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落木千山 于 2016-1-28 15:07 编辑 : j5 G+ |+ P$ n7 E$ ]2 U% ]* Q, J
$ J* W0 u% l7 B: b R
轻周记(十六)玉器与书法(下)不是联系的联系/ Q8 L% X+ Z& A
2 m. W5 c l1 y) }. A6 Y6 G
1 k, y2 H2 R5 Q/ u# l. [) v9 m# w
8 r+ n) c, ]$ Q3 n
- b. ]8 E9 w# N, ?
( y. V+ ~: f+ m; a4 l3 E
2 y" v l; P, L6 V$ G
. k% w t9 W5 Y. F. S
话接上回,俺大概对“折”的处理做了一个最笼统的说明,这一贴基本只是为了拾缺补漏而已~~~~~6 t$ A7 t/ X1 u# Y* l: Y$ A
上两篇用来比对的标本都是颜真卿先生的,虽然俺受俺那口子的影响,对颜体是推崇至极,但是不可否认,颜体对于现代社会,可能已经是一个传说。一个10年都未必能有成效、没有速成功效的东西,在现在这个社会肯定已经是被边缘化的东西。更何况颜体的非装饰化、憨厚这些优点也实在不符合这个iphone的年代~~~~~( \5 \9 h; g7 \* y
但是,其实每一种字体和玉器的艺术风格几乎都是相通的,图3选用了王羲之的初月帖,虽然是唐摹本,但是俺觉得这贴是王羲之最为秀美舒展的作品,此贴的折和弧线,都是一千多年并未过时的审美。随便找了几个上博藏品对照一下,其实这样的弧度和曲线无所不在,找个老的正花比一比都完全可以看出来~~~~~
' }& t# G- \; R6 L0 u. U随贴发个蝴蝶搭扣,虽然是普品,但是神韵是一回事的,据说搭扣的功能类似于现在旗袍盘扣之类,是个蛮女性化的东西,透露着的也是女性化的审美。虽然是女性化,但是并不代表线条不可以硬朗。举个例子,硬朗是裁剪的手艺,Armani和Prada完全不同,但是他们一样充斥着硬朗的利索~~~~~9 R; D$ x" d2 B3 `- T @
——————————————
' d0 S7 }. U/ K' G% [其实捏,书法的历史和玉器的历史虽然并不完全重叠,甚至玉器会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却有着相当多令人吃惊的吻合之处,无论是时点,或者是风格~~~~0 n0 z5 a* Q5 h( i+ ~8 T+ d- n
我个人认为艺术意义上的书法作品,基本是从东汉开始,而在魏晋南北朝进入了一个跨世纪的时代,或者说,完全进入了另一个时代~~~~~
2 M! t( L) g% \7 u* V从此时,书法开始变成一个不只是靠形态的变化(比如篆书),而更多依靠笔力本身的变化,来表现作者、观者和世界的三方沟通~~~~! Z2 P$ x: R/ r0 [7 i0 _
而玉器的审美,正是在魏晋南北朝开始了惊人的转变,这个审美转变我们现在的解释大多苍白无力,但是“去装饰化”的过程正在事实上发生,我们可以咒骂中国玉器的高潮从此没落,但是,玉器从此时,变成了接地气的东西,人就是人,兽就是兽,傻子也能看明白~~~~~) e! I, K K3 K4 I9 T4 s0 p
——————————————
3 `1 t4 y; ~& E. t4 {& c+ X其后的王朝,书法和玉器的发展也似乎有着隐性的密切联系,俺不可能一一详述,俺也实在就是个书法盲加文盲,但是脉络依旧还是存在(有时间的话我会在下面的回复中简单贴一下)~~~~~
% A5 H& a, }2 l. y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放的一个时代,产生了无数的知名书法家,一类人是在继承传统,一类人是在胸怀世界。这一点和我们脑子里第一反映的唐代玉器是相符的,一部分玉工在做步摇上的凤和牡丹,而另一部分玉工在做羊首玛瑙杯~~~~~! ]- x) j6 a$ a2 w
