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移民感悟集锦~

[复制链接] 6
回复
296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7-22 19: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新移民感悟: 在国外洗盘子都比在国内当教授强 7 G' k) O, V  Y2 k) D& K

4 H- w9 l, h( A
1 ^. [1 d& a: u4 V+ H
. E/ d: r3 F. f1 F7 q; F

1 g$ D; G" U) i) l7 J. q  x; M. s7 }9 Q3 ^+ a1 M& q0 h

) I( h3 L# F. M+ e- Q) I: Y8 D9 e- E* S
http://www.secretchina.com/tag/%E5%9C%A8%E4%B8%AD%E5%9B%BD,只要是一介绍http://www.secretchina.com/tag/%E5%9B%BD%E5%A4%96的好就会引起反感,这些信息会刺激他们。其实国外所谓的好就是因为合理,不少人只希望你把所有的好东西白送给他,这样的人能过上好日子吗。
% h6 Z- Q$ b2 w也许是因为自己在国外生活时间长的原因,经常会有一些http://www.secretchina.com/tag/%E6%96%B0%E7%A7%BB%E6%B0%91来找自己聊天,每次我都会提醒各位,你现在看到的好,算不上最好的,等稳定生活了五年到七年以后,等你把现在看到的感觉不好的一些东西觉得好,那才是最好的。
$ }( b2 T( o% |0 x5 [有人或许会问,那是不是时间久了以后,把不适应的东西逐渐适应了就觉得好了呢。我说也不是,所谓适应,只是原本觉得不好,原本不能接受的东西,日久天长不得不接受了而已,谈不上会反过来觉得好。
% c4 D+ Y. t9 ~" J+ C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原本我们觉得很http://www.secretchina.com/tag/%E5%A5%BD%E7%9A%84%E4%B8%9C%E8%A5%BF,等你细心去体会以后,会觉得很糟糕。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就拿我们每个人都能遇到的吃饭来说,中国烹饪一直以煎炒烹炸为主,口味比较重,连老外都忍不住来解解馋,这是我们一向很得意的文化。但等你去从健康角度考虑,结果就正好相反了。
/ h4 o5 K7 z; m# ]0 |# w# F; s很多新移民来到国外最不习惯的就是饮食,国外的家庭生活平时不会去吃高热量的垃圾食品,而是以清淡,生吃为主,要说最不卫生的顶多是烧烤。但老外吃烧烤和中餐毕竟不是常态。平时饮食盐和糖放得很少,蔬菜大部分都是生吃,另外还有http://www.secretchina.com/tag/%E4%B8%AD%E5%9B%BD%E4%BA%BA吃不惯的奶酪。这会让中国人觉得很不习惯,时间长了你会觉得这才是最健康的饮食习惯。1 ]% I. ~- o$ E2 _1 v2 `
新移民刚来的时候还觉得很多事新鲜,很快就会对西方社会的一些规矩恼火,觉得失去了以往的自由,比方说抽烟,大声说话,随地吐痰,垃圾分类等等。特别是赶上罚款,简直就是抢钱。
5 A2 d7 G( P' q) @% s4 I* u( s只有等真的过上一段稳定的日子,特别是当你偶然遇到上述情况时,自己是个受害者的角色,便会马上醒悟过来,当时觉得不好的东西是自己扮演的角色不同,等换个角色以后,自己的感觉就会颠倒过来。
: o7 A4 j4 v% t( x& t/ y; G; N还有就是刚来时看到慢腾腾的老外做事,恨不能踹上一脚。但有一天赶上自己去打工赚钱的时候,觉得国外的http://www.secretchina.com/tag/%E5%8A%B3%E5%8A%A8是人一样的劳动,中国的劳动两极分化,有特权的地方不叫劳动也能拿工资,而http://www.secretchina.com/tag/%E6%99%AE%E9%80%9A%E8%80%81%E7%99%BE%E5%A7%93,特别是下层民众的劳动简直就是奴隶式的劳动。4 [# W% q  J6 w  t' x2 p
买东西会让人感觉不舒服的就是,你看到的标价不是最终你要付的钱,付账的时候还要另交税款(所有食品除外),感觉上像是被人抢了一道。工资真正拿到手里的没有找工作时老板承诺的那么多,原来是要扣去税款和各种保险,更是让人心里不舒服。( B( Y8 r  O5 r
日子久了才发现,国外政府抽税,明明白白一笔帐,没有任何隐含。政府怎么花销,明明白白也是一笔帐,你可以到相关网站上去下载。更关键的是什么,是政府的税收里面http://www.secretchina.com/tag/%E4%B8%AA%E4%BA%BA%E6%89%80%E5%BE%97%E7%A8%8E占很大的比例。这个逻辑你体会深入了才能理解,那就是只有你发财,政府才能发财,那政府能不用心帮你发财吗?7 d5 Q: y' j. D) ^2 Y/ L0 o- T
另外那些总想着回到中国捞上一票的人也不会用心去体会国外一些东西的合理性,这些人的心思不在国外,而在中国,他们整天琢磨着怎样在国内迎合特权阶层的心理,这样才能飞黄腾达。他们很清楚学习西方的东西对特权阶层很不利,因此避而不谈。在中国只要是维护特权利益,维护执政合法性必能吃香。
) g  W+ d9 I0 X# g# W& L从中国大陆看国外,山清水秀,城市繁华,这些好处其实很容易达到。然而在西方社会生活,心理状态的那种稳定要比表面的东西好得多,甚至在很多硬件上中国已经超越了西方,比方说铁路、高楼、奢侈品等等,但人类生活的内容远不止这些。
* Q* T2 y8 A2 G, \7 J" I0 d中国人整天讲超越话题,超越指标是自己来定的,其实那没有什么意义,就像是你有个金碗,里面没有饭也是白搭,有饭没有菜也不行,何况中国现在顶多有双金筷子而已,或许也只是镀金的。为什么要强调这个,是要来诠释执政的合法性。
8 T$ d! \. x. x/ N# h5 I. x所以国内的人根本就理解不了为什么原本中国的大学教授宁愿在国外刷盘子,这是他觉得刷盘子都比在中国当教授强。! }, Q, j/ W0 ]( |' ]
在中国,只要是一介绍国外的好就会引起反感,这些信息会刺激他们。其实国外所谓的好就是因为合理,不少人只希望你把所有的好东西白送给他,这样的人能过上好日子吗。合脚的鞋是要自己去找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W4 l7 T2 F' `' @* Q0 o! k6 H0 E! O# ]! Z
-
5 O0 U4 D. j( X+ X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953-1-1.html 谢谢
7#
发表于 2015-7-22 19:24 | 只看该作者
老移民感悟:新移民根本不知道美国的好/ ~: W, i8 L. F. p9 m: O+ Z

