  }* P- [' J8 ~( h3 M
+ g! z! }$ x4 p, |9 S. {3 v' H
【仕女图】:画面以仕女为主题。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瓷器,图中仕女体态丰盈,具有明显的唐代仕女画的流行风格。宋元时期仕女图较为罕见,这与当时花鸟画盛行有很大的关系。明晚期仕女图大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现状。清代仕女图尤为盛行,但历朝风格各不相同,各具独特的时代特色。

+ K3 ]% `$ m, o
【竹林七贤图】:以魏晋名士“竹林七贤”的活动场面为主题。
三国曹魏晚期,政治昏暗,一些文人志士不愿同流合污,纷纷退出官场,过着纵情山水,放荡不羁的生活。当时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相与友善,隐身遁世,常于竹林聚会,饮酒清谈,扶琴吟诗,世称“竹林七贤”。
3 w( i8 f) z- P6 W  J8 w  F0 m

" k- X% v* B9 F
【十八学士图】:唐太宗时建文学馆,收聘贤才,以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十八人并为学士。后薛收死,召刘孝孙补之。命阎立本画像,褚亮作赞,题十八人名号、籍贯,称十八学士,藏之书府,时人倾慕,谓之登瀛洲。

. a" c. o2 e5 c/ p
【高士图】:特指人物图画中以文人雅士生活情趣为题材的纹饰,无论其构图还是画法,均与同时期的历史故事图有相同之处,只是画面多有不同的表现题材,或携琴访友,或山间行吟,表现出高士不同凡人的飘逸。
高士”:指志趣、品行高尚的人,高尚出俗之士。
以高土人物为题材的瓷器装饰在金代已有,元代高士图作为主题纹饰已发展较为成熟,明代题材更为广泛,清代高士图更为常见,无论官、民窑均有大量高土题材纹饰,,占了清代人物纹饰很大比重。
(下图为“伯牙携琴访友”)
2 f. ~& w& v4 Z% q' j
【四爱图】:取材于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王羲之爱兰爱鹅、林和靖爱梅爱鹤、米芾爱石、苏东坡爱砚,基本上是由以上几个典故取其四个组成四爱图 。8 V" c: c$ Z! ~9 g
/ V) D/ A, w9 u3 B* @7 l8 T
* ]9 R- N: x3 {& g# q. Q- J
【行乐图】:即为今日俗话所说的“生活照片”。在园林庭院场景中,有画一人独坐品茶或酌饮赏景,旁衬婢女童仆烹茶或侍立者;有三五名流雅聚,或合家欢庆者。
" q2 p0 P4 j* W: D
(注:此瓶为当代仿古作品)
【渔家乐图】:描绘渔夫们欢乐的劳动生活情景。有饮酒庆丰收、小舟垂钓、渔舟唱晚、渔翁得利等画面。在康熙瓷器上大量出现,多见于青花瓷器上,以翠蓝色青花加以描绘,风格明快清新。
# o% E, _6 T$ _, L+ B$ s& P% b
【耕织图】:描绘农家耕种与纺织的生产场面的一种瓷器装饰纹样,起源于南宋时期,乾隆以前瓷绘上有耕织题材的图案,称“田家乐”或“农家乐”图。; {6 B5 _2 d& O

2 n$ p, Y- T+ F  n7 r  Y: L) u1 {( A) r# y* `) X. c6 W/ O8 f
【历史故事图】:以历史人物故事情节为题材的一种陶瓷器装饰纹样,流行于元、明、清时期。
题材甚广,诸如:“周亚夫细柳营”、“萧何月下追韩信”、“蒙恬将军”、“三顾茅庐”、“尉迟恭单鞭救主”、“明妃出塞”、“薛仁贵阵营”,“弄玉吹箫”、“八仙过海”,《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故事。还有“陈平卖肉”、“西厢记”、“岳飞”、“钱塘梦”、“风尘三侠”等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
(下图为“三顾茅庐”)
【刀马人图】:描绘战争或习武场面的人物、坐骑、弓刀,故名。
【五老图】:《渑水燕谈录》卷四载:“庆历末年,杜祁公告老退居南京,与太子宾客致仕王涣、光禄卿致仕毕世长、兵部郎中分司朱贯、尚书郎致仕冯平,为五老会。吟咏欢宴,士大夫高之。五人年皆八十余,康宁爽健,相得甚欢”。清康熙瓷器上绘有此图。
( T# h% f2 l$ B: ~* F% t  w% u  V
) M4 d9 V" Y, j( N, C9 f: E8 b9 D  a
【五子夺魁图】:或称“五子登科”图,图案常作大儿手中持一盔帽,“盔”、“魁”同音,以示夺盔者即象征高中状元之意。
“五子夺魁”的由来:后周时有个窦禹钧,渔阳(今天津蓟县)人,才学出众,颇有名气。他治家严谨,教子有方。五个儿子仪、俨、侣、偁、僖先后考中了进士。《三字经》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之语。
$ P* K6 i' W2 W/ g7 d* n5 u
【二十四孝图】:以二十四孝典故为图。
1▪ 孝感动天 2▪ 戏彩娱亲 3▪ 鹿乳奉亲 4▪ 百里负米 5▪ 啮指痛心 6▪ 芦衣顺母
7▪ 亲尝汤药 8▪ 拾葚异器 9▪ 埋儿奉母 10▪ 卖身葬父 11▪ 刻木事亲 12▪ 涌泉跃鲤
13▪ 怀橘遗亲 14▪ 扇枕温衾 15▪ 行佣供母 16▪ 闻雷泣墓 17▪ 哭竹生笋 18▪ 卧冰求鲤
19▪ 扼虎救父 20▪ 恣蚊饱血 21▪ 尝粪忧心 22▪ 乳姑不怠 23▪ 涤亲溺器 24▪ 弃官寻母
(下图为“戏彩娱亲”)
0 ^8 E) _' o5 G5 K! F& }
4 m' ]1 h1 m8 ]: u. `# a
【八仙图】:取自道教神话故事中的八位神仙: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与曹国舅。             9 Q0 L7 w, k% Q* Y! q
6 w* ]" z% B, x1 C2 I/ ^9 ]1 H8 Y+ Y
【饮中八仙图】:指唐代嗜酒的八位文人学士,也称为“酒中八仙”或“醉八仙”,他们是贺知章,汝阳王李王进、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唐代诗人杜甫有《饮中八仙酒》,对他们各自的品行、性格做了淋漓尽致的描述。明清瓷器上的饮中八仙图,就是根据杜甫的诗绘制而成。
/ |0 e# e/ p( l% x+ d
【福禄寿三仙图】:也叫“三星高照”,图取自道教中三位吉神,象征幸福、吉利、长寿。,头戴官帽手持玉如意或手捧小孩为天官一品大帝,天官赐福由此而来;,手捧如意寓意高官厚禄;寿,白色的胡髭,手持龙头杖手捧寿桃意为长命百岁。
- a+ H7 m$ h3 K0 `6 x
【麻姑献寿图】:绘于瓷器始于清康熙朝,清代一直流行。
3 D& I2 i& S  U4 v# U
【天女散花】: 图案为一仙女提花篮作散花状。 宋之问《设斋叹佛文》:“天女散花,缀山林之草树”。故取其“春满人间”之意。

