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在陶瓷传统装饰图案中,常见以比喻、谐音等手法,组成具有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它的历史可上溯到商周,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大量吉祥纹样出现在瓷器之上,如“连年有余”“五谷丰登”“竹报平安”等图案都借助此手法来“讨彩头”。这些吉祥纹样的依据和来源主要是佛教、道教、历史故事和民俗活动,其中民俗活动成为最主要的题材来源。无论人物、动物、器物、植物如何组合,其所代表的意义不外乎吉祥如意、祛灾避邪、多子多寿、升官发财。: X$ C6 Q2 P/ U, Y w, W) P5 [
4 [. ]) B( b9 n
- L' G5 Y, A* J! r 婴戏纹作为传统吉祥纹饰中的一个重要代表,从两子、五子到十六子甚至“百子迎福”“百子嬉春”,反映了古代传统封建思想中传宗接代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寓意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孙的婴戏图案,出现在瓷器、刺绣、银器、漆器等不同的工艺品装饰之中。到了明清之际,由于青花的大量烧造和彩瓷品种如斗彩、五彩、珐琅彩、粉彩的丰富,手绘纹饰成为了瓷器最为主要的装饰手段,婴戏纹作为一种重要的吉祥纹饰,在此时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 * c2 l g& \/ A
- M4 L, h. F/ `9 X
" }& O! A3 d/ ~, ^' r5 p! U4 \/ A5 I7 R% L5 a$ ?6 d
4 l( f9 v! A% N3 I* S9 b# D3 A
2 Q' h" y' m* V/ I( C宋人 《冬日婴戏》
9 {5 S! M1 d) A& J2 V7 v
' A- Y5 Z2 _$ H
' ^* l& C; o. t- e5 }" O 既纯真,又哲理" a1 z) V% }6 ?- `, P
婴戏纹,又被称之为儿戏纹或童戏纹,是最为常见的传统纹样之一。“婴”原指初生女孩,《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后来“婴”则泛指初生儿、幼儿。据史料记载,早在魏晋时期,儿童就成为一种专门的题材,出现在绘画当中。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南朝画家顾景秀、江僧宝等曾以儿童为题材作画。到了唐代,儿童作为独立的人物画题材出现,直至宋代,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婴戏题材的绘画作品,其中以李嵩、苏汉臣的艺术成就最高。婴戏纹这种题材在瓷器上使用最早见于唐代的长沙窑,宋代的磁州窑和景德镇青白瓷上也有所应用。明代宣德时期,特别是到了正德、嘉靖时期才最为风行,一直到清代康雍乾时期还在彩瓷装饰中大量出现,到了清中后期才逐渐衰落。明清两代彩瓷的婴戏纹从最初的一两个孩童玩耍发展到百子嬉戏,做到了千人千面、神态各异。
$ ?8 e+ g) f' B" B C" p
0 y( A& T; Z; s0 P
6 u# s2 M' h L3 ~. k) I# N9 ~; d) s: _/ H( L) P
7 g- ~+ q+ w1 T/ m2 Y# _/ o! h1 V$ L北宋 苏汉臣 《秋庭戏婴》
9 @. d3 _. Z! Q4 x
* a' b; c5 Z$ o7 U' {9 L3 \* a% E8 m0 i( g
自唐宋以来,婴戏纹一直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有学者认为婴戏纹是对道家哲学内涵的展示。道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载营魂拍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触婴儿乎?”“常德不离,复归婴儿”是婴戏纹产生的理论依据。在道家看来,婴孩最是纯真朴实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象征。其二,成年人在世俗社会中对天真童心的向往,诸如“返老还童”“童心未泯”等都是对童年时光的怀念,需要借助婴孩无忧无虑的心态来获得心灵的补偿。婴戏纹自然成为一种内心感悟的释放途径。 w$ p% g* Z0 j# k: T! J
6 H* i4 j; N) `6 A& w# M9 o
& K! g z% R% c6 M2 j- c5 J, l: k O) l6 K4 Q. N) C
+ V: R3 {8 [. b- ~/ P( g% l
5 Y: y1 j( N- K2 j* g+ p/ p! \