) y0 G, z5 F" R3 t8 r
. Y! g9 o% K" t( ~8 F; x
  k! h0 `" s1 d0 p% ~; t4 B
+ q( g3 c5 F3 }) R1 Z* J. `近年来,中国人移民或者留学美国的人数日益增加。那么,到了美国之后,华人对于美国这个国家有什么认识和感悟呢?相较于中国,美国有什么不同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一位在美国十年的华人的真实感悟:出国三年“中国好”,出国七年“美国好”。9 d' N. g! ]6 T
3 {9 K5 Y: [* V. V( r  b* `

; v7 ^7 p* B" T; @- q/ e* r* r) Z  y- A4 s; g5 Y
  出国快十年了,不出国不知道自己有多爱国,不来美国不知道美国有多好。
( U( C0 i. Y# }1 A' e6 D# x  c3 B- k" K0 a5 J

+ \" m" K/ {. [$ Z; |0 z' N9 ]& T6 Q0 c# f6 k
  刚来美国时,觉得美国也不过如此;出国三年,回国发现自己在美国受了好多委屈,回来以后竟失落了好长时间;住了五年回去,觉得国内人太多了,受不了那个熙熙攘攘的热闹了;出国七年回国住了两个月,回来发现还是美国好。在美国久了,发现了美国的许多好处,说出来不知道大家同意不同意?. g, O1 g. y2 N

' U1 ^! S3 ~, c$ o+ ^2 `
7 |) {2 ]& E  O5 M3 O4 t' F( G) z" ~# @4 g- J) i
  第一个原因:在美国自由。自己的事自己管好了,基本就没问题了。没有个领导整天管着你,告诉你怎么怎么样。即使有个领导,你也不必看他在你面前人五人六地晃悠,再大的老板也和你一样在透明的格子间里办公,你也不用羡慕谁的官比你大,官大有官大的烦恼。不像国内的领导和老板牛得要命,不管多小的官,也拿自己当干部。+ g% n4 y  r- W6 W# |6 f( ], a
. r8 I3 k1 Q* G: o
1 Y  d1 |; _4 T" i; k
6 _% h9 K% a! g; S7 V' z/ p
  第二个原因:在美国不用走后门。来了美国快十年了,找工作换工作、办绿卡、卖房子卖车、孩子上学等等从没有托过人,一切按正常的程序走下来,没有人吃拿卡要,没有人故意刁难,没有人拖拖拉拉。唯一让我耿耿于怀的是办绿卡摁手印的时候,一个有些年纪的女黑人办事员态度不太好(不是对我,是对所有在那里等的人),让我想起了国内工商税务部门,准备投诉她,拖拉了几天就放下了,后来绿卡很快来了,也就忘了这事儿了。- N  P! X& A( \% u

% z9 `3 L) q# p' w" p) a1 n
/ m9 N# U2 O4 T+ K: [$ d" T/ |( v+ U3 Q; S
  第三个原因:孩子们都喜欢美国。我曾问过许多孩子,喜欢中国还是喜欢美国,大多数回答喜欢美国,少数回答美国中国都喜欢,极少数孩子说只喜欢中国,不喜欢美国。我的两个孩子都毫不犹豫地说喜欢美国。我问为什么?儿子说:“美国的老师对学生好。”儿子在中国上了两年小学,他特别不喜欢他的那个班主任。女儿说:“美国好玩的地方多,夏天可以去camp”美国是孩子的乐园,孩子们在这里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很开心。
  @6 l& n5 {. y
3 m: g0 N# j; V9 t9 Y, _
7 g3 G: G5 m. O, p, m3 T) s% `& |2 j! g1 s4 `2 h8 W
  第四个原因:老公也喜欢美国。老公是个老黄牛,在哪儿都只知道埋头干活,既不善于巴结领导,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美国的公司里,老公不用太在意这些,没有什么评先进之类的事,涨工资就凭老板的PE,他的老板很公正,年年涨工资都把老公放在最高的level上,去年全公司不涨工资,老板给老公发了奖金,今年又一下子给老公涨了两年的工资--把去年没涨的工资给补上了。2 D0 ?. t; K: b7 U) F- K9 k+ P

& `. L- b7 o1 s) C0 c  _
7 F1 W" Y. M0 j
) `$ s: N& a: ~5 @  第五个原因:在美国没有攀比心理。你住什么样的房子,开什么样的车,孩子上什么样的大学,你上不上班,都是你的选择,你不用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想,自己的日子自己过得顺心最主要。我曾经认识一个朋友,总爱和别人攀比,愿意打听别人的事情,然后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房子、车子和孩子,现在我们已经好长时间不联系了。. B% V5 r  H( i7 g

! g5 f0 ?; J8 m( o) \
# t) l" p6 `5 ?, |! j: v: V
# J* M, T( S, j6 _! S# Z3 ?  第六个原因:美国地大物博(以前以为这是形容中国的,其实形容美国更合适),环境好,空气新鲜。回国一下飞机,就能闻到空气里的一股味道,嗓子特别不舒服,即使我农村的老家,也没有了晴朗的天空,城里的化工厂都被“招商引资”到我们村的四周,没有经过深入处理的废气就直接排出来。印染厂,纺织厂的废水把沟沟叉叉的水道都染黑了。8 W! {! O4 l; v0 K) l1 i
8 m3 b9 ~" l% R- O
$ a" R: {) ?( h9 ?

/ a) W+ K  ~/ h: m' O  第七个原因:美国东西便宜,房子、车都比其他国家便宜。在国内买个名牌的东西要花很多冤枉钱,在美国就便宜得多了,这个就不用我说了,美国也许是世界上名牌商品最便宜的国家,无论是谁,来美国都要扫点货回去。IPAD刚上市的时候,很多华人来美国旅游必带IPAD回国。连反美斗士,司马南都来了,他的家人早就移民美国了。
( z# g* q0 u! }/ {  f; t( g; _$ l0 s5 r- F
+ `" |' [" C1 c- I; V0 |- O