& M% O( \6 O2 @5 H" O
( J! w/ t0 h# Z* W
=====吉祥纹=====
2 Q  u. d' ~* t' g& E6 d( v, ^
【杂宝纹】:始见于元代,流行于明清。所取宝物形象较多,元代有双角、银锭、犀角、火珠、火焰、火轮、法螺、珊瑚、双钱等,明代又新增祥云、灵芝、方胜、艾叶、卷书、笔、馨、鼎、葫芦等。因其常无定式,任意择用,故称“杂宝”。也有任取其中八品组成纹饰者,称“八宝”,但不同于八吉祥纹。
【博古纹】:流行于明末至清代的景德镇窑瓷器上,康熙时期尤为盛行。
北宋大观中,徽宗命王黼等编绘宣和殿所藏古器,成《宣和博古图》三十卷。后人将绘有瓷、铜、玉、石等各种古器物的画,叫做“博古”。而后加以引伸,凡鼎、尊、彝、瓷瓶、玉件、书画、盆景等被用作装饰题材时,均称“博古”,寓意高洁清雅。
1 F0 h* b( ^7 P& @3 G# d$ S- a
【四艺图】: 图案为琴、棋、书、画。 & d& A0 y; |6 w
【平安如意图】: 以花瓶和如意组成。“瓶”和“平”同音同声,如意插于花瓶中,寓意平安如意。
【璎珞纹】:璎珞原是用丝线将珠石编串成多层次的装饰物品,《将璎珞形象用于塑像或其他器物为装饰纹样,称“璎珞纹”。
/ v0 Z9 g! P: H9 Y7 y& v$ w0 m

; M  ^& ^9 O# G1 P  @
【福寿喜庆纹】:盛行于清乾隆时期,通常以“蝠”谐音“福”,以“寿桃”或“团寿”喻示“寿”,以“戟”、“磬”谐音“吉”、“庆”,故名“福寿吉庆”纹。另有,以“双钱”谐音“双全”,与福寿纹配成“福寿双全”纹;以“鱼”谐音“余”,与戟磬纹配成“吉庆有余”纹;以多个寿字纹与戟磬纹配合成“万寿吉庆”纹; 图案为蝙蝠、寿桃、荸莽和梅花的“福寿齐眉”纹;一枝寿桃数只蝙蝠的“多福多寿”纹;蝙蝠、寿桃和盘长结组成“福寿无边”纹;图案为蝙蝠、寿桃、灵芝组成【福至心灵】,诸如此类纹饰统称为“福寿喜庆纹”。
【福寿三多纹】:以佛手柑,桃子,石榴相组合的纹饰。典故源于《庄子.外篇.天地》:尧观于华封,华封人祝曰:“使圣人寿,使圣人福,使圣人多男子。”民间后以佛手柑与福字谐音而寓意“福”,以桃子多寿而谐意“寿”,以石榴多子而谐意“多子嗣”,称为“福寿三多”、“华封三祝”或“多福多寿多子嗣”。& P2 b& N8 Y* c, Z( p' K8 N& s
) m1 v* t% V. S* Z9 D) v1 U! `
4 Q+ i5 T. E) `1 Z/ Y# I% p
【五福捧寿纹】:始创于清康熙景德镇窑,于清乾隆朝颇为盛行。据《尚书·洪范》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清代瓷器上多画5只蝙蝠以象征五福,构图常以四只蝙蝠环一寿字,寿字中间又一蝙蝠,亦有以五只蝙蝠环以寿桃或寿字的,意即“五福捧寿”。
! H  N* A9 d- E
【洪福齐天纹】:指在器身上画许多满天飞舞的红色蝙蝠,取红蝠的谐音“洪福”,红蝠多画于器口沿边,寓意洪福之高与天齐,是一种吉祥图案。

; c0 {; C5 {, y$ [! D( n
【流云百福】: 图案为云纹蝙蝠。 云纹形似如意,表示绵延不断。流云百蝠,即百福不断之意。
! q" n& F" B) ^8 ?/ p# P4 u
【福在眼前】: 图案为蝙蝠与古钱。 古钱是孔方外圆,借孔为眼,“钱”与“前”同音,亦称“眼前是福”。
【太平有象纹】:流行于清代。纹饰为大象驮宝瓶,取“瓶”谐音“平”,寓意太平,以“大象”谐寓“气象”,象征太平景象。太平有象纹除用作装饰画面,在清乾隆朝还特有以瓷塑手法做成的立体象驮宝瓶,成对地陈设在宫殿内条案上。
象身上绘有“卐”字花纹,腰背上负一瓶,被称为“万象升平”图。
1 `; p  k6 l' o) m
+ i$ L" F6 K4 S" P( K$ v
【日日见喜纹】:盛行于清乾隆时期。以“喜鹊”谐寓“喜”。如《饮流斋说瓷》所记:“绘喜鹊三十只者,有一红月,名曰:‘一月三十喜’,又名曰‘日日见喜’,皆吉祥语也。若不足三十者,即以其数名曰若干喜。杂以红梅,亦颇不俗。”

9 h/ A4 y4 Q2 D. _/ R: K  q
【喜上眉梢】: 图案为梅花枝头站立两只喜鹊。 古人认为鹊灵能报喜,故称喜鹊。两只喜鹊即双喜之意。“梅”与“眉”同音,借喜鹊登在梅花枝头,寓意“喜上眉梢”、“双喜临门”、“喜报春先”。
【喜报三元】: 图案为喜鹊三、桂元三或元宝三。 喜鹊是报喜之吉鸟,以三桂元或三元宝寓以三元,是表示一种希望和向往的图案。
古代科举制度的乡试、会试、殿式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明代科举以廷试之前三名为“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三元”是古代文人梦寐以求,升腾仕取之阶梯。& h% d/ Y/ i' W% D( T

, o6 W- B  N7 {& }( P
7 d- |% P6 R- w
【独占鳌头纹】:“独占鳌头”典故出自古代科举制度,一甲前三名考生接受皇帝召见“金殿唱名”,龙床前有雕刻的鳌鱼,一甲考生上前谢恩,恰立鳌头之上。后世遂以“独占鳌头”喻位居榜首者。明清瓷器上多绘此图。

