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鉴赏品味] 毛主席的书法是如何练成的?

[复制链接] 0
回复
306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8-4 0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m/ S! M/ [0 A) ~作为改变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以其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的诸多身份在诸多领域取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成就,赢得了亿万人民的景仰和爱戴。其“汪洋恣肆、气度恢弘,充溢着非凡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胆略和豪情”的“毛体”狂草书法赋予了中国书法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将其代表作品置于书史之任何时期,都堪称独标一帜,不同凡俗。: x  G! X8 i3 k

" u7 i: Q' v! X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身边的一位同志向他谈到“速记”问题,进而涉及到“草字”、“草书”。毛泽东说,草字是草字,草书是草书,一字之差大不一样。书法不就是单字了,里面有规律有章法。3 y+ P6 G0 L3 z/ X- l8 k' L
/ u8 f5 o; s$ u* T
学习书法怎样入门呢?
( L: B. o7 L* E2 T2 G3 ?毛泽东说:“第一要多看帖,第二要多练习,写多了就熟了。”
$ L% m' l1 g8 S: }看帖时要注意什么呢?- r- g" C6 Q" u8 g$ `% e( I
毛泽东:“要反复看,反复记,等到帖的内容能背下来时就更熟了。”! f0 m# H: S9 v# Y8 l
看帖时要记些什么?
) m; M- s5 k# h4 N: o毛泽东说:“记字的结构、造型、行气、章法。为什么这么复杂?毛泽东说,你要熟悉一个人,不是要记住他的高矮肥瘦吗?你还要记住他的五官特点呀!”
! l: }  ~1 w* z5 Z这么说记字跟记人一样?
+ M" L6 H5 _( b毛泽东回答:“是啊,人有相貌、筋骨、精神,字也有相貌、筋骨、神韵。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点画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之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面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是充满了辩证法呀!”7 n; f  E8 s5 X: w% G

: L% v' N) V! U% Y如何理解书法的神韵?: [8 f+ `' k1 u
毛泽东说:“比如王羲之的书法,我就喜欢他的行气流畅,看了使人心理舒服。我对草书开始感兴趣,就是看了此人的帖产生的。他的草书有《十七帖》。记住了王羲之行笔,你再看郑板桥的帖,就又感到遒劲有力,这种美不仅是秀丽,把一串字连起来看有震撼之感,就像要奔赴沙场的一名勇猛武将,好一派威武之势啊!郑板桥的每一个字,都有分量,掉在地上能砸出铿锵的声音,这就叫掷地有声。”& u, f$ m9 K( L, f$ n' j' z2 Z
临帖是不是要照原帖写?& l. N" H# B1 i6 P% T; g: s% s
毛泽东说:“当然,最初要照原帖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
# S$ L% E: m4 c' e% m字的精神怎样理解?
# G4 i$ o3 y5 |6 y5 ^4 m$ k! ~毛泽东说:“字就像人,有精神有个性,有的雄伟豪放,有的潇洒秀丽,你要写的字不要让人家看了感到松散、柔弱。当然写字也不要刻板。”
2 X% o7 V4 N& n/ l  |0 {* N学草书从哪儿下手?' H- Z$ P! W& H: S! V
毛泽东说:“不要好高骛远,欲速则不达,建议先学楷书,练基本功,以后再学行书、草书。”  ^5 ]% V, A3 a0 t# F2 t
看什么帖好呢?
: F  J8 S' @0 f: e: C% ?9 ~毛泽东说:“先看《千字文》,多看多记,还能学到一些东西。《千字文》里面讲到的有天文、地理、矿藏、植物、历史、修养,能背下来就差不多了。不看个十遍八编就能背下,不要急,一步步慢慢来。当然,还可学《标准草书》,就是于右任编的本子。
- c0 f8 s5 d& J  Q3 w3 X3 A- S$ G
7 l: K  R6 S0 A3 |- f我们来看看毛泽东年轻时候的字迹:& `) c. |# C! p
) E1 L7 S% [4 i- K) |- j! j
你原以为,毛主席年轻时的书法就很潇洒奔放。现在,你可能小失望了。7 E; C6 c3 d. h
9 b+ p" z1 w, ?1 B
我们继续看:
$ R. X& ]* U8 _  R3 L3 Q" j, X/ m* N
慢慢的,毛主席的书法逐步成长。
0 P5 ]& Q) m  o: h  }2 a5 H0 i& Q
$ c0 U7 `; Z! U( X  F! y直到青年时候,毛主席的书法味道愈加浓厚。
& J6 Q& W7 t7 U
+ K) f' Q. L" s! N3 a8 L3 K, z1、过渡期(1920年代)! x% N! r  r0 p1 [
1920年代是毛主席由学生向社会工作者过渡时期,书写已由原来的学习变成了工作的需要,一笔不苟已不现实,故以行书为主,笔画连带多了起来。但是,由于离校尚不久,书生习学的气质还在,学校期间打下的基本功还在,故能结体规范,中锋行笔,转笔圆润,布局井然,一气贯通全篇。
( y& B" U5 p1 x+ M毛泽东的书法是信笔成书、不拘俗套的。书法艺术的本质,是表现个性,故而透过一个人书法的结体、运笔、书写习惯,我们大致可以窥见其性情特征。一般来说,喜欢狂草的人,通常性情奔放、浪漫;而喜欢写正楷的人,则严谨刻板。顿挫分明的字体,可以看出一个人为人刚健有力;而汪洋恣肆的书法,则折射了一个人豪放不羁的情怀。" K7 ]4 m) M1 R  _2 ^
# ]2 c! R3 f0 K3 K" e* W2 f
致林伯渠、彭素民信(1923)$ B3 [, P1 i  w# j6 `