  z/ m. P$ G, D& E2 T  其实不光我一个人说美国好,许多现在还住在美国的人,大部分觉得美国还可以。而且还有许多人盼望着能来美国,我两个同学的孩子今年就来美国留学了,一个上大学,一个上高中,要是美国不好,他们也不会把孩子送这儿来。我还有好几个朋友正在为孩子出国留学的事忙活,美国是他们的首选。能来美国的,没有一个人选择其他国家,毕竟美国是世界老大。/ }7 x' g! [) p7 N2 ~
6#
发表于 2015-7-22 19:23 | 只看该作者
女移民感悟:加拿大生活似咖啡先苦后甜
* X% c5 k! c5 G: E+ M4 T9 s& L, H+ I4 ?9 g. B
三年前刚移民到加拿大多伦多时,在街头看到那些手拿咖啡的上班族,心里好是羡慕。尤其在市中心,那古典与现代风格交换的高楼大厦,街上穿梭着人们,与那咖啡的香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动感的图画。而我的目标就是成为这图画的一份子,早日融入这里的生活。- \9 X: X2 t9 N) P" [5 C
  在国内干的是金融,来之前已经知道,要在加拿大的银行里找份工作不容易,所以打算边打工边申请学校。一天,在一份中文报纸上看到一个招聘公司文员的广告,按着地址找去,老板娘是个中国人,会说国语,谈了几句就让我第二天来上班。7 f8 F* o. L' p2 Y  \; A
  虽然工资不高,但想到只来了两星期就找到了工作,还是特别兴奋。第一天上班的路上,在地铁站里也闻到了那浓浓的咖啡香味,虽然没舍得买上一杯,但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觉得自己也成了穿梭于这咖啡香的一个上班族了。
8 Q* c3 Y. a" x3 f  |6 S  这家公司经营餐巾纸之类的生活用品批发,我工作的内容就是收钱和打印出货单。公司生意很好,客户不断。每天都是从早上8点半干到5点半,星期六也不休息,每天只给15分钟吃午饭。老板娘长得挺秀气,可是骂起人来可一点也不含糊。下班时,从一阵忙乱和骂声中走出公司大门,看到一片蓝天,长长地吁一口气,总想起一首歌叫《解放区的天》。于是,每天早上在地铁站的咖啡香里给自己打打气,增加一点对付这忙乱和骂声信心,下班时,又在那咖啡香中找回些许轻松和安慰。
% {) ]% e; Y9 w, d2 q- Q  老公是搞电脑的,工作一样不好找。虽然来之前也有思想准备,但多少还有些侥幸心理,要是运气好,很快能找到工作也不一定。他半天在LINC班学英语,半天在网上发简历。试了几个月,运气还是没有降临。3 _, X+ C" j0 ~/ \9 |/ k
  存款一天天减少,他也急了,对我说,我还是打工去算了。我坚持说不行,咱们家有我一个打工就行了,你一定要坚持下去。要是英语不行,咱们就补英语;技术不行就补技术,要是读书对找工作有帮助,咱们就去读书吧。7 I8 S! {. Z' B" b3 b
  有一次他真急了,买来中文报纸申请LABOUR工。申请的是个洗车的职位,电话打过去,转到了留言信箱,想要留言时发现信箱都满了。这下他打消了打工的念头,专心下来考些计算机的证书,同时申请学校。
+ I) A+ y% s2 `; C+ }5 k  [  幸好我们租了间一室一厅的公寓,没有和别人同租,虽然贵些,但有自己的空间。虽然用的都是捡来或在跳蚤市场买来的旧家具,布置得也算温馨。窗外是一株樱花,还有一颗苹果树,时而还有跳舞的松鼠,多少给老公的枯燥生活带来些情趣。: G1 m$ i/ D* ~8 I& g" I
  我的那份工作只坚持了一个月,以后又换了几份工作,直到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助理的时候,发现自己怀孕了,才安心地干了下来。到事务所上班也需要坐地铁,同样是在地铁站的咖啡香里开始繁忙的一天,憧憬自己和老公的美好未来,憧憬着把父母接到加国来,共享天伦,真是幸福美妙啊!& g5 |1 T, m1 b) `6 S& m% c6 F1 h
  律师事务所的老板很是能干,只雇了三个人,但把每个人的工作都安排得团团转,效率很高,听说业务量比一些十几个人的事务所还要大。客户主要是中国人,很少说得上英语,但往来文件都是英文的。感到自己的读写能力明显在提高,难免有些小小的得意。
/ N! d( Y( ^) C! d: j9 T, {/ P  到了怀孕的后期,却惭惭感到吃不消了。业务忙起来,有时候两三点钟才吃上午饭,饿得手都发抖时,还要集中精力处理好手头的文件,因为文件呈交的时间是规定好的,老板已经把任务分配到每一个人,除了坚持着,没有别的办法。下班时,当我拖着疲惫的身躯,挺着大肚子在地铁站等车时,闻着那咖啡的香味,心里却觉得很苦。
/ v- o& B; }) c( k  到孩子出生时,老公还是没找到工作,但他收到了几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且都给了全额奖学金。
7 t2 J# Z% \0 c$ T$ H! w' m  我们决定让老公去上学,而我带着儿子回国住上一阵。于是,老公搬到了小镇伦敦,就读于西安大略大学,我和儿子踏上了回国的飞机。就在回家的公路上,我们的车出了事故,摔下了很高的山谷,我顿时失去了知觉。7 {, r; T" c; D  T
  几天后醒来,已是在医院的床上,得知自己全身上下摔断了几根骨头,还伤了肺部。所幸的是儿子只受了些皮外伤。在医院养伤的两个多月,我的脑里每天都在想很多东西。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感到久违的亲情,儿子的笑脸,带给我的是为人母的喜悦。
, U9 u# \" l5 i  但不知为何,让我想的最多的还是加拿大。在加拿大时,我作梦都想的,不是回到自己的家吗?现在已经在家里了,为什么我那么想再去加拿大?在治疗的剧痛中,脑子里时常闪现的是我们公寓窗前那棵樱花,那片草地,老公在书桌前学习的身影,和我一起打工的同事们,还有那繁忙的充满咖啡香味的地铁站……,难道这两年里,我已经把那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我无法回答自己,我只想回去。4 M$ Y% }6 ?8 K) T# A: {
  三个月后,我和儿子也来到了伦敦。4 G0 R- R5 z. C; P2 w
  在这个安静美丽的小城里,我们这一家三口过着完全“不劳而获”的生活,老公拿奖学金,我拿EI,儿子则有牛奶金。我们买了一辆旧车,老公看书累了,就一家三口到伦敦的西部兜风。& [/ y  t& z5 ~6 y7 N% i
  伦敦不愧有“森林之城”的美称,那里的树很多很茂盛,一座座小屋掩映在树丛中,象个童话世界。风吹过来,好象把一切都带走了,留下的只是内心的安宁。, G. S& o9 v9 p2 M4 ~1 X+ i
  我们住的是学校的宿舍,专为有孩子的学生准备的,条件很好,价格却很便宜。屋前也是一颗樱花,暗红色的。天气好的时候,我就把儿子放在推车上,走过这条洒满花瓣的路到附近的商场闲逛。- `- B4 H: T6 n
  那商场也是充满着咖啡味的。喝咖啡的大多是些老人。我喜欢闻着那咖啡的味道,看他们友善的笑脸。当然,生活也不是无忧无虑的。一年的硕士课程很快,老公还是要面临就业的压力。产假过后,我是继续工作还是上学,又要重新面临选择。我们忍痛把孩子送回了国内,由父母带着,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找工生涯。
0 v2 A( m1 q! i8 Q9 P5 F+ r# |. m  就在老公快毕业的那个学期,通过朋友的介绍,他在多伦多找到了计算机方面的工作。梦想中的工作来了,他却没有特别的兴奋。我理解他的感觉,是那种努力终于得到回报的感觉,一切都显得那么顺其自然。' s. x4 l, x) B) m: [
  在他的鼓励下,我半天学英语,半天发简历和练习面试技巧,居然在两个星期后找到了一份银行工作。于是我取消了读书的打算,一心在银行开始自己的事业,白天上班,晚上自学金融课程。同时,忙碌的生活也多少减轻了思念儿子的痛苦。' B" H% @: p; n+ v+ a0 I# j+ z
  半年后,我们把父母和儿子都接了过来,还买了房子。虽然只是一间小小的镇屋,可那粉红色的外墙和屋顶的造型,跟我很久以来向往的梦中家园一模一样。
3 p/ B; h( \2 o- a  Q; r  在上班的午休时间,我也会偶尔到旁边的咖啡馆里买上一杯咖啡,找一个靠窗的位置,在午后的阳光下细细品尝。三年多的移民生活其实就象这咖啡一样,第一口是苦的,再品下去,总会品出它的甜,它的香。9 {; W! e% b9 W! C0 t8 h/ i
1 i3 s7 g$ ]3 G7 [5 ~
! G3 a4 X! n7 x8 C. c9 {
5#
发表于 2015-7-22 19:23 | 只看该作者
九年移民感悟之:咖啡杂谈
$ @5 b- ^5 a6 a' C6 N1 v# m; _+ U1 `) O  n, S0 H% X! c; q8 k2 ?& Y
$ U$ ^, I$ @" O$ w
2 i& V. _. t& t# o" S. l
想来,只有喝咖啡这一癖好可以堂而皇之地拿到桌面上谈谈了。
4 e3 y* k* f- N/ }% K6 P% S0 _: c' D' P