) P# K1 I4 g5 W【必定夺魁纹】:图案为魁星手执笔与银锭,因“笔”与“必”谐音、“锭”与“定”谐音,故有必定夺魁之意。
【三阳开泰】:也称“三阳启泰”,取“羊”与“阳”谐音,源自《易经》,意指三阳为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明清瓷器上绘三只羊,题三阳开泰,绘九只羊,题九阳启泰(九阳也是《易经》上说的九个阳数),寓意太平盛世,国泰民安。              
$ G" o4 ^6 \  i5 i* Z- r$ A7 S; o% u
【五世同堂】: 图案为五个柿子和海棠花。 取“五柿同棠”的谐音而得名,同音寓意,表示古人的升官、富贵、五代团聚的美好愿望。
另有图案为五只狮子,亦是取“五狮”与“五世”的谐音。

$ w6 C/ A" j/ l; T- m( g% D; S
【太狮少狮】: 图为一大狮子一小狮子。 以“狮”与“师”同音,而寓以太师少师之意,表示辈辈高官的愿望。
【百鸟朝凤纹】:又名“凤仪图”。“凤”是传说中的百鸟之长“鸟王”,古谓凤凰见则天下安宁。“百鸟朝凤”是以凤凰比喻天子,百鸟象征群臣辅弼,更有君臣有序,江山社稷太平祥瑞之意。
0 |3 J& [+ P! R3 R6 G# h0 N' ?. {
丹凤朝阳纹】:又称“朝阳鸣凤”,通常以凤凰、旭日及梧桐为主题。比喻天下贤才人尽其用,君臣有秩,天下吉祥。盛行于清康熙、雍正朝,多见于粉彩、五彩瓷。
【福禄寿纹】:指在器身上画蝙蝠、鹿和松鹤蟠桃,因“蝠”与“福”、“鹿”与“禄”谐音,而“蟠桃”“松”“鹤"又代表"寿",因此得名。

3 [, H) J- v- c) b! c# e( Q【一路连科】:在器身上画一只鹭鸶和莲花,取“鹭”与“路”、“莲”与“连”谐音,故名。此外,画鹭鸶芙蓉寓意“一路荣华”,画鹭鸶花瓶寓意“一路平安”等等。
0 e0 v0 |- }2 k) |  V' k$ P) h
【安居乐业】:在器身上画鹌鹑与落叶,取“鹌居落叶”的谐音,故名“安居乐业”。清代瓷器上多见。
【鱼跃龙门】:源自《辛氏三秦记》:“陕西韩城市东北一名龙门口,二名禹门口,当地人称呼名。龙关。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明清瓷器上绘有此图。
【年年有余】: 图案为两条鲇鱼。 “鲇”与“年”,“鱼”与“余”同音,表示年年有节余,生活富裕。 图案为两条鲇鱼首尾相连者,童子持莲抱鲇鱼者,均称"年年有余"。图案为一磬一鱼,或一磬双鱼、一童子击磬一童了持鱼者,皆称“吉庆有余”。一妇人手提鱼者,或牡丹于鱼组合,皆称之为“富贵有余”。

1 Y! r  r, {! g7 z
【纳福迎祥】:清代瓷器纹饰。画面主要是两个孩童将蝙蝠放入罐中,题为“纳福迎祥”。
【四海升平 】:图案为四个娃娃抬起一瓶。 四个小孩(海)抬起(升)瓶(平),表示四海升平,以此表达人民厌恶战乱,热爱和平之善良愿望。

- C7 h) i# h2 H: g5 h【寿山福海】:常见于明清瓷器,画面绘灵芝和山石,代表“寿山”,绘蝙蝠和海水,代表“福海”。是以象征和谐的风俗画。

4 x" Z  A5 Q$ a! |
【三多九如图】:盛行于清代。以三果纹配合如意构成图案。佛手、桃、石榴,喻多福、多寿、多子,绘九个如意指代“九如”,合称“三多九如”。
【龟鹤齐龄图】:为一龟一鹤;传说中的龟是四灵之一,为甲虫之长,是长寿的象征,可兆吉凶。鹤在传说中是一种仙禽,常被认为鸟中长寿的代表。龟鹤齐龄图则寓有同享高寿之意。
【松鹤延年图】:图案为仙鹤、松树;松在古代人们心目中认为是百木之长,除了是一种长寿的象征外,也常常作为有志有节的代表和象征。松鹤延年则寓延年益寿或为志节清高之意。亦称“松鹤同春”。
( f, t( n7 S' |1 W1 |  E& U
4 K) D! v" J* f* D; U. L4 @3 N" P" H
【鹤鹿同春图】:图案为鹤、鹿与松树。“鹿”与“禄”、“陆”同音,“鹤”与“合”谐音,故又有“六合同春”之意和富贵长寿之说。
(“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
【长命富贵】: 图案为雄鸡引颈长鸣,牡丹花一技。 雄鸡引颈长鸣(命),牡丹乃富贵之花,喻富贵。还有“长命百岁”的图案,为雄鸡引颈长鸣旁有禾穗若干。
【官上加官】: 图案为雄鸡和鸡冠花,取“冠”“官”同音,寓意步步高升。
【教子成名】:图案为一雄鸡引颈高鸣,旁有五只小鸡;以雄鸡教小鸡啼鸣,而寓以“教子成名”之意。
2 ]* W, u1 \5 h( p4 p
1 v' i6 c" ~6 Y' p
【马上封侯】: 图案为一马上有一蜂一猴。 以马上封侯(蜂猴)寓比立即升腾的愿望。 图案为一大猴背小猴者,称“辈辈侯”;一枫树一印一猴或一蜂一猴抱印者称“封侯挂印”或“挂印封侯”。
【玉堂富贵】: 也叫“满堂富贵”,图案为玉兰花、海棠花、牡丹花。另有,牡丹、月季的“富贵长春”;牡丹、松树的“富贵不老”;牡丹、柏树的“富贵高龄”;牡丹、白头翁的“富贵白头”;牡丹和瓶“富贵平安”。
! y0 H2 b; s$ v6 C. _3 V
【事事如意】: 图案为柿子、如意。 “事”与“柿”同音,加之如意,寓意事事如意或百事如意、万事如意。
【诸事遂心】: 图案为几个柿子和桃。 几个柿子寓为诸事,桃其形似心,表示诸多事情都称心如意。
3 T7 `+ g, S, c6 I& {' r
【必定如意】: 图案为毛笔、银锭、如意。“ 笔”与“必”偕音,“锭”与"定"同音,再加如意,取其“必定如意”之意。
【岁岁平安】: 图案为穗、瓶、鹌鹑。 以岁(穗)岁平(瓶)安(鹌)之偕音惜意表示人们祝愿和平的良好愿望。
【福寿双全】:图案为蝙蝠和桃子。
4 T+ o7 b( i4 Q% i! W; A) L
http://happy0129.lofter.com/post/1cba3c01_79e0d34
http://happy0129.lofter.com/post/1cba3c01_7b72f92
http://happy0129.lofter.com/post/1cba3c01_7be4e90

