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其他综合] 聪明未必是件好事 高智商也有不幸

[复制链接] 0
回复
335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7-27 16: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 G& _1 ]! ?8 b
                        高智商者常常存在焦虑感                     
如果俗话说傻人有傻福,那反过来高智商就意味着不幸?很多人都这样认为。我们的看法是天才往往受焦虑、挫败感和孤单困扰。想想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艾伦·图灵(Alan Turing)、丽萨·辛普森(Lisa Simpson)——他们就像一颗颗孤星,但即使在他们燃烧最耀眼的时刻也倍感孤独,正如海明威曾说的那样:“聪明人拥有幸福——这样的事我几乎从未遇到。”
这似乎只是关于一小部分人的小问题——但是它可能会给很多人带来启发和影响。我们的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学术智力。尽管存在很多众所周知的缺陷和局限性,智商测试仍然是衡量认知能力的主要方法。我们在大脑训练和认知提高方面投入了大量的金钱,试图提高参与相关测试的分数。但是,假如对才能的追求本身就是一场徒劳呢?  q( T" v% m: m5 ?

7 d( Z% [& i# r: \0 }- F, @

  v8 `. F; J5 }                         聪明者总是很孤单(图片来源:Thinkstock)                     早在近一百年前就有人尝试寻找以上问题的答案。在那时,美国爵士乐正处于黄金时代,智商测试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开始引起关注。此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征兵中心,智商测试已得到验证,1926年,心理学家路易斯·特曼(Lewis Terman)决定用智商测试来找出天才儿童,并对他们进行研究。
. W( h) X+ m$ z$ t* O通过对加利福尼亚州各个学校的地毯式搜索,他挑选出了1500名智商在140以上的小学生,其中80人的智商超过170。这些学生后来被称为“特曼神童”。时至今日,对他们人生跌宕起伏的发展轨迹的研究仍在进行中。
3 e& d& c, A+ M3 _和预期一样,很多“特曼神童”都获得了财富和名声——最著名的是杰西·奥本海默(Jess Oppenheimer),20世纪50年代经典情景喜剧《我爱露西》(I Love Lucy)的作者。的确,当他的电视剧在CBS电视台上播出时,“特曼神童”们的平均薪水已经是普通白领平均薪水的两倍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达到了特曼的期望——有很多人选择了比较“平凡”的工作,如警察、船员、打字员等。因此,特曼总结道,“智力和成就之间并没有完美的相关关系”。此外,高智商也没能让他们过得比常人更幸福。在他们一生之中,离婚、酗酒和自杀水平和国家平均水平大致相当。
8 m7 C, u7 y# [- ]+ W% T+ E+ S3 P: q7 A& e; n

7 g# C; A9 F. K% B& |0 |                         早年就获得成功的人,未必能够一帆风顺(图片来源:Thinkstock)                     当“特曼神童”步入晚年时,他们故事的寓意——高智商并不等同于更好的生活——已经被人们重复了无数遍。在最好的情况下,他们会认为高智商顶多让你的生活满意度与常人无异;而在最坏的情况下,他们会说实际上意味着你怀才不遇壮志未酬。0 o6 I# b$ G2 }* U" M9 d
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拥有高智商,就必然要遭遇磨难,尽管一些流行的观点这样认为。但这确实令人困惑。为什么从长期来看,卓越的智商并没有带来应有的回报呢?: x: H* G0 V3 f. ]2 h( q, S" H( n
沉重的负担一种可能是,知道自己是高智商反而变成了束缚自己的锁链。的确,在上世纪90年代,研究者请那些仍在世的“特曼神童”回顾他们过去80年人生中的大事。他们不仅没有从自己的成功中感到满足,反而感觉自己似乎没能实现年少时曾经被赋予的期望,并深受这种失败感折磨。
+ V3 m7 n) M# V0 F: Q, V3 T: i这种负担——特别是再加上他人的期望——往往是许多天资儿童的共同困扰。其中最著名、也是最令人难过的案例便是数学神童苏菲亚·尤瑟夫(Sufiah Yusof)。她在12岁时被牛津大学录取,却中途退学,当了一名服务员。后来她成了一名应召女郎,边做爱边背诵数学公式来取悦客人。
  a) u/ H/ c) r- w8 d- y/ `! Z* o3 F% E3 k3 ~! N) x