( @8 N' k! i( q3 G
. ~! x  L; O0 T$ H) l我通常会居高临下地奉劝我诊所的吸烟患者为了口腔健康戒烟,其实内心深处却在谴责自己的猥琐――我只是刚出国时候穷得没钱不得不把烟戒了,何来“顽强的意志”?也曾引经据典地拿出些科普文章“适量红酒有益健康”,在家里人面前为自己喝酒的行径开拓,但是对微信朋友圈的“红酒中白藜芦醇益处缺乏科学依据”之类的文章一概不予转发,以免动摇自己这岌岌可危的积习。唯有喝咖啡的嗜好,让我没有自卑和羞耻感。 $ C( b1 [' c0 X
8 d* t! h& h3 n, [. l+ A
( f/ Z2 P# p( i$ T

5 c: f8 U8 [1 _& H" B1 L比不得苏东坡诗词中“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的茗茶国粹,同是饮品的咖啡总让人感觉是洋玩意。中国近代史要说两个容易上瘾的洋玩意:一个是鸦片,另一个便是咖啡了。鸦片曾经风靡到烟馆林立,以至于辫子军中“双枪将”太多了,林大人才虎门一怒硝烟,警醒睡狮国的烟民;咖啡在国内总是不温不火,咖啡馆多数是小资们卖弄行为艺术的场所,也经常是馈赠崇洋媚外友人的点缀品。国内“营养”品能刺激神经者甚多,轻者譬如烟和茶,重者白粉、摇头丸,实在很难找出在生理上需求咖啡的籍口,而心理层次的需求者(套用网络俗语就是急需“装X”的)又寥寥无几,且仅限于大城市(山区农村用咖啡来“装X”的你见过几枚?),这导致国内咖啡市场不怎么景气。
$ V4 v% O" }1 O0 E. B) B! E1 f+ x. y# u: F$ j0 S% H3 u1 X
% @. K# R/ x# r& N

" E0 w- ~8 z9 ]) m( X! j. H* Y: y2 Q" s# }% z2 `0 {# B5 u5 ]' K& A
3 o3 S% B! I5 j
3 n- k  R! a) M% H6 o
coffee.jpg
/ j! b1 A- q. i* O
$ o( D' N# Y% _# i6 f: @
' B& O8 I* p3 K( A! |7 U# M6 g& H* H1 f3 a
# K6 X1 f8 z( y, {: L4 O$ ]

. H4 W" t4 u& E3 U8 W: a0 C
& S3 c- Z* A0 y1 T9 ^* Z: [   }( T5 N" ^3 k& _
+ X. f% e+ X2 Z+ B4 j# Y
在国内时候我就是这样对咖啡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沾染喝咖啡习惯则是出国后。 1 B( \2 ~8 L' n/ d( J; F4 ~( K

& H" N" S3 V9 F# G
" g# J7 n" v! d- P7 I
/ c# [8 ?' X7 Y4 I/ p加拿大这地方,适合长花长草和胖子们长肉,但是不适合长咖啡,然而咖啡的需求量却大的惊人。很多上班族在上班前的头一件事,就是买杯咖啡。绝大多数大单位都有咖啡机,咖啡是员工上班必备的饮品,由此可见加拿大人对咖啡的喜爱和消费程度。喝咖啡前打着哈欠,流着眼泪;一杯咖啡下肚则滔滔不绝,个个耳聪目明了。当地品牌Tim Horton更是家喻户晓,每天早晨店门口都是车水马龙。加拿大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喝咖啡,原因不清楚,可能是加拿大人在进化时候为了对抗高纬度、日照时间短、容易瞌睡有关。
' p* w3 u; u( ]6 I* D9 i5 p: y3 {6 \

' X2 U( _8 a& Z, x' Y' D( K  q+ `/ \# t0 N  Z% ~4 f
当然,喝咖啡同样是一种文化习惯。尽管华人来了这里依旧喝茶,但是一来咖啡因刺激程度高于茶,据说是4倍;二来作为这里的本土文化,很难免会被融入和卷入其中。
8 a$ E  b$ a# Z' i& d6 v3 J( [, U) o7 L/ h. W- F

8 f1 T$ j/ U# [/ M; |! v6 K" i1 B- \6 O# o/ b% [
我刚移民至此时,在一家西人的假牙技工所工作,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华人员工。清晨一来上班,就有很多人举着咖啡杯子的,一边换工作衣,一边熙熙攘攘分配咖啡,谁的加了糖,谁的加了奶,今天你请客喝Starbucks了,明天他请客喝Second Cup, 好不热闹!而我不喝咖啡,在这种热闹场面下,除了感觉有点孤苦伶仃、如独居化外、被放三危,更感到良心的谴责:我过去怎么可以那么鄙视咖啡! ! t& m& x4 ^0 p* h
) y/ v$ g1 R1 i8 J