宋辽金这个时代也不例外,这个时代的书法家做的很大程度上是在突破结构,让字的结构的放开,带来气场的开放。这一点也是和“春水”玉——这种如大师兄石头里爆出来的形制——神韵十分相类,通过交缠在一起的不同标的,把原来每个标的的结构作出破坏。另一方面,山子这种同样完全创造性的形制,也彻底的突破了玉器必须要有一个绝对平衡的结构这种做法~~~~~
/ q) N+ b( x ^8 O! r% ]元代的艺术对明代的影响比较小,但是对清代和现代的影像是十分巨大的,鲜于枢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基本奠定了我们现在传统审美的基础,他把宋辽金这个时代的突破结构做了适当的回收,让笔力更加精健,结构更加稳固,整体的气韵更加流畅。这一点我们在玉器上看的就很清楚,元代和宋辽金的题材并不太大差别,但是元代的玉器明显看起来就比较斯文,这个斯文就是现在的明清件爱好者爱得不得了的“路份”的最好注脚之一~~~~" F* l* R/ `2 M7 ?/ V+ x% C/ E! i
但是明代是一个很特别的时代,对于外族统治的集体民族主义反弹,使得浑厚和厚重再一次成了明代审美的一支,文徽明的很多作品就反映了这一点,虽然不能回到那个浑厚的年代,但是对于浑厚的最求却无处不在。所以明代玉器在一个方面上的反映就是要主动地追求朴拙浑厚,不是做不出精致,但就是不愿意去做精致了。前几贴我在淮南王老师的某贴中贴过一些,就是这种审美的注脚~~~~~
/ A* N+ G; F& n———————————————# G) {! s# S' u8 k
花了那么长的篇幅,也仅仅是一个思路而已,真正该花功夫的就做不了那么多了~~~~~
: X" h4 K" y8 [- M" T8 M/ W但是捏,在俺还没有能力做出量化的数学模型来解释神韵的之前(估计这辈子也没这能力了),能够罗列出可以模型比对的方向,也算是一点点对于神韵量化的探索~~~~1 {' t$ @) L- Z, ^$ P& M
神韵一定不是什么摸不着的东西,神韵的事实存在,不是类似于隔山打牛大气功的无法测定,而只是类似于人体经络的难以测定,但是总有一天还是可以测定~~~~~5 F! e' R1 I; C) |
譬如当你胃肠不好的时候,如果可以忘掉吃药这件事,持续的敲敲胆经,胆汁就多分泌了,肠胃就会舒服一些,肠胃好了身体就会健康一些,这就是隐形的密切联系~~~~
% j( r3 g2 H) O2 p! u! q* H. o7 |7 P: h同样的道理,当你看到一件玉器,如果可以暂时忘掉包浆沁色这类事情,而是从不同于作伪者的观察角度,心里受到的干扰自然就少了,眼光也就会明亮一些~~~~~
- k3 p4 k. R" h, N7 x& j———————————————
% _5 C/ _& ^: d. p6 d最近身体和精神都不太好,可能文字有点不通顺,抱歉了,好在意思是说清楚就好~~~~( J' x7 ` y9 G5 f. f
以下的很多篇,大概都会是立足于绘画和玉器的审美联系,下周见~~~~~
6 J3 W6 I5 c! s1 T# h7 P% i
! c' I! h) b E. c/ q a, j- Q I3 ]2 S- X$ U& j1 ], h8 Y
: S! v7 k8 }3 g: v) H- 从唐朝开始,简单的贴一下书法和玉器的潜在联系~~~~~ 8 S7 q3 J/ t& k9 O( T6 t8 g
唐代的书法的两极,起码有两枝~~~~~
) D1 l# ~" X* o' B一枝追求秀丽,比如下图的柳公权~~~~ , \$ O* c, M# |5 ~9 W9 h
一枝追求憨厚,比如颜真卿~~~~
4 U Z2 A" h! |5 M下图《尝瓜贴》,秀美之中充满随性,嬉笑怒骂均为文章,俺以为柳氏最天性的作品~~~~~
% w# [& a" [. \9 W, C
9 s9 q j$ |) E2 z7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