7 Z& f. J) F0 G8 i8 A
地板
发表于 2016-5-16 23:51 | 只看该作者
【科普】关于瓷器的种种(素瓷篇)
素瓷,与彩瓷相对而言,指釉上釉下都不加任何色彩,也不绘制有色图案花纹的瓷器。

( d: _0 {7 ~4 ^2 ?
【色釉瓷:又称“颜色釉瓷”,是依靠釉水色彩的变化来装饰瓷器的瓷器统称。通常在釉料之中调整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就能达到改变釉色的目的,如铜红、钴兰、铁黑、铅绿等等。
! `7 |( R) @& C; J+ C
一般来讲,颜色釉分如下几个大类,如青釉、酱釉、黑釉、白釉、黄釉、绿釉、青白釉等等。其实每种颜色还可以再细分,如青釉就可以分成豆青、粉青、天青、梅子青等等近20多种。
颜色釉的划分并不是根据肉眼对釉面颜色的判断来确定的,比如宋代福建窑的一些青白釉,直观看上去是白色的,但由于其所含各种微量元素的比例,决定了他仍是属于青白釉。窑变釉和结晶釉应纳入色釉瓷范围之内。% r& i- I( ~. O: h4 x( F7 H/ Z

1 p2 ]) J  B  b# O, n& b" I
======青釉瓷======
【青釉瓷】:,即“青瓷”,中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青瓷。唐代越窑、宋代官窑、汝窑、龙泉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 N$ C* H$ p5 W! Z" L) s; Y/ c6 B
青瓷主要特点是釉面布满龟裂的纹片,通常称之为“开片”。这种由细小裂纹所形成的片纹,大小有别、裂纹颜色的深浅也不一。
青瓷的发展:
商周时期:原始青瓷;
六朝至唐宋:越窑(南方青瓷代表);
宋到元明:龙泉窑(南方青瓷代表);耀州窑、临汝窑、钧窑(北方青瓷代表);
明清:景德镇青瓷
9 \! K# w, [) D4 R0 Q
【原始青瓷】:也称“釉陶”、“青釉器”等,最早出现于商代,流行于西周、春秋战国至东汉前期。因其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但与瓷器又不尽相同,所以也被称为【原始瓷】。釉色以青绿为主,少数呈褐色或黄绿色;
) ^+ n% I5 c" F7 g- V
下图为【西周 原始青瓷双系罐】
【临汝窑】:宋、元民间瓷窑,窑址在河南临汝县。临汝窑分为耀州窑系和钧窑系两种瓷窑。
耀州窑系瓷窑烧造年代始于北宋中叶,盛于北宋后期,延续到金代。以盘碗为多,有的光素无纹饰,有的饰以印花,另有少数刻花器。
钧窑系瓷窑属宋元年代,其所烧制的青瓷,既有汝窑特征,又有钧窑特色。另有一种淡月白釉中带红色斑点的器品,为其它钧窑系瓷窑所没有,很是名贵。
" `  W8 ^- J8 g2 C
下图为【宋代 临汝窑 青釉印花菊纹碗】馆藏:首都博物馆

: d- U- X% i" r+ \3 r5 k- Z下图为【宋代 临汝窑 青釉缠枝花纹碗】馆藏: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原 淮北市博物馆)
& ]. H8 s$ f+ n$ b
(越窑、龙泉窑、耀州窑、钧窑、景德镇窑,详见《古代名窑篇》; T0 k& I( U( I* F4 k
【青釉】:传统颜色釉,亦称“青瓷釉”。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颜色釉。
古人往往将青、绿、蓝三种颜色统称为“青色”。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提到:“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由此可知,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但多少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
==釉色分类==
【缥色】:“缥”原为一种淡青色的帛。所谓“缥色”,就是指青瓷的如缥的釉色。
瓯窑青瓷的釉色就是缥色,故又称为“缥瓷”。其色淡青,在淡灰绿色中,青的成分较多。但由于火候不一,釉色也不太一致,有深灰绿,青绿,黄绿,甚至还有灰色和带烟焖暗红色。
“瓯窑青瓷”,也称“瓯瓷’。窑址在今浙江省温州一带的瓯江两岸,因瓯江而得名,故名瓯窑。迄今为止已发现瓯窑古窑址200余处,是我国古代又一个规模很大的瓷窑体系。始于东汉,终于宋。
缥瓷的说法出现在晋代。缥,原是晋代一种淡青色的丝帛,瓯窑青瓷的颜色很像这种缥,故借缥以名瓷,称为缥瓷。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缥瓷是晋代人对青瓷的一种称谓,泛指当时所有的青釉瓷,而非特指某一窑品。
下图为【缥色釉斗笠碗】馆藏:未知
$ g: Z+ C& ]# A  c# x1 [
1 U$ @! W7 M) a* y

: c3 O3 A9 K! [+ b% |(我翻遍了全网,才找到一个算是靠谱的缥色釉瓷,器物年代不可考,显然是私人收藏,图片来源见水印。)
【秘色】:色泛灰蓝,釉面无光,近似“香草色”或“青绿色”。唐代已有,盛于五代,衰于南宋,元明时中断。以越窑秘色瓷最为著名。
宋时的余姚上林湖烧秘色瓷器,这时的釉色不再是那种青中微微闪黄的不成熟的还原色调,而是一泓清水般的湖绿色。因此国外也将秘色称为“翡色”。
自宋代以来,迄于明、清,乃至今天,学者们为“秘色”一词的真正含义聚讼不已。现代学界普遍认为:“秘色”的意思不是“秘密的颜色”,或“香草色”,或“青绿色”,而是“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从大量的文献记载与实物考察,秘色实际已成为晚唐以来高档青瓷器的代称。+ }8 Z( z& v/ S% u' Y3 s% n6 `9 y! c
下图为【唐 秘色瓷碗】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 g. _( K  ?0 W' ~5 t9 A
$ [9 E4 L( _2 _/ V# f
【粉青】:釉色青绿之中显粉白,釉面光泽柔和,达到类玉的效果,为青釉中最佳色调之一。粉青釉为南宋龙泉窑首创,为龙泉青瓷弟窑主要釉色之一。
下图为【清乾隆 粉青釉 鸡形熏】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I1 g: }# e1 ?+ X& a( e8 U
( I6 }3 z# [- M2 Y
【豆青】:象青豆子一样的颜色。起源于宋代的龙泉窑。以前微近黄色,至清代釉色纯近绿。明正德年间的豆青,色浅淡而闪黄;康熙时则色深,釉面润泽,釉质剪影。 0 p# Q7 @! b$ z
下图为【清道光 豆青釉敞口盘】馆藏:未知
6 U* c7 L. }7 D
' j+ y5 G; s. L: g9 ^
【天青】:据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时,朝廷官史请示烧造御用瓷器的造型和设色,柴世宗答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采”。根据这一颜色创造出来的釉色叫“雨过天青色”,即是天青釉。有关文献中提到汝窑的釉色也叫天青。
天青釉发展到清初已达顶点。康熙时期的官窑产品,天青釉略带蓝色,釉薄而坚,莹润光洁,无开片,民窑的青色较深,釉层较厚。到雍正时,釉色幽淡隽永,更是引人入胜,但到乾隆以后,由于青料质劣,釉色阴沉,被称为“鬼脸蓝”。
下图为【宋代 汝窑 天青釉圆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2 D  k9 h( i3 P5 B& B