. z- F9 i8 K5 J
+ F9 C; X5 ^) H午饭过后,不知道是血运都集中在消化道,还是生物钟的原因,容易犯困。没有关系,咖啡来了!加工所里,除了午饭后尚未散尽的奶酪和咖喱味,夹杂在假牙加工室主流气味中的,又多了屡屡咖啡的幽香。不一会,那个热心的俄罗斯小伙子便挨个告诉每个员工“Coffee s ready!”,午后的睡意就这样被南腔北调的英语和着咖啡香味,驱散如灰飞烟灭了。加拿大本就是移民国家,技工所说白了就是工人阶级的地盘,操着非纯正北美英语的很多,但是大家都爱喝咖啡――除了我。因为我一开始推脱了几次不喝咖啡,大家居然就记下了,这太可恶了,喝咖啡竟再也不叫我。这环境里不喝咖啡,真有一种臭名昭著的感觉了!
: ?% d9 X" R0 g1 }- C( \9 f/ E1 o' ]& s3 K+ S2 v1 i
! K" u, V. \: p9 `7 d: x# t
% G# K) ]* F" ]- P
亲友聚会除了喝茶,也喝咖啡、谈咖啡,我也逐渐喝些咖啡了,发现这味道并不错,尽管入嘴有点苦,但你可以加些甜来对抗它。这倒是有点像移民生活,新来都是苦的,你得想方设法对抗它的苦味,逐渐就喜欢,起码说适应它了。担心影响血糖或者太高热量,那就加“阿斯巴甜”吧,只要卖咖啡的地方都有它。
+ S& B$ a0 k: k6 w
2 e5 `4 b& M# p! r# n, S
1 Y: m% C- }: Y: m. p# s
; [4 d: g; I; N只是我一下子改不了在单位不喝咖啡的“恶名”,因为他们习惯了喝咖啡不叫我,但我在“伺机”开戒!午后,技工所依旧是咖啡香气就着笑语轩昂。工人阶级嘛,总体看读书多的屈指可数,五大三粗、直截了当的居多。我是读书多的个别人之一,找工作时都没敢说自己背景和学历,新移民找个10刀一小时的surviving job要这样才能找成,但我的书卷气想必大家感觉到了。他们偶然也会吵几句甚至骂粗话,只是都不怎么记仇,人际关系比国内时候简单得多。当然,一杯咖啡下肚,兴奋起来,有些人高马大的爷们也会去拍漂亮女员工的肩膀。邻座新来的韩国美女Linda旁边就骚扰不断,她臭脸相迎了好长时间,座周围才安生了些。
" z8 g& Y9 t/ L
" |! {% g! T+ n6 {$ r1 D* f
, _8 k/ q9 ^: n  r6 @& H9 c7 X, b! W
美女新人Linda也喝咖啡,聊天时候她告诉我说她原本是搞绘画的,难怪做假牙也手很巧。Linda也是技工所的另类,除了外貌精致,喝咖啡的杯子也很考究,小巧玲珑的雕花瓷杯,而且带杯托带盖子。我们工人阶级一般就用个没盖的缸子而已。每天她淡淡的香水、清新的咖啡味飘在我旁边,真让我有点忘了打工的苦楚。有一天,她煮了咖啡,过来问我“要不要试试我煮的咖啡呢?” 我慢条斯理地,正襟危坐地,语重心长地说:
5 b/ c& Y1 h8 x( C7 B0 L4 s
1 y: [. K. h  Q+ `& C“好吧,加一份糖不要牛奶的,多谢!”此言一出,顿时感觉得道升天一样清爽……
4 t8 t, F+ `' S4 v
$ |' S0 Q! M1 q : P/ r( R# j5 K" x