: F" {4 R/ t* d5 s  A8 F 在学生酒吧和网络论坛上常常听到另一种抱怨:聪明的人对这个世界的缺点看得更加清楚。与目光狭隘的普通人不同,聪明人时刻保持清醒,为人类的现状感到痛苦,或是为其他人的愚蠢感到悲愤。
1 R  e% i6 v& g6 w* S% S; v# ^& s4 F' \: c# d) E3 t
5 d. l5 @2 H* U- C
事实上,持续的担忧也许是高智商的标志——但其原因并非是那些书斋式的哲学家们所想象的那样。加拿大麦克埃文大学(MacEwan University)的亚历山大·潘尼(Alexander Penney)就各种各样的话题,对学校里的学生进行了采访。他发现那些智商更高的学生的确更容易感到焦虑。而有趣的是,他们的大多数烦恼都是日常琐事。
- M# I! O3 S- O0 |3 v9 e高智商学生更可能重复一段令人尴尬的对话,而不是问一些“宏大的问题”。“事实并不是他们的担忧就更加深刻,而是他们担忧的东西更多,担忧的程度也更深。”潘尼说道,“如果某件消极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就会比别人想得更多。”
4 N0 t+ U" M1 Y9 X6 W+ D3 V进行进一步研究时,潘尼发现这也许和语言智力有关——即智商测试中以文字游戏形式进行的测试。相比之下,这些担忧和与空间有关的智力关系要小一些(事实上,空间智力似乎能减少焦虑程度)。他认为,高超的口才可能让你更容易把焦虑变成语言,并进行再三思考。不过,这未必是一个缺点。“也许他们比常人更擅长解决问题。”潘尼说道——这或许能帮助他们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6 i2 ?( I6 a. S3 A* i6 ^6 ~
心理盲点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卓越的智商并不等同于明智的决策。事实上,在有些情况下,高智商反而会让你的选择更加愚蠢。% y" A7 W8 s- T3 [0 C
: ]6 ^; w6 ^7 ]) j) ?# ~8 d7 P
( D8 S  x" w! _/ z" n
                        门萨国际(Mensa)的高智商会员也不免相信超自然现象(图片来源:Thinkstock)                     过去十年间,多伦多大学的基斯·斯塔诺维奇(Keith Stanovich)一直在设计有关理性的测试,他发现,公正、无偏见的决策往往和高智商无关。由于存在“主关偏见”——即我们在搜集信息时往往会进行特定的选择,以此来加强我们此前的观点。
% n. M- m. Z: J! |, o6 y5 e+ j在进行辩驳时,更明智的做法是将你自己的假设置于一旁——但斯塔诺维奇发现,聪明的人做到这一点的可能性并不高于智商只有平均水平的人。
2 ?5 t/ I* `- s0 R2 E+ {这还不是全部。事实上,那些在标准认知测试中名列前茅的人往往更可能存在“偏见盲点”。虽然他们非常擅长批评他人的错误,却更难认清自身的缺陷。
$ n- F/ a0 L. B9 V- }8 C此外,他们还更容易陷入“赌徒谬误”中去——即一枚硬币落地时,如果头十次都是正面朝上,第十一次就更可能是反面朝上。在轮盘赌游戏中,如果玩家连续得了一连串黑色,就会计划接下来押红色,而这一谬误会导致他们满盘皆输。
, h' l7 l) ^& `3 ?5 d+ A$ G* }此外,它还可能使股票投资者在股票价格见顶之前就将股票抛出——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好运迟早都会用光的。
% i" ~  [+ k: s  k4 y. p很多高智商的人往往更倾向于依赖直觉,而不是理性的思考,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门萨会员相信超自然现象的存在,这也是很多智商140的人刷爆信用卡的几率是普通人两倍的原因。/ s# \) L) p& P& B% U
2 O8 p! G! G& Z% i, {$ j  N