8 R+ {1 }. i5 B" r% F' d. u
【梅子青】:因釉色与青梅色相近,故名。始创于南宋时的龙泉窑,其色泽可与翡翠媲美。梅子青为南宋龙泉窑最为经典、稀有的釉质。梅子青品种仅在南宋一朝烧造,存世极少,又多为仿古铜器和玉器造型的古雅之品,弥足珍贵。
下图为【现代仿 梅子青釉玉壶春】
9 r" J$ P( W; }/ u' `, [
$ n. h3 X$ c3 {5 L: ~
【东青】:也称“冬青”、“冻青”,据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是北宋时期东京(河南开封)民窑烧制的一种色如碧玉的青釉。原与豆青同属一类,以后才各具特色。
明永乐时期,东青釉烧制出宋元龙泉釉的效果,故又称“仿龙泉釉”。
下图为【清康熙 冬青釉 暗花海水龙萝卜尊】

2 Z5 z# g# [" F* }0 W
! \1 }. \% S' Q' ~, a, x
【翠青】:为明代永乐时所创。釉色青嫩如翠竹,色泽光润。传世品极少。
下图为【明 永乐 翠青釉三系盖罐】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2 h9 F& L; |1 ]& l5 [

' P8 A- F# @" |4 J" U+ e- q2 O: t
) y$ r) k7 P1 z* I- J0 L# U
【月白】:本为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也是宋代钧窑釉色之一。钧窑大部分产品的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较淡的蓝色称“天青”,较深的称“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月白”。# D- Z/ B6 `  E& x6 N
下图为【宋 钧(民)窑 月白釉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1 }) }# X  e7 g: N9 g
0 v1 v; H: B6 g' L) D9 w

2 O! V( G0 W/ m: d
下图为【北宋 钧窑 天蓝釉六方花盆】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传世官钧窑瓷器的外底大都刻有从“一”到“十”色不同数目字,其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根据现存实物证明,数目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

3 U+ z- R$ R) {% C7 m1 L
======黑釉瓷======
【黑釉瓷】:出现于东汉时期。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
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
唐代黑釉较为盛行。开创了鲁山花瓷
宋代则是黑釉的高峰时期。河北定窑生产的黑瓷,胎质洁白细密,釉色乌黑发亮;福建建窑烧制的黑瓷品种如兔毫纹,油滴釉,鹧鸪斑等,颇为珍奇;江西吉州窑的玳瑁斑、木叶纹、剪纸贴花黑瓷。
明、清时期御器厂所烧黑釉器做工精细,多在纯净的黑釉上施以各种低温色彩,黑釉则成为各种美丽颜色的衬托。
就黑釉的品种而论,可以分为一般黑釉花色黑釉两大类。
  _& A1 R! {$ C9 Z* V- A
【乌金釉】:黑釉中最莹亮的一种,光润透亮、色黑如漆的纯正黑釉。于明代成化年间而以清康熙朝作品为代表。以后衍为古铜、墨褐和铁棕等。创烧于明成化年间,清雍乾两朝得以盛行。因釉料取自景德镇所产的“乌金土”,故称为“乌金釉”
有纯黑与黑地彩两种:纯黑为一色;黑地彩即在黑地上施彩绘,以黄、绿和紫三色为多。
清代御窑厂生产的乌金釉有黑地白花、黑地描金两种。
下图为【清 乌金釉碗】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 C& Y% z. ?* w- ~% Q
. ]0 X; M# w& r) E
下图为【清 康熙 乌金釉胆式瓶】馆藏:未知

  G( y  s7 m. E
==花色黑釉分类==
【兔毫】:在黑釉器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条纹,状如兔毫,称之为“兔毫斑”或“兔毫纹”,历代诗文中常提到的“玉毫”、“异毫”、“兔褐金丝”等,也都是兔毫别称。
“兔毫盏”,宋代建窑最具代表的产品之,民间称“银兔毫”、“金兔毫”、“蓝兔毫”等。其中以“银兔毫”最为名贵。
下图为【宋 建窑 黑釉兔毫盏】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5 y) b5 k$ Y7 @7 C0 m
) N% r; G0 G( P/ J: {3 n) R7 V
【油滴】:油滴釉创烧于宋代。特点是在釉面上散布着许多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园点,大小不一,大的直径达数毫米,小的只有针尖大小,形似油滴,故名“油滴釉”。
下图为【宋 黑釉油滴釉盘】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0 x/ s! g% X9 a' D: q% L  r! E& k- C/ k: h2 P& k
【鹧鸪斑】:黑色釉面便呈现鹧鸪羽毛一样的花纹,故名“鹧鸪斑”。偶见斑纹呈隐约虹彩色者,甚为难得。
下图为【宋 鹧鸪斑建盏】馆藏:日本静嘉堂美术馆

) g3 t! l, t( ]- S! T1 N) Q" s# X$ e. Q4 N7 v& y
【曜变斑】:古称“毫变”,曜变一词出自日本。主要特征是圆环状的斑点周围有一层干涉膜,在阳光照射下会呈现出蓝、黄、紫等不同色彩,并随观赏角度而变。
下图为【宋代 曜变建盏】馆藏:日本静嘉堂美术馆

* O) B/ ~* B( W& _4 k
7 x* D+ f3 Z' J0 m
【玳瑁】:器面有玳瑁状的斑纹,故称“玳瑁釉”。
下图为【宋代 吉州窑 玳瑁釉罐】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8 m$ H% o6 s0 O
# r& N. ~; x: q9 B; L

( N+ r6 }4 K2 V$ T  S
【木叶纹】:即在黑釉碗(盏)内,或边缘,将有单片或双片木叶烧制其中,从而形成特殊纹路。
下图为【黑釉木叶碗】馆藏:未知,年代:未知
$ C5 K/ r- f: `* d" S* H% ~2 ?/ c( I