! F: ~7 N1 D" Q: J0 f7 o1 N九年过去了,咖啡已是必不可少了,地点则由从前的假牙技工所到了我自己开的牙医诊所。每天一杯,香远益清,意犹未尽……
& v. S6 i- c6 B2 ~. d
- r5 k: {3 F% S
& y, F7 y  F# ]* v8 v8 {
$ W5 Q& C; U+ ?啊,这加拿大的咖啡!, Y; P( M! i6 {! Z
地板
发表于 2015-7-22 19:23 | 只看该作者
加拿大移民感悟:真正的風險在於移民之後
" C9 Z# b, I) G- k( D4 \
) i4 I! ]7 _! b" K8 J4 b: C其實,移民真正的風險是存在於移民以後。拿到了移民身份以後,一家人來到了加拿大,一個全新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可能會引起很多重大改變。 很多新移民都對於當初申請移民的過程記憶猶新,當時大概覺得整個移民過程中最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都是來自於移民申請是否可以通過審批。其實,移民真正的風險是存在於移民以後。 拿到了移民身份以後,一家人來到了加拿大,一個全新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可能會引起很多重大改變。從家庭上來講,移民家庭可能會受到一次文化與文化的大衝擊;從稅務上來講,海外資產申報也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從事業上來講,留在國內的生意可能會因為你的重大的變動而面臨風險;而從未來的打算上來說,由於對於加拿大的市場以及經濟的不熟悉而導致投資失利的案例也是處處可見。那麼,如何當一個移民“風投”的贏家,我們就從這幾個方面逐一探討。 家庭的風險 來到一個全然陌生的國家,新鮮的事物、截然不同的文化都衝擊着移民家庭。可能你在國內習慣了人群熙熙攘攘、朋友三五成群,但在這異國他鄉卻因為語言不通或沒有朋友而無法不感到孤單寂寞。孩子作為一個移民家庭中接受新鮮事物比較快的個體,通過在學校與同學老師的接觸會更快的融入這個新鮮的文化氛圍。而有些移民家庭中的家長卻抱着“為了孩子而移民加拿大”的心情,無法融入,又無法離開。而抱着這種想法的家長就更容易在孩子身上施加壓力,差一些的情況可能會導致孩子的叛逆,家庭的不合。 其實如果放開了心胸,你自然能夠體會不同文化下有不同文化的好處。雖說加拿大是地廣人稀,但環境和景色都是數一數二的。不如就放緩在國內緊張的節奏,調養一下國內忙碌而累壞的身子,也拿出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的成長,促進親子關係。同時,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不要一門心思全部撲在孩子身上。比如網球、高爾夫球這些在國內比較高消費的運動,在加拿大都是很平民化的運動。讓自己不再是不得不留在加拿大,而是在有選擇的情況下更加願意留在加拿大。 海外資產稅務的風險 海外資產申報,這是一個近年來逐漸引起重視的話題,而這份重視正是由從前不重視海外資產申報而發生的慘痛教訓所換來的。對於海外資產申報,我們需要的並不是懼怕,而是合理規劃。海外資產報稅的第一次申報期限是在登陸後第二個報稅年的4月30日以前,根據加拿大稅法規定,凡是當年有超過十萬加元海外資產的個人都需要申報。 而海外資產申報並不是一次性的申報,而是需要每年根據當年的海外資產情況進行申報,並不可以為了方便省事就每年都報一樣的數字,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申報。每年申報海外資產,只是方便國稅局了解你的資產所在,並不代表着就一定要有大筆的繳稅,如果該項海外資產並沒有產生增益或收入,你自然就不必擔心交稅的問題。 在海外資產的申報上,有些人存在着僥倖心理,這其實是非常不可取的,其實只要合理規劃、闡明細節,海外資產申報是一個保護你未來資產的有利手段。反之,若是不夠重視這個問題,則可能造成大筆的罰款,得不償失。 國內事業的風險 很多移民即使移民了加拿大,事業的重心仍然放在了國內,而這種情況在投資移民中則更為明顯。既然全家移民來了加拿大,自然不能夠像移民之前一樣全年無休的照看着國內的生意,而這也在無形中加大了國內事業的風險。由於無法經常聯繫走動,國內的一些生意關係會日漸疏遠。在這種情況下,通常移民家庭會做出的選擇就是家庭中的丈夫或妻子會扮演起“空中飛人”的角色,時常在加拿大和國內兩邊跑,覺得這是一種既能照顧生意又能照顧家裡的“兩全之法”。暫且不提這樣飛來飛去是否能夠保證住滿時間保住身份的問題,這樣的做法對於自身的健康以及家庭的和諧也都不是長久之計。 其實,既然已經決定了移民加拿大,可以考慮將國內的資金轉移一部分過來,在加拿大做一些穩健的投資,投資所得能夠充分提供家庭的日常開銷即可。這樣一來日常開銷得到了保障,從而降低了風險,也給自己留了條後路。 未來儲蓄的風險 很多投資移民原來在國內的時候熱衷於高風險投資,炒股票、炒地產的比比皆是,好多人來到了加拿大對投資仍然保持着原有的理念,為了高回報忽視了高風險。但是新移民初到加拿大,對它的經濟形態、市場走向並不清晰,所以客場作戰難免出師不利,最終硬生生的將自己的資產打了個折,悔不當初。 說實話,大部分的投資移民在移民加拿大的時候已經有了一定的身家,那麼來到了加拿大何不給自己放個假,何必還要費心費力的去投資高風險的產品呢?現在很多新移民就這個問題想的十分通透,他們對於投資只有兩個要求:安全、穩健。其實,在加拿大想要找一個既能保本又能夠每年有一定回報的投資產品還是可能的。投資在一些穩健保本的產品中,使家庭日常開銷得以保障才是明智之舉。 - 5 M  J. G, P3 P$ r; U- z
板凳
发表于 2015-7-22 19:22 | 只看该作者
加拿大移民残酷的生活感悟:国外虽好终是客0 f3 }5 S5 S- J
, V; @, ?" w6 ?3 Q( t5 n7 n+ n9 t
首先,我得承认,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且不说在我这个年纪的MichaelDell和BillGates已经名满天下富可敌国,也不去谈比我小上个十几岁的陈士骏,就连我的manager都比我小上几岁。在这个年纪还在做小职员的我,的确没什么资格可以谈论事业。
9 A+ ^6 y2 j9 R! B/ p/ S, Z曾几何时,我也是人人羡慕的职场精英,也曾经在竞争激烈的商业战场上叱咤风云过。而如今,坐在办公室里做做plan纸上谈兵,看着别人忙忙活活,更觉得自己很失败。
/ U" x1 P3 |8 u说这些话的目的是想让那些定义我为loser的朋友知道,不劳您费神,我自己已经把这事给办了,谢谢!) t' O0 g% D5 W, j& }2 T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http://immigration.tigtag.com/后的感想,那时候对加拿大的生活感受不深,对http://immigration.tigtag.com/后的生活没做太多的评论,所以对于移民前后生活的对比很不对称。几年过去了,对加拿大生活的了解深入了许多,对于在加拿大与回国生活的对比,相对来说更清晰更丰富。今天的我,如果听到有人抱怨中国如何如何不好,无论他是白色人种、棕色人中或是黄色人种,我都无一例外地给他脸色看。尤其是每当听到那些自以为是加拿大人的我的曾经的同胞洋洋自得地夸耀自己在加拿大的悠闲、安全、洁净的生活并拼命抱怨那个曾经是他们的祖国,他们曾经在红旗下高声宣读过要如何热爱的那个国家是多么多么的令他们厌恶的时候,我的胃液就阵阵上涌,我的拳头就不由自主地握紧和抖动。一般这时候LP就会拉起我的手离开,以免我做出什么令发言者感到后悔的事。
2 L8 ]4 m2 J0 G4 S, N加拿大是一个很好的国家,她的很多地方都比中国优越。实话说,我不认为中国国内的平均生活水平有一天能够赶上加拿大,但这并不说明我不喜欢我的祖国— 我唯一的祖国。来加四年多了,我还没有申请入籍,原因是我还没想好。回头看看自己的移民之路,在想一想自己的将来,希望我的看法能够给大家一点参考。
% q4 t0 @6 ~* H9 v4 m6 v- X一、困惑5 ]1 e' k- i, M( U. k! A
两年前,LP硕士毕业后找到了一份专业工作,薪水不高,4万多,可当时对我们一家三口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惊喜了。要知道,在那以前我们全家都只靠着我打累搏挣来的一年2万块和LP做助教挣的1万块生活着,那时我们是在“挣”钱(现在也是)而并不是“赚”钱。“挣”这个字的意思按照结构来分析的话就是用手靠劳动来争取,这与“赚”是不同的;“赚”的意思则是用钱去“兼”来其他的钱。
- U4 s. I; h" T; b  G- s) c这个话题我们暂且不讨论,继续说我自己,当时每个月的钱都不够花,又看不到前途,心里很着急。相信很多移民也都有这个过程,就不多说了。后来我自己也读书毕业了,也找到了一份专业工作,作市场和策略分析,薪水也不高,5万,这时候LP也涨了薪水也5万—2006年,我们实现了LP移民前的生活目标,有专业工作,生活相对稳定,自认为融入了加拿大主流社会,这里的主流社会是指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这里的融入是指自以为融入。1 }  M/ T1 T7 V9 p- ]' O
然后我们买了房子,不算好,三十多万,三十多年,但那是我们能负担得起的最好的房子了,LP很满足。我也经常对自己说,这种生活多好,安宁、稳定、生活内容健康,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相对于在国内的那种常年四处奔波,压力大应酬多,没时间陪伴家里人的生活,这种宁静不正是我当年所希望的吗?那么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6 w+ W3 e' [2 Q7 \$ l  ^