% G. ?3 J; h7 D. V致平教委员会因病辞职函(1924)" T2 w- ^3 i6 u/ Y- l$ T2 ^5 |
2、西歪期(1930年代)
* r7 x% ?5 E7 g3 L4 R" N0 d9 p进入1930年代后,毛主席的书法有了明显变化,一是字形发生倾斜,呈上左(西)下右的斜倚状;二是笔力开始退化。西歪的发生大致是一个渐变过程,开始是一幅之内部分字西歪,以后一幅之中歪斜的字越来越多,至最后全幅西歪。1936年致许德珩夫妇的信,大致处于这种变化的中期:前两行半总体正中略东斜,剩余部分却明显西斜,前后不一。自此直到30年代末期,毛主席的字都是西歪,且越歪越厉害。6 k0 t2 z& g% |! ]; A% U
前面所提及的1936年致许德珩夫妇的信,字体部分东倒,部分西歪,在很大程度上是书写者本人控笔能力不够的表现。这种笔力退化,在后面的几幅手迹中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在1939年为延安《新中华报》题词“为消灭文盲而斗争”更一览无遗,其中“争”的竖钩甚至不堪入目。值得注意的是,这还是一幅题词,按说书写时是尽心尽力了的。0 s$ h( U3 X+ c) s6 [7 E, i& V
$ Z+ P$ ?+ J$ N
致范长江信(1937)7 o0 _/ V2 q) j& I  }3 V  B3 x9 Z
9 X' B! I7 |8 X: ?$ O( c! y' B
致柳夷信(1938)
' O9 b2 u; q& Q# X/ I
7 \# H, L! J" Y" z( B+ N3 S$ Z+ K为艾生题词(1938)) Y9 s+ D9 M6 |, e
/ I" o( V, ~9 n* E9 V% X: L
致何干之(1939)
2 `$ j8 I+ g" Q* H9 h; \% L3、东倒期(1940年代)
8 P% v' M, X2 r如果说毛主席字体在1930年代发生西歪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那么进入1940年代一片东倒,上右下左地斜倚,就是一个突然全盘转向。在运笔上,还出现了建国后时有见到的那种部分笔画粗重的情况。在离开学校20多年后,毛主席原有的书法底子也消耗得差不多了,这从1942年给蒋介石的信中可以清楚看出。: r9 D% P9 T3 }# _

