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6 X/ r L4 L
4 E$ S' G" |2 }
在陇南,甚至甘肃河东地区的许多乡村庄户,喝罐罐茶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习惯。没有人考证过这一习俗起源于何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但却在一辈辈庄户人家的生活中延续。4 {9 G9 T: X; P
- D r' C" c) D7 @3 s
说起喝罐罐茶,必须要有几个物件儿:茶罐,茶叶,一把盛开水的小壶,火盆或者火塘。茶罐是极普通的小口圆腹黑陶制器;茶叶一般是产于云南或者四川的老春尖、珠茶;火盆大多是生铁铸造的,形似一顶倒扣的草帽,中间是尺余大的空心圆,周围是一巴掌宽平展的圆边,下面有三只足,讲究一些的人家,火盆是黄铜铸造的,擦拭得锃亮,再配上雕花的架子,很是有点“乡村土豪”的味道。罐罐茶的喝法大体上也分两种:清茶和油炒茶。$ S6 \, \ {# V T7 x% `
+ ^+ q6 D8 X& j喝罐罐茶,就像各自不同的日子,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喝法。 9 g8 l4 x. j" H4 F ; t+ u) v t/ M$ ^在陇南,生活条件好一些的地方,罐罐茶煮得很讲究,先在锅里烧好清油,调小火,放进茶叶翻搅,加上核桃仁、面粉,放入盐、花椒粉,再继续翻炒,直到面粉与油粘到一块儿呈现稍微的黄褐色,煮罐罐茶的料就算是备好了。煮茶用的茶罐,是山村人在小窑里用泥坯烧制而成,讲究点的刷一层黑色的粗釉子,虽不太精致,但却很耐用。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大小适中的茶罐。% `! ^/ i$ Z& Z {
9 e, J6 Q4 L( I# E+ Y1 Q$ |" l
: ^' B' P# g0 C2 Q记忆里的父亲不急不慢,先把茶罐里的水烧干,再放进去些许猪油,等到茶罐里的油热了,捏一把茶叶放进去,听见“磁磁”的声音后用茶笔(一种截短了的细竹筷)搅拌,再添上水,用茶笔头儿蘸上盐放入茶罐中。茶罐的圆肚子烤着火,不一会儿,茶罐里的水冒着泡泡翻滚起来,第一杯炒茶便煨好了,倒进一只白瓷茶盅,端给年长者。随后,第二杯、第三杯、第四杯……即使是夏天,火塘里的火依然会灼灼燃烧着,照亮漫长的夜,一些远在山外的故事从喝茶人的口中讲出来,充满神奇和新鲜,别人家的家长里短,也在品咂着罐罐茶的舌尖津津乐道。 $ j, l p) G. I& F: d- w0 C5 N
入冬以后,农村基本没有多少可干的农活儿。白天,人们去山里拾柴,再把粗细、长短不一的木柴截短,劈成块儿,整整齐齐摞在屋檐下,以备基本一年的烧火取暖之用。山村的冬天,夜晚寂静而悠长。吃完晚饭,男人们或去串门子,或围坐在火塘边和来串门子的人煨罐罐茶、谝闲传,女人们就像停不下的陀螺,洗锅刷碗,喂猪喂牛喂羊,抱柴烧炕……即便围在火边听男人们说笑,手里也会不停地劳作,纳鞋底,缝补衣裳,粗糙的双手缝过日子密密麻麻的针脚,细碎的家务被勤快的女人打理成井井有条的生活。1 E6 Y" o( H- r. n. l2 i5 V
" c1 F2 Z F' h王 新 瑛 , C; O f2 o4 |" t+ ~王新瑛,甘肃陇南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供职于甘肃省徽县文联。有小说、散文、诗歌见于《文艺报》《中国艺术报》《飞天》《散文诗》《中国散文家》《甘肃日报》等报刊杂志;摄影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著有散文集:《心雨》、《行走的影子》、《素影流年》。; j: K u+ ?$ Q% d$ f: c
% ?3 G, G/ b$ T" V+ k1 Y; p) s1 J/ A" p7 X
* h% f7 b) i( c( f% U;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