% s1 T4 z6 A6 t可我心底里就是隐隐约约觉得不妥。) O" o7 z. p8 y' n$ S9 b* p
我想了很久,后来终于明白了,这种不妥的困惑来自于内心的不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感则来自于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梦想的破灭;第二,父母;三、割不断的中国情结。
) |0 Y  f# [. V这种日复一日,今天就能预测出一年甚至多年以后的日子,这样的生活对我个人来说,和死了没什么区别。就像一位漂亮的女歌手曾经声情并茂地唱的那样:% ?1 u% O9 [0 P+ V4 A
“2006年,那是一个夏天,有一位中年人,在自己的脑门上画了一个圈。”----我的人生梦,就此终结。
. w8 Q3 O6 _5 L2 k二、梦想的破灭3 Q( Q* y+ |+ H8 S
二十几岁的时候,出身商人世家的我一直立志做一个成功的商人。上大学时我最喜欢的两本书就是李艾柯卡的《假如我当总统》和他的自传,后来对照着读亨利福特的自传和福特公司的发展史才发现这个艾柯卡整个就是一个自大狂。这并没有让我失望,反而更增强了我的信心,我当时想,连艾柯卡这种人都能当上福特公司的总裁,我凭什么不能成功?
: i, a* ?- K6 T0 l中国有句老话“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压死人”。大学毕业以后在父母的帮助下我和朋友开了一家电脑公司,开始生意很好,赚了很多钱,1992年,我的个人资产是70万人民币,当时我的同学们正在挣着每个月300多块的工资。可是好景不长,1993年我和朋友因为经验不足阅历太浅被人骗走了100多万,公司倒闭。当时我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懊恼和沮丧,反倒觉得这个教训很好,用100万换这个教训不吃亏,因为,我毕竟还年轻,有的是机会。
. q' I% T2 _2 K; ~/ T, x1 [2 e后来我先后在三家美国公司工作了十年,从市场部、销售部一直做到区域经理。那时我已经三十几岁了,然后辞职,跟着LP移民到了加拿大。我相信一句话“狼走天下吃肉,羊走天下吃草”,我能在中国混的还算不错,在加拿大应该也能。成功的机会大家均等,我凭什么不行。
! F+ r4 {2 S8 g. C6 S5 x“就凭你语言不行,文化不了解,肤色不对。”四年以后我对自己这样说。
/ w8 K% g3 M$ o- t' L6 u四年的加拿大生活终于使我认识到这样几件事:
9 r* g+ y0 n! N  M5 p1、加拿大是一个很好的国家,但不是想象的那么完美。无论你承认与否,那个玻璃天花板确实存在着。你看得见上层的那些人,但看见的只是鞋底。- L: G% I- L4 \, Y6 t
2、我不会再有机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了。6 B( R7 ^$ U, A9 x1 B7 m0 i
3、虽然也经常会白人同事来我家聚会,但他们从来没真正把我当作他们社交圈的一份子。4 ^/ E( @( a5 }# a! u) ^
4、无论我怎么努力学习英语,我也不可能达到本地人的水平。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文化障碍,我们不是在这里成长的,对这个城市以及社会的变迁所知甚少,对这里的人文基本上没概念,这是我以及我的下一代融入社会最大的障碍。7 b- U3 {( U9 R4 n
5、看着国内的朋友越来越成功,我妒忌得眼睛通红,肠子发青,胃酸上涌,竭尽全力也无法平复自己那颗躁动的心。加拿大的平静生活没能使我的内心真正的平静,除非我能够做到完全与中国断绝一切,可是这连加拿大本地人都做不到,他们也同样妒忌。我的一位令全班同学都很尊敬崇拜的教授就曾经对我说:“你们几个中国学生在加拿大一定会有机会找到合适的工作,但你们在中国应该有巨大的机会获得成功。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会愿意留在加拿大。”
7 s/ }" f: E5 Q. I9 a6、我无法说服自己重复这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无论这生活有多宁静、安逸。无论这里有多少鱼可以钓,无论这里有多少鸟鸣可以悦耳,我还是更喜欢紧张刺激、充满机会、环境脏乱差的中国。
2 \: n1 l: ?2 A3 E  @- E7、如果有一个原因使我不愿意回中国,那就是害怕失败----仅仅是针对我本人而言。我不认为其他的华人移民也是这样,也不认为其他人也和我一样见钱眼开财迷心窍见利忘义。但是从小到大的打架经验告诉我:中国男人,有种的很少。
; k9 [: w4 \4 D& x/ I三、父母
$ G1 S/ ]  n" F& s1 r; _2 K* b! Z我是家里的独子,LP有个弟弟在美国。我的父母和岳父岳母的晚年基本上只能依靠我们夫妻。他们四个老人都不是什么有钱人,如果有一天他们需要照顾,那么以我和LP目前的收入来看基本上没有可能。那么办法只有两个:1、不去照顾父母,自欺欺人地过着禽兽不如的下半生。2、未雨绸缪,现在就改变生活方式和赚钱手段。5 [; \8 g' X% \" m: R
我选择后者。
$ D# @9 Q" X! {% n0 X) M/ n# I四、割不断的中国情结7 o- B  r6 i  T
虽然中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千疮百孔,但是这体制正在改变和进步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用了几百年才完成的事情,你不能指望象中国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在几十年之内完成。中国几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已经初见成效,我相信他们的名字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之后仍然会散发着光芒。也许他们的子女利用了他们的权力,影响了他们的形象并使人们质疑于他们的品格,但是他们的治国策略却是正确而英明的。+ x8 F( R2 U8 m( C
如果说怨恨中国政府,我比大多数人都有资格。那一年六月*日的凌晨守在纪念碑下的最后四十几个人中,我是其中一个。时至今日,我仍然不为那时的行为后悔,虽然这种坚持让我丢了学位丢了毕业分配的机会。但是今天身在海外的我回过头重新审视那场运动,我得承认当时我们的行为是错的,虽然愿望是好的---- 好的愿望不代表什么。
4 u# N9 q  I6 @2 Q再说工作,无论在加拿大打工整来的薪水兑换成人民币会给我带来多大的安慰,会告诉多少在加拿大打工的优势,都始终掩盖不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中国创业的机会永远比在加拿大多很多。
0 V" I3 o0 f. h7 C( C有人说中国的商业环境充满着肮脏和腐败,很多成功者其实是靠着做父母或兄弟姐妹或与之勾结的高官的势力。我承认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但是必须承认的是,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靠着自己的智慧、勤奋以及专业知识在国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是事实。
: f9 x) l$ y; v9 u有人说中国的生活环境肮脏而恶劣,人口素质差,我同意。但是来加四年,我并没有感觉到加拿大人的素质有多么好。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人口数量和密度的不同,如果中国有和加拿大一样的人口密度,恐怕还不见得该谁瞧不起谁呢。
% X% }0 @% [/ {! _+ y" s再说国内的业余生活,在国内打高尔夫、钓鱼对普通人来说都有很大难度,户外活动方面环境也没有加拿大好,这是事实。但就此说中国的业余生活仅仅是 “国内对男淫就是洗脚、按摩、XX。对女淫就是美容、时装、不用做家务。”未免肤浅而阴暗。国内的业余生活在形式上虽然没有加拿大丰富,但在精神层面却比加拿大丰富的多。有点阿Q?我知道会有人这么说,举个例子吧,在中国,你可以可知心的朋友一起坐下喝杯茶聊聊天一起度过一个悠闲的周末下午;可以在健身房和与你使用同样语言的陌生人一起大声唿喝(表示声音,而不是动作);可以和朋友一起举办家庭聚会,而不必担心礼节问题。* d* W+ m4 x3 `4 m8 f, J2 N+ Q  ]) l; E
同样的形式,不同的实质,这就是我对国内业余生活的看法。关键是,在国内有亲人有朋友,在这里,虽然也有很多人可以交往,但是问问你自己,这些人里面有几个是真正的朋友?缺少了亲人朋友之间精神层面的交流会给人带来什么,很多人可能都不太了解。简单的说,会使人偏执而尖刻,缺少包容心。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论坛上会有那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移民、专业人士说起话来那么尖酸刻薄了。
* a& C" j) Y7 @% a- l3 w五、最后
& `" e7 V5 j. v: ?* r  q- K6 \( \! A' a7 m, f# H' {
1 N* b. |: L" a# A. ~) m8 T
沙发
发表于 2015-7-22 19:20 | 只看该作者
有选择的余地而无后顾之忧是一种难得的幸运
7 Y% i- ]$ g4 S; n0 Z: S0 x! i4 a- \4 f! c) R$ h' t
作为一代移民,不论是到哪一个国家,想要过上理想安逸的生活,绝大多数都要经过努力地奋斗和打拼。对于他们而言,没有太多的选择,为自己的后代创下优越的物质条件是他们的动力也是最终的目的。而二代移民就不一样,他们在父母的庇护和支持下,自由幸福的成长,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他们可以更好地去体验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有选择的余地而无后顾之忧或许是一代移民给二代移民最好的东西。以下是一代移民的一些感悟。
/ ]! ^  x  @0 q. l, L- i+ m1 u  Z- y9 M
    我的好友Grace闲最近忙坏了。她的婆婆今年八十大寿,先生那边居住于全世界各国的亲戚都特地飞到多伦多为她做寿。这些亲友除了留在香港的,大部分97年前后移民到澳洲,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地,经过努力奋斗如今都是当地小有地位名气的人士,做到医生,学者,律师,法官,政要等。老太太很为家中后代的成就骄傲。
  J7 ^) T& w! G' A  g+ a! F" G# F1 J, |! p1 a4 ?2 O
    家庭聚会中亲戚们自然聊开各家孙辈们的动向。一位做了法官的伯父家有二子,从小到大名校培养,大儿考了律师牌,小儿做了牙医,做父母当然极为满意。谁知他们各自执业一段时间后,当律师的老大宣布改行做审计,考了个证书后在当地区政府谋了一份小差事,工资不高但是清闲无压力外加假期多,可以过清闲懒散的生活。
6 M4 {: @9 `" g" `2 v7 ?2 |5 ]) p- _6 q8 D, V
    当牙医的老二要改行搞环境保护,重新回校念书不说,以后会长年在野外奔忙。父母听到非常诧异,问:儿啊,你要改行早说啊,我们不会阻止你的,早说不喜欢要改专业,就不会在法学院医学院浪费了那么多时间和学费。他们回答说,我也不是说特别的不喜欢,做了才知道真的是不喜欢嘛!而且我们也想给你们一个交代。9 |* k8 B# p/ U6 ]) _( y
* F. K, T) X# P) h4 l: d  |6 i* H
    你们口头上说不在乎我们做什么职业,实际上心里是在乎的。第一代移民的华人父母,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社会上层白领专业人士。我们如愿地成为了律师和医生,完成了移民二代特有的使命。文凭和头衔都拿了,也开业过了,我们不喜欢就重新来过,那有什么问题?只要是自己想过的生活,什么时候开始也不晚。3 R( _) P4 U- v1 a& h
2 f5 H4 k6 Z9 [7 f. c; m" B# l
    父母虽然心疼这些年来为他们支付掉的高昂学费,但也无法再说什么了。确实移民二代在父母的庇护和支持下,没有相同的经济压力后顾之忧。移民一代父母大多勤奋工作储蓄有道,虽然不是巨富也算殷实,不光自己的晚年可以安排得很好从而不需要儿女经济上支持;而且多少会留下资金和物业,比如两份人寿保险,投资和存款外加一两个房产,这些物质的价值是可以算出来的。
8 e. U% F% T1 ]5 B  ]/ `( Q( r; e6 Q: C* G% S5 d
    移民二代完全心中有数,他们不需要为第一桶金第一间房操心,只要当下赚够自己花的零用钱,将来不大手大脚能够妥善管理父母留下的资产,日子可以很安逸。没有未来的经济压力,他们有什么理由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何必拼搏,何必委屈,何必将就?, [7 N' m8 U+ @" j$ l0 U0 b- q3 @3 V