) w) C' h3 K; {3 T3 R# F5 q1 `# S为叶志强题词(1940)
5 T7 C  d  E) |9 E7 @; ?# S  L9 C- a9 C6 g0 o
致萧军信(1941)
2 U! l& Y0 p- |; I$ O8 ^+ v  n) ]- C8 L5 c) U" k# ~
致蒋委员长信(1942)
6 n& q* I0 Y6 d$ i' j9 Z这是台湾国史馆2010年解密的毛主席1942年写给蒋介石的亲笔信。这封信对毛主席很重要,所以他写这封信时态度恭敬,用语十分谦卑,连臣子见皇帝的“宠召”、“晋谒”、“德意”都用上了,几乎是匍匐在地:
% b) v6 y- A! d带着恭敬的态度,毛主席东一改平日书写潦草,而选择行楷,尽量做到工整。惜功力不济,再怎么认真,也难以掩其短拙,例如,第一行的“介”、“席”和第五行的“布”三字的竖画,均写成了偏锋,笔画右边一排锯齿疙瘩,半天拉不到底。
$ L& V4 [# w# D1 q1 Z( `8 b) c& e5 ^* h$ ]
为严炳武题词(1943年). L  e% }2 Q8 a: S5 L- {

" L' p9 N5 c$ D# u: y9 B为王燮权题词(1943)0 ~- `' f7 S" c- ?" j+ e

# L( H" B2 A: H* a! a: C' I致周扬信(1944)
5 [# s0 X; R% h& U2 G/ D- _
, R: @; P2 o1 ~  T& q0 n; u; F致丁玲、欧阳山信(1944)
- t# N7 R  j6 c; I6 ]. S3 P0 O5 e- G: {0 T  r: _( r% A' J
致萧三信(1945)
9 z( ?4 }0 _, B* G' E# L
# V9 P; X0 B3 V- ~* o' l1 p致任弼时信(1946); T6 |5 \5 v9 c8 ^4 n- C

* O" D$ |& d& Z3 [* \: L" C致彭真信(1948)) j) @/ H* V& L6 g
9 V+ y! w; b  l( p9 {. u+ Q! ^
致柳亚子信(1949)2 E9 r7 g! ?& w9 R, r
4、东倒西歪期(1950年代)
" o3 y3 ^( r: q" o* I! K3 E9 _进入1950年代后,毛主席的书法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字的结体越来越随意,出现了一些较清秀的字,偏锋多了起来,凝重呆滞的笔画有时较多,50年代前半期依然延续了40年代的东倒,但在5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西歪。
- b* A# ~1 U/ F! K8 C$ ^8 Q
4 k: y  |- @/ q( h3 s% I转发武汉市报告批语(1951)! s. S% ?: y, r. B) Y! ]1 D