金廷标 花圃婴戏 扇面镜片 纸本设色$ g: q- m3 L) Z- p: s
# {( a1 D6 ]* O2 h, B0 R& m9 H 无论在任何时期,工匠在瓷器上所描绘的婴戏纹都是婴孩参与传统节日习俗、日常娱乐活动和节日庆典活动的场景。把无忧无虑的婴孩作为载体,表达了对吉祥福瑞生活的祝愿。放鞭炮、放风筝、荡秋千、斗草、游龙舟、骑竹马、木偶戏等,这些题材的婴戏纹不仅具有民俗意义且寓意深远。如婴孩放风筝,寓意放出晦气,迎来好运;端午节孩童带钟馗面具嬉戏,寓意驱邪避毒;孩童坐在麒麟背上,称为“麒麟送子”,寓意早得贵子;孩童手推龙舟,舟上载官帽、官带,取“官带流传”之意,寓意官职世袭,代代为官。 2 z4 z% d! k3 {% v
3 m( c6 ~! R6 Y# H, D2 Y9 o5 p' g X! Z! s- f
可写意,可写实
! W2 R& ?; v/ z5 S 明清两代的彩瓷,分为五彩、斗彩、珐琅彩和粉彩4种。五彩创烧于元代,而青花五彩创烧于明代正德时期,直到清康熙、雍正时期达到了顶峰。斗彩始于明宣德年间,以成化斗彩最为有名。珐琅彩、粉彩都创烧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两朝。珐琅彩是在皇宫内制作的一种御用瓷器,存世量极少;而粉彩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彩瓷品种的出现,极大丰富了瓷器纹饰的表现力,不仅从题材上有所丰富,在色彩上也显得活泼生动。) ?; i% L0 v' k' ~$ T8 e( S' ]2 D
) U* }( W6 o5 _$ O$ ]. s9 q
r2 B/ ?) ?7 W4 o' U* ]
* r' T$ f V7 B- r% e8 X
. Y* a0 p, \, z3 ^% B& V1 C明嘉靖 铜胎掐丝珐琅婴戏图葫芦形执壶. g# s1 G* a/ @
7 f& I4 W+ p# B' l/ ~* C( t8 Q! v) q
明代初期,由于当时赏瓷风尚“以甜白为常,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彩瓷并没有受到宫廷的重视,婴戏纹彩瓷存世量极少。直至明代中期,五彩、斗彩婴戏纹瓷器数量才逐渐增多。明代婴戏纹以描写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庭院内儿童的游戏、玩耍活动为主,衬以树石、栏杆、花草。从大量留存的彩瓷实物来看,婴戏纹主要突出婴孩本身,树石花草等衬景点缀较少,有些甚至只绘婴孩。早期风格写实、工整,婴孩身材矮胖,脸圆头大,显得憨态可掬,五官刻画清晰。到了成化年间,婴孩的头部基本被描画为正圆形,为此时的特色。9 j$ V2 C- `0 H( b8 d7 c
' M5 X1 y5 }' c2 O2 ]$ {+ |" w/ h0 ?+ k
从正德时期开始,婴戏纹彩瓷数量激增,所绘婴孩的后脑逐渐变大。嘉靖时期,婴戏纹彩瓷的数量更多,较之成化时期,形象趋于复杂,描划精细,斗彩中青花部分开始出现分水渲染,五彩则采用平涂技法,图案中婴孩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但婴孩的后脑开始向后突出,甚至有点不合比例,显得有些怪诞。题材开始转向读书、下棋的内容,“戏”意不足。万历时期,各种场面的婴戏纹应有尽有,人物形象比嘉靖时明显活泼,呈手舞足蹈之状。至天启、崇祯时期,婴戏纹已经完全忽略了背景的描画,画面中几乎只剩下翩翩起舞的嬉戏的婴孩。纵观明代彩瓷中的婴戏纹,描绘手法以写意为主,对人物的描绘带有漫画感,神似追求高于形似,在笔墨中突出“戏”味。 # P- P+ F! }0 i: e
2 @+ ~) L* F G
7 z/ Z# |! i7 j; j; W
2 i4 E9 [/ p) O7 L
2 _* H8 g: m! g. C+ B9 o
' d& V& W. m3 S7 ^3 H- r4 T明成化 斗彩婴戏图罐' u0 @- r* Z0 B l% h$ m
' h( }, |& B9 t2 o( k! i2 Z' o3 p5 J @
清代瓷器装饰的最大特点是“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目的是来满足人们心中对吉祥平安的向往。从纹饰整体的风格来看,清代婴戏纹彩瓷具有满、繁、密的特色。在“开光”部位画出主题纹饰——婴戏纹,在器物的口沿或颈部辅以带状纹饰来装饰,疏密结合,构图上有节奏感。在描绘婴孩的嬉戏场景时,会加入成人世界的人、事、物,去寄托某些传统思想或信仰。一些以民间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婴戏纹彩瓷大量出现,画中选用带有吉祥寓意的动物、植物、器具等作为画中婴孩玩耍之物。清代婴戏纹彩瓷,以粉彩瓷器为主。清康熙彩瓷婴戏纹以五彩为主,布局较满,采取单线平涂,色泽艳丽丰富,人物比例协调。雍正婴戏承袭前朝,新意不足,可见雍正帝的欣赏情趣并不在于此,婴戏纹彩瓷的质量出现明显下滑。乾隆时期,粉彩婴戏纹瓷器发展到顶峰,画面清新活泼,刻画精细,借西洋画法造型准确且有立体感、色彩丰富、构图缜密。乾隆之后大多因袭前朝风格,婴孩形象日显呆板,以麒麟送子题材为最常见。至清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较之明代的婴戏纹彩瓷,不仅注重对婴孩本身的描画,场景描绘也非常写实到位,没有明代变形夸张的表现样式,在丰富的场景和欢乐的气氛中突出“戏”味。