2 N; e7 M" A$ [* L   “有选择的余地而无后顾之忧,可算是一种难得的幸运。” Grace叹了口气,我点点头,非常明白她的心境。我们都是普通的第一代移民,没有做成象她老公亲戚们那样杰出的社会专业人士。我们许多华裔同事为了稳定收入和医疗福利,在公司多次的机构整合时左右闪避调动到自己并不合适也不喜欢的职位。
% S: R* t% Q+ w9 k# e  P! N: f1 T1 T2 H
    等孩子羽翼丰满可以独立了,自己的锐气和竞争能力已经完全不能和当下的大学毕业生相比。可是眼见着年长同事在一次次改组浪潮中收拾包袱离去,我们担心下一次是否自己再也躲避不过,在不太老也很不小的年龄被遣散。五十多失业,找工作也不是,不找也不是;最主要是一辈子当中创造力生产力最高的年代,全部为了家庭稳定,花在几份不喜欢的工作上。说心里没有不甘是假的,只是我们接受这种不是最佳选择的选择结果罢了。% X# P! }( b, ]. k

) a: h* H/ U+ k    我两个孩子都还小,在培养他们的过程里,我当然也希望他们能够象我这一代一样吃苦耐劳,脚踏实地懂得居安思危,愿意舍弃小我成全大我。但他们成长的安逸环境就是我提供的,我反过来要求他们不享受安逸,去想象非洲孩子没饭吃,中国贫困山区孩子没书念而成为一个自我鞭策吃苦耐劳的人,这根本行不通。将来他们人生路上一切在我眼里貌似不靠谱的事情,只要不是违法乱纪或者令他们个人受到伤害,我想我能承受得下,就让他们体验生活去吧。我能做的就是给他们一个选择的自由。' G2 j6 O: s0 N, s+ [# }3 L# @

( Y5 B7 E( t8 S0 V& K% N    有选择的余地而无后顾之忧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二代移民应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自由的空间里选择一条正确的,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以上文章希望给大家一点启示。
  K0 ^: D# L+ W: c6 a* f! L# s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