; O: l0 ]3 H5 o4 l1 U: d, O
【剪纸贴画纹】:与木叶纹相似,所用为剪纸花样。先将剪纸纹样贴在已施过含铁量高的底釉的器物上,再施一层含铁量低的褐黄色釉,入窑在高温下烧成。剪纸贴花纹样有各种花卉、鸾凤、鸳鸯、海棠、双蝶等,还有“长命富贵”、“福寿康宁”、““吉”、“福”等吉祥字样。
下图为【宋代 吉州窑 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Q& r6 {$ m# E# p- f  D5 K: ]; W

. q! c$ M( n- v. [8 N
: z% E5 a% O  F' d5 E! f
【铁锈斑】:顾名思义,斑纹如同铁锈。
下图为【宋代 铁锈斑黑釉盏】馆藏:福建博物院

3 X) h: f( V4 P
5 @" q8 D0 y5 l# Z+ ?3 N
【花瓷】:今称“花釉瓷”,唐代首创, 又名“鲁山花瓷”,“唐代钧瓷”、“唐花釉”,古玩界多称“唐钧”。因唐代鲁山所产的黑底乳白蓝斑一器三色的花釉瓷器而得名。
在黑釉、茶叶末釉、酱褐釉或灰白釉等地釉上点缀出蓝色、天蓝色、黄褐色、灰紫色或乳白色彩斑。
( U" s) p6 Y& x/ ^" X* \3 t3 Q
其制品大体可分为两类:
1.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
2.黑色、褐色或钧蓝釉色饰以天蓝色彩斑。
! _* n, ^$ X( u. e. \8 V
下图为【唐代 花瓷罐】

/ S, ~9 i  P' }1 [' z* p
=======白釉瓷======
: _  t/ X+ G  T3 c% E
【白釉瓷】:也称“白瓷”,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中国历史上白瓷产地有德化白瓷、定窑白瓷、刑窑白瓷等。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
【德化窑】 :古代著名民窑之一,以烧白瓷著称,窑址在今福建省德化县。宋元时已烧制青白瓷,明代主烧白瓷。其制品以人物塑像最为突出,如达摩、观音等,此外还有炉、尊、壶、乐器等器型,均名传于世。德化窑的瓷质优异,胎、釉浑然一体,色泽光润明亮,如脂似玉,洁白之中又闪牙黄,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为当时中国白瓷之代表。
* M7 |* z' v7 @5 n( T
下图为【明 德化窑 白釉观音坐像】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整体)
(局部)
【刑窑】:邢窑的中心窑场位于今河北省内丘县、临城县,因这一地域在唐代隶属邢州管辖,故名。始烧于隋代,唐代为繁荣期。盛产白瓷,胎质细腻,釉色洁白。唐代陆羽撰《茶经》中有邢瓷“类银”、“类雪”的记载。唐代邢窑白瓷曾一度被朝廷纳为贡品。
下图为【唐代 邢窑 白釉罐】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 y- f# e; F$ R2 ~2 ?) G4 E1 q9 w$ f. N
(定窑,详见《古代名窑篇》)
白瓷的发展:
东汉:出现了早期白瓷;
隋:成熟期,开始普及;
唐:极盛期,成为北方代表瓷器。以邢窑白瓷为代表,与南方地区越窑青瓷相匹敌,世称“青北白”;
宋:巅峰期,大量烧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元:枢府釉首创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失透的白釉;
明:永乐时期首创甜白釉成为白瓷史上的最高成就。
清:逐渐衰落。
【白釉】: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真正的白釉应该是乳白色的乳浊釉,这种釉是近代才发明的。我国古代仅有元代枢府釉是失透的,其他白釉并不是白色的釉,而是透明釉, 釉色因白润瓷胎的映衬而显出白色,现在习惯上将这种透明釉也称为白釉。
==白釉分类==
【定白釉】:指的是定窑白瓷,始于唐代,至宋代发展到顶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定窑的白瓷胎体洁白,质地结实,釉色润泽如玉,白中微微闪黄。
下图为【北宋 定窑 白釉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纹盘】
! v' a9 z0 b) Q, v7 a# }; F
2 N: P7 w8 m3 t+ j0 E8 x5 b
【卵白釉】: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瓷的统称。因为底款有枢府铭文,所以也叫“枢府瓷”。卵白釉瓷器其胎体一般比较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泛青,恰似鸭蛋壳色泽,故称“卵白釉”。
卵白釉器从元一直烧造至明代早期。
(“枢府”是元代掌管国家军队大权的重要机构“枢密院”的简称。)
下图为【元代 景德镇窑 卵白釉印花云龙纹盘】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o; c! I& V% i( H  ^$ J. j4 ^7 n' t$ R" W
【甜白釉】:明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其特点是白如凝脂,素若积雪。之所以称“甜”,是因其洁白的釉色给人一种甜美之感。又有人称其为“填白”,是指在此白瓷上可填彩绘画。
甜白釉在清代还有烧造。康熙甜白釉有奶粉般的色泽,白而莹润,无纹片,也称“奶白”。
(永乐窑:明永乐(1403—1424)时景德镇官窑。)
下图为【明 永乐 甜白釉僧帽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d& B4 }/ Y' S( b) I+ K, V1 R- z$ }: C' ~7 x
【象牙白釉】:明德化窑烧制的纯白釉。从外观上看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得名“象牙白”,也称“猪油白”。欧洲人又称这种釉色为“鹅绒白”、“中国白”。
下图为【明 德化窑 (象牙)白釉达摩像】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p: m, v/ Q6 z& [4 f  O3 s
======青白瓷======
【青白瓷】:又称“青白釉”,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为景德镇窑在北宋初中期独创的品种。也叫“影青”、“隐青”、“映青”。
下图为【宋代 景德镇窑 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酱釉瓷======
【酱釉瓷】:其釉呈棕红色,实际上与今天芝麻酱色调相近的釉,故而得名。又称“柿子釉”。
酱釉瓷早在宋代就多见于北方的许多瓷窑,其中以定窑的“紫定”器最为著名。
明代宣德时景德镇官窑出产的酱釉瓷造型规整,色泽温润纯正,釉面肥厚并有橘皮纹。 因以“紫金土”配釉,也称“紫金釉”。' O5 _3 Y4 Y- m8 q4 B3 n
下图为【宋代 定窑 酱釉花口盘】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9 l9 F6 f5 \4 u- l3 ?3 C
# `# [6 T6 S$ X
下图为【明 宣德 紫金釉盘】8 s- S- X* r/ T- ?+ G; g* Y5 j