8 u- A7 x1 y6 w9 d8 V9 _6 d9 n
( G( N" Y/ t7 D9 Z9 n
4 x) v5 j- d! F0 r2 k* }
$ z, V$ E( n; s明万历 青花婴戏图圆盒9 D# ]% a# @$ g
$ w# s, o" k6 a# Z: x
( s7 w. G0 U8 ?# B; o
亦宫廷,亦民间
- l# Z% J" U: N# q* p# j' G0 z 承接宋元绘画艺术传统,明清时期婴戏纹仍然作为一种绘画题材不断发展。如果明代的婴戏纹瓷器,在刻画上还显得有“信手拈来”之意的话,那清代的婴戏纹就显得规整精细得多。清代是继宋代之后婴戏图题材绘画的又一大发展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婴戏图画家及绘画作品,如金廷标、闵贞、姚文翰、焦秉贞等。其中以金廷标、焦秉贞成就最高。乾隆时期官窑婴戏纹瓷器的摹画范本多出自供奉内廷的画家金廷标之手,我们从乾隆时期的大量官窑粉彩婴戏纹瓷器中可以看到这些把婴孩描绘得动作夸张,营造热闹愉悦气氛的作品。
" R( f2 U% r* {( m: |
! E/ b6 s& ?$ e1 z9 P, L0 j7 Y5 J2 A
. C$ H1 T" L0 m/ g0 ?5 W7 s
" T& |1 f6 {. X" @; z清乾隆 粉彩婴戏图笔筒8 I/ } D! ?* C& r( [' {& O
$ t& n" O2 ?* g, k
$ ]! z2 ?' o9 \0 R清乾隆 粉彩婴戏图碗
. P/ B+ v4 ]1 k( v8 A& u9 B+ t0 D& Z/ K! a
+ M4 p" y& w& y# E) s% Y9 `0 U" A, \ 在明清婴戏纹彩瓷上,我们可以看到宫廷与民间艺术手法及艺术符号的相互融合。婴戏图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程式。表现主题的程式化特征十分明显,画面中加入的吉祥符号的程式化,某种植物、动物或生活中的物品总是代表着固定的吉祥寓意。婴戏纹彩瓷中所表现的内容大多来自于民间,如闹社火、赛龙舟等,这些符号有的发源于民间,而在服饰、神态的描绘上则为宫廷服务,手法显得华美精致,有一种贵族之气。程式化特征已经具备,只能在画工上不断寻求突破,中国画中灵动、飘逸的线条与描绘婴孩活泼好动的天性和嬉闹时敏捷的动作相得益彰。明清彩瓷受到国画影响而产生的在笔墨技法上的“墨分五色”和“料分五色”,也对表现婴孩神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0 u3 Y8 J& i# K- K* c
, _5 P! c4 m5 P
4 ]- {7 G7 [/ T: v* u清乾隆 金地洋彩如意形婴戏图盖盒
3 L1 W) B5 L- l+ C9 i/ ?; p" |6 A, Q
" |. p$ @; c) `5 W8 D7 A% m# C- E" j5 g# h, u
( e% M. `7 p( P1 V$ D# {
( p4 T6 o4 C* O* M' l4 |8 V) q6 B
清嘉庆 珊瑚红地五彩婴戏图大碗
+ E* q8 _! s: m1 C8 J2 \3 n
9 j4 z& H' \9 K, f4 g1 e3 x# P7 d1 [4 A' D. ]
明清婴戏纹彩瓷融汇了宫廷的细腻精致和民间的热闹红火,无论是色彩还是技法上也显得更加丰富,表现力十足。因此,上至宫廷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对婴戏题材十分喜爱。总体来看,婴戏纹在明清彩瓷装饰中得以广泛流行,首先是对传宗接代思想的一种表达,其次是对趋吉避凶愿望的一种寄托,最后是对重男轻女封建观念的一种延续。这些伦理思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影响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思想融入婴戏纹当中,又借助瓷器这一广为流传的工艺品,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老百姓,其目的是为了祈祷国家太平兴盛和生活安泰美满的美好愿望(文/辛欣 )。) J3 `# c" I* O( z
# p" ]! Z- ?. F' X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31256-1-1.html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