) ]! ^# E3 S* V. J                         智商超过140的人刷爆信用卡的几率是普通人的两倍(图片来源:Thinkstock)                     的确,斯塔诺维奇发现社会各个阶层都存在这些偏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理性障碍’现象——很多智商很高的人,却依旧会做出不理性的事情。”他说道,“那些宣传反对疫苗接种、在网络上传播虚假信息的人往往智商很高,并受过良好教育。”显然,聪明的人也可能被危险而愚蠢的误导。
- h7 r& b4 _9 j! p& u1 U那么,如果高智商没法保证我们做出理智的决策,获得更好的生活,我们应该依靠什么?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伊戈尔·格劳斯曼恩(Igor Grossmann)认为,我们应当将目光转向一个古老的概念:“智慧”。他的方法可能乍看之下并不怎么科学。“智慧这一概念本身就很虚无缥缈,”他坦言,“但如果你看一下智慧的定义,很多人都会同意,它形容的是能够做出正确的、没有偏见的决策的人。”* t. C# t8 f$ }6 m) `
在一项实验中,格劳斯曼恩向志愿者们展示了一些社会困局——从我们如何处理克里米亚战争,到华盛顿邮报专栏“亲爱的艾比”(Dear Abby)中阐述的那些令人感同身受的危机。! ?3 ~1 N" G4 y- n
在志愿者们进行交谈的同时,一个由心理学家组成的专家小组会对志愿者的推理和偏见进行评判:他们的论点是否全面,参选人是否能承认自身知识的局限——即“理智的谦逊”——他们是否会忽略不符合自己理论的重要细节等。$ v; k3 ?7 n9 W5 a% {! \

8 U: V( {" X' V% J% w- P' y7 q

4 V6 {+ p1 ~! g2 C                         功成名就的人往往会慨叹人生中错过的机会。(图片来源:Thinkstock)                     结果是,获得高分意味着将来生活满意度更高,人际关系质量更好,以及最重要的是,焦虑和重复思考较少——这些似乎都是典型的传统意识里的聪明人所缺乏的素养。
/ r* \  x. A, t' O) p明智的推理能力甚至能让人活得更长——那些获得高分的志愿者在实验进行的数年间死亡几率更低。关键是,格劳斯曼恩发现,智商和这些衡量因素都没有什么关系,高智商显然也不意味着更高的智慧。“聪明人可能会很快作出论证,证明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但他们采取的方式也许带有严重的偏见。”0 L+ Z6 E; F- b/ {3 ~" ^! i" B
后天智慧未来的雇主们很可能对这些能力进行测试,以取代智商测试。谷歌已经宣布计划对候选人的智力谦逊程度等方面进行测试,而不仅仅是考察他们的认知能力。1 |9 c. R0 c6 m9 j1 C

' E9 h- a0 I( \
( q+ |$ V3 K+ o0 ]$ [' m' O. U$ f
                        未来的雇主们很可能用综合能力测试,以取代智商测试                     幸运的是,不管你的智商是多少,智慧可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坚定地相信,智慧是可以训练出来的。”格劳斯曼恩说道。他指出,当我们以他人为重的时候,就很容易放下我们的偏见。3 v; a$ x2 ~$ s0 g
他发现,如果以第三人称的形式讨论自己遇到的问题(用“他”或“她”来代替“我”),就能创造出必要的情绪距离, 减少自己的偏见,从而做出更明智的辩驳。今后的研究将有望可以发现更多类似的小技巧。
" d. w; }$ u' s* B/ b7 Y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人们承认自身的不足。如果你终其一生都活在自己智力带来的光环之下,你就很难接受你的智力实际上在蒙蔽你的决策这一事实。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样:最智慧的人也许正是那些能承认自己一无所知的人。
2 i9 z& _% `2 E  F9 f! \- P  p/ R. v) Y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994-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