6 o) N* \  s9 u. ~2 V, i/ B0 t
5 G( ?8 a4 M" O; Y' w/ |
======红釉瓷======
& G3 \( j' r& |& R
【红釉瓷】:顾名思义,釉色为红的瓷器。最早出现在宋代,但是纯然一色的红釉则是元代景德镇窑工的首创。明清时期红釉瓷得到发展。
==红釉的分类==
按着色剂分为:铜红釉铁红釉两类。
【铜红釉】,以铜作着色剂,为高温色釉。主要品种有鲜红、朗窑红等;
【铁红釉】:以铁作着色剂,为低温色釉。主要品种有矾红、珊瑚红等。
* L2 x/ a) ?. R: }& i& j. u( N
以釉色分为:
【钧红釉】:宋代的钧窑利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铜红釉,成为钧红。钧红是最早的红釉,当时的釉料配置不够精细、准确,除了铜以外,还混杂着其他金属氧化物。因此钧红釉具有红里泛紫的色调,近乎玫瑰花、海棠花的紫红色,所以又称为“玫瑰紫”和“海棠红”。钧红制品中,还常出现红、兰、紫三色互相交错、如火如霞的绚丽画面。
下图为【宋代 钧窑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5 K; @9 |' `- C) h( o9 m# ^' V8 `% x
【鲜红釉】:又称“宝石红”、“祭红”、“霁红”、“宣烧”、“宣德宝烧”、“积红”、“济红”、“鸡红”、“极红”、“醉红”、“大红”、“牛(鸡)血红”等,现在统称为“红釉”。
宝石红”,是因这种红釉闪闪发光,具有天然红宝石般美丽的色泽;
祭红”,是因从明代典章制度看,红釉、蓝釉、黄釉、白釉瓷器等均可派作祭祀用;
霁红”,因其釉色颇似雨过天晴之霞霁;(清代仿烧的鲜红釉也叫“霁红”。)
宣烧”或“宣德宝烧”,是由于宣德年间这种产品尤为突出,或因以红宝石入釉烧造。
约成书于清雍正、乾隆年间的《南窑笔记》中说:“宣窑……又有霁红、霁青、甜白三种,尤为上品。……一切釉水,以霁红为难。旧红名鲜红,又名宣烧,盖珍重之也。”
至于“积红”、“济红”、“鸡红”、“极红”、“醉红”、“大红”、“牛(鸡)血红”等,可能是由于各人理解及各地方言不同,辗转相传,或以讹传讹而产生的。
约成书于1906~1911年寂园叟的《陶雅》曰:“积红即祭红,同为祭品中贵重之器皿也,祭蓝亦然。自项子京《古瓷图说》出,遂以有纹无款之宝石红为祭红,而以无纹有款之鲜红为积红,俗亦有以积红作醉红者,又谓之鸡红,不知语其血、其冠、其羽也。大抵随其品色以定名称,望文生意,通人嘲之。”
其卷下二十四又有:“曰鸡红、曰醉红、曰大红、曰鲜红、曰宝石红、曰积红,皆《南村随笔》所谓宣德祭红。”
下图为【明 永乐 鲜红釉盘】
: ~6 S, Q8 x( L/ t
(永乐、宣德的红釉器口边均显淡青白色,俗称“灯草口”,这实际是烧制过程中红釉流动的一种现象。)
/ }- m8 q# @2 z. O
下图为【明 宣德 宝石红僧帽壶】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R5 f+ d; q' o, H, D8 r' U: k7 L
- N* P: j! [  s- D9 N0 ]+ w' @
==关于“祭红”由来的一个传说===
相传,有一烧瓷艺人,技艺超群,专为宫廷烧制御瓷。这位艺人仅有一女,名叫继红,天生丽质,父女相依为命以烧瓷为生。一次因皇宫要烧制御品佳瓷,可是御窑连烧数十窑也未成功,眼看日期已到,如不能按时交付,全部窑工都要获罪问斩。继红为救其父和众窑工,便以自己鲜血做釉料烧制出一种稀世罕见的、色调安定肃穆的釉瓷,自己却因失血过多而亡,为纪念这位舍身救众的女子,后人便将此瓷称之为“祭红”。
8 d% }+ H. Q0 @7 M" G; o; s
【矾红釉】:创烧于明嘉靖间,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它的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其施釉方法是以毛刷蘸釉将之涂抹在已烧成的白釉器上,釉面常可见到明显的刷痕,故又称“抹红”。
下图为【明 嘉靖 矾红釉梨式执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3 \  R$ X7 d9 ~$ @8 Y# Z! ?# Q2 z: f
【珊瑚红釉】:清代烧制的一种低温铁红釉,始于康熙,盛于雍、乾两朝。因釉色可与天然珊瑚媲美,故名“珊瑚红”。
【清 道光 珊瑚红地白梅花纹盖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s" l# O1 |; M' [: ]

8 k5 o! ^. a5 i+ e: c( z
【豇豆红釉】:釉色浅红, 中有深红色晕点和绿色苔点,釉色似红豇豆,是清康熙时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由于铜在各部分的密度不同,烧成后呈色各异:有的在匀净的粉红色中泛着深红斑点,或者红点密集成片,有的则在浅红色中映而疏露着绿斑或色晕。因此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之美誉。
, X! V+ q% n* v) f! K
豇豆红釉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古人对其的好次之分在于颜色的差异。
通体一色,明快鲜艳,洁净无瑕,名“大红袍”或“正红”,属上品;
色如豇豆,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及绿苔,称“美人醉”或“美人霏”,属中品;
色调再浅些的称为“娃娃脸”或“桃花片”,属中下品;
色调灰而又暗的称为“乳鼠皮”或“榆树皮”,属下品;
至釉面灰黑不匀的俗称“驴肝马肺”色,与器下部呈黑釉焦泡的一类,则属最下品。
苹果绿是豇豆红的窑变异色,釉面苔绿连成片,其间呈现红晕,近似新鲜苹果的丰美色泽,属珍品。
* r4 ]. q, z" U+ \! p& F# x
下图为【清 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莱菔”[lái fú],萝卜的别称,此类瓶因形似萝卜而得名,又称“萝卜尊”,是清代康熙时期创造的新器形。)