( n( m4 D3 Z5 w7 D出差守则(约1953-1954)) k5 b5 ]$ ]- u
  C) w, _  X  T3 ?1 }9 {
关于宪法初稿讨论和修改给刘少奇等的电报(1954)4 [8 t4 G& i+ U/ v9 _& `
7 `; w  w! {9 S: n! c
给地方党委的通知(1956)1 J+ g3 }' o! i3 V- }+ q* s6 w
" H) e$ P4 y. ^6 P
农业发展纲要修正案指示(1957)
: {2 w0 S5 B: |# c/ h4 T1 v6 q) F+ w7 I, t: p: _# O- m
致陈玉英信(1958)
- |/ u! N# C9 N3 A0 V' f& \. A5、不定方向期(1960年代)
. u3 h: {' S% g2 V( B& |一般认为,1960年代是毛主席书法高峰期,因为他此时积累了几十年的书法实践技术与经验,正好得心应手,而70年代又垂垂老矣。事实上从公开的手迹来看,毛主席60年代的书法不仅无显著的提高,反而是不协调情况增多,多数书法一幅之内各字站立的方向飘忽不定(如1965年“西藏自治”四字各有各姿),笔画要么漂浮(如1961年致周世钊的信),要么更加滞涩(如1965年学习白求恩等的题词)。
  P8 u! e/ c6 X7 v8 c! Y& [. f/ o: W* k, Q% y7 G; k
致周世钊信(1961)5 Y5 U. \5 p! [* x6 j1 f
+ D+ U$ f! `3 V# X5 n$ r: f
致张人惕张人价信(1962)
" \7 m" R+ A1 e; g: D, J6 ^8 L5 ?4 g7 c" _" V8 `/ a9 ^
根治海河题词(1963)
9 l$ l6 f9 M+ `3 V0 |6 E4 c+ j$ u( u6 z- D* t
中学生题词(1964)3 |5 h5 Z; S: {
) k' e7 q% ]+ ]9 v
学习白求恩等的题词(1965)
: a- X: T4 H% I8 O+ A& p6 H
7 K! x" c9 i* D2 n1 ]5 I, v为中国妇女题词(1966)
6 z' @( A) |; g6 _2 k$ |4 n9 c! W  ]4 v7 J$ _( W; K& @
毛泽东的书法不可学,是因为毛泽东是天纵之才,其书法洋溢着无与伦比的才气、豪气、灵气、霸气、神气,令人叹为观止,敬之仰之,绝非常人可以驾驭。8 p% @" p* L7 h' X0 G
( h7 r3 U% \% z  q# |  W9 R
欣赏毛泽东书法,我们既能感受到他的龙蛇飞舞、大气磅礴、豪放酣畅的书法艺术之美,又能感受到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睥睨天地、独领风骚的伟人风范。
+ L3 l8 ^2 T# f( M
; K( D5 W0 f6 @+ j% }' I- Y! u就书法艺术而言,最能代表一个人艺术成就,并能最好表达艺术家个性的,莫如草书。毛泽东就选择了最能体现其浪漫豪放情怀的草书,即使其行书也带有草意。
  K( z' U( {$ E3 c6 A. H4 C/ P  V7 P/ n* _* i# _
毛泽东的书法不物成规,有着极其鲜明的创新意识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他师古人而不拘成法,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推陈出新,独领风骚,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毛字”、“毛体”。/ n: t* d9 r& I. v
毛泽东的诗词:
6 @: r$ b" f( R5 Z' l4 Y! @* q$ y, f
: m. B* j8 Y0 w
沁园春·雪(1936年2月)# [+ c- `6 `- Z2 d8 z
5 [/ \3 X$ K, E1 c: S- n
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
4 F7 p4 o3 W8 ?- |9 ?7 h% P  b2 t7 [5 B/ h% k3 n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 G" }( F  {* U, O! g4 r( p. H$ k& ~' ?( k1 E
贺新郎·赠杨开慧0 a* y3 O/ l" c) Z- j! R3 {. ~0 Z

# l2 i% A: s4 B+ r* W/ `菩萨蛮·黄鹤楼4 O0 {+ V2 I# e7 W! _) c. X. P

+ V4 l9 _' Q* }# T5 S# h7 \/ i8 H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5 r* r' c( X* i4 O& m! N

( R% `( [+ @8 p' }, X: o) y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
' g/ @% t* v6 F8 l7 i9 k. w
) o/ ?) P9 `, c1 I/ s' s7 E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 g) \8 Y# y: i( c7 Q& ]

, Y2 H+ r: ?, ^: ?, y  p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 w& I. R# O0 E# j, _
, i9 f- i( T. O7 h
十六字令三首(1934年至1935年)
. ]% Q9 x& N. L* z$ r
7 j6 y6 P% |, i" }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 Z9 [6 z% z. ^5 i* o2 _, z0 M
8 l+ G' R/ W- a  A. ~
七律·长征(1935年10月); M* ?) ]2 F4 ~8 K* _5 U

6 h2 x; s1 c6 A; l6 e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
! h. a) u2 z5 a/ x! U* k" g( Y: e, q) \# Z$ `" d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 u& ?, A3 S1 L) C3 f3 j6 i1 E) o9 N9 F- f
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夏)
) H4 d& b- w6 _" S" w' \! M0 O8 k) }! M: r9 w; t( |  y
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6月)4 d  m( m. W; Y* |$ R

8 c! i. f7 ^* n  ^蝶恋花·答李淑一(1957年5月11日)4 o6 z3 t8 ?3 @0 w

, p" X9 X3 |  b; S* ~6 r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年7月1日)  {. j* i! G5 f- X' k

$ G# V3 q, U3 P& x5 q七律·到韶山(1959年6月)
* S" z  ]7 d9 ^" e6 |; Y更多精彩内容请搜索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壹号收藏

转载请保留当前帖子的链接:https://www.beimeilife.com/thread-23907-1-1.html 谢谢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