! C/ x. I8 S/ l$ A  `5 r0 X4 J4 j7 ?
【胭脂水釉】:也叫“胭脂红”,“胭脂彩”,是一种红粉低温釉。其色粉红如桃,很象古代美人涂抹于腮的胭脂,因此得名。其呈色剂为金,故也称“金红”,始于康熙,精于雍、乾两朝。胭脂水釉的器物都为官窑产品。
下图为【清 雍正 胭脂水釉小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v/ ]/ d$ b; `. U6 l  S0 {, v
# i( K3 Z( V4 Q( R2 `4 F
【郎窑红釉】:清康熙时期仿明宣德红釉所烧的一种红釉。因康熙时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仿烧成功,故以其姓氏命名,又称“郎红”。
郎窑红比宣红釉更鲜亮,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质光泽,绚丽夺目,是我国名贵的铜红釉中呈色最鲜艳的一种。传统的郎窑红对烧成火焰和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制品十分困难,所以又有“若要穷,烧郎红”之说。  
下图为【清 康熙 郎窑红釉观音尊】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J; ]" T1 M9 D$ D2 L+ A
======蓝釉瓷======
【蓝釉瓷】:属高温石灰碱釉,呈色剂为氧化钴。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但传世品不多。明、清两代在元代蓝釉的基础上相继创烧出霁蓝、洒蓝、回青、天青等各色釉。( e3 \; _4 g, ]2 K, v
==蓝釉分类==
【钴蓝釉】:元代创烧的高温蓝釉。
下图为【元代 景德镇窑 蓝釉白龙纹盘】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i# z+ p& b% [& u& F1 F【孔雀蓝釉】:又称“法蓝”,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因部分器物发色偏绿,因此也有人为其命名“孔雀绿”、“法翠”、“翡翠釉”、“吉翠釉”。
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釉色有深、浅两种。明代正德时期达到鼎盛阶段,清代康熙年间极为盛行。    
下图为【明 正德 孔雀蓝釉碗】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J# h3 A( G) b/ ^8 N5 i
( g6 g7 J. d5 r; N# f! @2 N1 `7 K
【霁蓝釉】:又叫“积蓝”、“祭蓝”,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 淡均匀,呈色亦比较稳定。
明宣德《南窑笔记》中把霁蓝、霁红、甜白,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
下图为【明 嘉靖 霁蓝釉梅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J( C6 j, A8 ?
& x* P- H- Y0 ?% H, @* Z" e& a
【天蓝釉】:属于高温彩釉,由天青釉演变而来,创烧于清康熙年间,色调似天空之蔚蓝色,故称“天蓝釉”。
雍正时期,天蓝釉瓷的烧造在康熙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深浅不一的两种釉色,深的若雨后晴空,淡的趋于月白。3 G. K8 N6 i7 ?/ N% Y4 S$ u
下图为【清 雍正 天蓝釉双龙耳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w; ^5 q$ e7 V, c- Y4 t5 y; w7 d5 N0 r  {' C
【回青釉】:是明代嘉靖时特有的一种以进口“回青”料配釉烧成的高温蓝釉,它是在元代以来景德镇窑烧成的高温钴蓝釉基础上所衍生出的新品种,其釉色与祭蓝釉相近,但略显浅淡。
(“回青”,是一种蓝色颜料,主要用于瓷器烧制上色,因明朝时从西域进口,故而得名)
下图为【明 嘉靖 回青釉盘】馆藏:首都博物馆: ?* B: P( x! O, _  x5 q

! z1 b# N% {' R4 r0 N( [6 f- r. |% n8 D+ j
======黄釉瓷======
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宋代汝窑烧制高温黄釉,即“茶叶末釉”。# a/ ]8 i/ w0 {# P2 H' F' `) V2 S
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老僧衣”即茶叶末釉的衍化;
宣德时的“浇黄”是明代杰出的黄釉;
嘉靖以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
清康熙出现“淡黄”,以及其后的“菜尾”、“鼻烟”、“金酱”等。
现在所说的黄釉瓷指明后的低温黄釉瓷器。
另,“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
==黄釉的分类==
【高温黄釉】
下图为【辽 黄釉提梁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S7 t$ E% i2 r7 [2 {7 }! R
' v+ {. d" Y2 D( }9 m9 t: Q
【浇黄】:以明弘治时产品最负盛誉,由于当时的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又因颜色娇嫩如鸡油,故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
下图为【明 弘治 黄釉描金双耳罐】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a2 ^$ ?/ y% |* W4 R% [& }0 o$ j2 I
# A! W% J  Z/ U. q% r, [# B
【淡黄釉】 :由淡黄彩发展而来,淡黄彩最早见于康熙时从西方进口的珐琅彩料中,属于低温釉上彩,雍正时对其稍加改进,用来烧造淡黄釉瓷器。又因其釉色淡雅似蛋黄色,故又称“蛋黄釉”
下图为【清 雍正 淡黄釉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8 d+ t8 M% K6 f8 g2 r( O+ }6 w8 P& y) A
【鳝鱼黄】 : 又称“鳝鱼皮”,为黄、绿相间而偏黄的结晶釉。以其色如鳝鱼皮而得名。以雍乾时期产品为多,是这两朝的官窑制品,故这类器物的器底刻有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款。
下图为【清 雍正 鳝鱼黄釉钵】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7 Q. x. [  ?, I- Y5 a. S2 I$ Y$ T
======绿釉瓷======
【瓜皮绿釉】:创烧于明代早期,它是一种玻璃质的低温铜绿釉,因釉色似西瓜皮色,故俗称“瓜皮绿”。嘉靖时景德镇官窑烧造的瓜皮绿釉器最为著名。 ! Q6 N+ M! z! r8 S
下图为【明 嘉靖 瓜皮绿釉暗划云凤纹尊】
! Q6 `* m2 {$ k9 ^

+ K3 K8 R& M- j* A' _2 f3 d" a: @5 O3 `
【秋葵绿釉】 :清代雍正时创烧。一种低温淡绿釉,颜色呈浅绿色泛黄,色调淡雅柔润如同秋葵花之色,故称“秋葵绿”或“湖水绿”。
下图为【清 雍正 秋葵绿釉如意耳瓶】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3 Z9 S& v" k  w+ c, _) i4 y3 [
  
======炉钧釉======
【炉钧釉】:是清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新创的一种仿钧窑低温釉,盛行于雍正、乾隆时期。烧成后釉中紫红、蓝、绿、月白等色熔融一体。
清人撰《南窑笔记》:“炉均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故称“炉钧釉”。
炉钧釉主要以流淌的蓝釉形成自然的垂流条纹,其间密布红色或青色斑点。雍正朝炉钧釉瓷器上那种红中泛紫、似成熟的高梁穗颜色,被称之为“高梁红”。1 V6 Q: _1 G7 Y( P) Q3 E, r  @' G
下图为【清 雍正 炉钧釉铺首耳壶】
' ~1 [0 \2 c, S

! b$ h, k, w! Y7 p" Q- _# n3 Q0 n6 N. t" Z! y  @- @
下图为【清 雍正 炉钧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9 ~, u2 X: R# k, ~3 X' p4 K6 ~9 g6 c

6 B# Q) E( g  I/ [6 Y! {: F' s$ P! V# P8 N8 M5 S5 n( H
下图为【清 乾隆 炉钧釉直口瓶】
2 d$ ^5 ?9 b  j6 {, r
(名窑篇)$ P% R% V7 \& P' v
(彩瓷篇)
(纹饰篇)
0 I/ ?7 A: w9 u2 g8 G" y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